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古诗词:藏在古诗中的80个典故

合集下载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有典故的古诗词句
1、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典故是: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

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是烂柯人。

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

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

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烂柯人”,指晋人王质。

相传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两个童子下棋,就停下观看。

等棋局终了,手中的斧把已经朽烂。

回到村里,才知道已过了一百年,同代人都已经亡故。

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典故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浑忘自家是“庄周”其人了,后来梦醒,自家仍然是庄周,不知蝴蝶已经何往。

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名为杜鹃。

4、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典故是: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

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

古诗常见典故

古诗常见典故

古诗常见典故以下是古诗中常见的15个典故:劳歌: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梦到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以“梦蝶”比喻做梦、梦幻。

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青鸟为传信的使者。

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桑榆: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采薇:周武王伐纣,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

周朝建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于饿死。

后以此比喻隐居不仕。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王绩《野望》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柳永《雨霖铃》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秦观《踏莎行》请缨:汉武帝派终军到南越劝说南越王归顺。

终军说:“请给我一根长缨,我一定把南越王抓来。

”后比喻杀敌报国。

凌云:出自《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形容文章气势磅礴,文采斐然。

也有志向高远、豪放豁达之意。

白驹过隙:出自《庄子·知北游》,形容时间过得飞快,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一闪而过。

阳春白雪:原指战国时代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难度较大的歌曲,后来泛指高深的文学艺术。

暗香浮动:出自宋代林逋的《山园小梅》,形容梅花的香味清淡而悠扬,也形容女子淡淡的美丽和优雅。

长歌当哭:出自唐·李贺《歌诗编·李凭箜篌引》,表示用诗歌来代替哭泣,抒发悲愤之情。

高中语文知识 古诗文常用典故

高中语文知识 古诗文常用典故

古诗文常用典故⒈班马:① 离群之马。

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晋国大臣刑伯听到齐军营中马叫,推测到:“有班马之声,齐国军队一定撤走了。

”后送别诗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

②亦作马班,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

⒈抱柱:典点出庄子《庄子·盗跖》,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⒈北辰:原指北极星。

《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后用来比喻指国君或受尊重的人,也指帝都。

⒈碧血: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

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是周朝的贤臣,传说他无罪被杀,三年后其血化为碧玉,后以“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冤而死或忠心不泯。

⒈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总在一起飞,古代诗文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⒈婵娟: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

人们常喻月为美女,故也称月为婵娟。

⒈辞第:汉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霍去病建府第,霍去病此谢道:“匈奴未灭,无以为家也。

”后以之喻为国忘家。

⒈东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⒈豆蔻:一种多年生草生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⒈红叶:指以诗传情。

据说唐人卢渥从宫墙外水沟中拾到一片写有怨诗的红叶,珍藏起来。

后宣宗放宫女嫁人,卢渥选中的宫女,正巧就是在红叶上题诗的人。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并称为“花中四君子”。

12.还珠:典出《后汉书·循吏传》,古时合浦盛产珍珠,但因地方官员贪污成风,珍珠都自动移去别的地方,后来孟尝做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廉洁。

13.击楫中流:也作“中流击楫”。

楫,船桨。

出自《晋书·祖逖传》,东晋大将祖逖率部渡江,行至江中时,他敲着船桨发誓说,不收复中原,决不生还。

后借指决心报效国家,收复失地。

14.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一》。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典故有:
- 咏絮才:《世说新语》载,东晋谢道韫以“未若柳絮因风起”之句来比拟雪花飞舞,叔父谢安大为赞赏。

后以“咏絮”或“咏絮才”称赞女子善于吟咏。

- 比翼鸟、连理枝: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常用来比喻夫妻;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喻恩爱夫妻。

- 莼鲈:指家乡风味,典出《晋书》:“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后人将思念家乡、弃官归隐写作“莼鲈之思”。

- 桃源、武陵源、避秦:出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文中武陵渔人寻找的桃花源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和平安乐的理想之地。

后人常用此来指代与世隔绝的地方,或比喻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 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出自宋玉的《高唐赋》,楚怀王在游览高唐时,曾梦到与巫山神女欢会。

神女走时对楚怀王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

旦为朝云,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后人常用“云雨”、“巫山神女”、“阳台梦”等来表达男女欢会的意境。

除上述之外,古诗中常见的典故还有很多,如投笔、长城、楼兰、折腰、化碧、鸿雁、尺素、青鸾、双鲤等。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古诗词常用典故
1.庄生梦蝶:出自《庄子·齐物论》。

庄子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变成
了一只蝴蝶,在梦中他感受到了自由和幸福。

但是当他醒来后,却不知道自己是庄子还是一只蝴蝶。

这个典故常常用来形容人生的虚幻和无常。

2.望梅止渴:出自《世说新语·假谲》。

讲的是曹操在行军途中,为了安慰
士兵,告诉他们前面有一片梅林,士兵们听到后口中生出唾液,不再口渴。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

3.破釜沉舟:出自《史记·项羽本纪》。

讲的是项羽为了鼓舞士气,下令破
釜沉舟,让士兵们知道自己没有退路,只能前进。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下定决心,不顾一切。

4.画龙点睛:出自《历代名画记》。

讲的是张僧繇在画龙时,在龙的眼上点
了睛,龙便腾空飞起。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在关键处用一两句精彩的语言点明主旨。

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

讲的是李广为人正直,
善待士兵,士兵们自觉地爱护他的住所。

这个典故用来比喻为人正直、真诚、善良,自然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古诗中的用典

古诗中的用典

古诗中的用典
1、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3、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赤壁》
4、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李贺《雁门太守行》
5、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题乌江亭》
6、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绝句》
7、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崔灏《黄鹤楼》
8、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9、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0、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温廷筠《商山早行》
11、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12、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13、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李商隐《锦瑟》
15、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骆宾王《易水送别》。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docx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docx

古诗词常用典故汇总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

初中语文古诗词中的典故1、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典故】①归雁:源自“雁足传书”的故事。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汉书·苏武传》:“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朝廷据此通过外交途径把他接了回来。

【赏析】作者见空中大雁北飞,想起鸿雁传书的故事,表达对故乡洛阳的思念。

2、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①春深锁二乔。

【典故】①铜雀:即铜雀台。

是曹操在邺城(今河北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立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

相传曹操消灭袁绍兄弟后,夜宿邺城,半夜见到金光由地而起,隔日掘之得铜雀一只。

荀攸言昔舜母梦见玉雀入怀而生舜,今得铜雀,亦吉祥之兆也。

曹操大喜,于是决意建铜雀台于漳水之上,以彰显其平定四海之功。

【赏析】后两句议论,思路奇特。

诗人不从正面去评论战争胜败的原因,别出心裁地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①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典故】①子规:又叫杜鹃,布谷鸟的别称。

古代传说,它的前身是蜀国国王,名杜宇,号望帝,后来失国身死,魂魄化为杜鹃,悲啼不已,啼声如“不如归去”。

这可能是前人因为听得杜鹃鸣声凄苦,臆想出来的故事。

【赏析】此诗首句写景兼点时令。

于万千景物独取随风飘散的杨花和子规,即含有漂泊之感、离别之恨。

5、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①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②飞快,弓如霹雳③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典故】①八百里:据《世说新语》载,晋王恺有牛名“八百里驳”,十分珍视。

王济指牛作赌注,与王恺比射,王济获胜,杀牛作炙。

后人即以“八百里”指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古诗词:藏在古诗中的80个典故1、湘妃竹。

舜死后,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3、连生在一起的两个树枝,比如恩爱夫妻。

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4、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5、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6、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7、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8、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9、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1、杜康传说杜康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2、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3、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

该节由此而来。

唐·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4、古时字写在竹简上,先用火烧竹简,使其干燥,叫“杀青”;因烘时竹简出水如汗,故又叫“汗青”。

后指书稿、史书。

宋·文天样《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5、南方的一种植物,又叫“相思子”。

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之二——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16、西汉张敞夫妻恩爱,曾为其妻画眉。

后以此形容夫妻相爱。

唐·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17、传说太阳里有三足乌。

后以“金乌”作为太阳的代称。

唐·韩愈《李花赠张十一署》——金乌海底初飞来,朱辉散射青霞开。

18、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

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

唐·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19、楼兰楼兰国王贪财,多次杀害前往西域的汉使,后傅介子出使西域,计斩楼兰王。

故“楼兰”常代指边境之敌。

唐·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0、梦蝶也称“化蝶”。

战国时庄子有一次做梦,自己变成了蝴蝶。

后比喻做梦、梦幻。

后人用来借指迷惑的梦幻和变化无常的事物。

唐·李商隐《无题》——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宋·陆游《闲游》之三——困卧幽窗身化蝶,醉题素壁字栖鸦。

21、青鸟传说汉武帝七月七日在永华殿祭祀,忽有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东方朔说这是因为西王母要来了。

后以此为传信的使者。

隋·薛道衡《豫章行》——愿作王母三青鸟,飞来飞去传消息。

唐·李商隐《无题》——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2、西汉末,王莽专权,刺史蒋诩辞官隐居,在园里竹阴下“开三径”,只和羊仲、求仲两人相交。

后以此代指隐士居住的地方。

东晋·陶潜《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唐·白居易《欲与元八卜邻先有是赠》——明月好同三径夜,绿杨宜作两家春。

23、传说太阳落在崦嵫,日影照在桑榆树上。

以此比日暮,后比喻人的晚年。

唐·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唐·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24、天狼,星名。

古人以为主侵掠。

后以“射天狼”比喻打击入侵的异族。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25、古人寄信,将信结成双鲤形状。

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后因此将其比作书信。

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嵩云秦树久离居,双鲤迢迢一纸书。

“双鱼”同义。

唐·李白《赠汉阳辅录事》——汉口双鱼白锦鳞,令传尺素报情人。

26、语出《诗经•黍离》,东周大夫路经西周故都,见其满地禾黍,遂有宫室宗庙毁坏之叹。

后以此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唐·许浑《登洛阳故城》——禾黍离离半野蒿,昔人城此岂知劳?27、语出唐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很,隔江犹唱后庭花。

”商女即歌女。

后以此为不顾国家兴亡而醉生梦死的典故。

宋·王安石《桂枝香》——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28、投笔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

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

后指弃文从武。

唐·骆宾王《宿温城望军营》——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

宋·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

29、阳关阳关,古关名,今甘肃敦煌西南。

唐·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后谱成送别之曲,名《阳关曲》。

唐·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30、折柳汉代京城习俗,凡送远客,都要送到长安东面的霸桥,并折柳枝相赠。

后指送别。

唐·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31、陶渊明因不愿为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遂辞官归隐,后喻指屈身事人。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颜?32、比喻悲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

清·龚自珍《己亥杂诗》——三更忽轸哀鸿思,九月无襦淮水湄。

33、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

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辞。

唐·李群玉《自泮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

元·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

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34、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出自杜甫诗《可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苍狗。

35、也说“芹献”。

《列子·杨朱》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个人在乡里的豪绅前大肆吹嘘芹菜如何好吃,豪绅尝了之后,竟“蜇于口,惨于腹”。

后来就用“献芹”谦称赠人的礼品菲薄,或所提的建议浅陋。

36、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

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比喻坚守信约。

唐·李白《长干行》——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37、①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荚蓉褛送辛渐》)②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

38、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宋·姜夔《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荞麦青青。

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

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

唐·杜甫《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空好音。

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表惋惜。

唐·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39、原指姿态美好,多用来形容女子。

因人们常以美女喻月,故也称月亮为婵娟。

宋·苏轼《水调歌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0、柳营指军营,《史记》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

周亚夫细柳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方可入营。

后也代称纪律严明的军营。

唐·鲍溶《赠李黯将军》——细柳连营石堑牢,平安狼火赤星高。

41、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索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42、雕虫语出汉代扬雄《法言》:“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

”后来比喻微不足道的技术,多指文学技巧。

唐·李贺《南园》——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43、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44、原指《诗经》的《国风》和《楚辞》的《离骚》,后泛指优秀的文学作品或指文采。

近代·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45、①关山月——乐府曲调,多写征戍离别之情。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②梅花落——曲调名。

唐·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由《落梅花》的笛声想像梅花满天飘落的景象,再有梅花的飘落产生凛然生寒的感觉,这正与诗人当时的心境切合。

这样,诗人由笛声想到梅花,由听觉诉诸视觉,以通感的方式描绘了冷落的感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