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哥特式文学参考书籍
《吕蓓卡》:一部女性哥特主义小说的开题报告

《吕蓓卡》:一部女性哥特主义小说的开题报告
《吕蓓卡》是19世纪英国女性作家玛丽·雪莱所写的一部哥特主义小说,其文学流派对整个英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通过对小说的分析和解读,探讨其女
性视角以及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色。
首先,小说中的女性视角非常明显。
故事主角吕蓓卡是一个富有、高贵的女孩,却因为她的母亲执意要抛弃她,并让她成为一个名叫加尔西娅的孤儿,开始了漫长的
流浪之路。
在流浪的过程中,吕蓓卡经历了无数的折磨和考验,包括被卖到奴隶市场、被迫嫁给一个陌生人以及遭遇了各种形式的虐待和侮辱。
然而,她从未放弃对自由和
幸福的追求,并最终逃脱了她的苦难之路。
小说通过吕蓓卡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女性
勇敢、坚韧、不屈不挠的形象,展现了女性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和生命力。
其次,小说充分展示了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特色。
哥特主义小说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一种重要文学流派,其特点是描绘神秘的场景、强烈的情
感和生动的幻想,具有浓郁的超自然、恐怖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在《吕蓓卡》中,玛丽·雪莱将哥特式的情节和堆砌出奇景的手法运用得淋漓尽致,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和情节都非常符合哥特主义小说的要求。
总的来说,《吕蓓卡》通过女性视角和哥特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女性角色,并表达出女性在19世纪英国社会中所面对的困境以及女性的自由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同时,通过《吕蓓卡》的成功,哥特主义小说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得到了进一步
的巩固和加强。
探讨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

探讨以女性哥特主义解析《蝴蝶梦》二十世纪后期是哥特小说发展成熟的阶段,英国女性的哥特文学的代表作达夫妮o杜穆里埃的《蝴蝶梦》,着这个时期被看是一部现代通俗妇女浪漫小说,诠释了其经典的女性视角的哥特情怀。
本文主要探讨《蝴蝶梦》中别具特色的女性哥特情怀的表现和成长历程。
标签:《蝴蝶梦》女性哥特成长一、女性哥特主义理论在文学史上英美女性主义理论家Ellen Moers首先提出“女性哥特”这一概念。
“女性哥特”被阐释为体现以男权为主导的性别身份观对女性个体造成的影响的有效载体。
“女性哥特”恐惧的源泉就在于女性对自身性别身份的焦虑,同女性在父权制社会特有的成长经历息息相关,影响到女性个体成长过程的各个阶段。
“女性哥特”的界定从一开始就更加注重作品的现实主义特征,而弱化了传统哥特的超自然因素:它强调给女性个体带来焦虑和恐惧的“幽灵”(haunting agency)不是非人的神秘力量也并非家族的罪恶史,而是来自现实生活,源于性别角色的禁锢性规定以及以性别为导向的人际关系、女性空间的束缚,特别是父权社会的家庭关系和婚姻制度等(Moers,1976:90-110)。
基于Moers的以上论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许多女性主义评论家都纷纷致力于发掘被历史湮灭或放逐的女性哥特文本并给予全新的阐释,从而揭示造成女性心理创伤和个性压抑的社会根源。
二、哥特主义中的式诡异情境体现诡异是哥特小说所引起的心理恐怖的主要来源之一。
“诡异在现实中并不是全新的或者异类的东西,而是熟悉的深埋在脑海中通过压抑所异化了的内容”(Freud,2003:148)。
詭异是熟悉中的陌生,在诡异的情境中,人们会发现无生命的东西仿佛有了生命,熟悉的景物在扭曲变形,遗忘的回忆、死亡的意识被唤醒,让人体会到莫名的恐惧。
《蝴蝶梦》中的“我”面对的正是这样一个诡异的世界。
通往曼陀丽的车道“……像条蛇似地扭曲向前,在有些地方并不比一条小径宽阔多少。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

女性哥特视角下《简爱》与《呼啸山庄》的对比分析作者:杨舒涵来源:《青年文学家》2014年第20期摘要:哥特式小说盛行于英国18 世纪,是当时小说的一种创作形式。
哥特式小说以其独特的描写视角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其中对环境的阴冷描写和对主人公冒险精神的叙述,都给读者带来了心理上的刺激和快感,这也是哥特式小说为什么受欢迎的原因所在。
下文笔者将对《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进行对比分析,从创作手法出发,研究哥特式小说创作的特点。
关键词:《简·爱》;《呼啸山庄》;哥特视角;对比作者简介:杨舒涵(1980-),女,四川米易人,本科,攀枝花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欧洲文化、英美文学与文化、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20--01小说的创作中有很多创作方式和种类,方式和种类的不同,小说的内容构成也就不同,但各自都有着不同的优点。
在五花八门的形式中,现实主义可以说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被广泛使用和追崇。
笔者在研究英国小说时发现,区别于其他类别的小说,哥特式的写作形式是最最具有代表性的,时隔这么多年,在如今的小说界依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哥特式的小说中,《简·爱》和《呼啸山庄》这两部小说可以说是其中的经典,对于分析哥特小说的特点十分有益。
一、哥特式小说的由来及发展哥特式小说发起于18 世纪中后期,以其独特的创作背景和阴冷描被读者所喜爱。
在这一类小说中,多数的故事情节都发生在古堡、废墟等地点,且大多都是描写凶杀、复仇等内容,这样的情节描写往往具有神秘感,给读者带来精神上的刺激。
哥特小说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由于在贺拉斯·瓦尔普的开山之作《奥特龙多堡》中的副标题为一个哥特故事。
哥特小说满足了人们在阅读中从超现实甚至荒诞的故事中得到愉悦的需求,所以受到很多读者的追崇。
在18 世纪末、19 世纪初哥特式小说十分盛行,时至今日,依然很受欢迎。
《宠儿》中的女性哥特

《宠儿》中的女性哥特
《宠儿》是英国小说家菲利普·普尔曼所写的一部神秘
小说。
小说的主要情节发生在20世纪初的伦敦城,小说中
描述了一个被诅咒的女性形象,这位女性被普尔曼描绘成
一个神秘可怖的哥特女子,她深深吸引着故事中的男主角,并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小说中,这位神秘的女性出现的时候总是带着一种让
人不寒而栗的感觉。
她穿着暗黑色的衣服,戴着手套和面纱,身材妖娆,让人无法看清她的脸。
她总是出现在深夜,从黑暗中迅速闪现而来,然后突然消失。
故事讲述了男主
角和这位神秘女子之间的纠缠和互相影响,他们之间的关
系在小说中非常复杂和扭曲。
这位女性哥特形象的出现为小说增添了一种浓重的压抑
感和神秘氛围。
她的穿着、行为和台词都散发着一种与众
不同的气息,使得她显得格外神秘和可怖。
她的身份、过
去和真正的意图在小说中一直保持着神秘的状态,这也增
强了小说对读者的吸引力。
读者不禁要问,这位女性哥特
形象究竟是谁?为什么她会如此的神秘和可怖?她究竟想
要达到什么目的?
此外,这位女性哥特形象还将伦敦城的哥特风情和阴暗
境遇体现得淋漓尽致。
她的服装和外貌与伦敦的雾气和灰
色建筑相得益彰,让故事的舞台更加真实、生动,也更加
令人陶醉。
总的来说,《宠儿》中的女性哥特形象以其奇特、古怪
的外貌和行为,以及内在的神秘和不可预测性,成功地营
造出一种神秘的气息,深入人心。
这位形象恰到好处地为
故事的发展增加了压力和冲突,让整个故事更加完整和丰满。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爱情观——试析《简爱》

女性哥特式小说的爱情观——试析《简爱》一、女性哥特式——女权主义文类女性哥特式最早出现在1778年,女性哥特式文学在18世纪是非常流行的。
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浪漫主义诗歌在英国并没有那么流行,而英国非常流行的文学作品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的作家主要是以男性为主,因此哥特式在长期以来被大家广泛的认为是男性领域,而哥特式的故事也被长久的认为是男性的话语的代表。
而近年来很多批评家开始逐步关注一些女作家哥特式的小说,由于女性世界受到压抑所以产生了女性哥特式文学,这也对男性控制文化产生了极大的挑战。
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常常是女主人公被困在幽暗的城堡中,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都是迫于无奈在家中呆着;在哥特式传统的文学作品中,设置悬念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而现代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女主人公社会地位以及心理感受更加受到关注。
我们可以这么说,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体现了女性内心深处存在的抗争欲望以及对生活的幻想和内心对社会的恐惧感。
因此,我么普遍得到的共识是,恐惧是哥特式的中心,而女性内心世界受到压抑和恐惧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女性哥特式小说作品存在的目的是瓦解男权社会,因此存在的颠覆性是不言而喻的。
传统哥特式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的是女性丑陋的一面,这些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的形象。
以往我们对于哥特式作品中女性的阅读,主要是以男性作为标准和价值观念来作为评判的标准进行文学作品的阅读。
在20世纪的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的主旨内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意象也就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女性哥特式文学作品中,很多表现了女性自私、缺乏理性,蛮横形象的关键词已经不存在。
即使有一些关键词存在但是它们的意义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总而言之,女作家书写的文学作品的表现性政治是非常具有哥特式特点。
《简爱》中罗切斯特的前妻是一个被囚禁的女疯子——在作品罗切斯特的前妻受到了女权主义者的同情,在作品中我们认为罗切斯特的前妻是受到男权社会的囚禁,使她失去了自由,没有选择权,是一个牺牲品。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呼啸山庄》

女性哥特视角下的《呼啸山庄》作者:张钰来源:《课外语文·上》2017年第04期【摘要】《呼啸山庄》作为一部经典的哥特小说,它不仅体现了艾米莉对当时不公平社会的反叛,而且显现了她的女性意识。
基于女性哥特理论,本文试图从其颠覆性的主题、女主人公的双重性格和封闭意象三方面分析女性哥特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体现,揭示阐释艾米莉的女性意识及她对自由、平等和自我身份的渴望。
【关键词】《呼啸山庄》;女性哥特;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G64介绍《呼啸山庄》在出版的最初几年,被攻击和归咎于它异常热情的爱,仇恨,复杂的报复,阴沉的语气,病态的心理学,以及被认为是疯狂的一切。
女权主义者很容易找到他们的理论基础。
哥特式风格:爱与报复的主题,恶性恶棍英雄的性格,噩梦和幽灵的形象等。
一、女性哥特式小说哥特式作为一种类型的小说在18世纪晚期和19世纪初在英国蓬勃发展。
哥特式小说的主要特点如下:恐怖,神秘,超自然现象,不幸,死亡,鬼屋,疯狂以及城堡和修道院的环境。
18世纪末,哥特式小说自从出现以来就与妇女密切相关,妇女对它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有些作品甚至比男性作家的作品更突出。
二、女性哥特式的元素在呼啸山庄的功能女性哥特的许多功能由女性作家创造。
这部分试图分析女性哥特式的元素在《呼啸山庄》中的颠覆主题,女主角的双重性格和约束的图像。
(一)颠覆主题 - 女权意识女权主义意识是女权主义的中心主题。
说到《呼啸山庄》的女权主义意识,在艾米莉生活的男性主导社会的维多利亚时代目睹了对妇女的极端虐待和剥夺。
在启蒙运动的影响下,18世纪末女权主义进入英国,女权主义意识被激起。
(1)强烈的自我意识这部分致力于介绍颠覆性的女性形象,将凯瑟琳·艾尔肖作为代表性的女性主义意识。
凯瑟琳的自我意识的萌芽应该追溯到她的童年。
几乎六岁的凯瑟琳选择了鞭子。
她的自我意识也反映在拥有自己的房间,她强调教育和感知。
(2)对父亲形象的强烈反抗反对父亲形象的反叛显示她挑战反对父权制的权威。
从女性哥特视角解读《简·爱》与《蝴蝶梦》

潘 巍巍 出现的一种新 的文 学体裁 , 8 这 类 小 说 的故 事 情 节 通 常 以一 个 哥特 式 的 城 堡 为 背 景 , 充 斥 着 恐 怖 、谋 杀 、 暴 力 、 复 仇 、鬼 魂 、 悬 念 甚 至 超 自然 现 象 。 “ 性 哥 特 式 ”这 个 概 念 最 早 是 由 美 国 女作 家 艾 伦 ・ 尔 斯 在 女 莫 其 1 7 年 发 表 的 《 文 人 》 中提 出 的 。 在 她 看 来 , “ 作 94 女 女 家用文学形式书写 自1 8世纪 以来被称为哥特式 的作 品。”此 后 ,女 性 主 义 批 评 家 意 识 到 性 别 在 哥 特 小 说 中 的 重 要 性 , 同 时也对 女性 哥特写作及其特 点不 断进行争论 。从本质上讲 , 哥 特 式 小 说 和 女 性 哥 特 式 小 说无 论 从 形 式 、结 构 , 还 是 主 题 挖掘等 角度有 很多共 同之处, 一般运 用第一 人称和倒 叙 的手 法 ,或描 写阴森 、诡 异事件 ,或 突 出神 秘色彩 与暴 力倾 向, 使读者读 来有种毛骨悚然 的感觉 ,营造恐怖 的气氛 。不过 , “ 性 哥特 式 ”小 说 更 旨在 弘 扬 女 权 主 义 精 神 ,通 过 描 写 女 女 主 人 公对 自身 性 别 身份 的焦 虑 , 试 图逃 离 被 禁 锢 的 空 间 , 反 映 她 们 对 现 实 社 会 的不 满 、 争 取 自 由独 立 与 男 权 社 会 分 庭 抗 争 的 思 想 ; 叙 事 内容 一 般 围 绕 揭 开 男权 社 会 隐 藏 的秘 密 事 件 展 开 , 充 满 惊 悚 、疯 狂 的 元 素 ,并 往 往 对 文 中 的超 自然 现 象 给 予 解 释 。本 文 将 运 用 女 性 哥 特 小说 理 论 ,分 别 从 哥特 式 元 素和 女权 意识的抗争两个层面,将 《 简暖 》和 《 蝶梦》这 蝴 两 部 作 品 放 在 女 性 哥特 小 说 的 视 角 下 进 行 对 比解 读 ,从 而 提 高 对 此 类 文 学 作 品 的鉴 赏 能 力 。
哥特文学作品赏析

哥特文学作品赏析
哥特文学是一种以传达恐怖和超自然元素为特征的文学流派。
该流派兴起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欧洲,并在整个西方文学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以下是几部经典的哥特文学作品。
《北方悲怆》
《北方悲怆》是英国作家瓦尔特·司各特的代表作,也是哥特文学的创世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女孩,她被送到黑暗、诡异的荒原城堡生活的故事。
小说中充满了恐怖、超自然的元素,探讨了爱、孤独、复仇等主题。
《法兰肯斯坦》
《法兰肯斯坦》是英国作家玛丽·雪莱的经典之作。
小说讲述了一个年轻科学家成功创造出生命的故事,但他却无法承受自己创造出的怪物带来的灾难。
小说中描绘了怪物的恐怖形象和对人类道德的思考,探讨了科学与伦理的冲突。
《德古拉》
《德古拉》是爱尔兰作家布拉姆·斯托克的著名小说。
故事以吸血鬼德古拉为中心,讲述了他在东欧和英国的活动及其与人类之间的对抗。
小说中充满了悬疑和恐怖的情节,以及对人性和欲望的深入探讨。
《红字》
《红字》是美国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讲述了一个被迫佩戴有鲜红“A”字标记的女性的故事。
小说中透露出哥特文学特有的黑暗、压抑和羞耻感,同时也探讨了道德、罪恶和宽恕的主题。
这些作品展示了哥特文学的主题和风格,通过恐怖、超自然的元素以及对人性、道德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于人类本质的探讨和诡异、恐怖的情绪体验。
以上是对哥特文学作品的简要赏析,它们不仅具有文学价值,也对于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哥特式文学参考书籍
参考书籍:
1、《奥特兰托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
2、《女文人》
3、《女勇士》
一、哥特文学发展
1764年,英国作家霍勒斯以其著作《奥特兰托城堡:一个哥特式故事》开创了西方哥特式文学史的先河,奠定了哥特小说的写作风格。
该类小说在构思上大多沿袭中世纪哥特建筑风格,以高耸的古堡屋顶、幽暗的密室等意象为情景设计,在内容上也多为囚禁、暴力等病态情感、行为描述,旨在通过作家对压抑、恐怖等色彩渲染,达到令读者毛骨悚然的恐惧效果。
女性哥特这一概念由美国女作家埃伦·莫尔斯于1974年在其作品《女文人》中首次提出。
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进一步指出“女性哥特式是女性性欲受压抑的结果,也是对性别等级和男性控制文化的挑战”。
作为一种衍生的文学体裁,女性哥特文学彰显男性文本中的女性挣扎、愤怒与渴求,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与父权主宰,为20世纪中后期欧美女权运动带来深远影响。
二、汤亭亭与《无名女人》
《无名女人》是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中的一个短篇故事。
在该故事中,作家凭借哥特小说特有的写作手法和艺术张力,以激昂的斗志将家族史上多年不能言说的禁忌跃然纸上,为被父辈有意忘却和消音的姑姑发声平反。
在作者笔下,姑姑不再是被社会唾弃、不守妇道的“野女人”,而是公然挑战男性权威,为追求理想生活而殉道的“女勇士”。
作家以女性独有视角与生命体验在历史和现实中自由切换,在审视族裔历史和剖析女性内心的过程中,扬弃了哥特写作手法,消解了传统哥特式符码的所指,继承和推动了哥特文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