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中医药预防与治疗共31页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

脑卒中的中医康复治疗方法“脑卒中”又被称为“脑中风”、“脑血管意外”,脑卒中包含脑部的毛细血管出现破损、发生脑出血的情况,并且也包含脑部血管产生堵塞,造成脑梗死或是形成脑血栓,之上几种情况都属于脑卒中。
脑卒中实际上就是一种头部血液循环系统性工学障碍的疾病,它患病一般具备突发性别,大多归属于脑血管意外。
脑卒中临床诊疗工作的临床表现是昏迷不醒、突发性昏迷、中风偏瘫等。
我国具有发达中西医结合医治的特点与优越性,现代西方健康治疗传入中国从一开始就必然的要和中医药治疗相互作用。
中医药康复方法已形成了一套系统有效的康复治疗,包括了针灸、推拿、导引、各种外治手段(药熨、膏摩,药浴)和食疗技术,已经运用在治疗实践中,并逐步丰富、发展,在与现代康复医学技术的结合中,已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
中医药康复特点和优点也日益引起国内外的关注。
日前,我国加强中医学传承、发展探索,中医药预防慢性病研究的科学投入,也给开展中医药治疗带来了契机。
虽然中、西医脑卒中偏瘫康复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但是所面对的康复对象是共同的,目的是使障碍者恢复其功能,回归社会。
因此,在吸收西方现代康复医学新理论和新技术的同时,大力挖掘和提高中医康复治疗方法尤其重要.在中西医结合康复中,我们也愈来愈发现,现代康复理论得技术不断成熟、完善,愈加规范,而中药、针灸、按摩等作为现代康复中的中医康复常用手段方法,却显得不规范、不统一,康复治疗过程中应用随意性大,缺乏明确的诊疗规范及标准,一定程度上影响综合康复治疗的优势。
田此,需要对脑卒中偏瘫康复中医诊疗技术进行科研,总结经验,采用科学有效方法进行研究,形成中西医结合脑卒中偏瘫康复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一、脑卒中的危害缺血性脑卒中最大的一种危害就是会使病人缺失自主控制能力,严重的脑卒中病人无法独自吃饭、无法走路,或者丧失口头上表达能力,身体会发生零点五身不遂。
同时缺血性脑卒中也会影响到病人的视野,会冲击或者伤害病人的视野,还会很容易导致飞蚊症,生活中会出现眼时熏黑的问题。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概要《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部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布的权威报告。
本报告主要针对中国脑卒中防治现状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防治建议。
脑卒中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
报告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脑卒中高发地区之一,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其中,40岁以上的人群中发病率更高,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报告进一步指出,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家族遗传等。
同时,还提出了一些防治建议。
预防是控制脑卒中的关键。
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和饮食,避免不良生活习惯,尤其是要戒烟限酒。
同时,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等相关疾病,以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加强脑卒中的识别和早期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
当发现有人出现类似脑卒中的症状时,应该尽快就医并接受专业治疗。
早期治疗可以有效地减轻病情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报告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例如,建立脑卒中防治网络和数据库,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培训,提高医疗质量和可及性等。
还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宣传,提高人们对脑卒中的认识和意识。
《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是一份具有重要意义的报告,对于加强脑卒中的防治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积极贯彻执行报告提出的建议和措施,为人民群众的健康和幸福作出更大的贡献。
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卒中学会联合发布的《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指出,尽管近年来我国在脑卒中防治方面取得显著进展,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血管破裂导致脑部出血所致。
根据报告,脑卒中是我国居民死亡的第二大原因,每年有近三百万患者发病。
尽管近年来医疗技术的进步和防治工作的加强使得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但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脑卒中防治知识讲座 PPT

因此,有动脉硬化的人,特别是老年人, 即使血压不高,甚至偏低,也不要麻痹思 想,特别是同时伴有心脏病、糖尿病、高 血脂等其他危险因素时,更要注意预防卒 中的发生。
返回
高脂血症与脑卒中发病有关
高脂血症时,过多的脂质可以在动脉内膜 下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造成动 脉管腔狭窄,动脉内膜表面粗糙不平,容 易造成血小板和其他血液成分的聚集,形 成血栓,阻断血流,当脑血流被血栓阻断 时就可以发生缺血性卒中。
药膳
4、海带: 海带中含有丰富的岩藻多糖、昆 布素,这类物质均有类似肝素的活性,既能 防止血栓, 又有降胆固醇和脂蛋白、抑制动 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药膳
5、茶叶:含有茶多酚,能提高机体抗氧化 能力,降低血脂,缓解血液高凝状态,并 增强红细胞弹性,缓解或延缓动脉粥样硬 化。经常饮茶可以软化动脉血管。
人), 每年死于脑卒中约120万人(死亡率80-120/10万人
) 新发脑卒中病人每年 > 150万 现有卒中幸存患者600万人中75%丧失劳动能力,40% 重度致残(偏瘫48%,失语12-18%,抑郁32%) 老年人致残及认识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
脑卒中的分类
1.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中风(40%) 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
药膳
8、黑木耳:用水泡 发,加入菜肴或蒸食 。可降血脂抗血栓和 抗血小板聚集
药膳
9、三味粟米粥
取荆芥穗、薄荷叶各 50 克,豆豉 150 克,水煎取汁 去渣后入粟米(色白者佳) 150 克,酌加清水共煨粥。每 日 1 次,空腹服。适用于中风后言语蹇涩、精神昏愦者
10、羊脂葱白粥
取葱白、姜汁、花椒、豆豉、粳米各 10克,羊脂油适 量,加水煨粥。每 日 1 次,连服 10 日。用于预防偏瘫
脑卒中综合防治方案

脑卒中综合防治工作方案脑卒中是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一种疾病,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15年)》,2012年中国居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为271.8/10万,是第一位死因,其中脑卒中死亡率为140.3/10万。
为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降低脑卒中危害,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确定的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10%的目标,依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加强脑卒中防治体系建设,实施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和措施,开展脑卒中高危人群筛查和干预,推动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
到2020年,脑卒中发病率增长速度降到5%以下,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10%。
二、工作内容(一)深化部门协作,推进脑卒中综合防控策略。
将脑卒中防治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点内容,逐步完善防治政策。
依托国务院防治重大疾病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脑卒中综合防控部门协作机制,在政策制定、组织管理、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保障。
强化脑卒中危险因素控制,倡导膳食结构多样化,开展控烟减盐控油等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儿童青少年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
推广全民健身运动,加强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科学指导,发挥运动在预防脑卒中的重要作用。
建设健康的生产生活环境,强化职业防护。
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定期开展职工体检,逐步提供集慢性病预防、风险评估、跟踪随访、干预指导为一体的职工健康管理服务。
积极发挥中医药在脑卒中防治中的作用。
(二)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
积极开展脑卒中等慢性病防治全民教育,建立健全健康教育体系,普及健康科学知识。
卫生计生部门组织权威专家编制脑卒中防控知识和信息,建立全国脑卒中健康教育媒体资源库,确保信息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依托主要媒体提高信息传播的权威性和广泛性,借力新媒体提高信息传播可及性和群众参与度,提升健康教育效果。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中的作用

中医药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中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趋势。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衰退和免疫力的下降,更容易患上各种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痴呆等,这些疾病不仅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巨大的痛苦,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在预防和治疗老年性疾病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一、中医药对老年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
中医药认为,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气血失调、脏腑功能紊乱、痰瘀内阻等因素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起到活血化瘀、益气养血、化痰通络等作用,从而改善心脑血管的血液循环,降低血压、血脂,预防血栓形成。
例如,丹参、红花、桃仁等中药具有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黄芪、人参等具有益气扶正的功效,能够提高心脏功能,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天麻、钩藤、杜仲等则有平肝熄风的效果,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引起的头晕、头痛等症状。
此外,中医的针灸、推拿等疗法也对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如通过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可以调节心血管功能,缓解心绞痛等症状。
二、中医药在老年性糖尿病治疗中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老年人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更容易患上糖尿病。
中医药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脾胃虚弱、肾阴亏虚、肝郁气滞等有关。
通过中药调理,可以健脾益胃、滋阴补肾、疏肝理气,从而调节血糖代谢,改善糖尿病的症状。
中药如黄芪、山药、白术等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能够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提高机体对葡萄糖的利用;熟地、山茱萸、枸杞等滋补肾阴,有助于改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柴胡、白芍、郁金等疏肝理气,可调节情志,缓解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等情绪。
同时,中医还注重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如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如太极拳、八段锦等,以增强体质,控制血糖。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

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脑卒中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是由于脑血管的突发性破裂或阻塞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疾病。
脑卒中常见的表现有突发性头痛、失语、偏瘫、意识障碍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是脑卒中治疗的重要环节。
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康复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的概念、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和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的概念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是将中医和西医的康复疗法结合起来,对脑卒中患者进行综合性治疗的一种康复疗法。
中医是指采用中医学原理和方法,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为主要手段的医学体系。
西医是指采用现代医学原理和方法,以病因学、病理学、临床医学为基础的医学体系。
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综合了中西医学的优势,采用了各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了治疗效果,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脑卒中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治疗方法1、中医康复疗法中医康复疗法是中医学原理和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包括针灸、推拿、拔罐、艾灸等。
其中,针灸是将针刺入穴位,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流通,从而改善神经功能障碍。
推拿则是利用手法、指压、按摩等手段,刺激身体各个穴位,达到调节人体气血、缓解疼痛、改善血液循环的效果。
拔罐则是在患者的皮肤上用火烧罐子,造成负压,从而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疲劳和疼痛。
艾灸则是将燃烧的艾草放置在患者身体的穴位上,达到温热、通脉、活血、化瘀的效果。
2、西医康复疗法西医康复疗法是现代医学原理和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包括物理治疗、语言治疗、康复训练等。
其中,物理治疗主要是利用物理性因素对患者进行治疗,如电疗、磁疗、热疗、冷疗等。
语言治疗则是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言语和语言能力的训练,促进患者的语言恢复和交流能力的提高。
康复训练则是通过运动、功能性训练等手段,促进患者的肌肉协调能力、平衡能力、行走能力等的提高。
3、综合康复疗法综合康复疗法是将中西医康复疗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套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方案。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加强对患者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其对脑卒中的认识和 重视程度,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方法具有独特优势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能够全面、深入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为脑卒 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中医治疗脑卒中具有显著疗效
中医治疗脑卒中采用辨证论治的方法,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 治疗方案,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 及治疗的现状与问题 分析
contents
目录
• 引言 • 中医脑卒中临床诊断现状 • 中医脑卒中治疗现状 • 问题分析 • 改进措施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探讨中医在脑卒中临床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02
分析中医在脑卒中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与优势。
诊断标准化不足
中医脑卒中诊断缺乏统一标准 ,不同医生对病情判断可能存
在差异。
治疗方法不规范
部分治疗方法缺乏科学验证和 规范化操作标准,影响治疗效 果。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治疗过程较长、效果不明 显等原因,患者可能失去信心 ,导致依从性降低。
康复资源不足
康复机构和专业康复师数量不 足,无法满足大量患者的康复
四诊合参
综合运用望、闻、 问、切四诊信息进 行诊断。
诊断标准与流程
诊断标准
中医脑卒中的诊断标准主要包括症状 、体征、病史等方面,如突然昏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 语等。
诊断流程
首先通过四诊合参了解患者病情,然 后根据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最后 确定治疗方案。
诊断准确率及局限性
脑卒中预防

全体 CAPRIE 患者¹ (n=19,825)
有缺血事件史 的患者 (n=8,854)
有终点事件史 (MI 或 IS)的患者 (n=4,496)
3
*指心肌梗死 , 缺血性脑卒中和血管性死亡的发生率
1. CAPRIE Steering Committee. Lancet 1996; 348: 1329–39. 2. Jarvis B, Simpson K. Drugs 2000; 60: 347–77. 3. Ring; 20: 666.
2010中国缺血性脑卒中/TIA二级预防指南推荐意见
二级预防(合并房颤)
(3)卒中高危的心房颤动患者PCI 后,短期联合应用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口服抗凝药。置入BMS 者 三药联用1 个月,DES 者至少联用3-6 个月。此 后口服抗凝药联合一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至1 年 。1 年以后若无冠状动脉事件可长期单用口服抗 凝药。 (4)卒中高危患者,可选择华法林联合氯吡格雷,置 入BMS 者二药联用1个月,DES 者1 年。
危险分层
治疗方案
极 高 危
氯吡格雷 75mg/d+ 阿司匹林75-150mg/d
高危
氯吡格雷75mg/d
其它缺血性卒中或TIA
中度高危
阿司匹林75-150mg/d 或 氯吡格雷75mg/d
Chin J Stroke, 2008, 12:880-888.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和TIA二级预防指南2010》
2013年《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一级预防
2.合并CKD的高血压患者建议使用阿司匹林。
3.不符合上述标准的心血管低危人群或出血风险高的 人群不建议使用阿司匹林;30岁以下,80岁以上的人 群因缺乏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获益的证据,须个体化评 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