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莫言<蛙>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莫言的《蛙》,这本书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蛙》以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高密东北乡的实施过程。
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杀人恶魔”,这样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莫言在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
姑姑这个人物形象极其复杂和立体,她一方面坚守着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比如书中描写姑姑被那些超生的妇女和她们的家属围攻、辱骂甚至殴打时,她的那种坚定和无奈,让我仿佛能看到她脸上的泪水和心中的纠结。
还有那个叫王仁美的女人,为了生二胎,不惜和丈夫一起想各种办法来躲避计划生育。
当她最终被强行拉去引产,导致大出血死亡时,那场景真的是让人心痛。
莫言把王仁美那种对孩子的渴望,对生命的不舍,描写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听到她在手术台上最后的呼喊,能感受到她的绝望和不甘。
在书里,莫言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也特别细致。
那泥泞的小路,那破旧的房屋,还有那充满了烟火气的集市,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小村庄里。
记得有一段描写村里人们聚在一起讨论计划生育的场景,大家七嘴八舌,有抱怨的,有支持的,还有在一旁默默不语的。
莫言把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写得那么生动,让我好像能看到那些人的脸,听到他们的声音。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关于那个牛蛙养殖场。
莫言把牛蛙的样子、叫声,还有养殖场里的那种潮湿、闷热的氛围,描写得特别逼真。
我读着那些文字,都能闻到那股子腥味,感觉到那些黏糊糊的东西在手上的触感。
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在计划生育政策面前,人们的选择、挣扎,以及为了达到目的所展现出的各种手段,都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坚决执行政策,不顾亲情;有人为了要个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各种利益和情感之间纠结、选择呢?读完《蛙》,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沉重的旅程。
莫言小说《蛙》的优秀读书笔记

莫言小说《蛙》的优秀读书笔记莫言小说《蛙》的优秀读书笔记1忙里偷闲地看完了莫老爷子的《蛙》,总体上的感受不是很舒服。
《蛙》以乡村妇产科医生姑姑的一生为主线,为我们展现了国家人口政策的历程,展现了时代变迁给人们精神上、物质上带来的巨大变化。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是挣扎的,邪恶的东西源于美好,而看起来美好的东西却孕育着更邪恶,这就是让人感觉不舒服的原因。
《蛙》,据说是莫老爷子四年磨一剑,无疑是成功的。
一部成功的小说一定是基于对人性的深刻剖析、甚至是揪心掏肺的挖掘之上的,至于非要让其承载所谓的历史使命则大可不必。
当然,大气之作是无法脱离历史而孤立存在的。
对人性的剖析,就如同将一个人放在手术台上,放在高倍显微镜下,把轻易不容发觉的东西淋漓尽致地、暴露无遗地、血淋淋地展现出来。
其过程是痛苦的,更是不堪的,如同把心掰开,再揉碎。
更像是把人放在油锅里煎熬,直至水分全无,让人产生一种透过表皮看到灵魂般的感觉。
只有这样,小说中的人物才鲜活,才有冒着热乎气般的真实,读者才会有对号入座的冲动,才会与作者共鸣。
让读者对号入座、与作者产生共鸣的小说就是好小说,《蛙》就是这样一部小说。
莫言小说《蛙》的优秀读书笔记2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
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
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
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3篇

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3篇蛙莫言作品的读后感1蛙和人类是同一个祖先,蛙和娃同音,为何造人的女神叫女娲,娲与蛙同音都说明蛙与人类不可分割的感情与联系。
刚刚看完莫言的著作《蛙》,此刻内心感触良多。
人性中有太多的摇摆不定的因素,到底何谓善何谓恶?姑姑在这个故事中扮演着这样的一个角色,善非善,恶非恶,是恶魔又是圣母。
她的双手上沾的鲜血,既是对姑姑圣母的见证,又是姑姑无情的千万个鲜活的生命扼杀的证据。
读到后来,姑姑的忏悔,姑姑所受的折磨,我开始慢慢同情她了。
她有什么错,她所做的都是对工作负责的体现,都是对国家对党的忠诚。
如果她不做,也会有其他的人做的。
对于这样一个坚强的女人,对蛙却有无尽的害怕和恐惧,看出了姑姑对所做的时的后悔和忏悔。
我和姑姑一样是个相信命运的人,不,姑姑是后来才信命的,所有高密乡东北村的人都信姑姑是嫁给皇帝做皇后的料,可是封建制度已经过去了。
大家相信姑姑所嫁的人肯定非富即贵,姑姑的第一个男友王小倜虽然没有高官厚禄,但是飞行员的身份也让大家觉得幸运,可是这样的一个人却抛弃了姑姑,自己逃到了台湾。
后来与姑姑在__时期有着说不清是干系的杨林工作地位和姑姑也是十分的相配,但是姑姑拒绝了。
我一直以为姑姑一定会和秦河在一起的,秦河对姑姑的爱,有目共睹,姑姑没有结婚他就一直等,姑姑结婚了,我以为他和王肝一样病也好了,但是他还是没有放弃过,是否正如《海上钢琴师》那样,一个人习惯了一样东西一样事,便不敢也不愿意再接触其他的了。
秦河习惯了爱姑姑这样的一个女人便不再看其他的女人。
姑姑和郝大手的结合是命中注定的,郝大手通过泥娃娃的制作满足了姑姑对自己所做的错事的忏悔。
他们三个人一起是最合理的组合。
蝌蚪,一个作家,对他唯一一点好的印象就是他依旧还在怀念他的前妻王仁美。
我可以感觉到他的无奈,他不爱小狮子,一点也不。
只是他有女儿需要照顾,以及姑姑的再三撮合,作为对姑姑的尊敬,他不好拒绝。
和小狮子的散步他感觉是在履行义务,权利大家都喜欢使用,可履行义务是所有人的无奈之举,陪妻子是作为丈夫的一项权利,而蝌蚪把它当成义务去做,我们可以了解他对小狮子的感情只是尽一个丈夫应尽的义务。
【优质文档】《蛙》读书笔记参考-优秀word范文 (4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蛙》读书笔记参考《蛙》读书笔记 1十月十一日,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将会被记入史册。
在这天,中国作家莫言被宣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
我很好奇,在中国有着许许多多的作家,而他们写的作品更是数不胜数,可为什么是莫言的《蛙》获奖呢?所以我迫不及待的去看了他的《蛙》。
整部小说就是五封写给日本友人“杉谷义人”的信,这种写法很独特。
《蛙》是写他姑姑的一生,一个非常传奇的一生。
这本书文字简朴,揭露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动荡的社会给人们带来的灾害,能引起人们的反思。
万足是这本书的主角,全书都是以他为第一人称而写的。
我并不是那么喜欢他,我觉得他太过懦弱,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第一个妻子王仁美。
我很喜欢她。
虽然她不是那么漂亮,也没有读过许多书,但是我就是喜欢她,被她敢作敢当等性格感染。
她很有思想,她主动不要肖下唇,并为自己相亲,在那个时候,这可是一件很稀有的事。
这也看得出来她内心的反抗意识。
对于她的死,我并不感到意外,因为在那个时候,反抗的人总是没有什么好的下场。
虽然她是死在手术台上的,但我相信,如果她没有那么重的重男轻女的思想,就不会偷偷的怀孕,最后以死亡结尾。
而且最后万足也说,之前他常常认为王仁美的死和他无关,因为王仁美自己咎由自取,或者因为姑姑手术的失误。
可是到最后他才承认这是因为他自己。
如果他自己肯放弃党员的身份,那么他也许可以和王仁美幸福的生活。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定万足的选择,毕竟作为一个党员应该有他自己应负的责任。
其实,在王仁美的悲剧中,还有个人物,他是这件事的导火线。
袁腮,这个背着国家法律偷偷做事的人。
在最后,他依旧本性难移,美名开牛蛙店,实际是在开代孕的。
因为他的违反法律,造成了很多的悲剧。
就像陈眉。
这个生的很美艳的女孩。
她和她的姐姐都是那时的美女,可是上天嫉妒,造成了她们的悲剧。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蛙》这本书,就像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一旦打开,就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故事围绕着乡村医生姑姑展开,姑姑一辈子都在和生育打交道。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切割着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活。
姑姑是个坚定的执行者,她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冷酷无情。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才发现,这冷酷的背后,藏着的是她的无奈和痛苦。
莫言把姑姑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生动了,就好像她真的从书里走了出来,站在我面前。
我能看到她风风火火地穿梭在村子里,为孕妇们检查,也能看到她在面对那些抵触计划生育的家庭时,脸上那坚定又纠结的神情。
记得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村里有户人家,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孕妇藏到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地窖。
姑姑带着人找了好久,终于发现了端倪。
当他们打开地窖的那一刻,一股潮湿、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孕妇就躺在那里,脸色苍白,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姑姑当时的表情很复杂,有终于找到的释然,也有对孕妇状况的担忧。
她试图说服孕妇跟她去医院,语气不再像平时那样强硬,而是带着一丝恳求。
可孕妇紧紧地护住自己的肚子,死活不肯。
这时候的姑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她的职责要求她必须执行政策;另一方面,面对眼前这个脆弱的生命,她的内心又有了动摇。
最后,孕妇还是被强行带走了。
一路上,姑姑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地叹气。
我想,那一刻她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和自责。
还有一个场景,也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夜晚,姑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月光洒在她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突然,路边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声。
姑姑吓了一跳,寻着声音找过去,发现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姑姑抱起女婴,眼中满是怜悯。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强硬的计划生育执行者,而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女人。
她把女婴带回家,悉心照料。
可第二天,女婴的家人找上门来,想要把孩子带走。
姑姑不肯,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蛙》读后感1偏

《蛙》读后感1《蛙》这本书啊,真的是让我感触颇多呀!故事里的那些情节,就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一样。
莫言老师写得太生动了,让我感觉自己都好像置身其中了。
姑姑这个角色,真的是让人又爱又恨。
她一开始那么坚定地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那种执着和强硬,真的让人有点怕怕的呢。
但后来,随着故事的发展,又能看到她内心的挣扎和痛苦,这就让人很心疼她啦。
那个时代的人们,对于生育这件事有着特别的执着。
大家都觉得孩子越多越好,好像这样家族就能更兴旺似的。
可是计划生育政策一来,就把大家的观念都给打破了。
这中间的冲突和矛盾,真的是太有意思啦。
我就在想啊,要是我生活在那个时候,我会怎么想呢?会不会也和那些人一样,拼命想要多生几个孩子呀?哈哈,还真说不好呢。
书里描写的那些乡村生活场景,也特别真实。
那些泥土路、那些破旧的房子,还有人们之间的那种淳朴感情,都让我觉得特别亲切。
感觉就像是回到了小时候去乡下姥姥家一样。
还有那些因为计划生育而发生的故事,有的让人觉得很无奈,有的让人觉得很悲哀。
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现实呀,我们没办法去改变什么,只能通过这本书去了解那段历史。
说真的,读完这本书,我心里真的是五味杂陈的。
一方面觉得计划生育政策是有必要的,毕竟人口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但另一方面,看到那些因为政策而受到伤害的人们,又觉得很不忍心。
哎呀呀,这本书真的是让我想了好多好多呀!它就像是一个时光机器,把我带到了那个特殊的年代,让我看到了那个年代的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我觉得《蛙》这本书啊,真的是一本值得大家好好读一读的书。
它不仅仅是一个故事,更是一段历史的记录。
通过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过去,也能更好地珍惜现在的生活。
总之呢,《蛙》这本书真的很不错,大家都去读一读吧!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有很多很多的感触的!。
读莫言《蛙》读书笔记二

读莫言《蛙》读书笔记二读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蛙》,给我第一感受是,莫言此人胆大心细,坦诚直率,敢于直言国策——计划生育,叙述信马由缰,结构新颖奇特,很值得玩味。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上个世纪六十年间乡土中国波澜起伏的计划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蛙》的书名就令人费解,“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小说中姑姑对“我”说的一段话。
可以理解为是莫言让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姑姑”解释了“蛙”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而作者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娃娃的“娃”,“女娲”的“娲”的同间字,“蛙”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
很多的民间艺术上都有“蛙”的图案,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
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 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
蛙读后感(通用24篇)

蛙读后感蛙读后感(通用24篇)蛙读后感篇1暑假里本人读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一本书《蛙》。
这本书给我的印象有三点:第一、语言平实有趣,个人语言口味浓重而又通俗易懂,很有个人特色。
比如:“王肝与王胆是一卵双胎。
王肝身体高大,但王胆却是个永远长不大的袖珍姑娘——说得难听点吧,是个侏儒。
大家都说,在娘肚子里时,王肝把营养霸光了,所以王胆长得小。
”这里把双胞胎说成一卵双胎,虽然不是很雅致,但听起来即通俗又可笑。
就算是刚懂事的小孩子一听都明白四五成了。
第二、故事真实性强,取材于身边的人和事。
真实的故事给人的感觉总是无赖可击,描绘起来是那么地贴近生活,是那么是自然流畅。
比如“譬如我曾讲过的吃煤的故事。
许多人以为是我胡乱编造,我以我姑姑的名义起誓:这不是胡编乱造,而是确凿的事实。
第二天我们在课堂上一边听于老师讲课一边吃煤。
我们满嘴乌黑,嘴角上沾着煤末子。
”以前生活穷苦,孩子都是饿着肚子上课的,连煤都吃。
但在莫言平实的描绘下就显得很真实,很有童趣。
第三、人文关怀能引起读者的思考,但小说里面没有提出更有思想性的个人看法,未能领引读者向更高更宽的方面去思考。
比如文章最后,只提到姑姑末落的尾声,但没有在更高更深远地去看待计划生育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莫言的这篇小说给人的感觉好像是对计划生育好坏参半那样,显得平淡奇。
蛙读后感篇2花了两天时间一口气把《蛙》读完,实在地觉得是部引人入胜的好作品。
姑姑、蝌蚪、小狮子、王仁美等人形象跃然纸上,个个角色或浓妆或淡抹几乎都诠释地恰到好处。
小说到最后,也讽刺地写出了社会的畸形。
在中国乃至放眼世界,生殖崇拜都是一脉相承的。
计划生育稍稍地阻挠了这一脚步,但是只要国家在进步,人民生活安居乐业,这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就源源不断。
小说把镜头定格在了农村,更加突出了这一矛盾。
通过蝌蚪与日本作家的来信来贯穿整个始终,虽然比较传统,但也很好地引出了姑姑这条线。
特别是姑姑在小说中多次不同场合不同语气,每每搬出与日本人作斗争的事情,让人会心一笑,可爱与可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读莫言的《蛙》感到震撼,当然不只是他的写作技巧,用书信的方式,甚至小说的第五部用剧本的方式表现,在艺术上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恐怕主要指的是他揭露问题的直白,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的态度,展现了新中国60年来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他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啊!
莫言的小说,还揭露了当下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到城里打工,农民们流动着生,偷着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我们周围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孩子,还有的老家有孩子,到打工地又生的。
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和继承财产的愿望。
……
还有社会上出现的代孕机构,莫言的小说里也进行了描写。
小说中,袁腮经营了一家牛蛙公司,暗中经营“代孕公司”。
蝌蚪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且夫妇都已经五十多岁,她非想要一个孩子,就偷偷取了蝌蚪的精液,交给代孕公司,植入代孕者的身体,代孕者陈眉怀孕生了一个孩子。
小说第五部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
代孕者陈眉,火灾的幸存者,毁容后带着黒面纱,为了替父亲交医疗费,想用代孕方式挣些钱。
但当她经过十月怀胎,痛苦的生育过程后,就真的爱上了自己怀的这个孩子。
话剧第一幕,陈眉到中美合资家宝妇婴医院来找孩子,“孩子,我的孩子,娘在叫你,你听到了吗?……”
保安很慌张,因为保安帮助姑姑、小狮子把孩子弄走了,保安说不认识代孕公司的负责人袁腮,不知道这回事,陈眉说:“你当然不会说认识!你们这些
贼,强盗,偷孩子,卖孩子的魔鬼!不是你们把我的孩子抢走之后,还给我服了两片安眠药让我睡觉吗?我醒了之后,你们不是骗我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吗?不是你们,弄来一只剥了皮的死猫在我眼前晃了晃,说那就是我孩子的尸体吗?你们这些强盗,抢走了我的孩子,还要赖掉我的劳务费。
你们说好生了男孩给我五万,可你们说我生了死胎,只给我一万,你们抱走我的孩子,还想来抢我的初乳!你们拿着碗和奶瓶来挤我的初乳,说一毫升十元钱!畜生,我的初乳是留给我的孩子的,十元钱?十万元也不卖!”……
接下来的剧情,陈眉抢到了孩子,小狮子追,两人追来追去,孩子一会儿到她手里,一会儿又到另一人手里。
陈眉到公安派出所,要找“包龙图”,向警官小魏控诉自己的遭遇,但得不到解决。
所长说:“好了,民女陈眉,你的状子本官接了,本官一定会报告给包大人,你现在回去等候消息吧。
”陈眉走后,所长
说,这女人是火灾受害者,神智不清,咱们爱莫能助。
但年轻的警官小魏说,看到陈眉的乳房在分泌乳汁!而所长说,“你刚刚上岗,不能神经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