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课程教案(第八章 )

合集下载

最新药物分析教案——第八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最新药物分析教案——第八章  磺胺类和喹诺酮类药物的分析
已知:E1%=536,溶出限度Q=70%
举例:8-2
标示量=0.5g
每片都高于规定限度→该批产品溶出度合格
2、磺胺嘧啶片
采用桨法
HCl(9→1000)1000ml溶剂 →转速100rpm →溶出时间60min →取溶液5ml过滤 →取滤液1ml →用0.01mol/l NaOH稀释到50ml →在254nm波长测定吸收度A
两性化合物
2、鉴别
(1)、含有叔胺基,与丙二酸、醋酐共热显红棕色
(2)、有机氟化物的鉴别反应
有机物→有机破坏 →F-→加茜素氟蓝试液、硝酸亚铈试液 →显蓝色
(3)、紫外吸收:在273nm波长处有最大吸收
二、环丙沙星
1、结构
1-环丙基-6-氟-1.4-二氢-4-氧-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2、鉴别
第四节磺胺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磺胺类药物以N1取代最多,所以游离氨基(芳伯胺)可以用于含量测定
含量测定方法:亚硝酸钠法
一、反应原理
二、反应条件
1、酸度:
A、酸性介质中可加速反应
B、重氮盐在酸性介质中稳定
C、防止生成偶氮化合物
酸度:芳伯胺:酸比值为1:2.5~6
2、温度
温度过高可使重氮盐分解,亚硝酸逸失,一般温度控制在15~20℃
第二代:喹诺酮类
含有1.4-二氢-4-氧代喹啉
第三代:氟喹诺酮类
含有6-氟-4氧-喹诺酮-3-羧酸结构
此类药物作用更佳,临床上使用较多(各种沙星类药物)
性质:
1、含有羧基和碱性氮原子,故显酸碱两性,易溶于酸和碱
2、具有共轭体系,紫外区有特征吸收
一、诺氟沙星
1、结构:
1-乙基-6-氟-4-氧代-1.4-二氢-7-(1-哌嗪基)-3-喹啉羧酸

大专《药物分析》教案

大专《药物分析》教案

大专《药物分析》教案第一章:药物分析概述1.1 课程介绍了解药物分析的定义、目的和意义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1.2 药物分析的基本步骤样品处理与制备定性分析定量分析1.3 药物分析的方法光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电化学分析法第二章:药物的物理性质及鉴别试验2.1 药物的物理性质了解药物的密度、熔点、溶解度等物理性质2.2 药物的鉴别试验掌握药物的化学鉴别和光谱鉴别方法学习常用的药物鉴别试剂和反应现象第三章:定量分析方法3.1 重量分析法学习药物的重量分析方法掌握称量、滴定等操作技巧3.2 容量分析法了解容量分析的原理和方法掌握滴定管的使用和滴定终点的判断3.3 仪器分析法学习药物的仪器分析方法掌握光谱仪、色谱仪等仪器的操作和使用第四章:常见药物的含量测定4.1 心血管系统药物了解心血管系统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学习实例如阿司匹林、氨茶碱等药物的含量测定4.2 抗生素类药物掌握抗生素类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学习实例如青霉素、链霉素等药物的含量测定4.3 其他常见药物学习其他常见药物如维生素C、葡萄糖等的含量测定方法第五章:药物分析实验操作技巧5.1 样品处理与制备学习样品的处理和制备方法掌握提取、净化、浓缩等操作技巧5.2 鉴别试验操作学习鉴别试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鉴别试剂的使用和反应现象的观察5.3 含量测定操作学习含量测定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掌握滴定、光谱分析、色谱分析等方法的实验技巧第六章:现代药物分析技术6.1 色谱分析法了解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薄层色谱等色谱分析技术掌握色谱条件的优化和色谱图的解析6.2 光谱分析法学习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光谱等光谱分析技术掌握光谱图的解析和应用光谱分析法进行药物鉴定6.3 电化学分析法了解电化学分析法的原理和应用掌握电位滴定、伏安法等电化学分析技术第七章:药物分析案例分析7.1 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学习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原则和方法分析实际案例中药物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7.2 药物分析案例解析分析实际案例中的药物分析问题学习运用药物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8.1 实验报告的基本要求了解实验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第九章:药物分析实验操作安全与环保9.1 实验操作安全学习药物分析实验中的安全操作规范掌握实验室安全知识和应急处理能力9.2 实验环保了解药物分析实验中的环保要求学习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和环境保护措施第十章:综合训练与考核10.1 综合训练进行药物分析实验操作综合训练提高药物分析实验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0.2 考核进行药物分析理论知识考核进行药物分析实验操作技能考核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1:药物分析的基本步骤和方法补充说明:详细讲解每个步骤的操作流程,包括样品的采集、制备和处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原理及应用。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首页)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首页)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一、课程简介《药物分析》是广西中医学院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现代分析手段对药物进行质量控制的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为今后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检验和管理等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1. 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熟悉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及其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3. 能够独立完成药物分析实验,具备一定的实践操作能力。

4. 了解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药物分析概述1.1 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1.2 药物分析的任务和方法1.3 药物分析的发展趋势第二章药物的性状分析2.1 药物的物理性状分析2.2 药物的化学性状分析2.3 药物的生物性状分析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讲解,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实验法:通过药物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使学生了解药物分析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4. 讨论法:引导学生关注药物分析领域的前沿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报告、作业等,占总评的40%。

2. 期末考试:包括理论知识、实验操作技能等,占总评的60%。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64课时,其中理论讲授32课时,实验操作32课时。

2. 教学方式:采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

3. 教学进程:第1-8周:完成药物分析概述、药物的性状分析等基本理论内容的学习。

第9-16周:进行药物分析实验,包括药物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状分析等。

第17-24周:学习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及其在药物研发和质量控制中的应用。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药物分析》教材,作者:X。

2. 实验设备:高效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等。

(完整word版)14《药物分析》第八章(2课时)

(完整word版)14《药物分析》第八章(2课时)
与钯离子络合显色:
鉴别方法:取本品约50mg,加甲醇2ml溶解后,加0.1%氯化钯溶液3ml,既有沉淀生成,并显红色,再加过量的氯化钯溶液,颜色变深。
分解产物反应(如癸氟奋乃静等含氟有机药物):
鉴别方法:取本品15~20mg,加碳酸钠与碳酸钾各约0.1g,混匀,在600 ℃炽 灼15~20分钟,放冷,加水2ml使溶解,加盐酸溶液(1→2)酸化,滤过,滤液加茜素锆试液0.5ml,应显黄色。
(2)主要的化学性质
1.紫外吸收光谱特性
硫氮杂蒽母核为共轭三环的π系统,紫外区三个吸收峰值,约205nm、254nm、300nm,最强多在254nm附近,根据2位、10位取代基不同,可引化为砜或亚砜,则呈现四个峰值.
2.红外吸收光谱特性
由于取代基R和R'的不同,具有不同的红外光谱,已被药典用于不同品种的鉴别。
3。硫酸-荧光反应:
苯并二氮杂卓类药物溶于硫酸/稀硫酸在紫外光(365nm)下显不同的颜色.
4.氯化铜焰色反应
分子结构含有氯元素,在铜网上燃烧发出氯化铜的绿色火焰。
二、鉴别试验
(1)酸水解产物的薄层色谱法
苯并二氮杂卓类经酸水解后生成二苯甲酮衍生物,但专属性差,不同的药物可能水解产生相同的二苯甲酮衍生物(三唑仑、阿普唑仑等经水解后不产生二苯甲酮衍生物,可以区别).
4.特殊杂质检查
检查方法:(TLC)
取本品,加二氯甲烷制成每1ml中含10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适量,加二氯甲烷稀释成每1ml中含0。15mg和0.05mg的溶液,作为对照溶液(1)和(2).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Ⅴ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F254薄层板上,以己烷-丙酮-二乙胺(8.5:1:0.5) 为展开剂,展开后,晾干,置紫外光灯(254nm)下检视,供试品溶液如显杂质斑点,不得多于3个;其杂质斑点与对照溶液(2)的主斑点比较,不得更深;如有一点超过,应不深于对照溶液(1)的主斑点。

教学设计《药物分析》

教学设计《药物分析》
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约物分析一一高效液相色谱赛项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题目药物分析一一高效液相色谱课程名称约物分析学时安排授课专业生物制药技术授课年级年级所选教材药物分析一学情分析在学习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较多药物分析中使用的容量分析方法仪器分析方法但是主要是针对的高纯度的原料药生活中的所购买的药品却没冇好的办法分析质量因此期盼能够有好的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质量问题
六、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法:以阿莫西林胶囊的含量测定为教学任务,要求学生根据《中国药典》的要求在仿真软件重配置好高效液相色谱的各项参数并完成仿真操作。
讨论法:针对课堂上学生操作仿真软件所暴露出的问题,及时引导讨论以合理的解决错误。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学时分配
自学成果分享
选取部分学生查阅的资料内容和学生自学的总结,并简要点评。
培养学生耐心、细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
四、教学资源
学习任务书、《中国药典》、《中国药典检验标准操作规范》、《药物检验工职业资格标准》、多媒体课件、演示视频、仿真软件、教学资源库、药物分析课程网站、QQ讨论组。
五、教学环境与要求
1.学习环境选择: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实验室
2.学习环境基本要求:
连接校园网,安装虚拟仿真软件。
2、高效液相色谱工作站的配置;
3、高效液相色谱在药物分析中的测定方法;
1、对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进行动画展示并做说明;
2、借助演示视频及仿真软件讲解高效液相色谱工作站的配置;
3、借助PPT、《中国药典》案例分析高效液相色的测定方法;
4、借助演示视频及仿真软件讲解高效液相色谱的操作及注意事项;
1、仔细观看并阐述学习所得
(2)掌握高效液相色谱的工作原理;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首页)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首页)

广西中医学院《药物分析》课程教案第一章:药物分析概述1.1 药物分析的定义1.2 药物分析的必要性1.3 药物分析的发展历程及现状1.4 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和方法第二章:药物的性状检查2.1 药物的物理性状2.2 药物的化学性状2.3 药物的生物性状2.4 药物性状检查的方法和意义第三章:药物的定量分析3.1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3.2 滴定分析法3.3 光谱分析法3.4 色谱分析法3.5 药物含量测定的实例第四章:药物的杂质检查4.1 药物杂质的来源和分类4.2 杂质检查的方法和原则4.3 常见药物杂质的检查方法4.4 药物杂质检查的意义和质量控制第五章:药物制剂的分析5.1 药物制剂的分类及特点5.2 药物制剂分析的基本原则5.3 常见药物制剂的分析方法5.4 药物制剂分析的实例第六章:现代药物分析技术6.1 原子吸收光谱法6.2 原子荧光光谱法6.3 质谱法6.4 核磁共振波谱法6.5 电化学分析法6.6 现代药物分析技术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第七章:生物样品中药物分析7.1 生物样品采集与处理7.2 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提取与净化7.3 生物样品中药物的测定方法7.4 血药浓度监测7.5 生物样品中药物分析的实例第八章:药物质量控制与药品检验8.1 药物质量控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8.2 药品检验机构的组织与管理8.3 药品检验的基本程序与项目8.4 药品质量评价与不合格药品的处理8.5 药物质量控制与药品检验的实例第九章:药物分析实验9.1 药物分析实验的基本要求与操作规范9.2 药物分析实验仪器与设备9.3 药物分析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9.4 药物分析实验结果的记录与分析第十章:药物分析案例分析10.1 药物分析案例的选取与分析方法10.2 药物分析案例的解决步骤与技巧10.5 药物分析案例分析的实践与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重点环节一: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和方法(第一章)药物分析的基本任务是确保药物的质量和安全,方法包括性状检查、定量分析、杂质检查和药物制剂分析等。

《药物分析》课程教案(第八章 )

《药物分析》课程教案(第八章 )
(二)双相滴定法
原理:对氨基水杨酸钠不溶于乙醚,而间氨基酚易溶于乙醚,使二者分离后,在乙醚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盐酸滴定液(0.02mol/L)滴定,以消耗一定量盐酸滴定液来控制其限量。该法为双相滴定法,所生成的盐酸盐在乙醚中不溶,而转溶于水相中。
方法:取本品,研细,称取3.0g,置50ml烧杯中,加入用熔融氯化钙脱水的乙醚25ml,用玻璃棒搅拌1min,将乙醚溶液滤人分液漏斗中,不溶物再用脱水的乙醚提取2次,每次25ml,乙醚液滤人同一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与甲基橙指示液1滴,振摇后,用盐酸滴定液(0.02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消耗盐酸滴定液(0.02mol/L)不得超过0.30ml。
②除了加人离子对试剂外,还要加入磷酸盐或其他缓冲液,以控制流动相的酸度,同时使这些酸性官能团获得解离;
③样品中含有-NH2,-NH-基团或其他阳离子时,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应是烷基磺酸盐或硫酸盐;
④样品中同时含有-NH2,-COOH,-SO3H等不同性质的基团时,则规则①②或③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和添加剂都合理。
检测波长为254nm;流速约1.5ml/min。
系统适用性试验取对照品溶液重复进样6次,间氨基酚峰与内标磺胺峰的分离度应大于2.5;相对标准偏差不宜大于7%(按间氨基酚峰与内标峰的响应值之比计)。
反相离子对色谱是分离有机离子的有效方法,离子对试剂和其他添加剂的选用规则:
①样品中含有-COOH,-SO3H、-OH基团时,选用的离子对试剂应是带正电荷的有机铵盐,以此增加样品阴离子在反相色谱中的保留值,选用的流动相一般都为甲醇/水;
水杨酸的酸性(pKa2.95)比苯甲酸(pKa4.26)强,阿司匹林为水杨酸乙酰化物,酸性(pKa3.49)较水杨酸要弱些,但比苯甲酸的酸性强。

药物分析教案

药物分析教案

药物分析教案药物分析教案教案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将了解到药物分析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应用。

一、课前准备:1. 教师准备课件和实验装置材料。

2. 学生预习本节课相关课文内容。

二、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药物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教师: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通过药物分析,我们可以了解药物的成分和含量,判断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药物分析在药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2. 教师介绍药物分析的方法和原理。

(教师:药物分析的方法主要有化学分析、物理分析和光谱分析等。

其中,化学分析是通过化学反应进行药物分析,物理分析是通过物理性质进行药物分析,光谱分析是通过药物的吸收、发射或散射光谱特性进行药物分析。

)3. 教师展示一个药物分析实验的过程。

(教师:我们将进行一个定量分析的实验,通过浓度曲线来确定药物的含量。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

然后,将样品和标准溶液分别进行稀释,注入药物分析仪器中进行测定,得到浓度和吸光度的关系。

最后,根据浓度曲线的结果,通过比较样品的吸光度,我们就可以确定样品中药物的含量。

)4. 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过程。

(学生:我观察到教师先准备了样品和标准溶液,然后进行稀释,最后用药物分析仪器进行测定。

我还记录了吸光度和浓度的对应关系。

)5. 教师总结药物分析的应用领域。

(教师:药物分析在药学、药物研究、临床医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药物分析,我们可以确定药物的成分和含量,确保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药物分析还可以用于药物的研发和药物代谢的研究等。

)6. 学生解答问题,进行交流讨论。

(学生:老师,药物分析有哪些常用的技术?)(教师:常用的药物分析技术包括色谱分析、质谱分析、核磁共振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等。

不同的技术适用于不同类型的药物分析。

)三、课后作业:1. 学生复习本节课相关知识点。

2. 学生准备下一堂课的实验报告。

教案评价:本节课通过引入药物分析的概念和意义,介绍了药物分析的方法和原理,展示了药物分析实验过程,并总结了药物分析的应用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双水杨酯与氢氧化钠试液煮沸后,加稀盐酸,即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分离后,沉淀用水洗涤,并于100℃~105℃干燥,其熔点约为158℃。该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又可溶解。
3.氯贝丁酯分子中具有酯结构,碱水解后与盐酸羟胺生成异羟肟酸盐,在弱酸性条件下加三氯化铁即呈紫色异羟肟酸铁。
4.羟苯乙酯的乙醇溶液,煮沸后,加硝酸汞试液,放置后逐渐生成沉淀,上清液呈红色。
三、硫酸化反应
1.苯甲酸盐加硫酸后,加热,不炭化,在试管内壁凝成苯甲酸白色升华物。
2.含硫的药物与氢氧化钠熔融,分解生成亚硫酸钠,经硝酸氧化成硫酸盐,而显硫酸盐反应。
三、分解反应
四、紫外光谱鉴别
一般只有2—3个较宽的吸收带
五、红外光谱特征
对氨基水杨酸钠的红外吸收图谱
第三节特殊杂质检查
一、阿司匹林中特殊杂质的检查
《药物分析》课程教案
章节名称
第八章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析
学时数
3
教学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本类药物的结构特征和理化性质。
2.掌握本类药物的鉴别反应。
3.掌握本类药物特殊杂质检查方法。
4.掌握本类药物含量测定方法。
教学重点
典型药物分类与理化性质。本类药物的鉴别试验。本类药物的特殊杂质检查。本类药物的含量测定。
(二)双相滴定法
原理:对氨基水杨酸钠不溶于乙醚,而间氨基酚易溶于乙醚,使二者分离后,在乙醚中加入适量的水,用盐酸滴定液(0.02mol/L)滴定,以消耗一定量盐酸滴定液来控制其限量。该法为双相滴定法,所生成的盐酸盐在乙醚中不溶,而转溶于水相中。
方法:取本品,研细,称取3.0g,置50ml烧杯中,加入用熔融氯化钙脱水的乙醚25ml,用玻璃棒搅拌1min,将乙醚溶液滤人分液漏斗中,不溶物再用脱水的乙醚提取2次,每次25ml,乙醚液滤人同一分液漏斗中,加水10ml与甲基橙指示液1滴,振摇后,用盐酸滴定液(0.02mol/L)滴定,并将滴定结果用空白试验校正,消耗盐酸滴定液(0.02mol/L)不得超过0.30ml。
布洛芬为固体,具有一定熔点。在乙醇、乙醚、丙酮、氯仿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在氢氧化钠或碳酸钠试液中易溶。
第二节鉴别试验
一、与铁盐的反应
1、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反应适宜的pH值为4~6,在强酸性溶液中配位化合物分解。本反应极为灵敏,只需取稀溶液进行试验;如取样量大,产生颜色过深时,可加水稀释后观察。
检查方法取本品0.1g,加乙醇1m1溶解后,加冷水适量使成50ml,立即加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取盐酸溶液(9→100)1m1,加硫酸铁铵指示液2ml,再加水适量使成100m1]1ml,摇匀;30s内如显色,与对照液(精密称取水杨酸0.1g,加水溶解后加冰醋酸1ml,摇匀,再加水使成1000ml,摇匀;精密量取1ml,加乙醇1ml,水48ml,与上述新制的稀硫酸铁铵溶液1ml,摇匀)比较,不得更深。其限量为0.1%。
分子结构中的苯环和特征官能团均具有紫外和红外特征吸收光谱。
第一节典型药物分类与理化性质
水杨酸类
溶解性:钠盐易溶于水,游离芳酸及其酯类在水中微溶或几乎不溶,而能溶于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
酸性:水杨酸结构中的羟基位于苯甲酸的邻位,不仅对羧基有邻位效应,羟基中的氢还能与羧基中碳氧双键的氧形成分子内氢键更增强羧基中氧氢键的极性,使酸性增强。
通常,制剂不再检查原料药物项下的有关杂质
药典规定阿司匹林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均按上述比色法原理和类同的方法控制杂质水杨酸的限量,限量分别为0.3%和1.5%。而阿司匹林栓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其限量为1.0%。
3、易炭化物
二、对氨基水杨酸钠中特殊杂质检查
重点介绍双相滴定法和反相离子对色谱法
教学重点内容
第八章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分析
结构共性:既具有苯环,又有羧基。
主要分类:游离羧酸及其盐或酯:羧基与苯环直接相连
其他芳酸及其酯类药物:酸性基团为磺酸基或羧基不与苯环直接相连。
一、水杨酸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典型药物
(二)主要理化性质
水杨酸类药物如水杨酸,阿司匹林、对氨基水杨酸钠、双水杨酯和贝诺酯等均为固体,具有一定的熔点。
苯甲酸、羟苯乙酯易溶于乙醇、乙醚等有机溶剂;
丙磺舒、甲芬那酸在乙醇、乙醚、氯仿等有机溶剂中略溶、微溶或难溶,但均溶于氢氧化钠溶液。
三、其他芳酸类
(一)典型药物
(二)主要理化性质
氯贝丁酯为无色或黄色的澄清油状液体,有特臭,味初辛辣后变甜;在乙醇、丙酮、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易溶,在水中几乎不溶。相对密度为1.138—1.144;折光率为1.500~1.505。分子结构中具有酯键,易水解,可用于定量。
水杨酸的酸性(pKa2.95)比苯甲酸(pKa4.26)强,阿司匹林为水杨酸乙酰化物,酸性(pKa3.49)较水杨酸要弱些,但比苯甲酸的酸性强。
二、苯甲酸类
(一)典型药物
(二)主要理化性质
本类药物均为固体,具有一定的熔点。分子结构中具有苯环和特征官能团,均具有紫外和红外特征吸收光谱。
苯甲酸钠溶于水,其它药物在水中微溶或几乎不溶,
(一)合成工艺
(二)检查
1、溶液澄清度
检查碳酸钠试液中不溶物。
检查对象:未反应完全的酚类,副反应产生的苯酚、醋酸苯酯、水杨酸苯酯和乙酰水杨酸苯酯
2.水杨酸(重点)
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均可产生水杨酸
检查原理:水杨酸结构中有酚羟基,可与高铁盐反应呈紫堇色,方法灵敏,可检出1ug水杨酸。
(三)高效液相色谱法
USP(24)采用离子对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查间氨基酚的限量。
色谱条件填充剂为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C18,10um),色谱柱为250mm×4.6mm;
流动相:为磷酸二氢钠液(0.05mol/L)-磷酸氢二钠液(0.05mol/L)-甲醇(含氢氧化四丁基铵1.9g)(425:425:150);
与铁盐的反应
2.苯甲酸的碱性水溶液或苯甲酸的中性溶液,与三氯化铁试液生成碱式苯甲酸铁盐的赭色沉淀。
3.丙磺舒加少量氢氧化钠试液使生成钠盐后,在pH约5.0—6.0水溶液中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即生成米黄色沉淀:
二、水解反应
1.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再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则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沉淀物于100℃—105℃干燥后,熔点为156℃—16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