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合集下载

对易经的评价

对易经的评价

对易经的评价
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哲学的根本"。

它是一部古老的文化经典,记录了古代中国哲学、卜卦、哲学、伦理和宇宙观等方面的思想。

以下是对易经的评价:
1.深刻的哲学思想:易经包含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如阴阳哲学、五行学说、变化哲学等。

它提出了关于宇宙、自然和人类的哲学观点,对于人类存在、道德和生活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2.预测与卜卦:易经的六十四卦和爻辞被用于占卜和预测未来的实践中。

它帮助人们理解自身所处的情境,并提供了关于如何应对未来的建议。

3.伦理和道德价值:易经中提出了众多关于道德、仁爱、忠诚和正直等伦理价值观的思考。

它强调了正确行为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4.文化传承: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在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5.应用广泛:易经的原理被应用于多个领域,包括决策制定、领导管理、心理学、医学和风水等。

它被认为是一种有助于指导个人和社会发展的智慧。

6.文学价值:易经的文学价值也备受推崇。

其卦辞和爻辞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

总的来说,易经被认为是一部富有智慧和思考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兴趣和研究。

它的哲学思想和道德价值观对世界观、伦理和生活方式仍
然有着深刻的启发作用。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

易经解析之天人合一探讨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

它以八卦和六十四卦为基础,通过卦象的变化来解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

易经中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天人合一。

本文将对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进行探讨和解析。

天人合一是易经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它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在易经中,天代表自然界的力量和规律,人则代表人类社会的活动和行为。

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首先,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行为和命运受到自然界的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卦象变化可以预测天气的变化,人们可以根据这些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此外,易经还强调了人类应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获得健康和幸福。

其次,天人合一思想也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易经认为,人类社会是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作用。

然而,这些个体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易经中的卦象变化也可以解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例如,易经中的“乾卦”代表着刚健的阳刚之气,而“坤卦”则代表着柔顺的阴柔之气。

在人际关系中,有时需要阳刚的力量,有时又需要阴柔的包容。

只有在相互合作、相互尊重的基础上,人类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进步。

此外,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还强调了人的内在修养和精神追求。

易经认为,人应该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的完善和精神的升华。

只有通过修养自己的心灵,人才能与天地万物相通,与自然界达到和谐的状态。

易经中的“君子”就是追求道德完善和精神升华的典范。

君子不仅要修养自己,还要影响和帮助他人,以实现天人合一的理想。

综上所述,易经中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是一种关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己关系的综合性思想。

它强调了人类应该与自然界保持和谐的关系,顺应自然的规律,以达到身心的平衡和社会的和谐。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

周易的哲学思想总结周易是中国古代典籍之一,也是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的哲学思想主要包括宇宙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三个方面。

首先,周易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两个相对而统一的原则构成的:阴阳和五行。

阴阳是宇宙中两种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力量,代表着一切事物的对立统一。

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要素,它们相互生成、相互克制,构成了宇宙的变化和发展。

周易将宇宙看作是一个巨大的变化系统,万物皆在变化中,变化是宇宙的本质。

其次,周易的人生观强调人与宇宙的密切关系。

周易认为人是宇宙的一部分,人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宇宙的影响。

周易以卦象来解释人的行为和命运,认为人的命运是由天地间的气场所决定的。

人应该顺应自然,与宇宙同步变化。

周易还强调人的修养和道德品质对命运的影响。

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的卓越并将道德规范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周易的道德观强调人类应该追求和谐、平衡和道德的境界。

周易认为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它以道德的表现形式(卦象)存在,能够指导人类的行为和判断。

周易主张人应该遵循天道,与道德同行。

道德的境界包括慈爱、正直、忍耐、谦虚、勇敢等,这些品质可以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还将道德与智慧相联系,认为道德境界的提高可以增加人类的智慧和能力。

总体来说,周易的哲学思想是以宇宙观为基础,以人生观和道德观为支撑的。

周易认为宇宙是一个变化的整体,人应该与宇宙同步变化,顺应自然。

人的命运受到宇宙的影响,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追求道德境界的提升。

道德是天地间的法则,能够指导人的行为和判断,使人与他人、与社会达到和谐与平衡。

周易的哲学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人们的生活、修养和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智慧对我们的启示
《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和智慧。

它对我们的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阴阳互生: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阴阳相生,互相转化。

世间
万象都存在阴阳之道,如男为阳、女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等。

万事万物由阴阳之道生发,互相作用,互生转化。

2.变化之道:周易的“变”字是其核心思想之一。

事物随时随地
都在变化,而且这种变化是循环往复、永无止境的。

只有顺应变化,才能把握时机,创新发展。

3.厚德载物:易经强调“厚德载物”,即人要具备承载、包容、
化育万物的品德和能力。

这种品德包括了仁爱、诚信、谦逊、谨慎、恒心、宽容等。

4.刚柔并济:易经中的“刚健中正”和“柔顺谦逊”是两种不同
的力量,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刚柔并济,才能成就大事。

5.人生之道:易经中强调了人生之道,如“自天佑之,吉无不
利”、“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

这些思想都是为了引导人们正确地立身和处理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关系。

总之,《周易》中的智慧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哲学思考和指导,更是在各个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和启示。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

《周易》的科学哲学思想观论文《周易》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将继续为推动科学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1《周易》中的哲学思想《周易》对古代哲学有着持久而深远的影响,主要是易传对易经所作的哲理角度的阐发。

《易经》中蕴藏着哲学思维的萌芽,但是仅仅提供了向哲学体系发展的可能。

《易经》把自然和社会的一切变化看作是由阴阳对立的交互作用而引起的,它包含着矛盾对立的概念和发展变化的概念。

《易经》六十四卦中的太与否,损与益,既济与未济等正反卦都表明了易经把矛盾关系看作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关系,体现了原始的辩证思维方法。

《易经》从卜筮迷信向易传的哲学体系转化是与春秋战国时期时代的需要以及传统的天命神学思想的动摇相关的。

《易传》的哲学体系就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酝酿成熟的。

2《周易》中的科学思想中国在古代是世界上科学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几千年来,《周易》层次不穷的科技发明与创造,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物质文明的发展。

上古之时,先人们为了便于掌握天象,物像的变化创造了八卦,《周易》的八卦,六十四卦是从古天文学观测中发现的一套自然规律,它是《周易》的主体部分,河某某某、洛书、八卦、六十四卦中蕴含着科学的天时观。

《周易》认为”日往而月来,月往而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这是天气气候变化的基本规律。

《周易》与中医也是密不可分的,《周易》实为中医之源,对中国传统医学的影响深远,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学说,气化说阴阳五行说,干支学说都由周易而来,并且经过后人的不懈探索,在医学领域中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

《周易》中的“生生”之道《周易》是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

其中的“生生”之道是《周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仅体现了古代哲学家对生命的深刻思考,也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启发和指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周易》中的“生生”之道,探讨其内涵和意义。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文字中找到对“生生”之道的阐释。

在《周易》中,“生生”一词是指事物的生长发育和循环变化。

比如在《周易》的卦象中,有一些卦象体现了“生生”的意义,如乾为天卦中的“玉出昆冈”,坤为地卦中的“炎阳刚健”,这些都体现了事物生生不息的本质。

《周易》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的方式,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变化规律,从而表达了“生生”之道的精神内涵。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哲学思想中深入探讨“生生”之道的意义。

根据《周易》的观点,万物生生不息,循环往复。

这种生生不息的循环变化反映了自然界的运行规律,也启示了人们对生活的认识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周易》告诉人们,生活中的艰难困苦只是短暂的,而生命的喜悦和美好是永恒的。

人们应当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和快乐,并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生生”之道也体现了《周易》的和谐思想。

在《周易》的哲学中,天人合一、阴阳互补是非常重要的思想理念。

天地万物均以阴阳之道相生相克,而《周易》中的卦象和六爻则是通过阴阳的相互变化,体现了世间万物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生生不息的变化规律是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存续不息的动力,也是实现和谐的重要条件。

“生生”之道还反映了《周易》观念中的“变通”理念。

《周易》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和完善的状态。

《周易》主张人们应当以变通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和困境,而不是僵化固执。

只有不断变通,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时代的发展。

我们可以从《周易》的“生生”之道中找到对人生的启示。

在古代的中国哲学中,人们一直对生命和生活有着深刻的思考和探索,而《周易》则是中国哲学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周易中蕴含的哲学思想
《周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中华民族智慧的宝库,它传承几千年经久不衰。

《周易》的历史几乎与中国文明史同久远,跨越过渔猎时代,畜牧时代与农耕时代,长达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它却无时无刻都在散发着智慧的光芒。

是一部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书籍。

它内容丰富。

其中一些精粹思想具有历久常新的义蕴,也熔铸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提到周易,大多数人便把算命、占卜、问卦等概念与之联系起来。

《周易》在最早的时候确实是用来卜筮,但用《周易》来占卜并不能随便,所谓“卜以解疑,不疑何卜?”《周易》的作用也并不是让碌碌无为之人无须做任何事只凭算命便能得到什么,而是当人在进退两难之时为人们稍做判断。

关于《周易》到底是什么性质的书,历代学者多有争议,但至少可以肯定,《周易》绝不单单是一本卜筮之书,而是融合了哲学、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学科为一体的书。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周易》是一部关于占卜的哲学书籍,其中有许多值得探讨的哲学思想,关于本质规律,在《周易》中,最根本的规律体现就是阴阳,《周易》认为,天地人伦、世间万物都有阴阳,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男为阳,女为阴;
山为阳,水为阴;《易传·系辞》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思想“一阴一阳之谓道”我的理解是这个世界上归根结底是由阴和阳构成,这种规律适合于宇宙万物,抓住了阴阳就抓住了根本,这一点与占卜也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人们通过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可能出现的结果无外乎两种,好或坏,吉或凶,可与否,是与非,抽象出来就是一正一负,一阴一阳,而宇宙万物变化的规律就是阴阳的关系的变化,此消彼长,循环往复,周而复始,通过阴阳的相生,相克,共存与转化来揭示万物最本质的规律,这种看似简单的规律却包罗万象,在任何地方都能解释的通,这也是《周易》的高明之处。

其中一方面用“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来强调事物差别,对立变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主张“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强调综合,统一在物体形态中的功效。

《易传》中还提出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它指出肯定的论断包含着转化,而用“一阖一辟谓之变,往来不穷谓之通”来说明“变则通”,进一步指出了否定的东西和肯定的东西的联系。

这些命题都朴素地表达了事物的发展是对立面矛盾而又统一的思想,构成了中国辨证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世界是物质的,这是西方哲学唯物论的最基本观点。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世界是由道生成的、组成的,二者同质而异名。

《易经》中体现这一观点的方法独特而且实用,全面而且深刻。

乾代表天,坤代表地,震代表雷,巽代表风,离代表太
阳和火,坎代表月亮和水,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其它五十六卦各有其名,其卦名的字义虽然不完全显示具体物质,但其所代表的内容离不开物质现象。

另外,中国的文字属象形组合文字,每一字都是由代表不同的物质的笔划或部首组成,所以每一卦都带有物质的烙印。

如乾有日,坤有土、解有刀、困有木、等等,六十四卦全部立足于唯物论。

人怀疑,文字本身就是物质及其现象的代名词,这样分析还有什么价值,其实这正说明《易经》是以物质为基础的,是立足于唯物论的。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遵循“道非常道”的发展观。

《易经》对物质的发展变化体现的最为淋漓尽致。

六十四卦的编排顺序就充分体现了自然界的发展变化。

如上经三十卦,始于天(乾)地(坤),终于日(离)月(坎)。

把事物的变化寓于其中,屯代表初生,蒙代表幼稚,需代表饮食、讼代表争执,师代表示抢夺,比代表和平,小畜代表积蓄力量,履代表从前慎后,剥代表消落,复代表回归,颐代表舒坦,大过代表过分强大,其本未己弱,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己”《道德经》。

对立统一和负阴抱阳,是中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规律的不同表述,其实质相同。

西方哲学关于对立统一的基本表述是对立双方,相互对立,相互联系,互为存在的前提。

中国道德哲学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既分阴阳说明二者不同是对立,既负又抱说明阴阳不可分离是统一,孤阴不生,
独阳不长。

双方就是在消长运动中达到平衡,从而使负阴抱阳的平衡体,能持续一定的时间而存在。

当这个平衡被打破的时候,就是事物灭亡的时候,构成了万物皆有生命(持续时间)的从有到无的过程。

中国人应用对立统一负阴抱阴的规律,表现为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的分析问题,处理问题。

这也是西方人认为中国人有独特的逻辑思维方法之所在。

中国人对这一规律的应用可以说与生俱来,得心应手。

西方人在对立统一规律的应用方面,自始至终显得生硬,不切合具体事物。

《易经》中对一分为二,合而为一的运用可谓出神入化。

《周易》也是一本具有很强使用价值的宝典,在古代,它的实用价值就是用来占卜,预测事物的吉凶,而到了现代,它又有许多新的应用领域,比如风水,建筑,音乐,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等,学术界还有一种说法,说数学上的二进制就是十七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在《周易》的启发下发明的,众所周知,二进制也为后来计算机的发明做出了很大贡献。

无论这种说法是否可考,《周易》在当今的民间确实是大行其道,无论祭祀,修房,做生意,办喜事等等都要请教《周易》,《周易》就如一汪源头活水,常读常新,各自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能从《周易》那儿得到想要的答案。

而我在这里想要说的实用性却不止这些,《周易》中还有很多值得借鉴的生活智慧,在这里主要分析三种生活智
慧,第一点就是《周易》隐含的忧患意识,《易传·系辞下》说:作《易》者,其有忧患乎?我的理解是当年发明《易经》的人有忧患意识吗?我想这因该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中找答案,周是农业民族,我们都知道农业的特点,周期长,风险大,农民春耕夏耘,挥汗如雨,辛辛苦苦盼着秋收,但是自然灾害也是无情的,一场洪水,一场冰雹都可能让庄稼颗粒无收,而周王作为最高首领当然也担心他的臣民的生存问题,在那六十四卦中的第六十三卦是“既济”即已经成功,第六十四卦“未济”就是没有成功,既济在前,未济在后,就是告诫人们要时刻保持清醒,不要被短时间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要居安思危,而这也是当今我们应该谨记的信条。

前述各点都充分表露了易理之光,我们可以看出上古时代尽管科学文化不发达,但是刚从蒙昧时代走向文明的原始人群,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交往中萌发出对于天、地、人即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的种种现象的思索和探求是持续不断的。

《周易》是古老的,但它的基本思想体系可以应用到当今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应用到自然科学中,《周易》的博大精深,涉及到天地人等各个领域,这一领域包含了天文、地理、气象、数学、哲学、化学等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学,正是它具有人与自然和谐而统一的大科学自然观特点,所以才能"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道!包含着解决当今重大难题的思想,对众多科学的某些重大发现和发展作出有机的接近真理的解释。

它虽然不能代替这样或那样形形色色的最新科学,但它包罗万象的质朴自然哲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对自然科学研究工作有很好的启迪。

《易经》在科学正确的宇宙观、人生观的指导下立说和论述,是人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一部完完全全的人文科学著作。

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易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研究,抛弃从唯心主义出发认识《易经》的立场和观点,确立其科学地位,使之尽快进入理论殿堂,进入国民教育的正式内容,为以德治国,人格治理奠定理论基础,为中华民族全面复兴做出贡献。

《易经》的立意体现着宇宙观、人生观。

数字的发展变化类似于宇宙观、人生观。

用数字演绎卦的变化其理相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