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防治及对策
鼠疫 实施方案

鼠疫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鼠疫,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跳蚤叮咬传播。
鼠疫具有较高的传染性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
为了有效应对鼠疫的暴发和传播,制定科学合理的鼠疫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应对措施1. 预防控制(1)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生活垃圾,消灭垃圾堆积和污水,减少鼠类栖息地。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和预防意识,鼓励居民定期清理卫生死角,保持家庭卫生。
2. 疫情监测(1)建立鼠疫监测网络,加强对鼠类和跳蚤的监测和采集工作,及时发现疫情隐患。
(2)开展疫情动态监测,及时掌握疫情传播情况,为防控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3. 疫情处置(1)建立应急响应机制,一旦发现鼠疫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专业人员进行疫情处置。
(2)实施隔离措施,对疫情暴发地区进行封闭隔离,阻断疫情传播途径。
4. 医疗救治(1)加强医疗救治队伍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和应急处置能力。
(2)建立鼠疫患者救治中心,集中收治患者,进行统一医疗救治。
5. 国际合作(1)加强国际合作,与邻国和国际组织密切合作,共同应对跨境传播的鼠疫疫情。
(2)加强信息共享,及时向国际社会通报疫情信息,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
三、实施保障1. 资金保障加大对鼠疫防控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防控措施的有效实施。
2. 物资保障加强鼠疫防控物资的储备和保障,包括消毒药剂、防护用品、医疗设备等。
3. 人员保障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防控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确保应对鼠疫疫情时的人员配备和保障。
四、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必须高度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
制定和实施鼠疫实施方案,对于预防和控制鼠疫疫情具有重要意义。
希望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能够高度重视鼠疫防控工作,共同努力,确保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鼠疫防治知识鼠疫的预防控制策略

鼠疫防治知识鼠疫的预防控制策略鼠疫防治知识:鼠疫的预防控制策略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的跳蚤传播给人类。
由于其高度病原性和传染性,鼠疫一直被视为公共卫生紧急事件。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鼠疫的传播,以下是一些关键的预防控制策略。
一、鼠疫病菌感染源的控制1. 清除潜在的感染源:了解鼠疫的主要宿主为啮齿类动物,特别是鼠类。
消除潜在的感染源是预防鼠疫传播的基本措施。
建立卫生管理制度,定期清理存放堆放物、垃圾,封堵洞口和裂缝,以减少鼠类活动区域。
2. 高风险区域的监测和控制:加强高风险区域(如农田、仓库等)的监测,定期进行虫媒密度和鼠类感染情况的调查。
建立有效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潜在的疫情。
3. 跳蚤和鼠类的控制: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鼠类和跳蚤的数量。
比如使用杀鼠剂和杀虫剂进行草坪和卫生区域的治理。
定期开展杀虫消毒,减少跳蚤的数量。
二、加强公共卫生教育和宣传1.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认识:通过各种渠道,如网络、电视、广播等,向公众传播鼠疫的基本知识,包括传播途径、症状和防治方法等。
提高公众对鼠疫的警觉性,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2. 推广清洁卫生习惯:提倡公众保持个人卫生,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整洁。
定期清洁房屋、餐具和衣物,避免鼠类和跳蚤滋生,减少感染的风险。
3. 防治知识培训:组织针对公共卫生从业人员、农民、畜牧业工作者等的防治知识培训。
加强他们对鼠疫的了解,提高应对鼠疫的能力。
三、早期发现和及时报告疫情1. 实施早期发现监测:建立健全的早期发现和监测机制,及时掌握鼠疫疫情的动态。
发现任何可能的鼠疫病例或疫情,应立即报告相关部门。
2. 加强疫情报告和信息共享:各级卫生部门应建立鼠疫病例报告制度,确保疫情的及时汇报。
同时,各级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共享,提高应对鼠疫疫情的协同作战能力。
四、应急预案和灾害管理1. 制定鼠疫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鼠疫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做到防患于未然。
加强应急准备工作,提前储备所需的医疗物资和药品,保证应对突发疫情的能力。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鼠疫预防措施的详细介绍:1. 鼠类控制:- 室内清洁:保持室内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和食物残渣,避免给鼠类提供食物来源。
- 封堵入口:修补和封堵建造物中可能存在的鼠类入口,如裂缝、孔洞等,以防止鼠类进入室内。
- 使用捕鼠器:在可能存在鼠类的区域设置捕鼠器,及时捕捉并处理鼠类,以减少鼠类的繁殖和传播。
2. 个人卫生:- 勤洗手:养成时常洗手的习惯,特殊是在接触可能存在鼠类粪便或者尸体的场所后。
- 避免接触鼠类: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携带鼠疫杆菌的鼠类,如野外的老鼠或者宠物鼠。
- 防护措施:在可能接触鼠类的工作场所,如农田、仓库等,使用适当的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等。
3. 疫区旅行注意事项:- 避免疫区:如无必要,尽量避免前往已知存在鼠疫疫情的地区。
- 食品安全:在疫区旅行期间,避免食用未经煮熟的肉类和未经消毒的水源,以防止通过食物和水传播鼠疫杆菌。
- 疫苗接种:如果前往鼠疫疫区旅行,建议在出发前咨询医生,了解是否需要接种鼠疫疫苗。
4. 早期发现和治疗:- 早期症状:了解鼠疫的早期症状,如高热、寒颤、头痛、肌肉酸痛等,及时就医。
- 医疗机构:在疫情爆发的地区,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和治疗。
- 隔离措施:如果被诊断为鼠疫患者,需要接受隔离治疗,以防止疾病传播给他人。
总结:鼠疫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但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我们可以有效地降低感染的风险。
鼠类控制、个人卫生、疫区旅行注意事项以及早期发现和治疗都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措施。
在面对鼠疫疫情时,我们应该保持警惕,加强预防意识,并及时就医以确保自身和他人的安全。
鼠疫消杀处置方案

鼠疫消杀处置方案鼠疫,也叫黑死病,是由鼠疫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它可以通过啮齿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鼠疫在历史上多次爆发,曾经导致死亡人数惊人。
为了防范和控制鼠疫的传播,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消杀措施。
本文将为您介绍鼠疫消杀处置方案。
预防措施“预防胜于治疗”,这句话在防范鼠疫方面同样适用。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预防措施:1.环境卫生:保持清洁卫生,减少鼠类生存的环境。
避免堆放垃圾和杂物,尽量保证室内外干净整洁,对公共设施如垃圾箱、下水道等进行定期清理和消毒。
2.食品卫生:注意餐饮卫生和个人饮食卫生,避免食用不卫生的食物。
3.宠物管理:饲养宠物时要保持宠物的清洁卫生,避免带回鼠类。
4.人群管理:注意控制人员流动,尤其是来自鼠疫高发地区的人员,需要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隔离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如果发现鼠疫病例,需要立即采取措施控制疫情。
以下是现场处置方案:1.隔离:立即将发病者隔离治疗,同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查找密切接触者和患者所接触过的物品和环境。
2.通知:及时通知有关部门,组织专家进行调查和处置,同时通知附近地区的居民不要接触病号及其物品。
3.消毒:对传染源进行彻底消毒。
可以使用有效的防治消毒产品,如一氧化氯、过氧乙酸等,对环境、衣物、卧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疫情扩散。
4.搜索:对鼠类进行搜索,及时进行灭鼠。
对于走私物品、货运物品等可能携带传染源的物品,也需要进行搜索和检疫。
5.健康监测: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健康监测,对提高防范意识不足的居民进行宣传教育。
鼠疫疫苗接种除了以上措施,鼠疫疫苗接种是一种有效的预防鼠疫的措施。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疫苗为人乳头状瘤病毒表面抗原疫苗(HAV),该疫苗有助于减轻病例严重程度、减少病死率和缩短病程。
总结鼠疫是一种致命的传染病,对我们的健康和生命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要遏制鼠疫传播,我们必须全力以赴采取各种防疫措施。
在现场处置方面,要快速、果断地进行隔离、消毒和清除鼠类等工作。
在预防方面,要保证环境和食品的卫生,注意个人卫生和宠物管理等。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被感染的鼠类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鼠疫预防措施:1. 环境卫生措施:- 维持清洁环境:保持住宅、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清理垃圾和杂物,避免给鼠类提供食物和栖息地。
- 封堵入口:封堵建造物和房间的缝隙和裂缝,以防止鼠类进入。
- 垃圾处理:正确处理垃圾,使用密封的垃圾桶,并定期清理。
2. 鼠类控制措施:- 使用捕鼠器:设置捕鼠器,如夹子式捕鼠器或者粘鼠板,以捕捉和杀死鼠类。
- 使用毒饵:在适当的位置设置毒饵,如鼠药,以泯灭鼠类。
但使用鼠药时需谨慎,避免对非目标动物和人类造成伤害。
- 鼠类防护措施:使用防鼠网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如封闭门窗、修复损坏的管道和排水系统等,以防止鼠类进入建造物。
3. 个人卫生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殊是在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后。
- 避免接触鼠类和其排泄物:避免与鼠类接触,特别是生病或者死亡的鼠类。
避免接触鼠类的粪便、尿液和唾液。
- 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在处理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时,如清理鼠类的尸体、粪便等,应佩戴手套、口罩和防护眼镜。
4. 提高公众意识:- 教育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如媒体、宣传册、社区活动等,向公众宣传鼠疫的预防知识和措施,提高公众的意识和警惕性。
- 监测和报告:建立鼠疫监测系统,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5. 疫苗接种:- 针对高风险人群:针对高风险职业人群或者需要前往鼠疫流行地区的人员,提供鼠疫疫苗接种服务。
总结:鼠疫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维持清洁环境、封堵入口、使用捕鼠器或者毒饵进行鼠类控制、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提高公众意识和疫苗接种等。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有效预防鼠疫的传播和控制疫情的蔓延。
请大家加强对鼠疫预防知识的学习,积极参预预防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的健康与安全。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鼠类传播给人类。
为了预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鼠疫预防措施:1. 环境卫生管理:- 定期清理和消毒居住和工作场所,特别是储存食物的地方。
- 封堵房屋和建筑物的缝隙和裂隙,以防止鼠类进入。
- 清理垃圾和废物,保持环境清洁。
2. 饮食卫生:- 储存食物时使用密封容器,以防止鼠类接触到食物。
- 定期清洗食具和烹饪用具,避免食物污染。
- 食用食物前要彻底清洗,确保食物卫生。
3. 个人卫生:- 经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被鼠类接触过的物品后。
- 避免与鼠类接触,尤其是野生鼠类。
- 使用防鼠措施,如鼠夹和鼠药。
4. 接种疫苗:- 根据医生建议,接种鼠疫疫苗。
疫苗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减少感染的风险。
5. 注意早期症状:- 注意早期鼠疫症状,如高热、头痛、肌肉疼痛等。
- 如果出现疑似鼠疫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到鼠类。
6. 防治鼠类传播:- 使用鼠类防治措施,如使用捕鼠器、毒饵等。
- 寻求专业的鼠类防治服务,确保鼠类得到有效控制。
7.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鼠疫预防意识。
- 提供相关的宣传资料和培训,让公众了解鼠疫的预防和控制方法。
总结起来,鼠疫预防措施主要包括环境卫生管理、饮食卫生、个人卫生、接种疫苗、注意早期症状、防治鼠类传播和加强宣传教育等方面。
通过采取这些措施,我们可以有效预防鼠疫的发生和传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
如果出现疑似鼠疫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接触到鼠类,以便及时进行诊断和治疗。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

鼠疫防治知识如何预防鼠疫传播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严重传染病,传播速度快,病情危重,给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鼠疫防治知识。
一、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鼠疫主要通过跳蚤传播,而跳蚤又是通过感染鼠疫杆菌的啮齿动物传播的。
了解鼠疫的传播途径是预防控制鼠疫的基础。
人类感染鼠疫主要有三种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
在这些传播途径中,鼠蚤作为鼠疫传播的中间宿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控制鼠蚤的繁殖为了预防鼠疫的传播,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控制鼠蚤的繁殖。
首先,消除鼠类的栖息地和食物来源。
鼠类是鼠蚤的主要宿主,只有消灭鼠类才能有效控制鼠蚤的数量。
其次,定期进行室内和室外的清洁,保持环境干净整洁。
第三,使用杀虫剂喷洒鼠类常出没的地方,有效杀灭和控制鼠蚤的繁殖。
三、加强个人卫生习惯个人卫生习惯对预防鼠疫的传播至关重要。
人们应该保持勤洗手、勤洗浴、勤换洗衣物等良好卫生习惯。
此外,避免直接接触野生动物和鼠类,以免感染鼠疫。
离开野外后,及时清洗身体和衣物,消除携带鼠蚤的风险。
四、加强鼠疫的监测与报告对于发现疑似鼠疫病例或鼠类大量死亡的情况,应及时报告相关部门,加强鼠疫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工作。
只有及时发现和报告鼠疫疫情,才能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避免鼠疫的传播和扩散。
五、接种疫苗预防鼠疫疫苗是预防鼠疫的有效手段之一。
及时接种鼠疫疫苗可以有效提高人体抵抗鼠疫的能力,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
此外,疫苗接种后应保持疫苗免疫良好,按照规定时间进行补种或加强免疫。
六、加强宣传教育工作加强鼠疫的宣传教育工作对提高公众的鼠疫防治意识至关重要。
政府和卫生部门应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广播、互联网等,向公众普及鼠疫的知识和防治方法,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发生鼠疫疫情。
在预防鼠疫传播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充分认识到鼠疫的严重性和危害性。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才能有效地控制和预防鼠疫的传播,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鼠疫预防措施

鼠疫预防措施鼠疫是一种由鼠疫杆菌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啮齿动物(如老鼠)传播给人类。
为了保护公众的健康和预防鼠疫的传播,采取一系列的预防措施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鼠疫预防措施:1. 环境清洁和卫生措施:- 定期清理和消毒居住区域、办公场所和公共场所,特殊是那些容易积累垃圾和食物残渣的地方。
- 保持食品储存和处理区域的清洁,确保食物不易被老鼠接触。
- 封堵房屋和建造物中老鼠可能进入的缝隙和孔洞。
2. 鼠类控制措施:- 使用合适的捕鼠器、毒饵或者粘鼠板来捕捉和杀死老鼠。
- 寻觅老鼠的巢穴和巢穴入口,并封堵它们,防止老鼠进入室内。
- 鼓励社区成员报告老鼠活动,并及时采取措施泯灭老鼠。
3. 个人防护措施:- 减少与老鼠接触的机会,避免与老鼠共享食物和水源。
- 在处理老鼠尸体或者粪便时,戴上手套和口罩,以防止接触到可能携带鼠疫杆菌的物质。
-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时常洗手,特别是在接触到可能受到污染的物品后。
4. 接种预防:- 根据当地公共卫生部门的建议,接种鼠疫疫苗,以增强免疫力并减少感染的风险。
- 定期接种宠物猫和狗的疫苗,以防止宠物成为鼠疫的潜在传播源。
5. 早期发现和治疗:- 如果浮现与鼠疫相关的症状,如高热、头痛、肌肉疼痛和淋巴结肿大等,应即将就医,并告知医生可能与鼠疫有关的接触史。
- 及早诊断和治疗鼠疫病例,以减少疾病的传播和严重后果。
总结起来,预防鼠疫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习惯,减少与老鼠接触的机会,并及早发现和治疗疾病病例。
此外,接种疫苗和控制老鼠数量也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公众应该密切关注公共卫生部门的建议和指导,积极参预鼠疫预防工作,共同保护社区的健康和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鼠疫防治现状及对策我区位于山西省北部,区内丘陵遍布,沟壑纵横,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特征。
全区共有13个乡镇350个行政村,10个社区。
总面积2314.5km2。
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年平均气温为5.5℃,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属于典型的农业区。
全区人口203793人,其中城镇户口约86568人,农村户口约117225人,。
近几年来由于高速公路及铁路在我区的建设,再加三大露天煤矿的生产和建设,人员流动十分平凡,区内交通更加便利。
鼠疫流行情况清道光七年(1827),某镇东5里处的麻黄头村发生鼠疫,传染迅速,全村十死八、九甚至有绝户者。
《山西疫事》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内蒙古伊克昭盟发生鼠疫,很快传入我县,蔓延麻黄头、三层洞等14个村,死亡122人。
为控制鼠疫传染,县署设立防疫分局,下设隔离所、疫病院、检查队、消毒队、掩埋队、城乡检疫所等,开展鼠疫扑灭工作。
疫病扑灭后,机构随之解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鼠疫传染防治工作,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进行预防和控制。
1974年至1982年,县卫生部门组织人员连续9年在20余村开展鼠疫疫源检测,累计捕鼠3万余只,检测7000余只,均未发现阳性疫源。
此后,我区境内再无鼠疫病例发生,但每年按照山西省卫生厅指示,捕获鼠类进行血清检测,以提前做干预性工作。
2002年至2005年,每年区防疫站按时、按量、保质完成300个鼠疫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连年受到省卫生厅地病处的嘉奖。
“十一五”以来,区卫生防疫部门认真执行《山西省鼠疫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每年5月至8月,开展为期四个月的鼠疫监测工作,覆盖境内重点控制区国土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到2012年累计检验黄鼠血清标本1240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鼠疫监测工作走在了全省前列。
2013年至2016年共检验黄鼠血清标本873份,结果全部为阴性。
鼠疫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目前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严密监视和有效遏制人群周边动物鼠疫疫情,防范人间病例发生,有效控制人间鼠疫疫情流行。
平鲁区鼠疫监测面临的新情况(一)我区鼠疫监测队伍有两位技术骨干准备退休,新成员专业技术不足,面临鼠监任务存在“青黄不接”的可能,希望上级主管部门考虑一下鼠监人员问题和对新成员的鼠监专业技术知识培训问题。
(二)我区鼠疫监测组装备落后,鼠监专用车已接近报废,检验设备也老化,防护用品简单,需要上级给予支持配备。
(三)我区是典型的雁北贫困山区,道路崎岖,鼠监任务繁重,鼠监人员待遇低,希望上级给予鼠监人员特殊补助.全国从事鼠疫防治工作人员5280人,其中省级426人,占8.07%;地级1172人,占22.20%;县级3682人,占69.73%。
职称分布:高级职称人员主要分布于省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主要分布于地级和县级。
学历分布:省级主要为本科学历,地、县级则以大专和中专人员为主。
年龄分布:各级鼠防结构均以41-50岁年龄组居多。
50岁以上年龄组主要分布在县级,30岁以下年龄组所占比例较低。
防治对策增强法制观念,强化政府职责认真贯彻落实《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国家鼠疫控制以经济预案》等法律法规,完善鼠疫控制工作的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断提高鼠疫防疫防治工作法制化管理水平。
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要继续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依法管理,综合防治”的原则,切实加强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领导责任制,把鼠疫防治工作纳入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增加必要投入。
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加强合作,确保鼠疫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
充分发挥联防的作用锡乌张鼠疫联防有着久远的历史,应充分发挥联防组织的作用,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加强信息交流,互通监测信息,疫情信息。
加强地区间、毗邻旗县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援,控制疫情不分地域,彼此衔接,形成联防网络。
要树立大局观念,积极承担责任和义务,突出重点,层层设防,确保万无一失。
加强宣传教育加大鼠疫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的宣传作用,普及“三不”(不捕、不食、不接触疫源动物)和“三报”(报告:病、死鼠、疑似鼠疫病人,原因不明的急死病人)等鼠疫有关知识,提高疫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引导群众开展经常性的灭鼠灭蚤活动。
在锡乌张交界地区动物鼠疫流行季节,对重点人群面对面讲授,使鼠疫防治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有效预防人间鼠疫的发生。
全国从事鼠疫防治工作人员5280人,其中省级426人,占8.07%;地级1172人,占22.20%;县级3682人,占69.73%。
职称分布:高级职称人员主要分布于省级,中级和初级职称人员主要分布于地级和县级。
学历分布:省级主要为本科学历,地、县级则以大专和中专人员为主。
年龄分布:各级鼠防结构均以41-50岁年龄组居多。
50岁以上年龄组主要分布在县级,30岁以下年龄组所占比例较低。
加强鼠疫监测鼠疫监测事鼠疫防治工作的基础和哨兵,其主要任务是,全面系统的掌握鼠疫存在、发生与流行的各种指征,掌握鼠疫发生、流行的动态和规律性,即使预测预报鼠疫疫情信息,为控制鼠疫发生及流行提供决策依据。
严格按照“全国鼠疫监测方案”要求开展鼠疫监测工作。
以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方法,每年的4-5月份和10-11月份为重点,除按系统监测外,原则上应常年开展监测,日常监测工作要常抓不懈。
监测的重点地区是人口密集区、交通要道、工程驻地等地区。
提高对鼠疫的应急反应能力人才培养是提高应急反应能力的基础,各级专业机构要加强鼠疫防治队伍的建设,解决断层问题,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切实解决鼠疫防治专业人员的待遇问题,稳定专业队伍。
有计划地对鼠疫防治专业人员进行培训,提高鼠疫防治队伍的业务素质。
加强各级鼠疫强毒室的建设,增加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检验水平,实行质量控制。
建立健全鼠疫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组织,补充疫区处理机动装备、配备交通工具,增加鼠疫疫区处理药品的储备,以提高该地区对鼠疫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
进一步完善综合控制措施预防控制鼠疫,要全面系统科学监测,因地制宜落实宣传教育,灭鼠灭蚤,在彻底处理疫区的基础上,采取改造疫区生态环境等综合防治措施。
植树造林不仅可以改变生态环境,而且可以改变地区鼠类的生存环境,“林进鼠退”是实践证明的经验。
因此,在大力开展群众性灭鼠的同时,加大力度,有计划的植树造林,改变当地生态环境,降低鼠密度,从而达到控制鼠疫发生的目的。
鼠疫防治工作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目前的主要防治策略是:严密监视和有效遏制人群周边动物鼠疫疫情,防范人间病例发生,有效控制人间鼠疫疫情流行。
坚持以“预防为主、科学防控,政府负责、社会参与,强化监测、综合治理,快速反应、有效处置”的原则。
各省区积极开展动物鼠疫监测,合理设置监测点,加大动物鼠疫监测力度,主动发现动物鼠疫疫情,及时采取灭鼠、灭蚤等综合性鼠疫疫区处理措施,使一些疫源地动物鼠疫疫情明显减弱,如南方家鼠疫源地和长爪沙鼠疫源地,进而使全国人间鼠疫疫情的发病人数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通过督导检查、培训、演练、宣传教育、重大项目建设、科研等,进一步提升了鼠疫防治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应急处置能力和意识,以及群众的鼠疫防护知识和意识。
全国面临的挑战和存在问题一是我国鼠疫暴发流行风险仍然长期存在。
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新的疫源地不断被发现,疫源地面积不断扩大。
“十二五”期间判定新的鼠疫疫源县9个,至2015年底,全国鼠疫疫源县达到305个,疫源地面积为154 9664.31 km2。
我国疫源地类型多,动物疫情频繁出现。
二是深入疫源地活动人群感染鼠疫风险增大。
随着一些大型工程、旅游项目等不断深入鼠疫自然疫源地区,人间鼠疫发生并远距离快速播散风险日益加大。
三是鼠疫输入风险不断加大。
国家“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的推进,与我国毗邻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鼠疫疫情持续活跃,鼠疫输入风险明显增加。
四是鼠疫菌作为生物恐怖手段的潜在风险不可忽视。
(二)存在的不足队伍专业化建设不足鼠疫防治工作需要长期在野外工作,一些边远地区的条件十分艰苦。
鼠疫防治工作艰苦、人员待遇低、现有人员年龄老化,后备队伍严重不足,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缺乏。
实验室生物安全能力建设不足按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要求,全国有152个鼠疫监测实验室达不到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标准,标准化率仅为68.2%。
下一步工作建议一)高度重视,加强对鼠疫防治工作的领导1、鼠疫的发生流行,严重威胁公众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威胁国家安全,其防治工作应从国家安全战略高度出发,切实加强领导,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鼠疫防治基础工作的经费投入,地方政府同时应加强对鼠疫疫情处置及监测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和预案,坚持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结合,不断完善防治措施。
2、坚持源头控制,加强鼠疫监测,提升早期发现和及时应对能力。
动物疫情流行地区切实做好疫情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不断提高监测工作质量。
开展应急演练和业务培训,制定应急装备标准,提高规范开展人间疫情处置能力。
3、强化生物安全管理,提升检测能力。
按照《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 19489-2008)、《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规定,加强鼠疫实验室生物安全建设,使鼠疫工作实验室全部达到国家生物安全标准4、开展“一带一路”等重点地区疫源地调查。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战略推进,建议对川藏、滇藏公路沿线、甘新铁路沿线、金沙江流域鼠疫情况不明的重要干线,以及与我国毗邻的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国、缅甸、老挝、越南等国家边境地区,开展疫源地调查和风险评估。
(五)发挥三个国家级鼠疫菌种资源保藏库和应急演练基地的作用。
积极推进实验室认可认证,以及培训演练基地验收,落实运营保障经费,尽快投入使用,尽早的解决我国地域广阔,长期远距离运送鼠疫菌种的安全隐患,实现菌种的异地备份、信息化,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等,提高全国鼠疫防控水平。
六)科研工作及国际交流。
需继续加强科研工作,巩固“十二五”期间鼠疫防治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相关科研攻关。
加强与世界卫生组织、相关国家的合作与交流,学习、借鉴相关国家鼠疫防治领域的先进经验与成果,重点建立与我国周边国家的鼠疫防治区域合作,及时沟通疫情信息。
(七)加大防控经费保障力度。
继续加大常规监测及应急处置经费投入,加快落实鼠疫防治工作人员补助经费和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