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数学认识除法

合集下载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通用8篇〕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篇1教学内容:课本P14页例5,练习三第4、5、6题。

教学目的:1、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温故知新,继续学习除法运算。

2、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意义。

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3、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

教学难点:理解掌握除法算式表示的意义和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教学准备: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设置问题,引导参与1、谈话,出例如5情景图。

〔1〕要求仔细观察,看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2〕熊妈妈是怎样分竹笋的?你能用算式来表示吗?〔3〕学生动手操作后老师课件演示熊妈妈分竹笋的过程,再列出算式。

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为什么这个算式也用除法算式来表示?【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操作、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温故知新,为进一步学习除法运算奠定根底。

二、学习新知1、认识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1〕除法算式中的三个数你能帮它取个名字吗?〔2〕先让学生自己取,然后请学生看书学习除法算式各局部的名称。

2、请学生对照算式与情景,说说算式中各数所表示什么?3、考虑:看看例4和例5,小熊和熊妈妈的这两个问题为什么都可以用除法来计算?学生考虑、比拟、讨论。

【设计意图】: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历的根底上,设置问题吲哚发奥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考虑、比拟,让学生知道把一些物体或一个总数平均分成相等的几份,就用除法来计算。

三、稳固应用,加深理解1、课本第14页的“做一做”。

〔1〕明确要求〔2〕学生动手操作,老师巡视。

〔3〕交流汇报。

〔4〕小结。

2、挑战园地:〔1〕练习三第4、5题。

先让学生画圈一圈进展平均分,分后再填写算式。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认识一、认识除法。

1. 除法的含义。

- 平均分:把一些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分法叫平均分。

例如,把10个苹果平均分给5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得2个苹果。

- 除法算式:10÷5 = 2,其中“÷”是除号,10是被除数,表示要分的总数;5是除数,表示平均分成的份数;2是商,表示每份的个数。

2. 除法的读法。

- 10÷5 = 2读作:10除以5等于2。

3. 用乘法口诀求商。

- 因为2×5 = 10,所以10÷5 = 2,10÷2 = 5。

利用乘法口诀“二五一十”可以快速求出商。

二、认识图形(一)1. 角的初步认识。

- 角的组成: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例如,三角板上有三个角。

- 角的大小: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 直角:像三角板上最大的角就是直角。

可以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

2. 锐角和钝角。

- 锐角:比直角小的角是锐角。

- 钝角:比直角大的角是钝角。

三、认识万以内的数。

1. 计数单位。

- 一(个)、十、百、千、万都是计数单位。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千是一万。

2. 数位顺序表。

- 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

- 例如,数字3456,6在个位上,表示6个一;5在十位上,表示5个十;4在百位上,表示4个百;3在千位上,表示3个千。

3. 数的读法和写法。

- 读法:从高位读起,千位上是几就读几千,百位上是几就读几百,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

中间有一个0或两个0,只读一个“零”;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

例如,3005读作三千零五,3500读作三千五百。

- 写法:从高位写起,几千就在千位上写几,几百就在百位上写几,几十就在十位上写几,几个就在个位上写几。

哪一位上一个计数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

小学数学二年级除法的初步认识篇一:小学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一、概述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中第二单元除法的初步认识。

二、教学目标分析1.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知道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一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

2.使学生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法和写法。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初步学会除法算式的读写法。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建立除法的概念,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6个桃、3个盘子的图片,每个同学还要准备8个小正方体,12根小棒和15个小三角形。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2、学生已熟练掌握了乘法口诀。

四、资源本节课是在电教室中进行完成的。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教科书。

专门为本课制作的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铺垫孕伏1、师生合作进行实物演示,揭示“同样多”的含义。

教师和3名同学做分铅笔的游戏。

教师先说明游戏的要求:要把这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同样多。

2、让学生观察教师是怎么分的,手中的笔分完没有。

使学生知道:老师一个一个地分,每人又分给1支。

手中的笔分完了。

3、教师引导全班学生观察:6支铅笔分给3个同学,每人分得几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怎样?引导学生明确:每人分得2支,每人分得的铅笔数同样多。

板书:“同样多”。

(二)、探究新知1、教学例1,使学生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1)教师请同学们拿出8个小正方体放在自己的课桌上。

(2)教师要求学生按照刚才分铅笔的方法把8个小正方体分成4份,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学生自己边说边摆,实际动手分一分,教师巡视,观察学生操作过程。

(3)教师演示课件“除法的初步认识(一)”(4)教师请学生观察分得的结果,每份分得的正方体同样多吗?每份是几个?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的分法叫“平均分”,教师板书:“平均分”。

(5)教师出示“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几个?”教师让学生理解一下“平均分成4份”是什么意思?“每份是几个?”同学之间可以互相议一议。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9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9篇除法的初步认识 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分实物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并且从平均分的过程中清楚、直观地了解除法的含义;2、使学生认识除号,会读、会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所表示的意义;<二>、能力目标1、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三>、德育目标教育学生要礼貌待人。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除法的含义;教学难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三、教具、学具教具:课件、纸条、磁铁学具:数字卡片、小棒四、教学过程<一>、激趣引入1、激趣同学们,你们分过东西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分东西,通过分东西学习新本领,好吗?动手实践一:①、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随便分成2份,也就是2堆;②、学生操作,教师观察、指导;③、学生汇报提问:谁愿意说说他是怎样分的?(学生说,教师板书,在学生说的时候注意鼓励有创新的)8 8 8 817 2 6 3 5 4 4④、教师指着上面四种分法提问:这四种方法中有一种比较特别,你们发现了没有?⑤、请学生说,并说说为什么不一样?⑥、教师归纳指出:最后一种分法中每份的数字卡片数同样多,都是4张。

(教师板书:同样多)2、引入动手实践二:①、教师明确要求:请同学们把8张数字卡片分成4份,也就是4堆,每份要分得同样多;②、学生动手操作,教师检查、指导;③、请一名学生上黑板把8个磁铁分成4份,每份分得同样多;④、学生分完,教师提问:每份分得同样多吗?是几个?教师指着学生分的磁铁说: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这种方法叫平均分。

(教师在磁铁下贴出纸条,学生齐读一次)<二>、探索新知1、学习例2(1)、创设情境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一天,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来到老马家作客(课件出示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三只小动物),老马非常热情的招待他们,拿出6个又大又红的桃子(课件出示6个桃子),小象、小白兔和小蜜蜂看见了都馋得直流口水,老马心里非常清楚,要是分的不公平,这三个小鬼一定会吵翻天,所以老马想请我们206班的小朋友帮帮忙,把桃子分好,不过在动手之前有两个问题考考大家:①、是要大家把6个桃子分成几份?(当学生说3份时,教师出示3只盘子)②、该怎样分?(2)、动手实践三:教师:下面请同学们用数字卡片代替桃子动手分。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 (共24张PPT)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除法》 (共24张PPT)
24
8表示什么?它是什么数?2表示什么?它是 什么数?4表示什么?它是什么数?
小结
把一些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 是几,也可以用除法计算。



5

25
说一说:10,2,5各表示什么?被除数、除数、商 各是多少?




3
试 ,
33


说一说:9,3,3各表示什么?被除数、
交 流
除数、商各是多少?
要坐车的 是几个小朋友?
把“6” 写在除号前面, 它是被分的数。
每辆车
坐几个人? 把“2”写在 除号后面。
6 ÷ 2 =3
要坐几辆 车?把“3” 写在等号后 面。
除号
6÷2=3
读作:6除以2等于3 表示:把6每2个分一份,可以分成3份。


34

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分的?把你的算式读出来。

9、 人的价值,在招收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21.7.5 21.7.5 Monday, July 05, 2021

16、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2 021年7 月5日 星期一9 时38分 58秒09 :38:585 July 2021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上 午9时38 分58秒 上午9 时38分0 9:38:58 21.7.5


34

1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4表示什么?
第4单元 表内除法(一) 第4节 认识除法
仔细观察这幅图,里面藏着数学问题呢,你们能把 它找出来吗?
6个小朋友坐缆车,每辆车坐2人,要坐( )辆。
谁知道要坐几辆车呢?你怎么想的? ➢用圆片分一分,每堆2个,分成了3堆。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二年级数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教案

教案:除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理解除法的概念和意义;2.学会进行整除和带余除法计算;3.能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除法的初步认识:1.整除概念;2.带余除法的概念;3.通过练习题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一个装满水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现在篮子里有12个苹果,如果想要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了解均分的概念。

2.学习整除教师出示一个有12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2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2除以2等于6、教师再出示一个有12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2除以4等于3、通过这样的引导,让学生了解整除的概念。

3.学习带余除法教师出示一个有11个苹果的篮子,向学生提问:“如果想要均分给3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11除以3等于3余2、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有余数?学生可能会提出这么几个问题:11不能被3整除,所以有余数;余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时候除不尽?教师则引导学生理解,有时候物品不能均分,就会出现余数。

这就是带余除法。

4.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出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36颗糖果,他想要将这些糖果平均分给4个朋友,每个人能分几颗?”引导学生思考解决此题的方法,然后学生上台解答。

五、课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课堂练习。

可以设计一些填空题或计算题,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

六、巩固和拓展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自己解决一些生活实际问题,培养学生通过除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课堂总结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确保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和运算方法有所了解。

八、板书设计除法的初步认识整除:12÷2=612÷4=3带余除法:11÷3=3余2九、教学反思本节课培养了学生对除法的初步认识,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理解了整除和带余除法的概念。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公开课教学设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公开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除法》是学生初步接触除法概念的学习内容。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并掌握除法的基本运算。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他们能够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但是,对于除法这样的抽象概念,他们还需要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注意力集中程度也有所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调整。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能够进行简单的除法运算。

2.难点:理解除法运算的本质,能够将除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除法运算。

3.分组合作教学法: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帮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2.教学道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果、糖果等,用于教学实践活动。

3.学习任务单:为学生准备学习任务单,帮助他们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生活例子,如分水果的场景,引入除法的概念。

让学生思考:如果要把这些水果分给几个小朋友,应该如何分配呢?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除法的定义和运算规则,让学生初步了解除法。

同时,教师可以用实际物品进行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除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际的除法运算题目,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认识除法|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认识除法|冀教版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5.2 认识除法|冀教版一、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除法。

2.知道被除数、除数、商这三个概念。

3.能够简单地进行除法计算。

4.能够运用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1.理解除法的概念。

2.学会使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使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

四、教学准备1.粉笔、黑板、计算器等教学用具。

2.课件、教案。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向学生解释什么是除法,并举例说明。

学生根据教师的介绍,理解除法的基本概念。

2. 认识被除数、除数、商(15分钟)教师依次介绍被除数、除数、商三个概念,重点让学生理解各自的含义,并在黑板上写出相应的记号。

3. 理解竖式运算(15分钟)1.教师需要使用课件或者黑板等工具,向学生介绍竖式运算的概念和方法。

2.教师先向学生讲解两位数或一位数除以一位数的情况下如何进行竖式运算。

然后让学生自己练习。

3.教师带领学生通过例题来掌握多位数的除法,并让学生自己完成竖式运算的练习。

4. 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方式来巩固所学知识。

让学生了解到除法可以用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且能够理解方法的运用。

5. 知识小结及反思(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小结和反思,让学生复述除法的概念、应用范围以及竖式运算的方法等。

六、教学评估1.教师实施随堂测验。

例如:简单的竖式除法计算题等。

2.教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实地观察和答疑解惑。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除法概念和使用竖式进行除法计算的方法。

通过生动具体的实例,让学生逐渐理解除法运算的基本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除此之外,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应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基础差异,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所授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习方法:观察交流,讨论合作
教具准备:小棒、课件等。
使用
教材

构想
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直接基础是乘法的含义以及刚刚学习的平均分的含义。
课时教学流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复习平均分。
1、把8个△,每2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8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
2、把12个○,每4个一份,分成了()份。
把12个○,平均分成3份,每份()个。
b)学生完成后追问:你是怎么知道可以分给4只小熊的?这里的12、3、4各表示什么意思?
3、小结:我们把6个小朋友按2个一份平均分成了几份?把12个苹果按几个一份平均分,分成了几份?看来,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地分,求分成了几份,可以用除法计算。
探究式点拨
教学例题。
1、出示情境图。要求学生想办法填写出答案。
2、想想做做2:重点说说为什么是“每筐放3个”。同桌互相说说算式的含义。
3、想想做做3提问:这两道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表示的意思相同吗?除数呢?各表示什么意思?商呢?
4、想想做做4
课堂小测试
学生回答
6个小朋友,要乘缆车
同桌交流
因为6可以分成3个2,所以要坐3辆车。并由此要求学生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根一份,动手分一分,看结果是不是分成了3份。
3、使学生解决问题以及合作交流中,初步体会除法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并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在平均分的活动中抽象出除法运算,让学生理解除法的含义。
教学
方法

手段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
自主式导读
谈话:假期里小朋友们开展了各种有趣的活动,你瞧,今天他们又组织了爬山。
(1)出示例题中的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提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他们打算干什么?(2)出呢?你打算怎么办?
a如果学生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追问:你是怎样想到要坐3辆车的?引导学生联系平均分的含义想
学生操作
学生口述:6÷2=3
学生练习写除号,读算式。
12÷3=4
学生填写
学生操作
学生独立写写。
同桌互相说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学生独立完成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读一读、说一说,再进行全班交流。
批注
课时教学设计尾页
板书设计
认识除法
6÷2 =36÷3 = 2
除号被除数除数商
作业设计
教学后记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
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程
二年级第三单元
课题
认识除法
第几课时
2
课时
教学
目标
(三维)
1、使学生经历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知道平均分的过程和结果可以用相应的除法算式来表示,初步人数除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经历把简单的平均分问题抽象乘除法算式的过程,能联系具体情境写出相应的除法算式或说明除法算式的实际含义,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培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b如果学生不能直接想出问题的答案,提示: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个小朋友,按每2个一份,动手分一分吗?学生操作后,进一步提问:6根小棒,每2根一份,分成了几份?那么,每辆车坐2人,6个小朋友要坐几辆车呢?
互助式解疑
1、教学除法及除号。
介绍除号以及写法,说明算式的读法。
提问:这里的6、2、3各表示什么?
a)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并读一读图下的文字,提问:你能填上答案,并把除法算式写完整。
2、学生填出后,提问:你是怎么知道每人分得2枝的?你能用6根小棒代替6支铅笔并把它们平均分成3份吗?
3、指出:上面的问题也可以用除法来计算。
说明:在“6÷3=2”中,6叫做被除数,3叫除数,2叫商。(板书)
4、教学第37页试一试
提问:你能把除法算式写完整吗?
强化式拓展
1、想想做做1: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到“需要5人才能搬完”,指名说说除法算式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