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1114059 储倩文 东西方文明之比较

合集下载

东西方文明比较知识点总结

东西方文明比较知识点总结

东西方文明比较知识点总结东西方文明是世界上两大主要文明体系,它们分别代表着不同的历史、宗教、哲学、价值观等。

在世界范围内,东西方文明之间存在着诸多差异和共通点。

通过比较东西方文明,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增进文化认知,促进文明交流与对话,有利于世界和平与文明进步。

一、历史与传统(一)历史观东方文明注重历史的长久性,强调传统、祖先、历史文化的延续。

西方文明则更注重历史的变迁与革新,推崇革命、改革,强调现代性、创新等。

(二)宗教东方文明普遍信奉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等,注重宇宙和谐、道德修养、个人意识的融入。

而西方文明则主要信仰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重视上帝、救赎、个人信仰的确立。

(三)家庭观念东方文明强调家族、亲情、孝道,家庭关系通常较为亲密,重视家庭和谐。

而西方文明则更注重个人主义,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家庭关系较为独立。

(四)礼仪习俗东方文明普遍重视礼仪,尊重长辈,讲究礼貌。

西方文明则较为注重实用主义,对礼节不那么讲究。

二、哲学与思想(一)价值观念东方文明强调平和、中庸、和谐,重视“道”的哲学思想,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宁。

而西方文明则更强调个人权利、自由、平等,追求实践、进步和改善。

(二)伦理道德东方文明重视修身养性,强调道德、孝道、忠诚等观念,注重内在素质的培养。

而西方文明则更注重规范与法治,推崇法律、正义、公正等观念。

(三)政治思想东方文明普遍推崇君主制、官僚制,重视权威与秩序,强调公平与和谐。

而西方文明则更倾向于民主制度、法治,追求公民权利,倡导自由与平等。

三、科学技术与教育(一)科学观念东方文明强调整体观念,注重自然、天地之道,有较多的自然哲学思想。

西方文明则更重视实证主义,追求科学的严谨与客观性。

(二)技术创新东方文明的科技发展较为缓慢,注重传承与延续。

西方文明则以其科学革命、工业革命等创新为世界瞩目。

(三)教育观念东方文明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注重德育、文化传统的继承。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ppt)

东方文明基本精神
群体本位的整体精神:要求考虑问题 从整体出发,局部服从整体。
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要求不断提高 生存能力,修德进业,刚健有为。 和而不同的共生思想:强调“和为 贵”,在多样性的统一中达到平衡。
文化层:(自然文化遗产)
物质(态)文化层:文物、农田、城市、工厂、交通 制度文化层:政、经、文、教、军、法、婚姻 书面文化(凝固性文化) 行为文化层(活文化):民俗、语言
爱琴文明
埃及文明
克里特文明 迈锡尼文明
西 人 类 文 明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阿拉伯文明

中国文明 印度文明

西方文化简介
• • • • • • 一、古希腊、古罗马文化 二、经院神学 犹太教与基督教 三、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 四、启蒙时代 五、世俗化、科学方法 六、后现代主义
历史过程
西方文化起源于“轴心时代”(公元 前800——前200年),其具体历程是: 古希腊(重理智).——古罗马. (重理智与信仰)——中世纪(重神 学)——文艺复兴.(人文主义)—— 科技革命(科学文化)——启蒙运动 (理性主义)——现代文明(科学主 义与人本主义)
政治上的体系之异
• 西方的政治体系较松,有益于各种思 想的涌流,使经济文化不至于被约束得太 死,但也同时使国家系较严,不利于经 济文化的对内对外交流,很多变革无法实 施,文明成果得不到充分利用,但同时也 保证了社会稳定,文明得到较为完整的存 续。
维系各自文明存续的基础: 政治上的体系之异
3
根植于思想观念深处:
“动”、“静”之异
总体发展趋势之异
• 虽然西方文明的起点较低,真正崛起 的时间也晚得多,但是它的发展呈线性, 或者说一系列的变革都使其不断上升到新 高度,而较少出现倒退趋势,它的发展在 中世纪之后是连续着的高速前进,最终超 越了古老的东方文明。 • 在这样相异的发展路径中,西方文明 在已有的文明基础上推陈出新,而东方文 明沉睡在泱泱大国之梦中,进行着循环式 的缓慢前进,最终在近现代饱受西方文明

东西方文化比较

东西方文化比较

从爱琴文明到古希腊文明
爱奥尼亚人、阿卡亚人、多利亚人先后进入巴尔干半岛,进入了 希腊,摧毁了亲代的克里特文明及其孑遗迈锡尼文明。
1、爱奥尼亚人以一种比较和平的方式, 渗透到爱琴海世界、希腊半岛、小亚细 亚和西亚,建立了很多泛希腊的城邦。 2、公元前15世纪前后,阿卡亚人侵入 希腊半岛,毁掉克里特文明,然后在迈 锡尼模仿克里特文明建立了一个迈锡尼 文明。 3、公元前11世纪左右,多利亚人摧毁 了由阿卡亚人建立的迈锡尼文明,整个 古代爱琴文明到此彻底灭亡。 公元前8世纪,文化融合,一个崭新的、 创造了美丽精湛的艺术作品和哲学思想 的希腊城邦文明。
萨缪尔·亨廷顿 21世纪国际格局的主题。
文化
文化的汉语词源:
文即纹
“物相杂”(《易系辞》)
“错画也”(《说文》)
文、化合用表示与自然“神 理”、外在“武功”相对的 人的、内在的一种特性。
刻在甲骨上的纹
文化的拉丁文词源
拉丁文中的cultra,英法语中的 culture, 原意为耕种、栽培、居住,体现人类改 造自然(物质生产活动)的意义。
两河流域的亲代文明:
苏美尔Biblioteka 阿卡德 古巴比伦亚述
新巴比伦.基本上都属于闪米
特语言系统的文化。
到了600BC前后,随着米底人和波斯人的入 侵,整个古代的两河流域亲代文明就彻底解
体了,导致了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波斯帝 国。波斯文明可以看作是继两河流域文明之
后,由操持原始雅利安语的游牧民族与两河
流域的闪米特文化相融合、相杂交产生的。
玛雅文化
玛雅的金字塔比埃及金字塔矮一点,也是由巨石堆成,石 头是灰白色的,整个金字塔也是灰白色的,他不完全是锥 形的,顶端有一个祭神的神殿。玛雅金字塔四周各有四座 楼梯,每座楼梯有91阶,四座楼梯加上最上面一阶共365 阶(91x4+1=365),刚刚好是一年的天数。 九层塔座的 阶梯又分为l8个部分。这又正好是玛雅历一年的月数。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论文

东西方文化差异摘要:中西方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导致中西文化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伴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中国和世界上的其他国家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随着相互间了解的加深,中西方间的文化冲突也日益增多。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是唯一传承千年的文明和民族。

中国的文化,始于夏商周,盛于唐宋,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

西方社会,是几大古代文明的继承者,曾一直和东方的中国遥相呼应。

经过中世纪的黑暗,最终迎来了文艺复兴,并孕育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产生了现代科技和文化。

我们有必要了解这些文化的差异。

思维方式上的差异中国是具有五千年历史的多民族的国家。

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是以儒家为主、兼有诸子百家各学派的文化。

这种传统文化的特点之一是强调整体的定性思维方式,这与西方文化强调个体局部的实证思维方式大不一样。

西方主要是基督教文化。

儒家哲学体系里强调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首先是修身第一位,也就是讲究道德文化;西方的哲学思想强调的是分析,所以分别形成了侧重整体思维或个体思维的差异。

如果把东方的文明比做一个充满感性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理性的男性,东方人重视的是精神上的忠孝道义,西方人重视的是物质上的快捷便利;东方人喜欢看事物的整体,西方人则喜欢化整为零。

我们中国人总是强调“和为贵”,“天人合一”等,而西方则讲究多样的标立新说。

我们思维方式里经常有意会性;他们是一种直观性。

这之间没有什么优与劣,只是发展的方向不同,适应的对象不同罢了。

两种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两种不同的教育制度。

极其鲜明的对比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孩子,先说西方的教育,他们的主体是过于培养孩子的自我能力和素质,从小时就锻炼他们自己的生活能力,比而较之,除了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文化的背景太深,很难改变这种传统。

还有,中国的素质教育过分强调应试能力的培养,往往忽视了对能力的培养及自我能力的提高,这就在根本上造成了中国学生在国际竞赛的水平很高,而生活则远不及人。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论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1000字文化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人类在几千年来生存斗争中不断创造的果实,也是人类不断摆脱自然控制走向成熟和自由的标志。

一种文化的形成与一定的地理环境、气候以及生态环境等自然条件相联系,同时也与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以及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要对它们寻根溯源。

众所周知,由于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植根于不同的自然基础,这种地理差异所产生的文化效应各不相同。

中国文化起源于中华大地。

中华大地地域辽阔,腹地纵深,地貌复杂,气候多样,宜于渔猎、畜牧、农耕等各种生存和生产方式。

黄河与长江这横贯中华大地的两条河是中华文化的两大起源地。

西方文化的自然地理条件与中华大地有着巨大的差异,其最根本的别在于海陆关系的变化。

如果说华夏文明植根于大陆,那么西方文明则诞生于海洋,因此,整个欧洲距海都较近,全洲海洋性气候十分显著。

每个民族都有构成本民族精神凝聚力的文化传统。

一般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传统文化有着迥然不同的价值取向,如西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人的独立自主和进取精神、强调只有真实的才是美好的,这种价值取向使得西方文化不断处于永恒的冲动和超越之中;与此相反,在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构成中,始终把谋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统一作为人生理想的主旋律(这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德”观念的体现),反对人的独立意志和锐意进取,培养人的群体意识、顺从诚敬意识等,此种价值取向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一开始就具有很大的惰性,它所寻觅的是一种中庸的、调和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价值判断总是与事实判断相脱节,而与伦理道德观念紧密相联,契合为一,就是说,美的东西总是与善的东西相联为一体,只有善良的,才是美好的。

两种不同的价值判断组合形式,导致中西方思想文化中非常不同的内容形式和思维方式:一方是对自然本体的追求,一方是对社会人生的探讨;一方是纯知识体系的建构,一方是道德规范原则的叠加;一方是理论性思想的突破,一方是直观性思维的构想。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课件

比较东西方文明自己精心做的课件

02
西方文明注重逻辑和理论,许多科技 发明都是基于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 例如,牛顿的三大定律和爱因斯坦的 相对论,都是基于严密的逻辑和数学 推导。
03
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也受到资本主义 经济的影响,许多科技创新都是为了 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经济发展。
东西方科技发展的比较
东西方文明在科技发展方面有许多共同点,如对数学和天文学的重视,对实用技术的探索等 。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东方文明注重实用和经验,而西方文明注重逻辑和理论。
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东方文明的科技 发明大多是在封建社会中产生和发展,而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则与资本主义经济紧密相连。
东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在传播和应用方面也存在差异。东方文明的许多科技发明在一定程度 上受到封建制度和地域限制,而西方文明的科技发展则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 应用。
东西方宗教信仰的比较
东西方宗教信仰在许多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东方宗教信仰更强调内心修 炼和自我完善,而西方宗教信仰更强 调信仰和虔诚。此外,东方宗教信仰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方面更注重和谐 与平衡,而西方宗教信仰则更强调人 类对自然的控制和征服。
VS
尽管东西方宗教信仰存在许多不同之 处,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点。例如, 东西方宗教信仰都强调爱和慈善,都 认为人类应该追求道德和精神上的完 善。此外,东西方宗教信仰都认为生 命是有意义的,人们应该珍惜生命并 努力实现自己的潜能。
社会制度特点
西方文明的社会制度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注重个人主义和民主参 与。在政治上,西方国家多采用民主制度,强调法治和分权。
西方基督教思想影响
基督教对西方文明的社会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强调个人与上帝的关 系以及个人的道德责任。

东西方文化的几点比较

东西方文化的几点比较

○朱鸿雁 刘晓洁东西方文化的几点比较 东西方国家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渊源。

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哲学、政体以及基督教的道德和法律传统。

中国的文化,基础是儒家、道教、佛教的伦理标准。

不同的渊源造就了不同特色的文化。

随着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与西方国家交往日益频繁,我们有必要对东西方文化作深入的了解,这有利于我们进行国际间的交往。

实践已经证明,许多国际商务和国际关系的失败,原因往往不是经济的,也不是政治的,而是文化方面的。

因此,学习和掌握东西方文化的不同特点,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语言、词汇之比较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相同语言定义的词,会有不同的含义。

如汉语中“奶奶”和英语中的“granny”在语言定义上是相同的,都是“奶奶”的意思,但在中国,对年龄大的妇女称“奶奶”表示尊敬,而在西方国家,又有显示老年人“精力、体力、能力下降”的意义,所以西方妇女更喜欢人们称其为“Miss”“Lady”“G irl”等。

又如,“老师”和“teacher”,在语言定义上是“老师”的意思,而在中国含有尊重的意思,无论对何种职业的人,称其老师则表示尊敬;而在西方国家,“teacher”只表示一种职业,如对方不是教师,却称其老师,会令人难以理解。

中国的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对一个中国人来说,四字成语内容是极为丰富和生动的,如“如虎添翼”、“鬼斧神工”、“勾心斗角”、“马马虎虎”、“草草了事”等。

但对西方人来说,即使这四个字中的每一个都认识,却不一定明白其意。

如刚提到的马马虎虎,对西方人来讲怎么也不会明白“两匹马,两只老虎”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怒发冲冠”中国人是表示发怒。

而英语中的“hair on end”则表示害怕。

但是无论是东方人也好,西方人也好,都面对生与死,爱与恨,希望和恐惧,工作和娱乐。

即使受到不同种族、文化或政治的影响,他们的基本需要和思想体系也有相通之处。

中西方文化对比作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作文

中西方文化对比作文
咱们今天来聊聊中西方文化,这可真是个有意思的话题!
先来说说吃的方面。

咱中国人吃饭那叫一个讲究,一桌菜丰富多样,什么
煎炒烹炸样样都有。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热热闹闹,边吃边聊。

而西方人呢,
经常是一人一份牛排、一份沙拉,简单直接。

咱们用筷子,两根小木棍在手里
运用自如,能夹起各种美食。

西方人则是刀叉在手,切切叉叉,各有各的门道。

再看看家庭观念。

咱们中国人那可是把家庭看得很重,逢年过节都要团聚,长辈晚辈之间的关系紧密得很。

家里有个啥事,七大姑八大姨都来帮忙出主意。

西方人相对就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孩子长大了,就自己出去闯荡,和父
母的联系可能没咱们这么频繁。

还有教育这一块,中国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从小就给孩子报各种
补习班,希望孩子能在学业上出类拔萃。

西方的教育呢,可能更注重培养孩子
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让孩子自由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在社交方面也很不一样。

咱们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吗?”这就是一种
亲切的打招呼方式。

西方人可能就直接来个拥抱或者亲吻脸颊。

咱们讲究含蓄,西方人相对更直接热情。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真是太多啦,各有各的特色,也没有谁好谁坏。

就像不
同口味的美食,都有让人喜欢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些差异,世界才变得更加丰
富多彩,不是吗?
怎么样,这么一对比,是不是觉得中西方文化都很有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方文明之比较
摘要: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在地理环境、政治经济等因素的
影响下,两大文明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两
种文明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共同发展,为世界文明的进步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东方文明;西方文明;特性;交流
人类历史归根结底是一部文明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两大文明体系,即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

汉语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于《易经》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它是指一种进步的社会状态,与野蛮相对。

而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

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

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东方文明即亚洲和北非文明,西方文明即欧洲和美洲文明。

由于地域环境,政治经济,宗教信仰等因素的影响,两种文明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但随着世界联系的日益密切,两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并在融合与碰撞中不断发展前进。

本文将从历史社会学的角度对东西方文明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比较分析。

一、东西方文明的特性
中国有句老话,“一方水土,一方文化”,指的就是在不同的地域环境,风俗习惯的影响下所呈现的文化也有所不同。

东西方文明亦是如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下,呈现出了不同的特点:
1、东方文明是陆地文明,西方文明是海洋文明。

在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本质时,李大钊提出了静动文化论。

认为东方文化主静,西方文化主动。

由此而形成的一系列的不同是:东西方文化“一为自然的,一为人为的;一为安息的,一为战争的;一为消极的,一为积极的;一为依赖的,一为独立的;一为苟安的,一为突进的;一为因袭的,一为创造的;一为保守的,一为进步的;一为直觉的,一为理智的;一为空想的,一为体验的;一为艺术的,一为科学的;一为精神的,一为物质的;一为灵的,一为肉的;一为向天的,一为立地的;一为自然支配人间的,一为人间征服自然的”。

东西方文明风格相异,各有所长。

这种风格的形成与他们的起源密不可分。

东方文明起源于农耕文明,依托土地和水源。

在农耕文明的影响下,安于现状,自给自足,循规蹈矩,缺乏冒险精神。

而西方文明起源于地中海旁的希腊罗马文明,以大海为依托,具有大海无畏,冒险,征服,勇敢的性格特征。

一静一动,相互映照。

2、东方文明重义轻利,西方文明重利轻义。

东西方关于义和利的不同见解与他们的思维方式密不可分。

东方文明具有一种包容性以及海纳百川的博爱,尤其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讲究和谐,重视道德文化的教育,因此将道德中的义
气二字看得尤为重要。

而且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政府重视农业而轻视商业,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商人地位低下,而重利轻别离正是商人的特征,因此为东方文明所不容。

与之相反的是西方文明具有明显的功利性。

以基督教为主体的西方文明,经过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以分析见长的思维方式。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导下,科学技术得到了发展,物质生活也随之提升,享乐主义滋生。

而且西方文明以海洋文明著称,商业发达,商人数量众多,追逐利益是商人的本质。

在这种大的环境氛围的影响下,西方文明就呈现出了重利轻义的明显特征。

3、东方文明的感性,西方文明的理性。

如果将东方文明比作温柔如水的女性,那么西方文明就是刚烈如火的男性。

一方代表感性,另一方则代表理性。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东方文明成果一直是以辉煌灿烂的文学艺术著称,而西方则是在科学技术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在物理、数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出现了一大批令人称赞的科学家,如牛顿、爱因斯坦、霍金。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希腊半岛及其附近地区,靠近海洋,商业、手工业以及航海业发达,引起古希腊哲学家对天文、气象、几何、物理和数学的浓厚兴趣,逐渐形成了西方注重探索自然奥秘的科学传统。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求知是人类的本性”,古希腊的哲学家们也大多崇尚理性,热衷于对自然的探索和对宇宙的认识。

而东方则以中国为代表,注重人生哲学、伦理哲学。

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讲究仁义礼智信,重视伦理纲常,封建道德,缺乏对自然的探索,思考问题也大多从人的角度出发。

在这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性格特征。

二、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
随着世界联系日益密切,地球逐渐连成一个整体,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

彭树智先生指出:“文明的生命在交往,交往的价值在文明,文明与交往的互依互存是由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组成的复杂过程。

文明脱离了交往,便会衰亡,交往离开了文明,便会走向野蛮,只有文明交往才是人类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关键问题。

文明交往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主要有两种方式:和平交流和暴力冲突。

1、和平交流。

东西方文明在历史上有着友好交往的优良传统。

如丝绸之路的开通、阿拉伯数字的传入,马可波罗访华等等。

公元前139年,张骞在汉武帝的支持下,奉命出使西域,开通了由中国到西亚和欧洲的陆上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的商品成功的销往国外,而且成为连接东西方文明的重要通道。

随着丝路的开通,中国的丝绸开始大量输出,养蚕和缫丝技术也很快传播到了中亚、西亚乃至欧洲,并与当地的毛织、棉织技术相结合,形成鲜明的区域性特色,且出现了几个重要的丝织品制造中心。

另一方面,中亚、西亚及欧洲的宗教文化的传人对中国文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佛教的传入。

中国佛教史开始于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经长期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

由于传入的时间、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佛教教义在中国广泛传播,佛教庙宇也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2、暴力冲突。

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暴力冲突虽然不被人所认同,但不能否认的是,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公元前5世纪初,波斯帝国消灭了吕底亚,并乘机进攻位于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

波斯国王向希腊各城邦提出改其民主制为君主制的不合理要求,以找借口向其宣战。

这次战争以波斯战败,希腊获胜而宣告结束。

希波战争是人类历史文化的一次前所未有的大
融合,其影响远远超出波斯、希腊的范围。

它大大加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促进东西方文化发展,促进科学、艺术的进步。

并且打破了东西方几乎完全隔绝的局面,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

以此同时,希腊在希波战争中取胜,使得西方世界的历史中心由两河流域向地中海地区推移,希腊文明得以保存并发扬光大,成为日后西方文明的基础。

除了希波战争以外,还有亚历山大东征,西方的殖民主义侵略等等,都在暴力冲突的同时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发展,从而促进了世界文明史的发展,在世界文明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如何对待东西方文明的差异
1993年,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在美国《外交》季刊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认为“冷战后,全球冲突的主要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或者国家间的经济摩擦和政治对立,而是以宗教和精神信仰为核心的不同文明之间的矛盾;相同文明的集团或国家将在未来的全球冲突中凝聚在一起;儒家文明可能同伊斯兰文明联合在一起,形成非西方世界同西方世界的对抗局面;谁能洞察这一趋势,因势利导,谁就能在下个世纪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论调使人们注意到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和影响。

那么对于东西方文明的差异,我们究竟该抱有何种态度呢?
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针对亚非国家的问题,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

现在,在对待东西文明差异性的问题上,这一方针同样适用。

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保持文明的多样性。

并在维持文明多样性的基础上,通过友好交流的方式,相互取长补短,汲取对方文明中的优秀因素,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世界历史是一部文明史,在发展的过程中,东西方文明各自取得了不同的辉煌的成就,也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融合,不断前进,共同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在以和平发展为主题的今天,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加强,东西方文明更要相互取长补短,吸收其他文明中的营养因素,紧跟时代的步伐,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彭树智:《文明交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百度百科.文明.名词定义/view/124658.htm
(3)余中元:《从地理大发现和郑和下西洋看东西方文明的差异》,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院报,第13卷第2期
(4)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6
(5)李大钊.东西方文明之根本异点.言志季刊,191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