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合集下载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作物栽培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白芨为兰科白芨属植物,以块茎入药,具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近年来,野生白芨被大量的私挖滥采,其产量和品质呈逐年下降趋势,价格连年上涨。

2009年2月从云南省高山植物研究所引进白芨到永胜县种植5亩,经过3年的栽培管理,于2011年11月16日经实产验收,平均亩产白芨干品260.5kg,每千克按市场价60元计算,平均年亩产值5210元。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经过试验、示范,摸索出一套较为完善的白芨高产栽培技术,以供种植户参考。

1生长习性白芨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不耐寒。

常生于丘陵、山溪谷边及阴蔽草丛中或林下湿地。

要求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栽培在阴坡和较湿的地块。

2栽培技术2.1选地、整地。

选择土层深厚,土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有机质的沙壤土,以及水源条件好,排灌方便,且阴湿的地方种植。

栽种前翻土30cm,亩施腐熟农家肥1500~2000kg及复合肥50kg,耙细整平,作1.2m的厢,厢高20cm,行道宽30cm,四周开好排水沟。

2.2选种。

选当年生具有鳞茎和嫩芽的假鳞茎作种,以无虫蛀、无采挖伤者为好。

2.3定植。

按株距15cm,行距20cm开沟种植,沟深8~10cm。

种后盖3~4cm厚的细土。

种植最佳时期2~3月。

2.4田间管理2.4.1中耕除草。

根据白芨生长情况,一般每年中耕除草4次。

第1次在3~4月齐苗后;第2次在6月生长旺盛期;第3次在8~9月生殖生长期;第4次在冬季倒苗后。

中耕宜浅,避免伤假鳞茎。

2.4.2追肥。

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2次,第1次在齐苗期;第2次在冬季,每亩每次亩施复合肥30~40kg。

2.4.3灌溉排水。

白芨喜阴湿环境,生长期应根据土壤墒情及时排灌,以防涝抗旱。

2.4.4越冬保护。

白芨不耐寒,应做好冬季防寒抗冰措施,盖草防寒,待春季出苗时揭去盖草。

2.5病虫害防治2.5.1虫害。

虫害主要有地老虎、蝼蛄,为害假鳞茎,每亩用90%晶体敌百虫180~200g,拌炒香的米糠或麦麸8~10kg,撒放田间诱杀。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

白芨是指兰科白芨属植物白芨的干燥根茎,别名白及、甘根、白给、朱兰、紫兰等,属多年生草本濒危珍稀中药材,性微寒,味苦、甘,具有化瘀止血、补肺生肌的功效,属止血类药,现已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予以保护。

白芨在生物医药、保健食品、特种涂料、纺织印染和日用化工等方面具有巨大的商业利用价值,被列入贫困地区国家扶贫优选项目,是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近几年,广德县邱村镇白芨种植发展较快,效益较高,面积近400hm 2。

其中,安徽润华生态林业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林下白芨种植基地200hm 2、白芨种苗繁育基地60hm 2,可年出圃优质白芨驯化苗4000万株、白芨籽播苗5000万株。

本文结合科技下乡和技术咨询服务实践,将白芨的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1特征特性1.1形态特征白芨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60cm ;块茎肉质,白色,具有2~3叉,呈菱角状,有须根,常数个并生;总状花序顶生,花淡紫红色,花瓣不整齐,花期4—5月;蒴果圆柱形,上有6条纵棱,两端稍尖,果期7—8月;种子细小,多数[1]。

另外,还有一种白芨花为黄白色、叶为条状披针形,即狭叶白芨。

在紫红花白芨中,又有大种、小种之分,其中以大种块茎产量较高。

1.2生长特性白芨生命力非常旺盛,生存温度为-10~40℃,喜温暖、湿润、阴凉的气候环境,不耐寒;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泥土、腐殖质壤土,常野生于丘陵、低山溪谷边及荫蔽的草丛中或者林下湿地。

白芨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适合林下种植。

温度在15~25℃时白芨生长最迅速,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秋、冬季会倒苗进入半休眠状态,春季重新长出更多的芽头。

白芨适合在陕西南部、甘肃东南部、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和贵州等地区种植。

2栽培技术2.1选地整地白芨宜选择在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地块种植[2]。

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要点

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要点

白芨种植技术和栽培要点白芨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等功效。

在种植白芨时,需要注意一些技术和要点,以确保白芨的品质和产量。

本文将介绍白芨的种植技术和栽培要点。

一、土壤要求白芨喜欢生长在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中,pH值在6.5-7.5之间。

在选择种植地点时,应该避免在盐碱地、酸性土壤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地上种植。

如果土壤质量不好,可以在种植前进行土壤改良,增加有机质和肥料,并进行灌溉和排水处理。

二、适宜的气候条件白芨喜欢生长在温暖、湿润、光照充足的环境中。

在种植时,应该选择气温适宜、降雨充沛的季节,避免在干旱或者寒冷的季节种植。

在夏季的高温天气中,需要注意对白芨进行保湿和遮荫,以防止叶片受到烧伤。

三、繁殖方式白芨的繁殖方式有种子繁殖和分株繁殖两种。

种子繁殖需要选用健康的种子,进行消毒处理后进行播种。

分株繁殖则是将成熟的根茎进行分割,然后进行移栽。

在进行繁殖时,应该注意保持土壤湿润,避免干旱。

四、栽培管理1.肥料施用在种植白芨时,需要注意肥料的施用。

在种植初期,应该施用有机肥料,如腐熟的鸡粪、牛粪等。

在生长期间,应该适量施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以促进白芨的生长和发育。

2.病虫害防治白芨易受到病虫害的侵袭,如白粉病、叶斑病、蚜虫等。

在种植时,应该注意病虫害的防治。

可以使用生物农药或者化学农药进行喷洒,同时保持通风和排水良好,避免病虫害的滋生。

3.灌溉和排水在种植白芨时,应该注意灌溉和排水。

应该避免过度浇水或者积水,同时保证白芨的根系充分吸收水分和养分。

4.采收和贮存白芨的采收时间一般在秋季,当根茎逐渐变黄时就可以进行采收。

采收后应该进行洗净、晾干和贮存。

白芨应该存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环境,以防止霉变和质量下降。

五、结语白芨是一种重要的中药材,种植白芨需要注意土壤、气候、繁殖方式、栽培管理等多个方面。

在种植过程中,应该注意科学管理,以确保白芨的产量和品质。

同时,也需要加强病虫害的防治,保护环境和健康。

白芨栽培技术

白芨栽培技术

白芨栽培技术白芨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对于其栽培技术的研究一直备受关注。

白芨的栽培技术不仅直接关系到其生长状况和产量,还关系到其药效和质量,因此掌握白芨的栽培技术是非常必要的。

一、适宜环境白芨适应性广,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阴凉的环境。

其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6~28℃,适宜光照为半阳光到荫蔽,适宜土壤为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壤。

在山区地区最好选择山脚下或山谷地带,避免过于峻峭和阳光充足的地带。

二、繁殖方法白芨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根状茎分株和种子繁殖。

根状茎分株的繁殖方法比较简单,是常用的一种繁殖方法。

一般在春季或秋季将株分成若干个小株,每株保留3~4个交替排列的叶子,种植到花盆或者直接种植到地里。

种子繁殖是一种较难掌握的繁殖方法。

在春季选择好的种子,经过浸泡消毒后,种植到育苗盘中。

育苗过程中需注意控制湿度,及时浇水和通风换气,可在5~7天后出苗。

三、土壤管理1. 土壤改良:要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搜集好的腐熟有机肥并掺入土中,最好用腐熟的牛粪或鸡粪。

2. 土壤管理:要经常清除杂草,以免影响白芨的正常生长。

在生长期内需要适时的喜肥和加强灌溉。

四、病虫害防治1. 防治病害:在白芨生长期间需防治害虫和病菌的侵袭,以避免影响白芨的产量和质量。

可以使用一些环境友好的草药制剂,如苦木炭、蒲公英或者红树皮浸水等。

2. 防止野生动物侵害:在农村地区,白芨的种植也受到野生动物的威胁。

可以采取防护措施,如搭建简易荫棚,用尼龙网覆盖周围的草丛,有效避免野兔、松鼠等野生动物的侵害。

五、采摘与贮藏白芨的药用部位为块根,一般在栽培2~3年后进行采挖。

采挖时应挖掉整株植物,清洗干净,在阴凉处晾干。

贮藏时应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可将白芨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保持其完整的块根形态,以保证药效和质量。

总之,白芨的栽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耐心和细心的管理。

只有在适宜的环境和科学的技术支持下,才能获得高产量、高质量的白芨根。

白芨种植技术及亩收益

白芨种植技术及亩收益

白芨种植技术及亩收益白芨是一种珍贵中草药,能够清热解毒、润肺止咳,对于治疗肺结核、支气管炎等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近年来,白芨的市场需求量越来越大,但其产量却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白芨的种植也成为了众多农民的致富项目之一。

本文针对白芨的种植技术及亩收益进行介绍。

一、地域选择白芨喜欢生长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喜欢气候温凉,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环境。

选择地域时应选取海拔高、湿润、气候凉爽的地方,同时也要注意土壤状态,选择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

二、种植前的准备工作1、土地准备对于荒地或者长期未耕种的土地,应先开垦,进行深翻或反复耕作,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和排水性。

还应进行除草、锄地等工作,将土地清理干净。

2、肥料施用肥料的施用是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措施。

对于白芨的种植,应施用优质有机肥料,以充分满足白芨的生长需求。

在施肥时,应注意掌握好数量和时间,过量施肥可能会导致植株生长过快,造成过度生长而影响产量。

3、选苗和挖穴选取健壮的苗木,并按照株行距30厘米×20厘米进行挖穴。

挖穴时应注重深度和大小,如果穴太浅,根系将难以生长发育,如果穴太大,便会浪费肥料。

4、灌溉对于白芨的种植,灌溉也是很重要的,应根据天气条件和土壤湿度进行适时适量的浇水,保证土壤湿度对白芨生长的正常需求。

三、栽种栽种的时机应该在春季或秋季,一般是在进入春季或秋季农忙之前。

栽种时要注意以下事项:1、选取健康坚实的幼苗,放置于晾晒室中晾晒,防止受潮质量降低。

2、挖穴时要求挖掘到深度为30-40厘米的土壤处,然后将幼苗放进去,埋好并轻轻压实。

3、定植后浇水。

4、连续两天施用生物菌肥。

四、日常养护1、杂草处理由于白芨的生长习性是根状茎在土壤中生长,叶子则生长于地面上,因此要经常除草,保持作物周围环境整洁。

2、病虫害防治白芨易受病虫害的侵袭,常见的有枯萎病、叶斑病和虫害等。

在栽种阶段应经常巡查,发现病虫害及时处理。

白芨的栽培技术

白芨的栽培技术

白芨的栽培技术白芨是一种珍贵的中药材,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的山区和林地,野生资源日益减少,因此规范化种植技术越来越受到关注。

以下是白芨的规范化种植技术:一、土壤选择和改良具体来说,白芨适宜生长在以下土壤中:1.肥沃的土壤: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养分,能够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2.疏松的土壤:土壤疏松有利于根系伸展和氧气的供应,可以提高植物的耐旱性和抗病能力。

3.透气的土壤:透气性良好的土壤可以促进植物的呼吸,有利于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同时也可以预防土壤病害的发生。

4.排水良好的土壤:土壤排水良好可以避免水分积聚和根部缺氧,保证植物生长所需的水分和养分供应。

在确定种植地点后,需要对土壤进行化验分析,了解土壤的性质、养分含量、酸碱度等情况,根据分析结果进行土壤改良。

具体的改良方法包括:1.施入有机肥: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水能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促进土壤微生物的繁殖,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常用的有机肥包括畜禽粪便、腐熟堆肥、绿肥等。

2.施入石灰:白芨喜欢生长在弱酸性至中性的土壤中,如果土壤过于酸性,需要施入石灰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提高土壤的适宜性。

3.施入磷酸盐:磷酸盐是植物生长所需的重要养分之一,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发育,增强植物的抗病能力。

如果土壤中磷酸盐含量较低,需要施入磷酸盐来增加土壤的养分含量。

4.进行深翻和松土:深翻可以改善土壤的结构和通气性,增加土壤的水分保持能力,促进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

松土可以打散土壤颗粒,增加土壤疏松度,有利于植物生长。

5.并进行科学的土壤改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适宜性,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加产量和品质。

在进行土壤改良时,需要根据不同的土壤类型和植物的需求选择不同的改良方法,并注意控制施肥量和施肥时间,避免肥料过量或浪费,保证土壤环境的稳定和可持续性。

6.此外,还需要定期进行土壤检测和分析,了解土壤的变化和植物的营养状况,及时调整土壤改良策略和肥料施用方式,保持土壤健康和植物的生长状况。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doc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doc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白芨,别名白根,地螺丝,白鸡娃,羊角七,连芨草,紫草等。

以地下根茎作药用,有补肺止血,消肿生肌等功效。

主治肺结核咳血,支气管咯血,胃溃疡吐血,尿血,便血等症。

外治外伤出血,烧烫伤,手足破裂等症。

主产于四川,云南,陕西,甘肃等省。

下面为大家介绍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一、生长习性白芨喜温暖、阴凉和较阴湿的环境,不耐寒。

常常野生在丘陵和低山地区的溪河两岸、山坡草丛中及疏林下。

故应选择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腐殖质壤土栽培,要求栽培在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二、整地与施肥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

前一季作物收获后,翻耕土壤20公分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1500-2000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

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三、播种白芨采用地下块茎繁殖。

播种期分秋播和春播。

秋播在封冻之前,春播在清明前后。

南方宜秋播,可在秋季采挖白芨时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白芨块茎,切成小块,每块有芽眼1—2个,稍凉,使伤口愈合后定植在整好的畦面上。

北方宜春播,将贮藏的白芨种块,于播种时取出,切块,待伤口愈合后播种。

行株距30×20厘米。

浇水保墒,以利成活。

四、田间管理1、中耕除草:白芨植株矮小,压不住杂草,故要注意中耕除草,一般每年4次。

第一次在3-4月出苗后;第二次在6月生长旺盛时,因此时杂草生长快,白芨幼苗又矮小,要及时出尽杂草,避免草荒;第三次在8-9月;第四次结合收获间作的作物浅锄厢面,铲除杂草。

每次中耕都要浅锄,以免伤芽伤根。

2、水分管理:白芨喜阴湿环境,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遇天气干旱及时浇水。

7-9月干旱时,早晚各浇一次水。

白芨又怕涝,雨季或每次大雨后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烂根。

3、追肥:白芨喜肥,应结合中耕除草,每年追肥3-4次。

第一次在3-4月齐苗后,每亩施硫酸铵4-5公斤,兑腐熟清淡粪水施用;第二次在5-6月生长旺盛期,每亩施过磷酸钙30-40公斤,拌充分沤熟后的堆肥,撒施在厢面上,中耕混入土中;第三次在8-9月,每亩施入腐熟人畜粪水拌土杂肥2000-2500公斤。

60万白芨实施方案

60万白芨实施方案

60万白芨实施方案实施60万白芨的方案。

为了有效地实施60万白芨的种植和管理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一、选址规划。

1. 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避免盐碱地和重金属污染地。

2. 根据白芨的生长特点,选择阳光充足、气候湿润的地区进行种植。

二、种植技术。

1. 土壤处理,在种植前对土壤进行充分的松土、施肥和排水处理,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2. 种子选择,选择质量优良、无病虫害的种子进行播种。

3. 播种方法,采用适量的密植方式进行播种,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4. 管理措施,定期除草、施肥、浇水和防治病虫害,保证白芨的健康生长。

三、收获和加工。

1. 收获时机,在白芨生长周期的适当时机进行收获,避免过早或过晚收获影响产量和质量。

2. 加工流程,采用科学的加工工艺,包括清洗、烘干、粉碎等环节,保证白芨的质量和药效。

四、市场销售。

1. 市场调研,了解白芨市场需求和价格走势,制定合理的销售策略。

2. 销售渠道,通过线上线下渠道进行销售,拓展多元化的销售渠道,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风险防范。

1. 天气风险,及时关注天气变化,做好防风防雨等措施,避免自然灾害对白芨种植的影响。

2. 病虫害防治,定期进行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保证白芨的生长和产量。

六、经济效益。

1. 成本控制,合理控制种植和加工成本,提高产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2. 收益预期,根据市场需求和价格,制定合理的收益预期和投资回报计划。

以上就是我们实施60万白芨的方案,希望能够为白芨的种植和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指导,确保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芨高产栽培技术
白芨是一种兰科植物的根茎,是重要的药材植物,在中医中可以治疗多种疾病。

所以人工栽培普遍,在众多的栽培过程中,也积累了不少的栽培经验。

接下来主要就是要给大家介绍一下白芨种植的过程和要注意的细节、栽培管理的具体技术。

1、种植土地
白芨野生环境是在山间树林之间,所以一般是较为荫蔽的环境,没有接受强光照射,林下土壤没有照射,根系涵养水分,所以比较耐湿,要湿润环境生长,树叶常年掉落,积累腐烂,形成难得腐殖土,营养丰富,所以需要肥沃的土地。

但是也不能积水,没光照。

2、准备设施
土地种植,一般平地种植,没有自然树林,所以要准备搭建一些遮阳设施,创造散射光环境。

种植区域要安装滴灌或是渗透灌溉的设施,主要就是为了以后种植区域灌溉和保湿。

生长良好。

3、栽种方法
主要靠之前备选的种球来种植,种植前用清理干净,然后用生根粉浸泡根系,不要浸泡种球。

然后挖沟栽植,直接一排排栽植,栽植后,根系覆土,展开,种球浅覆土,还要留出一半在土面。

种植后可以覆盖一些腐熟木屑,保湿。

浇水就可以。

4、温度水分
保持凉爽的环境温度,不要炎热,也不要寒冷,大概保持18到20度左右最好,不超过25度,也能生长,超过会有一些影响,主要适合在温带种植。

要求土壤湿润的环境,但不能积水,一般保持土壤60%的含水量就可以,保证表面土壤是湿润的。

5、病虫防治
主要病害叶斑灰霉病,发病后主要危害叶片,防治,要在发病初期摘除病叶后,及时喷洒药剂,轻发病可以使用50%的多菌灵500倍溶液喷雾,发病严重可以使用65%代森锌粉剂500倍溶液喷洒。

主要虫害是蛴螬,主要咬食根茎,可以人工捕杀,或是诱杀。

可以用90%的敌百虫灌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