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耳山·原文·翻译文·赏析·注释·作者

合集下载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赏析

【七年级上册】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诗的正文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写的是虚景即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这首诗的基调是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1、“澹澹”是形容水波动荡的样子,“竦峙”是写山岛巍然屹立的形象“丛生”、“丰茂”给人以生机蓬勃的感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意思是( B )A 日月星辰好像在沧海中运行B 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从沧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沧海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观”字统领全篇的写景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实写,后四句是虚写,其中总写沧海全景的诗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分写部分,先写岛上的树木百草,次写海面上的秋风洪波,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诗中将“大海”称为“沧海”,是因为海水呈青苍色4、这首诗的主旨是通过勾画大海的壮观景色,抒发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失,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课文原文《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习题一、反复诵读《观沧海》,体会这首四言古诗质朴率真、音调铿锵的特点,想象自己登山临海时产生的壮美感觉。

参考答案: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为历代读者所激赏。

如“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树木百草,生长十分繁茂,一阵萧瑟的秋风吹过,海面上涌起滚滚的波涛。

尽管萧瑟的秋风给人以悲凉萧杀之感,但是疾风劲草,方显其英雄本色;洪波汹涌,愈见其生命不息!这是对自然环境的真实描绘,也是诗人主观感受的具体写照。

诗人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展现的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景象!使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涌动。

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描写“杨花”“子规”两样景物起笔,从全诗看,有什么用意?参考答案: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喜欢悲哀凄惨地啼叫。

这样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渲染出一种寂寞萧条的气氛,也为下文表现作者对故友被贬谪遭遇的同情、无奈,以及思念之情做了铺垫。

三、朗读《次北固山下》,边读边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所展现的情景,体会上下句对偶的精妙。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易错剖析及解析解析(2)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骢马(唐)万楚金络青骢白玉鞍,长鞭紫陌野游盘。

朝驱东道尘恒灭,暮到河源日未阑。

汗血每随边地苦,蹄伤不惮陇阴寒。

君能一饮长城窟①,为报天山行路难。

【注】①长城窟:相传长城下有泉窟,可以饮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开篇即于读者眼前展现出一匹形貌引人注目、气度不凡的良马。

B.颔联以夸张的手法表现骢马被主人驱驰,需日行千里的艰辛与无奈。

C.诗歌从马的外在风神写到内在精神,形象生动地表现出骢马的神骏。

D.全诗格调高亢,豪放壮阔,体现了盛唐奋发昂扬、热情奔放的诗风。

(2)诗歌尾联“能”“尽”二字如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①作(南宋)叶梦得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②,戈戟云横。

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③。

转眄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

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

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

东山④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⑤!【注释】①寿阳:今安徽寿县,曾为楚国都城。

八公山:公元383年,东晋谢安以八万精兵大败前秦苻坚八十万众于此。

②芝兰秀发:比喻年轻有为的子弟。

③奔鲸:前秦溃兵,④东山:指谢安,他曾隐居东山,⑤桓筝:东晋桓伊善弹筝,曾抚筝而歌《怨歌》,以讽谏晋武帝猜忌谢安。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

古典诗词的理解与误解(二十)寻西山隐者不遇[唐]丘为绝顶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叩关无僮仆,窥室惟案几。

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

差池不相见,黾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声晚窗里。

及兹契幽绝,自足荡心耳。

虽无宾主意,颇得清净理。

兴尽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关于“若非巾柴车”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曰:“巾,作动词用。

柴车,破旧的车子。

巾柴车,是说用巾覆盖柴车。

”(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按:“柴车”,是以一般用来当柴烧的细散木条为材料制成的车辆,其特征在“简陋”,不在“破旧”。

说“巾柴车”是“用巾覆盖柴车”,注释仅到此为止,还不能算是有意义的解读。

汉琴曲歌辞《陬操》曰:“巾车命驾,将适唐都。

”三国魏曹丕诗曰:“巾车出邺宫,校猎东桥津。

”郭遐叔《赠嵇康》诗曰:“言驾有日,巾车命仆。

”唐储光羲《游茅山》诗五首其二曰:“巾车云路入,理棹瑶溪行。

”权德舆《送郑秀才入京觐兄序》曰:“予亦漉旨酒,巾柴车,与一二友出送于野。

”据以上诸例,可知“巾车”是说备车出行。

又,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曰:“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南朝梁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二十二《陶征君潜田居》曰:“种苗在东皋,苗生满阡陌。

虽有荷倦,浊酒聊自适。

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

”唐陆龟蒙《奉酬袭美秋晚见题》诗二首其二曰:“何事乐渔樵,巾车或倚桡。

”在以上诸例中,“巾车”不仅是备车出行,而且还可见出其出行是去劳作(耕耘、樵采)。

考虑到丘为此诗所描写的对象是一位“隐者”,身份与陶渊明、陆龟蒙等一致,故所谓“巾柴车”的含义,或更接近于后者。

要之,“若非巾柴车,应是钓秋水”云云,是诗人的揣测之词:“西山隐者”不在家中,他如果不是到田里去干农活或到山里去砍柴,那么就该是到水边去钓鱼了吧?东郊[唐]韦应物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

杨柳散和风,青山淡吾虑。

依丛适自憩,缘涧还复去。

微雨霭芳原,春鸠鸣何处。

乐幽心屡止,遵事迹犹遽。

观沧海原文翻译赏析拼音版

观沧海原文翻译赏析拼音版

观沧海原文翻译赏析拼音版 作者:曹操 朝代:汉朝 观沧海 / 碣石篇原文 :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 碣石篇拼音解读 : dōng lín jié shí ,yǐ guān cāng hǎi 。

shuǐ hé dàn dàn ,shān dǎo sǒng zhì 。

shù mù cóng shēng ,bǎi cǎo fēng mào 。

qiū fēng xiāo sè ,hóng bō yǒng qǐ 。

rì yuè zhī háng ,ruò chū qí zhōng 。

xīng hàn càn làn ,ruò chū qí lǐ 。

xìng shèn zhì zāi ,gē yǐ yǒng zhì 。

※提示:拼音为程序生成,因此多音字的拼音可能不准确。

相关翻译 写翻译 观沧海 / 碣石篇译文及注释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 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 海中山岛罗列, 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 的花草,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详情 相关赏析 写赏析 观沧海 / 碣石篇鉴赏 从诗的体裁看,这是一首古体诗;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 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详情 观沧海 / 碣石篇后世影响 《观沧海》这首诗,前六句写的是实景,而后四句则是曹操的想象,最后两句 跟本诗原文没有直接关系。

初中必背古诗词

初中必背古诗词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碣(jié)石:山名。

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公元207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澹澹(dàn 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 zhì):高高耸立。

译文: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庆幸得很哪,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唐代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没(mò):隐没。

译文:走在西湖边。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苏轼《书上元夜游》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书上元夜游》原文及译文赏析

苏轼《书上元夜游》原文及译文赏析书上元夜游苏轼已卯上元①,予在儋州②,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嘉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③杂揉,屠沽纷然。

归舍巳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睡,已再鼾矣。

放杖而笑,孰为得失?过④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

然亦笑韩退之⑤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注:①上元:农历正月十五。

②儋州:地名,现在属于海南。

③民:指汉族人。

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④过:苏轼的小儿子。

⑤韩退之:唐朝文学家韩愈。

这是哲宗元符二年苏轼在海南儋州贬所写的一篇小品文。

1.本小品文大致可以“已再鼾矣”为界,分为两部分,试分别概括其大意。

2.作者文中所写的“放杖而笑”蕴涵了几层意思?请结合文章内容及作者生平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1)第一部分记述作者在上元夜应几位海南文士之邀,出游赏月观景的一个生活片断。

第二部分写作者由“欣然”出游而悟得的因缘自适、随遇而安、当下即是的生活哲理。

(2)苏轼的“笑”包括“自笑”和笑人。

苏轼的“自笑”,是他出游后的悠然自得之笑,是苦中求乐的自我慰藉之笑。

“笑韩退之”,则是笑他思度拘滞,不善超拔。

苏轼的“自笑”和笑人,从正反两个方面反映了他的随缘自适的思想,这是他身处无可奈何的逆境中所产生的自慰自解的特殊心态。

二:1.问:作者夜游时见到了什么景象?答:民夷杂糅,屠沽纷然。

2.问:从作者出游回家已经三更的细节中,你可以想象到什么?答:上元之夜的繁荣景象和祥和淳朴的民风,以及作者悠然自得的心境。

3.问:回家后,作者为什么“放杖而笑”?答:为自己“看破得失”而笑,也笑韩愈不能看破得失,不能做到随遇而安。

4.问:“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说出了什么生活哲理?答:因缘自势,随遇而安,达观的生活哲理。

5.问:“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走海者未必得大鱼也。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答:作者借韩愈的比喻(把人生比作钓鱼),把上元夜游的得失,推及为人生的得失,流露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空漠之感及其追求解脱的心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必背古诗词梳理及重点赏析

观沧海东汉曹操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翻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 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波涛激荡, 海中山岛罗列, 高耸挺立。

我站在山巅, 心中的波涛也像海浪在起伏。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 丰茂的花草, 宁静的似在沉思。

萧瑟的风声传来了, 草木动摇, 海上掀起巨浪, 在翻卷, 在呼啸, 似要将宇宙吞没。

大海, 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日月的升降起落, 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 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啊, 庆幸得很, 美好无比, 让我们尽情歌唱, 畅抒心中的情怀。

作者简介:曹操, 字孟德, 一名吉利, 小字阿瞒, 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曹操精兵法, 善诗歌, 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气魄雄伟, 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 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史称建安风骨。

主题思想:本诗是诗人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时, 用饱含浪漫主义激情的大笔, 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描绘了祖国河山的雄伟壮丽, 既刻画了高山大海的壮阔, 更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重点赏析:本诗虚实结合, 借景抒情, 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 表现博大的胸怀, 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 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 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 胸怀开阔, 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 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 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儋耳山作者:苏轼朝代:宋类型:诗儋耳山【原文】突兀隘空虚,他山总不如。

君看道傍石,尽是补天馀。

儋耳山【翻译文】儋耳山高高耸立,使天空都显得狭小,其他山峰都不能与它一较雌雄。

请您看看道路旁边的一块块奇石,全都是女娲炼来补天而剩下的五色石吧。

儋耳山【评析】《儋耳山》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

此诗是作者在游览海南儋耳山时所作,表达了他怀才不遇和理想难以施展的愤懑、痛苦和烦恼,但也不乏旷达乐观的感情。

前两句写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云霄,远胜他山,表面写山,实质也写自己;后两句又写道旁石,用女娲补天典故鸣不平之意。

全诗借物抒情,语言含蓄,以暗喻曲尽其意。

篇幅虽然短小,但既写了山,又呼应人事,内容很丰富。

儋耳山【注释】儋(dān)耳山:儋州(今属海南)的主山,一名藤山,一名松林山。

隘(ài)空虚:使天空都显得狭小了。

他山:别处的山。

道傍石:即道旁石,道路旁边的石头。

张邦基《墨庄漫录》记苏过的话,说“道傍石”的“石”字当作“者”字,是传写之误。

补天:指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

《列子·汤问》及《淮南子·览冥训》载,往古之时,天柱折断,九州崩裂,大火、洪水不息。

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

儋耳山【赏析】此诗首先写儋耳山的形势。

因为儋耳山是当地最高的山,形势很险峻,所以用“突兀”表明其高,以占地位,“隘空虚”则补足“突兀”二字。

次句“他山总不如”还是就儋耳山与周围众山的比较而言,直接说出。

两句一句峭拔,一句平易,承应得很自然,这是苏轼晚年诗不事雕镌、随意而出,情随境换的表现,显示他的诗已进入圆熟自然的境界。

三、四句写山下,说山下路旁的奇石,都是女娲补天所用剩的。

这两句承上写山高而来,使诗境扩大,有尺幅千里之势。

诗用女娲补天典故,说明道旁大石的奇巧,整座山的奇也就不在话下了。

而“补天”正是文人用来匡扶时政、辅佐君王的常用典故;补天之余,等于说是受到朝廷的遗弃,没有派用处。

当时刘安世等贤臣受排挤正被贬岭南,苏轼用这典故,妙在双关,为刘安世等人抱不平,当然也包含了为自己鸣不平的意思在内。

苏轼的诗歌有着鲜明的个性,他在师法前人的基础上提倡“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书吴道子画后》),强调诗歌要有含蓄之美,要言有尽而意无穷,要能达到“发纤夫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书黄子思诗集后》)的深远境界,“笔力曲折,无不尽意”。

《儋耳山》一诗忠实地践行着他的创作主张:借物抒情,以暗喻曲尽其意。

前两句表面写山,实质也写了自己。

联系作者的才学,这里是暗表了他与众不同的才能。

后两句传达出他有补天之才而被弃置的愤懑和烦恼,觉得自己就是一块多余的石头。

但作者转念一想,即使被弃置,只要真的是一块补天石也就够了。

由此,此诗又表现出作者另一种过人的性格:以旷达乐观的态度对待政治上的打击和生活中的挫折。

全诗借山和石传情,借山和石喻己,语言含蓄,感情丰富,具有无穷之余味。

儋耳山【辑评】宋人张邦基《墨庄漫录》:“石”当作“者”,传写之误,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

作者苏轼的简介苏轼- [宋] - [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苏老泉长子,苏颍滨兄。

与父、弟合称“三苏”,故又称“大苏”。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

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事。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闻鼓院,寻试馆职,除直史馆。

治平三年,父卒,护丧归蜀。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权开封府推官。

熙宁四年(1070年),上书论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为杭州通判。

徙知密、徐二州。

元丰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诗托讽,逮赴台狱,史称“乌台诗案”。

狱罢,贬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

元丰四年(1081年),移汝州团练副使。

元丰八年(1085年)春,得请常州居住,十月起知登州。

寻召除起居舍人。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迁中书舍人,改翰林学士兼侍读。

元祐四年(1089年),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

会大旱,饥疾并作,东坡请免上供米,又减价粜常平米,存活甚众。

杭近海,民患地泉咸苦,东坡倡浚河通漕,又沿西湖东西三十里修长堤,民德之。

元祐六年(1091年),除翰林学士承旨,寻因谗出知颍州,徙扬州。

后以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出知定州。

绍圣元年(1094年),贬惠州。

绍圣四年(1097年),再贬儋州。

累贬琼州别驾,居昌化。

宋徽宗即位,元符三年(1100年)赦还,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卒于常州,年六十四(按:东坡生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时已入1037年)。

宋孝宗时谥文忠。

东坡于文学艺术堪称全才。

其文汪洋恣肆,清新畅达,与欧阳文忠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山谷并称“苏黄”;作词开豪放一派,变词体绮靡之风,下启南宋,与辛稼轩并称“苏辛”;工书,擅行、楷,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山谷、米元章、蔡君谟并称宋四家;画学文与可,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有《东坡集》四十卷、《东坡后集》二十卷、《和陶诗》四卷、《东坡七集》、《东坡志林》、《东坡乐府》、《仇池笔记》《论语说》等。

《全宋诗》东坡诗,卷一至卷四六,以清道光刊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为底本,卷四七、卷四八,以清干隆刊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为底本。

校以宋刊半叶十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甲)、宋刊半叶十二行本《东坡集》《东坡后集》(残,简称集乙,集甲、集乙合称集本)、宋眉山刊《苏文忠公文集》(残,简称集丙)、宋黄州刊《东坡先生后集》(残,简称集丁),宋刊《东坡先生和陶渊明诗》(简称集戊)、宋刊《集注东坡先生诗前集》(残,简称集注)、宋嘉泰刊施德初、顾景繁《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甲)、宋景定补刊施、顾《注东坡先生诗》(残,简称施乙,施甲、施乙合称施本)、宋黄善夫家塾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甲)、宋泉州刊《王状元集百家注分类东坡先生诗》(残,简称类乙)、元务本书堂刊《增刊校正王状元集注分类东坡先生诗》(简称类丙,类甲、类乙、类丙,合称类本)、明成化刊《东坡七集》(简称七集)、明万历刊《重编东坡先生外集》(简称外集)、清查初白《补注东坡编年诗》(简称查注)、清冯踵息《苏文忠诗合注》(简称合注)。

参校资料一为金石碑帖和著录金石诗文的专著的有关部分;一为清人、近人的苏诗校勘批语,其中有何义门焯所校清康熙刊《施注苏诗》(简称何校),卢檠斋、纪晓岚所校清干隆刊查注(分别简称卢校、纪校),章茗簃所校缪艺术风覆明成化《东坡七集》(简称章校)。

卷四八所收诗篇除《重编东坡先生外集》外,还分别采自《春渚纪闻》、《侯鲭录》等书,亦据所采各书及有关资料进行校勘。

新辑集外诗,编为第四九卷。

生平见《宋史·卷三百三十八·苏轼传》。

繁體版作者:蘇軾朝代:宋類型:詩儋耳山【原文】突兀隘空虛,他山總不如。

君看道傍石,盡是補天餘。

儋耳山【翻譯文】儋耳山高高聳立,使天空都顯得狹小,其他山峯都不能與它一較雌雄。

請您看看道路旁邊的一塊塊奇石,全都是女媧煉來補天而剩下的五色石吧。

儋耳山【評析】《儋耳山》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

此詩是作者在遊覽海南儋耳山時所作,表達了他懷才不遇和理想難以施展的憤懣、痛苦和煩惱,但也不乏曠達樂觀的感情。

前兩句寫儋耳山卓而不凡,高峻突兀,直插雲霄,遠勝他山,表面寫山,實質也寫自己;後兩句又寫道旁石,用女媧補天典故鳴不平之意。

全詩借物抒情,語言含蓄,以暗喻曲盡其意。

篇幅雖然短小,但既寫了山,又呼應人事,內容很豐富。

儋耳山【注釋】儋(dān)耳山:儋州(今屬海南)的主山,一名藤山,一名松林山。

隘(ài)空虛:使天空都顯得狹小了。

他山:別處的山。

道傍石:即道旁石,道路旁邊的石頭。

張邦基《墨莊漫錄》記蘇過的話,說“道傍石”的“石”字當作“者”字,是傳寫之誤。

補天:指女媧補天的神話故事。

《列子·湯問》及《淮南子·覽冥訓》載,往古之時,天柱折斷,九州崩裂,大火、洪水不息。

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

儋耳山【賞析】此詩首先寫儋耳山的形勢。

因爲儋耳山是當地最高的山,形勢很險峻,所以用“突兀”表明其高,以佔地位,“隘空虛”則補足“突兀”二字。

次句“他山總不如”還是就儋耳山與周圍衆山的比較而言,直接說出。

兩句一句峭拔,一句平易,承應得很自然,這是蘇軾晚年詩不事雕鐫、隨意而出,情隨境換的表現,顯示他的詩已進入圓熟自然的境界。

三、四句寫山下,說山下路旁的奇石,都是女媧補天所用剩的。

這兩句承上寫山高而來,使詩境擴大,有尺幅千里之勢。

詩用女媧補天典故,說明道旁大石的奇巧,整座山的奇也就不在話下了。

而“補天”正是文人用來匡扶時政、輔佐君王的常用典故;補天之餘,等於說是受到朝廷的遺棄,沒有派用處。

當時劉安世等賢臣受排擠正被貶嶺南,蘇軾用這典故,妙在雙關,爲劉安世等人抱不平,當然也包含了爲自己鳴不平的意思在內。

蘇軾的詩歌有着鮮明的個性,他在師法前人的基礎上提倡“出新意於法度之中,寄妙理於豪放之外”(《書吳道子畫後》),強調詩歌要有含蓄之美,要言有盡而意無窮,要能達到“發縴夫穠於簡古,寄至味於淡泊”(《書黃子思詩集後》)的深遠境界,“筆力曲折,無不盡意”。

《儋耳山》一詩忠實地踐行着他的創作主張:借物抒情,以暗喻曲盡其意。

前兩句表面寫山,實質也寫了自己。

聯繫作者的才學,這裏是暗表了他與衆不同的才能。

後兩句傳達出他有補天之才而被棄置的憤懣和煩惱,覺得自己就是一塊多餘的石頭。

但作者轉念一想,即使被棄置,只要真的是一塊補天石也就夠了。

由此,此詩又表現出作者另一種過人的性格:以曠達樂觀的態度對待政治上的打擊和生活中的挫折。

全詩借山和石傳情,借山和石喻己,語言含蓄,感情豐富,具有無窮之餘味。

儋耳山【輯評】宋人張邦基《墨莊漫錄》:“石”當作“者”,傳寫之誤,一字不工,遂使全篇俱病。

作者蘇軾的簡介蘇軾- [宋] - [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

蘇老泉長子,蘇潁濱兄。

與父、弟合稱「三蘇」,故又稱「大蘇」。

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

嘉祐六年(1061年),再中制科,授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廳事。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召除判登聞鼓院,尋試館職,除直史館。

治平三年,父卒,護喪歸蜀。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年),服除,除判官告院兼判尚書祠部,權開封府推官。

熙寧四年(1070年),上書論王介甫新法之不便,出為杭州通判。

徙知密、徐二州。

元豐二年(1079年),移知湖州,因詩托諷,逮赴台獄,史稱「烏台詩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