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15篇

《静夜思》教学反思15篇《静夜思》教学反思1《静夜思》是一首深受孩子们熟悉和喜爱的唐诗,语言流畅,琅琅上口,浅显易懂又意蕴深远。
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给学生提供了把握、体会、想象与表现的极大空间。
它的旋律古朴、典雅,那低沉的、似吟似唱的旋律风格与诗歌结合得天衣无缝。
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举头仰望,低头沉思,俯仰之间,神驰万里,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无尽的`思念。
背景图是诗句内容的形象反映,可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所以,在学习这首古诗的时候,我首先让孩子观察背景图,并交谈了一系列的问题,帮助孩子理解古诗的大意。
孩子对图画很有兴趣,很快就理解了古诗意思。
学习古诗,另一方面也重在吟诵。
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
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战时自己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
在学生试着读过以后,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诗歌的节奏把握不准确,所以,我给孩子们范读。
而后,又通过小老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多种形式练习了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但是本节课也存在不足之处,学前班孩子,注意力时间较短,因为在课堂中朗读占用时间过长,所以孩子在认识“明”、“月”等字的时候,明显注意力开始转移,影响了整节课的目标的完成。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更有效地调控课堂。
《静夜思》教学反思2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那么怎么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这是我备课时想的最多的。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古诗《静夜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

古诗《静夜思》一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一、引言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和审美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旨在对一年级语文课堂中对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古诗《静夜思》,使学生了解古人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古诗《静夜思》,使学生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三、教学方法1.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形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境。
2. 情景模拟教学法通过情景模拟,让学生参与到《静夜思》的情景中,体验古人的思考和感受。
3. 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在小组内进行合作学习,在小组内进行思想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辨能力。
4. 归纳总结教学法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静夜思》中总结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学生整合和归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一段描绘夜晚的音频和展示夜晚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夜晚的思考。
2. 学习古诗《静夜思》教师朗读古诗《静夜思》,并解读其中的意境和情感。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理解,并进行词语和句子的分析。
学生跟读古诗,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3. 设计情景模拟教师设计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扮演古人在静夜中思考的角色,通过对话的形式来表达古人的思想和情感。
4.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互相交流和讨论古诗的内容和情感。
教师在小组之间进行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5. 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从古诗中找出表达古人对大自然的情感的句子,并进行归纳总结。
学生通过归纳总结,感受到古人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6. 个人表达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和分享,互相倾听和评价。
《静夜思》精彩教学反思通用

《静夜思》精彩教学反思通用《静夜思》精彩教学反思通用1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
那么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学习古诗,重在吟诵。
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
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来点评,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也站起来读,还通过范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
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
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
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
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这一环节,那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在识字教学这个环节,我是这样分层次设计的:首先让学生根据拼音自己练习读,发现自己读得不正确的可以请同桌帮助。
然后通过与“生字宝宝”交朋友的游戏来调动认字的积极性。
出示打乱的生词,让学生“找朋友”、“认朋友”等游戏性的教学环节中,同学们都非常喜欢。
当学生基本能读后,在加大难度,把拼音去掉,剩下生字及词让学生再来挑战认读,还加入“转盘认生字”的游戏,将这些儿童学前生活中的游戏引入课堂,使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
学生在课堂上感受到了学前游戏的乐趣,对识字就会兴趣盎然。
在认读的过程中,我还注重字音的纠正,如:“床”“光”“望”“乡”都是后鼻音,学生读起来不容易读标准,我采取的方法是: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再读不准的就看老师的口型读,直到学生读准为止。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李⽩所作的⼀⾸五⾔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
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年级语⽂《静夜思》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原⽂ 静夜思 [唐]李⽩ 床前明⽉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 低头思故乡。
注释: (1)静夜思:安静的夜晚产⽣的思绪。
(2)床:此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今传五种说法。
①指井台。
②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
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③“窗”的通假字。
从意义上讲,“床”可能与‘窗’通假,⽽且在窗户前⾯是可能看到⽉亮的。
但是,参照宋代版本,‘举头望⼭⽉’,便可证实作者所⾔乃是室外的⽉亮。
从时间上讲,宋代版本⽐明代版本在对作者原意的忠诚度上,更加可靠。
④取本义,即坐卧的器具,《诗经·⼩雅·斯⼲》有“载寐之牀”,《易·剥牀·王犊注》亦有“在下⽽安者也”之说,讲得即是卧具。
⑤马未都等⼈认为,“床”应解释为胡床。
胡床是古时⼀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也就是现在的“马扎”(北⽅可折叠⼩板凳)。
在唐代以前门窗都⾮常⼩的,门是板门,不透光的,窗⾮常⼩,⽉亮是不可以进⼊室内的。
尤其当窗户糊上纸、绫⼦的时候,光线根本就进不来。
所以,李⽩是坐在院⼦⾥的⼀个马扎上,在床上是不可以举头和低头的。
(3)疑:好像。
(4)举头:抬头。
译⽂: 明亮的⽉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轮明⽉,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的家乡。
【篇⼆】⼩学⼀年级语⽂《静夜思》教案 教学⽬标: ⼀、知识⽬标 (⼀)会读本课10个⽣字。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年级#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
此诗描写了秋日夜晚,旅居在外的诗人于屋内抬头望月而思念家乡的感受。
以下是整理的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1.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10个生字,诙谐“目、耳、头、米”4个生字。
认识2个偏旁。
2、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朗诵、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识记本课生字。
【用具准备】1、布置作业:晚上观察夜空。
2、一幅描绘宁静月夜的课件图画。
【教学设想】在古诗的诵读之前,可通过课件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图中入境并伴有相应的音乐,还可让学生在音乐声中边做动作边朗读。
这样学生会更容易理解古诗。
在理解词意方面可联系生活实际和动作来理解。
如:在理解低头和举头时可用动作来示意。
学完古诗时,可把说说看到的夜空景象来发展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揭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新的古诗《静夜思》。
“思”是思念的意思,诗人在什么时候,思念什么呢?二、初读古诗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
2、同桌互读。
3、师范读。
4、学习古诗中的生字:(1)课件出示本课生字:①自己借助拼音读生字。
②同桌互读,互相纠正。
(2)检查自学情况:①指名带拼音读生字。
②齐读生字、正音。
③去掉拼音读生字。
④小老师领读。
开火车检查。
(3)随生字认识偏旁。
三、朗读古诗1、领读古诗。
2、通过课件出示古诗,并出示相应的需停顿、读重音的地方: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学生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生生解疑,师辅助引导。
4、出示课件在课件和音乐声中指导朗读:(1)同桌互读。
(2)男女生分读。
5、指导背诵:(1)自己试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同桌互背。
四、细背古诗这首古诗中有一组反义词,你能找出来吗?举头──低头 2.小学一年级语文《静夜思》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静、夜、思、床、前、明、举、低、故、乡”10个生字;会写“乡、头、是”三个字。
最新《静夜思》的教学反思 静夜思教学反思及优缺点

最新《静夜思》的教学反思静夜思教学反思及优缺点静夜思教学反思篇一李白的静夜思每个学生差不多都会背了,可其实好多却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
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因为他们长句都读不好,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
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
在板出课题后,让学生读读《静夜思》三个字,然后请他们说说:你想提醒大家读好哪个字?学生就说出了“静”读后鼻音,不能念成前鼻音,“夜”是整体认读,不能拼读。
于是随机教学静与夜。
给它们找找朋友,说说能用什么办法很快记住这两个字。
但我还不满足于此,我又问:哪个字告诉我们周围有没有声音?哪个字告诉我们诗人是在什么时候?他在思念着什么呢?也乎意外的是,学生很快就明白了“静”和“夜”的意思。
那诗人思念的是什么呢?以此,学生的意识到了新的学习梯度,马上进入了阅读。
只有让学生体会到诗人的情感,才不会在读书的时候毫无表情地唱。
当学生能读出诗人是想念家乡的时候,我就不失时机地问:他会思念家乡的谁呢?学生的答案可多了,有的说是爸爸妈妈,有的说是亲朋好友,有的说是兄弟姐妹,真是不可以小看孩子,课前我还担心他们读不懂诗呢。
于是我又问他们:你们也有过想念爸爸妈妈的时候吗?什么时候最想?我特意让住校生池升浩先说,他说每天晚上她最想爸爸妈妈,于是学生的话题就这样打开了,就这样他们明白了诗人的心情,知道了什么叫做思念。
此时,我让他们再去读一读诗,有的说我也很想回家了。
最后,我问他们,些时你觉得你读懂了哪一句或哪一个词,于是所有的诗意都在孩子们的嘴中被解释,他们甚至说:月亮都圆了,为什么我与家里人还没团圆呢!我明白,此时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也让学生明白了读书不仅仅只是会读,还要读会些什么。
本来我是打算上失败的一课的,没想到却有了这么多意外的收获,感谢我的学生,让我再一次看到了他们的潜力,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体验也尝试。
《静夜思》教学反思11篇

《静夜思》教学反思11篇《静夜思》教学反思1《静夜思》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语言凝练,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反映了外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挂图以及诗歌进行大胆想象,自我进行换位想象,忆起家乡的好,激发对家乡的热爱。
经过情感的融入,让学生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
经过情感的融入,学生也许不能说出一些字义,但能理解诗意。
对于培智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悟”,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很有利于促进他们学习古诗的兴趣。
一、读一读,说一说,整体感知诗意。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完美的意境。
我在《静夜思》的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
然后请学生自愿站起来展示自我的风采,让学生都很羡慕他,从而带动其他同学也愿意站起来读,还经过小教师领读、小组比赛读、男女比赛读、表演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从读中感知诗意。
二、读一读,听一听,感知古诗韵律。
优美的古诗是我国遗传下来的文化瑰宝。
每一首古诗都有必须的韵律节拍。
仅有按其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
但对于刚学习古诗的培智学生并不懂这些。
因而在教学中可借助录音范读,让学生从听中感悟,从模仿练读中得到自悟。
三、读一读,演一演,领悟古诗情趣。
在《静夜思》这首古诗的朗读教学上,我注重联系学生对生活的切实体验:“你们有过想念亲人的体验吗?具体说说当时的感受。
那么大诗人李白和你们一样也是在这种心境下写了这首古诗。
”能够说,情感的共鸣,独特的感受,会使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构成的图像更为鲜明、丰满,从而内心掀起情感的波澜,入情入境,与作者的情感到达共鸣。
这节课,我主要体现了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以读为主,读中感悟”这一教学理念。
在新的课堂环境中,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自主性明显增强,学生自主欢乐的学习。
当然,这节课也有很多问题,我的教学语言还不够沉稳,教学速度有点快,个别化教育不够深刻,这几个方面还需继续培养,也是我今后教学异常注意的环节。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第8课《静夜思》原文、教案及教学反思

【导语】《静夜思》是唐代诗⼈李⽩所作的⼀⾸五⾔古诗。
此诗描写了秋⽇夜晚,诗⼈于屋内抬头望⽉的所感。
诗中运⽤⽐喻、衬托等⼿法,表达客居思乡之情,语⾔清新朴素⽽韵味含蓄⽆穷,历来⼴为传诵。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教版⼩学⼀年级下册语⽂课⽂第8课《静夜思》原⽂、教案及教学反思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教版⼩学⼀年级下册语⽂课⽂第8课《静夜思》原⽂ 静jìng夜yè思sī [唐tánɡ]李lǐ⽩bái 床chuánɡ前qián明mínɡ⽉yuè光ɡuānɡ, 疑yí是shì地dì上shànɡ霜shuānɡ。
举jǔ头tóu望wànɡ明mínɡ⽉yuè, 低dī头tóu思sī故ɡù乡xiānɡ。
译⽂: 明亮的⽉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轮明⽉,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的家乡。
注释: ⑴静夜思:静静的夜⾥,产⽣的思绪。
⑵床:今传五种说法。
⼀、指井台。
已经有学者撰⽂考证过。
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程实将考证结果写成论⽂发表在刊物上,还和好友创作了《意图》。
⼆、指井栏。
从考古发现来看,中国最早的⽔井是⽊结构⽔井。
古代井栏有数⽶⾼,成⽅框形围住井⼝,防⽌⼈跌⼊井内,这⽅框形既像四堵墙,⼜像古代的床。
因此古代井栏⼜叫银床,说明井和床有关系,其关系的发⽣则是由于两者在形状上的相似和功能上的类同。
古代井栏专门有⼀个字来指称,即“韩”字。
《说⽂》释“韩”为“井垣也”,即井墙之意。
三、“床”即“窗”的通假字。
本诗中的‘床’字,是争论和异议的焦点。
我们可以做⼀下基本推理。
本诗的写作背景是在⼀个明⽉夜,很可能是⽉圆前后,作者由看到⽉光,再看到明⽉,⼜引起思乡之情。
既然作者抬头看到了明⽉,那么作者不可能⾝处室内,在室内随便⼀抬头,是看不到⽉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静夜思》教学反思
《静夜思》这首古诗脍炙人口,千古传诵。
是我国唐代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的经典诗作,很多孩子没上学就会背诵了,因此在教学重点放在了读准字音和理解古诗上。
一、纠正字音。
虽然我们吉林省人的说话接近标准普通话,但孩子最开始背诵时,家长没有特殊指导,一般不会注重字音有没有念准了,所以听孩子们背诵这首诗,要么全都是前鼻音,要么全都是平舌音,所以纠正字音,要花一定的功夫。
首先课题中的“静”,很多孩子都没读准,它是后鼻音,比较难度,“思”是平舌音,重点强调。
二、理解诗意。
抓住“疑是地上霜”这句是本诗的难点。
首先让孩子们了解什么是霜,恰好今天早上发现塑胶跑道上有一层白白的霜,就带孩子们去看了看,并加以解释,当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附在地面的土块、石块、树叶、草木、低房的瓦片等物体上,就凝结成了冰晶的白霜。
引导学生理解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关系,说说李白觉得什么像地上的霜,到底是一年级的孩子,很多孩子没认真读就开始乱猜“月亮”、“床”,甚至猜到了“李白”,于是我让孩子们别急,再仔细读读一、二两行,第二次读,很多孩子都有了新的体会,“月光像地上霜。
”是啊,李白觉得月光洒在床前就像地上的霜一样。
此时如何让孩子们体会到,当时李白外出游子的静夜思乡之情,如霜的月光就好似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声地拨动着作者的心弦,此时的凄凉孤寂的夜晚,说明当时李白的心情如何?孩子们慢慢地体会到,
李白当时孤单、寂寞的感觉,这样对读好这一句和理解第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有很大的帮助。
正因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无法立刻回去和他们团聚,所以才有“疑是地上霜”的感觉。
像这样突破难点,以点带面的教学方法,效果事半功倍。
三、读法指导:古诗词在读法上有特殊的要求。
字里行间的轻重强弱需要教者示范指导。
在读中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融入作者的思绪中,更便于背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