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借光文言文拼音
凿壁借光文言文注释翻译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蜡烛照明。
他的邻居家里有蜡烛,但是光线照不到他家。
匡衡于是凿穿墙壁,把邻居家的光线引过来,用书本在光下读书。
《凿壁借光》译文:匡衡,字稚圭,他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蜡烛照明。
他的邻居家里有蜡烛,但是光线照不到他家。
匡衡于是凿穿墙壁,把邻居家的光线引过来,用书本在光下读书。
《凿壁借光》注释:1. 匡衡:字稚圭,西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他在青年时期勤奋好学,后来成为了一位杰出的政治家。
2. 勤学:勤奋学习,指勤奋刻苦地学习。
3. 无烛:没有蜡烛照明,指家里没有照明设备。
4. 邻舍:邻居,指住在隔壁的人。
5. 烛:蜡烛,一种照明工具。
6. 不逮:达不到,指光线照不到。
7. 衡:匡衡,指他自己。
8. 穿壁:凿穿墙壁,指用工具在墙上打洞。
9. 引:引导,指把邻居家的光线引导过来。
10. 书:书本,指学习用的书籍。
11. 映光:映照光线,指用书本在光线下阅读。
《凿壁借光》故事背景:《凿壁借光》的故事发生在西汉时期,匡衡在青年时期勤奋好学,但是家里没有蜡烛照明。
为了能够继续学习,他想出了一个办法,凿穿墙壁,把邻居家的光线引过来,用书本在光下读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决心和毅力,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凿壁借光》寓意:《凿壁借光》这个故事寓意着勤奋好学、不怕困难、勇于创新的精神。
匡衡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克服了困难,实现了自己的学习目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努力拼搏,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凿壁借光的故事

凿壁借光的故事
【注音】záobìjièguāng
【成语故事】西汉宰相匡衡从小因为家贫,没有条件进学堂,他白天为藏书很多的文不识家干活,晚上没钱买灯油,就只好在土墙上凿一个洞,借隔壁的灯光来读书,甚至到有书的人家去免费帮工换取书本,他刻苦学习终于在汉元帝时期当上太子少傅。
【出处】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晋·葛洪《西京杂记》第二卷【解释】凿:挖。
在墙上凿一小孔,借邻居的灯光读书。
形容家贫刻苦读书。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指人勤学
【近义词】凿壁偷光
【反义词】不学无术。
《匡衡凿壁借光》文言文及注释

《匡衡凿壁借光》⽂⾔⽂及注释《匡衡凿壁借光》⽂⾔⽂及注释 匡衡勤学,选⾃《西京杂记》《西京杂记》是古代汉族历史笔记⼩说集,其中的.“西京”指的是西汉的⾸都长安。
下⾯是《匡衡凿壁借光》⽂⾔⽂及注释,欢迎阅读。
原⽂: 匡衡勤学⽽烛,邻居有烛⽽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读之。
⾢⼈⼤姓⽂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不求偿。
主⼈怪问衡,衡⽈:“愿得主⼈书遍读之。
”主⼈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学。
翻译: 匡衡很勤学,但没有蜡烛,邻居有蜡烛却照不到(他的房间)。
匡衡于是就在墙上打了⼀个洞⽤来引进烛光,⽤书映着光来读书。
当地有⼀⼤户⼈家叫⽂不识,家⾥⼗分富有,书⼜很多,匡衡就给他家作雇⼯,⾟苦劳动⽽不要求报酬,主⼈感到奇怪,就问匡衡,匡衡回答说:“希望可以读遍主⼈的书。
”主⼈感叹,就把书借给他,(匡衡)终于成了⼤学问家。
注释: 1.不逮:指烛光照不到;逮:到,及。
2.穿壁:在墙上打洞;穿:凿。
3.以:⽤。
.映:映照。
4.⾢⼈:同县的⼈。
5.⼤姓:⼤户⼈家。
致:给。
6.⽂不识:⼈名,姓⽂名不识。
7.与:即“与之”,给他。
8.佣作:做⼯⾟勤劳作。
9.偿:报酬。
10.怪:以……为怪;对……感到奇怪。
11.愿:希望。
12.得:得到。
13.资给:资助给。
14.偿:报酬。
15.书:读书。
16.遂:于是,就。
17.⼤学:⼤学问家。
18.如是:如此。
19.匡衡:西汉经学家。
20.⽂不识:⼈名。
21.乃:于是。
22.与:给。
23.愿:希望。
24.得:允许。
25.遍:尽。
26.资:借。
27.以:把。
带拼音成语故事-凿壁偷光电子教案

带拼音成语故事-凿壁偷光凿z áo 壁b ì 偷t ōu 光gu āng【典故】汉hàn 朝cháo 时shí,少shǎo 年nián 时shí 的de 匡kuāng 衡héng ,非fēi 常cháng 勤qín 奋fèn 好hǎo 学xué。
由yóu于yú 家jiā 里lǐ 很hěn 穷qióng ,所suǒ 以yǐ 他tā 白bái 天tiān 必bì 须xū 干gàn 许xǔ 多duō 活huó,挣zhèng 钱qián 糊hú 口kǒu 。
只zhī 有yǒu 晚wǎn 上shàng ,他tā 才cái 能néng 坐下zuòxià 来lái 安ān 心xīn 读dú 书shū。
不bù 过guò,他tā 又yòu 买mǎi 不bù 起qǐ 蜡là 烛zhú,天tiān 一yī 黑hēi ,就jiù 无wú 法fǎ看书kànshū 了le 。
匡kuāng 衡héng 心xīn 痛tòng 这zhè 浪làng 费fèi 的de 时shí 间jiān ,内nèi 心xīn 非fēi 常cháng痛tòng 苦kǔ。
他tā的de 邻lín 居jū 家jiā 里lǐ 很hěn 富fù 有yǒu ,一yī 到dào 晚wǎn 上shàng 好hǎo 几jǐ 间jiān 屋wū 子zǐ 都dōu 点diǎn 起qǐ 蜡là烛zhú,把bǎ 屋wū 子zǐ 照zhào 得dé 通tōng 亮liàng 。
凿壁偷光小古文注音版

凿壁偷光小古文注音版凿záo 壁b ì偷tōu 光guāng匡kuāng 衡héng 勤qín 学xué而ér 无wú烛zhú , 邻lín 舍shè有yǒu 烛zhú而ér 不bù逮dài , 衡héng 乃nǎi 穿chuān 壁b ì引yǐn 其q í光guāng , 以y ǐ书shū映yìng 光guāng 而ér 读dú之zhī 。
邑y ì人rén 大d à姓xìng 文wén 不bù识shí , 家jiā富f ù多duō书shū,衡héng 乃nǎi 与yǔ其q í佣yōng 作zuò而ér 不bù求qiú偿cháng 。
主zhǔ人rén 怪guài , 问wèn 衡héng , 衡héng 曰yuē :“ 愿yuàn 得d e 主zhǔ人rén 书shū遍biàn 读dú之zhī 。
” 主zhǔ人rén 感gǎn 叹tàn , 资z ī给gěi 以y ǐ书shū , 遂suì成chéng 大d à学xué。
凿壁偷光小古文注音版 1 2záo bì tōu guāng凿壁偷光kuāng héng qín xué ér wú zhú , lín shè yǒu zhú ér bù dài , héng nǎi chuān bì yǐn qí guāng , yǐ shū yìng guāng ér dú zhī 。
文言文——凿壁借光

鑿壁借光【拼音】záo bìjièguāng【釋義】原指西漢匡衡鑿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
後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
【出處】《西京雜記》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
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作者】關於《西京雜記》的作者。
歷來尚有非議,但是我們一般認為是東晉葛洪(284—364),字稚川,號抱樸子,東晉丹陽句容人,道教理論家,其著作還有《抱樸子》、《神仙傳》等。
【原文】匡衡①,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居有燭而不逮②,衡乃穿壁③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④大姓⑤文不識⑥,家富多書,衡乃與⑦其傭作⑧而不求償⑨。
主人怪⑩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⑾讀之。
”主人感其言,與之書,遂⑿成大學⒀。
衡能說<詩>。
時人為之語曰無說詩。
匡鼎來。
匡說詩。
解人頤。
鼎。
衡小名也。
時人畏服之。
如是聞者皆解頤歡笑。
衡邑人有言詩者。
衡從之與語。
質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聽。
更理前論。
邑人曰窮矣。
遂去不返。
【注釋】①匡衡:西漢經學家②逮:到,及。
不逮,指燭光照不到。
③穿壁:在牆上打洞。
穿:鑿④邑人:謂同縣的人。
古時“縣”通稱為“邑”。
⑤大姓:富戶;大戶人家。
⑥文不識:指文名不識。
⑦與:給。
⑧傭作:被雇傭勞作。
⑨償:值,指報酬(回報)。
⑩怪:感到奇怪。
⑾遍:盡⑿遂:最終⒀大學:大學問家。
【譯文】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
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主人,我想讀遍你家所有的書。
”主人聽了,深為感歎,就把書借給他讀。
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匡衡能夠解說《詩經》,當時的人為此編了順口溜說“誰也別說《詩經》了,匡鼎他來啦,老匡他說的《詩經》,能把人下巴說掉啦!”鼎是匡衡的小名,(因為他對《詩經》的解說很精當,)當時的人都對他既敬畏又欽佩,聽到的人沒有不發出會心解悟的歡笑的。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⑭其佣⑥作而不求偿⑬。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⑪成大学⑫。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为怪;认为...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⑪遂:终于。
⑫大学:大学问家。
⑬偿:报酬。
⑭与:帮助。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匡鼎来了,没有人敢讲《诗经》。
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
文言文凿壁借光译文和原文

文言文凿壁借光译文和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凿壁借光文言文拼音
1. 凿壁借光带拼音版
凿záo壁bì偷tōu光guāng
匡kuāng衡héng勤qín学xué而ér无wú烛zhú ,邻lín舍shè有yǒu烛zhú而ér不bù逮dǎi ,衡héng乃nǎi穿chuān壁bì引yǐn其qí光guāng ,以yǐ书shū映yìng光guāng而ér读dú之zhī 。
邑yì人rén大dà姓xìng文wén不bù识shí ,家jiā富fù多duō书shū ,衡héng乃nǎi与yǔ其
qí佣yōng作zuò而ér不bù求qiú偿cháng 。
主zhǔ人rén怪guài ,问wèn衡héng ,衡héng曰yuē :“ 愿yuàn得de主zhǔ人rén书shū遍biàn读dú之zhī 。
” 主zhǔ人rén感gǎn叹tàn ,资zī给gěi以yǐ书shū ,遂suì成chéng大dà学
xué 。
凿壁借光文言文拼音 2
凿壁借光
《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凿壁借光文言文拼音 3
匡衡⑴,勤学而无烛。
邻居有烛而不逮⑵,衡乃穿壁⑶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⑷大姓⑸文不识⑹,家富多书,衡乃与⑺其佣作⑻而不求偿⑼。
主人怪⑽,问衡,衡曰:“愿⒁得主人书遍⑾读之。
”主人感叹,资⒂给以书,遂⑿成大学⒀。
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
匡鼎来。
匡说诗。
解人颐。
鼎。
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之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
衡从之与语。
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
曰先生留听。
更理前论。
邑人曰穷矣。
遂去不返。
编辑本段注释(1)匡衡:西汉经学家。
(2)逮:到,及。
不逮,指烛光照不到。
(3)穿壁:在墙上打洞。
穿:凿。
(4)邑人:谓同县的人。
古时“县”通称为“邑”。
(5)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6)文不识:人名,姓文名不识。
(7)与:帮助。
(8)佣作:被雇佣劳作。
(9)偿:值,指报酬(回报)。
(10)怪:以。
为奇怪。
(11)遍:尽。
(12)遂:终于。
(13)大学:有学识的人。
(14)愿:希望。
(15)资:资助,借给。
(16)得:得到。
(17)屣:鞋子。
(18)以:读。
(19)解人颐:使人开怀大笑。
颐,脸颊。
(20)挫服:折服。
(21)《诗》:此指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22)闻:听。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隔壁烛光透不过来,匡衡就在墙壁凿了一个洞引进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家中富有有很多藏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辛勤劳作,却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借给他书。
最终匡衡成了有学识的人。
4. 文言文《凿壁偷光》的翻译
原发布者:摇啊摇
《凿壁偷光》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凿壁偷光(凿壁借光)。
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
原文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①,衡乃穿壁②引其光,以书映③光而读之。
邑人大④姓文不识⑤,家富多书,衡乃与⑭其佣⑥作而不求偿⑬。
主人怪⑦问衡,衡曰:“愿⑧得⑨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⑩以书,遂⑪成大学⑫。
衡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疑。
”鼎,衡小名也。
时人畏服如是。
闻者皆解颐欢笑。
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
邑人挫服,倒屣而去。
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反。
(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文言知识]说“穷”。
“穷”是个多义词。
一、指“困窘”。
如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意为处境艰难时只能自己管好自己。
二、指“尽”、“极”。
上文“穷矣”,意为没什么可说了。
成语有“无穷无尽”,其中“穷”与“尽”为同义。
三、指“贫困”。
四、指“寻求到尽头”。
《桃花源记》:“欲穷其林。
”其中的“穷”即为寻求到尽头。
注释①逮:到;及。
②穿壁:在墙上打洞。
③映:照耀。
④大:大户人家;有钱的人。
⑤文不识:邑人的名字。
⑥佣:雇佣。
⑦怪:以。
为怪;认为。
是奇怪的。
⑧愿:希望。
⑨得:得到。
⑩资给:资助、供给。
⑪遂:终于。
⑫大学:大学问家。
⑬偿:报酬。
⑭与:帮助。
翻译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