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设计的三范式

合集下载

数据库的一二三范式

数据库的一二三范式

数据库的一二三范式数据库的一二三范式是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们是用来规范数据库表的结构,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本文将分别介绍一二三范式的定义和应用。

一范式(1NF):消除重复的数据一范式要求数据库表的每个字段都是原子性的,即不可再分。

也就是说,一个字段不能包含多个值。

如果一个字段需要包含多个值,就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独立的字段。

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例如,我们有一个学生表,其中的一个字段是“课程”,如果一个学生选修了多门课程,我们可以将“课程”字段拆分成多个字段,比如“课程1”,“课程2”等。

二范式(2NF):消除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依赖二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主键的一部分。

如果一个表存在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依赖,就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表,以消除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例如,我们有一个订单表,其中的字段有“订单号”、“产品名称”、“产品价格”和“产品数量”。

订单号是主键,产品名称、产品价格和产品数量都依赖于订单号。

但是,产品名称和产品价格之间存在函数依赖关系,即产品名称确定了产品价格。

为了满足二范式,我们可以将产品名称和产品价格拆分成一个独立的表。

三范式(3NF):消除传递依赖三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非主属性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而是直接依赖于主键。

如果一个表存在传递依赖,就需要将其拆分成多个表,以消除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例如,我们有一个员工表,其中的字段有“员工号”、“员工姓名”、“部门号”和“部门名称”。

员工号是主键,员工姓名依赖于员工号,部门名称依赖于部门号。

但是,员工姓名和部门名称之间存在传递依赖,即员工号确定了部门号,部门号确定了部门名称。

为了满足三范式,我们可以将部门名称拆分成一个独立的表。

总结:数据库的一二三范式是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的基本规范,用于规范数据库表的结构,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一范式消除重复的数据,二范式消除非主属性对主键的部分依赖,三范式消除传递依赖。

第三范式举例说明

第三范式举例说明

第三范式举例说明
第三范式是关系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在实现数据库的过程中遵循
的一种规范。

按照第三范式,一个关系数据库的设计应符合以下三个要求:每个列都不包含重复的数据,每个列都只与主键相关,每个列都与主键直接相关。

举个例子来说明第三范式。

假设我们有一个关系数据库来存储学生的学籍信息,其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年龄和所在班级等字段。

我们可以将这些字段分别归类到不同的表中,并建立正确的关系。

首先,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名为"学生信息"的表格,其中包含学号(作为主键)、姓名、性别和年龄这四个字段。

这样,每个学生在这个表格中只需要有一条记录,每个记录中的学号都是唯一的,没有冗余的信息。

接下来,我们可以创建另一个名为"班级信息"的表格,其中包含班级号(作为
主键)和班级名称这两个字段。

这个表格用来存储每个班级的信息,每个班级只需要有一条记录。

最后,我们可以创建一个名为"学生班级关联"的表格,其中包含学号和班级号
这两个字段(同时作为主键)。

这个表格的作用是建立学生和班级之间的关系,每个学生可以对应多个班级,每个班级也可以有多个学生。

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这个表格将学生和班级进行关联。

通过按照第三范式的规范来设计数据库,我们能够有效地减少数据冗余,提高
数据存储的效率和一致性。

这样的设计让数据库更加灵活和可扩展,并能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

三范式

三范式

三范式关系型数据库是现在广泛应用的数据库类型,对关系型数据库的设计就是对数据进行组织化和结构化的过程。

对于小规模的数据库我们处理起来还是比较轻松地,但是随着数据库规模的扩大我们将发现用户操控数据库的SQL语句将变得笨拙、复杂。

更糟糕的是很有可能导致数据不完整,不准确。

所以我们有必要将数据设计的更加符合规范。

怎样使我们的数据库更加规范呢,前人总结了三个范式(其实一共有五个,但是一般的数据库只需满足三个就已经很高效了。

)主要内容:注意:斜体字部分为逻辑性语言,不容易理解,但很准确;粗体字部分为通俗语言,容易理解,但有失准确。

第一范式(1NF):数据库表中的字段都是单一属性的,不可再分。

这个单一属性由基本类型构成,包括整型、实数、字符型、逻辑型、日期型等。

换句话说:能分就分,分到不能分为止!例1:原表1上表中“地点”字段中的值就不符合第一范式。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大地点和小地点分开,保持每列的原子性,即不可分割性,如下表:修改后的表第二范式(2NF):在满足第一范式的基础上,数据库表中不存在非关键字段对任一候选关键字段的部分函数依赖(部分函数依赖指的是存在组合关键字中的某些字段决定非关键字段的情况),也即所有非关键字段都完全依赖于任意一组候选关键字。

(另外,所有单关键字的数据库表都符合第二范式,因为不可能存在组合关键字。

)也就是说:1、尽可能的使用单关键字吧!2、每个表只表述一个事,别傻乎乎的把所有信息都放到一个表里!例2:原表2上表满足第一范式,即每个字段具有不可再分性。

但是不满足第二范式。

从表可以看出组合关键字为(学号,课程名称),但表中“学分”完全依赖“课程名称”,而“姓名”和“年龄”完全依赖“学号”。

也就是说在这一张表里描述了两个事情:学生信息、课程信息。

这样的后果是(1) 数据冗余:同一门课程由n个学生选修,"学分"就重复n-1次;同一个学生选修了m门课程,姓名和年龄就重复了m-1次。

简述数据库设计3个范式的含义

简述数据库设计3个范式的含义

数据库设计是指按照特定的规范和要求,对数据库的数据存储和管理进行规划和设计的过程。

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是指数据库设计中的基本规范,其中第一范式(1NF)、第二范式(2NF)和第三范式(3NF)分别规定了数据库中的数据应该满足的标准和要求。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的含义。

一、第一范式(1NF)1. 第一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都是不可再分的最小单元,即每个数据项都是不可再分的,不能再被分割为更小的数据项。

2. 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都是单一的值,不可再分。

3. 所有的字段都应该是原子性的,即不能再分。

4. 如果数据库表中的字段不满足第一范式的要求,就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使之满足第一范式的要求。

二、第二范式(2NF)1. 第二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全部主键。

2. 所谓主属性是指唯一标识一个记录的属性,而非主属性是指与主键相关的其他属性。

3. 如果一个表中的某些字段与主键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依赖于其他字段,则需要将这些字段拆分到另一个表中。

4. 通过将非主属性与主键分离,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5. 第二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数据项应该是唯一的,不可再分,且完全依赖于全部主键。

三、第三范式(3NF)1. 第三范式是指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都不依赖于其他非主字段。

2. 也就是说,一个表中的字段之间应该相互独立,不应该存在字段之间的传递依赖关系。

3. 如果一个字段依赖于其他非主字段,则应该将其拆分到另一张表中,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

4. 第三范式要求数据库表中的字段之间应该是独立的,不应该存在传递依赖关系。

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分别规范了数据库表中数据的原子性、依赖性和独立性。

遵循这些范式可以有效地减少数据冗余和更新异常,提高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和稳定性。

在进行数据库设计时,设计人员应该严格遵循这些范式的要求,以确保数据库的高效性和可靠性。

众所周知,数据库设计的三个范式是设计和维护关系型数据库时非常重要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及其应用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及其应用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及其应用数据库设计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充分考虑数据的组织方式、表之间的关系、数据的处理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

为了确保数据库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业界提出了三大范式的理论,在设计数据库时需要遵循这些规则。

这篇文章将介绍这三大范式以及它们的应用。

第一范式(1NF)第一范式是指每个属性都是原子性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属性都不可再分为更小的数据项。

在设计数据库时,每个属性应该只包含单一值,这样可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模糊,便于数据的管理和处理。

例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顾客信息表,其中包含顾客ID、姓名、年龄和电话号码等属性。

如果姓名属性中包含了姓名和姓氏两个数据字段,那么设计就没有达到第一范式。

正确的做法是将姓名属性分为“名字”和“姓氏”两个属性。

第二范式(2NF)第二范式是指函数依赖的问题。

所谓函数依赖,是指一个或多个属性的值可以确定另一个属性的值。

在设计数据库时,应该避免非主属性函数依赖于部分主属性,这样可能导致数据冗余和不一致。

例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订单表,其中包含订单号、订单日期、顾客ID、顾客姓名和产品名称等属性。

如果我们将顾客姓名作为主属性,那么在多个订单中出现同一个顾客时,顾客姓名会重复出现,从而导致数据冗余。

正确的做法是将顾客ID作为主属性,然后在顾客信息表中创建一个关联的顾客信息。

第三范式(3NF)第三范式是指没有传递依赖关系的问题。

所谓传递依赖关系,是指非主属性依赖于其他非主属性,导致数据冗余和不一致。

例如,我们需要设计一个员工表,其中包含员工号、姓名、部门、职位、部门名称和部门电话等属性。

如果我们将部门名称和部门电话两个属性添加到该表中,那么就会造成数据冗余和不一致。

正确的做法是创建一个部门信息表,将部门名称和部门电话作为主属性进行存储。

在员工表中,我们只需要使用部门号作为聚集键即可。

应用三大范式是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也是开发人员必须遵循的规则之一。

这些规则可以确保数据库结构的可靠性、灵活性和高效性。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例题

数据库的三大范式例题

下面是数据库的三大范式的例题:
1. 第一范式(1NF):
考虑一个学生表,包含以下字段:学生ID、姓名、性别、课程1、课程2、课程3。

这个表不符合第一范式,因为课程字段重复且可能存在多个值。

修复后的第一范式表应该将课程抽取出来,形成一个独立的课程表和学生表,以实现单一信息的存储。

学生表:
学生ID、姓名、性别
课程表:
学生ID、课程
2. 第二范式(2NF):
考虑一个订单表,包含以下字段:订单ID、产品名称、产品分类、订单数量、单位价格、客户ID、客户姓名。

该表不符合第二范式,因为部分字段依赖于非码主键。

修复后的第二范式表应该将产品分类分离出来,与产品信息表关联。

订单表:
订单ID、产品ID、订单数量、单位价格、客户ID
产品信息表:
产品ID、产品名称、产品分类
客户表:
客户ID、客户姓名
3. 第三范式(3NF):
考虑一个图书馆借阅记录表,包含以下字段:读者ID、读者姓名、图书ID、图书名称、图书作者。

该表不符合第三范式,因为图书作者字段依赖于非码主键。

修复后的第三范式表应该将图书作者分离出来,与图书信息表关联。

读者表:
读者ID、读者姓名
借阅记录表:
读者ID、图书ID
图书信息表:
图书ID、图书名称、图书作者
通过将冗余数据分离到不同的表中,并使用外键关联这些表,我们可以实现符合第一范式、第二范式和第三范式的数据库设计。

三大范式

三大范式

数据库设计三大范式为了建立冗余较小、结构合理的数据库,设计数据库时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这种规则就称为范式。

范式是符合某一种设计要求的总结。

要想设计一个结构合理的关系型数据库,必须满足一定的范式。

在实际开发中最为常见的设计范式有三个:1.第一范式(确保每列保持原子性)第一范式是最基本的范式。

如果数据库表中的所有字段值都是不可分解的原子值,就说明该数据库表满足了第一范式。

第一范式的合理遵循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需求来定。

比如某些数据库系统中需要用到“地址”这个属性,本来直接将“地址”属性设计成一个数据库表的字段就行。

但是如果系统经常会访问“地址”属性中的“城市”部分,那么就非要将“地址”这个属性重新拆分为省份、城市、详细地址等多个部分进行存储,这样在对地址中某一部分操作的时候将非常方便。

这样设计才算满足了数据库的第一范式,如下表所示。

上表所示的用户信息遵循了第一范式的要求,这样在对用户使用城市进行分类的时候就非常方便,也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

2.第二范式(确保表中的每列都和主键相关)第二范式在第一范式的基础之上更进一层。

第二范式需要确保数据库表中的每一列都和主键相关,而不能只与主键的某一部分相关(主要针对联合主键而言)。

也就是说在一个数据库表中,一个表中只能保存一种数据,不可以把多种数据保存在同一张数据库表中。

比如要设计一个订单信息表,因为订单中可能会有多种商品,所以要将订单编号和商品编号作为数据库表的联合主键,如下表所示。

订单信息表这样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个表中是以订单编号和商品编号作为联合主键。

这样在该表中商品名称、单位、商品价格等信息不与该表的主键相关,而仅仅是与商品编号相关。

所以在这里违反了第二范式的设计原则。

而如果把这个订单信息表进行拆分,把商品信息分离到另一个表中,把订单项目表也分离到另一个表中,就非常完美了。

如下所示。

这样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了数据库的冗余。

如果要获取订单的商品信息,使用商品编号到商品信息表中查询即可。

第三范式名词解释

第三范式名词解释

第三范式名词解释第三范式是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中的一种范式,它是为了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更新异常问题而提出的。

第三范式要求一个关系模式中的所有非主属性都必须依赖于关系模式的候选码。

在数据库中,一个关系模式由多个属性组成,其中包括主属性和非主属性。

主属性是唯一标识一个记录的属性,而非主属性是依赖于主属性的属性。

范围越高的属性越依赖于低一层次的属性。

第三范式的原则是将非主属性中的冗余信息进行拆分,使每个属性只包含必要的信息。

这样可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的更新和插入效率。

在第三范式中,一个关系模式的每个非主属性都必须直接依赖于该关系模式的候选码。

候选码是唯一标识一个关系模式的集合,其中的属性组合能够唯一标识一个记录。

举个例子来说,假设有一个学生信息表,其中包含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和班级属性。

如果班级的信息包含班级名称和班级所在学院,而一个学院包含多个班级,那么姓名和性别属性就依赖于学生的学号属性,而班级属性则依赖于学生的班级名称属性。

为了遵循第三范式,需要将班级的信息单独拆分成一个班级表,将班级名称作为主属性,并与学生表进行关联。

这样一来,学生表中的每个非主属性都直接依赖于学生的学号,避免了冗余信息的存在。

第三范式的好处是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数据一致性和查询效率。

数据冗余的存在会导致数据一致性问题,因为当一个记录的某个属性更新时,需要同时更新多个记录。

而第三范式的设计可以最小化数据冗余,使数据更新更加方便。

然而第三范式也有一些限制。

有时候为了提高查询效率,可能需要将非主属性冗余存储。

此外,在某些情况下,需要将非主属性组合成一个属性,以提供更好的性能。

总之,第三范式是一种关系数据库设计理论,它主要是为了解决数据冗余和数据更新问题。

它要求每个非主属性都直接依赖于候选码,以减少数据冗余,提高数据查询效率和数据一致性。

但它也有一些限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表设计的三范式
三范式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在设计数据库时,将数据分解成三个不同的表,以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三范式的设计原则是:每个表只包含一个主题,每个表中的数据都是原子性的,每个表中的数据都与主键有关。

第一范式:原子性
第一范式是指每个表中的数据都是原子性的,即每个数据项都不能再分解成更小的数据项。

这意味着每个表中的每个列都应该只包含一个数据项。

例如,一个订单表中的“订单号”列应该只包含一个订单号,而不是多个订单号。

第二范式:关键字
第二范式是指每个表中的数据都与主键有关。

这意味着每个表中的每个列都应该与主键有关,而不是与其他列有关。

例如,一个订单表中的“订单号”列应该与主键有关,而不是与“客户姓名”列有关。

第三范式:依赖性
第三范式是指每个表中的数据都只依赖于主键。

这意味着每个表中的每个列都应该只依赖于主键,而不是依赖于其他列。

例如,一个订单表中的“客户地址”列应该只依赖于“客户编号”列,而不是依赖于“客户姓名”列。

三范式的设计原则可以帮助我们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

通过将数据分解成三个不同的表,我们可以更好地管理和维护数据。

同时,三范式的设计原则也可以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扩展性,使我们能够更好地应对不断增长的数据量和用户需求。

三范式是关系型数据库设计中的重要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设计出更好的数据库结构,避免数据冗余和数据不一致的问题,提高数据库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范式,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