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汤亭亭《女勇士》

从女性主义视角浅析汤亭亭《女勇士》作者:程忠若来源:《校园英语·下旬》2017年第10期【摘要】汤亭亭,美籍华裔作家,她成功地将中西方文化融合在一起,是华裔美国文学的领军人物。
1976年她发表了其代表作品《女勇士》,小说以旧时中国社会为背景,展现了一个在唐人街华人区生活的小女孩,她的童年生活以及周围女性的现实生活,塑造了新时代下中国女人英勇的形象。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汤亭亭《女勇士》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几位华裔女性的不同形象以及深入了解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向读者们传达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女性内心的声音以及想要表达的最真实的情感。
【关键词】汤亭亭《女勇士》华裔女性女性主义一、引言汤亭亭,美国华人小说家,她是华裔文学成功融入到美国主流文学之中的引领者。
1976年她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部具有自传色彩的小说《女勇士》,标志了华裔作家创作开始进入了美国文学主流。
在这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中,她运用大胆创新的手法,将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和英雄人物同小说人物相结合,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作品的销售一直在前列,并多次夺得美国国家图书奖,之后,她的处女作及成名作《女勇士》被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列入欧洲经典文学,因此汤亭亭在20世纪后期可以称为是最有知名度的华裔作家之一。
汤亭亭曾说过:“我为美国华裔而写作”,她以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掀起了美国社会人们对亚裔文化、种族以及性别问题的讨论热潮。
《女勇士》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色彩的小说,它以女孩成长的经历为序,描绘了美国唐人街华人圈生活的女主人公,在虚幻和现实中来回穿越,一方面通过妈妈讲的故事对旧时代传统中国有所了解,另一方面也接受着美国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面对两种不同的文化,女孩表现出了矛盾、质疑,种种文化因素的影响使得女孩最终渴望寻求自己在社会中的存在。
作品体现了华裔女性意识的觉醒、摆脱传统男权社会的渴望和寻求自我价值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在双重背景下华裔女性顽强反抗的心路书写,极大地丰富了美国华裔文学的内涵。
花木兰形象的社会意义

花木兰形象的社会意义
花木兰的形象在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女性独立和平等:花木兰是一个非常勇敢、聪明、坚毅且自立的女性角色。
她冒着巨大的风险代替父亲参军,并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她的形象反映了女性在历史上所面临的困难和不公平,同时也鼓舞了女性争取平等权益的努力。
性别角色突破:花木兰通过剪短头发、穿上男装,成功地担任了一个男性角色。
她粉碎了传统性别角色的束缚,证明了女性在扮演男性角色时同样有能力和勇气。
这对于那些追求自由表达和超越社会期望的女性来说,提供了一个积极的激励。
家庭责任和孝道:花木兰担负起了保卫家园和保护家人的责任,她的所作所为不仅表达了她对父母的孝心,同时也展现了她对家庭价值的重视。
她以她的勇气和牺牲精神打破了传统的女性角色,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积极的形象。
勇敢和坚韧不拔:花木兰在面临多种困难和挑战时展现了她的勇敢和坚韧不拔。
她接受了训练、战胜了敌人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她的形象向人们展示了在逆境中坚持并战胜困难的重要性,鼓励人们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总的来说,花木兰的形象代表了女性的独立和平等,鼓舞了女性在社会中追求自由和权益。
她的形象激励着人们超越传统的性别角色和社会期望,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并战胜困难。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

论中美花木兰形象差异同是表现女勇士的成长经历,《花木兰》和“MuLAN”却表现了女勇士不同的成长经历。
在动画性的情节中,木兰未从军前在家过得无忧无虑,虽然调皮好动,但也学些毛笔字画,到了婚嫁的年龄被父母逼着去相亲以求给家里带来好运。
总的说来,木兰成长在一个还算富裕的家庭。
战事爆发后,木兰见父亲腿瘸不能作战,最终隐瞒家人代父从军,一展自己的抱负。
在家族的守护神木须和好运蟋蟀的的扶助下,木兰顺利进入军营。
进入紧张的新兵训练阶段,花木兰凭借自己的天赋由一个柔弱的女子变成了一个勇武的士兵,并在训练中萌发了对校尉的爱慕之情。
在上前线抗击强悍的单于部队时,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木兰表现了女勇士特有的机智勇敢,用雪崩换来了战场上以少胜多的奇迹,并奋不顾身地救了陷入雪崩中的校尉李翔,两人关系更亲密了。
木兰在雪崩后因受伤暴露了女儿身份要被处决时,校尉李翔却仁慈地放她而去。
木兰的女勇士梦将要破碎时,被埋的单于的军队意外出现再次激活了女勇士的卫国热情。
花木兰赶往京城报信。
木兰用自己的机智勇敢,征服了众战友的不信任感,成功破坏了单于绑架皇帝的阴谋,救了皇上。
并在家族神龙木须的帮助下,女勇士最终击败了凶悍的单于。
作为一个弱女子,在和高大强悍令人畏惧的匈奴人战斗中,木兰的女勇士形象再次高大起来,最终连最高统治者皇上也向她一个民间的女子致敬,京城的百官、百姓也向她致敬。
皇上要以宰相之位封赏她时,女勇士以不愿做官但愿回乡见父母。
结局的幸福爱情故事更是给人留下了女勇士形象的无限遐想。
在中式《花木兰》中,木兰是一个穷苦家的单亲孩子,在乡下里跟多病在身的父亲相依为命。
作为军户出身的花弧,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喜欢舞刀弄枪,在邻居大爷的影响下习得一身打仗的本领,虽然也学些女孩织布之事。
柔然犯境,战事爆发后,病弱的花弧应征,并嘱托女儿找个好人家。
花木兰不愿病弱的父亲战死沙场,于是她灌醉父亲,前去军营应征。
在好友小虎的帮助下,木兰成功混入男人的军营。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勇士》-最新文档资料

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勇士》-最新文档资料生态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女勇士》20世纪60年代,风起云涌的民权运动引发了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
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了一批女性主义作家,当代著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就是其中的一位。
她的处女作《女勇士》(Women Worrier)于1976年发表后一举成功,曾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等多项大奖。
这部作品在美国当代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是多元文化中的经典范本,它标志着华裔文学开始进入美国主流文学。
在文学、政治学和哲学等领域的女性主义理论也兴起于妇女解放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它包括不同的女性主义流派。
其中,生态女性主义(ecofeminism)是由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尼(Francoise d’Eaubonne)于1974年在《女性主义或死亡》(Le Feminism ou la mort)一文中提出的。
生态女性主义结合了生态学和女性主义的思想,探讨了导致生态危机和女性危机的根源。
“人类对于自然的压迫和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都根源于西方传统哲学二元论,认为只有破除西方的二元对立,才能终结对女性与自然的压迫,使得女人、自然与男人、文明融为一体,建立一种非二元论的、非人类中心之义的和谐的生态社会。
”生态女性主义者认为,应该将父权制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人类对自然的压迫联系起来,因为自然和女性都是父权制社会中被压迫的对象。
本文试从生态女性主义这一视角来分析汤亭亭的《女勇士》。
一女性与自然生态女性主义理论认为,女性和自然有着非同寻常的联系。
一方面,“女性的生产和生活的范围更接近自然,她们与大自然一同担负着孕育和养育生命的责任,她们的潜意识中有着一种与自然的亲和感,希望与自然和谐相处,所以她们更倾向于保护自然,更有责任也更希望结束人类统治自然的现状,通过重塑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治愈人与自然之间的疏离,促成人、自然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女勇士形象的女性主义论文

女勇士形象的女性主义论文一、《女勇士》中的女性形象《女勇士》的第二个故事是关于“花木兰”的改编故事。
“花木兰”武艺超群,与丈夫一同率领军队推翻了皇帝的统治,并帮助村民与邪恶势力抗争,保护了村民的权益,在故事的最后“花木兰”选择回归家庭,照顾家人的生活。
“花木兰”不仅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和贤惠,同时她也敢于向重男轻女的封建道德观念宣战,她以女性的身份寻求与男性同等的权利,在事业和家庭生活中都积极进取,既表达了女性能够独立于男性在事业上有所作为,也表示了女性有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女性牺牲自己对家庭付出并不是受到社会或者生活环境的强制,而是心甘情愿的选择。
《女勇士》的第三个故事是关于女性勇兰的学习和工作经历。
刻苦学习的勇兰,用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付出和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事业目标,也最终能够和丈夫团聚在异乡,开始了崭新的幸福生活。
而《女勇士》中的第四个故事正和第三个故事做出鲜明的对比,勇兰的妹妹月兰在姐姐的帮助下也来到了美国,但是她的丈夫已经从感情上背叛了自己,她也无法适应美国的生活,她没有像姐姐一样在生活的困境和苦难中持续学习和成长,她采取了消极和放弃的态度,放任自己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最后在精神病院里孤独、可怜地结束了人生。
两个故事中本来是姐妹的两个女性,她们的生活环境和条件本来都是相同,但是一个积极面对人生,为生活目标而积极努力;一个消极、悲观,被生活打击地抬不起头,也不愿意调整自己做出改变。
两个故事形成对比,突出了封建传统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和不尊重,也赞扬了新时代女性身上的自由、独立、坚强等美好品格。
《女勇士》中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新来到美国异乡的小朋友受到了来自家庭和社会的精神压力,但是她以中国古代的蔡文姬为榜样,持续努力学习并调整自己去接受和适应新的生存环境,从不安、抗拒的心态转变为开朗和接受,她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内心的情感,精神力量变得强大,内心持续成长。
二、女勇士形象的杂交性小说《女勇士》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杂交性特征。
浅析《女勇士》形象的杂交性

第22卷第1期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3月 V ol.22,N o.1JOURN AL OF XINXIANG EDU CATION CO LLEGEMAR ,2009 浅析《女勇士》形象的杂交性Ξ程 昊(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7)摘 要:汤亭亭在其处女作《女勇士》中成功地改写了花木兰的故事,借此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华人女性形象———女勇士。
这个女性形象具有现代西方女性的独立性和反抗性,同时也保留了某些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呈现出典型的后殖民杂交性。
该女性形象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美国主流文化中的中国女性的刻板形象,同时也表达了汤亭亭对中国父权文化和美国社会种族歧视压迫的反抗。
关键词:花木兰;《女勇士》;杂交性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Ο3325(2009)01Ο0054Ο03作者简介:程昊(1976Ο),男,江苏徐州人,硕士,助教。
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汤亭亭是第一位对美国主流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华裔女作家。
其处女作《女勇士》在1976年出版,当年即引起轰动,销售量至1991年已超过45万册[1](P239),这部小说在美国华裔文学界引发了一场著名的文学论战———关公战木兰。
因其影响力该书被选入美国大学课本,成为被广泛研究的华裔文学作品之一。
[2](P200)汤氏在该书第二章《白虎山学道》中将母亲给她讲述的中国古典故事《花木兰》进行了大胆改写,塑造了一位武艺高超的女性形象———女勇士(the w om 2an warrior )。
表面上,这个故事是对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木兰诗》的翻译,但是若仔细研读,便不难发现,汤亭亭笔下的女勇士已不再是一个传统的华人女性,汤氏对其进行了创造性改写。
笔者以为,在这部小说中,汤氏重新塑造了一个崭新的华人女性形象,该形象既具有现代西方女性的独立性与反抗性,同时也具有一些中国传统女性的特点,这使得其既不完全属于西方,也不完全属于东方(neither the one nor the other),而体现出一种双重混杂的特性,这种混杂特性正是霍米巴巴所指的典型的文化杂交性。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女性形象

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女性形象作者:杨哲梅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06期摘要:在当代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成名作《女勇士》中,“姨妈月兰”柔弱温婉、逆来顺受,是帝国文化霸权压迫下的牺牲者;“母亲勇兰” 聪颖独立、大胆倔强,是中美两种文化夹缝中的觉醒者;“无名姑姑” 渴望爱情、傲对死亡,是向父权、夫权及族权抗议的鸣警者;“我——花木兰”替父从军、建功立业,是用武力与父权、王权和帝国文化霸权抗争的女勇士;而“诗人蔡琰”则是成功言说自我、永垂青史的女勇士。
本文采用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揭示这些女性形象对扭曲化和刻板化女性形象的颠覆,为新时代女性言说自我,与男性权威进行对话创造了飞越的可能,从而有助于推动中西异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关键词:五个女性形象;主体意识;后殖民女性主义作者简介:杨哲梅,26岁,硕士研究生,本科主修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英美文学方向硕士生,研究专长为英美文学和华裔美国文学。
参与张喜华教授主持的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跨文化交际中的东方主义》和湖南省教育厅课题《全球化语境下跨文化的融合与冲突—贾斯汀·希尔中国题材作品透析》,论文《中西木兰形象对比》发表在《中国文化研究》(季刊)2009年第3期,现从事英语专业英美文学和大学本科英语课程的教学,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06-0071-02《女勇士》全书依次讲述了无名姑姑、花木兰、母亲勇兰、姨妈月兰和诗人蔡琰的故事。
无名姑姑没有名字,花木兰习武立功,母亲勇兰学医治病,姨妈月兰疯狂至死、诗人蔡琰歌以咏志,这五个女性形象代表了女性主体意识发展的不同阶段,依次为自在自然、自知自觉和自强自为三个阶段。
自主自认阶段表现为女性处于奴仆地位,缺乏主体意识,无为而终其一生。
自知自觉阶段表现为女性开始觉醒,主动进行自我选择、自我完善,并付诸行动争取男女平等。
为了追寻的忘却——对《女勇士》中花木兰形象的解读

作者: 石志高
作者机构: 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沙410081
出版物刊名: 学理论
页码: 203-204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2期
主题词:�女勇士》 花木兰 华人话语权
摘要:美籍华裔作家汤亭亭女士用她文化边缘人的角色和双重"他者"的身份,在她的作品中对中国故事移植的同时,大胆地进行变异。
从她的一这举动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所创造的文学作品中所寄寓的文化,既不属于中国文化,也背离了美国主流文化,形成了属于她自己这个族群的独特文化———世界华人文化,这说明世界华人话语权正在逐步建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女勇士》中的花木兰形象
李双寅
【期刊名称】《文学艺术周刊》
【年(卷),期】2022()6
【摘要】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是美国著名的华裔作家,1976年她凭借小说《女勇士》(The Woman Warrior)一举成名,自此,《女勇士》成为华裔文学中重要的代表作之一。
小说借用了中国传统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小说中的叙述者与花木兰使用同一个人称代词“我”,将花木兰和“我”的生活并置在一起。
作者通过对花木兰故事的重构与改写,展现了“我”效仿花木兰反抗在美国生活受到的性别歧视与种族歧视,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反抗方式。
【总页数】4页(P4-7)
【作者】李双寅
【作者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
【相关文献】
1.跨文化文本空间中的性别对话——从《女勇士》中花木兰形象解读汤亭亭的跨文化叙事
2.《女勇士》的女性主义特点和困境——《女勇士》中花木兰形象分析
3.追寻自我女性典范--《女勇士》中无名女子与花木兰形象对比
4.两\"鬼\"中的别样\"花木兰\"——浅析传统\"花木兰\"形象在汤婷婷《女勇士》中的变异
5.追寻自我女性典范——《女勇士》中无名女子与花木兰形象对比(英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