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莫言XX字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莫言<蛙>的读书笔记》最近读了莫言的《蛙》,这本书可真是让我感触颇深呐!《蛙》以乡村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为线索,讲述了计划生育政策在高密东北乡的实施过程。

姑姑作为一名妇产科医生,从受人敬重的“送子娘娘”变成了人们口中的“杀人恶魔”,这样的转变让人唏嘘不已。

莫言在书中对于人物的刻画简直是入木三分。

姑姑这个人物形象极其复杂和立体,她一方面坚守着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坚决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另一方面,她的内心又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比如书中描写姑姑被那些超生的妇女和她们的家属围攻、辱骂甚至殴打时,她的那种坚定和无奈,让我仿佛能看到她脸上的泪水和心中的纠结。

还有那个叫王仁美的女人,为了生二胎,不惜和丈夫一起想各种办法来躲避计划生育。

当她最终被强行拉去引产,导致大出血死亡时,那场景真的是让人心痛。

莫言把王仁美那种对孩子的渴望,对生命的不舍,描写得淋漓尽致。

我仿佛能听到她在手术台上最后的呼喊,能感受到她的绝望和不甘。

在书里,莫言对于乡村生活的描写也特别细致。

那泥泞的小路,那破旧的房屋,还有那充满了烟火气的集市,都让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那个小村庄里。

记得有一段描写村里人们聚在一起讨论计划生育的场景,大家七嘴八舌,有抱怨的,有支持的,还有在一旁默默不语的。

莫言把每个人的表情、动作、语言都写得那么生动,让我好像能看到那些人的脸,听到他们的声音。

还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关于那个牛蛙养殖场。

莫言把牛蛙的样子、叫声,还有养殖场里的那种潮湿、闷热的氛围,描写得特别逼真。

我读着那些文字,都能闻到那股子腥味,感觉到那些黏糊糊的东西在手上的触感。

书中对于人性的探讨也让我深思。

在计划生育政策面前,人们的选择、挣扎,以及为了达到目的所展现出的各种手段,都让人看到了人性的复杂。

有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工作,坚决执行政策,不顾亲情;有人为了要个孩子,不惜一切代价,甚至走上违法的道路。

这让我不禁想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在各种利益和情感之间纠结、选择呢?读完《蛙》,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又沉重的旅程。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

莫言的《蛙》读书笔记读莫言的《蛙》感到震撼,当然不只是他的写作技巧,用书信的方式,甚至小说的第五部用剧本的方式表现,在艺术上极大地拓展了小说的空间;恐怕主要指的是他揭露问题的直白,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和自我反省的态度,展现了新中国60年来波澜壮阔的农村生育史,他所讲的故事发人深省啊!莫言的小说,还揭露了当下生育问题上的混乱现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的自由,到城里打工,农民们流动着生,偷着生的现象比比皆是。

在我们周围打工的农民,一般都是两个以上的孩子,还有的老家有孩子,到打工地又生的。

富人和贪官们也以甘愿被罚款和“包二奶”等方式,公然地、随意地超计划生育,满足他们传宗接代和继承财产的愿望。

……还有社会上出现的代孕机构,莫言的小说里也进行了描写。

小说中,袁腮经营了一家牛蛙公司,暗中经营“代孕公司”。

蝌蚪的第二任妻子小狮子,因为自己不能生育,且夫妇都已经五十多岁,她非想要一个孩子,就偷偷取了蝌蚪的精液,交给代孕公司,植入代孕者的身体,代孕者陈眉怀孕生了一个孩子。

小说第五部是以话剧的形式出现的。

代孕者陈眉,火灾的幸存者,毁容后带着黒面纱,为了替父亲交医疗费,想用代孕方式挣些钱。

但当她经过十月怀胎,痛苦的生育过程后,就真的爱上了自己怀的这个孩子。

话剧第一幕,陈眉到中美合资家宝妇婴医院来找孩子,“孩子,我的孩子,娘在叫你,你听到了吗?……”保安很慌张,因为保安帮助姑姑、小狮子把孩子弄走了,保安说不认识代孕公司的负责人袁腮,不知道这回事,陈眉说:“你当然不会说认识!你们这些贼,强盗,偷孩子,卖孩子的魔鬼!不是你们把我的孩子抢走之后,还给我服了两片安眠药让我睡觉吗?我醒了之后,你们不是骗我说我的孩子生下来就死了吗?不是你们,弄来一只剥了皮的死猫在我眼前晃了晃,说那就是我孩子的尸体吗?你们这些强盗,抢走了我的孩子,还要赖掉我的劳务费。

你们说好生了男孩给我五万,可你们说我生了死胎,只给我一万,你们抱走我的孩子,还想来抢我的初乳!你们拿着碗和奶瓶来挤我的初乳,说一毫升十元钱!畜生,我的初乳是留给我的孩子的,十元钱?十万元也不卖!”……接下来的剧情,陈眉抢到了孩子,小狮子追,两人追来追去,孩子一会儿到她手里,一会儿又到另一人手里。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

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莫言<蛙>的读书笔记》《蛙》这本书,就像一个藏着无数秘密的宝盒,一旦打开,就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故事围绕着乡村医生姑姑展开,姑姑一辈子都在和生育打交道。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犹如一把锋利的刀,切割着人们传统的生育观念和生活。

姑姑是个坚定的执行者,她铁面无私,甚至有些冷酷无情。

但随着故事的推进,我才发现,这冷酷的背后,藏着的是她的无奈和痛苦。

莫言把姑姑这个人物刻画得太生动了,就好像她真的从书里走了出来,站在我面前。

我能看到她风风火火地穿梭在村子里,为孕妇们检查,也能看到她在面对那些抵触计划生育的家庭时,脸上那坚定又纠结的神情。

记得有一个情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村里有户人家,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孕妇藏到了一个谁也想不到的地方——地窖。

姑姑带着人找了好久,终于发现了端倪。

当他们打开地窖的那一刻,一股潮湿、闷热的气息扑面而来。

孕妇就躺在那里,脸色苍白,眼神里充满了恐惧和无助。

姑姑当时的表情很复杂,有终于找到的释然,也有对孕妇状况的担忧。

她试图说服孕妇跟她去医院,语气不再像平时那样强硬,而是带着一丝恳求。

可孕妇紧紧地护住自己的肚子,死活不肯。

这时候的姑姑,陷入了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她的职责要求她必须执行政策;另一方面,面对眼前这个脆弱的生命,她的内心又有了动摇。

最后,孕妇还是被强行带走了。

一路上,姑姑的脸色阴沉得可怕,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不停地叹气。

我想,那一刻她的心里一定充满了矛盾和自责。

还有一个场景,也让我难以忘怀。

那是一个夜晚,姑姑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

月光洒在她身上,拉出一道长长的影子。

突然,路边传来一阵婴儿的哭声。

姑姑吓了一跳,寻着声音找过去,发现是一个被遗弃的女婴。

姑姑抱起女婴,眼中满是怜悯。

那一刻,她不再是那个强硬的计划生育执行者,而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女人。

她把女婴带回家,悉心照料。

可第二天,女婴的家人找上门来,想要把孩子带走。

姑姑不肯,和他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读莫言《蛙》读书笔记二

读莫言《蛙》读书笔记二

读莫言《蛙》读书笔记二读了获诺贝尔文学奖《蛙》,给我第一感受是,莫言此人胆大心细,坦诚直率,敢于直言国策——计划生育,叙述信马由缰,结构新颖奇特,很值得玩味。

《蛙》是莫言酝酿十余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打造的一部触及国人灵魂最痛处的长篇力作。

小说由剧作家蝌蚪写给日本作家杉谷义人的四封长信和一部话剧构成,讲述了姑姑——一个乡村妇产科医生的人生经历,在用生动感人的细节展示上个世纪六十年间乡土中国波澜起伏的计划生育史的同时,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当代知识分子卑微的灵魂。

《蛙》的书名就令人费解,“为什么‘蛙’与‘娃’同音?为什么婴儿刚出母腹时哭声与蛙的叫声十分相似?为什么我们东北乡的泥娃娃塑像中,有许多怀抱着一只蛙?为什么人类的始祖叫女娲?‘娲’与‘蛙’同音,这说明人类的始祖是一只大母蛙,这说明人类就是由蛙进化而来,那种人由猿进化而来的说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小说中姑姑对“我”说的一段话。

可以理解为是莫言让小说最主要的人物“姑姑”解释了“蛙”在小说中的象征意义。

而作者也正是这样解释的:它是娃娃的“娃”,“女娲”的“娲”的同间字,“蛙”在民间也是一种生殖崇拜的图腾。

很多的民间艺术上都有“蛙”的图案,因为蛙是多子多育的繁衍不息的象征。

《蛙》是一部对中国当代乡村的现实看得很深、思考得很透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计划生育作为基本国策,在中国具有合法性和必然性,因为人口是一个国家走向繁荣的前提,而控制人口又是后发展现代国家实现艰难的现代转型的无奈但必要之举。

生育,是人的基本权利;而控制生育,又是人实现理性生存的必要手段——特别是对于中国这样曾经的半工业化的农业国家,也面临着国际上从“人权”角度而来的种种责难与批评,而在此国策的具体执行过程中更是由于文化、传统、伦理、政治、权力、金钱等各种因素而变得异常复杂。

在新时期以来的文学作品中,计划生育一方面被作为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进步事业”得到充分肯定,另一方面,则成为90 年代以来主旋律乡土文学突出乡村基层政治尴尬现状和困境的点缀性情节。

莫言作品《蛙》读书笔记

莫言作品《蛙》读书笔记

总结:我不写阅读笔记,太多故事,记得读时间,读书忘记。

但这个时候凌晨5点多,在阅读时,我的心突然... ...
莫艳的作品,开始看,不要再回来。

青蛙,与宝宝同声。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对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乡镇的影响。

通过对村庄的故事的大量描述,各种人物喜欢栩栩如生的生活是灵活的。

爱和恨敢敢做姨妈,狡猾的奸诈的脸颊,肚皮黑色的笑嘴唇,可怜的和悲伤的陈鼻,大胆刺鼻的王仁梅,沁江的忠诚... ...东北高密乡的孩子都是官方的名字,阿姨的名字听最好的。

终于烧了陈美的外表。

《蛙》读书笔记

《蛙》读书笔记

《蛙》读书笔记《蛙》是莫言的一部重要作品,以乡村医生“我”的视角,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医疗体系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示了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复杂,让读者深切感受到历史的沧桑和生命的脆弱。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小舅的乡村医生,他是一个性格十分复杂的人物。

他既懂医术,又是一个典型的利己主义者,为了一己私利甚至不惜伤害他人的利益。

在故事中,小舅为了自己的利益,曾经为那些计划生育政策外的女性进行过堕胎手术,也在乡村卫生所里偷卖过禁药。

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对自己的亲人和朋友始终不离不弃。

除了小舅这个主人公之外,小说中还有许多鲜明的人物形象。

例如小舅的妻子、小舅的叔叔、小舅的徒弟等,这些人物都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出了人性的善恶与复杂。

在小舅的妻子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家庭和孩子默默付出,但又不甘心被社会遗忘的女性形象;在小舅的叔叔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固守传统医德,不畏权势的老医生形象;在小舅的徒弟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惜背叛师门,走上与小舅截然不同道路的年轻人形象。

莫言在小说中深入探讨了历史、文化、宗教等主题。

通过小舅这个乡村医生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农村医疗体系的变化和人们价值观念的转变。

在计划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小舅为了自己的利益,为那些政策外的女性进行堕胎手术,展示了政策对农村医疗体系的冲击和传统医德的沦丧。

同时,小说中也涉及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碰撞,揭示了现代人在面对传统文化时的迷茫和无奈。

此外,作者还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对那些在苦难中坚守信仰的人们给予了高度评价。

在《蛙》中,有几个情节十分关键。

例如小舅为了堕胎而跳进河里,这一情节凸显了传统医德与现代政策的冲突;又如小舅在乡村卫生所里偷卖禁药,这一情节揭示了农村医疗体系的混乱和改革势在必行。

此外,小说中还有许多意象值得我们深思,例如小舅经常使用的“牛痘”作为一种治疗手段,不仅代表了一种传统的医术,也寓意着传统文化的消亡和现代文明的兴起。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

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5篇《蛙》是中国作家莫言创作于_世纪初的一部长篇小说.全书由四封长信和一部九幕话剧组成,是第八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希望能帮到各位.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1其实第一次读这本书,是莫言得诺贝尔奖前夕.那时候《白鹿原》电影正火热,激情的床戏海报,吸引了很多眼球.谁料评论都说不如小说写得好看.联系到山楂树之恋的失败移植,我觉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说.不读不要紧,一读就彻底上瘾.开头一句话就扣人心弦,层层相扣,结合国共两党的故事,写得非常引人入胜.那时候对茅盾奖有了全新的认识,看来这帮评委不是吃白饭的,好歹能慧眼识珠.于是遍历了所有的茅盾奖,一个个下载下来看.怀着白鹿原的期待,结果对很多小说开头很失望.尤其以蛙难读,前两页几乎有数十人登场,看得头昏眼花.于是作罢.偏偏这人,又得了诺贝尔奖.我擦,我的品味总不见得无法品味出诺贝尔奖吧.于是又翻出来看.这次慢慢的发现,这小说跟LOST一样,一上来N多人看似无趣,其实是铺垫,围绕他姑姑讲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红卫兵的故事,饥荒的事情,计划生育.其实很多年轻人对一些政策很愤青,往往纸上谈兵.可是用小说,人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现象,才知道这些政策真正达到了什么效果,什么反作用.小说也很残忍,把他老婆活灵活现的形象描述好,然后把她弄死.这是不是事实不要紧,但是只要是偶然的,就必然会发生.这让人深省,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务必要思考尽可能的全面.虽然现在是新时代,老陈旧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场.我们要时刻铭记,没有谁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国家的大趋势不会变.就像故事里,姑姑拼死咬牙要为党牺牲一样,她只是过去式,她只是拿着党的大旗去干非法的事儿.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挥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挺满意党的觉悟的,现在的社会虽然很乱,经济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进步.愿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自由.民主,也愿咱们将来有生之年能亲手推动国家往这个方向进步.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2《蛙》通过描述姑姑的一生,既展示了几十年来中国乡村生育史,又毫不避讳地揭露了中国在生育问题上的混乱景象.不知道你们对计划生育这件事是什么印象,我小时候的同伴基本都被罚过款,虽然那个时候几百块钱真的很值钱,但幸好大家都是在出生后才被罚款,并没有耽误来到人间.就在差不多十几年前,我在村里还会听说某某家姑娘为生二胎而躲回娘家,关键是娘家这边搞计生的人也会时不时来〝抓捕〞她,听得我真是为她捏一把汗,也特别不理解为了多生一个孩子何必冒这么大风险._年我当大学生村官在镇里负责的就是计生工作,不过那时候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名存实亡.我们每月只负责统计辖区内出生多少孩子,政策内的正常上户,政策外的需要交罚款,然后上户,后来罚款也是可以分期付的,也就是你先交个首付,孩子就可以上户.当时我就发现个现象,超生这件事基本是发生在两类极端的人身上,一类是特别有钱,即便交罚款也不是问题,一类是比较穷的农村,反正交点儿罚款就可以给孩子上户,而且扶养孩子的成本也不是很大,所以多生一个也无妨.反而是我们镇上那些〝中产阶级〞,像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他们收入较高且稳定,愿意为了孩子投入教育成本,而且也有能力,但因为政策不允许,恰恰生不了二胎.也幸好,随着集体经济向私有经济的转化,随着数亿农民获得了流动和就业自由,独生子女政策已难以落实,最终,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再说到姑姑,她意志坚定,忠于党和国家,她工作几十年来接生近万个孩子,也有不少生命还未见到世界的光明就被她堵死在黑暗中.她一面接生,一面〝杀生〞.书中写了几个孕妇为了逃避姑姑的〝追杀〞,有的跳进河里逃生被淹死,有的在逃跑过程中难产而死,有的死在引产的手术台上.我上班的时候也经常听前辈讲述那段历史,在政策的高压下,凡是超生的,不论几个月,只要被发现,他们都有权利直接带到医院手术,即便是足月甚至还差几天就可以生的,也不例外,所以书中说的虽然感觉有点儿荒.唐,但肯定是真实的.正如姑姑说,不出〝锅门〞,就是一块肉,该刮就刮,该流就流;一出〝锅门〞,那就是个人,哪怕是缺胳膊少腿也是个人,是人就受国家法律保护.但实际上足月的婴儿即便是引产,也有一些是活着的,却并没有被当人保护.姑姑的晚年充满忏悔,她说自己手上沾着鲜血,但是如果没有姑姑这样一批忠心耿耿的人,国家的政策也落实不了,历史是只看结果而忽略手段的,就像人们只看到万里长城,金字塔,而看不到这些建筑下面的累累白骨.所以姑姑在她六十岁的时候选择嫁给捏泥人的郝大手,靠丈夫捏泥娃娃来悼念因自己而不能降临人世的两千八百多个孩子.后来,她被失眠和梦魇折磨,她说,有罪的人必须活着,像煎鱼一样翻来覆去地煎,像熬药一样咕嘟咕嘟地熬,用这种方式赎罪,罪赎完了,才能一身轻松地去死.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年来,的确减缓了人口增长速度,但无疑也发生了很多触目惊心的事件,它涉及到政治,经济,人伦,道德等诸多方面问题,这么复杂的问题我并不懂,但只是觉得如果当时这个政策可以循序渐进一些会不会好一点儿.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3这篇小说是一部彻彻底底以〝人〞为主题的小说,获得了第八届矛盾文学奖.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政治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4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5故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东北乡,这是莫言许多小说中一贯用到的场景.〝姑姑〞是一位身份复杂的乡村医生,她一生坎坷的命运贯穿了整部小说.〝姑姑〞的身份特殊,抗日时她曾与父亲勇闯平谷;因男友逃到台湾惹上了一身骂名;在年轻时她曾是计划生育国策的支持和执行者;人到老年时她面对〝我〞的超生却睁只眼闭只眼.除了〝姑姑〞,小说还塑造了很多女性形象:〝姑姑〞同事〝小狮子〞年轻时也曾是计划生育的坚决支持者和执行者,但嫁给剧作家〝我〞之后,始终受着膝下无子的煎熬;在巨大的思想压力下她接受了牛蛙公司的〝代孕服务〞,并成功得子.在形势的巨变下,〝小狮子〞从计划生育国策的执行者摇身一变为〝违抗者〞,其间经历了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巨大压力;〝我〞的前妻王仁美和王胆是〝计划生育〞政策盲目执行下的牺牲品,也可称之为是〝传宗接代〞传统思想的牺牲品.莫言在小说中用几近残酷的笔触详细描写了王仁美和王胆的死,给青年〝姑姑〞塑造了果断麻利.铁面无私的形象,同时也试图诠释人性在巨大的压力下被扭曲的一面.〝姑姑〞年轻时的豪言壮语与年老时的唯唯诺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变化中阐释了生命的坚韧与坚强:生命的坚强与脆弱会因环境而变,因此人性的诸多因素也并非一成不变.整部小说的结构也较为独特,由四封长信和一个九幕话剧组成.四封长信分别代表了四个时代,每一封信都是一个时代的隔离带.书信体的叙事方式给小说的表达赋予了更广阔的空间,利于作者更自由地直抒胸臆,也给细腻的心理活动描写奠定了形式上的基础.九幕话剧《蛙》可看成是前四封信的补充和升华莫言在小说中暗示了其标题:以〝蛙〞为书名,极有隐喻意味.〝蛙〞之神形皆有生殖意,〝蛙〞可同〝娃〞和〝娲〞,〝娲〞是古之神女,化万物者,书名是整部小说的主旨和浓缩.相比莫言的其他小说,《蛙》对人性的剖析与批判更为深刻,对社会的剖析也一针见血.通读小说,我们能感觉到作家虽然始终在写家乡的故事,却已经跳出了故事的本身,站在人类或人性的角度去写〝人〞,我想这应该是许多小说作家应追求的目标.读《蛙》莫言小说读后感大全。

《蛙》读书笔记

《蛙》读书笔记

本文共有7483字,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第一篇:《蛙》读书笔记读莫言小说《娃》有感(2019年10月25日)听说中国人首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就迫不及待地找了来看,毕竟前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所谓中国人早已只能称为“华人”了。

刚看《蛙》第一部分的序,就产生一种不舒服的感觉,不是质疑莫老的文笔,而是这部作品竟然是“蝌蚪”写给日本作家的书信体小说。

在这当口,写给哪国人不好,偏偏是日本人?特别是第一部分中的一段:姑姑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在平度城里住了三个月,有吃有喝,没受罪。

姑姑说那杉谷司令是个白脸青年,戴一副白边眼镜,留着小八字胡,文质彬彬,讲一口流利中文。

他称老奶奶为伯母,称大奶奶为嫂夫人,称姑姑为贤侄。

姑姑说她对杉谷没有坏印象。

当然这是姑姑私下里对我们自家人说的,对外她不这样说。

对外她说,她与大奶奶老奶奶受尽了日本人的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坚决不动摇。

读到这里的时候,心里不舒服的感觉更甚了,甚至开始怀疑这部作品能获诺贝尔奖的原因是否涉及政治因素。

小说写到了中国闹饥荒时全公社没出生一个孩子,写生活变好之后为实行计划生育残害了不少生命,写文革时对人性的迫害,写中国人重男轻女,为生儿子不计后果。

写台湾对内地人的吸引力,主人公的未婚夫叛逃台湾。

当官的如何腐败,一个小小的乡卫生院院长只会向上级送礼和诱奸下属;大款如何奢靡,包了二奶再包三奶四奶?? 看小说的过程中,我确实产生了我们中国人“家丑不外扬”的想法,产生了“自家孩子怎么打都行,别人不能碰”“人民内部矛盾没必要向全世界宣扬”的想法。

我知道这种想法很肤浅很幼稚,但它确实产生了。

不产生这样的想法也不太正常,毕竟我受了党的教育二十多年,对自己的党和国家怀着极深的感情。

尽管如此,我知道自己的文学素养应该不只是到这一步,既然是现实主义作品,就要把现实刺裸裸的揭示出来给人看,就要触及人心灵的最深处。

虽然80后的我们没有经历过那些,但我知道它确实存在过。

所以,就算心里再不舒服,我也不得不承认,《蛙》的的确确反映了中国发展史上一些许多人都知道却没有说出来的事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蛙莫言XX字读书笔记从网上看到莫言的《蛙》获得了本届茅盾文学奖,于是从当当上买来一本。

莫言的作品,很久以前也许从诸如《收获》《十月》那样的文学期刊上看过,现在已经没有印象,也许从来就没接触过。

买莫言的书这的确是第一次。

蛙莫言XX字读书笔记《蛙》为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重要作品,出版于20XX年,《蛙》以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为背景,讲述了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也反映出中国计划生育的艰难历程。

该书秉承了作者乡土文学的一贯风格,以细腻的笔触、朴实的文字落脚于中国社会的一隅。

《蛙》接近历史现实的书写,主要讲述的是乡村医生“姑姑”的一生。

“姑姑”的父亲是八路军的军医,在胶东一带名气很大。

“姑姑”继承衣钵,开始在乡村推行新法接生,很快取代了“老娘婆”们在妇女们心中的地位,用新法接生了一个又一个婴儿。

“姑姑”接生的婴儿遍布高密东北乡,可丧生于“姑姑”之手的未及出世的婴儿也遍布高密东北乡。

姑姑一面行医,一面带领着自己的徒弟们执行计划生育政策。

让已经生育的男人结扎,让已经生育的怀孕妇女流产,成了“姑姑”的两件大事。

《蛙》是一部写实主义作品,它真实地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当年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艰难推行过程。

万心矛盾地拥有着两种身份:一种是乡村医生,一生接生婴儿近万名,人称“送子娘娘”;另一种是坚决执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计生干部,人又称之“杀人妖魔”。

对于万心来说,却必须做到统一,她的一生因而活在无法逃脱的极度矛盾和痛苦之中。

读《蛙》,读者会时时感到残酷:一是小说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残酷,另一是莫言客观冷静地书写他人灵魂深处极致痛苦的残酷。

《蛙》延续了莫言对小说结构、叙述语言、审美诉求、人物形象塑造、史诗般反映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执着探索,在整体上达到了极高艺术水准,也是近几年中国原创长篇小说中最重要的力作之一。

莫言的长篇小说《蛙》的中心词是“计划生育”,但这只是浅层表象,在这一中心词背后,隐藏着的是莫言对生命(生殖、繁衍)的由衷敬畏和顶礼膜拜。

蛙莫言XX字读书笔记说起来有点儿惭愧,今早读完的莫言的《蛙》,才是我今年完整看完的第二部书籍。

就是这样一本不算厚的书本,却也整整看了2个星期有余。

作为一本“新世纪和谐文学”的代表作,莫言花了大半笔墨描写了一个高密县东北乡的普通妇产科女医生——我的姑姑的带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

而记叙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又能微言大义,通过“姑姑”内心的挣扎,反映时代的变革堕落,人内心的矛盾变化,无疑在选题上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书本的题目叫《蛙》,如果没有看过书,光看这个题目,想必是怎么也不会和妇产科医生联系到一块儿去的。

但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作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和叫声和孩子的哭声狠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

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作品中,“姑姑”性格非常鲜明,一个敢作敢当,雷厉风行的女子。

她是一名光荣的党员,她果敢地执行着国家政策,忠实于党的方针战略,甚至为了这一点,牺牲了自己的声誉,甘心被他人唾骂。

“姑姑”强行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至今时刻在我的脑海浮现,但“姑姑”显然不是一个泯灭人性的人,她爱孩子,喜欢自己的事业,事实上,她做这项残酷的工作,受到的折磨肯定要比寻常人去做多得多。

从迎接新生命到扼杀新生命,“姑姑”内心实有不忍,但坚决执行“计划生育”的信念却从来都没有动摇过。

所以,我也时常陷入沉思,“姑姑”到底有没有错,她在晚年时的内疚、失眠,罪魁祸首到底是谁。

是那些思想愚昧,重男轻女的农村人,是“计划生育”方针的制定者,还是执着的、不讲情面的姑姑本身?还是三者都有一定的成分掺杂其中。

而可怜的“姑姑”,却显然是错生了一个时代,成了那个时代国家政策和家族利益冲突对立的代罪羊和牺牲品。

没错,她的选择是“反政策”的,但谁又能说政策本身不是呢,谁又能说明知这个政策还怀着侥幸心理偷生的男人女人不是呢?莫言的小说,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阵热闹欢乐气息。

就像你恰巧碰上了一个村庄的集市,你游走在人山人海中,即便没有人与你搭话,你也不寂寞。

莫言的著作总是颇有深意。

读了全文才知道《蛙》这个题目是要通过“蛙——娃——娲追溯”,才能显出此中真意的。

原来小说通过讲述从事妇产科工作50多年的乡村女医生姑姑的人生经历,反映新中国近60年波澜起伏的农村生育史,描述国家为了控制人口剧烈增长、实施计划生育国策所走过的艰巨而复杂的历史过程。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姑姑”为了忠诚的履行自己的使命,在“我”妻子家的门外对内喊话,劝说我怀孕七个月的妻子不要心存侥幸,乖乖的流产。

劝说不成,姑姑便推倒邻居家的树、邻居家的墙,用这种方式威逼“我”的妻子。

这使我联想到现在社会很多政府拆迁,对于不愿意搬走的人家,就断水断电,更有甚者直接用机器推倒人家的房屋。

种种行为,只要是打着国家的名义、打着为了人民利益的旗号,便都是合情合法、正义之举了。

凡是与之对抗的,便都是历史的敌人,是不值得同情的顽固分子,是必然要“逆之者亡”的。

若说计划生育政策是正确的,但计划生育政策落实的手段是否正确,恐怕要大大的打一个问号。

操之过急,往往会事与愿违。

中国人多子多福的思想是和我们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的,融入我们国人的血液里的,岂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可叹,一场急躁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行动带着火山爆发的宏大气势,吞没了整个中国,分不清这火山的岩浆里,到底混合着多少中国家庭的血与泪。

其实第一次读这本书,是莫言得诺贝尔奖前夕。

那时候《白鹿原》电影正火热,激情的床戏海报,吸引了很多眼球。

谁料评论都说不如小说写得好看。

联系到山楂树之恋的失败移植,我觉得有必要看看《白鹿原》小说。

不读不要紧,一读就彻底上瘾。

开头一句话就扣人心弦,层层相扣,结合国共两党的故事,写得非常引人入胜。

那时候对茅盾奖有了全新的认识,看来这帮评委不是吃白饭的,好歹能慧眼识珠。

于是遍历了所有的茅盾奖,一个个下载下来看。

怀着白鹿原的期待,结果对很多小说开头很失望。

尤其以蛙难读,前两页几乎有数十人登场,看得头昏眼花。

于是作罢。

偏偏这人,又得了诺贝尔奖。

我擦,我的品味总不见得无法品味出诺贝尔奖吧。

于是又翻出来看。

这次慢慢的发现,这小说跟LOST一样,一上来N多人看似无趣,其实是铺垫,围绕他姑姑讲了很多60年代的事情,红卫兵的故事,饥荒的事情,计划生育。

其实很多年轻人对一些政策很愤青,往往纸上谈兵。

可是用小说,人性的眼光去审视过去的现象,才知道这些政策真正达到了什么效果,什么反作用。

小说也很残忍,把他老婆活灵活现的形象描述好,然后把她弄死。

这是不是事实不要紧,但是只要是偶然的,就必然会发生。

这让人深省,做任何决定的时候,务必要思考尽可能的全面。

虽然现在是新时代,老陈旧的思想依然很有市场。

我们要时刻铭记,没有谁可以超越法律,法治国家的大趋势不会变。

就像故事里,姑姑拼死咬牙要为党牺牲一样,她只是过去式,她只是拿着党的大旗去干非法的事儿。

所以,任何都不要超越法律,人不能指挥一切,人人都要遵守法律制度下行事。

从某种程度上讲,我挺满意党的觉悟的,现在的社会虽然很乱,经济不好,可是一直都在往正确的方向进步。

愿咱们国家越来越开放、包容、自由、民主,也愿咱们将来有生之年能亲手推动国家往这个方向进步。

蛙莫言XX字读书笔记中国作家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可是天大的喜事!莫言这位土生土长的农民的儿子,依靠自己在中国土地上几十年不知疲倦辛勤的以笔耕耘,终于摘取当今世界文学的最高奖项,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誉,也是中国文化界的骄傲。

由于专业、时间、兴趣、爱好等的原因,对文学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文学作品,即使是著名的小说、诗歌、杂志等也很少阅读。

对于莫言,我知之甚少,只是看了《红高粱》电影以后,才知道有这位作家。

至于他还有那些作品却无心问津,更谈不上找来阅读,以至对他那么多的大作也是孤陋寡闻。

直到莫言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才从他的个人资料介绍中对其本人及作品有所了解,同时对他写作的小说犹然产生强烈的阅读念头。

《蛙》是我阅读的第一本莫言小说。

因为是中国文学巨匠的佳作,我读的非常仔细认真,不像以往浏览小说一目十行,了解大概的情节就行,而像读技术参考资料似的不漏过每一个字,逐字逐句直到读完全篇。

按篇幅而言应该是我阅读所有小说费时最多的一次。

莫言所说,他的小说就是讲故事。

《蛙》就是以他的姑姑一生所交往的人、经历的事为主线,叙述了一个又一个故事。

特别是关于姑姑所从事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中所发生和遭遇的种种“乱象”的描述,看似离奇古怪,却是真实情节的再现。

有过“知青”经历的我,曾目睹耳闻农村的计生工作,莫言讲述的故事绝不是虚构杜撰出来的,在领略莫言所讲的故事的同时,当年我所在的生产队那些不愿做“结扎术”的适龄已婚妇女被健壮的“基干民兵”连拉带扯弄上马车,有哭闹不从的甚至被抓着胳膊拎着腿“抬”上车,一路颠簸强行押送到公社卫生院做绝育手术的情景也活生生的浮现在眼前。

社员无奈的调侃道“和劁母猪一样”。

我相信莫言记述的是生活中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发生过的故事,所以语言朴实,语句流畅,读起来让人容易理解接受。

如有虚构,故事的情节不可能显得那样的充实,难免流露轻薄,如是杜撰,所涉及的人物的心理活动也不可能刻画得那样真切,难以掩饰轻浮。

所以读过后,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我曾听过一位“古典武侠言情小说迷”讲,看了那么多书后,他也能编写出一部经典的古代武侠言情小说。

听后,我十分惊愕,没有历史知识,没有文学积淀,凭空遐想编造出来的作品,难道会有读者吗?真是不知天高地厚,后生可畏啊!中国的文人,近代的、现代的不知有多少,唯独莫言独领风骚,令人肃然起敬。

他的成功,在于他写作的真实。

贴近生活写真写实说真话,才能赢得读者的认可,作品才有市场。

真善美与假恶丑充斥在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弘扬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是历史赋予作家社会责任。

一个人、一个社会团体、一个政党、一届政府的所作所为,都会成为历史的记载,历史的评价是公允的,作家的作品应该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好作品必将流芳百世,那是不以个人的意愿所决定的。

真的不知道有多少人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知道获奖者的尊姓大名的也是屈指可数,可我知道了中国的作家莫言享有此殊荣。

中华文明对人类社会曾做过巨大的贡献,期盼泱泱的文化大国出现更多的象莫言这样的文化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