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虽董之以言行D.举先王之政4.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
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答张籍书①韩愈吾子不以愈无似。
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诚信(节选)贞观十年,魏征上疏曰:“臣闻为国之基,必资于德礼;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
夫君能尽礼,臣得竭忠,必在于内外无私,上下相信。
上不信则无以使下,下不信则无以事上,信之为道大矣!昔齐桓公问于管仲曰:‘吾欲使酒腐于爵,腐于俎,得无害于霸业乎?’管仲曰:‘此极非其善者,然亦无害于霸也。
’桓公曰:‘如何而害霸乎?’管仲曰:‘不能知人,害霸也;知而不能任,害霸也;任而不能信,害霸也;既信而又使小人参之,害霸也。
’晋中行穆伯攻鼓①,经年而弗能下,馈间伦曰:‘鼓之啬夫②,间伦知之。
请无疲士大夫,而鼓可得。
’穆伯不应,左右曰:‘不折一载,不伤一卒,而鼓可得,君奚为不取?’穆伯曰:‘间伦之为人也,佞而不仁。
若使间伦下之,吾可以不赏之乎?若赏之,是赏佞人也。
佞人得志,是使晋国之士舍仁而为佞。
虽得鼓,将何用之?’夫穆伯,列国之大夫;管仲,霸者之良佐,犹能慎于信任,远避佞人也如此,况乎为四海之大君,应千龄之上圣,而可使巍巍之盛德,复将有所间然乎。
”“若欲令君子小人是非不杂,必怀之以德,待之以信,厉之以义,节之以礼。
然后善善而恶恶,审罚而明赏。
则小人绝其佞邪,君子自强不息,无为之治,何远之有?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③将何望哉?”太宗览疏叹曰:“若不遇公,何由得闻此语!”(节选自《贞观政要》,有删改)【注】①鼓:城邑名。
②啬夫:秦汉时的乡官,这里指掌管鼓城的官员。
③永锡祚胤:锡,赐福;祚,读zuò,赐福、保佑;胤,读yìn,子孙后代。
祚胤,福运及于后代子孙。
1.下列用“I”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B.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C.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D.善善而不能进/恶恶而不能去/罚不及于有罪/赏不加于有功/则危亡之期/或未可保永锡/祚胤将何望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这是用皇帝年号来纪年。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训练题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强聒()不恤国事()胥怨()会晤()答案:guōxùxūwù2.本文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王安石,这是他写给____________的一封信,写此信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临川先生文集》司马光希望司马光接受自己的变化意思,不要因循守旧。
3.结合注释,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举.先王之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于反复..不宜卤莽______________________(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4)故今具.道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5)重念蒙君实视遇厚.______________________(6)而天下之理得.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推行。
(2)书信来往(3)计划,主张。
参考答案:(1)详细。
(2)优厚。
(3)明白。
(4)持。
4.《答司马谏议书》作者是_________朝_________,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_____________。
答案:宋王安石司马光5.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参考答案: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6.翻译下列句子。
(1)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2)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4)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参考答案:(1)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不是一天两天了。
(2)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就搞明白了。
(3)所持的见解有很大的不同的缘故。
(4)至于怨恨咒骂的人这么多,这本来是我预先就知道会这样的。
7.找出文中写王安石对变法招来的怨诽早有预料的句子。
参考答案: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8.文中提到“盘庚之迁”这一历史事件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为了借此来说明自己实施新法的坚定性和正确性。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及答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③受命于人主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不同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覆不宜卤莽C.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
B.“君实”,司马光的字。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C.“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足下”“晚生”等。
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巩固(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冀.()..()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句式:)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句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句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句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向往之至。
..(),不任.()区区(二)翻译下面句子(1)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三)情景式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 )2.古人写信时,在正文开头称“某启”或“敬启者”。
“某”用以代指本人名字;“启”是“陈述、禀告”的意思,表示写信人向收信人表白启告。
( )3.有司,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司”指官府、府衙。
( )七、判断成语正误。
1.许多有识有志之士开始思考现实,酝酿改革,积极寻求各种兴利除弊....的措施,力图实现唐王朝的“中兴”。
( )2.唐穆宗不恤国事....,荒淫无度,挥霍了安史之乱后大唐中兴的成果,自己也落得个命归黄泉的结局。
( )3.君王为了一己之私而大肆掠夺,实在是涂炭生灵,膏泽万民....。
( )二、课外阅读。
与王介甫书(节选)司马光曩者与介甫议论朝廷事,数相违戾,未知介甫之察不察,然于光向慕之心未始变移也。
今介甫从政始期年,而士大夫在朝廷及自四方来者,莫不非议介甫,皆曰:“彼方得君而专政,无为触之以取祸,不若坐而待之,不过二三年,彼将自败。
”若是者不唯不忠于介甫,亦不忠于朝廷。
如光则不然,忝备交游之末,不敢苟避谴怒、不为介甫一一陈之。
近者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
光被旨为批答,见士民方不安如此,而介甫乃欲辞位而去,殆非明主所以拔擢委任之意,故直叙其事,以义责介甫,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窃闻介甫不相识察,颇督过之。
然后乃出视事。
出视事诚是也,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以慰安士民,报天子之盛德。
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光窃为介甫不取也。
光窃惟居高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
孔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国武子好尽言,以招人之过,卒不得其死。
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
虽然,施于善人,亦何忧之有?属以辞避恩命未得请,且病膝疮不可出,不获亲侍言于左右而布陈以书,悚惧尤深。
介甫其受而听之,与罪而绝之,或诟詈而辱之,与言于上而逐之,无不可者,光俟命而已。
(选自《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有删改)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 引.疾卧家左右或欲引.相如去B. 然当速.改前令之非者始速.祸焉C. 然后乃.出视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 光常自病似之而.不能改也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王介甫即王安石,介甫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二十岁在其名外另取一字,以表其德。
B. “与王介甫书”中的“书”即今天的书信,古代把书信写得特别好的人称为“书圣”。
C. 期年,文中指一周年。
古人认为日月之行“十二月则一周天而复会于故处,谓之期,是为一年”。
D. 忝备,谦辞,古人常以此表达自己有愧于担任某官职,或列于某身份。
3.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意欲介甫早出视事,更新令之不便于民者,以福天下。
(2)光窃惟居高位者,不可以无功,受大恩者,不可以不报,故辄敢申明去岁之论。
4.司马光在文中对王介甫提出了哪些批评?请加以概括。
(4分)【参考答案】一、(一)通假字1.辩,分辩2.鲁,莽撞,粗野(二)词类活用1.名词作动词,施恩惠2.名词作动词,办(事)3.形容词作名词,好事4.形容词作名词,有利的事业/弊端(三)句式1.句式:判断句,“也”表判断。
译文:这是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多有不同的缘故。
2.句式:被动句,“见”表被动。
译文:最终也必定不能被(您)理解。
3.句式:状语后置句,应为“于人主受命”。
译文: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
4.句式:宾语前置句,“何为”应为“为何”。
译文:那么众人又怎么会不凶猛地抨击我呢?(四)一词多义1.①计划②考虑③渡过④量词,次,回2.①本来②顽固③巩固④坚持,一定3.①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②加在动词前表被动③看见④拜见⑤同“现”,表现4.①修正②修建③长,这里指身高④培养5.①像②假如③往,到……去④及,比得上⑤或者6.①介词,在②介词,从③介词,对于④介词,由于⑤介词,被⑥介词,表示比较7.①算作,算是②介词,替,给③当作④介词,因为⑤名词,作为⑥介词,跟,同⑦和“所”连用,表被动⑧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示反问8.①和“所”连用,表示缘故、理由②连词,表结果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目的⑤介词,把⑥介词,拿,用⑦认为(五)1.这里指回信。
2.两个词,以,连词,表结果,因而;致,招致。
3.一律,一概。
(六)1.ד临川”为王安石的籍贯,王安石的字为“介甫”。
2. √3. ד司“是”主管、掌管”的意思。
(七)1. √兴利除弊:兴办有利的事业,除去弊端。
2.√不恤国事:不顾念国家大事。
3.×膏泽万民:施恩惠给人民。
褒义词。
不合语境。
二、课外阅读。
1.D A.推托,假托/牵、拉。
B.快,迅速/招致。
C.才/竟。
D.均为连词,表转折。
2.B“书圣”特指东晋书法家王羲之。
3.(1)本意是想让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
(2)我私下认为身处高位的人不能够没有功勋,受皇上恩宠的人不能够不图回报,所以我就冒昧地重申自己去年的见解。
解析(1)欲,想要。
视事,治事、任职。
更,改变。
福,名词用作动词,造福。
(2)窃惟,私下认为。
敢,谦辞,冒昧。
申明,申述阐明。
4.独揽大权,急功近利;使气任性,不顾民生;刚愎自用(或: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解析:原文第一段中说王安石“从政始期年”,士大夫们都责备他“得君而专政”,可见其独揽大权,急功近利;第二段中说“藩镇大臣有言散青苗钱不便者,天子出其议,以示执政,而介甫遽悻悻然不乐,引疾卧家”,可见其使气任性,不顾民生;第三段中说“今则不然,更加忿怒,行之愈急。
观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可见其刚愎自用(或知错不改),一意孤行。
[参考译文]从前跟您议论朝廷的事,意见屡有不合,不知道您是察觉到了还是没有察觉到,然而对于我来说,对您的向往、敬慕之心始终没有改变。
现在您参与政事才一周年,在朝廷的及来自各个地方的士大夫,没有一个不责备您,都说:“他正受到君王的信任而专断朝政,不要触犯他而自取其祸,不如坐着等待,不超过两三年,他将自己遭到失败。
”像这样的人不仅不忠于您,也不忠于朝廷。
像我就不是这样,有辱于你而作为你的朋友中的一员,不敢只求目前免于您的谴责、愤怒,而不向您一一陈述自己的意见。
近来,藩镇大臣中有说青苗钱不适宜的,天子拿出他的奏议,显示给执政大臣看,您突然怒气冲冲很不高兴,称病去职卧居家里。
我奉旨起草答诏,见到士子、庶民是这样惶惶不安,而您却想辞职离开朝廷,这恐怕不符合明主提拔您而委以重任的本意,因此我在批答中直叙其事,用大义来责备您,本意是想让您尽快出来治事,革除新法中不利于人民的措施,从而造福于天下。
私下听说您对我的用意不能识知察觉,大加责备。
然后才出来治事。
出来治事的确是对的,但应当迅速修改过去错误的法令,来安慰士子、庶民,报答天子的大德。
您现在不是这样,而是更加愤怒,推行新法越发急迫。
观察您的用意,一定是想极力抵抗天下的人,跟他们一决胜负,而不再考虑道理的是非、人民的忧乐、国家的安危,(对您的这种做法),我私下认为是不可取的。
我私下认为身处高位的人不能够没有功勋,受皇上恩宠的人不能够不图回报,所以我就冒昧地重申自己去年的见解。
孔子说:“花言巧语、仪容伪善,几乎就不具备仁了。
”国武子喜欢直截了当揭露别人的过失,最终不得好死。
我常常不满意自己跟国武子相似,但始终不能改正。
虽然如此,如果让有道德的人听到直截了当的批评,又有什么可担忧的?恰好辞让朝廷的宠命而未获批准,而且又生膝疮不能外出,不能亲自侍候左右面对面交谈,只好奉书陈述自己的心意,深感恐惧不安。
(对于书中所言,)您是接受而听从,还是怪罪而拒绝,是责骂而加以侮辱,还是奏报皇上而加以贬逐,都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我等候命令就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