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地质灾害情况
南京青龙山岩溶发育区边坡崩塌稳定性分析及治理

第26期2021年9月No.26September ,2021南京青龙山岩溶发育区边坡崩塌稳定性分析及治理夏银枫,张亮亮,赵雪莹(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江苏南京210018)摘要:岩溶地区边坡具有坡度陡峭、基岩破碎程度高、坡积及残坡积层分布复杂、地下水活跃以及边坡治理施工条件困难等特点。
文章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对该崩塌地质灾害成因进行了论述,通过边坡稳定性的分析计算,提出了治理方案,对类似工程具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岩溶边坡;崩塌成因;稳定性分析;治理方案中图分类号:TU413.62文献标志码:A 江苏科技信息Jiangsu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作者简介:夏银枫(1989—),男,江苏靖江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工程地质,矿山环境修复。
引言我国的岩溶地貌分布很广,是世界上岩溶地貌分布最广、最典型的国家,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的碳酸盐岩出露地区。
岩溶景观除了桂林和云南这些举世闻名的岩溶地貌,在我国的华东地区(包括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和上海六省市),虽然出露地表的石灰岩仅占本区总面积的4.06%,但仍然发育出形态各异的岩溶地貌[1]。
由于坡面陡峭、溶蚀裂隙发育引起的边坡崩塌、滑坡等工程安全问题也时有发生,给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1崩塌区地质环境该崩塌体位于南京东郊风景区的青龙山西南端,为原开山采石上山道路形成的不稳定边坡,道路下侧分布大量厂房企业和居民住宅,周围人员活动频繁。
崩塌体呈北东向的长条形分布,平均高差约10.5m ,长度约100m ,平均厚度4.0m ,总方量约4200m 3,属小型崩塌体。
崩塌区地貌类型属宁镇扬低山丘陵地带,地质构造属宁镇山脉的西南端,岩层呈单斜产出,产状313°∠60°。
1.1地形地貌工程区所在的青龙山属宁镇山脉西延支脉,总体呈北东—南西走向,绵延数十公里,为宁镇扬低山丘陵地带,是南京市难得的绿色屏障。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

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二○○一年三月江苏省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报告1996年5月—2001年3月编写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环境地质研究所项目负责:徐玉琳报告编制:徐玉琳伍洲云蔡则健陶云主要参加人员:陆美兰黄敬军赵祥周爱国王文庆单卫华王孝汉营兆端皇莆啊富顾雪良王茂亭张兵张小平张于薛宁菊陈福春季国兴钱夏中张舜葆郑丽春高梅审查: 朱锦旗顾阿明余勤总工程师:袁晓军所长:顾阿明院长:袁晓军朱锦旗(副)报告提交单位: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报告提交日期:2001年3月目录绪言 (1)第一章自然经济地理 (8)第一节自然地理 (8)第二节经济地理 (10)第二章地质环境背景 (18)第一节地形、地貌 (18)第二节地层 (19)第三节地质构造及地震烈度 (22)第四节工程地质特征 (24)第五节水文地质特征 (27)第三章环境地质问题及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 (32)第一节水土污染 (32)第二节区域地下水位下降与地下水资源衰减 (41)第三节地面沉降 (45)第四节地裂缝 (54)第五节地面塌陷 (59)第六节滑坡、崩塌、危岩 (66)第七节水土流失 (76)第八节涝渍 (78)第九节江海岸侵蚀、淤积 (79)第十节海平面上升 (86)第十一节地方病 (88)第十二节地震 (89)第十三节矿坑突水、瓦斯爆炸 (90)第十四节特殊不良岩土体的分布 (91)第四章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93)第一节环境地质分区及评价原则 (93)第二节地质灾害专项评价 (97)第三节环境地质分区评价预测 (108)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对策 (117)第一节地质灾害防治方向 (117)第二节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118)第六章结论及建议 (121)第一节结论 (121)第二节建议 (124)附图顺序号图号图名比例尺1 3201 江苏省环境地质图1:50万2 3202 江苏省地质灾害分布图1:50万3 3203 江苏省地质灾害发育强度分区评价图1:50万4 3204 江苏省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区预测图1:50万5 3205 江苏省环境水文地质评价预测图1:50万绪言江苏地处美丽、富饶的长江三角洲,交通发达、经济实力雄厚,都市人口密集,国民经济建设处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龙头,人民生活水平如日中天。
张双楼煤矿“冲击地压”地质灾害的情况汇报(2)

2010年7月30日3时15分左右,我矿-1200东一采区发生一起地质灾害事故,造成6人遇难、1人重伤、4人轻伤,直接经济损失296.29万元。
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矿井概况及事故区域自然状况㈠矿井概况我矿位于徐州市沛县境内,距大屯煤电公司 6.5km,距徐州市区约79km。
井田东西走向长13.5km,倾斜宽2.9km,面积约37.8623km2。
目前,探明煤层最大埋藏深度为-1200m,现主采山西组7、9煤,矿井正常涌水量870 m3/h,最大涌水量是907 m3/h。
煤层自燃发火期为3-6个月。
属于低瓦斯矿井。
截至2009年末,矿井的工业储量为21492.6万t,可采储量10033.7万t。
我矿于1979年1月开工建设,1986年12月投产,设计生产能力为1.20Mt/a,原隶属大屯煤电公司,1990年1月移交给徐州矿务局。
2009年矿井核定生产能力2.25M t/a。
我矿为立井多水平开拓方式,开采上限-260m,开采下限-1200m。
划分四个水平,即 -500m水平、 -750m水平、-1000m水平、-1200m水平。
通风方式为两翼对角式。
矿井在册职工6332人,其中,原煤生产职工3893人,后勤及非煤职工730人,异地劳务职工1140人,内部退养及其他569人。
目前,全矿共安排3个综采工作面,0.8个炮采工作面和15个掘进工作面进行采掘作业。
2009年生产原煤202万t。
㈡事故区域概况1、自然状况发生事故的区域位于矿井-1200m东一采区,该采区东起大屯铁路保护煤柱,西至工业广场保护煤柱,北至7煤-1200m 底板等高线,南至9煤-1000m底板等高线。
走向长2006m,倾斜长560m,采区面积1.12Km2。
2、煤系地层该区域主要开采山西组7、9煤,煤系地层岩性主要由灰~灰白色细砂岩、灰黑色泥岩、砂质泥岩、灰白色砂岩与灰黑色泥岩组成的砂泥互层以及煤组成,共含煤两层,含煤系数6.3 %。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摘要:近几年来,由地质灾害引起的工程建设坍塌毁坏现象频频出现,为了预防工程建设遭受和诱发地质灾害,需要对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的综合评估。
通过进行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综合评估,可以有效的减少因不合理工程活动引发或遭受地质灾害,加强从工程建设的源头上防止地质灾害,为建设项目规避防止地质灾害,减少经济损失,保护地质环境提供依据,本文以将浦发路(郁洲路—310国道)的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为背景,探讨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及防治措施。
关键字: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防治措施本文以连云港新浦区为背景,通过对连云港新浦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进行勘察研究,对其地质灾害的危险性进行现状评估、预测评估,并在此基础上按照综合评估的流程和原则进行综合评估,针对该地区地质灾害特点,提出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工程概况浦发路南起郁洲路,北至310国道,沿线与浦发路(拟建)相交,占地面积11.76公顷,大部为农用地,局部地方为住宅用地,浦发路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022万元,全长2817 m,宽30 m,同步实施雨水、污水、绿化、路灯、给水、通信、电力、燃气、热力、消防等配套工程,建设资金自筹,评估区位于连云港市新浦区。
连云港地形平坦,地貌类型单一,地质构造较简单,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水文地质条件对工程较不利,工程地质性质较差,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
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流程地质灾害危险性的综合评估原则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依照《江苏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苏国土资发[2010]353号),参照地质灾害危险等级表的划分来进行综合评估。
如表1表1 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表确定要素危险性分级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危险性大强发育危害大危险性中等中等发育危害中等危险性小弱发育危害小4. 结合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进行综合评估在连云港新浦区拟建项目区域中,根据区域的地质环境特点将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拟建道路、新浦磷矿塌陷区、厂房、农田等人类工程活动影响的区域,成为一区,有地面坍塌及软土的现象,第二部分主要为拟建工程南侧部分,称其为二区,有软土存在故也称软土区,分别对这两部分区域进行综合评估,并且从建设场地的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工程的难易程度及所需投入的资金等方面综合权衡加以评估,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成因及预警

作者简介:王光亚(1966— ),男,江苏新沂人,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方向:工程地质,环境地 质,灾害地质等。
- 74 -
第6期 2019 年 2 月
岩 土 体 裂 缝 的 简 称 ,是 在 地 球 的
内力作用[1](如地质构造、地壳活动)、水的作用等自 然因素及人为因素(如抽水、排水、灌溉、地下采矿、 开挖等)的作用下,地表岩土体产生破坏、开裂,并在 地面形成一定长度和宽度裂缝的一种地质现象。
苏锡常地区地裂缝是我国地裂缝灾害最为严重 的地区之一。地裂缝不仅造成了苏锡常地区大量民 房、厂房、校舍、道路、管线、水渠等设施的直接毁损, 而且地裂缝灾害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诸多负 面影响,降低了国土空间资源的潜在开发价值,直接 构 成 了 农 田 灌 溉 水 、地 表 水 、雨 水 等 的 下 渗 通 道 ,是 地下水污染的一个重要通道。 1 地裂缝的危害
No.6 February,2019
的松散层是指由黏土和各粒级的沙砾组成的多孔隙 的 土 体 ,特 殊 类 型 的 还 包 括 黄 土 和 膨 胀 土 等 。 苏 锡 常 地 区 的 松 散 层 厚 度 差 别 和 基 地 起 伏 较 大 ,由 于 松 散 层 沉 积 时 的 水 动 力 条 件 等 差 异 较 大 ,地 层 结 构 差 别 巨 大 。 由 于 古 长 江 的 活 动 ,在 松 散 层 中 存 在 厚 度 较大的河流沉积的砂层及与其相伴而生的古阶地, 在 松 散 层 的 基 地 起 伏 和 岩 性 差 别 也 很 大 ,有 大 量 的 东北走向的隐伏基岩山脊,更为特别的是,有的基岩 山体是由可溶的碳酸盐岩构成的。
江苏某缓倾斜石膏矿抽冒式塌陷机理分析

DOI: 10.3969/J.ISSN.2097-3764.2024.01.004Vol. 19 No.01 March, 2024第 19 卷 第1期 2024 年 3 月/江苏某缓倾斜石膏矿抽冒式塌陷机理分析景佳俊(江苏省地质矿产局第五地质大队,江苏 徐州 221004)摘 要:石膏矿一般采用房柱式开采,因石膏遇水变软的特性,造成了多起地面塌陷地质灾害。
截至2023年4月,江苏省邳州石膏矿共发生了35次、28处地面塌陷,塌陷多以直径小于50 m 的点状塌陷为主,抽冒式塌陷较为少见。
本次以邳州某缓倾斜石膏矿发生的抽冒式塌陷为例,采用MatDEM 方法,开展数值模拟和机理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石膏矿抽冒式塌陷引起地下水涌入矿坑导致石膏强度变弱,诱发顶板二次冒顶后堵塞通道塌陷最终停止,充水后采空区整体稳定性变差,容易诱发二次塌陷,针对现状,提出了搬迁避让、监测预警和工程治理的手段进行防治。
关键词:石膏矿;抽冒;地面塌陷;防治Collapse mechanism of a gently inclined gypsum mine in JiangsuJING Jiajun(No.5 Geological Team, Jiangsu Geology and Mineral Exploration Bureau, Xuzhou 221004, Jiangsu, China )Abstract: Gypsum mines are generally exploited using room and column mining methods. Gypsum tends to become soft when encountering water, which often causes multipl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ground subsidence. In Pizhou, Jiangsu Province, as of April 2023, a total of 35 ground collapses in 28 locations occurred, most of which were point shaped collapses with a diameter of less than 50m, and pumping type collapses are relatively rare. Taking the gently inclined gypsum mine in Pizhou as an ex-ample, the MatDEM method was introduced to conduct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mechanism analysis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umping collapse of the gypsum mine caused groundwater to enter the mine pit, weakening the strength of the gypsum, causing secondary roof fall, blocking and ultimately stopping the channel collapse. After water filling, the overall stabil-ity of the goaf became worse, which is prone to induce secondary collapse. In response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relocation and avoidance measures are proposed as well as monitoring, early warning, and engineering governance measures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Keywords: gypsum ore; aspiration; ground collapse; prevention and cure 矿山开采发生地面塌陷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灾害(范立民等,2017;潘天录等,2020;蔡泳等,2022;史忠鑫等,2022),我国石膏矿多采用房柱式开采,设计不允许发生塌陷,但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先后在多地发生多起地面塌陷(谭伟等,2022;王树立等,2021;朱文彩等,2021;汤志刚等,2020;周丹等,2018;刘爱斌等,2017)。
宜兴地质调查报告

宜兴地质调查报告宜兴地质调查报告一、引言宜兴市位于江苏省南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
为了深入了解宜兴市的地质情况,本次地质调查旨在对该地区的地质构造、地质灾害和地下水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为该地区的发展规划和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二、地质构造宜兴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整体地势平坦,地质构造相对简单。
主要构造特征包括断裂、褶皱和地层变化。
断裂带主要分布在宜兴市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对地表地貌和地下水流动产生了一定影响。
褶皱主要分布在宜兴市的东部,形成了一些小型山脉和丘陵地形。
地层变化主要表现为沉积物的分布不均,其中以河流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为主。
三、地质灾害宜兴市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
滑坡主要发生在山区,受降雨和地质构造的影响较大。
崩塌主要发生在山区和河岸边坡,由于土壤的不稳定性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容易引发崩塌灾害。
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盐碱地区,由于地下水开采和地下水位下降导致地面塌陷。
四、地下水资源宜兴市地下水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河流沉积物和湖泊沉积物中。
其中,河流沉积物中的地下水资源更为丰富,水质较好,适合作为饮用水和农业用水。
湖泊沉积物中的地下水资源较少,水质较差,适合作为工业用水。
地下水的开采和利用需要合理规划,以避免过度开采和水质污染。
五、地质资源宜兴市地质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煤炭、石灰石、花岗岩和瓷土等。
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石灰石资源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区,花岗岩资源主要分布在山区和丘陵地区,瓷土资源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
这些地质资源对宜兴市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也需要合理开发和保护,以实现可持续利用。
六、结论通过本次地质调查,我们对宜兴市的地质情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宜兴市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地质灾害主要包括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等,地下水资源丰富,地质资源包括煤炭、石灰石、花岗岩和瓷土等。
在未来的发展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地质情况,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和地质资源,同时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确保宜兴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生活质量。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

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法规类别】地质资料管理【发文字号】苏政办发[2005]61号【发布部门】江苏省政府【发布日期】2005.06.12【实施日期】2005.06.12【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宣布失效一批省政府文件的决定江苏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苏政办发[2005]61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省国土资源厅制定的《全省2005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五年六月十二日为切实做好2005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地质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损失,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第394号令),制定2005年度全省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一、2004年主要地质灾害发生情况(一)滑坡、崩塌。
2004年全省共发生滑坡、崩塌灾害14起,规模均为小型。
滑坡、崩塌灾害集中在6月下旬的主汛期,均发生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徐州的低山丘陵地区,其中镇江8起、南京2起、连云港2起、徐州1起。
因2004年降雨量和降雨强度远低于2003年,所以山体滑坡、崩塌灾害较2003年减少138起。
2004年发生的地质灾害未造成人员伤亡事件,但灾害点均发生在重要道路两侧以及居民区,导致交通受阻,居民房屋受损。
(二)地面塌陷。
2004年全省共发生各类地面塌陷灾害7起,比2003年增加4起,其中岩溶地面塌陷2起,采矿地面塌陷5起,分布在徐州市、南京市和苏州市。
塌陷共造成2间民房倒塌,55户222间民房不同程度的受损,7户村民20人搬迁撤离。
(三)地面沉降和地裂缝。
2004年度江苏省地面沉降灾害主要发生在苏锡常地区和沿海地区。
苏锡常地区地面沉降速率有所减缓,但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作用,沉降仍在继续发展中。
根据2004年监测资料,苏锡常地区累计沉降量大于200毫米的面积约6000平方公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地质灾害2008-2-2江苏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平原辽阔,江海岸线绵长,水、土、气等自然条件较好,开发历史悠久,历来是我国主要的农业区、经济中心和通商口岸,也是近代工业、乡镇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有关资料统计,江苏以全国1%的土地,全国5.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9.6%的国内生产总值,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极为充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也较为明显,但人口、经济的高密度以及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给江苏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地质问题,并进一步诱发地质灾害的发生和发展。
一、地质环境基本特征江苏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处国家“T”型主轴线的结合带,在长期的地壳持续性上升、下降以及江河湖海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为辅的现代地质环境格局。
沿连云港—新沂—徐州—泗洪—盱眙—南京—苏州一带为低山丘陵区,地质环境具有地形地貌差异悬殊,基岩起伏大,岩性复杂,风化作用普遍并赋存有丰富的岩溶地下水等特点,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下,易发生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等灾害。
东部广大平原由长江、古淮河及海洋合力造就的冲海积平原,地质环境具有地势低平、第四纪松散层厚度大、成因复杂、软土层发育,垂向上多层含水砂层相互叠置,基底构造复杂等方面的特征。
因而,当地下水的开采不科学时,极易产生地面沉降、地面裂缝以及地面塌陷等灾害。
多次的地壳活动及强烈的地质构造,造就了江苏境内的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徐州地区的煤,南京等地的有色金属,至于水泥灰岩、建筑石材更为普遍。
但是,过量开采矿产资源不仅破坏了山体的稳定性引发滑坡、崩塌等灾害,而且留下的地下采空区导致大面积的地面塌陷灾害。
江苏拥有1019km长的江岸线和954km长的海岸线,岸线物质主要由松散砂层构成,抗冲蚀性差,在水流作用下,易发生江、海岸坍塌灾害。
二、主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特征地质灾害是指因自然作用或人为活动造成地质环境变化,给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和损失的地质事件。
在江苏境内,经常发生的地质灾害主要有地面沉降、地裂缝、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以及江、海岸坍塌,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每年也在十几亿元之巨,已严重影响我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地面沉降开采地下水,致使地下水水位下降,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目前,苏锡常以及沿海地区,大多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灾害,以苏锡常地区灾情最为严重。
苏锡常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水含水层多、变化大,水资源比较丰富。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该区深层承压水水头仅在地面以下2m~3m。
然而,由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尤其20世纪80年代以后工农业迅猛增长,对地下水的开采量猛增、开采强度过大,致使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地下水水位普遍距地表以下50m,局部地区在80m以下。
过量开采地下水,致使地层释水压密、固结,造成地层压缩变形,从而使苏锡常地区地面逐渐下沉,并相互连接,形成一个区域性沉降洼地。
截止2006年底,苏锡常地区累计最大沉降量已达3m,累计沉降量在200mm以上的面积约5770km2,约占苏锡常平原地区总面积的1/2,沉降量在1m以上的地区约440km2,而500mm等值线已连片圈合了3个中心城市,面积超过1500 km2。
近年来,由于严格执行江苏省人大关于在苏锡常地区限期禁采地下水的决定,地面沉降得到初步控制,大部地区沉降速率小于10mm/a,然而,由于地面沉降的滞后效应,地面沉降还会继续发展。
苏北沿海地区的地面沉降已普遍存在,虽然区域地面沉降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局部地区地面沉降已呈加速发展态势,大丰、盐城城区及周边地区约360Km2范围内,累计地面沉降量已超过600mm,最大沉降量达1259mm。
累计沉降量大于200mm的分布面积约4000Km2,大部分乡镇沉降量在50mm-100mm之间。
由于沿海地区地势低平,紧依黄海,地面沉降灾情一旦严重,其所造成的后果比苏锡常地区还要严重,应高度重视。
地面沉降对于本来地势就低洼的苏锡常地区所造成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也是巨大的。
主要表现为:农田涝渍、农作物减产,一大批城镇的地面标高逐渐低于河湖水位,洪涝灾害加剧,水利设施的标准降低或失效,桥梁净空减少,影响船舶通航;铁路、公路、工矿企业等与地面高程有关的工程设施均需不断维护修理、翻建,居民院落室内经常淹水,百姓群众生活苦不堪言;国家测绘水准网基准点失效,对于城市规划、工程施工、环境整治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隐患。
2、地裂缝就地质条件而言,苏锡常地区第四系地层结构、工程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基底起伏变化大,所产生的地面沉降既有整体、大面积沉降,也有不均匀、差异性沉降,由此进一步诱发地裂缝的发生、发展,这一点与上海、天津等地面沉降不同。
苏锡常地裂缝最先发现于1989年,尔后几乎年年都有发生,至今仍未停止,截至2002年底,全区共调查出地裂缝灾点25处。
地裂缝展布以NE向为主,呈张性和同向跌落特征,具有规模大(地裂缝带长度一般100m~2000m、宽度30m~400m不等)危害严重的特点。
2003年以来,苏锡常地区未发现新的地裂缝,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点虽有个别点仍有持续发展动态表现,但程度明显趋缓,表明地裂缝高发期已结束。
地裂缝的危害较大,目前已发现的地裂缝灾害,大都通过村镇建筑群。
地裂缝经过的地方,建筑物都受到严重破坏,造成的损失怵目惊心,据统计,地裂缝损坏的房屋累计近3000间,动迁单位数十家,由此产生较大的经济损失。
3、滑坡、崩塌江苏山体虽然不高,但滑坡体很多,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人类工程活动加剧,不合理的削坡、开挖、采矿、工程建设等活动,造成了滑坡、崩塌灾害频发。
滑坡、崩塌主要分布在镇江、南京、连云港、宜兴、盱眙、仪征等地,约800多处,滑坡规模不大,但由于多发生在居民区或公共设施附近,突发性强,危害很大。
1990年以前,南京近郊地区,栖霞山、幕府山先后发生滑坡,尤其是栖霞山南麓滑坡,曾多次危及沪宁铁路,使铁路被迫修筑隧道避开滑坡,耗资巨大。
1991年以及2003年,南京遭遇了历史上罕见的特大降雨,在南京地区引发了60多处滑坡,滑坡体物质主要由下蜀土或风化残坡积层组成,规模最大的滑坡体积达6.8万m3。
由于政府高度重视,防范及时,未出现人员死亡事故。
镇江市是一座依山傍水、享有“山林城市”之美誉,具有20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市区有大小山体20余座。
由于山体坡度较陡,下蜀土发育,在大气降雨的作用下,易在下蜀土土层裂隙面以及岩土交界面滞留,形成滑移面,造成边坡失稳,导致滑坡发生。
历史上,镇江市曾多次发生滑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城市用地逐渐紧张,迫使人们进一步向坡地发展,但因缺乏科学的论证,导致斜坡地质灾害发生频繁增高。
与南京类似,1991年以及2003年,镇江亦发生了百年不遇的洪灾,在镇江市区发生了约300处滑坡、崩塌,其中1991年发生的地处市中心居民稠密区的云台山大滑坡,由于预报准确,300多户、1000多名居民及时紧急疏散、撤离,才未造成人员伤亡,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连云港滑坡、崩塌主要发生在山坡坡麓地带,1995年以前,共发生30多处,总体来讲,规模较小。
4、地面塌陷分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
岩溶地面塌陷:主要发生在浅埋的石灰岩岩溶发育地区。
由于在抽排地下水时水位下降、或雨季降水的潜蚀作用,将溶洞或大溶隙中的充填物迁移、掏空,从而造成地面塌陷。
岩溶塌陷以徐州市区及郊区最严重,自1986年以来,每年都有发生,仅1992年4月10~13日,徐州市中心云龙区民生街一次就发生7个塌陷坑。
塌坑呈群状展布,大者直径10余米,小者直径1m~2m,20多户居民墙倒屋塌,一片凄惨景象。
塌坑周围一般都发育同心环状地裂缝,并逐渐向外围扩大,塌坑也由小向大发展。
由于徐州市多数岩溶塌陷区处于市中心人口密集、商业繁华的黄金地带,其危害的严重性不容忽视。
南京栖霞山公园大门至桃花亭一带岩溶塌陷灾情亦较严重,共发生13个塌陷坑,塌坑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0.3m~22.8 m,可见深度0.6m~7.6 m。
1995年4月10日发生的一次岩溶塌陷,面积就有200m2,影响范围400多m2,导致明镜湖等风景顷刻消失,直接经济损失数百万元。
除此之外,在南京浦口区、无锡、苏州、宜兴等地相继发生了数次岩溶塌陷。
虽未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但潜在危害较大。
采空地面塌陷:采空地面塌陷主要是在地下开采过程中,因矿体被采出的采空效应,引起上覆松散土层陷落所造成。
采空地面塌陷集中分布在铜山县、沛县煤矿区,已形成的塌陷区面积20多万亩,并且每年新增塌陷土地面积5000亩。
采空地面塌陷破坏了大量的农田,其中铜山县采空塌陷区已影响到99个自然村,其中11个村已全无耕地,20多个村人均耕地低于0.2亩,经济损失惨重。
开采铜、铁等有色金属地下矿产资源导致的地面塌陷零星分布在南京梅山铁矿、谷里铜矿、九华山铜矿、安基山铜矿、铜井金矿、冶山铁矿以及连云港锦屏磷矿、新浦磷矿和苏州潭山硫铁矿等矿采空区,塌陷点30多个,总体来讲,规模较小。
梅山铁矿地面塌陷始于1979年,当时规模较小,面积仅0.79万m2,此后,塌陷基本以15000m2/a的速度在扩展,2003年,塌坑面积已达37.5万 m2,塌坑深度在130m之深。
5、江、海岸坍塌江岸坍塌:江苏省域内长江岸线总长1019km,主要由松散堆积物组成,冲蚀、崩塌现象严重。
据遥感解译结果,坍塌江岸岸线长度占总长的30%左右,约为310 km,其中,宁镇扬河段、八卦洲洲头及两侧,和畅洲洲头、嘶马弯道为坍塌最强烈岸段,长度约80余km,六圩、嘶马岸段坍塌速率为55 m/a~125m/a。
1984年7月,嘶马镇60小时坍塌面积达11.5万m2,致使县造船厂、县水泥厂及230万户民房化为乌有。
六圩段自1931年至今,塌岸宽1.36 km~2.6km;龙潭段江岸累计最大坍塌宽度亦达2.0km。
南通港1980年在新建港区南300m 处,发生一起严重塌岸,塌岸长170m,160余亩滩面塌入江心。
2003年5月14日南通市姚港河入江口东侧28丈江段外发生江岸坍塌,坍塌的江堤长约50米,最严重地段的江堤外侧护坡面完全坍塌,坍塌向江堤方向推进8m~10m。
据不完全统计,江苏境内江岸坍塌岸段约55处,塌岸线总长达387km,塌失农田50万亩以上,集镇40多个,损坏码头多个,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在8亿元之多。
海岸坍塌:江苏省域海岸线长954km,除连云港附近为基岩海岸、赣榆为沙质海岸外,其余90%为粉砂淤泥质海岸。
以射阳河口为界,北侧海岸侵蚀坍塌后退,南侧以淤涨为主。
废黄河口两侧海岸线受自北向东的海流及波浪冲刷,年均蚀退速率大于30m,废黄河口1954年蚀退63 m,30年来损失滩涂资源12万亩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