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2)

合集下载

周易中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思考

周易中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思考

周易中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与思考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部非常重要的经典,也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关于人生哲学思想的发展和思考,是许多人在研究周易时尤为关注的一个方面。

本文就将从周易的历史背景、周易中的人生哲学思想以及对此的一些思考等方面,来分享一下对于周易中人生哲学思想的探索和思考。

一、周易的历史背景周易作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周易最初作为卜筮系统,其目的是为了卜测吉凶,随后被发展为一种哲学系统和思想体系。

在周朝的时代,周易更是成为了占卜儒家经典之一。

周易流传至今,已经有数千年的时间。

在这个过程中,周易不仅在朝廷和国家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在庶民中广泛流传开来。

周易中的人生哲学思想是其众多思想体系之一,也是在周易的不断传承、演变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被深入探索的。

二、周易中的人生哲学思想1. 太极哲学周易中最为著名的哲学思想之一,就是太极哲学。

在周易中,太极的概念代表了天人合一的意义。

太极的本质是: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种力量互相作用而产生的。

太极哲学认为,人生就是阴阳的不断交替,并且阴阳也是人生的两个方面。

因此,太极哲学强调人应该平衡自己的阴阳,既要注重内在的修养,同时也需要注意外界环境的影响,通过阴阳调和,达到身心平衡的状态。

2. 易经哲学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卜筮系统,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

易经哲学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两种力量构成的,同时宇宙的存在和发展也是由改变和转化而产生的。

易经中的“易”字意为“变”,因此,易经哲学强调万物皆在变化中,万事万物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和转化,只有适应变化和转化,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易经哲学强调“顺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原因,因为人与自然是结合在一起的,只有适应自然和时代的变化,才能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3. 道德经哲学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其中也包含了许多与人生哲学密切相关的思想。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

首先,周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原则构成的: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宇宙的变化和发展。

周易将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系统,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其次,周易的人生观强调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

周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宇宙的影响。

周易以卦象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命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间的气场所决定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同步变化。

周易还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命运的影响。

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卓越并将道德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周易的道德观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和谐、平衡和道德的境界。

周易认为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它以道德的表现形式(卦象)存在,能够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判断。

周易主张人应该遵循天道,与道德同行。

道德的境界包括慈爱、正直、忍耐、谦虚、勇敢等,这些品质可以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还将道德与智慧相联系,认为道德境界的提高可以增加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总体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以宇宙观为基础,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支撑的。

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人应该与宇宙同步变化,顺应自然。

人的命运受到宇宙的影响,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

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和判断,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浅谈《周易》的几点哲学意蕴

浅谈《周易》的几点哲学意蕴

文学院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付海花被誉为“大道之源”地《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地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地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地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地思想.《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是古代思维方式地生动体现,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以最简单地阴、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体现辩正统一地思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地历史岁月中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么地风风雨雨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能够经过五千年地冲刷仍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地时代把握和创造性地诠释息息相关地.因此,我想当一个在大海上捡拾贝壳地小孩,从《周易》这本博大精深地典籍里拾取一点智慧,在文中简单谈谈《周易》中地几点哲学意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自然是“自强不息”地精神.提起《周易》,大家在想到算卦、风水之余,最先想到地定然是那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地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地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它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地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天(即自然)地运动刚强劲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天道”讲到“人世”,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天行健”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地运动和变化,自强不息也就意味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这种积极进取地精神,在历代圣贤身上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稔地诗词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地观念,追溯到其源头,都可以说是来自《周易》,可见其提供地精神财富影响有多么地深远.而在今天地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周易》中地“自强不息”精神,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考验时,仍然要有《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地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地困境,更好地实现自己地理想和追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是“厚德载物”.我们刚刚提到清华大学地校训,一部分是“自强不息”,另一部分就是“厚德载物”.这也是从《周易》中提炼而来地,在原文中载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在《周易》地理念中,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德”都是首要具备地素质.在《周易》里,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君子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如《恒》卦卜辞就警告世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系辞下》中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这也就是在提醒世人要注意“修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修养放在了多么举足轻重地地位.而现在所谓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规范,说到底,也是在秉承着《周易》要求人们“厚德载物”地精神理念.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地精神文明是一脉相承地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再次,是“物极必反”.提到“物极必反”,大家首先想到地可能不会是《周易》,而会是老子,是他最早说出一套“福祸相依”地理论,是他宣扬事物发展到一定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周易》是怎样诠释“物极必反”地思想,除了我们表层知道地阴阳转变之外,还有什么另外地阐述呢?其实《周易·序卦》就有“泰否”,(我们现在“否极泰来”地成语应该就是出自《周易》)“剥复”(事与物地盛衰消长)地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个理念,给我们地启示是不难领悟到地,这就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个“度”,做事或言语要讲究分寸,给别人和自己预留一些发展地余地.另外,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性意义地,它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受到自然对我们地报复,现在全球频发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已经是铁一般地事实证明了.我想,现在提倡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得益于《周易》“物极必反”思想地启发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地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地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地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地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地.《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地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地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地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地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地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地,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地伟大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周易》是古人在当时智力条件下,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奥秘的文明成果。

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天道,并以此作为人事活动的有效指导。

其旨在天人合一的人道关切。

总的来说,先民作《易》的活动方式、探索结果及逻辑推衍,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周易》的宇宙观“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个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摘自周易《系辞传》上。

周易的《易经》和《易传》可以说是周易的技术,而《系辞》就是科学基础,上述一句话前部分表明了周易的宇宙观,但“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表明它的目的是人,周易决没有脱离人单纯讨论自然的问题,与西方科学由物出发再到人的途径从来与东方的想法无关。

《易经》认为:“易”是阴阳合一的宇宙初始表象(易在象形上是上“日”下“月”的合体)。

儒家称之为太极,即阴阳和合的混沌体。

道家称之为“道”。

在对《易经》思想的继承中,道家重在天道哲理层面,而儒家重在人道伦理层面,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道两大学派,其文化源头在《易经》。

二、《周易》的法治思想《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问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

而是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内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

“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

“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另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三、《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易就是探究阴阳之道的。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易经的哲学思想

易经的哲学思想

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古以来便有许多学者和哲人将其视为重要的哲学源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易经展现了生命与自然运动的规律,倡导了一种谦虚、平和、顺应变化的思想,这些思想观念今天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本文将探讨易经的哲学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领悟它所传达的观念。

一、和谐的哲学视角⑴阴阳思想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阴阳,这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哲学思想。

阴阳符号代表的图案是由一个圆形的中心区域和两个彼此互补的形形色色的半圆组成。

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而不可分割的。

在作为哲学思想的范畴中,阴阳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各种对立性质,如宇宙的宏观结构、社会现象和个体的身体机能等。

⑵宇宙视角易经也提倡通过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人类和自然。

宇宙是整个宇宙系统的总观念,包括天、地、万物。

它也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础。

易经中强调宇宙与人之间的和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变化,与天地间的阴阳协调,实现天人合一。

⑶谦虚与平和易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谦虚平和。

易经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才能不受贪欲所困扰,才能在经历痛苦和挫折之后重新恢复心态,继续前行。

同时,易经也强调了人类的谦虚,认为人应该谦虚,才能在跟自然规律相适应时,长久地生存下来。

二、人类关系的哲学视角⑴人力量在易经的哲学观念中,人类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易经认为,人类的力量最初来自于自然界,但是人应当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到达人类的全面发展境界。

⑵和谐的人际关系易经强调了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和谐。

易经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易经的哲学中,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不仅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易经呼吁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要尊重人性、互相关爱,保持谦虚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三、易经的哲学教诲易经中的哲学教诲是指对人类生活的管理和控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之浅谈
内容提要:
对易经中蕴含的哲学思想进行分析,其主要是从哲学的辩证法出发进行阐释,并且分析了易经中所体现的深刻思想内核。

导言
《周易》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文:
{一}
易学思想与中国哲学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哲学概念是对事物本质的最高概括,其内涵最小,外延最大。

《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

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

“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

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

又如《彖传》中:“‘师’,众也;‘贞’,正也。

能以众正,可以王矣。

”说明了“得道多助”的道理,有民心才能王天下。

《周易》以“神道设教”,接过一般民众都迷信的筮法,装进自然哲学和社会哲学的内容。

将卜筮与哲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使对哲学不感兴趣的民众也易于接受。

正如《春秋》的“微言大义”一样,《易》学中也包括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二、《大象传》在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

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

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

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

《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学《易》能修身养性,提高人的道德水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学《易》,对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帮助。

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

我认为学习周易,便能使人向着这一个方向走去。

{二}
《易经》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从表面看是一部占卜、预测之书,但是,从卦序、卦名、卦象、卦辞、爻序、爻辞、爻象、断辞以及其推演过程等方面分析,其中包含着中国传统道德哲学所有思想和原理。

它早于老子、孔子
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一、《易经》包含着“道非常道,有无相生”的宇宙观
“道非常道,有无相生”是中国道德哲学对自然界本质的深刻揭示,是对自然规律的高度总结。

不仅包含着西方现代哲学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更重要的是创立了西方哲学一直未重视的终始观。

《易经》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把自然界这些发展变化规律渗透到自己的预测理论体系之中,把自己的理论体系置于正确的、科学的宇宙观指导之下,为其预测的科学性,准确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追溯《易经》中包含的哲学原理,有助于我们对《易经》的理解,准确的预测将要发生的事情。

也有助于我们驳开《易经》的神秘面纱,纠正唯心主义的不全面、不客观认识。

《易经》通过卦名、爻名立论,通过卦辞、爻辞论述事物的发展变化,通过断辞指导人们吉凶趋僻。

哲学原理就包含在卦序、爻序、卦名、爻名、卦变、爻变之中。

(一)《易经》中包含终始观。

终始观是中国道德哲学对哲学原理的巨大贡献,其深刻程度、影响广度和对立统一一样可以称之为规律。

自然界的万物从那里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产生以后,无一不是无条件的走向死亡,西方哲学偏重于论述从生到死的过程,没有注意从死到生的过程。

终始观和发展观相比较终始观居于其上,终始是发展的终始,发展是在终始的总原则下的发展。

(二)《易经》中包含唯物观。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

《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

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有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三)《易经》包含发展观。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

《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四)《易经》中包含联系观。

《易经》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分别代表着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无论从那一卦那一爻开始变起,都可变出所有六十四卦。

通过这种联系,把本爻所代表的事物,和天(乾)地(坤)日(离)月(坎)、山(艮)泽(兑)、风(巽)、雷(震),及其它各卦爻所代表的事物普遍联系在一起。

《易经》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充分体现了自然界普遍联系的观点。

二、《易经》中包含着“遵道重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观
正确的人生观源自于正确的宇宙观(世界观),具体体现为终始观、唯物观、发展观、联系观。

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就要求我们按照自然规律和原理去办事,这就是中国道德哲学的遵道重德观念。

宇宙观揭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人生观则揭示人与人关系的本质,实质是遵道重德。

人与人的关系不分民族、国家,不分历史朝代,自始至终表现为君臣(上下)关系,父子(先后)关系,夫妻、兄弟、朋友(左右平等关系)儒学称为“五典”关系。

上下、先后、左右类似于宇宙空间,因而人生观也类似于宇宙观。

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品德,坚持用正确的人生观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以自我为原点、履盖全人类的科学的人生观(类似于宇宙观,宇宙观是以观测者为原点的时空无限,天地四方之谓宇、往古来今之谓宙)。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以载物”。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等警句名言都是深刻的写照。

由此可见,《易经》是一本教人进德修业,树立正确人生观的书,不明确这一点专求卜筮,其预测水平永远也提不高。

三、《易经》中包含“对立统一,负阴抱阳”的辨证法。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

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

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

《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四、总结和建议
《易经》在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立说和论述,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一部完完全全的人文科学著作。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易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抛弃从唯心主义出发认识《易经》的立场和观点,确立其科学地位,使之尽快进入理论殿堂,进入国民教育的正式内容,为以德治国,人格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做出贡献。

《易经》的立意体现着宇宙观、人生观。

数字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宇宙观、人生观。

用数字演绎卦的变化其理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