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各部门名称翻译

美国各部门名称翻译
美国各部门名称翻译

U.S. Institutions (美国行政机构)

总统办事机构:(Executive Office of the President)

白宫办公厅 (The White House Office)

副总统办公厅 (Office of the Vic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行政管理和预算局 (Office of Management and Budget)

经济顾问委员会 (Council of Economic Advisers)

国家安全委员会 (National Security Council)

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Office of United States Trade Representatives) 政策制定办公室 (Office of Policy Development)

科学和技术政策办公室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改善环境质量委员会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国家麻醉品控制政策办公室 (Office of National Drug Control Policy) 行政办公室 (Office of Administration)

政府各部:(Cabinet Department)

国务院 (Department of State)

财政部 (Department of Treasury)

国防部 (Department of Defense)

司法部 (Department of Justice)

商务部 (Department of Commerce)

能源部 (Department of Energy)

内政部 (Department of Interior)

农业部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教育部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运输部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劳工部 (Department of Labor)

卫生与公众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住房和城市发展部 (Department of Housing and Urban Development)

退伍军人事务部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

军事机构:(Military Bodies)

国防部 (Department of Defense)

参谋长联席会议 (Joint Chiefs of Staff)

陆军 (Army)

空军 (Airforce)

海军 (Navy)

海军陆战队 (Marine Corps)

海岸警卫队 (Coast Guard)

后备役部队 (Reserves)

联合作战司令部 (United Combatant Commands)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1.闻一多《死水》的三美赏析: 全诗隔行压韵,最后都以双音节词收尾,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节奏感和韵律感很强。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每一行都是九个字。汉字被称为方块字,每个字都是一个四四方方的建筑体。这样每一行就形成了一个长方体;而四和长方体又构成了一个大的长方体;而全诗是五个大长方体,这就是构成了一个更大长方体。从整体外形上看,结构工整、章法整饰,节与节之间匀称,行与行之间均齐。这样的外形,与中国传统的律诗非常相象。再说绘画美。诗中“绿酒”、“白沫”、“翡翠”、“罗绮”等词汇,错彩镂金,色彩斑斓,让人产生一种眩目的视觉效果。而且作者还不满足于此,他充分运用了诗歌的语言特性,不但写了翡翠等静止的意象,而且写了青蛙的叫声这样的动的意象,动静结合使意象相互反衬,产生张力,画面更加活泼起来。这样的“三美”手法的运用使《死水》形成了总体的整齐凝重的风格,作者的那种传统儒家知识分子的人格特征更是跃然纸上。 2.“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建构历史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但随即遭到激烈的批评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3.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学;“现代”作为性质的标志,则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 浅谈许渊冲“三美”译诗理论中的“音美” 湖北商贸学院外国语学院/梅婷 一、 引言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可以说是语言艺术的最高形式之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在翻译中国古典诗歌时,如何让外国人了解中国的诗歌、欣赏中国的诗歌一直是许多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作为同时把唐诗译成法语和英语的译者,许渊冲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应该如何把中国诗词译成英、法文,才能使英、法文读者像汉语读者一样爱不忍释、百读不厌呢?我个人觉得译文应该尽可能传达中国诗词的意美、音美和形美。”在许渊冲的“三美”译诗思想中,“音美”建立在“意美”基础上并凌驾于“形美”,毋庸置疑,意象在诗歌中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意美”是诗歌翻译的最基本的标准,但是许渊冲将“音美”置于“形美”之上,可见其对诗歌翻译中“音美”的重视。本文将以许渊冲的法译唐诗为例,探究其翻译理论中“音美”的体现。 二、许渊冲诗歌翻译理念之“音美” 从一般的意义说,许渊冲的译诗思想属于格律派,他提出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原则就是证明。1979 年,许渊冲就在《译诗研究》中提出了“三美”原则,并且明确指出了“三美”之间的关系:“‘意美’是最重要的,‘音美’是次要的,‘形美’是更次要的。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音美’;还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努力做到‘三美,齐备。如果三者不能得兼,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 以上论述了许渊冲“三美”译诗思想的提出。就“音美”而言,其地位在“意美”之下,“形美”之上,也可以说,在传达原诗的形式时,“音美”的传达更为重要,尤其是原诗的韵,在译诗时要尽可能保留。具体来说,“音美”的传达是以“音似”为基础的。从这个角度说,译诗不但要押韵,而且要尽可能使韵脚的声音接近于原诗的韵脚。当然,这种做法是相当困难的,但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所以译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敢于挑战。因为只达到“意美”只是达到译诗的高标准,只有在做到“意美”的同时,又能保证“音美”和“形美”的结合,才达到了译诗的最高境界。总而言之,在许渊冲看来,原诗的“音美”是一定要尽力传达的,韵是一定要尽量押的,只达到“意美”并不是忠实于原诗的做法。 三、许渊冲法译唐诗中“意美”与“音美”特征的再现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其法译为: L’ A scension Le s singe s hurlen t avec le ven t rap ide?; Le s o iseaux tourno ien t au-de ssus de I’ eau lim p ide. Feu ille s sur feu illes tom bent jusqu’ la lisi re? ; Ondes par ondes rou le la g rande r iv i re. Lo in des m iens en autom ne,je r pand s des p leurs?; M alade e t v ieux,je m on te seule la hauteur?. Le s souc is ont m is du g ivre surm es chev eux? ; Ecras, je renonce au v in peu savo ureux. 从“意似”和“意美”两方面来看,许渊冲对于这首诗的翻译在“意美”上还是做足了功课。首联两句,原诗中“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他舍弃了“天”和“沙”,译出了风急中猿猴哀鸣,清水上飞鸟盘旋,如原诗一般渲染了悲凉而又浓郁的秋意,虽不尽“意似”,却做足了“意美”。颔联两句可谓杜甫的千古绝唱,译者用“feu illes sur feuilles 叶堆叶”和“onde s par o ndes浪滚浪”把“落叶飘零,无边无际;滚滚长江,奔腾而来”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完美。颈联两句,许渊冲译作:“在秋天里远离家人,我泪如雨下;又病又老,我独自登上高处。“诗人长年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登上高台,面对秋景,不由悲从中来,译作把这情景交融的场面全部呈现,使诗人一生颠簸流离的生活跃然纸上。尾联第一句译成“烦恼苦闷使得我头发结霜”,法语中并没有白发如霜这一比喻说法,译者这种直译的方式,法国人应该能看明白,还会觉得新奇。最后一句,译者把“潦倒”翻成“Ecras被压垮”,意思表达得很到位,除了“新”字没有表现出来,整句译文基本表现了作者的意图。但是,“意美”上做得好,是不是意味着“音美”上有所舍弃呢?根据许渊冲的观点,押韵是传达唐诗“音美”的首要问题,因为“翻译唐诗即使百分之百地传达了原诗的‘意美’”如果没有押韵,也不可能保存原诗的风格和情趣”。 音美属于诗歌的形式特征之一,是否在译诗中传达音美特征从本质上是保留形式还是保留内容的问题。形式与内容始终是辨证统一的,无论哪一派别都不应该过分强调其中一者而完全否定另一者。只注重音步、节奏的韵律翻译法和既注意音步又要押韵的谐韵翻译法都因只注重音韵问题忽视其他的方面而无法获得令人满意的译文,而且,刻意追求音韵往往会束缚译者创造性的发挥,结果可能导致意义上的损失。“音美”特征的传达与否应该是译者基于自身能力,在权衡各种因素后做出的更佳选择。许渊冲提出的“三美”原则应该是译诗的理想,是诗歌形式与内容在目的语中的完美再现,在现实中自然极难实现。然而,理想对于现实是有积极意义的,并且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现的可能,对理想的追求有助于我们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2]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4. - 229 -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葛浩文的“隐”与“不隐”:读英译《丰乳肥臀》 史国强 胡安江教授在《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究》一文中提到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的翻译策略,指出:“实际上,葛氏的归化译法几乎见于他的每一部作品。”胡教授以葛浩文一九八六年译的《杀夫》(The Butcher’s Wife)、二〇〇二年的《尘埃落定》(Red Poppies:A Novel of Tibet)和《香港三部曲》(City of the Queen:A Novel of Co-lonial Hong Kong)为例,得出结论:“就英语世界而言,这样的书名在很大程度上迎合了西方对于中国的所谓‘东方主义想象’。事实上,这三部书在西方世界不俗的销售业绩,再次证明了葛氏遵守译入语文化规范的归化式译法起了重要的作用。”①胡文指出了葛浩文在翻译当代汉语小说方面的一个特点,但因为作者在文中着重研究的是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问题,对葛浩文的翻译策略不过是稍带提及,所以拙文试图就这个话题再说几句,或可为葛浩文的行文风格勾画出一个轮廓。 阅读葛浩文的译文后能发现,“归化式译法”不是他的重要特点,更不是他的唯一特点。 至于“不俗的销售业绩”,因为胡文没有说明印数,所以这里不好推测,但据葛浩文自己说,他翻译的中国小说读者极其有限,几乎无钱可赚。② 翻译者在译文上总要留下即所谓的“个人印记”(idiosyncrasy)。无论译者如何朝原文靠拢,都无法做到韦努蒂所说的纯粹的“隐身”和“透明”。③高明的译者隐得深一些,不过如此。资深译家如葛浩文,也不例外。但对葛浩文这样经验丰富的翻译家来说,绝不是归化或异化能限定的。 要指出的是,葛在使用归化策略时是极其慎重的,尤其是书名翻译,他的异化策略反而用得更多。如,萧红的《生死场》和《呼兰河传》译成The Field of Life and Death(一九七九)和Tales of Hulan River(一九七九)。再如,黄春明的《溺死一只老猫》(The Drowning ① ② ③ 见胡安江《中国文学“走出去”之译者模式及翻译策略研 究》,《中国翻译》2010年第6期。 葛浩文亲口对季进说:“目前美国出版的当代中国文学作 品主要是小说,每年大概也就出版三五本的样子。肯定不 会很畅销,像莫言的《生死疲劳》能够卖一两千本就算是 好的了。莫言的小说,除了《红高粱》,一直都卖不好,连 苏童的东西也不太好卖。余华的《兄弟》可能好一些,海 外也得到好评,但是我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买。”见季进《我 译故我在———葛浩文访谈录》,《当代作家评论》2009年第 6期。 Venuti Lawrence,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祐.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胜利. 《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冯志杰. 《汉英科技翻译指要》.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耿占春. 《隐喻》. 北京:东方出版社, 1993.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 细读王恩铭老师的《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确实收获很多,惊叹于作者对全书系统有序且相当全面的介绍了美国的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教育体系、大众传媒、劳工组织、企业管理、社会保障、电影艺术和体育活动,并对美国的宗教信仰、区域文化、价值观念、家庭婚姻、妇女运动和社会矛盾等问题。 和其他书籍来比,譬如我以前读过的《纽约地标》、《裸视美国》等,该书作者的逻辑更加清晰,篇章安排也比较合理。比如说就整体结构而言,本书分为十九个篇章,分别从美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出发板块式分别叙述了诸如地理、人口、区域划分,历史,民族构成,政治制度,经济概貌,教育概貌,宗教价值观,大众传播媒介,美国劳工及劳工运动,美国工业组织及企业管理,妇女与妇女运动,家庭与婚姻,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美国社会问题,以及美国人的娱乐活动,主要节日等。条理清晰,分类严谨,给人以清新,简单的印象。 而就每一个篇章来说,作者在一开始都会有一个概括性的引言。这样的引言简明扼要,提纲挈领性的告诉我们这一章将要讲的内容,使读者对作者的思路有了一个简明的了解。然后在下文的叙述中,不同于有些书籍的是作者分了好多小标题,又一次简明的作为提示性的关键词放在显著位置,使得读者读起来更加方便,也调动了读者的积极性。其实如此学术性的书籍常常会失于乏味,但是读这本书时,每每看完作者的引言和小标题,我常常会想象作者接下了会怎样写,如

果是我会怎样写,就这一方面我已经了解了哪些问题等等,这样就提高了我阅读的积极性。我想分类明了,思路严谨,行文脉络清晰是本书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利用这种方法,作者很明白的把整个美国社会的组成以文化现象说的很清楚。这种行文方式,也是我们以后写作时应该效仿学习的。 给我印象最深的一节是关于美利坚民族构成的介绍,和以前看过的书相比,作者明了的分类方式,抓住纲领的行文可见一斑。该章开始,作者用简短不足一千字的六小段,简单的介绍了这个多民族的移民国家的形成,组成,文化特征勾勒出了美利坚民族的基本特色。然后作者又利用他的分类特长分别介绍了北美土著居民,来自欧洲的居民,来自亚洲的居民,来自非洲的居民,来自拉丁美洲的美国人,这样的分类系统简单明了,易于接受。然后作者又按同样的结构在每个小节分别叙述了这些居民主要来自这些大洲的哪些国家,这些国家的移民在当今美国所占的比例,以及他们的移民史,他们第一代移民的从事的职业,社会地位以及第二代,第三代……的移民的职业特征,社会地位,和与其他国家移民相比,各个国家的移民的不同点。比起以前所读过的《裸视美国》,这样的叙述更清晰,思路更简单,更易为读者所接受。 通观全书,我对美国社会有了更系统的了解。其实对于书上的有些知识我以前零星点点的略知皮毛,但是在作者引领下我有了更清楚的认识。还有一些知识是以前在别的书上很少读过的,比如说以前我只知道美国白人的奴隶制度和他们对黑人的残酷剥削,但是不明白白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中国当代文学课件 钱钟书《围城 》

围城作者:钱钟书主要目录:一、钱钟书及其文学风格二、《围城》(一)、海外对《围城》的高度评价(二)人生与人性的双重嘲讽(三)丰富的文化知识(四)幽默讽刺与心理深度钱钟书在现代文学史上,很有戏剧性。在建国以后的文学史上,没有钱钟书的名字,在80 年代初期的时候,他是作为出土文物被挖掘出来。在广泛的社会阅读过程中,钱钟书的文学价值才浮现出来。成为20 世纪中国文学中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很多人把他看作是现代文学的第一流作家。一、钱钟书及其文学风格钱钟书(1910――)江苏无锡人。字默存,号槐聚。父亲是汉学家钱基博,从小受家庭的熏陶,才华出众。在小学、中学,数学极差。国文特别突出。字写得也不规矩,难得把字规规矩矩地写在格子里。酷爱古典小说和林纾翻译的外国小说。酷爱外国的侦探小说,他出众的外语,就和读外国侦探小说有关。1929 年被清华大学破格录取。成绩非常特殊。数学15 分,英语成绩特别优秀。一入学在学校就很有名气。个性狂傲,任意臧否人物,在二年级的时候,在随意言谈之间,就挑战朱自清、冯友兰的学识。甚至断言他父亲学识的“不足”。吴宓还推荐他到外语系当临时的教师。钱钟书在学识唯一敬佩的就是吴宓。还在《新月》上发表过书评。1935 年毕业到上海光华大学任英语教师。同年到英国的牛津大学留学。1937 年获得副博士学位。牛津聘任他为讲师,他没有接受。1937――1938 在法国生活过一段时间。1938 年回国。先后在西南联大、震旦女子文理学院等地任教。1941 年出版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1946 年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1946――1947 年,在《文艺复兴》杂志上连载长篇小说《围城》。《围城》奠定了钱钟书在现代文学上的地位。建国以后,任清华大学教授,1952 年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任研究员。钱钟书的学术成就很高,他的两部学生著作《谈艺录》(1948 )《管锥篇》,显示了他渊博学识。有人说,钱钟书是现代中国第一博学鸿儒。钱钟书不仅对精通古典学术,而且对欧洲的文学知识、文化知识也非常精通,甚至令西方学者相形见绌。所以,现在有“钱学”的说法。钱钟书性格很特别,从小有一种“痴气”,一生都有痴气,混混沌沌,疯疯傻傻,没有正经的那种性格。抓青蛙,放到鞋里,拿着鞋上学。青蛙跳出来,老师罚他,他也不太在意。分不出左右来,上中学时候,穿皮鞋,不分左右脚,随意穿。当班长,因为左脚和右脚分不开,只当了两个星期。在清华大学的时候,上课不做笔记,一边看书,一边听课,有时还画漫画,同桌总是看女生,他画一幅漫画《许眼变化图》。但是,考试总是全班第一。在清华大学时候,总是看书,不分什么粗的俗的,喜欢的就看。给杨降画花脸,在英国留学时候,杨降中午练毛笔字睡着了,他拿毛笔给杨降画花脸。女儿睡觉的时候,在肚皮上画花脸。刚解放的时候,养猫,他的猫和林徽音的猫打仗,他拿竹竿帮着他的猫。钱钟书是非常富有个性的作家,其文学风格与现代文学主流作家存在巨大的差异。他和张爱玲的共同之处

美国当代社会与文化第一章地理自然概况

第一章美国地理、人口和区域划分 两种说法: America,还包括美洲的意思;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使用第二种表述更为确切。历史变迁: 18世纪时期,独立前后的美国是政治上和宗教上受迫害的欧洲移民的庇护所,是清教 徒们的美国。“山巅之城”(the City upon the Hill)是寻求政治自由人士的向往之地。 19世纪时期,美国西部开发,西海岸金矿发现,使美国在欧亚两洲成为“发财”(make a fortune)的代名词,吸引无数人去体验“淘金梦”。 (旧金山-中国人取名,市政府建筑上镶嵌72吨黄金) 20世纪时期,美国的政治、经济、科技和军事力量跃居世界超级大国地位,国际形 象在“世界警察”、“金元帝国”、“西方盟主”和“世界领袖’等诨名间变幻。 在21世纪的当今,美国依然保持其超强地位。主张单极世界 地理变化: 1776年7月4日独立之初.美国只拥有北美洲沿大西洋一边的一块狭长地带。 经近二百年西扩、战争攫取和低价购买,现横跨北美大陆,延伸至北美洲西北角的阿拉斯加(Alaska)和地处北太平洋的夏威夷(Hawaii),国土总面积达936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四。(俄罗斯、加拿大、中国) 首都、国旗、国歌、国玺: 首都是华盛顿,即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 国旗由红白相间条纹和蓝底白色的星星组成.1777.7.4国会通过,通常称“星条旗’(Stars and Stripes)。13道条纹代表最早独立13个州;1814年决定增加一州加1星,50颗星星表示美国现有50个州。。(贝特西·罗斯(1752—1836),美国民间女英雄,据说是星条旗的第一个制作者。) 1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 一、美国翻译培训派 1策德内斯:创立培训班的前提、 2里查兹:翻译的理论基础、 3庞德:细节翻译理论、 4威尔:翻译的矛盾; 二、翻译科学派 1乔姆斯基:语言的“内在”结构、 2奈达:翻译中的生成语法、 3威尔斯:翻译的科学、 4德国翻译理论的发展趋势; 三、早期翻译研究派 1俄国形式主义的影响 2利维.米科和波波维奇 3霍姆斯 4勒非弗尔、布罗克与巴斯奈特; 四、多元体系派 1传统语言学和文学界限的瓦解、 2通加诺夫:文学的演变、 3佐哈尔:系统内部文学的联系、 4图里:目标系统;

五、解构主义派: 1福科:解构原文、 2海德格尔:重新认识命名、 3德里达:系统的解构主义理论 4解构主义理论的影响 5解构与创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家评述 1奈达(三个发展阶段、对等概念、逆转换理论)、 2卡特福德(翻译的语言学、翻译的界定与分类、翻译等值的条件与可译性)、 3威尔斯(翻译是一门科学、翻译是交际过程、翻译方法的定义与分类、文本类型与翻译原则)、 4纽马克(语义结构、翻译原则、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 5斯坦纳(翻译是理解的过程、语言的可译性、翻译的步骤)、 6巴尔胡达罗夫(翻译的定义及实质、翻译理论的定位、语义与翻译、翻译的层次)、 7费道罗夫、v.科米萨罗夫的翻译理论、 8穆南(语言与意义、“世界映象”理论与可译性、意义交流与翻译、可译性与限度)、 9塞莱丝柯维奇和法国释意理论(释意的基本问题、翻译程序与评价标准、释意理论与翻译教学)。 另外当代西方翻译理论也典型地体现在

后殖民主义与女性主义及其它以“解构为方法论”,以及以对“权力话语”的关注为重点的各种翻译理论,代表性的译论家有西门、巴巴拉.哥达德、凯特.米勒特、艾德里安.里奇、玛丽.艾尔曼、桑德拉.吉尔伯特、苏桑.格巴与埃莱娜.西苏、罗宾逊、巴斯奈特、特里弗蒂、韦努蒂、尼南贾纳、斯皮瓦克、霍米.巴巴、根茨乐、玛丽亚.提莫志克、本雅明、德里达、保尔.德曼、欧阳桢、L

2019年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转) 2009-10-10 23:00 郭建中编著~当代美国翻译理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一、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作者简介:赫伯特?库欣?托尔曼(Herbert Cushing Tolman),, “翻译的心理过程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我们必须掌握原文作者的思想,第二~我们必须用译文的语言把原文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阅读是一回事~翻译是另一回事。” 译者只有从原文的观点出发去阅读~才能使自己沉浸在原文的思想和感情的激流之中~才能领会原文的精神实质。 “译者对原文的精神领会越深~就越感到自己责任之重大~也越来越深地理解到传达原作结构的精神实质之困难。” “翻译要能在英国读者或听众中引起像原文读者或听众所感受的同样的感情。” 没有一个画家能完美地重现自然风景。最好的画家并不是用与自然同样的颜色表现自然景色中的每一个细节,最好的画家应该是有感于壮丽的自然景色~并认识到绘画艺术的局限性~然后使自己的画尽可能地接近大自然的美景。最好的翻译家也一样~他并不是在英语中精确地复制原作——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他只能使自己的译作尽可能地接近原作。 “翻译并不是把一种外语的单词译成母语,英语,~而应该是原文中感情、生命、力度和精神的蜕变。” 我们既要忠实于原作的优美之处~也要忠实于原作的不足之处。 翻译不是解释。 “如果原作趴地蠕动~译作不可腾空翱翔。” 译文必须是地道的英语。 二、C?H?库利(C. H. Conley) 尽管一般认为翻译经典著作有助于文化和自由思想的传播和发展~但16世纪英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反而助长了反动的社会和文化专制主义。 三、亨利?伯罗特?莱思罗普(Henry Burrowes Lathrop) 16世纪英国所翻译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和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完全不一样。我们今天所认为的希腊罗马经典著作~他们没有翻译。恰恰相反~他们所认为的经典著作~在今天~我们认为是不重 要的~因此也并不熟悉。 四、威廉?弗罗斯特(William Frost) 从理论上来说~诗歌是不可译的。诗歌翻译只能是再创造。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

思考与言说作家杂志Writer Magazine2010No.10 一引言 工业革命的成功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导入了现代历史阶段。由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所开创的现代社会具有“市民社会”(civil society)的性质,是一种基于个人自由民主和基本人权的法制社会,其基本特征和“现代性”在于:把社会视为由具有自由平等权的个人,依据其个人意愿和基本利益,而按照协商民主方式达到共识的途径所建构起来的。换言之,自然权利论和社会契约论,是现代社会和现代国家的建构基础,其政治意义在于牵制国家权力的膨胀。 20世纪60年代是美国社会转入后现代历史阶段的起点。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激烈动荡以及20世纪半个多世纪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激烈变革之后,在当代科技革命和信息技术的影响和推动下,美国率先步入了“后工业社会”或“信息社会”时代,从经典资本主义过渡到了晚期资本主义。当代美国的“后现代性”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实现了高度的理性化、制度化和专业化,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高速发展,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空前繁荣,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休闲式”或“消费式”的轻松惬意的日常生活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法制化、专业化和体系化以及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化,正在日渐脱离日常生活领域,开始走向与“生活世界”的尖锐对立,并对公民生活进行潜移默化的“殖民化”或“宰制”,这一切不仅直接破坏了美国社会本身现存的和谐关系,而且对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间接的负面影响。 二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特征 “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technocracy),使当代美国的社会性质和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启蒙理性已经异化为科学理性、工具理性和极权理性,成为凭借权力控制一切、征服一切的基础和工具。理性的异化逐渐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并最终导致了人性的扭曲和社会的变异。 其次,技术专家同权力机构相互勾结,赋予当代科学技术和知识一种新的特权地位,形成对当代美国社会的“科技专制”,使效率和技术统治意识取代了自由、平等和社会进步意识,成为衡量一切的最高标准和控制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于是,意识形态化了的科学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无形力量开始控制公众的思想和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大规模地侵蚀和占领人们的情感生活,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与日俱增的惶惑和恐惧。当代美国社会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特征,正是源于当代科技的这种强大创造力 和控制力。 最后,美国文化的后现代主义的特征与传统美学、解释、文化和艺术背道而驰,它所要摒弃的正是那些在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崇高特征和精英意识的审美标准,它所要反对的就是那些具有现代主义中心意识的观点,并对那些为少数精英分子所把持的主流文化进行坚决的拒斥。可以说,后现代主义的美国文化已不可能同其传统主义文化同日而语。 综上所述,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理性和科学的性质与作用在当代美国发生了异变,其工具性功能的日益强化必然弱化了它们对自身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性功能。“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将美国导入了后现代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当代科技和信息产业膨胀泛滥,整个社会程式化、讯息化、符号化、复制化和商品化,从而导致了人的主体性日益消解,偶然性和机遇性取代了因果性和规律性,生活充满着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社会风险性不断加大。 三当代美国文化的后现代特征 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必然引发伦理结构、审美结构以及心态特征、思考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连锁性嬗变,这些都使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图式日益呈现出商品化、肤浅化和碎片化的特征。绝非耸人听闻,当代文化的概念已经巨变到了如此地步,生活在这种文化中的人们必然分享了它的变异了的、以物质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显然,当代美国社会的后现代文化已经变得过于破碎和无趣,甚至可以说,这种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特征无处不在。 首先,高度集约化、程序化和规范化的生产方式消解了人的个性,导致了人性的失落,或者说将人性异化为一种“市场人格”,使人成为受消费欲望驱动的经济动物,在消费、休闲、享乐和感官满足中得到了“延缓的满足”。经济主宰着社会生活,后现代消费主义文化彻底瓦解了资本主义新教伦理。可以说,机械化、标准化、过分专业化以及劳动的集约化等等,它们在过去只是决定实际工业部门中商品生产的领域,而到了如今,它们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所谓“后工业化”社会中,“自然”已一去不复返地消失。整个世界已不同以往,“文化”变成了实实在在的“第二自然”。 其次,社会商业化导致了文化商品化,使沦为商业行为的精神创造活动异化成了一种游戏、一种宣泄,最终丧失了传统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意蕴,丧失了组合生活、排列生活、 摘要自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社会转入了充满着矛盾性和吊诡性的“后现代”历史阶段。理性异化和科技专制导致了美国社会、文化与人性的深刻异变,当代科技和信息产业的膨胀泛滥型构出一个碎片化的后现代社会结构,后现代信息文化现象的高度不确定性和高度感性化孕育着深刻的人文危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出现和流行,实质上正是晚期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和社会形态在文化上的必然反映,其试图彻底重建一切人类文化的努力使美国社会与文化的未来走向仍然值得世人的关注与期待。 关键词:后现代特征理性异化科技专制信息文化后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G02文献标识码:A 当代美国社会与文化的后现代特征探析李新博 189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英语专业翻译类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一、翻译理论与实践相关书目 谢天振主编.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Jeremy Munday. 《翻译学导论——理论与实践》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 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 李德凤等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包惠南、包昂. 《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 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4. 包惠南. 《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1. 毕继万. 《世界文化史故事大系——英国卷》.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 蔡基刚. 《英汉汉英段落翻译与实践》.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汉写作对比研究》.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1. 蔡基刚. 《英语写作与抽象名词表达》.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曹雪芹、高鄂. 《红楼梦》. 陈定安. 《英汉比较与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陈福康. 《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修订本).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 000. 陈生保. 《英汉翻译津指》.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8. 陈廷佑. 《英文汉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79. 陈文伯. 《英汉翻译技法与练习》.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陈中绳、吴娟. 《英汉新词新义佳译》. 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 1990.

陈忠诚. 《词语翻译丛谈》.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3. 程希岚. 《修辞学新编》. 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4. 程镇球. 《翻译论文集》.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程镇球. 《翻译问题探索》. 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崔刚. 《广告英语》.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3. 单其昌. 《汉英翻译技巧》.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0. 单其昌. 《汉英翻译讲评》. 北京:对外贸易教育出版社. 1989. 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 究出版社, 1989. 丁树德. 《英汉汉英翻译教学综合指导》.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6. 杜承南等,《中国当代翻译百论》.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894-1948)》.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翻译通讯》编辑部. 《翻译研究论文集(1949-1983)》.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4. . 范勇主编. 《新编汉英翻译教程》.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6. 方梦之、马秉义(编选). 《汉译英实践与技巧》.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1996. 方梦之. 《英语汉译实践与技巧》. 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1994. 方梦之主编. 《译学辞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冯翠华. 《英语修辞大全》,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5. 冯庆华. 《文体与翻译》.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冯庆华主编. 《文体翻译论》.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我眼中的美国文化

我眼中的美国文化——从好莱坞电影看美国个人英雄主义 电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载体,电影中的英雄们是最易被现代人感受到和崇拜的偶像。我选择了从好莱坞电影探究当代美国个人主义英雄文化。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实质上是在民主、自由、平等、尊严、尊重他人且被他人尊重的社会氛围中鼓励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一种表现。好莱坞的电影有很多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题材,例如《007》系列、《2012》、《超人》……几乎所有关于正邪双方对峙的必定是渲染个人英雄主义的,在这些影片中,主人公们凭借着自己的高智慧,充分运用高科技手段,不断地宣扬着人间的正义所在。 在美国这个崇尚自由、民主的的国度,英雄、个性主义被正大光明地强调和渲染。美国是一个很年轻的国家,从一片荒原建立起来,在它成立的第一天起就不断的开拓疆土、充实国力美国没有传统和旧的政治经济体系,早起的拓荒者往往依靠个人的努力与辛勤劳动获得成功,我觉得这应该是其英雄主义的由来吧。成为超级大国后,美国所塑造出来的英雄都表达出信仰、使命感还有为正义不畏牺牲的英雄品质。这种个人英雄主义已经成为好莱坞电影的精髓和灵魂之一。 好莱坞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战无不胜的大英雄,代表人物是施瓦辛格(《终结者》)。这一类的英雄,肌肉发达,意志坚强,极度自信,有超常的本领,在电影中无所不能。这种个人理想和英雄品质的完美结合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它们只是美国人民虚构的为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而创造出来的人物。另一种是比较贴近现实的、亲民的英雄,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凯奇(《国家宝藏》)。这类英雄身上都带有普通人的小毛病,这给了观众一种亲切感。他们面对困境十分冷静勇敢,用自己的智慧化解凶险。在看多了完美的超级大英雄的电影后,观众逐渐厌倦了那些完美的英雄形象,所以这种能让观众看到自己的样子和生活际遇的英雄便诞生了,近年来以成为美国电影中英雄的主流。 英雄人物之所以是英雄源自其关心与保护民众。这种以人民为本的思想也影响了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在《超人》中,其实氪气石不是超人致命伤,其致命伤是其诚心关心民众,超人不想见到别人被伤害。英雄人物往往忙着保护人民安全,强烈打击罪犯,给有需求的人提供方便,甚至救助小动物,以上全是英雄人物心怀爱心之展现。爱护关心民众在英雄没有超能力的时候显得特别珍贵。还有《蜘蛛侠》,有一次,蜘蛛侠见到一名儿童被困在大火中,蜘蛛侠特别想冲入火中,可那时他没了超能力,其犹豫不决以致想离去。可当有人大喊“上帝保佑蜘蛛侠,快来救我的女儿”时,蜘蛛侠鼓起勇气最终救出了小女孩。唯有自身有此种高尚品格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无超能力也一样是英雄。 在影片之中,个人英雄主义有浓厚的美国色彩。当人们问超人为什么来地球的时候,他回答:“我就是为了美国式的人之真理和正义来到地球。”美国影片之中对其自己国家的认同展现得比较内敛。美国超人电影第二部结束时,超人挥舞美国国旗跨越白宫是在为美国作政治宣传。蜘蛛侠在电影结束时和两个恶人决斗时,蜘蛛侠背后有一大面美国国旗,给人们暗示蜘蛛侠之超人能力和美国国家精神紧密相关,以此说明蜘蛛侠获胜乃是美国救世精神之获胜。我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超人和蜘蛛侠都有着十分鲜艳独特的服装,而且都是蓝色和红色的组合,和美国国国旗的颜色是一样的。 美国文化与宗教之间紧密关联,重大使命感让美国人来拯救全人类。电影蜘蛛侠里面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