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名师)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实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抒发感情的。
2、了解作品中典故的含义及其作用。
3、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教育。
【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用典的贴切自然【教学难点】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教学过程】一、导入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请问: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是谁?(苏洵、苏轼、苏辙)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
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
再请问:这首诗中的苏长公又是谁?(苏轼)不错,是苏轼。
我们今天就学苏东坡的一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首词正是苏东坡在投荒的岁月里写的,词人苏东坡因为被贬湖北黄岗,当时叫黄州的地方。
一般说来,被贬职总归有点不太舒服,但是我们现在反过来审视这件事情,我们倒还觉得苏东坡的贬职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情,正是由于贬职,使他突破了小人们的包围,使他真正开始审视人生的真谛,从而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旷世杰作《前赤壁赋》和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教师范读全词,学生揣摩词的意境补充注释:风流人物: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①陡峭不平的石壁。
②群山。
《释名》:山体曰石。
小乔: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孙权的哥哥对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赤壁》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己有的典故。
了: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了字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意义。
强虏(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全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或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三、指名学生朗读全词师生评价读怎样才能把诗词读的入情入境?生:理解词的意思生:把自己的心放进文章中去,自己仿佛置深其中。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教学过程]师:上课!(学生起立)同学们好!生:老师好。
师:请坐!刚刚大家听到的歌是哪部电视的主题曲?生:齐答《三国演义》)。
师:对,我们即将学习的一篇作品就是和三国有关的。
(切换幻灯片,展示一幅壮丽的风景图)古代名人游览名山大川往往有所感怀,如孔子登东山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天下,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欧阳修游滁州而知山水,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章华句喷薄而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美的篇章。
一代文豪苏轼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已,写下了千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后人传颂,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豪放派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
(幻灯片切换至课题)师:这篇作品的作者是苏轼,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生:(各抒己见)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的文学家,豪放派代表词人,四川眉山人……师:看来同学们对他十分了解啊!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同学们可以根据需要作一些简单的笔记。
(幻灯片展示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豪放派代表词人,和辛弃疾合称为“苏辛”,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书画四大家。
作者有远大政治抱负但仕途坎坷,因作政治讽刺诗而遭人暗算被贬黄州。
被贬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遭受打击,思想苦闷,经常游于江湖山水之间,写下了名垂千古的经典之作《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黄州的经历是作者政治上的失败,但却是他文学上的大丰收。
本文是作者被贬黄州两年后游黄冈赤壁时有感而作的,时年47岁。
江山依旧,人事皆非,怀古伤今,面对壮美河山,赞颂三国时期英雄人物周瑜以曲折地表现自己为国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与抱负,抒发了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
师: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学习诗歌更是应该如此,只有通过仔细的品读,我们才能够了解诗歌的内涵,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个环节:品读诗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开课未始,投影显示如下背景:一场时空虚拟下的心灵对话。
一、整体初知师:上课伊始,我们按照平时上古典诗词的习惯,一起……生:背诵!(生起立,齐声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师:好,背诵是学习诗词的很好的方法。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个标题,你看到了什么信息?生:“念奴娇”是词牌名;“赤壁怀古”是标题,“怀古”就有“伤今”意。
二、文本研读(一)解读关键词:赤壁师:请同学们说说,文中哪些是写赤壁的?(思考片刻)生:故垒,周郎赤壁,故国。
师颔首,投影:1.大江东去——2.故垒西边——3.周郎赤壁——4.故国神游——神游故国师追问:从两个“故”中读出了什么味道?生迟疑,师提示:“故”,“怀古”,“怀古”中应有的情绪是什么?生(恍然):哀愁。
师:思考一下,下发张孝祥词中有描写赤壁的吗?(马上结合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生齐声其中描写赤壁的句子:赤壁矶头落照师:这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生:背景是黄昏。
师:从这样的景中看到了怎样的情?生思付:击楫誓中流。
师:请结合一旁的鉴赏,我们不难发现“击楫誓中流”表达自己恢复中原,报效国家的宏伟志向。
师:我们再回到本文之景,苏轼的赤壁放置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师(点出重点词):石,涛,江山师小结:乱石(纵),惊涛(横),加上江山,视野开阔,心胸宽厚,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大视野之下人生之大境界。
(二)解读关键词:怀古师:除了描写“赤壁”的,哪些信息表现了“怀古”?生思考,老师提示:除了古战场,就是古人物了。
生恍然,七嘴八舌: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
师投影: 【怀古】 风流人物—— 多少豪杰—— 公瑾当年——师:“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能否把这个句子看成一个比喻句?生:千古历史如滔滔不绝的江水。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语文课堂实录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同学们把课文先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苏轼怀古的地点在什么地方?生:赤壁。
师:词中的赤壁在哪?师:是“火烧赤壁”那个赤壁吗?生:不是。
师:苏轼写这首词时,却把这里当作了三国赤壁。
这是他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虚设的,拟定的赤壁。
“怀古”是什么意思?生:怀念古人。
师:怀念古人引起我们思想感情的波澜,我们会有种种感触,这就叫做“怀古之幽情”。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一句我们在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里听过,开头的.那几句歌词是怎么唱的?生: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师:在历史的长河里有过英雄人物啊!这些英雄人物随着历史的流逝,消失在这江涛中了。
这一句有一种感慨,所以在读的时候能不能读得很轻飘?生:不行。
师:要读得很沉稳。
结尾的语调不能高上去,应该低下来。
“大”字开口要大,先声夺人,要有气势。
(教师范读)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江”字能不能改为“长江”?生:没有气势。
师:这个“大”字我们读出了什么?生:就是那种波涛汹涌的感觉。
师:同学们一起读一遍。
(学生齐读)大家在读的时候,把“去”字的声音拖长了,为什么这样读?生:长江奔腾不息。
生:苏轼有一种感慨。
师:苏轼之前的“千古风流人物”,同学们都能想到谁?生:曹操。
师:苏轼《赤壁赋》的曹操是怎样的形象?生:“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师:曹操一世英雄,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秦始皇。
师:还记得《过秦论》中写秦始皇统一天下的那几句吗?生: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师: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算得上是风流人物。
还有谁?生:屈原。
师:背一句屈原的诗句。
生:“常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2、理解词人复杂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3、掌握比较法、朗读法、讨论法等常用的诗歌鉴赏方法。
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
2、了解苏词的艺术风格。
三、教学难点:1、准确把握词人复杂的心情。
(即对“人生如梦”的理解)四、教学设想:按照情境教学理论,利用多媒体,结合朗读法让学生感知、体会、理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气势磅礴、恢弘高远的意境;通过比较法,明确宋词两派在用词、选材、意境等方面的不同特点;通过了解写作背景和讨论、比较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从而达到教学目标,也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师:同学们,前几天我们一起了柳永的《雨霖铃》这首词,现在,就请同学们谈谈你的学习成果,好吗?生1:老师,我能把这首词完整地背下来了。
生2:作者通过描写景物,抒写内心的情感,也就印证了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 。
生3:这首词语言比较精致、华丽,而且选择的意象为自然界中较小且静态的事物,如杨柳、晓风、残月、寒蝉、长亭等。
生4:这首词格调深沉,通过一系列意象营造了细腻缠绵、低沉含蓄的送别诗意境,它是宋词婉约派的代表作品。
师:很好,刚才同学们从柳永这首词的用词、意象、意境等方面进行了回顾,讲的都非常有水平。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宋词的另一派别——豪放派的代表作品,那就是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教师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二)感知全文:师:好,现在老师把苏轼的这首《念奴娇·赤壁怀古》朗读一遍,在朗读过程中,请同学们结合我们以前鉴赏词的方法,一起来体味这首词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朗读后,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心得。
(教师范读全文)师:好,刚才我们一起听了老师的朗读,现在大家一起来谈谈你对这首词的初步感受吧。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课堂实录一、课文导入(5分钟)教师以音频的形式导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同时PPT展示一幅水墨赤壁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思绪,静静感受。
教师:大家所听到的音乐是?生:(笑)三国演义!教师:对,证实《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是著名歌唱家杨洪基用他非常雄浑的声音来演绎的这么一首“滚滚长江东逝水”。
那么刚刚在一开始播放的时候我也听到大家都发出了笑声,应该来说,这首歌曲跟大家经常听到的流行歌曲是有别的。
这是一首雄浑激越而又含蓄深沉的歌曲。
透过这首歌,我们似乎也有一场穿越,仿佛看到了一个个呼之欲出的三国人物。
随着滚滚长江滔滔而去,正如歌词中说的那样,千秋江山,多少豪杰被浪花淘尽,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那么在北宋年间,就有这么一位诗人,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他心潮澎湃,大笔挥洒,写下了一首千古杰作。
这位诗人,就是大文学家——苏轼。
那首词,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板书: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教师: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学习目标。
(PPT展示)第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我们要试着去初步掌握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去体会这样一首豪放词派代表作的艺术。
在正式上课之前,我还想介绍苏轼著名的读书方法——“八面受敌”读书法。
(PPT展示)大家可以做一点记录,直接记录在课本上即可。
那什么叫八面受敌读书法呢?就是,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或者是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反复多次地去阅读。
那么在每次阅读的时候,你要做到的是:第一,整体感知。
第二,深入理解。
即每次侧重在一个方面的内容,或者是揣摩情感,或者是体味语言的魅力。
最后,是要能够把同一类词或文章去作比较,即比较鉴赏。
比如说我们今天学的这首词,就可以和其他的豪放词派作比较,也可以和婉约词派作比较。
这是三个步骤。
好,我们今天呢,也不妨也借鉴一下苏轼的“八面受敌”读书法,来学习、鉴赏他的这首古诗词。
好,我们首先来进行第一步,整体感知。
韩军《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名师)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本文授课教师:韩军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
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生:欧阳修、王安石……生: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师:读的非常流畅。
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
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
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
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
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上课实录

念奴娇·赤壁怀古导读本文是一份上课实录,记录了老师在课堂上讲解《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诗的内容。
这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之一,描绘了三国时期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以及诗人对那段历史的怀念之情。
通过阅读本文,你将了解到《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背景故事,以及诗中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第一部分:背景故事《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元代文学家杨维桢创作的一首诗。
诗中描绘了公元208年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与吴国孙权联手,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的情景。
这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战役之一,也是元朝著名文人苏轼所咏的《赤壁赋》的主题。
赤壁之战发生在公元208年,当时曹操率领大军进攻东吴,并派遣水军攻打刘备的蜀国。
诸葛亮在火烧连营等计谋的帮助下,成功挫败了曹操的攻势。
这场战役标志着曹操的统治开始走向衰落,也为东吴和蜀国保住了生存的空间。
第二部分:诗歌分析N 赤壁怀古,十里长亭芳草萋萋;翻轻纱,群舸弄水,回顾烟波里。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开头一句“赤壁怀古”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
十里长亭和芳草萋萋的描绘使人感受到了赤壁当时的繁华景象。
O 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接下来的两句“二十四桥仍尚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揭示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
这里的“二十四桥”指的是赤壁战场周围的桥梁,虽然已经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但依然屹立不倒。
而冷月无声则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C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风景和年轻的向往,也可以视作杨维桢自己对于世事沧桑和岁月流转的感慨。
I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诗中的这两句表达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恢宏景色。
白日依山尽描绘了太阳的落山景象,而黄河入海流揭示了大自然中巨大的运转力量。
第三部分:思想和情感整首《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于景色的赞美。
通过描绘赤壁之战的壮丽场景和自然景观的奇特美丽,诗人展现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和审美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实录本文授课教师:韩军师:哪位同学说说苏轼?生:苏轼是宋代词人。
生:苏轼是八大家。
师:应该说是八大家之一。
哪八大家?说说。
生:苏洵、苏辙……生:欧阳修、王安石……生:韩愈、柳宗元、曾巩。
师:他们是什么方面的八大家?生:文学。
师:当然是文学方面,他们应该是散文方面的八大家。
师:他们谁是唐代,谁是宋代?生: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剩下的是宋代。
师:回答不错。
师:《念奴娇·赤壁怀古》,看看“念奴娇”和“赤壁怀古”,哪个是题目?生:“赤壁怀古”是题目。
师:题目和词牌,哪个与内容相关?生:题目与内容相关。
师:看看注释,这首诗是苏轼在什么境况下写的?生:这首词是苏轼贬官为黄州团练副使时游赤壁时所作。
师:也就是说,是苏轼在人生的得意还是在失意时所作?生:失意时。
师:请一个同学把全词读一下。
师:读的非常流畅。
可是有个字读错了。
生:“羽扇纶巾”的“纶”,他读成lún了。
师:另外,我提点意见,还应该读出点气势。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师:这一句的意思是――滚滚的长江水一直向东流去,大浪淘洗尽了千百年来江水中的风流人物。
生:不对吧?师:怎么不对?生:“浪”应该是比喻吧?师:比喻什么?生:比喻时光。
师:对了。
这里不能把浪解释为江水中大浪,应该是时光。
你还知道用水比喻时光的句子吗?比如孔子曾经说过的,“子在川上曰……生:“子在川上曰,逝如斯夫”。
师:苏轼劈头一句,非常有气势。
江,直接用一个“大”字来修饰,有一种横空而来的磅礴气势。
这句,很少有人能够比,能够写得出来。
苏轼只这一句就成了千古名句,想起苏轼,我们就想起这句“大江东去”。
如此的气势、如此的磅礴,让我想起了李白的一句,写黄河的,―――生:“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二者是一样的,都是大气磅礴的。
苏轼和李白都不是“人”,我是说,他们不是凡人。
他们都是“仙”。
生:李白叫诗仙。
师:李白或者叫谪仙,天上下凡的。
苏轼叫坡仙。
只有仙人才能写出如此超凡脱俗、鸟瞰大地.。
这两句似乎很熟悉,,“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生:是《三国演义》的插曲。
师:是片头曲。
这段歌词就在小说《三国演义》的开篇。
大家看看,这两句,跟苏轼这两句几乎完全一样,“滚滚长江东逝水”就是“大江东去”,“浪花淘尽英雄”就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一样不一样?生:一样!师:一样呀,好,那么,咱们就用《三国演义》的这两句来代替、来改写苏轼这两句吧,看看行不行。
把“风流人物”换成“英雄人物”,大学觉得可以不可以?生:可以!师:你说说,为什么可以,道理是什么?生:“风流人物”就是“英雄人物”,都是杰出的、有成就的人物。
师:大家是否同意他的意见。
生:同意!师:我不同意!我觉得,如果“风流人物”就等同于“英雄人物”,那么,苏轼何必不干脆用作“英雄人物”呢。
生:可能出于音律考虑吧!师:读一读,“英雄”和“风流”,分别是几声?生:都是一声和二声。
师:音律上一样,苏轼就是不用“英雄”!一定有原因。
生:“风流人物”与“英雄人物”就是不一样.!师:反正就是不一样。
师:“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这里已经把前三个小句子具体化了,怎么具体化的?分别看看。
生:“大江”具体化为“故垒”,生:“千古”这里具像化为“三国”,生:“风流人物”这里具像化为“周郎”。
师:如果说,前面是大场景、远景,而这里就是……生:是小场景、近景了,如同镜头拉近了。
师:“故垒”是“旧战场”,“赤壁”就不是周瑜跟曹操打仗时的那个赤壁了。
那个“赤壁”在哪里?生:在湖北蒲圻。
师:那么,也就是说,苏轼游览的不是真赤壁。
不是真赤壁,苏轼还怀想什么古人呀,这不有点做伪吗?不对,实际上,苏轼是知道他所游览不是真正的赤壁的,“人道是”三个字就特意说明“是人们说”,不是“我以为”。
师:大家再考虑,这个地方能不能改成“周瑜赤壁”?生:不能,“周郎”给人一种年轻的感觉。
师:“郎”字,显得特别年轻潇洒。
大家再想想,人名与地名相提并论,即“周郎赤壁”,有什么特别意义吗?赤壁在赤壁之战之前闻名吗?不闻名。
生:赤壁是因为周瑜才闻名的。
师:反过来说呢?生:周瑜因为在赤壁指挥了赤壁大战,才名垂千古的,是赤壁让周瑜留名的。
师:非常好。
那么,“赤壁”是一种什么景观呢?接下来就进行具体描写了。
我们一起来读、背。
生:“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师:大家考虑,这三句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譬如,“乱石穿空”是从形角度写的,写出了石头那种奇形怪状,那种参差交错。
只有这样来写石头,才能写出战场的景观特点。
生:“惊涛拍岸”是从声音的角度来写。
师:“惊”的繁体字怎么写?只有知道繁体字才知道这个“驚”的意义,这里是“驚馬”的意思,如惊马一样的波涛,拍击着岸边,非常凶猛,非常暴烈,翻江倒海,这是一江怒涛。
考虑,这两句分别从什么视角来写的。
生:“乱石穿空”是仰视,“惊涛拍岸”是俯视。
师:一个往高处写,一个往低处写。
而“卷起千堆雪”是往深处写,写颜色。
穿空、惊马一样的波涛、浪花如雪,都是往极处写。
这样,由岸边到江面,由江面到大江深处。
“赤壁”古战场的雄伟、壮丽、波澜壮阔的画面就形成了。
所以,紧接着一句――“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
“如画的江山”是一个舞台,是风流人物活动的一个舞台,在某种程度上,是如画的江山蕴育、塑造了风流人物。
“一时”,指的当然是三国这段时期,而下片就集中笔墨描绘周瑜。
上片描绘了一种雄奇壮丽的景观,下片主要塑造的是周瑜这个人。
我们还是把上片一起来背诵一下。
要读了豪情,读出气势。
再试着朗读、背诵下片。
师:试着修改一下原词,“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们能否把“公瑾”换成“周郎”,能否把“初嫁”换成“出嫁”。
生:不能换。
公瑾是字,这里带着尊敬的态度去写。
生:而且再用“周郎”就与前面重复了。
生:初嫁,是刚刚出嫁,而“出嫁”则没有这种刚出嫁的意思。
师:有句话,新婚新婚燕尔!这里就突出强调小乔的年轻,刚刚嫁给周瑜,周瑜还在度蜜月呢!师:如果用“出嫁”,那就体现不出是小乔,而是老乔了。
可是,我要告诉大家,这里,苏轼是真的“错”了,在指挥赤壁之战的时候,小乔并不是刚刚嫁给周瑜,而是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
赤壁之战是建安十三年发生,而小乔嫁给周瑜是建安三年。
已经真的不是小乔,的确是老乔了。
生:啊!师:大家主要考虑一下,此处,苏轼恐怕不是真的不知道小乔已经嫁给周瑜十年了,那么,苏轼为什么非得那样写不可呢?生:是不是还是强调周瑜仍然沉浸在热恋当中。
师:情感如火,十年依然,十年不减。
―――这种理解,贴近但是不准确。
其实,苏轼这里是故意为错,有意如此去写。
大家是否忘了开头我提的4个字,为什么苏轼偏偏用“风流人物”,而不用“英雄人物”。
生:我知道了。
“风流人物”就是跟美女与英雄有关,是用美女来陪衬英雄吧,说明周瑜是特别懂得情感的,是懂得爱情的。
师:这就对!师:在苏轼心目中,只会冲冲杀杀的,不能算作“风流人物”,“风流人物”须得有儿女情长。
正如刚才同学所说,懂得感情,懂得爱情,他不仅仅是勇武有力“风流人物”不但要有武胆,还得要有柔肠。
如果说,美女陪衬英雄,也不能说错。
所以,苏轼这里故意把建安十三年的赤壁之战,跟十年前的周瑜的燕尔新婚放在一块来写,突出自己所敬佩所向往的周瑜“风流人物”那“儿女情长”的一面。
“英雄人物”似乎只让人们想到了英勇顽强、刚毅果决、坚忍不拔,那样一种豪气,一种气概。
就如同词中四字写英雄气概英雄气概。
生:“雄姿英发”。
师:是。
“雄姿英发”描写的又是风流人物的另一面,即英雄气概的一面。
那么“羽扇纶巾”说的是”风流人物”的哪一面呢?“羽扇纶巾”实际不是武将的装扮,而是文臣的装扮。
生:是不是说周瑜有文采的一面?师:说正是!这里表面上写周瑜的外在装扮,其实以此来写周瑜智慧与聪明的一面。
如果说,前面两句“雄姿英发”和“小乔初嫁了”,写周瑜既有刚,又有柔的话,那么,后面两句,“雄姿英发”与“羽扇纶巾”,就是写周瑜什么呢?生:既能武,又能文。
师:好。
同学们,这样,我们就已经把“风流人物”解释清楚了。
苏轼心目中所敬仰、所向往的,就是要做周瑜那样的刚柔相济、文武双全“风流人物”!大家再拓展开想想,我们在哪里,还曾经学过“风流人物”?生:在初中,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雪》,里面有“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大家想想,毛泽东诗词里的“风流人物”,能不能这样理解?给大家一段时间,回忆一下毛泽东的原词,认真对比二者提到的“风流人物”是否一样。
其实,这就是一种研究性学习,大家可以试一试,不怕说错,只要认真思考,大胆发言。
生:“风流人物”,都不能解释成一般理解中的“英雄人物”,那样解释,都是一种简单化。
毛词中的“风流人物”,当然不能等同于苏轼词中的“风流人物”,毛泽东的词中的“风流人物”有一定的政治意义,是指才能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
毛泽东在词中也一一列举历史上的“唐宗宋祖,略输文采”“成吉思汉,只识弯弓射大雕”,说他们够不上“风流人物”,也就是说,他们这些人是“武”有余而“文”不足,只有武略,而缺少文韬。
所以,毛泽东才说“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师:老师非常同意你的见地!师:接下来,苏轼仍然围绕着周瑜进行细致描写,“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如果说前面几句属于正面描写的的话,那么,这一句就应当属于……生:是侧面描写。
用“樯橹灰飞烟灭”来衬托他的指挥艺术。
师:这么说,这句还有衬托对比啦?生:“谈笑间”与“樯橹灰飞烟灭”就是对比。
前面十分轻松,跟玩似地,后面就出现了那么强烈的效果。
师:跟大家的讨论,很长见识。
生:我觉得“强虏”好,强调了人的强大,恰好与“灰飞烟灭”形成一种强烈的效果,敌人非常强大,但是,在周瑜的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强大的敌人“灰飞烟灭”,变成了烟云。
生:我也同意用“强虏”好,直接写了人的强大,并且“樯橹”这个词太不自然,太小了,“樯橹”不是代指舰船吗?让人想不到人,想不到全副武装,想不到铠甲,想不到精锐武器之类的。
生:我不同意,“樯橹”更巧妙,更含蓄。
大家都知道,文章的用词,直接好呢,还是含蓄好?当然还是含蓄更好。
樯橹,这里不应该只指舰船,更应当指曹操的所有八十万水军。
樯橹,更能够体现曹军的“水军”的特点。
樯橹,更可以让我们想起曹操的武装,就如同现在的什么驱逐舰、巡洋舰、鱼雷艇之类的……生:那时候,哪有什么驱逐舰、巡洋舰呀!生:我只是比方,反正看到“樯橹”二字,更含蓄,更让我们想到水军,想到曹操的舰艇等各种全副武装的武器。
师:让我发表意见,我更倾向于用“樯橹”,理由就是刚才这位同学说的,体现“水战”特点,又含蓄,而“强虏”过分直白了。
不同意的同学也好,我不主张,同学们轻易改变自己已经深思熟虑的观点。
如果你不满意,请把你的意见写成文字,写在周记本上,一边是“樯橹派别”,一边是“强虏派别”,呀,请别误会,我不是说你们是“强虏”呀!生:我觉得,还是同意课本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