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要点
八年级下册物理第七章讲义

第一章力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力作用效果:改变物体的形状、运动状态。
力的相互作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力的示意图:用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弹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的力弹力弹簧测力计:原理;构造;使用方法。
施力物体:地球。
重力大小:G=mg三要素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重心※知识点1:力1、力: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就是作用)符号:F 单位:牛顿(牛),“N”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推、拉、举、压、排斥、吸引等作用时,施加这种作用的物体叫做施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叫做受力物体。
例:运动员举杠铃;大象压跷跷板;渔翁拉渔网;推土机推泥土。
1、产生力的条件:至少有两个物体;物体间有相互作用。
通常与两个物体有关,其中一个为施力物体,另一个为受力物体,单独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离开物体也不存在力的作用。
2、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总是同时存在的。
3、力的产生与是否接触的关系:相互接触的物体不一定发生力的作用(两物体间没有相互作用),没有接触的物体间也不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磁铁)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只要相互接触,就一定有力的作用。
B:两个不相互接触的物体间,就一定没有力的作用。
C:有力的作用就一定有施力物体,但可以没有受力物体。
D:力不能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例2:人用手抓住绳子将水桶提起,水桶收到向上的拉力,这个力的施力物体是()A:水桶 B:地球 C:绳子 D:手例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B:物体间里的作用是相互的;C:两个物体必须相互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力的单位是千克。
例4:在龙舟比赛中,使龙舟向前行驶的力的施力物体是()A:船桨 B:龙舟 C:龙舟上拿船桨的手臂 D:湖水例5:球拍击球时,如果以球为研究对象,施力物体是(),受力物体是()。
例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物体不接触,就不会产生力的作用B:没有物体就没有力的作用C:一个物体也能产生力的作用D:两个物体相互接触,就一定产生力的作用※知识点2:力的作用效果1、两种作用效果: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速度大小;运动方向)。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全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介绍了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以及力的测量工具等基础知识。
本章是物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理解物体运动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力的基本概念,理解力的作用效果,以及熟练使用弹簧测力计等工具测量力的大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之前,已经掌握了物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速度的概念。
但他们对力的认识可能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直观感受,缺乏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深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对力的探究兴趣,并通过实验和讲解使他们逐渐理解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2.掌握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能够测量力的大小。
3.能够运用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难点:力的本质和作用效果的理解。
2.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和力的实际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
2.利用实验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力的作用效果,加深对力的理解。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生活实例和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弹簧测力计、实验器材等,用于操练和巩固。
3.准备拓展练习题和课后作业,用于拓展和小结。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提东西、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力的概念和作用。
提问:你们对力有什么直观的感受?力有哪些作用效果?2.呈现(10分钟)介绍力的概念、分类和作用效果。
通过图片和实例,呈现力的各种作用效果,如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等。
3.操练(15分钟)教授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弹簧测力计的读数变化,加深对力的理解。
必修二物理第七章

全国最大的个性化品牌辅导机构 D、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而不是物体单独具有的。 5、关于重力势能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重力势能是地球与物体所组成的这个物体“系统”所共有的。 B、重力势能为负,表示物体在这个位置具有的重力势能比在参考平面上具有的重力势 能要少。 C、卫星的轨道为一椭圆,地球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当卫星由近地点向远地点运动 时,卫星的重力势能减少。 D、只要物体在水平面以下,其重力势能就为负值。 6、将一物体由 A 移至 B,重力做功: A、与运动过程中是否存在阻力有关。 B、与物体沿直线运动或曲线运动有关。 C、与物体是做加速、减速或匀速运动有关。 D、与物体发生的位移有关。 7、物体在运动过程中克服重力做功 50J,则 L A、重力做功 50J。 B、物体的重力势能一定增加 50J。 C、物体的动能一定减少了 50J D、重力对物体做功-50J。 8、如图所示,质量为 m 的小球在半径为 R 的 A B 轨道上来回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 A、B 等高,从 A 到 B 重力做功 mg2R。 B、若 A、B 等高,从 A 到 B 重力做功为零。 C、若轨道有摩擦,重力做功最多是 mgR。 D、若轨道有摩擦,重力做功大于 mgR。 C 9、一根重 10N、长期 m 的链条,从堆放的水平桌面上到刚好竖直提离桌面,克服重力 做的功是 ;链条的重力势能增加了 。 10、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正方体,放在水平面上, D A 要想把它绕 C 点向右翻转,至少需要克服重力做功为 C B 。 11、如图所示,一质量为 m 的小球,用长为 L 的细绳悬挂 O θ 于 O 点,小球在水平力 F 的作用下,从最低点缓慢地拉细 绳到与竖直线夹角为θ 的位置,则此过程中,小球重力势 能增加量为 。 F 12、如图所示,小球质量为 m,大小不计,右边圆轨道 半径为 R,小球从 h=3R 处沿斜面滑下后,又沿圆轨道 滑到最高点 P 处,在这一过程中,重力对小球做的功为 h = 3 R ;小球重力势能减少了 。 13、如图所示,是几个斜面,它们的高度相同, 而倾角不同。让质量相同的物体沿斜面由静止从 顶端运动到底端。试根据功的公式计算沿不同的 斜面重所做的功,并证明这个功与斜面的倾角无 关。
物理7单元知识点总结

DOI:10.19792/j.cnki.1006-6411.2020.17.044工作单位:300191 天津 天津康复疗养中心疗养二科李文芳:女,本科,主管护师收稿日期:2019-07-09温泉浴配合中药药枕在改善高海拔官兵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李文芳 孔令丽 李晓玲摘要 目的 探讨温泉浴配合中药药枕在改善高海拔官兵睡眠障碍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270例高海拔睡眠障碍官兵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受试者分为对照组135例和研究组135例,对照组官兵接受中药药枕治疗,研究组官兵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温泉浴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干预前后的情绪状态变化与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官兵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干预前相比,干预后两组官兵的SAS与SDS评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干预前相比,两组官兵的PSQI总分均明显降低,研究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PSQI总分≤4分的患者占92.59%(125/135),对照组PSQI总分≤4分的患者占74.81%(101/135),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官兵护理总满意度更高,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 温泉浴配合中药药枕可有效改善官兵的情绪状态,提高睡眠质量及护理满意度,对改善高海拔官兵睡眠障碍具有较高的应用意义。
关键词:温泉浴;中药药枕;高海拔官兵;情绪状态;睡眠障碍;满意度 官兵由于职业性质及任务特殊,加之高强度的军事训练,在自然环境恶劣的高海拔地区常因身心疲劳而增加了睡眠障碍的发生风险。
有研究表明,高海拔地区官兵发生体力及脑力疲劳的几率显著高于低海拔地区,而军事作业疲劳感又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1]。
有研究表明,心理功能的变化包括认知能力、行为、情绪反应、思维、心理健康、人格等方面的改变,睡眠问题则包括睡眠障碍、睡眠效率、主观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睡眠潜伏期等因子的改变,两者常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军事作业效绩[2]。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

初中物理人教版第七章重点难点汇总第七章力第一节力重点理解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相互作用,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注意:两者中缺少任何一个都不会产生力的作用,且必须同时存在。
两个物体可以相互接触,也可以不接触。
(比如重力等万有引力、比如磁铁间的吸引和排斥作用等)力的单位为N,牛顿,简称牛。
常用F表示。
如何判断物体间是否存在力的作用?从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
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比如弹簧的伸长和缩短、自行车轮胎的充气和泄气、橡皮筋的伸缩等。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运动状态包括物体运动的快慢、物体运动的方向。
比如人用力推车、足球运动员将球踢出等。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当三者均确定时才可以完全确定一个力。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比如冰面上一个人推另一个人,那么两个人都会运动,且向着相反方向滑去。
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长表示力的大小。
第二节弹力弹性的概念: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成为弹力。
比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
弹力的产生条件:必须发生弹性形变。
测力计:握力计、弹簧秤(弹簧测力计)、托盘秤等。
补充:区别弹性形变和塑性形变的概念。
第三节重力重力的概念: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是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常用G 表示,单位为N (牛顿)。
问题: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注意区分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补充:建筑领域有一种工具叫重锤,用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桌面是否水平。
这个工具利用了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特点。
重力的作用点:物体的重心。
重力的大小:重力的大小和它的质量成正比,即G=mg ,其中,m 为物体质量;g 为重力加速度,9.8/g N kg =。
即质量为1kg 的物体,其所受重力为9.8N 。
八年级物理六七章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六七章知识点物理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初步学习物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而八年级物理的重点课程在于第六和第七章,这些章节内容涉及到了机械能和能量守恒两个方面。
本文将着重介绍八年级物理第六、七章的知识点。
第六章机械能机械能是由位移和速度组成的,而损失的机械能都将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或者声能,这种能量转化相互作用的关系被称之为能量守恒定律。
学生们可以通过以下知识点可以更好地掌握机械能的概念:1. 力的作用和位移的概念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力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力量。
而位移则是两个定点之间的距离差值。
2. 动能与势能的区别和关系动能是指物体因速度而具有的能够胡产生力的能力。
而势能则是指物体所具有的由于位置、形状和姿态而产生的能量。
3. 机械效率的概念机械效率是指通过机械的方式完成有用功与所消耗的总功的比值。
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以及计算方式。
第七章能量守恒能量守恒是物理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到了物理世界中所有物理量之间的转化与互换。
而能量守恒的概念可以被解释为能量不被破坏,仅仅是在不同物理量之间转换。
以下是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的重点知识点:1. 功与能的关系和转化学生们应该理解功的概念以及如何计算功。
而能量的转化是指能量在不同物理量之间转移的过程。
2. 能量与力学功的关联力学功是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位移所做的功。
而能量则是指物体因为分别在不同物理量之间转化而改变的能量总量。
3. 能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能量守恒度量的是各种类型的能量在物理世界转换前后的总和。
学生们应该能够理解能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并且能够在实际中进行应用。
结语八年级物理第六、七章采用了简单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进行知识全面覆盖,简单易懂的知识串联成一条条抽象的线。
学生们只有掌握了其基本知识点,才能更好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提高自己的物理素养。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知识点

第七章 力
7.1力(F )
1.
2.判断力的存在可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判断(用到转化法的物理方法)
3.力的单位:牛顿(N)。
大约两个鸡蛋(一个苹果)重为1N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称为力的三要素。
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表示方法:画力的示意图。
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
画一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线段的
同的力去推它,使其发生(1)、(2)、(3)、(4)各图所
示的形变,如果F 1=F 3=F 4>F 2,且F 1、F 2、F 3三力的作
用点相同,那么
(1)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作用点有关的是图__和___。
(2)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有关的是图__和___。
(3)能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方向有关的是图__和___。
【例2】甲物体向前推乙物体,乙物体向前跑说明________________;而甲物体同时也向后跑说明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教案

教案: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重力》。
教材的主要内容有:1. 重力的概念:地球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2. 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重力的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的作用点: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多数物体的重心在物体上,一些不规则物体或空心物体的重心不在物体上。
4. 重力的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物体的重力与其质量成正比,比值约为9.8N/kg,表示为G=mg。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概念,知道重力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作用点,能找出常见物体的重心。
3. 让学生掌握重力的方向,能用重锤线判断重力方向。
4. 让学生理解重力与质量的关系,能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重力的概念及其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 重力的作用点及重力的方向。
3.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及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重锤线、质量不同的物体。
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质量不同的物体、尺子、重锤线)、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出示地球仪,让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重力箭头,引导学生思考地球附近的物体受到的力是什么力。
2. 知识讲解:教师讲解重力的概念,强调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受力物体是地球附近的物体。
3. 重力作用点: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尺子测量重心到物体底部的距离,引导学生发现重心位置与物体形状、质量分布有关。
4. 重力方向:教师引导学生用重锤线验证重力方向,让学生观察重锤线总是指向地心。
5. 重力与质量的关系:教师出示质量不同的物体,让学生用弹簧秤测量重力,引导学生发现重力与质量成正比。
6. 例题讲解:教师出示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公式G=mg计算物体的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认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
(1)掌握物理规律和形成物理概念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一方面,规律反映了概念之间的联系。如概念不清,规律也很难 不理解。
另一方面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是在掌握规律的基础上完成。 例:对“力”的理解。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是在牛顿第二定律掌握后,才算真正理解。
三、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基本物理概念,是指物理学中最基础、最核心的概念。它们在 物理学发展过程中贡献最大、反复出现在许多定律中、经 常运用、而且最有生命力。 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 1、明确建立物理概念的事实依据和科学思维方法。
事实依据:日常生活中观察到的物理现象、典型的各
种事例、和必要的实验 科学思维方法:分析、比较、综合、概括、抽象
巩固、深化和活化
适用范围
(1)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思路和方法 (3)练习不宜过多,关键在于问题的典型性、启发性、 灵活性是否突出,是否有针对性 (4)注意概念教学的阶段性
作业
1、试以“电场强度”为例,分析它的建立过 程、教学要求,并设计其教学活动过程。 2、试分析“加速度”这一物理量的内涵、外 延,它的量度公式和决定条件,以及造成 概念不清的原因。
(3)物理规律教学是培养能力、 开发智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途径
学生认识物理规律是: 先由感性认识——理性认识, 再由理性认识——实践。 这是实现二 次飞跃的必经之路。
这也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
重要
途径
二、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1、物理规律是观察、实验、想象和数学推理 相结合的产物 例:牛顿第一定律 是以大量实验为基础(力是改变物体运 动状态的原因)。但不受外力的作用(这 个条件)是一个推理的想象,(应注意的 是,不受外力作用,不是合力为零)。 • 牛顿第一定律是实验、推理、想象相结合 的产物
1、分析一类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征。 2、把物质、运动的某种属性隔离出来,得到表征物质或 运动的某种性质的物理量。 3、用理想化方法进行科学抽象 4、抓住新旧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 建立新概念。 5、在物理定律的讨论中建立概念。 6、用类比方法建立概念。 7、用等效方法建立概念。
物理概念是客观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和共同特 征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思维的一种形式。
任何一个物理概念都有明确的内涵和外延。 物理概念的内涵 指的是该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物理概念的外延 指的是该概念所涉及的一切现象和过程的范围和条件。
如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 (1)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最重要的基石; 学科、物理学的内容、物理学体系。 (2)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不易教也不易学,难学、症结,原因:教师(多做练习、 忽视形成过程)、学生(只注意背定义、记公式、做习题, 忽视理解) (3)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能力、开发智力的重要途径。
第八章 物理规律教学
学习本章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有什么 区别?如何认识物理规律教学的重要性? 2.物理规律的特点是什么? 3.重点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4.中学生学习物理规律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5.物理规律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一、什么是物理规律?物理概念和物理规 律有什么区别? 物理规律:包括物理定律、定理、原理、定则、 公式等 物理规律是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 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规律的反映,揭示了 在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联 系。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区别在于: (1)前者是思维形式,后者是客观规律; (2)前者是无条件的,后者是有条件的。
五、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
1、日常经验中形成的不正确、不科学的观念的干 扰。 2、感性认识不足或已有概念不清。 3、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有些概念难以理解。 4、忽视了量度公式的物理意义。 5、相关概念间的混淆。 6、不会运用概念来分析、解决问题。
六、物理概念教学应抓好哪几个环节?
1、创设学习物理概念的环境 (1)运用实验 感性认识
观察实验、思维加工、同化顺应、 新旧、应用
二、物理概念的特点是什么?
(1)物理概念是观察实验和科学思维相结合的产物; (2)大量物理概念具有定量的性质; (3)不同物理量具有不同的特征 状态量和过程量 性质量(物质性质)和作用量(物质相互作用) 微观量(单个微观粒子)和宏观量(宏观物体或系统 性质或状态) 标量和矢量 相对量和绝对量 强度量(不可加性)和广延量(可加性) 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2、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 建立概念的必要性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 概念的表达方式:文字表达和数学表达(定义式、 量度式和决定式) 3、了解物理概念的外延 概念的使用范围和条件 4、了解概念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比较:相同点、不同点和联系 5、学会运用概念。
四、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几种建立概念的方法?
第七章 物理概念教学
学习本章时注意思考下列问题
1、什么是物理概念?如何认识物理概念教学的 重要性? 2、物理概念的特点是什么? 3、基本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是什么? 4、中学生学习物理概念时有哪些常见问题 ? 5、中学物理概念教学中有几种建立概念的方法? 6、物理概念教学应抓好哪几个环节?
一、什么是物理概念?
(2) 利用学生积累的生活经验
(3)抓新旧知识的逻辑展开 (4)介绍生动有趣的物理学史实或故事 (5)用多媒体把学生不易观察的形象展示出来
2、进行思维加工
本质属性或共同特征
关键是让学生经历思维加工的过程。 感性材料 科学抽象 本质属性 文字表达
(物理量)定义式 3、运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物理意义(质和量) 对比(有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理解“波粒二象性”是在掌握量子力学规律之后。 理解“电磁波”是横波,是在掌握电动力学规律之后。
(2)物理规律是物理学科结构的主干。
规律是在一定条件下,揭示了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念是点(基石、柱), 规律是线、梁。 方法是纽带, 从而构成物理学科结构大厦。 例如:经典力学主干 ——牛顿三定律、万有引力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