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斜坡地质灾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本章概述介绍基本概念,斜坡应力分布特征,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崩塌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滑坡形态要素及分类、稳定性影响因素及评价,斜坡变形破坏预测预报及防治。
重难点:加强对斜坡变形破坏形式及机理的理解,重点掌握野外识别滑坡及分析判别斜坡稳定性的方法,掌握治理滑坡的设计原则及各种措施的适应性。
第六章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第一节概述斜坡系指地壳表部一切具有侧向临空面的地质体,是地表广泛分布的一种地貌形式。
斜坡一般可分为天然斜坡和人工边坡,所谓天然斜坡是指未经人工破坏改造的斜坡,如沟谷岸坡、山坡、海岸等;而人工边坡是指经人工开挖或改造了形状的斜坡,如渠道边坡、基坑边坡、路堑边坡和露天矿边坡等。
斜坡具有坡面、坡顶、坡肩、坡脚、坡角和坡高等形态要素。
斜坡的临空斜面称为坡面;斜坡的顶部缓坡面或水平面称为坡顶面;坡面与坡顶面的转折部位称为坡肩;斜坡最下部与水平地面相接部位称为坡脚;坡面与水平地面的夹角称为坡角;坡肩与坡脚间的垂直高度一般称为坡高。
斜坡变形破坏是内、外动力地质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失稳的一种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斜坡岩土体将会经历各种不同的发展演化阶段;与此同时,坡体内应力发生新的变化,由此而可能引起斜坡岩土体的位移,产生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变形破坏。
由于斜坡变形破坏释放了应力,变形破坏后的斜坡趋于新的平衡而逐渐稳定下来;当应力调整打破了这种新的平衡,斜坡又会出现新的变形破坏。
由此可见,斜坡变形破坏实质上是斜坡岩土体应力与强度之间的矛盾关系所决定的。
斜坡变形破坏给工程建筑带来的危害非常广泛,甚至造成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全世界各种典型实例不胜枚举。
我国安徽梅山水库连拱坝的破裂事故即为斜坡变形危及工程安全的典型实例。
该坝右坝肩花岗岩边坡在大坝运营了6年以后发生显著变形,岩体沿一组缓倾角裂隙向河谷方向滑移,使坝体的拱和垛受压变形产生裂缝,库水沿裂缝漏出(图6-1),后经及时处理才保证了大坝的安全。
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斜坡变形破坏工程地质研究

一、岩土类型及性质的影响
斜坡岩土体的性质是决定斜坡抗滑力的根本因素,坚硬完 整的岩石如花岗岩能形成很陡的高边坡而不失稳;而软弱 岩石或土只能形成低缓的斜坡。 由粗粒土组成的斜坡,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粒度成分和紧 密程度。土颗粒越粗大,坚硬矿物成分越多,土颗粒排列 的越紧密,斜坡的稳定程度就越高。 由细粒土组成的斜坡,其稳定性主要取决于粘粒含量和稠 度状态。粘粒含量越高,液性指数越小,斜坡的强度就越 高,越稳定。由裂隙粘土和膨胀土组成的斜坡,当斜坡很 缓时仍能破坏。黄土常形成陡坡,破坏形式主要为崩塌性 滑坡和崩塌。
崩塌的形成条件:
崩塌多发生在比较陡的岩质斜坡前缘。发生崩塌的地面坡度往往大于45°, 尤其是大于60°的陡坡,地形切割愈强烈、高差愈大,形成崩塌的可能性愈大,
并且破坏也愈严重。
1
2
①
② ③
(二)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岩土体主要在重力和地下水作用下, 沿着一定软弱面或软弱带,以水平位移为主的整 体向下滑动的作用和现象。 滑坡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 度所致。滑坡的特点是:
滑体是沿滑面向下滑动,即有依附面存在; 质点位移矢量水平方向大于铅直方向,且具有“整体 性”; 地下水往往是滑坡发生的主导因素。
基本构造特征
滑坡示意图 1-滑坡体;2-滑动面;3-滑动带;4-滑坡床;5-滑坡后壁; 6-滑坡台地;7-滑坡台地陡坎;8-滑坡舌;9-张拉裂缝;10-滑 坡鼓丘;11-扇形张裂缝;12-剪切裂缝
受最大剪应力控制的蠕滑 受软弱结构面控制的蠕滑 受软弱基座控制的蠕滑
二、斜坡破坏
斜坡演变过程中,一旦出现外界贯通破坏面,并 使分割体以一定的加速度脱离母体,则进入斜坡 的破坏阶段。
第六章斜坡地貌

(3)岩性条件
崩塌一般发生在块状或厚层状坚硬岩体中, 这类岩体能形成陡峻的斜坡。
组成这类岩体的岩石有花岗岩、砂岩、 石灰岩、片麻岩和石英岩等;而平缓的层状 或软硬互层状岩体斜坡(如砂页岩互层、石 灰岩与页岩互层、石英岩与千枚岩互层等), 一般不会发生规模较大的崩塌。
(4)地质构造条件
如果斜坡上的岩层非常完整,就不易发 生崩塌。实际上,自然界的斜坡存在各种结 构面,如岩层层面、裂隙面、断层面等 ,这 些结构面将斜坡切割成不同的结构体, 容易 形成崩塌。
(5)按滑坡的发展阶段分类
可分为:幼年期、青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
此外,根据滑坡的诱发因素可分为地震滑坡、 人工切坡滑坡、潜蚀滑坡、冲刷滑坡等。
根据滑坡形成的年代可分为古滑坡、老滑坡 和新滑坡。
4 .The development of a landslide
滑坡的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 (2)滑动破坏阶段 (3)渐趋稳定阶段
(2)倒石堆
沿斜坡崩塌的物体在坡度较平缓的坡 麓地带,堆积成锥形体,称为倒石堆。
倒石堆的范围一般为几百平方米,有时 也可形成十多万平方米的巨大倒石堆。倒石 堆的平面形状大多是半圆形或三角形。
基坡后退与倒石堆纵剖面发展示意图
倒石堆有如下特点:
(1)倒石堆大多由大小不一,棱角分明的碎 石组成。碎石的组成与基坡岩性有关。
(1)按块体的地貌部位和崩塌形式可分为: 1)山崩 2)塌岸 3)散落
2003年11月2日,广东肇庆高要市禄步 镇发生地陷,两楼房坍塌滑入西江。
原因:水流冲击掏空河床
大事 面故 积现 龟场 裂地
面 出 现
(2)根据组成坡地的物质结构可划分为: 1) 崩积物崩塌: 2)表层风化物崩塌: 3) 沉积物崩塌: 4)基岩崩塌: ( 3)根据崩塌体移动形式划分为: 1)散落型崩塌 2)滑动型崩塌 3) 流动型崩塌
灾害学原理知识点-斜坡地质灾害

第六章地质灾害6.1 地质灾害概述1. 什么是地质灾害?(掌握)在自然或人为诱发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对人类生命、财产和生存环境造成破坏和损失的地质作用(现象)。
2、广义的地质灾害包括:(了解)地震、火山爆发、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坑道涌水、瓦斯爆炸、煤层自燃、黄土湿陷、地面开裂、岩土膨胀、沙土液化、土地冻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沼泽化、土壤盐碱化、地热害等。
3、狭义的地质灾害包括:(熟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地裂缝、地面塌陷等6.2 崩塌、滑坡、泥石流1、什么是崩塌?(掌握)是指较陡的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的地质现象。
也称“山崩”、“坠石”。
其中大规模的岩体崩塌也称山崩,小规模的崩塌称坠石。
2、崩塌的诱发因素有哪些?(掌握)(1)地震。
地震引起坡体晃动,破坏坡体平衡,从而诱发崩塌。
一般烈度大于7度以上的地震都会诱发大量崩塌。
(2)融雪、降雨特别是大雨、暴雨和长时间的连续降雨,使地表水渗入坡体,软化岩、土及其中软弱面,产生孔隙水压力等,从而诱发崩塌。
(3)地表水的冲刷、浸泡。
河流等地表水体不断地冲刷坡脚或浸泡坡脚、削弱坡体支撑或软化岩、土,降低坡体强度,也能诱发崩塌。
(4)不合理的人类工程活动:a采掘矿产。
露天采矿场边坡崩塌,采空区地表崩塌。
b道路工程开挖边坡。
c水库蓄水与渠道渗漏。
主要是水的浸润和软化作用。
d堆(弃)渣填土。
崩塌体增加了荷载,破坏了坡体稳定。
e强烈的机械震动。
机车行进中的震动、工厂机械震动。
3、崩塌的前兆:(掌握)(1)崩塌体后部出现裂缝;(2)崩塌体前缘掉块、土体滚落、小崩小塌不断发生;(3)坡面出现新的破裂变形、甚至小面积土石剥落;(4)岩质崩塌体偶尔发生撕裂摩擦错碎声。
4、什么是滑坡? (掌握)是指斜坡上的岩土体由于某种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软弱带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第二节 地质灾害 第六章高一地理必修一

中国地震分布
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地震 灾害发生范围广、频度大、强度 大,是世界上地震灾情最严重的 国家之一。
新疆 青海
华北
(唐山)
主要分布地区:如图所示。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西藏
四川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云南
台湾
[思考] 我国地震西多东少, 但地震灾情为什么东重西轻?
提示:虽然我国西部地震频次高,强度大,但人口稀疏,资产密度小,因此 灾情也就相应小得多;而东部地区人口、建筑物以及城市等密集,所以我国 地震灾情东重西轻。
B 4.地震发生后,需要重点防范以下哪些次生灾害( )
①滑坡 ②泥石流 ③台风 ④堰塞湖 ⑤蝗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当堂诊学: 北京时间2016年2月6日3时57分,台湾高雄发生里氏6.7级地 震,震源深度约16.7千米。地震释放能量相当于两颗原子弹,台湾 岛多地震感明显。这起强震造成高雄财产损失、人员伤亡严重,台 湾领导人痛斥地震造成伤亡的主因是“人祸”而非天灾。下图示意 此次地震震中位置。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2节 地质灾害
目标引领 1 了解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及分布特点。 2 掌握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主要危害及防御措施。 3 理解各种地质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1
地震
独立自学1:阅读课本P106-107内容,思考以下问题。(限时2分钟)
一、地震 1、地震是怎么产生的? ——P106第一自然段 2、地震的能量大小和破坏程度分别用什么来衡量?
提示:(1)我国泥石流多发区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的东南部、云贵高原、 四川盆地及黄土高原。
(2)我国滑坡的地理分布以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为界,东部 稀少、西部密集;以大兴安岭—张家口—榆林—兰州—昌都为界,东南 密集、西北稀少。两线之间为滑坡多发区。 (3)我国泥石流和滑坡叠加区主要分布在第二级阶梯上的黄土高原、四川盆 地和云贵高原。 原因:这里是我国平原向山地的过渡区,斜坡多,又是 东南季风与西南季风交互作用的地区,降水较多,还是黄土或喀斯特地貌 等集中分布区,同时人类活动广泛且程度大,这些都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 了有利的生成条件。
地质灾害(地震、滑坡和泥石流)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地震
地震
二. 地震分布
地震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新
疆
青
海四
西
川
藏云 南
台 湾
世界地震分布
中国地震分布
课堂练习
2021年10月18日,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发生3.2级地震,震源深 度8千米。据此完成1~2 题。 1.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软流层 B.地壳 C.地幔 D.地核
地方称为震 源 。
地面上任何一点到震中的
直线距离称为震 中 距 。
地 震的表示
地震烈度|反映地震影响和破坏程度的大小。
一 次 地 震 只 有 一 个 震 级 。 有多个烈度。 一般来说:震级越大,烈度越大。 烈度海域的 大 小 与 震 级 、 震 源 深 度 、 地 质 构 造、地面建筑等有密切关系。
滑坡和泥石流
滑坡示意图
滑坡
是山地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因河流冲刷、地下水 活动、地震及人类活动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 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
滑坡产生的条件
·岩体比较破碎 ·地势起伏较大 ·植被覆盖率较差的山地丘陵 ·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当滑坡发生时,如果处在滑坡体上,向滑 坡体的两侧迅速逃离;
发生于北京时间2008 年5月12日14时28分4秒的 “汶川大地震”,震级为 8.0级,最大烈度达十一度。
1.地震的地质形成原理 Geological formation principle of earthquake
• 地壳中的岩层在地应力的长期作用下,会发 生倾斜或弯曲,地应力超过岩层所能承受的 限度时,岩层便会突然发生断裂或错位,使 地壳中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 震波的形式传播,引起的地面震动。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包括( C )
A.西部地形以平原为主,经济活动频繁 B.西部人口稠密,聚落众多
C.西部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D.西部经济发达
[解析] 台湾西部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聚落众多,经济活动频
繁,这是导致台湾岛的西部灾情比东部严重的原因,而不是人们的抗震避险意识较差。
探究点二 滑坡和泥石流
链接生活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分布特点是东少西多,地质构造特点是大致以105°E为界分为东、西两个部 分。中国西部地区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活跃、最强烈和最密集的地区。环太平洋地震 带对我国台湾及其附近海域影响最大。地震带的分布基本遵循活动性断裂带的分布。
图表点拨
读教材图6.12“滑坡”与图6.13“泥石流”,思考: (1) 分析阿富汗滑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自然原因。 提示 地形坡度大,松散物质多,又遭强降水,导致滑坡强度大。 (2) 滑坡、泥石流有什么共同点? 提示 都具有突发性,都多发生在山区;二者的发生机制都是地质、地貌、水文、气象 因素。
第六章 自然灾害
第二节 地质灾害
1 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2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课程标准呈现
核心素养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地震、滑坡与泥石流的概念、分类与分布规律,提
运用资料,说 高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明常见自然灾 2.运用资料,分析地震、滑坡、泥石流的成因,提高综合思维素养。
害的成因。 3.结合相关材料,分析各类地质灾害对人们生产与生活的影响,提高 人地协调观素养。
情境探究
2021年4月23日晚至24日凌晨,受强降雨影响,甘肃省临夏回族 自治州部分地区发生山洪泥石流和滑坡灾害,折达公路张家塬1号隧 道和2号隧道之间棚洞处,大量泥沙涌入隧道导致交通中断,淤泥量 约9 000立方米,导致折达公路交通中断;东乡县唐汪镇照壁山村一 处山体发生滑坡,土方量约28 000方,致使500米灌渠被毁,影响照壁山村、河沿村 210户群众约190亩(1亩=1/15公顷)耕地灌溉。
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斜坡地质灾害发育特征斜坡地质灾害指的是由地质因素导致的在斜坡上发生的各种灾害现象,如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这些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对斜坡地质灾害的研究变得尤为重要。
斜坡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质条件: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离不开特定的地质条件。
一般来说,易发生灾害的斜坡具有以下特征:地层发育不平稳,容易发生错动;地层中存在大量节理、裂隙等构造破碎体,降低了地层的稳定性;地形陡峭,经常受到重力的影响;地质构造活跃,常常有地震、火山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2. 水文条件:水文条件是斜坡地质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地下水、地表水、降雨等因素都会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影响。
当地面积聚水过多,增加了地层的饱和度,会加速土体的流动,促进滑坡的发生。
此外,大雨、洪水等极端气候事件也会对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3. 人为活动:除了自然因素外,人为活动也是斜坡地质灾害发生的一大原因。
过度开发、不合理开采等行为会破坏地质环境,加速斜坡的崩塌、滑坡等现象。
此外,施工、开挖等工程活动也会对斜坡的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4. 多样性:斜坡地质灾害表现形式多样,包括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多种类型。
这些不同类型的灾害具有不同的特征和规律,需要区别对待。
例如,滑坡多发生在土石松散的斜坡上,泥石流多发生在陡峭水土松软的斜坡上,崩塌多发生在高边坡或者在施工后的斜坡上。
5. 预警和防范:斜坡地质灾害的预警和防范工作至关重要。
通过对斜坡的地质、水文等条件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斜坡的危险信号,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范。
例如,加固斜坡、疏浚水道、植被覆盖等手段可以有效减少斜坡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
总的来说,斜坡地质灾害是一种复杂的自然灾害,其发育特征涉及地质、水文、人为活动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
只有科学合理地分析斜坡地质灾害的发育规律,加强预警和防范工作,才能有效减少灾害的损失,保障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安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4 崩塌的分类
崩塌的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采石场处 崩塌
破积层崩塌
岩质崩塌
崩塌
6.2.5 崩塌的危害
重庆市北温泉斜坡岩土体地质结构剖面图 1.碎块石土,2.长石石英砂岩, 3.粉砂岩, 4.砂质泥岩
§6.3 滑
坡
滑坡:指斜坡岩体或土体沿某一软弱面(带) 整体下滑的地质现象。 6.3.1 滑坡的特点 (1)发生变形破坏的岩土体以水平位移为主,除 滑动体边缘存在为数较少的崩离碎块和翻转 现象外,滑体上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在滑动前 后变化不大。 (2)滑动体始终沿着一个或几个软弱面(带)滑动, 岩土体中各种成因的结构面均有可能成为滑 动面,如古地形面、岩层层面、不整合面、 断层面、贯通的节理裂隙面等。
水土隔离
工程措施 拦挡工程排导工程-
拦挡坝
综 合 治 理
停淤场
排导沟、改沟
渡槽、隧道等
*逃生自救
脱险逃生方法: 泥石流以极快的速度,发出隆隆巨响 穿过狭窄的山谷,倾泻而下。它所到之处, 墙倒屋塌下,一切物体都会被厚重粘稠的 泥石所覆盖。 山坡、斜坡的岩石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 失去原有的稳定性而整体下滑坡。遇到泥 石流或山体滑坡灾害,采取脱险逃生的办 法有: 沿山谷徒步行走时,一旦遭遇大雨,发 现山谷有异常的声音或听到警报时,要立 即向坚固的高地或泥石流的旁侧山坡跑去, 不要在谷地停留。
地质灾害威胁人口40万
据不完全统计,自解放以来,调查区共发 生地质灾害194次,发生特大型地质灾害7次, 大型地质灾害15次,中型地质灾害45次,小 型地质灾害127次。地质灾害造成611人伤亡, 直接经济损失46985.55万元。 目前,区内城镇、厂矿、村庄、市政建设、 水利水电工程设施仍然受到地质灾害的严 重威胁。全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 (已经有11处地质灾害得到治理),威胁特 大的有52处,重大的有114处,较大的有159 处,一般级的有57处,威胁财产479258.45 万元。
(一)灾害性泥石流的主要特征 1.暴发突然 2.来势凶猛 3.冲击力强 4.冲淤变幅大 5.主流摆动速度快、幅度大
(二)泥石流的危害方式
1.冲刷 、磨蚀 冲刷下切力。 2.冲击 前锋可形成石浪,冲击建筑物、公路等。 3.堆积、堵塞 堵河阻水。 4. 淤埋 淤埋建筑物、桥梁、农田、道路等。
(三)泥石流的危害
(四)地下水对崩塌的影响 影响表现:静水压力、动水压力、抗剪强度、 浮托力、抗拉强度等的影响。 (五)地振动对崩塌的影响 使边坡岩体中各种结构面的强度降低、甚至 改变整个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崩塌的发 生。 (六)人类活动的影响 诱发因素。
6.2.3 崩塌的力学机制
(一)倾倒崩塌
(二)滑移崩塌 (三)鼓胀崩塌 (四)拉裂崩塌 (五)错断崩塌
第六章 斜坡地质灾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东李家湾滑坡
享堂峡崩塌
伏龙坪危险斜坡
兰州多个地段埋着地质灾害隐患
从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灾害勘查 设计室获悉,兰州市区首次大范围、全 面的地质灾害调查日前结束,吴宏、陈 耀乾等10位地质工程师经过1年多时间的 调查,作出了兰州市城关区、七里河区、 安宁区、西固区、红古区的地质灾害分 布状况及危害威胁程度的调查报告。全 市五区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394处,威 胁财产479258.45万元。
(3)滑坡滑动过程可以在瞬间完成,也 可能持续几年或更长的时间。规模 较大的“整体”滑动一般为缓慢、 长期或间歇的滑动。
滑坡
6.3.2 滑坡的形成条件
(一)地形地貌 (二)地层岩性 (三)地质构造 (四)水文地质条件 (五)人类活动
6.3.3 滑坡的成因机制
(一)滑动面与斜坡稳定性的关系
(二)滑坡的发育阶段 1.蠕动变形阶段 2.滑动破坏阶段 3.压密稳定阶段
中国特大、较大型崩滑流分布直方图
(一)中部强烈发育区 分布在0˚ ~ 40˚N、98˚ ~112˚E的范围内,包 括横断山、川西山地、白龙江、金沙江中上 游、滇东北、川东、鄂西、黄土高原、黄河 上游、秦巴山脉等地段。 (二)西部中等发育区 包括中国第一级地貌阶梯的青藏高原和部分 第二级地貌阶梯的西部山地。 (三)东部弱发育区 处于第三级地貌阶梯地带,由低山、丘陵、 平原组合而成。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泥石流对城镇的危害 2.泥石流对道路交通的危害 3.泥石流对厂矿企业的危害 4.泥石流对农田的危害 5.泥石流的次生灾害
6.4.6泥石流的灾害实例
(一)云南蒋家沟泥石流
(二)四川利子依达沟泥石流 (三)四川盐井沟泥石流 (四)西藏古乡沟特大冰川型泥石流
* 泥 预防措施--保护植被和稳定边坡 石 流 植树 治 生物措施植草 理 治泥 措 防止工程- 治水 施 治理措施
人类活动加剧地质灾害
据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高级工程师陈耀乾介绍, 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加剧,地质灾害特别是人 为引发的地质灾害有增多的趋势。已发现的和潜在 的灾害隐患点,在一定的触发条件下有可能成灾。 南北两山近山地带,黄河高阶地前缘地带,地质环 境条件复杂、脆弱,具备发生地质灾害的条件,随 时都有发生地质灾害的可能。近年来,特别是交通、 水利、城镇建设的加剧,工程建设引发的滑坡、崩 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是伏 龙坪地区、兰山北麓、金城关、白塔山至五一山、 华林坪、张家台、阿干镇、窑街镇等山区、台地前 缘、煤矿开采地带,人为削坡、灌溉、采矿等导致 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 损失的灾害事故越来越多。
§6.2 崩
塌
崩塌:是指陡峻斜坡上的岩土突然向坡下自由 垮落的地质现象。
6.2.1 崩塌的特点 崩塌的主要特征为:下落速度快、发生突然; 崩塌体脱离母岩而运动;下落过程中崩塌体 自身的整体性遭到破坏;崩塌物的垂直位移 大于水平位移。
6.2.2 崩塌的形成条件
(一)地形地貌 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55°、高度大于 30m、坡面凹凸不平的陡峻斜坡上。 (二)地层岩性与岩体结构 1.地层岩性 2.岩体结构 (三)地质构造 1.断裂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 2.褶皱构造对崩塌的控制作用
自救互救方法
一、滑坡来临前山坡有何变化 专家提示 1.土质滑坡张开的裂缝延伸方向往往与斜坡延 伸方向平行,弧形特征较为明显,其水平扭动的 裂缝走向常与斜坡走向直接相交,并较为平直。 2.岩质滑坡裂缝的展布方向往往受到岩层面和 节理面的控制。 3.当地面裂缝出现时,有可能发生滑坡。 一定不要: 1.认为山坡出现裂缝为正常现象。 2.根本不在乎。
6.3.4 滑坡的分类
1.按滑动面特征划分 (1)顺层滑坡: (2)切层滑坡 2.按滑动性质划分 (1)牵引式滑坡 (2)推动式滑坡 (3)混合式滑坡 3.按滑坡的主要组成物质和滑体规模划分 (1)土质滑坡 (2)岩层滑坡
4.按滑坡形成机制划分 楔形体滑坡、圆弧面滑坡、顺层面滑动的滑
坡、复合型滑坡、堆积层滑坡、崩坍碎屑流 型滑坡、岸坡或斜坡开裂变形体、倾倒变形 边坡和溃屈破坏边坡。
6.4.2 泥石流形成的条件
(一)物源条件 物质来源:山坡上的残坡积物、河床内的冲 洪积物以及崩塌、滑坡所形成的堆积物。 (二)水源条件 主要来自暴雨、冰雪融水、溃决水体等。 (三)地形地貌条件 上游形成区-中游形成区-下游堆积区 (典型泥石流示意图)
6.4.3 泥石流的运动特征与机理
(一)泥石流的径流特征 1.流态特征 2.流速、流量特征 3.泥石流的直进性和爬高性 4.泥石流漫流改道 5.泥石流的周期性
6.3.5 滑坡的危害
(一)滑坡对城镇的危害
(二)滑坡对交通运输的危害 (三)滑坡对工厂、矿山的危害
(四)滑坡对农田的危害 (五)滑坡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危害 (六)滑坡的次生灾害
*崩塌、滑坡灾害的预报和防治
(一)崩塌、滑坡灾害的预报 1.地质学研究 2.雨量预报 3.边坡蠕动观测 4.编制崩塌、滑坡灾害分布图 5.其他前兆现象
滑坡、崩塌在市区屡次发生
兰州市区滑坡在伏龙坪、皋兰山北侧 山麓、靖远路的王保保城、五一山、 徐家坪、华林坪、阿干镇、彭家坪前 缘、张家台台缘、窑街镇一带呈片、 带状集中分布。
据介绍,近年来滑坡、崩塌在市区屡屡发生, 1986年11月9日白塔山186号院内由于人为切割坡 脚,污水的随意排放引起黄土崩塌,造成7人死 亡,1人重伤,10间房屋被毁;1987年9月29日, 东岗街道雁儿湾发生黄土崩塌也是由于下部不 合理的采石活动、上部的不合理漫灌引起的, 造成2人死亡,2间房屋被毁,中断公路交通10 余天;2005年3月19日靖远路庙巷子滑坡,造成 13户居民无家可归;2005年9月17日,东李家湾 345号发生滑坡,造成1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 20万元。类似这样的现象在兰州市区常有发生, 如华林坪、张家台、望垣坪、桃树坪、伏龙坪、 王保保城等多处发生在阶地上的黄土崩塌和小 型滑坡大多是由人为作用引起的,造成的灾害 也相当严重。
(二)按流域地貌对泥石流的分类
1.据流域自然属性对泥石流的分类
据源地对泥石流的分类
2.按流域社会属性对泥石流的分类 可分为毁灭性、严重、中度、轻微和微 弱等五类。 (三)据流态对泥石流的分类 紊动流、扰动流、层动流、蠕动流和滑 动流。 陈光曦(1983):泥流、泥石流、水石 流。
6.4.5 泥石流的危害
2010年10月21日21时许,甘肃兰州市 城关区城市建设学校附近发生山体滑坡。 消防人员赶赴现场对滑坡体进行清理。
第6章 斜坡地质灾害
§6.1 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其影响因素 6.1.1 斜坡地质灾害的类型
(一)斜坡物质的快速失稳,结果导致相对整 体的土体或岩块向坡下运动,运动的形式有 滑塌、塌落和滑移。
南北两山成为灾害高易发区
据介绍,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的高易发区南部主要分布于桃树坪、皋兰 山、伏龙坪、华林坪、彭家坪、西固南山 至八盘峡南部山区;北部主要分布于杨家 湾、徐家坪、五一山、王保保城、白塔山、 徐家湾至安宁北部山区、五○四厂一带。 区内地质环境条件较差,滑坡、崩塌、泥 石流等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属于滑坡、崩 塌、泥石流灾害高易发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