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
影像技术专业《影像电子学基础》实验指导书

影像技术专业《影像电子学基础》实验计划书一、教学大纲中的学时分配表教材说明:采用人民卫生出版社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影像电子学基础》。
2002年8月第一版,陈武凡主编。
二、具体各单元实验安排:实验从教材中挑选,故标明页码三、具体各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叠加定理的验证(一)实验目的:1 学习直流电压表、直流电流表、电阻箱、滑性变阻器和直流稳压电源的使用方法。
2 加深对叠加定理及电压、电流参考方向的理解。
(二)实验设备与器材:直流稳压电源2台直流电压表(0~15~30V)1只直流电压表(0~50~100~300mA)3只电阻箱3只双刀双掷开关2只(三)实验内容及步骤:1 按照图1-65接线,当两个电源都作用时,测取各电压、电流值。
将数据填入表1-5。
21-5。
3将开关K1打向2,让电源10V单独作用,测取各电压及电流值,将数据填入表1-5。
(四)实验报告要求:1对图1-65所示电路用叠加定理进行分析计算,比较理论值与测量值有无差异?2 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便说明哪些误差是可以消除的,便说明哪些误差是无法消除的(五)实验思考题:1 当20V电源单独作用时,开关K2不打向4可以吗,为什么?2当两个电源分别单独作用时,I2和I1支路的电流表为什么要调换极性?不调换行吗?实验二移向电路的测试(一)实验目的(1)培养独立设计简单电路的能力。
(2)加深对RC电路元件的认识。
(3)掌握信号发生器和示波器的使用方法。
(二)实验设备于器材底频信号发生器1台双踪示波器材1台电阻,电容元件若干(三)实验内容于步骤实验内容参看第七页。
由R、C元件构成的RC电路如图2-62所示。
(1)按照图2-26连接实验线路,在输入电压U =2V,频率F=1000HZ的条件下,用示波器测量在给定电路参数时的输出电压与输出电压的相位差。
(2)设计一个RC移相电路,在输入电压U =2V,频率F=1000HZ的条件下,调节RC参数值,使输出电压超前输入电压750,得出该状态下的RC参数值.(3)设计一个RC移相电路, 在输入电压U =2V,频率F=1000HZ的条件下,调节RC参数值,使输出电压滞后输入电压75度, 得出该状态下的RC参数值..(4)设计一个RC移相电路(可选择多个RC元件), 在输入电压U =2V,频率F=1000HZ的条件下,调节RC参数值,达到输出电压滞后输入电压1250的要求,得出该状态下的R、C参数值。
摄影摄像基础(第二版)_李文联_电子教案_第四章-PPT精品文档

快门
1/15
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2. 感光度与曝光量
• 胶卷感光度ISO的值如表所示的内容。
• 由表可以看出,左边的感光度比右边相邻的感光度低1 倍。感光度越高,即感光速度越快,需要的曝光量就越 少,反之,感光度越低,即感光速度越慢,需要的曝光 量就越多。因此,每增加(或减少)若干挡感光度,曝 光量就要相应地减少(或增加)若干挡。
• • • • •
4.2.1 4.2.2 4.2.3 4.2.4 4.2.5
模式拨盘 基本曝光模式 场景曝光模式 其他曝光模式 照片与摄像模式之间的切换
• 模式拨盘是DC、DV进行进行照片拍摄时曝光模式选择的 控制台,基本曝光模式都可以在模式拨盘中进行选择。 数码照相机的曝光模式丰富,可以实现自动化曝光和人 工控制曝光。只要将命令拨盘对准相应模式即可实现。 对于不同的照相机,由于构造不一,功能不一,因而, 模式拨盘的内容和符号也不尽相同,用以对准的标记符 合和位置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左边,有的在中间,有的 在右边,DC的模式拨盘如图4-1的(a)、(b)和(c)所示, DV的模式拨盘如图4-1(d)所示。 • DV有模式拨盘的较少。图4-2(d)所示的是JVC GZ-MG730 数码摄像机的模式拨盘,其模式拨盘中的模式不仅适用 于静态照片的拍摄,也适用于摄像。 • DC、DV的模式拨盘
2. 闪光补偿曝光模式
• 数码照相机的自动曝光模式,在低照度的情况下自动启 动内置闪光灯,补偿现场光的不足。 • 通过菜单中或按钮,就可以进行闪光灯模式的设定。 • 闪光灯模式有如下设定: • 自动:根据照明条件,照相机可自动确定是否使用闪光 灯,默认设置为自动。 • 强制使用闪光灯:不管环境光线强弱,始终使用闪光灯。 • 缓慢同步:不管环境光线强弱,始终使用闪光灯。在此 模式中,快门速度在较暗条件下会变得较慢,从而可以 清晰拍摄不在闪光灯照亮范围之内的景物。 • 不使用闪光灯:不管环境光线强弱,均不使用闪光灯。
影像电子学基础

(2) ABCA不是闭合回路,也可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UAB+ UBC+ UCA = 0 5 + (- 4)+ UCA = 0
UCA = - 5 + 4 = - 1 (V)
四、全电路欧姆定律
(支路中含有电动势时的欧姆定律) I
R0 E + U _ R
U O IR0
U IR
E U U 0 IR IR0 I ( R R0 )
问题讨论
电子电路,即信号处理电路
信 号 源
放 大 器
负载 中间环 节
电源
它的作用主要为传递和处理信号。
2 . 电路模型
开关
干 电 池
导线 电源
灯 泡
负载
中间环 节
2 . 电路模型
+ 电 池 _ 灯 泡
R0
+ E _ 电源 负载
R
理想电路元件: 在一定条件下,突出其主要电磁性能,忽略次要因 素,将实际电路元件理想化(模型化)。 主要有电阻、电感、电容元件。 电路模型: 由理想电路元件所组成的电路,就是实 际电路的电 路模型。
a
I4 I3 +
I6
R6
c
例如: 回路 a-d-c-a
I 4 R4 I5 R5 E3 E4 I3 R3
电位升 电位降
I5
d E3 _ R3
或:
I 4 R4 I5 R5 E3 E4 I3 R3 0
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前,先确定回路电压的参考 方向,和饶行方向 电阻上电流的方向和饶行方向一致,取正号
在纯电阻电路中,电功的公式也可可写成
U2 W I Rt t R
《医学电子学基础》课程简介(医学影像、医学检验)

《医学电子学基础》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医学电子学基础》
英文名称:《Medical Electronics Base》
开课单位:基础医学院物理学教研室
课程性质:必修课
总学时:54学时,其中理论:34学时,实验:20学时
学分:3学分
适用专业:医学影像、医学检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影像、医学检验专业所需要的电子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的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
基础。
内容简介:医学电子学基础是研究电子技术和生物医学相联系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介绍电路基础、放大器的基本原理、生物医学常用放大器、集成运算放
大器、振荡电路和直流电源等内容。
采取以课堂教学、教师讲授为主和
综合(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
基本按小班方式上课,小组进行
实验。
采取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方式、实物示教等。
适当布置一定数
量的习题作业,并介绍一些课外参考书。
考核形式:闭卷考试
教材:《医学电子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陈仲本,2版,2005年。
参考书目:《模拟电子技术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童诗白,3版,2002年。
主讲教师:方涌副教授任社华副教授令狐昌勤副教授。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

电路与电子学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一、课程目的及背景电路与电子学是现代电气工程的基础学科,是理解和掌握电子元器件工作原理和电路功能设计的必修课程。
本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电子元器件和电路的研究,培养学生对电路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掌握,使其能够为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提供必要的基础支持。
二、课程体系本门课程共分为五个章节,分别为:第一章:基础知识介绍电子元器件的基本概念和分类、电路元件的特性和电路的设计方法。
第二章:电学基础介绍电路分析的基本理论,包括电压、电流、电阻、电感、电容等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讲解直流电路和交流电路的分析方法。
第三章:放大器设计介绍放大器的分类和特性,讲解共射放大器、共基放大器、共集放大器等常用放大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反馈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设计。
第四章:滤波器设计介绍滤波器的分类和特性,讲解低通滤波器、高通滤波器、带通滤波器、带阻滤波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多级滤波器和激励响应滤波器的应用。
第五章:功率放大器设计介绍功率放大器的工作原理和分类,讲解B类、AB类、A类等常用功率放大器的设计方法,以及分类D、E等新型功率放大器。
三、课程设计本门课程的实验任务包括三个部分: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和个人课程设计。
学生需要自主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
1、基础实验基础实验为本门课程的基础内容和基本操作。
包括以下内容:(1)基本电路分析实验学生利用基本电路元件进行电路分析实验,从而理解电路的基本特性和分析方法。
(2)放大电路实验学生利用放大电路进行实验,掌握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3)滤波电路实验学生利用滤波电路进行实验,掌握滤波电路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法。
2、综合实验综合实验为本门课程的综合性任务。
要求学生结合前面所学内容,完成一个完整电路的设计和实现。
3、个人课程设计个人课程设计为本门课程的重要学习任务。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所感兴趣的电路进行设计和实现,并提交设计报告。
四、考核方式本门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实验成绩和课程设计成绩。
摄影摄像基础(第二版)_李文联_电子教案_第二章

• 2. DC化的照相手机
1. 家用数码照相机
• 家用数码照相机也称消费数码照相机。机身小巧玲珑, 厚薄适中,适合业余摄影爱好者和普通家庭使用,如图 所示。
2. 卡片数码照相机
• 卡片数码照相机的特点是机身很薄,如图所示。
• 索尼T77卡片数码照相机最薄处为13.9mm,最厚处也仅 有15mm。在这样的厚度下仍然内置了光学防抖系统。而 在照相功能方面,像素升级到1010万像素CCD,支持微 笑快门等功能,ISO 80-3200,支持640x480分辨率摄像。 最短广角端8cm,望远端50cm,微距模式1cm。
图1 单反数码照相机机身
图2 佳能EOS550D数码单反照相机
图1 SONY的一款数码照相机使用专用Live View图像感 应芯片
1. 普通的照相手机
• 图1所示的是苹果iPhone 3GS照相手机,双模双待,有 320万高清摄像头,支持照片拍摄和视频拍摄。
• 图2所示的是三星推出的具备先进摄影机能的手机M8910。 该手机具备与数码照相机相抗衡的摄像头自动对焦功能、 自 动 拍 摄 功 能 ; 内 置 高 亮 度 LED 闪 光 灯 、 支 持 4000×3000的1200万像素静态影像拍摄和720×480视频 拍摄,还支持28mm 广角镜头、脸度对焦、微笑快门、 白平衡、ISO 调整、SCN 场景;可一键进入中央一台、 湖南卫视等高清频道。
• 单反数码照相机机身也称为照相机后背。镜头需要另外 配置,如图1所示。
• 作为专业级的单反数码照相机,用其拍摄出来的照片, 无论是在清晰度还是在照片质量上都是一般相机不可比 拟的。这些都是单反技术成就了数码单反相机的高性能。
• 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单反数码照相机品牌有:佳能、尼康、 索尼、富士等,如图2所示。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讲

有
热效应相当
效
值
T i2R dt I2RT
概0
念
交流 直流
有效值
电量必须大写 如:U、I
则有
I 1 T i2dt T0
4. 最大值与有效值的关系 I
Im
i Im sin t
2
u U m sin t U U m 2
t
电流:i(t)=Imsin(wt+φi)
T
正弦电压、电 流的瞬时值
正弦电压、电 流的最大值
正弦的相位, w为角频率, φ为初相角
第一节 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
一、周期、频率与角频率 二、瞬时值、最大值与有效值 三、相位、初相角与相位差
i
一、周期、频率 与角频率
t
T
1. 周期 T:波形再次出现所需要的最短时间称为
* 有线通讯频率:300 - 5000 Hz
* 无线通讯频率: 30 kHz - 3×104 MHz
二、瞬时值、最大值与有效值
1. 瞬时值:正弦量在任一瞬间的值称为瞬时值,用 小写符号表示,如瞬时电压u(t)、瞬时电流i(t)
i Im sin tu U m si n t
2. 最大值:瞬时值中的最大值称为最值或振幅,用 带下标m的大写符号表示,Um、Im。
Im siω n t2Isiω n t
① 频率相同 ②大小关系:I
U
R
③相位关系 : u、i 相位相同
相位差:ui 0
2. 功率关系
(1) 瞬时功率 p:瞬时电压与瞬时电流的乘积
i 2Isinωt
ui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教学设计引言影像电子学是仪器电子学的一个分支,具有很广泛的应用领域。
它涉及到成像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各个方面。
本文将介绍基于第二版《影像电子学基础》教材的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的对影像电子学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1.掌握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理解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流程和算法;3.熟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常用技术。
教学内容单元一:影像传感器•理解影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掌握光电转换器的原理和特点;•学习CCD和CMOS影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了解光电转换器中常见的电路结构和放大电路。
单元二:成像系统的信号处理和算法•掌握成像系统的图像处理流程和常见算法;•学习锐化、模糊和边缘检测等常用技术;•了解数字图像处理中的常见方法和工具;•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编程方法和实现技巧。
单元三: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践•学习常用图像重建和处理的实验方法和技术;•熟悉数字图像采集、存储和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掌握常见图像处理算法的实现方法和技巧。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讲解、实验实践和编程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采用以下方法和策略:1.采用实验教学法,注重教材和实验教学的知识的结合;2.采用分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参与和表达;3.运用关系图、示意图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复杂的影像电子学系统模型和算法设计。
考核与评估为了确保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我们将采用以下考核方法:1.期末考试(占总成绩70%):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中重点知识、算法和技术的掌握程度;2.实验报告和综合项目(占总成绩30%):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和项目设计、开发和演示,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结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深入了解影像电子学的相关知识和技术,掌握成像系统中的传感器设计、信号处理和图像重建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像电子学基础第二版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述
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它是将电子学、光学、图像处理等多学科交叉运用的一门学科。
本课程主要目的是掌握影像的获取、处理及应用、了解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在本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同学们将会学到基本图像处理方法,包括滤波、变换、增强等,以及图像分析、图像检索和计算机视觉等内容。
同时,同学们还将进行相应的理论学习,能够掌握数字图像基础知识与数字图像处理能力,为将来的科研和工作提供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
本课程旨在让同学们掌握以下几方面的知识:
1.掌握数字图像基础知识和原理;
2.掌握数字图像处理基本原理与方法;
3.了解图像分析、图像检索和计算机视觉等内容;
4.掌握 MATLAB 等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
5.培养同学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体系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影像获取与表示;
2.基本图像处理方法(滤波、变换、增强等);
3.图像分析;
4.图像检索;
5.计算机视觉。
该课程的体系
graph TD;
A[影像获取和表示] -->|数字采集系统| B[数字影像];
B -->|处理| C[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C -->|滤波、变换、增强| D[基本图像处理方法];
D --> E[图像分析];
D --> F[图像检索];
D --> G[计算机视觉];
四、教学方法
本课程采用理论配合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理论教学中,采用讲授、提问、引导的教学形式,使同学们了解各个部分间的内在联系和转化关系。
在实验教学中,将提供 MATLAB 等专业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及示范,同时也将通过相关案例实践课程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以此来加深同学们对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
其具体的教学方法如下:
1.课堂讲解:讲解每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原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
的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2.影像处理实验:设计与理论相联系的影像处理实验,帮助学生更好地
掌握 MATLAB 等专业软件的使用操作方法;
3.课程作业:布置与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相关的作业,帮助学生理解和
掌握课程的知识;
4.开题报告:根据课程内容,进行开题报告,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
新意识。
五、考核方式
本课程将采用多种考核方式,包括:
1.课堂测验:结合课程重点和难点进行考核;
2.实验考核:结合影像处理实验进行考核;
3.课程作业:布置与影像电子学基础课程相关的作业进行考核;
4.期末考试:对同学们在本课程中掌握的知识和能力进行考核。
六、参考书目
1.Rafael C. Gonzalez and Richard E. Woo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