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完整版

合集下载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

《周易》的思想《周易》的思想《周易》中包含很多重要的思想,阴阳互用的辩证法思想,太极的整体思想,人生论,生生不已的运动思想等等,现就将《周易》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简要介绍一二。

《周易》思维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所用的不是语言符号,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不表示音节、字义、概念,不是语言。

用非语言符号组成一个完整圆融的系统,把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囊括无遗,除《周易》这个哲学体系之外,找不出第二个。

孔子把《周易》的非语言符号称作为象。

“它不是具体的形象、影像、画象,它是由具体达于抽象的象,是超越语言和任何具象的象。

它具有普遍意义,能反映具体世界和价值世界的各类关系以及形上之道。

”而能够把象数与易理连接起来的只有圣人,因为只有“圣人”才能探测天地万物的秘密,才能“观象设卦”,“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才能创造出各种器物“以为天下利”。

“圣人”通过“易”来与神秘的世界沟通,同时也通过“象”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系辞上》借孔子之口说:“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

就是说,圣人通过画卦象来体现他的意思,通过设卦爻来体现人们的所作所为,通过对卦和爻的说明来表达他的思想,通过卦爻的变化使各种事物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用生动活泼的语言来体现神妙的作用。

一、《周易》之道《周易》的道是非常道,有德有舍,与物不可须臾离。

此道不是道家的常道,也不是太极。

《系辞传》所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形而上者谓之道”,是《周易》道概念之根本定义。

《周易》的道是有价值意义的。

天之道、地之道等自然界的道,是具体世界中客观存在的,本无价值可言,然在《周易》里,任何道都有价值意义。

《系辞传》紧接着“一阴一阳之谓道”之后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两句。

宇宙万物处在永恒的生生不已的变化之中,变化即流行,流行表现为过程,过程始而有终,终而复始,亦即元亨而利贞,贞下又起元,这就是继。

继必流行畅通,无窒无碍,这就是善。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

首先,周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原则构成的: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宇宙的变化和发展。

周易将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系统,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其次,周易的人生观强调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

周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宇宙的影响。

周易以卦象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命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间的气场所决定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同步变化。

周易还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命运的影响。

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卓越并将道德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周易的道德观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和谐、平衡和道德的境界。

周易认为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它以道德的表现形式(卦象)存在,能够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判断。

周易主张人应该遵循天道,与道德同行。

道德的境界包括慈爱、正直、忍耐、谦虚、勇敢等,这些品质可以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还将道德与智慧相联系,认为道德境界的提高可以增加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总体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以宇宙观为基础,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支撑的。

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人应该与宇宙同步变化,顺应自然。

人的命运受到宇宙的影响,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

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和判断,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易》人生哲学整理

《周易》人生哲学整理

《周易》人生哲学整理《周易》人生哲学《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被儒家列为“六经之首”,又被道家尊为“三玄之一”。

一、天人合一是《周易》人生哲学的基础《周易》一书上篇阐发天地之道,下篇论述人世关系,用自然关系类比社会关系,用自然现象的己然性来论证社会现象的必定性,推天道以明人事。

在《大象》传里对六十四卦卦义的解释,充分体现了这一道理。

如其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释《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释《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

”释《屯》卦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释《益》卦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这些话表明,在“天之道”和“民之故”之间是存在着同一性的,人民通过熟悉和效法天道,就可以从中吸取教益,引申出人事所应遵循的原则。

《序卦传》说的好:“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

”天地创生万物,然后进一步缔造人世以及相关的礼仪等人世原则。

《周易》用一整套特有的卦象系统,把自然界简单的变化概括的、代表性的、特征性的予以表现。

假如单纯的只是描述自然界的现象,那也就是简洁的排列了。

二、忧患意识是《周易》人生哲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区分于西方空间思维角度,中国古人是时间角度。

同时中国文化,是“欢乐”文化。

所以中国古人就有了剧烈的忧患意识。

《周易》忧患意识提出了几个人生的原则。

(一)、防微杜渐,戒惧危亡。

坤卦初六爻辞说:“履霜,坚冰至。

”《周易全解》曰:“履霜坚冰至是这样的象,即脚下既已踏霜,坚冰必将到来。

引申一步,告诫人们要见微以知著,防微而杜渐。

”又《周易正义》曰:“初六阴气之微,似若初寒之始,但履践其霜,微而积渐,故坚冰乃至。

义取所谓阴道初虽柔顺,慢慢积著,乃至坚刚。

”因此说对于全部的恶事要毙之于小,慎之于微,擅长在他们势力还很微小的时候,就识破他们,以早防范、消饵。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浅谈《周易》的几点哲学意蕴

浅谈《周易》的几点哲学意蕴

文学院级汉语言文学(师范)四班付海花被誉为“大道之源”地《周易》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部极为重要地典籍.它包含融汇了儒道思想精华地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蕴藏着丰富地生命哲学和朴素经典地思想.《周易》历经数千年之沧桑,是古代思维方式地生动体现,支撑了整个中华文明.易道讲究阴阳互应、刚柔相济,以最简单地阴、阳两个符号来概括和演绎万事万物,体现辩正统一地思想.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地历史岁月中之所以能够走过那么地风风雨雨仍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文明能够经过五千年地冲刷仍能保存得那么完整,与我们民族对易道精神地时代把握和创造性地诠释息息相关地.因此,我想当一个在大海上捡拾贝壳地小孩,从《周易》这本博大精深地典籍里拾取一点智慧,在文中简单谈谈《周易》中地几点哲学意蕴.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首先,自然是“自强不息”地精神.提起《周易》,大家在想到算卦、风水之余,最先想到地定然是那句名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话地广为流传不仅在于它深刻地揭示出我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地精神内核,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它成为了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大学地校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易·乾·象》,天(即自然)地运动刚强劲健;天地运行,周而复始,永不停息.从“天道”讲到“人世”,相应于此,君子应刚毅坚卓,奋发图强.“天行健”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永恒地运动和变化,自强不息也就意味着永不满足现状,不断进取.这种积极进取地精神,在历代圣贤身上也得到了贯彻落实,如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还有不少为人们所熟稔地诗词佳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提倡在艰难困苦中磨砺意志地观念,追溯到其源头,都可以说是来自《周易》,可见其提供地精神财富影响有多么地深远.而在今天地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需要《周易》中地“自强不息”精神,在面对人生挫折和考验时,仍然要有《周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地思想观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走出人生地困境,更好地实现自己地理想和追求.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其次,是“厚德载物”.我们刚刚提到清华大学地校训,一部分是“自强不息”,另一部分就是“厚德载物”.这也是从《周易》中提炼而来地,在原文中载于《易·坤》,“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土地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要积累道德,方能承担事业.在《周易》地理念中,所以无论是修身、齐家,还是治国、平天下,“德”都是首要具备地素质.在《周易》里,还有不少地方都提到了君子需要加强道德修养,如《恒》卦卜辞就警告世人,“不恒其德,或承之羞”,《系辞下》中又说,“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其三者,故全也.”这也就是在提醒世人要注意“修德”,可见《周易》把道德修养放在了多么举足轻重地地位.而现在所谓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公民道德规范,说到底,也是在秉承着《周易》要求人们“厚德载物”地精神理念.这或许也就说明了中华民族地精神文明是一脉相承地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再次,是“物极必反”.提到“物极必反”,大家首先想到地可能不会是《周易》,而会是老子,是他最早说出一套“福祸相依”地理论,是他宣扬事物发展到一定地极限就会向相反方向发展.但我们现在要来看看《周易》是怎样诠释“物极必反”地思想,除了我们表层知道地阴阳转变之外,还有什么另外地阐述呢?其实《周易·序卦》就有“泰否”,(我们现在“否极泰来”地成语应该就是出自《周易》)“剥复”(事与物地盛衰消长)地论断.其实,整个六十四卦皆处于极反转化之中,并认为应当利用这些必然规律:“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谦”,“物不可以终过,故受之以坎”,“物不可以终壮,故受之以晋”,“损而不已必益,故受之以益.益而不已必决,故受之以夫”,“困于上者必反下,放受之以井”.日月寒暑之往来屈伸也是这样:“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个理念,给我们地启示是不难领悟到地,这就在提醒我们为人处世要讲究一个“度”,做事或言语要讲究分寸,给别人和自己预留一些发展地余地.另外,这个思想对于我们现在怎样处理人与自然地关系也是很有指导性意义地,它提醒我们不能过度开发自然,一味地向自然索取,否则必然会遭受到自然对我们地报复,现在全球频发地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就已经是铁一般地事实证明了.我想,现在提倡地“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是得益于《周易》“物极必反”思想地启发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最后,我想谈谈《周易》中“防微杜渐”地思想.防微杜渐,是指在坏思想坏事情萌芽地时候就加以制止,不让它发生.打比方来说就是要把坏地事情扼杀在摇篮里.《易经》非常注重预测思维,注重见微知著.《坤卦》第一爻“初六:履霜,坚冰至”,意即“初六,脚下踏着霜,坚冰将会到来”.当脚下踩着霜地时候就知道坚冰,也就预示着冬天快来了,表明任何结果出现之前都是有一定征兆地.《系辞》有“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也,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用一句更简单地话来概括就是刘备死前对儿子刘禅地嘱咐,“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这话说得十分警醒.退一步讲,不积“小善”,可能暂时无害于自身.但如果放松警惕,放任“小恶”地日积月累,终将酿成大祸,追悔莫及.只有预防了“小时偷针”,才能阻止得了“大时偷金”.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以上是我对《周易》哲学意蕴地一点浅见,所列其实只是《周易》博大哲学意味地冰山一角.也许并不是其中最光辉地,但确实都有其深刻意义在,这也证明了《周易》地伟大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

周易的义理内涵与哲学思想《周易》是古人在当时智力条件下,探索自然与人类社会奥秘的文明成果。

其对世界的认知是通过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探明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即天道,并以此作为人事活动的有效指导。

其旨在天人合一的人道关切。

总的来说,先民作《易》的活动方式、探索结果及逻辑推衍,符合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习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一、《周易》的宇宙观“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个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这句话摘自周易《系辞传》上。

周易的《易经》和《易传》可以说是周易的技术,而《系辞》就是科学基础,上述一句话前部分表明了周易的宇宙观,但“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又表明它的目的是人,周易决没有脱离人单纯讨论自然的问题,与西方科学由物出发再到人的途径从来与东方的想法无关。

《易经》认为:“易”是阴阳合一的宇宙初始表象(易在象形上是上“日”下“月”的合体)。

儒家称之为太极,即阴阳和合的混沌体。

道家称之为“道”。

在对《易经》思想的继承中,道家重在天道哲理层面,而儒家重在人道伦理层面,由此形成中国思想史上重要的儒道两大学派,其文化源头在《易经》。

二、《周易》的法治思想《周易》中专门有一卦——“讼”讲诉讼问题的,但卦义却不鼓励人们争讼,更不教人们如何取得诉讼的胜利。

而是作为一个忠实诚信的人,即使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和委屈,也应保持内心平静,戒骄戒躁,能不诉讼就不诉讼;如果迫不得已非要诉诸法律时,也要保持冷静,不可采取过激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获吉。

“终凶”,卦中指上九,上九有终极其讼之象,也就是说,把官司彻底打到底的意思,这种行为无论胜诉还是败诉,皆凶;在《周易》看来,无讼为最理想境界,虽有争讼出现,但经过调解而平息争讼也不错,不听劝解把诉讼进行到底最不好。

“君子以做事谋始”,与“终凶”对应,从另一个角度告戒人们,与其争讼不止,不如一开始就谨慎从事,理顺各种关系,从根本上杜绝诉讼。

三、《周易》的辩证法思想易就是探究阴阳之道的。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它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阴阳互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相生,互相转化。

世间
万象都存在阴阳之道,如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等。

万事万物由阴阳之道生发,互相作用,互生转化。

2.变化之道:周易的“变”字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事物随时随地
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

只有顺应变化,才能把握时机,创新发展。

3.厚德载物: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即人要具备承载、包容、
化育万物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品德包括了仁爱、诚信、谦逊、谨慎、恒心、宽容等。

4.刚柔并济:易经中的“刚健中正”和“柔顺谦逊”是两种不同
的力量,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刚柔并济,才能成就大事。

5.人生之道:易经中强调了人生之道,如“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立身和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总之,《周易》中的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哲学思考和指导,更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
思想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

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
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

《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

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

《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

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

《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

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
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

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

《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周易》也是一本具有很强使用价值的宝典,在古代,它的实用价值就是用来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到了现代,它又有许多新的应用领域,比如风水,建筑,音乐,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等,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说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众所周知,二进制也为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做出了很大贡献。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可考,《周易》在当今的民间确实是大行其道,无论祭祀,修房,做生意,办喜事等等都要请教《周易》,《周易》就如一汪源头活水,常读常新,各自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能从《周易》那儿得到想要的答案。

而我在这里想要说的实用性却不止这些,《周易》中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活智慧,在这里主要分析三种生活智慧,第一点就是《周易》隐含的忧患意识,《易传·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我的理解是当年发明《易经》的人有忧患意识吗我想这因该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中找答案,周是农业民族,我们都知道农业的特点,周期长,风险大,农民春耕夏耘,挥汗如雨,辛辛苦苦盼着秋收,但是自然灾害也是无情的,一场洪水,一场冰雹都可能让庄稼颗粒无收,而周王作为最高首领当然也担心他的臣民的生存问题,在那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三卦是“既济”即已经成功,第六十四卦“未济”就是没有成功,既济在前,未济在后,就是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短时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居安思危,而这也是当今我们应该谨记的信条。

前述各点都充分表露了易理之光,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尽管科学文化不发达,但是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萌发出对于天、地、人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思索和探求是持续不断的。

《周易》是古老的,但
它的基本思想体系可以应用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周易》的博大精深,涉及到天地人等各个领域,这一领域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哲学、化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正是它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自然观特点,所以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包含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科学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

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

《易经》在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立说和论述,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一部完完全全的人文科学着作。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易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抛弃从唯心主义出发认识《易经》的立场和观点,确立其科学地位,使之尽快进入理论殿堂,进入国民教育的正式内容,为以德治国,人格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做出贡献。

《易经》的立意体现着宇宙观、人生观。

数字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宇宙观、人生观。

用数字演绎卦的变化其理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