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中的体用哲学
从《易经》中寻找体育运动归属的哲学解读

从《易经》中寻找体育运动归属的哲学解读 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ofSearchingSportsBelongingfrom the BookofChanges
张晓英 ZhangXiaoying
摘 要:《易经》是中华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是一直没被今人全面了解的中国文化之核心,它所指导的世 界观和方法论遍及任何领域。本文就体育运动在易经文化中的归属进行解读,阐述了体育运动在《易经》 象、数、理中五行火的属性和八卦中离卦的归属,让人们能够就其属性指导下来推理和演绎体育运动,辩证 地认识和开拓体育 运 动,探 索 体 育 运 动 在 自 然 界 中 的 理 论 原 理 和 实 践 应 用,以 完 善 我 们 人 类 的 生 命 和 健康。 关键词:《易经》;体育运动;离卦;火 Abstract:The“BookofChanges”isthecrystallizationoftheChinesenation'sthinkingandwisdom.Itisthe coreofChineseculturewhichhasnotbeencomprehensivelyunderstoodbytoday'speople.Itguidestheworldview andmethodologyinanyfield.ThispaperexplainstheattributionofsportsintheYiJingculture,expoundsthe attributionofsportsintheBookofChanges,thecharactersoftheFiveElementsintheBookofChanges,andthe divorceofthedivinersintheEightTrigramssothatpeoplecandirecttheirreasoning.Andtheinterpretationof sports,dialecticalunderstandingandpioneeringsports,toexploresportsinthenatureofthetheoreticalprinciples andpracticalapplicationstoimproveourhumanlifeandhealth. Keywords:bookofchanges;sports;Lidiagram;fire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7)01-0142-3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1.063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

《易经》的主要哲学思想简析《易经》简称《易》,又称《周易》,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献之一,相传为周文王所著,成书于周代,故而称呼《周易》。
周,原是一个朝代名,但它做为书名,却是周普的意思。
所以,《经典释文》说:“周,至也,遍也,备也。
今名书,义取周普。
”广义的《周易》包括《易经》和《易传》。
《易经》分为《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
由于《易经》成书很早,大约在西周时期,文字含义随时代演变,《易经》的内容在春秋战国时便已不易读懂,因此春秋战国时代的人撰写了《十翼》,又称为《易传》,以解读《易经》。
《周易正义·序》说:“夫易者,变化之总名,改换之殊称。
……郑玄依此义作《易赞》及《易论》云:‘易一名而含三义:易简,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最初是占卜用的书,其实《易经》是以一套符号系统来描述状态的变易,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化的哲学和宇宙观。
它的中心思想,是以阴阳两种元素的对立统一去描述世间万物的变化。
它的影响遍及中国的哲学、宗教、医学、天文、数学、物理、文学、音乐、艺术、军事和武术。
自从十七世纪开始,《易经》亦在西方流传。
由于《易》本是古人卜筮时用来参考占断吉凶的底本,所以,易经,在历史上除了我们在这里介绍的《周易》外,还有《连山易》、《归藏易》。
遗憾的是这两种易已经失传了。
易经,最初主要以图案和符号为主体内容;随着文字的发生和演化,才逐渐完善。
原始的易经主要由河图和洛书的图案中内涵规律演化而来,并逐渐形成八卦符号。
如果说作为一个占卜的操作系统,《易经》逐渐只为一小部分巫觋拥有于民间,那么作为一个关于世界意义的解释系统,它的基本思维模式和观念内容则几乎为全部的思想大家所重视。
它不仅为道家所传袭利用,也为儒家所继承发展。
太极一元论,阴阳二元论,乃至重功能轻实体,重直觉轻分析的思维特征无不与《易经》所包含的原始思维及巫文化因子有关。
朱熹称颂:“至哉易乎!其道至大无不包,其用至神而无不存”。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

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国学之道: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易经,又称《周易》,是中国古代一部具有丰富哲学思想的经典著作。
它不仅是一本卜筮之书,更是一部揭示人生哲学的智慧之典。
本文将通过解读易经中的哲学思想,探索易经国学之道。
一、天人合一:天道人道相应易经中最基本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观念。
易经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是相互关联的,人的思想与行为必须与自然法则相应。
易经通过八卦和六十四卦,描述了天地之间阴阳的变化和相互影响。
八卦是易经的核心概念之一,它代表了天地自然万物的两种基本状态——阴与阳。
易经通过八卦的变化组合,揭示了阴阳之间的相互转化,以及天道人道相应的道理。
二、阴阳平衡:和谐发展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阴阳平衡的重要性。
阴阳是自然界相对而统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相互调和、平衡相处是推动世界变化的根本动力。
易经中阐述的“阴阳交感”思想,强调了事物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阴阳两个方面,而阴阳的平衡则是事物健康发展的关键。
在人的生活中,也需保持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以实现和谐发展。
三、变通无穷:灵活应对的哲学思想易经主张的变通无穷的哲学思想,强调了适应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认为,世界是一个变化不居的整体,变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唯有随机应变,才能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持续发展。
易经中的卦爻变换,展示了变通无穷的智慧。
卦爻的变动代表着事物的不断变化,通过灵活应对,才能在变化中找到机遇,并实现自身的发展。
四、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之道的哲学思想易经强调了顺应自然的道德观念。
道法自然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核心思想之一,易经作为道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崇尚自然的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无为而治”思想,强调了顺势而为、顺应自然的原则。
易经认为,只有适应自然之道,才能获得成功,并实现自身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五、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宏观与微观的哲学思想易经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思想。
易经认为,个体的修身需要通过养性、修养和道德修行来实现。
周易论文

周易论文年级:2012级专业班级:汽车服务本科姓名:杨菊芳学号:33号何为周易与周易的哲学一、何为《周易》《周易》素称“群经之首”,是一部影响中国思想文化数千年的古老典籍,其辞古奥艰深,其象难以蠡测。
《周易》成书大致在西周初年,其卦序为周文王所推演,它基本反映了文王时代的哲学思想。
据《周礼·春官·太卜》记载,古有三易:“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其经皆八,其别皆六十有四。
”《连山》、《归藏》皆佚,唯《周易》存世。
三易其经卦都是八,其别卦都是六十四,说明八卦、六十四卦古已有之,只是卦序不同。
《周易》的六十四卦卦象是由八卦卦象重叠而来,而其六十四卦次序并非八卦次序的重组。
作为儒道经典,《周易》是一部融卜筮、宗教及哲学为一体的典籍。
“易道广大,无所不包”(孔颖达《周易正义》语),《周易》提供了一整套认识世界、把握事物普遍规律的思想方法,成为影响中国文化数千年的思想核心,渗透到政治、经济、宗教、科学、文化、军事等各个领域。
对《周易》的认识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时至今日,《周易》的哲学思想依然放射耀眼光芒。
《周易》每一卦都引用了歌谣,这里我们再举一例渐卦:“渐:女归吉。
利贞。
初六:鸿渐于干。
小子厉。
有言。
无咎。
六二:鸿渐于磐。
饮食衎衎。
吉。
九三:鸿渐于陆。
夫征不复。
妇孕不育。
凶。
利御寇。
六四:鸿渐于木。
或得其桷。
无咎。
九五:鸿渐于陵。
妇三岁不孕。
终莫之胜。
吉。
上九:鸿渐于陆。
其羽可用为仪。
吉。
”鸿:大雁。
渐:进,登。
除去了占辞,剩下的乃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情诗:鸿渐于干,鸿渐于磐,饮食衎衎。
鸿渐于陆,夫征不复,妇孕不育。
鸿渐于木,或得其桷。
鸿渐于陵,妇三岁不孕,终莫之胜。
鸿渐于陆,其羽可用为仪。
《周易》的文字就是这样由歌谣和占断编篡起来的,没有什么神秘之处。
其神秘之处,乃在于人们对它的解释。
至于其符号的最初来历究竟如何、文字系统与符号系统最初是如何关联起来的,这倒真是一个至今未破之谜。
易经思想

易经思想一.易经的自然观普遍认为易经起源与占筮。
一方面这种观点本身值得商榷,另一方面即使起源于占筮,但《易经》占筮与纯粹的巫术是有区别的。
易经占筮的依据一方面是《易经》的自然观,另一方面是《易经》的辩证法思想。
《易经》系词上传一开始就阐明“天尊地卑,乾坤定矣。
卑高以成,贵贱位矣。
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吉凶生矣。
”(《周易系词上传》第一章)这说明《易经》是以宇宙的构造形象为依据的。
宇宙有阴阳,阴阳造万物,宇宙生成的自然规律也就成了万事万物的行为规范。
人的吉凶也是由所涉及的事物本身的性质和运动造成的。
如果我们仅仅从系词来理解《易经》的自然观是十分不全面的,而要真正找到《易经》的自然观要从八卦的形成和阴阳二气的相生相克原理来理解。
系词传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一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系词上传》第十一章)这里的无极就是宇宙生成之前的混沌状态;两仪是指宇宙生成过程中阴阳对立元素出现;阴阳对立元素的对立统一的辨证运动变生成各种事物;而事物的相生相克变决定各种事物的吉凶。
对于宇宙的生成问题,至今还是一个迷。
我所接触到的有两种理论,一种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大爆炸理论,该理论认为:“哈勃的发现暗示存在一个叫做大爆炸的时刻,当时宇宙的尺度无穷小,而且无限紧密。
在这种条件下,所有科学定律并因此所有预见将来的能力都失效了。
如果在此时刻之前有过些事件,它们将不可能影响现在所发生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不理它们,因为它们并没有可观测的后果。
由于更早的时间根本没有定义,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人们可以说,时间在大爆炸时有一开端。
”(霍金《时间简史》)另一种科学理论是以热力学为基础的进化物理学理论。
该理论的基础是热力学第二定律。
当给系统供给能量,复杂系统便从平衡态逐步向非平衡态演化,从而进入了系统的进化过程。
在这一理论中,一个很有兴趣的问题是对“死”的定义。
热力学把“死”定义为平衡态,即,混沌态。
而把“生”定义为时间有序和空间有序的非平衡态。
易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

易经的哲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作用易经,是中国文化传统中最古老的经典之一,它不仅仅是一本千年老书,更是一个充满哲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易经思想深刻、丰富,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价值,它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经作为一种哲学思想体系,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平衡关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易经中的“道”、“德”、“义”、“法”,构成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概念,被广泛运用在社会生活中。
易经中关于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思考和总结,形成了自然哲学体系。
它认为,“天人合一”是自然的最高境界,而“阴阳五行”是自然界运动的基本规律。
“天”视为自然界的整体,包括太阳、月亮、星辰等天体,同时也包括气象、自然界规律等。
“地”则是与人类直接相关的自然环境,包括山、水、岩石、土壤、动植物等。
易经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提出了“物尽其用”、“不滥用自然资源”的理念,促进了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易经所重视的核心思想是人与社会,即“治国”。
它认为,对人民进行温情化、人性化的管理,能够实现心灵的安定与对统治者的支持,从而有效地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此外,易经中也有关于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的理念,关注社会中个体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
作为一种哲学思考体系,易经已经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并不断地影响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它为中国人的思想、文化乃至生活方式奠定了基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易经一直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思维方式和社会形态都有深刻的影响。
随着现代科技、生产力的日新月异变化,易经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减弱。
但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认真研究、传承易经思想,不忘储存于中华文化传统中的精髓。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现代社会中为祖国的繁荣稳定,文明进步、其自身素质的提升做出贡献。
总之,易经作为中国文化传统中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易经的哲学思想

易经的哲学思想易经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自古以来便有许多学者和哲人将其视为重要的哲学源泉,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易经展现了生命与自然运动的规律,倡导了一种谦虚、平和、顺应变化的思想,这些思想观念今天依然深深地影响着人们。
本文将探讨易经的哲学思想,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领悟它所传达的观念。
一、和谐的哲学视角⑴阴阳思想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就是阴阳,这是一个极其丰富、复杂的哲学思想。
阴阳符号代表的图案是由一个圆形的中心区域和两个彼此互补的形形色色的半圆组成。
阴阳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而不可分割的。
在作为哲学思想的范畴中,阴阳反映了自然界中事物的各种对立性质,如宇宙的宏观结构、社会现象和个体的身体机能等。
⑵宇宙视角易经也提倡通过宇宙的视角来看待人类和自然。
宇宙是整个宇宙系统的总观念,包括天、地、万物。
它也是一个系统整体的观点,对于人类来说,宇宙是人类认识自己和世界的基础。
易经中强调宇宙与人之间的和谐,认为人应顺应自然变化,与天地间的阴阳协调,实现天人合一。
⑶谦虚与平和易经中另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就是谦虚平和。
易经指出,如果我们能够保持平和的态度,才能不受贪欲所困扰,才能在经历痛苦和挫折之后重新恢复心态,继续前行。
同时,易经也强调了人类的谦虚,认为人应该谦虚,才能在跟自然规律相适应时,长久地生存下来。
二、人类关系的哲学视角⑴人力量在易经的哲学观念中,人类的力量是至关重要的。
易经认为,人类的力量最初来自于自然界,但是人应当通过不断地实践和修炼,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到达人类的全面发展境界。
⑵和谐的人际关系易经强调了人际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和谐。
易经认为,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维护社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易经的哲学中,一个人的行为和言谈举止不仅会对自己产生影响,也会对他人产生影响。
因此,易经呼吁人们在相互交往时要尊重人性、互相关爱,保持谦虚态度和乐观的人生观。
三、易经的哲学教诲易经中的哲学教诲是指对人类生活的管理和控制。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名言警句

微小中蕴含着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见微知
著”“知小而谋大”,才能把握事物吉凶的先兆,才能
迅速行动争取先手。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17.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8.中行无咎 中行,指中正,行中道。无咎是指没有灾祸。易 经告诉我们,凡事要行得正坐得直,不要过头走极 端,也不能不及,这样人生才没有灾祸,这与孔子 的“过犹不及”和朱熹的“不偏不倚”有异曲同工 之妙。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9.与时偕行 这句名言告诉我们一个很平实的哲学道理:做任 何事情,我们都要顺应时机,把握规律,才能取得 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与“与时俱进”是一个道理。 如何才能与时偕行,孟子告诉我们,“天时不如地 利,地利不如人和”,要把握好最佳的时机,并能 够得天时地利人和之助,则事业大成。
易经认为,天下的事情不是全部显露在外的,而是像
大海中的冰山一样,绝大部分是隐藏不显的。所以我们
必须掌握以明测暗以显探幽的方法,才能通晓人事,明
白生死的意义。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条
16.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易经强调未雨绸缪的实践哲学。如何才能未雨绸缪从
而防患于未然?几,指的是细小的微不足道的事物,但
《易经》中最有智慧的人生哲理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 May 2020
孫劍秋
20
肆、道統哲學的重建
易學是因時乘變的哲學,它 能依時代的需要而表現其功 能,創新其內涵。
31 May 2020
孫劍秋
21
易學的歷史使命
文王與孔子知道易學廣大精微, 故或演之,或贊之。 使易學能出而作思想領導,使 社會人心轉危為安。
31 May 2020
孫劍秋
22
易學的文化使命
31 May 2020
孫劍秋
13
參、易學之現代意義
一、易學開創科學的源頭 二、易學指正哲學的方向 三、易學啟迪西學的進化
31 May 2020
孫劍秋
பைடு நூலகம்
14
一、易學開創科學的源頭
儒家為《周易》作繫辭 傳,便兼重易象、易數、 易理三者,並對伏羲、神 農、黃帝、堯、舜等人的 制作發明,推崇備至!
31 May 2020
孫劍秋
15
二、易學指正哲學的方向
易學之生命哲學是以天 地人三才並重而確立萬 類平等的學說,它肯定 生命的璨溢價值。
31 May 2020
孫劍秋
16
三、易學啟迪西學的進化
易經對西方學術思想影響很大 例如
黑格爾便曾說他讀過易經, 並且還影響了他的正、反、合 辯證法。
31 May 2020
孫劍秋
17
在科學方面, 易經河圖的統計力學,曾引 出了搏朗克的量子方程式。 易經的方陣,引出拉普拉斯 的導引係數和哥斯定理、格里 定理、斯篤克定理等向量定律; 及普生、布魯斯汀格的電子方 程式。
3
貳、易經中的哲學觀
一、因時制宜的乘變哲學觀 二、質樸尚用的價值哲學觀 三、生生不息的力行哲學觀 四、剛柔相濟的循環哲學觀 五、革故鼎新的進退哲學觀
31 May 2020
孫劍秋
4
一、因時制宜的乘變哲學觀
易緯乾鑿度云: 「易一名而含三義:所謂易也, 變易也,不易也。」
易學尚變,而講的卻是變動不 居的道。
易經中的體用哲學 孫劍秋
31 May 2020
孫劍秋
1
易經中的體用哲學
壹、「易學」是怎樣的書 貳、易經中的哲學觀 參、易學之現代意義 肆、道統哲學的重建 伍、中華文化的再宏揚
31 May 2020
孫劍秋
2
壹、「易學」是怎樣的書
易經是中國學術之源, 也是六經之機樞所在。
31 May 2020
孫劍秋
31 May 2020
孫劍秋
9
革卦
革卦的外卦是兌,兌的 取象為澤,內卦是離,離 的取象為火,澤火不相容,其 勢已乖,惟有將革卦的兌 變成坎,坎的取象為水, 然後才可以水火既濟,所以革 是變革之意。
31 May 2020
孫劍秋
10
鼎卦
鼎卦其外卦為離,取象為火, 內卦為巽,取象為風,風在火 下,表示任何物體經過火的燃燒 以後,就改變原貌而呈現出新的 型態,因此鼎便有新興之意。
當其憑藉智慧洞燭機息,投注創進不已之 精神於人世之洪流時,惟益見其生命機趣之 璨溢光照!
31 May 2020
孫劍秋
24
孔子一生致力於經營人道,並建 立起以人道為中心的儒門易學思想 體系。 他的創變,使《周易》包容宇宙 萬物變化的偉大思想,也使易學成 為帶有人類文化使命的哲學。
31 May 2020
孫劍秋
23
伍、中華文化的再宏揚
大易哲學,提供處衰世之智慧,濟衰世之 哲學;亦正是破迷惘之智慧,創新局之哲學。
愈是生當衰世則易學的生命精神愈能振奮 創造活躍,也愈能放曠高瞻遠矚,及愈能以 激濁揚清的天職,擔當拯救世界的任務。
31 May 2020
孫劍秋
18
在易經的超相對論的原理 上,又引出麥克斯威的電滋 波公式,和愛因斯坦特殊相 對論的基本方程式,及波羅 吉利的物質波方程式,波耳 的量子論公式等。
31 May 2020
孫劍秋
19
再從電腦起源來說:現代符號 邏輯的鼻祖萊布尼茲(德國哲學 家)在西元一六七九年發現了運 用「1」與「0」作為計算符號。 可是當他看見中國五千年前的易 經便有了二進位的數字制度時, 卻大感驚異。從此引發了他研究 中國文化的興趣。
31 May 2020
孫劍秋
7
四、剛柔相濟的循環哲學觀
易經上的卦是陽卦多陰,陰卦多陽。 陽主動,表現的性能是剛,
所以要用柔來協調。 陰主靜,表現的性能是柔,
所以要用剛來協調。 宇宙萬有現象,能維持存在,而且不斷的 發展,無一不是得力於剛柔相濟。
31 May 2020
孫劍秋
8
五、革故鼎新的進退哲學觀
31 May 2020
孫劍秋
11
革故鼎新的進退哲學觀
革卦和鼎卦是一體的兩面,革故 了就要有所鼎新,鼎新之餘更需革故來 做去蕪存菁的工作。在這一進一退之間, 便產生了新舊的哲學觀。
31 May 2020
孫劍秋
12
易經的新與故,並不在時上 作分野,而是注重在本質。
本質好謂之新,不好稱作故, 故就需革,新就要鼎。
31 May 2020
孫劍秋
5
二、質樸尚用的價值哲學觀
《周易》哲學的源頭,起於乾 元,由乾元始動,下落乾坤之 往復,再進而萬物之化生,然 後歸趨於人。整個思想的發展 方向,無不朝著現實人生,這 便是易學的精神所在。
31 May 2020
孫劍秋
6
三、生生不息的力行哲學觀
易學是確立生之為善, 且正視生命之存在,從 而讚頌生命意義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