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新经济社会学

合集下载

经济社会学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

经济社会学第二章经济社会学及其研究

• (2)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公司和工业部门等;
• (3)经济关系: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之间的关系、国家、工会等; • (4)经济阶层:企业家、经济分层、分层与流动、工作环境、职业分化、 经济态度、经济理论与意识形态等; • (5)其他:福利国家、国际经济、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式经济与非 正式经济等。
四、发展的经济社会学
• 康奈尔大学已是当代美国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镇,在23名 教师中,近一半的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学,集中了斯威德 伯格、倪志伟(Victor Nee)、赫德仓姆(Peter Hedstrom)、布瑞顿(Mary Brinton)、赫克森 (Douglas Heckathorn)等著名经济社会学教授。康奈尔 大学的经济社会学研究集中在以下领域。 • (1)经济社会学的奠基性思想。 • (2)从生命路线(life course)的视角对妇女职业进行定 量研究。 • (3)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学以及发达的资本主义 经济社会学; • (4)发达资本主义中的公司和组织的边缘研究。
一、社会网络与经济社会学
• 经济社会学家关注用经典社会学方法来理解经济行为,特 别关注影响经济规则形成与演变的四个因素:政治制度、 经济模型、社会网络及经济理念。 • 1 政治制度塑造市场 • 佩罗(Charles Perrow)和高柏的研究都验证了国内的政 治制度如何使不同的国家产生了独特的经济制度和市场形 式。佩罗研究了美国寡头企业的崛起(Perrow,2002), 高柏研究了日本产业行会和卡特尔的兴起,研究显示政治 制度结构决定了塑造经济制度和规范的主体,以及这些制 度和规范的基本内容(Gao,2004)。

二、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 1976年,斯梅尔瑟第一次给经济社会学下了明确的定义, 他指出:“经济社会学就是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 和解释模型,研究同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 消费有关的复杂行为”(斯梅尔瑟,1987)。美国康奈尔 大学社会学系给出的经济社会学定义为:经济社会学是借 助于已有的社会学概念和方法分析经济现象。市场、网络、 公司、产权、性别、工作和许多经济现象都是经济社会学 研究的内容。

探究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发展

探究经济社会学理论及其发展

文化经济·67·一、简析经济社会学理论经济学与社会学研究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而经济社会学融合了经济学和社会学的多项研究成果,并在20世纪初作为独立新兴学科出现。

经济社会学是从社会学的视角,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观察、探索、解释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一门交叉学科,其研究主体是社会人而非经济人。

经济社会学的追求目标是满足多层次需求而非获得最大利润,具体内容包括社会群体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如政治、教育、文化等各种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环境因素、政策实施等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关系,通过研究支配人们经济行为的主要因素并且对发生的经济过程进行社会学分析,其对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二、经济社会学的发展历程(一)早期经济社会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社会学作为独立学科开始兴起,在社会学理论中经典的代表人物包括迪尔凯姆、马克斯·韦伯和卡尔·马克思三位,但是其对社会学没有形成统一的理论体系。

19世纪6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改变了欧洲的生产活动,借助机械设备和大规模工厂化的生产已逐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而当时的经济模式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现代性质的市场心态和世俗化力量不断侵蚀人们原始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市场经济对利益最大化的进一步推动,迫使社会发展服从于经济发展,并任由经济部门以市场逻辑改造社会,使经济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出现逆转。

当前的社会学家在研究任何社会现象时都必须考虑资本主义经济对社会现象造成的不同程度影响,而新兴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和社会的急剧转型促使学者打破了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学科界限,一些学术知识和见解比较丰富的学者强烈要求将经济社会学和经济理论、经济统计学等进行并列研究,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社会学的发展,但是其研究重点依旧在于探讨现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以及市场主导经济系统造成的社会影响和后果等宏观层面的内容,使经济社会学缺乏统一的理论框架。

(二)新经济社会学20世纪30年代新古典经济学开始广泛应用数学模型来进行量化分析,其不断垄断经济研究,使经济社会学被正统经济学忽视和排斥。

经济社会学课件

经济社会学课件
与功能》
• 毛利人的“昊”:来源与群体 • 3、斯金纳个体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 (二)霍曼斯交换理论的内容 • 1、成功命题 • 2、刺激命题 • 3、价值命题 • 4、剥夺——满足命题 • 5、攻击——赞同命题 • 6、理性命题
• (三)霍曼斯交换理论的缺陷 • 1、心理还原主义 • 2、将人与动物的行为反应方式等同 • 3、把人的行为都看成理性行为 • 4、过于强调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
• 2、新古典综合学派 • 1948年(美)萨缪尔逊《经济学》
• 将新古典经济学的微观经济理论与分析方法同凯恩斯 的宏观经济理论及分析方法综合在一起,对凯恩斯经 济学说进行了重要的补充和发展。
• 3、货币主义学派 • 1976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米尔顿 •弗里德曼
• 经济不稳定是由于货币供求出了问题,只要充分发挥 市场机制,实行货币自由放任制度,就不会产生经济 危机。政府的最佳选择是稳定货币的供应量,使货币 的增长率等同与经济的增长率。
• (三)理性选择理论的三个特征 • 1、方法论追求个体主义 • 2、行动者力求实现最优化 • 3、个人自身利益最大化基础上能够实现社会的优化,
即达到帕累托最优化
• 帕雷托最优的定义是:资源分配的一种状态,在不使 任何人境况变坏的情况下,而不可能再使某些人的处 境变好。
• 帕雷托改进的定义是: 一种变化,在没有使任何人境 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
取巧、为自己谋求更大利益的行为倾向
第二节 社会学及其发展
• 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 • 人与社会的关系 • 二、社会学的发展 • (一)古典社会学理论 • 孔德、斯宾赛、迪尔凯姆、齐美尔、韦伯 • (二)现代社会学理论 • 功能主义理论、社会冲突论、社会交换理论、符号互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第一讲经济社会学渊源于发展一、经济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阿弗德里•马歇尔代表作《经济学原理》,其思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偏好是如何产生的。

(2)行为理论。

(3)组织是生产的第四因素。

2、约瑟夫•熊彼特代表作《经济分析史》,主要思想:(1)经济社会学是经济的一部分。

(2)经济社会学与经济学是不同的。

(3)企业家功能(4)企业家特质和作用(5)企业家角色心理(6)社会分层理论3、卡尔•波兰尼代表作《伟大的转变》,其思想:1)经济“嵌入”更大的社会之中2)市场经济及其矛盾。

3)作为基本制度的自我调节市场4)对古典和新古典经济理论的范式普遍效力的要求的限制二、社会学家的经济社会学思想1、埃米尔·蒂尔凯姆:代表作《社会分工论》①社会整合论。

②对自由经济的批判. ③道德对经济发展的作用.④反对经济与社会过渡社会化。

⑤社会秩序建立的基础。

2、马克斯·韦伯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主要思想:1)从传统经济行为到理性经济行为2)资本主义3)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4)经济与文化3、乔治·齐美尔代表作《货币哲学》,其主要思想:1)货币的社会价值 2)对现代的诊断 3)文化符号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三、经济社会学的发展1、第一阶段:1890-1930年德国:韦伯法国:安奈2、第二阶段:20世纪50年代帕森斯斯梅尔塞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 新制度经济学第二讲经济社会学及研究一、经济社会学的定义 1976年,斯梅尔塞: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框架、变项和解释模型,研究稀缺物品及服务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复杂行为。

第一、经济背景变量与社会背景变量之间的关系。

第二、研究经济行为本身。

2、经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经济。

经济制度与经济行为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学视野中的公司、组织和产业。

经济与社会系统、政治系统之间的关系。

3、新经济社会学新经济社会学就是研究经济行动、经济产出与经济制度之间的关系。

新经济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

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开始,就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作为主要任务;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于20 世纪50 年代建立了功能—结构主义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以格兰诺维特、伯特、乌兹为代表的新经济社会学家从波兰尼(Polanyi,1968)提出的“经济嵌入于社会”的概念中提出了一个一般化的“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结构”的假设,从社会网络角度研究经济行动。

从以上两个来自不同学科领域的学术发展来看,一是经济学,二是社会学,都殊途同归于采用嵌入的观点研究经济社会系统及其绩效的决定。

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已经经历了仅以价格和市场决定经济生活,以个体赢利的理性来界定经济生活的纯资本主义时代,伴随社会的发展,交易活动所嵌入的社会义务、亲缘义务对经济活动的影响会更加突出。

新经济社会学是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和经济体系的一门学科,它把人与人之间以经济为媒介物所相互缔结的关系作为研究课题,是研究社会的经济部分的社会学。

新经济社会学认为,经济现象是嵌入社会结构之中的。

在新经济社会学家看来,社会结构就是一种网络。

社会结构牵涉到个人之间、角色之间、群体之间、组织之间等多种层次的社会单位之间的关系模式。

一、新经济社会学概述“新经济社会学”一词同样包含着两层含义。

一是必须获得对经济社会学这门特定学科的新发展;二是所建构的理论必须是一种可竞争的一般性理论。

新发展意味着对“旧”经济社会学的继承和拓展。

经济社会学创立至今,经历了从古典到现代的演化阶段。

以马克思、杜尔凯姆和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经济社会学已为该学科确立了研究经济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基本理念和学术空间,然而,他们之间却未能建立起一个统一的经济社会学理论体系。

至20世纪50年代,以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为代表的现代经济社会学家,以其理论整合的方式,在古典经济社会学确立的研究范围内,建立了一个抽象力和形式化俱强的综合的经济社会学理论,即功能—结构主义经济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学概论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贡献一
界定了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事
实”。
贡献二 提出了社会学方法论的几条基本原则。 论述了社会团结。
贡献三 贡献四
关于社会反常现象和偏离行为的研究,特
别是深入研究了自杀问题。
4、韦伯的社会学观点
Max Weber (1864—1920)
代表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 精神》; 《经济与社会》。
(1)基础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还处在引进和研究 国外理论的阶段; (2)由于缺少基础理论尤其是中层理论的支持,研 究还不够规范,低层次水平的社会学研究和社会调 查还比较多; (3)分支社会科学还相对薄弱。
[思考题]
1、论述社会学产生的根源; 2、西方社会学创立、形成、发展阶段总体上的特 点; 3、论述迪尔凯姆对社会学的贡献;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1、孔德的社会学观点
Auguste Comte (1798--1857)
代表作——
《实证哲学教程》
贡献之一:最先提出并使用“社会学”概念。 贡献之二:对科学发展阶段的划分。 贡献之三:提出了社会学的定义及其构成部分。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进步和社会秩序的科学; 社会学分社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第二章
社会学发展简史
社会工作系
政治与法学学院
本章内容: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学学科的发展阶段
三、创立和形成时期的社会学观点
四、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的重要流派
五、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
一、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社会学创立的标志:
孔德在1838年发表《实证哲学教程》第四卷, 在这部著作中他第一次使用了“社会学”这个名 称,这标志着社会学的正式诞生。

新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学原理
新经济学原理是一套基于现代经济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性原则,旨在解释和预测经济活动的变化。

它的核心观点包括以下几点:
1. 机会成本: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必须考虑放弃某种选择所带来的机会成本。

换句话说,人们必须权衡权益和成本,才能做出最优的经济决策。

2. 激励机制:人们的经济决策常常受到激励机制的影响。

奖励和惩罚可以改变人们对于行为的选择,从而影响市场经济的运行。

3. 市场机制:市场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机制。

通过供求关系的调节,价格会自动调整以达到资源最优的配置。

4. 人们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新经济学认为,个体在经济决策中通常会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5. 信息不完全:在经济活动中,信息的不对称和不完全常常存在。

这种不完全的信息会导致市场失灵和资源配置的偏离。

6. 外部性:市场经济中的行为有时会对其他人产生外部影响,这种外部影响称为外部性。

外部性可能是正面的,即正外部性,也可能是负面的,即负外部性。

7. 公共产品:公共产品是指无法排除人们使用的产品,并且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别人使用。

由于公共产品的特殊性,市场
机制难以提供充足的供应。

新经济学原理帮助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并指导经济政策的制定。

它提供了一个分析经济问题的框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济行为和经济变化的原因。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

经济社会学考试重点题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名词解释1个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个人行动,即以个人的目的和偏好出发研究某种行动模式及其所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

2集体主义方法论:是指从社会结构出发,研究社会经济体系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它是一种从宏观向微观的路径。

3 新经济社会学:主要指那些采用网络理论,组织理论以及文化理论来研究经济现象的社会学取向。

4旧经济社会学:主要指工业社会学和帕森斯、斯梅尔瑟等人关于经济和社会的观点以及劳动社会学。

5强关系:指的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同质性较强,人与人的关系紧密,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维系着人际关系。

6弱关系:是个人的社会网络异质性较强,人与人关系并不紧密,也没有太多的感情维系。

7 交换的各类型(1)经济交换与社会交换经济交换:当事人各方相互换取为他人所拥有的各种所有物的行为。

社会交换:指那些期待他人能够做报答性回应且他人一般也能做出报答性回应的互动行为。

(2)互惠交换、再分配交换与市场交换互惠交换:以社会义务为交换基础,以非物质性回报和非盈利为目的的交换形态。

再分配交换:指处于下层的生产者“自下而上”的向首领或政府交纳一定数额的物品或劳动,处于社会中心的首领或政府“自上而下” 的以施恩的方式向下层民众分配一定的“赏赐”的交换类型。

市场交换:指以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关系为基础,以盈利为目标的交换形态。

(3)生产性、协商性、互惠性与普遍性交换生产性交换:即协调各部分力量或联合资源以产生一个共同的福利,生产性交换的基本类型是合作关系。

协作性交换:即协调产生明确的合同或交易的条件,协商性交换强调权利与责任的对等及契约的明确性。

互惠性交换:即长期的、连续的且通常是默许的利益赠与。

普遍性交换:即对某一行动者或网络和集体成员提供单边利益而从其他个人或多人处获取回报。

(4)利他型、利己型、合作型和冲突型交换利他型交换:指交换双方皆以满足对方的利益为目的。

利己型交换:指交换双方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考虑对方的利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国经济社会学重建的特点
• 1、移植性 • 2、应用性 • 3、学科性
(三)中国经济社会学恢复与重 建以来的研究主题
• 1、马克思主义经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 • 2、关于经济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 对西方经济学发展及其演变进行了比较全 面的梳理工作 • 对西方经济社会学研究的重点进行了分析 • 市场转型的经济社会学研究
• 8、制度化的标志:一批读者,一本手册 (《经济社会学手册》,1994),美国 社会学会的教学大纲和制度化的材料, 美国社会学会的经济社会学分会的成立 (2001) • 9、学术重镇:20世纪80年代的纽约州立 大学石溪分校(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at Stony Brook,SUNYSB或SBU), 今天的斯坦福、康奈尔、伯克利、 普林 斯顿和西北大学。
The Great Transformation: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Origins of Our Times
大转变、大转折、 大转型、巨变
冯钢,刘阳 译,浙江 人民出版社,2007.
16
马克· 格兰诺维特
• 1943年生于美国新泽西州 • 1965年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 学学士学位 • 1970年获哈佛大学社会学博 士学位 • 斯坦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 2002年开始任斯坦福大学社 会学系主任 • 经济社会学、社会分层与社 会理论
1988年《美国社会学杂志》专门 发行了一期经济社会学增刊 寄语
• 主旨就是“持着对其他学科的开放 态度,通过对共同主题的思考和对 每门学科就现实问题给出的问题和 证据的观察”,使得“社会学家和 经济学家都可能因此而获得进步” 。
• 5、核心概念:“嵌入”、“经济行为的社会建 构” • 6、研究对象(What is analyzed?): 消费,生产,技术创新,市场(劳动力,金融, 工业,消费者),性别和种族对经济因素的影 响,经济组织(银行,保险公司,企业,行业 等),经济与非经济组织(国家,工会等)之 间的关系,经济阶层,车间生活,分层,职业 隔离,经济理论和思想,对经济的态度,经济 职业(包括企业家),福利国家,国际经济, 通货膨胀,合同,货币,正规与非正规经济等。 • 7、理论视角:网络理论、组织理论、文化理论
第二章
新经济社会学
• 萨缪尔森说:“犹如在一个处女湖钓鱼一样 :每一杆下去,都有收获”。那就是所谓的 黄金时代,现在也是黄金时代,但事情并非 易事。不过,在那些日子里任何懂得一点数 学的人都可以从事经济学研究,而且还能取 得可喜的进步。我认为现在对经济社会学而 言,也正处在这样的时代。我认为有一个巨 大的还未开发的疆土,对懂得一些社会学的 人而言,也有一个处女湖,也可以钓到鱼。 • ----对格兰诺维特的采访 (1985)
二、“新”“旧”经济社会学的主要 差异
11
三、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概念
• (一)嵌入(embeddedness) • 1、嵌入概念的最早提出者是波兰尼--《大转折》。 • 2、格兰诺维特发展了“嵌入”理论,认 为在现代市场中,各种社会因素对经济 行为不仅有作用,而且有着决定性作用 。即经济行为被“嵌入具体的、不断变 化的社会关系中”。 • 3、类型:关系嵌入和结构性嵌入
7
• 12、学术地位: 20世纪80年代至 90年代末处于社会学的领军地位 ,导引了美国乃至世界经济社会 学的发展。
• The Handbook of Economic Sociology, (Second Edition) • (美)斯梅尔瑟;(瑞典)斯 威德伯格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译者:罗教讲;张永宏 • 华夏出版社,2009
维维安娜· 泽利泽尔
• 美国当代著名经济社会学家 • 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 • 1971年毕业于美国罗格斯大 学 • 1974和1977年获哥伦比亚大 学社会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 2007年当选为美国人文与科 学学院院士 Viviana A. Zelizer • 现任美国经济社会学学会主席 • 关注经济的文化和道德维度
(四)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展望
• 1、加强经济社会学理论范式的构建 • 2、市场的多维度研究 • 3、对就业和失业问题进行经济社会学的 分析
据Mark Granovetter统计,以成功取得职 位为例,令人意外的是通过“Strong Tie” (“经常”来往 )的只有16.7%,远比 “偶有来往”(55.6%)和“甚少来 往”(28%)的比率少得多,换句话说,如 果我们简单地把朋友分为“知己”、“普 通朋友”、“点头之交”的话,在事业发 展方面,后二者更的贡献远比“知己”为 大。 原因:信息的同质性与异质性 弱关系的威力在于信息的异质性较高,这 样的信息是不可能在自己的圈子里获得的,
一、什么是新经济社会学
• 1、产生:新经济社会学是经济学与社会学之间 “越境行动”所形成的多元格局中的一支 • 2、诞生标志:马克· 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 的论文“经济行为和社会结构:嵌入问题” (1985年,《美国社会学杂志》) • 3、基本含义:用社会学的理论、概念和方法, 重新解读诸如“生产”、“分配”、“消费”、 “市场”、“厂商”等传统上属于经济学研究对 象的那些经济生活现象。 • 4、目标:同经济学展开积极的理论对话,丰富 社会学的知识体系。
3、网络理论
网络理论认为,经济行为是被社会性地限定的, 是“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因此,仅用个人 的动机不足以解释纷繁复杂的经济生活。同时 ,个人的决策和行为是无法与具体的社会情境 割裂的,必须用“嵌入”来说明个人行动与其 所处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并解释行动者真 实的行为背景。这种理论批判社会学家把行动 者看成“过度社会化”的个体,能够自觉地、 无条件地遵从社会规范和社会准则的观点;同 时,它也认为经济学家的观点是“社会化不足 ”的,反对他们将经济行为的主体看成是完全 不受他人影响的原子化个人。
(二)经济的社会建构
• 按照格兰诺维特的观点,行动者在 社会空间中的行为往往混杂着多种 动机,仅仅用“理性行动者”或“ 利益驱动”来解释所有的经济行动 是不充分的,因为它们深深地依赖 于社会的网络、制度、文化、历史 等背景条件。
卡尔· 波兰尼
• 匈牙利人 • 1934年迁居英国 • 经济人类学和经济 史研究 • 《大转变》、《早 期帝国的贸易和市 场 》
• 10、代表人物:
Harrison White, Mark Granovetter, 伯特 (Burt), 迪马吉奥(Paul Dimaggio), 杜宾 (Frank Dobbin), 泽利泽尔(Viviana Zelizer)……
• 11、重要著作:
Mark Granovetter 《找工作》(Getting a Job, 1974) 伯特《结构洞》(Structural Holes,1992) Viviana Zelizer 《市场与道德》(Markets and Morals, 1979 ) 、《为无价的儿童定价》 (Pricing the Priceless Child, 1985)
(三)文化:更深的“嵌入
• 文化研究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一大研究主题还 得归功于泽利泽尔和迪马乔等人将人类学研究 方法和研究兴趣带入到新经济社会学领域。 • 她认为,发生在非市场领域内的生产、分配、 交换等经济行为往往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提 倡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这些现象。 • 迪马吉奥等人从大文化的角度补充了格兰诺维 特的“嵌入”概念,提出了“政治嵌入”、 “认知嵌入”和“文化嵌入”的观点。
17
四、新经济社会学的主要研究视角
(一)社会网络:社会结构的“资本”化 • 1、所谓“社会网络”就是“同事、朋友 和更普遍的联系”,是“联结行动者的 一系列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 • 2、几个相关概念: 网络规模 、关系强度、网络密度 关系内容 、社会资本
强关系、弱关系
四个指标,分别是互动频率、情感紧 密程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 博士论文:Getting A Job: A Study of Contacts and Careers 劳动力市场作为入手点:马萨诸塞州 牛顿镇的居民如何找工作 结论:在劳动力市场这个网络中主要 是弱关系在发挥兰诺维特首先提出了关于经济组织的社会学 问题,他认为社会关系渗透于各个企业间,经 济组织和个体经济行动者一样受社会关系网络 的限制。这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企业间 的交往和联系并不是通过正式的经济交易规范 而达成的,在很大程度上它是通过社会关系网 络实现的;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的等级制度也 常常为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所取代。
经济学与社会学重建关系后出现的多元格局
• 五个学派
理性选择的社会学(Rational Choice Sociology) 新经济社会学(New Economic Sociology) 社会经济学(Socio-Economics) 心理、社会、人类经济学(PSA-Economics) 交易成本经济学(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五、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命题
• 在斯梅尔瑟、斯威德伯格主编的《经济社 会学手册》中,把新经济社会学的理论核 心归结为三个命题: (1)经济行动是社会行动的一种特定类型; (2)经济行动具有社会性的定位; (3)经济制度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六、中国经济社会学的发展
• (一)中国经济社会学研究重建的历史 背景 • 在社会学“补课”的呼唤中起步的。 • 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要求下开始 的。 • 在国际经济学“社会学化”的趋势下恢 复和发展的
《道德与市场》 (1979)
《货币 的社会 意义》 (1994 )
《为无价的 儿童定价》 (1985)
《亲密关系 的购买》( 2005)
保罗· 迪马吉奥
• 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 • 1971年毕业于美国斯沃斯莫尔学 院(Swarthmore College) • 1977年和1979年获哈佛大学社会 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 1979-1992年任教于耶鲁大学社 会学系 • 1992年成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 教授 • 1996-1999年任普林斯顿大学社 会学系主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