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大全(历史)

高考历史热点材料解析题练习(60题)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581年,张居正推行的一条鞭法规定:统一役法,并部分地“摊丁入地”。
把原来的厘甲、均徭、杂税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役,一律征银,由政府雇人应役,一般黔民不再出役力,役银按照丁数和田粮来出,即把丁役部分地摊到土地里征收……田赋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直接征收。
——《明史·食货志》材料二:“雍正初,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统谓之地丁。
先是康熙季年,四川、广东诸省已有行之者。
至直隶巡抚李维钧奏请将丁银随地起征,每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二厘。
……自后丁徭与地赋合二为一,民纳地丁之外,别无徭役矣。
”,一一《清史稿·食货志》材料三:“康乾盛世”时,中国有记载的人口从1900万猛增到3亿。
100多年的时间,人口增长16倍……边陲地区的开发,高产作物番薯、玉米的引进,有助于极大限度地养活人口。
——《康乾盛世社会调查报告》请回答:(1)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所述赋税制度的异同。
两则材料集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什么新现象?(2)依据材料,概括“康乾盛世”时期我国人口猛增的原因。
参考答案:(1)相同点:均征收银两(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
不同点:一条鞭法征收土地税和人头税;地丁银将两者合并,废除人头税。
新现象: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品经济发展。
(2)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社会安定;边疆地区开发;外来农作物的引进;人头税的废除使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减少。
2.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9~1960年粮食产量变化图(1)分别指出导致图中粮食产量两次变化的原因。
材料二:到粉碎“四人帮”以后的1977年,人均口粮还没有达到1957年的水平,全国有1.5亿农村人口的口粮不足。
(2)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材料三:1954年,政务院发布了《关于实行粮食计划收购和计划供应的命令》,自1955年开始我国粮食部首次发行全国粮票,国家对粮食及粮食制品定人定量、计划供应。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1)解析

九年级历史材料解析题(及答案)(1)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庄园法庭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被罚款20先令。
(1)分析材料一中庄园法庭的档案记录,你能得出哪些关于庄园法庭的信息?材料二商人不仅向工人提供原料,而且还提供统一的生产工具,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由于生产工具统一配备,因而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中世纪晚期的欧洲“工人常常需要在同一个地点集中劳动”建立的新的生产组织形式叫什么?反映此时出现了什么性质的生产关系?材料三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之后的几个世纪里所发生的事情,尽管进程缓慢,但权力逐渐由封建城堡向城市转移。
……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之间,城市变得越来越富有,而封建领主们却越来越贫穷。
后者总是需要借钱才能维持原有的生活水平,于是只好不断地出让行政权力来换取现金。
城市在不断地成长壮大,并且愿意收留那些逃难的农奴,这些人只要在当地住满几年就可以获得自由的身份。
——摘编自(美)房龙《人类的故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在欧洲中世纪“权力由封建城堡向城市的转移”是指什么现象?并谈谈中世纪“城市不断成长壮大”在政治、文化方面的表现。
材料四 14-17世纪,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
手工工场是指经营者将生产者集中在一个场地内进行生产,他们提供生产工具和原材料,生产者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
手工工场有比较精细的分工,劳动效率大大提高,能更好的满足社会上日益扩大的对商品的需求。
租地农场是在封建制度瓦解过程中产生的新的农业经营方式,这是一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农场,其经营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的商业化经营,它以市场为生产的基本单位,主要依靠雇佣自由的工资劳动者。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解析

九年级部编版历史材料解析题含答案解析一、九年级上册历史材料分析综合题1.材料一:欧洲不是靠自身的经济力量而兴起的,当然也不能归因于欧洲的理性、制度、创新精神、技术、地理——简言之:种族的特殊性。
我们将会看到,欧洲兴起的工业革命......是分沾了亚洲的生产、市场和贸易的好处——简言之:从亚洲在世界经济中的支配地位中谋取好处。
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然后暂时站在了亚洲的肩膀上。
——弗兰克《白银资本》材料二: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随着英国世界殖民霸主地位的确立,广阔的殖民地为其带来巨大的市场和商业利润,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在18世纪下半期以蒸汽机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兴起了,机器大生产的产品远远超出国内市场的容量,需要更广阔的国际市场,工厂生产需要的原料多来自世界各地,同时工业革命也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便捷的交通手段及轰开落后地区大门的坚船利炮,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资产阶级的全球扩张把整个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
——何兰《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及殖民体系研究》材料三: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国家将资本输出作为金融资本对外扩张的重要手段,从而加速了资本的跨国流动,发展起国际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在金字塔顶端的是少数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其底端是处于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广大亚非拉美落后国家,这时,世界上形成了两大类国家:一类是几个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制成品生产国,另一类是以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的农矿业生产国。
——改编自千枝松《科技革命与国际分工》(1)据材料一,归纳欧洲工业革命兴起的因素,“欧洲从亚洲的悲伤往上爬”又是通过什么途径?(2)根据材料二,说明工业革命如何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在推动世界市场形成过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全球化的表现。
2.创新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创新是推动历史进步的杠杆,创新是维系民族生存的灵魂。
怎样解答历史材料解析题

用的词语有指出、说明、归纳、概括、分析、比较、
评价等。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提示词: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提示词
中心词
求答词
公式:根据提示词,确定答题基本思路 1、概括:(归纳、概括、指出、解读) 2、分析:(分析、有哪些原因或影响) 3、比较:(比较、有哪些异同、变化) 4、说明:(原因、内容、影响、特点) 5、评析:(你认为、有何认识启发等) 6、列举:(列举、举出、哪些<史实>)
往往位于问题的最后, 它具体规定了应回答哪些方面的 内容, 通常包括原因、表现、措施、结果、影响、异同、 特点、性质、意义等。 △指出下列问题中的求答词: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求答词
一、审清题意——把握问题的基本结构: 求答词 中心词 提示词 限定词
中心词又称主干语,是题干的中心内容(也称主
怎样解答材料解析题
一、审清题意——把握问题的基本结构 二、提取信息——根据题目要求把握正确途径: 三、回答问题——简明、完整、准确、规范 1、简明:简单明了 2、完整:该回答的,一个也不要漏掉 3、准确:答案的文字完全表达了答案的应有之意 如: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 ①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 ②作用: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 1 、根据材料一、二、三 ,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再仔细看看上面归纳出的那些主要措施,以便从中概括
出主要特点。
1、根据材料一、二、三, 归纳朱元璋惩治贪官的主要措施
①制订专门惩治贪官的法律 高 度 ②把法律知识列入学校教育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重 视 ③允许民众扭送贪官进京 利用民众(特点二) ( ④允许民众赴京上告贪官 特 点 ⑤将贪官严惩示众 ——惩治严厉(特点三) 一 高度重视 ) 2、概括上述措施体现的主要特点 利用民众 惩治严厉 3、根据材料四,指出明朝宣德以来 “贪污成了官场积习”的具体原因
七年级历史下材料解析题附答案.doc

七年级历史下期末专题复习——材料解析题(附答案)1.材料一:文成公主入藏,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
同时,带去许多工艺品,谷物,菜子,药材。
茶叶以及历法。
生产技术与各种书籍,大大促进了与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1)材料一中的史实发生在哪个皇帝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材料二:元朝,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的最高行政机构;地方设“行中书省”,派遣官吏,征收赋税,进行有效的统治,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
(2)材料二中“西藏等边陲地区都处在中央政府管辖之下”,当时负责管辖西藏地区的机构是什么?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区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更加紧密,西藏喇嘛教首领五世达赖于清初到北京,受到顺治皇帝接见,被正式赐予“达赖喇嘛”封号。
(3)清朝初期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除了材料中提到的册封之外,康熙帝时,清军入藏平定分裂势力,并册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领,封号是什么?(4)为有效管辖西藏事务,清朝还设置了什么机构?(5)依据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你可得出什么结论?2.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
我国古代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下列图片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对外联系的概貌。
材料二:宋朝在一些重要的海港开设专供外商居住的蕃坊……宋代的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从西太平洋到印度洋、波斯湾,都航行着来往中国的商船……海外贸易的收入。
在宋代财政上占有重要地位。
材料三: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乾隆帝请回答:(1)与材料一中图一图二有关的对外交往的史实是什么?(2)图三反映了明朝我国对外交往的壮举,这个壮举指的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宋代的对外贸易相当活跃,为此宋朝政府在主要港口设立什么机构加以管理?(4)材料三中“天朝”推行的对外政策是什么?这种政策造成了什么严重危害?(5)从唐、宋、明到清朝,对外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发展有何借鉴?3.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一项贯穿我国封建社会始终的基本政治制度,从秦朝到清朝存在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朝历代统治者均采取各种措施对此加以发展与完善。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是历史学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它通过对历史文献、史料和史实的解读和分析,来还原出当时的历史真相和背后的历史内涵。
解析题则是考试或学术论文中常出现的一类题目,要求基于所给的历史材料,进行深入的解读和分析。
下面,我们将结合一个具体的例子,来介绍如何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例题:通过以下这段历史材料,解析和分析清朝的经济发展状况。
“康熙朝,中国的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首先是农业生产大幅度增长,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发展水利和治理黄河,改进农业生产技术,推广种植业和畜牧业等。
其次是工商业得到快速发展,这与康熙帝的治理理念和政策有关。
康熙帝提倡奖励商人创业和发展商业,积极推动手工业和纺织业的发展,并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第三是加强了财政管理和税收制度,收入大增,满足了国家的开支需求。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稳步上升,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可谓是稳步上升的。
通过改革农业生产、发展工商业、加强财政管理等措施,康熙朝为后来乾隆朝的繁荣打下了良好基础。
康熙朝的经济发展也为中国历史上后来的一系列经济繁荣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启示。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

历史材料解析题——认识、启示类题型解题方法指导配套练习140920 (只记方法不练习,纸上谈兵无意义。
提高水平靠实战,给你几题练一练。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春阳是宁波人,万历中弃儒经商,在苏州吴趋坊北口开一小铺,后来规模日大,闻名四方,一直到清中叶,仍很兴旺发达。
“其店规之严,选制之精,合郡无有也。
”它的管理办法;很像州县衙门,“亦有六房,曰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蜜饯房、蜡烛房。
售者由柜上给钱取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一日一小结,一年一大结。
”……它的商业信誉极好,明亡以后,“有持万历间所发之券,往易货物,肆中人立付之,不迟疑。
”材料二:在繁花似锦的明代商业文化的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虚假性。
……如往酒中掺水,甚至妄称卖的是陶渊明埋下的千年古酒,在鸡肚中塞沙,在猪肉、鸡肉中注水,伪造古董或家谱,胡要价格等等,伪字随处可见。
这股歪风,在经济发达、商业文化最耀眼的苏州、杭州,反而有“大风吹倒梧桐树”之势,恰恰充分表明了这一点。
人们形容杭州的不少商品弄虚作假的是“杭州风,一把葱,花簇簇,里头空”。
——摘自《明清史散论》材料三:苏州风俗,全是一团虚哗,只就那拳头大一座丘山,便有许多作怪……即使开着几扉板门,卖些杂货,或是吃食,远远望去……倒也热闹齐整。
仔细看来……都是有名无实的。
一半是骗外路的客料,一半是哄孩子的东西。
——摘自《豆棚闲话》请回答:(1)材料一说明了哪一历史现象?孙春阳的店铺兴旺发达的原因有哪些?(2)材料二、三说明明朝苏州的商品经济存在哪些问题?(3)谈谈你对以上两种经济现象的认识。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积累率是24.2%;1958年到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达到33.9%、43.9%、39.6%。
从1957年到1960年,重工业增长2.3倍。
工业内部钢铁生产挤占大量能源、原料和交通运输,使其他部门无法正常生产。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要求考生根据所给的历史材料进行分析、解读和评论。
这种题型考察了考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也是考察考生对历史事件背后深层次意义的把握和掌握。
本文将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和解题技巧两个方面进行论述和分析。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历史材料解析题是一种在历史学科考试中常见的题型,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材料较多:历史材料解析题在给定材料的数量上往往较多,要求考生从多个历史材料中进行筛选、提炼和总结,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2. 考察综合能力:历史材料解析题通常涉及到多个历史事件或人物,要求考生在因果关系、时空背景、人物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考察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3. 注重观点表达: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都是围绕一个历史事件或主题展开的,要求考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历史观点和见解,考察了考生的思辨和表达能力。
解析历史材料题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一些解题技巧。
下面将介绍一些解析历史材料题的技巧:1. 理清思路: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首先要理清自己的分析思路,对所给材料进行分类、梳理和分析,从整体和细节入手,找出材料之间的联系和规律。
2. 注意背景信息: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重材料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信息,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情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历史材料。
3. 多角度分析: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通过多角度的分析,比如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角度对历史材料进行解读和评论,从而更全面地把握和分析历史事件。
4. 注重论据支持: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重用历史事实和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结论,这样更有说服力。
5. 突出重点:在解析历史材料题时,考生要注意突出材料中的重点和关键信息,对其中的核心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
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学科考试中的一种常见题型,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在解题过程中需理清思路,注重背景信息,多角度分析,注重论据支持,并突出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历史材料解析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在历史学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仅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学生对历史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那么,怎样才能在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取得好成绩呢?本文将从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解题技巧和备考方法等方面进行详细解读。
一、历史材料解析题的特点
1. 材料较长、内容繁杂。
历史材料解析题往往由数段文字材料组成,而且这些材料往往是复杂的历史事件或人物的记载,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对这些材料进行全面、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2. 知识面广、考查综合能力。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材料来源多样,涉及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成就等多方面内容,要求考生能够综合运用历史学科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3. 要求清晰逻辑、严密论证。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对材料进行逻辑梳理,合理分析并得出结论,而这一过程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文献分析能力。
1. 通读全文,把握材料大意。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材料的大致内容和主题,了解材料的背景、事件和人物,确保对材料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3. 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对比。
历史材料解析题中往往会给出多个材料,考生需要在分析每一份材料的基础上,注意材料之间的联系和对比,找出彼此之间的异同以及相互影响。
4. 善用历史逻辑,进行推理和论证。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善用历史逻辑,通过推理和论证,对材料中的信息进行深入分析,得出合理的结论和观点。
5. 注意论述方法和表达技巧。
在解析历史材料时,考生需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论述方法和表达技巧,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保持逻辑严谨和语言流畅。
1. 多做历年真题。
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和分析能力需要通过实践不断提高,因此考生可以多做历年的历史材料解析题,提高自己的解析能力。
2. 广泛阅读历史文献资料。
广泛阅读历史文献资料可以帮助考生对历史材料有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积累更多的历史知识和分析方法。
3. 注重历史思维训练。
历史材料解析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历史思维能力,考生可以通过参加历史学科的讨论、辩论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历史思维水平。
4. 勤于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
在做历史材料解析题时,考生要及时总结解题经验,发现不足之处,并尝试改进方法,不断提高解析能力和水平。
通过以上的解析,相信大家对于历史材料解析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考生能够根据这些解析方法,认真备考,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历史材料解析能力,取得优异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