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顺序和结构修订稿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说明结构

(时间顺序)
(一般→ 个别)
(结果→原因) (主要—次要)
3、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的光辉成就—鲁直—佛印
(概括→ 具体)
理清说明顺序
方法指路:
1、概括要点。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重视给概念下定义或解说的语句的作用。在逐段概括要 点的基础上,用“同类合并”的方法,把全文划分为相 对独立的几部分,概括出每部分的大意,把每部分的大 意依次连缀起来。 2、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 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
• • •
•
•
知识回顾:
下列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中国的石拱桥》 《故宫博物院》 《苏州园林》 《大自然的语言》
逻辑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
《生物入侵者》
知识回顾:
说说下列内容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中国石拱桥》中:
1、旅人桥(282年)→赵州桥(605年) →卢沟 桥(1189年) →长虹大桥(1961年)
考察方式:
题型1:本文或本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或本段使用了____说明顺序(从____到 ____),对 ____ 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填说明顺序,第二空应填具体的说明顺序, 第三空应填具体的事物或说明的事理。 题型2: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答题方式:不能调换; 原文 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 采用总分式结构 采用层层递进的结构 调换后不合逻辑,所以不能调换。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
理清说明顺序
• ☆空间顺序:近→远、前→后、左→右、南→北、
• • • • 低→高…… (表方位、立足点、行踪变化等词语) 从现象到本质 从原因到结果 ☆逻辑顺序 从特点到用途 从整体到部分 从概括到具体 从主要到次要 ☆时间顺序: 年代:古→今; ↑ 季节:春→冬; ……
说明顺序与说明结构2013.10.21

时间顺序: (时间先后、朝代先后)
(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南到北等) 空间顺序: ( 逻辑顺序: 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从一
般到特殊、从主到次等)
说明文的结构
• 说明文的结构一般分两种 • 总分式(总-分、总-分-总)事物说明文大 都用 • 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大都用
11中国石拱桥
赵州桥
卢沟桥
石拱桥——我国的石拱桥——赵州桥和卢 沟桥 这是什么顺序?
• 范围由大到小,由概括到具体。 • 属逻辑顺序。
从整体看,全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解 放 后 兴 建 的 各 种 拱 桥
石 拱 桥
中 国 石 拱 桥
赵州桥
卢沟桥 特殊
一般
请在文中依次找出所写的桥名及建成 的时间。
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二八二年; 赵州桥:建于公元605年左右。 卢沟桥:建成于公元1189年到1192年间。 长虹大桥:建于1961年。 这是什么说明顺序?
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 有哪些原因?
• 首先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 其次是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的传统;
• 再次是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 材。 这些原因按什么顺序排列?
• 由主到次。
13 苏州园林
景山
景山
北
时间顺序
把第五段分为三层
1. 赵州桥非常雄伟……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 人不知其所以为”。
2. 这座桥的特点是……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 长虹饮涧”。 3. 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在桥 头的碑文里还刻着他的名字。
写赵州桥这一段 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
赵州桥的四个特点 按什么顺序排列?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说明结构

说明文阅读之说明顺序说明结构说明文是用来解释、阐述其中一种事物、现象、道理等的一种文体。
而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是说明文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对于写作和理解说明文都非常有帮助。
一、说明顺序1.递进顺序:按照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时间顺序来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叙述事物的发展过程、演变原理等,例如物种的进化过程、工艺制品的制作工序等。
2.比例顺序:按照事物的特征、属性或程度的高低进行说明。
比例顺序一般会先介绍最重要的、最突出的特征或属性,然后逐渐展开,介绍其他次要的特征或属性。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事物的特征、优缺点等,例如产品的功能特点、名胜古迹的景点等。
3.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空间布局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介绍具有空间关系的事物、地点、结构等,例如城市的布局、房屋的结构等。
4.问题顺序:按照事物的各种问题进行说明。
这种顺序适合于对于事物的问题进行解决或者解答,例如解释其中一种难题的原理、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说明顺序,实际上在说明文中,也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这些顺序,或者将不同顺序进行组合使用,以达到清楚、明确的阐述效果。
说明结构是指说明文在整体上的组织结构,根据不同的目的和要求,说明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
1.分类结构:将同类事物或现象进行归纳和分类,然后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事物或现象本身就具有明显的分类特征的情况,例如对于动物进行分类介绍、对于产品功能进行分类说明等。
2.比较结构:将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明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不同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阐述,例如对于两个产品的优缺点进行对比、对于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对比等。
3.顺承结构:先介绍基础知识或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推进,进行更深入的说明。
这种结构适用于对于一些知识点或原理进行详细解释的情况,例如对于科学原理的解释、对于学科知识的介绍等。
4.问题解答结构:提出一个或多个问题,然后逐个进行解答。
说明文文章的说明顺序

说明文文章的说明顺序说明文文章的说明顺序在各种文章样式中,说明文体是一种客观的说明事物,阐明事理的一种文体。
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说明文越来越显示出它的重要作用和实用价值。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说明文文章的说明顺序,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明文是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以解说或介绍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构造、功用、类别等或物理的含义、特点、演变等为主要内容。
说明文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记叙、描写、议论。
说明文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事物或事理的介绍说明,达到以知识教人的目的。
与记叙文、议论文相比,说明文更强调科学性、客观性。
说明文以客观、准确为基本要求,强调知识性和科学性。
合理安排说明文的顺序是写好一篇说明文的重要一环。
说明顺序主要有三种: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一、时间顺序所谓时间顺序,即按照事理发展过程的先后来介绍某一事物的说明顺序。
凡是事物的发展变化都离不开时间,如说明生产技术、产品制作、工作方法、历史发展、文字演变、人物成长、动植物生长等,都需要时间的检测与验证。
所以,在说明这些事物的时候,适宜采用时间顺序。
如2010年高考语文四川卷中《书画的装裱》一文就多角度使用了这一顺序。
首先,作者在行文的整体思路上采用了时间顺序,在说明书画装裱的历史时,作者主要从三个时间段来写:两晋到五代时期是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宋代是“书画名家层出不穷,书画装裱飞跃发展”的时期,明代是“我国绘画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书画装裱进入发展的黄金时期”。
再者,仅从书画装裱的初创到初发展的时期看,作者依然选用了时间顺序,作者从两晋写到南北朝,再写到唐代,然后写到五代。
这样写,避免了内容上的相互交叉,使得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同样,2010年高考语文陕西卷中对有关“书法”历史演进的说明也是从晋代王羲之入手,然后写到唐代的颜真卿、柳公权,最后一直写到现代的各族书法家。
作者以时间为脉,娓娓道来,使得行文流畅自然,事物介绍言简意赅。
说明文阅读之理顺说明顺序及结构

《说明文阅读专题-----理顺说明顺序及结构》导学案(教师版)【考点概说】介绍事物或事理,自然有个先后顺序问题,要言之有序,合乎事理。
说明顺序是多种多样的,要了解事物的发展进程和变化规律,明确顺序与结构的关系,注意顺序的标志,分析顺序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而理清说明脉络。
【考点题型】1. 辨识说明顺序2. 简析全文(段落)的说明顺序3. 能否交换段落顺序,并简述理由。
4. 划分全文(段落)的结构层次。
【考点解读】1.理清顺序的各种类型。
说明顺序就是说明的先后安排,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不是可以随意运作的,既有讲究,又有学问,概而言之,大致有如下几种。
了解这些顺序知识,有助于我们对这种知识的掌握,并对阅读应试产生积极的意义。
(1)时间顺序,就是以时间先后为序,先发生的先写,后发生的后写,与事物或事理发展进程相一致。
例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采用了这种顺序,从“三千多年前”写到“现在”,中间还有许多历史阶段和时间词语。
(2)空间顺序,就是按照方位转移安排顺序,视力所及,笔触所至,上下左右,远近前后,都是其表现形式,比如《故宫博物馆》、《核舟记》就是这样安排的。
(3)程序顺序,就是以生产或工作的程序先后为序,适宜于说明某种物品的生产过程,或使用方法,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符合事理,例如《制作门帘》一文,就是依照工序先后来行文的。
(4)逻辑顺序,就是按照事物内部的联系来安排说明的先后顺序,包括因果、主次、从现象到本质,从整体到局部,从个别到一般等等。
《大自然的语言》《被压扁的沙子》《落日的幻觉》就采用了这种顺序。
以上这些顺序,是就主要方面而言的,在各自的内部还有与之相应的其他顺序;另外,这些顺序,可以用于某篇文章的整体,也可以用于局部的段落;而且,顺序之间有时还互相包容,大顺序中还有另外的小顺序。
有了这些认识,就会对说明顺序知识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对阅读应试也是有裨益的。
2.注意顺序的相关标志。
说明时,采用何种顺序,不仅有讲究,而且还显示出相应的标志来。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及说明顺序:
1、确定说明内容:在撰写说明文之前,首先要确定说明的主题和内容,以便于后期的撰写更加有条理。
2、制定结构:将说明的内容划分主体和次体,确定一个明确而完整的结构框架,以便撰写时更加方便快捷。
3、使用适当的语言:在撰写说明文时,需要使用适当的、简明扼要的语言,以便让读者能够清楚明白地理解相关内容。
4、按步骤进行撰写:在撰写说明文时,要按照步骤来组织和撰写,以便于读者能够清晰的掌握各个步骤的意义,并且能够准确的完成操作流程。
5、校对检查:在完成撰写工作之后,需要对文章进行校对检查,保证文章没有语法错误和不当之处,以便于读者能够理解文章的内容。
说明顺序和结构

说明顺序和结构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初一语文阅读(五)------说明的顺序和结构一说明顺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上有三种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等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以及桥上的石栏,石板。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想沙漠进军。
从特点到用途,如《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特别强烈和日照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说用途。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有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二说明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
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
说明文的内容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它的结构就需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有关知识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适当的安排。
说明文的结构有以下常见的几种1,并列式并列式,是指把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分解,然后分别加以说明。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修订稿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二十四、其他:(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1 、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3 、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文、小说);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文、小说)(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 )它本身的作用;(2 )结合句子语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顺序和结构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初一语文阅读(五)------说明的顺序和结构一说明顺序事物的特征和本质是通过合理的顺序逐层表现出来的。
说明文是由说明对象的特点来安排顺序的,所以,不同的说明对象采用的说明顺序也不同。
说明顺序大体上有三种1.时间顺序以时间先后作为说明顺序,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2.空间顺序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前后左右,东南西北等位置和方向,这种说明顺序一般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如园林,建筑物等3.逻辑顺序也称事理顺序。
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逻辑顺序通常包括下面几种情况:从整体到部分,如《中国石拱桥》中介绍赵州桥的特点时,就是从整体到部分,先介绍全桥,再介绍大拱,拱圈,以及桥上的石栏,石板。
从原因到结果,《如向沙漠进军》先说明沙漠对人类的严重危害,揭示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再说明怎样想沙漠进军。
从特点到用途,如《如向沙漠进军》中说明如何利用沙漠时,就先介绍沙漠日光照射特别强烈和日照时间特别长的特点,然后根据这些特点说用途。
从主要到次要,如《苏州园林》中在具体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时,就按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有主到次的顺序说明的。
从概括到具体,如《统筹方法》先概括说明什么是统筹方法及应用范围,再以泡茶为例,具体说明统筹方法的应用及价值。
从现象到本质,如《死海不死》先描述死海浮力大,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举海水中各种矿物质的含量,说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质特征。
二说明结构说明文的结构是指文章的内部组织,内部构造。
文章的结构和文章的内容有着密切的关系,它是由内容决定并为内容服务的。
说明文的内容主要是解说事物,阐明事理,那么它的结构就需要根据事物,事理的有关知识并结合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适当的安排。
说明文的结构有以下常见的几种1,并列式并列式,是指把要说明的事物或事理进行分析,分解,然后分别加以说明。
这样,文章的各部分内容,各层意思之间,就是并列的关系。
如《电子计算机的多种功能》疑问,依次介绍了电子计算机得五种功能:计算,计算机网络,做实验,画工程图,用于教育,这是根据计算机的功能应用范围的大小来安排说明顺序的。
但其间是并列关系。
2. 连贯式(承接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过程安排层次,前后互相承接。
任何事物都有自身的条理规律,把握了这种规律并据此安排结构,能使说明的内容井然有序,条理清楚。
一般来说,运动,变化,发展的事物,它的条理性表现在时序上,不同时间有不同形态,说明时可以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就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结构的,先写文字产生和出现书籍的雏形,在写正式的书籍,最后写现在的书籍,从而说明书籍演变发展的过程。
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如建筑群,常常从空间位置上体现它的条理性。
说明这类事物适宜按照空间顺序,先表后里,先外后内进行说明。
如《故宫博物院》说明一个古代的建筑群,这个建筑群处在一个空间方位上,排列有序,内部建筑有主有次。
文章按照空间位置,先写外部城门,后写城内建筑,写内时先写主,再写次,整篇文章层次井然有序。
3.递进式是指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一层进一层,有着内在的联系。
各层之间的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
如《万紫千红》先说花有各种颜色的原因,第二步说明花变色的原因,第三步说明花与昆虫的关系,第四步说明花与人类的关系,逐层深入,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
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概有三种情形:总---分式,分---总式,总—分—总式。
如《什么是生态系统》采用的是分---总式,《苏州园林》采用的总---分式;《看云识天气》采用的是总—分—总式采用总分式的说明文,一般有中心段,某些重点文段还有中心句,放在开头,起总说的作用,放在结尾七总结全文的作用。
注意:并列式结构多用于空间顺序的说明,承接式多用于使用时间顺序的说明,递进式结构多用于逻辑顺序的说明文,总分式的结构也常用于逻辑顺序的从概括到具体,或者是从整体到部分的说明文。
说明顺序和说明结构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说明顺序:具体是对说明内容的先后次序的安排。
文章结构:是文章各部分的组合方式。
阅读练习:(一)阅读《自拍神器》,完成25~29题。
(18分)自拍神器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那……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
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
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
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
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
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
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
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
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
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
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
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
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
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
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
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
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
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
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
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改动)2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说明内容。
(4分)26.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分)27.选文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28.选文⑨⑩两段的位置能否调换请简要分析理由。
(4分)【答案】25.选文依次写了自拍杆的构造和好处(1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1分)、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1分)以及各国对自拍杆禁止使用的情况(1分)。
(计4分)26.第一自然段用自拍杆在“两会”上大放异彩的情况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1分),说明自拍杆使用范围之广(1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计3分)27.列数字(1分)、打比方(1分),具体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自拍杆在使用时应注意伸缩杆的长度,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分)。
(计4分)28.不能调换。
⑨段说明的是自拍杆的发展历史及使用情况(1分),第⑩段说明的是如今自拍杆的使用情况(1分),⑨⑩两段是按照时间顺序安排的(1分),并且与第⑧段内容相照应(1分),所以不能调换。
(计4分)29.手机支架、笔记本散热架、移动充电器、蓝牙耳机、车载导航等。
例如手机支架,可以代替手和手臂,长时间托举电话,缓解疲劳。
(举例恰当,每列举一种得1分,计2分;能结合实际,用简洁的语言解释清楚即可得1分,计3分)二、椅子改变中国文化①椅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家具之一,它源于东汉末年传入中原的一种名叫“胡床”的折叠板凳。
到唐代中期,胡床逐渐演化为我们常见的有靠背、有扶手的椅子。
之后,椅子在宋朝广泛流行。
它的流行逐渐改变了人们跪坐在席子上的“跽(jì)坐”姿态,解放了人们的腿脚,更重要的是它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②首先是对房屋的建筑结构及其内部布局产生影响。
在房屋建筑中,以前人们坐姿低矮,窗户的位置也相应较矮,椅子的出现使窗户的位置明显升高。
同时,椅子的出现也对房屋内部布局产生了较大影响。
传统的坐姿要求房屋的中间尽量空阔,以供人们席地而坐。
而椅子出现后,人们就不需要为席地而坐预留太大的空间,家具的数量也因此增加起来。
③椅子的出现还影响了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椅子出现后,人们坐姿明显升高,自然而然出现了一些高足家具,高足的桌子也就应运而生,逐渐成为人们最主要的吃饭、看书的家具。
这些高足家具的出现,还引起了杯盘、碗碟等生活用具的改变。
到了宋代,很难再看到高足的餐具,碗、盘、杯等用具都变得玲珑精巧。
这些变化直接影响到人们生活习俗的改变。
比如,人们进餐方式的变化,以前人们围坐在一起进餐很困难,一般是分餐制。
椅子和高足的桌子出现后,人们开始围坐在一张桌子旁吃饭,分餐制也随之变成了合餐制。
④椅子的出现更为重要的是强化了国人心中的皇权意识。
椅子出现之前,人们在正式场合必须跽坐。
皇帝和群臣议事,大臣向皇帝跪拜时,皇帝其实也基本是跪着的。
这种坐姿的平等拉近了皇帝和臣子之间的关系,那时的君臣关系更像是事业上的合作伙伴,那时的“跪”没有低下的含义,而是一种恭敬虔诚的表现。
椅子出现之后,“跪”的意义与内涵发生了重大变化,皇帝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臣民们则跪拜在地上,这种礼节上的巨大不平等奴化了国人,使国人潜移默化地奴颜婢膝起来,进而更加强化了国人心中皇权至上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