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生物化学论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

食品专业论文六篇食品专业论文范文1现代高职教育的宗旨是以培育职业力量为主线,以市场需求和就业为导向。
高职生物化学课程的定位要紧扣这一宗旨,树立“以同学为本、培育同学职业力量”的教学理念,着重培育同学的自主学习力量、实践力量和创新思维力量,兼顾同学职业素养、团队素养、人文素养的培育[2]。
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生物化学主要阐述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组成和分子结构以及在体内的代谢变化。
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同学理解生物化学的基本学问和基本技能,把握生物化学的主要概念和规律,了解近代生物化学的主要成果;寓综合职业力量与全面素养的培育于教学之中,培育同学科学思维的力量、运用所学的生物化学学问解释、分析和动手解决有关实际问题的力量。
2构建高职食品类专业特色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体系生物化学课程在食品科学系食品类专业主要涉及生物技术、食品加工、食品养分与检测3个专业。
这些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包括食品、药品、酶制剂生产企业等的生产岗位、质量管理岗位、检验检测岗位等。
生物化学课程的基础内容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同专业对生物化学课程的要求各不相同,如生物技术专业主要向同学传授生物体的化学组成、结构及功能;物质代谢及其调控;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与表达;细胞间信息传递等生命科学内容。
食品加工专业则侧重于生物活性、酶促反应、生物转化、大分子物质代谢等内容,其中物质代谢是讲解的重点。
食品养分与检测专业重点在于对组成成分的定性、定量测定、对被测物的定性、定量及分别、提纯,包括对一些仪器如分光光度计、电泳仪、层析仪等的使用。
3课程设计3.1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教学大纲是培育方案的详细表现形式,食品科学系每学年对食品类各专业市场需求和岗位变化进行调研,准时对食品类专业进行论证、调整,以此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包括教学目标、任务、内容、体系、范围、进度、教学方法、考核与评价体系等。
在制定生物化学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时,以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进展需求为宗旨,结合现代生命科学进展方向,将职业道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中,加强同学职业力量与职业养成教育。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食品化学课程论文食品化学课程论文【1】摘要: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强调了食品化学课程的重要性;建立科学的教学体系;充实教学内容;注重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合理设置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好课前教学准备,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过程;以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食品化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之一,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食品的组成成分、结构以及相应的反应机理。
通过课堂传授基础理论知识和与之相应的实验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点和实际操作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从事食品加工、检验、研发等食品行业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食品化学课程可以使学生从化学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原材料、食品加工过程和食品腐bai变质过程中各种成分的结构、组成、物理性质、营养水平、反应机理和安全性以及他们在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过程中发生的理化反应和这些反应对食品品质、安全性质和营养水平的影响,从而直接运用相关知识来解决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因此,对于一个学习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只有牢固掌握食品化学知识并能灵活运用,才能在食品行业领域从事相应的教学、研究、生产、检验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严格的按照学科分类来说,食品化学既可以分为化学类,又可以分为食品类。
食品化学是一门多学科相互交错而产生的新课程。
它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因为学习食品化学需要一定的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课程基础,同时它又是后续要学习的专业课基础;它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新兴学科,食品、化学、生物、工程、医学、农学等领域都在不断地向食品化学输入新鲜血液,同时也都在利用食品化学的研究成果来完善壮大自己;它是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发展较快的一个学科,所以在全国多数大学的食品院系中,食品化学课程已经成为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在国外的大学中更是如此。
一、认清课程的重要性食品化学课程是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重要的基础课。
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食品安全是现代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人们越来越关注食品的质量和卫生安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挑战。
一、基因工程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可以通过改变农作物的遗传结构,使其具有抗虫、抗病、耐旱等性状。
例如,转基因水稻可以抵抗水稻纹枯病,转基因玉米可以抵抗玉米螟虫的侵害。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良的农作物能够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产量和品质,从而保障食品的安全与可持续发展。
但是,基因工程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争议。
一些人担心转基因食品对人体健康和环境造成潜在风险。
因此,生物化学技术在农作物改良中的应用需要经过科学和严格的监管,确保其安全性和可行性。
二、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中有害物质检测中的应用生物传感技术是一种利用生物分子或生物体作为传感元件的检测技术,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
例如,利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检测食品中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致癌物质等。
生物传感技术的优势在于其高灵敏度、高选择性和快速响应。
与传统的化学分析方法相比,生物传感技术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应用具有更大的优势。
然而,生物传感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探测灵敏度、稳定性和实用性等。
三、基因测序技术在食品溯源中的应用基因测序技术是一种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食品中的DNA序列进行快速鉴定和分析的技术。
通过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准确地确定食品的原产地、品种和真实性。
例如,利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对鱼类进行溯源,检测其是否来自非法捕捞区域。
基因测序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的管理和追溯能力。
然而,基因测序技术的成本和复杂性限制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推广,需要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简化操作流程。
结论生物化学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应用具有巨大的潜力。
基因工程技术可以改良农作物,提高其抗病虫能力和品质;生物传感技术可以快速检测食品中的有害物质;基因测序技术可以追溯食品的来源和真实性。
生物化学实验黄瓜论文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论文题目:黄瓜中蛋白质、维生素C、还原糖的测定1.摘要: (2)2.前言: (3)3.论文正文 (7)4.感谢: (10)5.参考文献: (10)1.摘要:黄瓜中有许多的营养素。
【营养成分】每100克含蛋白质0.6~0.8克,脂肪0.2克,碳水化合物1.6~2.0克,灰分O.4~0.5克,钙15~19毫克,磷29~33毫克,铁0.2一1.1毫克,胡萝卜素0.2~0.3毫克,硫胺素0.02~0.04毫克,核黄素0.04~0.4毫克,尼克酸0.2~0.3毫克,抗坏血酸4~11毫克。
此外,还含有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米糖、果糖、咖啡酸、绿原酸、多种游离氨基酸以及挥发油、葫芦素、黄瓜酶等。
关键词:蛋白质抗坏血酸(维生素C)葡萄糖,半乳糖,果糖(还原糖)2.前言:蛋白质(protein)是生活细胞内含量最丰富,功能最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并参与了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和生命过程。
因此,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始终是生命科学最基本的命题。
生命体是主要的的特征是生命活动,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党的体现者:(1)生物催化剂(2)结构组分(3)激素(4)运动蛋白(5)防御功能(6)运输功能(7)信号传递与识别(8)调节基因表达和细胞周期控制(9)储存作用(10)糖蛋白维生素C(Vitamin C),又称抗坏血酸。
这是一种己糖酸内脂,有L型和D型两种异构体,自有L型有生理作用。
其分子中2位3为碳原子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易解离,释放出H+,故有酸性。
抗坏血酸是一种强还原剂,其氧化形式脱氧抗坏血酸可被多种还原剂如谷胱甘肽(GSH)还原。
所以两种类型的抗坏血酸课组成一个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
在植物中,抗坏血酸,谷胱甘肽和NADP+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偶联。
在动物中,在胶原形成时抗坏血酸起着外源还原剂的作用,使脯氨酸转化成羟脯氨酸,而与动物中的羟基化作用有关,促使胶原蛋白的合成。
已知许多含琉基的酶,在体内需要自由——SH才能发挥羟基化活性,而抗坏血酸能使这些酶分子中的琉基处于还原状态。
题目为食物与化学的论文3000字

题目为食物与化学的论文3000字篇一:食品化学与生活论文食品化学论文题目:浅谈食品添加剂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班级: 20xx级应用化学2班姓名:陈继远完成日期: 20xx 年 05 月 03 日《食品化学与生活》课程论文--浅谈食品添加剂摘要: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食品添加剂的大量使用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快速发展,同时也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些隐患。
对食品中添加剂和各种微量元素的检验成为了目前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手段。
本文总结了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的功用与危害。
关键词:食品添加剂功能危害前言:日常饮食是保证人体健康的重要环节。
重视营养科普,让人民群众接受平衡膳食的理念,采取科学的营养饮食习惯,可以预防疾病,大幅度降低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目前,营养教育已被各国政府和营养学家作为改善人民营养状况的主要手段。
世界卫生组织(WTO)把营养教育定义为“营养教育是通过改变人们的饮食行为而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目的的一种有计划活动。
”食品添加剂是近代才出现,但它的直接应用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
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在食品中使用天然色素的记载。
如《神农本草》、《本草图经》中即有用栀子染色的记载。
中国传统点制豆腐所使用的凝固剂盐卤,约在公元25~220年的东汉时期就有应用,并一直流传至今;在周朝时即已开始使用肉桂增香;公元6世纪时北魏末年农业科学家贾思勰所著《齐民要术》中就曾记载从植物中提取出天然色素予以应用的方法:作为肉制品防腐和护色的亚硝酸盐,大约在800年前的南京时就用于腊肉生产,并于13世纪传入欧洲。
现代食品工业的产品,已经不再是传统概念的食品。
在科技日益发达的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生活节奏正慢慢加快。
食品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我国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要求食品方便化、多样化、营养化、风味化和高级化,为了达到这些要求就必然离不开食品添加剂。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加工必不可少的主要基础配料,其使用水平是食品工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2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2) 食品化学课程论文如同属专业课的《食品营养学》《食品酶学导论》《食品添加剂》《食品生物化学》等课程均同时安排在同一学年授课,为协调冲突的教学内容,规避内容重复,学院自2009年开始多次组织学科方向类似的授课教师进行了专题讨论和研究,确定了交叉内容在各自课程建设中的重点和方向,达到内容互相补充、互相支撑,使学生更加系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专业课程,运行下来效果显著。
对于公共必修课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等与食品化学交叉内容的调整问题,食品化学课程则把教学重点放在食品加工、保藏过程中发生并影响食品品质变化的内容等方面,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使教学结构变得更加合理。
2 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于食品化学课程较抽象、偏重理论的特点,低年级学生通常会感觉学习内容较为凌乱、缺乏系统性,不好把握重点,为了避免初学者产生畏难心理和情绪,继而影响学习热情,因此有必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其穿插教学全过程,达到调动并维持学生对课程学习的浓厚兴趣。
2.1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丰富课程内容针对性为了增强所授理论知识的趣味性和实效性,一般常结合生产实践中的一些成功事例和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结合教学理论中某个知识点,通过联系分析生产生活案例、点面结合、融会贯通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如通过提问为什么苹果、土豆削完皮后会变色等问题;还结合学院教师的研究成果如笔者所在学院教师承担的魔芋多糖成果单独作为糖类专题讲座等。
将这些与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融入食品化学的教学之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激发了学生参加课外科研的积极性。
通过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食品化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为学生将来在食品行业和相关行业的快速入门或者进入研究生阶段课题研究以及新产品开发打下基础。
2.2 创造主动参与空间,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优化教学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营造主动参与氛围,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适当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将讲授法、讨论法、自学指导法、实例教学法等优化组合,充分借助各类教学资源,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3]。
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在食品科学中,生物化学是一门关键的学科,其应用范围广泛且重要。
生物化学的原理和技术在食品加工、质量控制、营养研究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探讨生物化学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
第一部分:蛋白质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蛋白质是生物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食品中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
在食品科学中,蛋白质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蛋白质可以被用于食品加工,以改善食品质地和口感。
例如,在面包制作过程中,面粉中的麦谷蛋白质通过形成氢键和二硫键来增强面团的黏性,从而提高面包的品质。
其次,蛋白质也可用于食品质量检测。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特定蛋白质,如乳清蛋白,可以确定食品是否受到污染或掺假。
此外,蛋白质也在食品中起到调味和增加营养的作用,如使用蛋白质饮料作为运动时的补充饮品。
第二部分:酶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酶是一类重要的生物催化剂,在食品科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首先,酶可以用于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催化反应。
例如,利用淀粉酶将淀粉转化为糖类,可用于酿造啤酒和制作甜味剂。
此外,酶还可以用于食品的储存和防腐。
例如,将果汁中的果糖转化为葡萄糖和蔗糖可以提高果汁的保质期。
酶还可以用于食品配料的改良和优化。
通过研究食物中的酶活性,并合理设计食品配料,可以达到改变食品质地、提高营养价值等目的。
第三部分:核酸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核酸在食品科学中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首先,核酸可以用于食品品质的检测和控制。
通过检测食品中的特定核酸序列,如基因组DNA或RNA,可以确定其质量和纯度。
其次,核酸还可以用于食品基因改良。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向食品中引入新的基因,从而改良其品质、提高产量或增加抗病性。
此外,核酸分析还可以用于食品的溯源和追踪。
通过分析食品中的核酸序列,可以确定其原产地和加工流程,保障食品的安全和品质。
第四部分:维生素在食品科学中的应用维生素是食品中的一类重要的营养物质,也是生物化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食品科学中,维生素有着广泛的应用。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垃圾食品)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论文题目:十大垃圾食品对人们日常饮食的影响授课老师:学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班级:摘要垃圾食品(Junk Food),是指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它营养素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要,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鉴于人民对饮食文化越来越注重,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本文以此为出发点,主要介绍十大垃圾食品对人们日常饮食的影响,我们以调查问卷的形式通过对本校学生的日常饮食进行统计得出了相关结论,目的在使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饮食习惯,从而让我们的生活更健康。
关键词:垃圾食品饮食营养成分危害健康前言所谓的垃圾食品指的是仅仅提供一些热量,别无其他营养成分的食物;或是提供超过人体需求,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比如咸菜中的盐分常常会超过人体需求而造成水钠潴留,成为体内多余的垃圾。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大垃圾食品包括:油炸类食品、腌制类食品、加工类肉食品(肉干、肉松、香肠、火腿等)、饼干类食品(不包括低温烘烤和全麦饼干)、汽水可乐类饮料、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罐头类食品(包括鱼肉类和水果类)、话梅蜜饯果脯类食品、冷冻甜品类食品(冰淇淋、冰棒、雪糕等)、烧烤类食品。
对照一下每天吃的食物,有多少属于垃圾食品呢?不可否认,上面列举的垃圾食品,每天都难免会接触到,绝对一点垃圾食品都不吃似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
但是,尽量避免多吃这些食品还是能做到的!营养学会付金茹理事长介绍,通常把仅仅提供一些热量、没有别的营养素的食物,或是营养成分超出人体需求量并最终在人体内变成多余成分的食品称为垃圾食品。
即使是垃圾食品也并非不能吃,关键是要懂得平衡自己的营养与热量,懂得均衡调配饮食,就可以减轻或避免垃圾食品对您的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生物化学》论文题目——加工食品营养价值授课老师:李正文学生姓名:周妮江学号:1111100105学院:数学与信息科学学院专业:数学与计算类科学班级:111摘要食品是人类生存与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保证。
而把可以吃的东西通过某些程序,造成更好吃或更有益等变化。
将原粮或其他原料经过人为的处理过程,形成一种新形式的可直接食用的产品,这个过程就是食品加工。
食品加工是一门专业的技术,更是营养学及工艺学的有机结合。
现在,本文主要讨论常见的两种加工方法:加热、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
绪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食物的需求不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基本条件,而且要将人类的健康,智能和寿命推向更高的科学水平。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品种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不但要求食品味道好,更关心食品的营养成分是否完全,加工和贮藏方法是否合理,以及加工过程中如何防止产生副反应和有害物质等等。
而食品的工业化加工和家庭烹调都会使其化学成分和营养价值发生深刻的变化。
有些加工方法可能是有害的,而另外一些食品原料的改制加工则可以提高食品的消化率和生物价值。
各种营养素受到的影响也不同,很可能随加工方式和食品种类而异。
在食品加工,贮藏等过程中,如何保存和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是食品科学和食品工艺学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应最大限度的保持食品中的营养素,使之尽量不受或少受破坏,或者在必要时添加一定的营养素,使食品能具备较高的营养价值,以满足人体合理的要求。
要根据人体在不同生理状况下的营养需求,重点发展“营养,保健,益智,延衰”的各种加工食品,以满足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的需求。
关键字词:食品加工,营养素,营养价值,损失1.加热对食品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的影响加热是延长食品贮藏期的最重要方法之一。
由于贮藏期的延长,使那些只能在较短的收获季节才大量上市的食品能够常年供应。
但是加热对营养成分也有坏的影响,因为营养成分可能会发生而且确实会发生热降解。
加热使消费者可以延长和增加对食品的利用,但加热过的营养成分可能比新鲜的会低一些。
我们说明加热对营养素影响最普遍的方法是以加工后的营养成分占原含量的百分率来表示,这显然是最简单的办法。
加热有正面的效果,却也有反面的效果。
加热的合乎理想的效果可以概括如下:1.食品特性的改善,如褐变反应,组织变化,美化口味等;2.杀死微生物,如杀菌,巴氏杀菌;3.灭菌,如过氧化物酶,抗坏血酸氧化酶,硫胺素酶;4.改善营养素的可利用率,如淀粉的糊化,提高蛋白质的可消化性;5.破坏不合需要的食品成分,如禽类蛋白中的抗生物素蛋白,豆科植物中的胰蛋白酶抑制素。
加热所产生的不希望的影响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质,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变化。
蛋白质受热而发生变性,这种变性一般会提高蛋白酶对它的消化率[1]。
在有还原糖存在时,蛋白质经美拉德反应而降解,碱性氨基酸反应更强烈。
赖氨酸和苏氨酸对热最不稳定。
由于确实有无数的时间—温度组合可以用来达到加热杀菌的目的,因此,不提营养素被破坏而笼统的讲加热杀菌对营养素的影响是很困难的。
下表1-1,1-2,和1-3总概括了lund[2]对热烫,巴氏杀菌和商业杀菌对营养素的影响所提出的数据。
lund论述了加热对营养素的影响,讨论了近年来开发的加热过程的最佳化方案。
虽然仍有许多不足的地方,但有趣的是食品加工业通常都采用最大限度保存营养素的热处理法。
2.冷冻对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冷冻过程包括预冷处理,冷冻,冷冻贮藏和解冻。
从感官性能和营养素的保存率来看,这种长期保存食品的方法一般被认为优于罐藏和干制。
但这决不是说,冷冻保藏是完美无缺的,因为已经知道,某些维生素在冷冻过程中会大量损失掉。
冷冻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起因于物理分离,沥滤或化学降解。
对这些损失的关系程度自然取决于是哪一种营养素就是说,要看这种营养素在正常的膳食中是丰富的还是缺稀的,另外还取决于该食品在正常膳食中的重要性,即取决于该营养素的主要来源是否依赖这种食品。
1)在预冷操作中营养素的损失收获后的水果和屠宰的动物组织,在冷冻以前的存放过程中,如果产品存放在非冻结的低温处存放期也不过几天,那么,其维生素的损失是很轻微的[3~6]。
在冷冻之前,大多数蔬菜需要热烫以钝化酶类,否则在冷冻贮藏的过程中感官特性和营养价值会发生接受不了的变化。
热烫时,尤其是将产品浸在热水中热烫时,某些水溶性的营养素会有很大的损失。
情况见下表1-42)在冷藏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可能除了猪肉[7,8]和抱子甘蓝[9]以外冷冻对蔬菜[10~12,20]﹑水果[13,14]和动物组织中的无维生素含量一般没有明显影响。
3)在冷藏贮藏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食品在冷冻贮藏过程中维生素会有大量损失,损失的多少取决于产品的种类,预冷处理,包装材料[15,16],包装方法[17]和贮藏的条件。
贮藏在-18摄氏度的蔬菜,维生素C会大量损失,损失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品的种类和贮藏时间。
在-18摄氏度贮藏18个月的蔬菜,除维生素C 外,其他维生素损失范围取决于维生素和产品的种类,从零到一个很大的百分率。
而热烫过的蔬菜在冷冻贮藏时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的损失通常比未经热烫的损失少。
例如,热汤过的青豆和菠菜在-19摄氏度贮藏9~18个月后,损失的维生素C仅为未经热烫的产品的损失量的25~50%[11]。
但是认为热烫过的产品在冷冻贮藏时营养素损失减少而补偿了热烫过程中的损失未必正确。
当产品在-18摄氏度或更低的温度下只贮藏一段很短时间时,其补偿就更靠不住了。
4)在解冻过程中营养素的损失只有为数不多的研究能够单独测定解冻对食品组织营养价值的影响。
研究结果指出,解冻对蔬菜[18~21],水果[22,23],和动物组织[24,25]中维生素含量只有很小的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影响。
但是,解冻时流出液中含有水溶性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因此,如果解冻流出液被废弃,这类营养素的损失将与解冻流出液的量成比例的增减。
参考文献:ng, k, Influcnco of cooking in foodstuffs, World Rev. Xutr.Dite,12,266-317,1970.2.Lund, D. E., Effects of blanching, pasteurization and sterilization onnutrients, in Nutritrional Evaluation of Food processing, Harris, R. S. andKarmas, E. Eds.,Avi,Westport,Conn.,1975,205-240.3.Scott, L. E. and Schrader, A. L.,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strawberryvarieties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by freezing, Proc. Am. Soc. Hortic.Sci.,50,251-253,1947.4.Meyer, B., Mysinger, M., and Buckley, R., The effect of three years offreczer storage on the thiamin, riboflavian, and niacio content of ripened andunripened beef, J. Agric.Food chem.,11,525-527,1963.5.Westerman, B, D., Oliver, B., and Mackintosh, D. L., Influence of chillingrate and frozen storage on B-complex vitamin content of pork, J. Agric.Food chem. 3,603-605,1955.6.Gkinis, A. M., Changes in Food Tissues at High Subfreezing Temperatures,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76.7.Lee, F. A., Brooks, R. F., Pearson. A. M., Miller, J.I., and Wanderstock. J. J.,Effect of rate of freezing on pork quality, Appearance, palatability, andvitamin content,J.Am.Piet.Assoc.,30,351-354,1954.8.Lehrer, W. P., Jr., Wiese, A. C., Harvey, W. R., and Moore, P. R., Effect offrozen storage and subsequent cooking on the thiamin, riboflavin, andnicotinic acid content of pork chops, Food Res.,16,485-491,1951.9.Abrams, C. L., The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quick frozen Brussels. Sporuts.I. Food Technol., 10,203-213,1975.10.Gordon, J. and Noble, I., Effects of blanching, freezing, freezing-storage,and cooking ascorbic acid retention in vegetables, J. Home Econ.,51,867-870,1956.11.Farrell, K.T. and Fellers,C.R.,Vitamin content of green snap beans. Influenceof freezing, canning, and dehydration on the content of thiamin, riboflavin,and ascorbic acid, Food Res., 7,171-177,1942.12.Morrison, M. H., The vitamin C content of quick green beans, J. FoodTechnol., 10,,19-28,1975.13.Loeffer, H. J., Retention of ascorbic acid in raspberries during freezingstorage, pureeing, and manufacture into velva frnit, FoodRes,11,507-515,1946.14.Sulc, S.,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freezing methods, temperature, and time,on the preservation of important factors, 13th int. Congr.Refrig.,3,447-454,1973.15.Guadagni, D. G., Nimmo, C. C., Time-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frozen foods.III. Effectiveness of vacuum oxygcn removal, and mild heat in controllingbrowaing in frozen peaches, Food Technol. (Chicago),11,43-47,1957.16.Guadagni. D. G., Nimmo, C. C., and Jansen, E. F., Time-temperaturetolerance of frozen foods.VI. Retail packages of frozen strawberries, Food Technol. (Chicago), 11,389-397,1957.17.Wolfe, J. C., Owen, R. F., Charies. V. R., and Van Duyne, F. O., Effect offreezing and freezer storage on the ascorbic acid content of muskmelon,grapefruit sections, and strawberry puree, Food Res,14,243-252,1949.18.Phillips, M. G., and Fenton, F., Effects of home freezing and cooking onsnap beans, thiamin, riboflavin, ascorbic acid, J, Home Econ.,37,164-170,1945.19.Jenkins, R. R. and Tressler, D. K., Vitamin C content of vegetables. VIII.Frozen peas. Food Res.,3,133-140,1938.20.Holmes, A. D., Mc Key, B. V., Esselen, K. O., Crowley, L. V., and Jones, C.P., Vitamin content of field-frozen kale, Am. J. Dis. Child.,70,298-300,1945.21.Fenton, F. and Tressler, D. K., Losses of vitamin C during commercialfreezing, defrosting, and cooking of frosted peas., Food Res,3,409-416,1938.22.Huggart. R. L., Harman. D. A., and Moore, E. L., Ascorbic acid retention infrozen concentrated citrus juices, J. Am. Diet. Assoc.,30,682-684.1954. 23.Eauernfeind. J.C., Jahns. F. W., Smith. E. G., and Siemers. G. F., Vitamin Cstability in frozen fruit processed with crystalline L. ascorbic acid. FruitProd. J., 25,324-330,1946.24.Kaha. L. N. and livington. G. E. Effect of heating methods on thiaminretention in fresh or frozen prepared food, J. Food sci. 35,349-351,1970. 25.kotschevar. L. H. B-vitamin retention in frozen meat. J. Am. Diet. Assoc, 31.539-596,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