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阅读练习及答案(2022年三明高二下期末)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双文本阅读:王安石《答曾公立书》与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答曾公立书①王安石采眉:示及青苗事。
治道之兴,邪人不利,一兴异论,群聋和之,意不在于法也。
孟子所言利者,为利吾国、利吾身耳。
至狗彘食人食则检之,野有饿殍则发之,是所谓政事。
所以理财,理财乃所谓义也。
一部《周礼》,理财居其半,周公岂为利哉?奸人者因多失之近,而欲乱之,眩惑上下,其如民心之愿何?始以为不请,而请者不可遏;终以为不纳,而纳者不可却。
盖因民之所利而利之,不得不然也。
然二分不及一分,一分不及不利而贷之,货之不若与之。
然不与之而必至于二分者,何也?为其来日之不可继也。
不可继则是惠而不知为政,非惠而不费之道也,故必贷。
然而有官吏之俸、辇运之费、水旱之逋、鼠雀之耗,而必欲广之,以待其饥不足而直与之也,则无二分之息可乎?则二分者,亦常平之中正也,岂可不哉?公立更与深于道者论之,则某之所论,无一字不合于法。
晅世之⅞⅛⅞⅛者不足言也因书示及以为如何(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与王介甫第三书②司马光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
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零席赊货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
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
介甫偶未之察耳。
盘庚遇水灾而迁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尽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
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文言文《答司马谏议书》《宋史王安石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10~14 题。
甲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直自避;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翼君实或见怒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废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度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选自《答司马谏议书》)乙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延每欲畀以美官,惟悉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帝欲用安石,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曰∶"文学不可任耶?经术不可任耶? 吏事不可任耶?"介对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所变更。
"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能知卿,以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
"帝曰∶"然则卿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安石性强枝,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练习和参备考资料答案解析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
【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
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
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
如:聒耳。
壬(rén):1.天干的第九位。
2.姓。
恤(xù):<书>1.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怜悯。
如:体恤。
3.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
2.互相。
3.〈书〉齐、皆。
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
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程度。
如:极度。
3.章程;行为准则。
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计划,主张。
6.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脂肪;油。
如:膏火。
2.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肥沃。
如:膏腴。
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
窃:谦词,私下,代“我”。
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
名实:名义和实际。
人主:皇帝。
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
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文言文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司马光《与王介甫书》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乙)与王介甫书(节选)司马光今天下之人恶介甫之甚者,其诋毁无所不至。
光独知其不然。
介甫固大贤,其失在于用心太过,自信太厚而已。
何以言之?自古圣贤所以治国者不过使百官各称其职委任而责其成功也其所以养民者不过轻租税薄赋敛已逋责也。
介甫以为此皆腐儒之常谈,不足为,思得古人所未尝为者而为之。
于是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聚文章之士及晓财利之人,使之讲利。
……又于其中不次用人,往往暴得美官,于是言利之人皆攘臂圜视,炫鬻争进,各斗智巧,以变更祖宗旧法,大抵所利不能补其所伤,所得不能偿其所亡,徒欲别出新意,以自为功名耳,此其为害已甚矣。
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四十余人,使行新法于四方。
先散青苗钱,次欲使比户出助役钱,次又欲更搜求农田水利而行之。
所遣者虽皆选择才俊,然其中亦有轻佻狂躁之人,陵轹州县,骚扰百姓者。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及答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③受命于人主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不同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覆不宜卤莽C.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
B.“君实”,司马光的字。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C.“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足下”“晚生”等。
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答司马谏议书》《与王介甫书》《通鉴直解》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______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
______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授以善法,终无益也。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士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
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已志也。
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
唐介言:“安石难大任。
”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若使为政,必多更变。
”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
”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
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
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
”帝不以为然,______以安石参知政事。
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______知经术,不知经世务。
”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
”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
”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1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 然且竟但B. 且然竟虽C. 且然而但D. 然且而虽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盘庚,商代的开国之君。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及答案(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某①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②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宫、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③,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注]①某:草稿中用以代指本人名字。
②君实:司马光的字。
③盘庚之迁:商王盘庚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难,将国都迁到殷(今河南南阳)。
10.以下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举先王之政举:全B.辟邪说辟:批驳C.度义而后动度:考虑D.一切不事事事:办(事)11.以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A.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B.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C.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D.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12.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 ) A.在第二段首句提出名实这一根本问题,高屋建瓴,意在深刻揭示出事情的本质,为变法正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明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一)课内文言文(本题共2小题,6分)
9.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含义与现代汉语全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傲物则骨肉为行路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B.与战败而亡者,其实百倍一日之内,一官之间,而气候不齐
C.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
D.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10.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按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想馋邪则思正身以黜恶②貌恭而不心服③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④如日今日当一切不事事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⑥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⑦良庖岁更刀⑧三子者出,曾皙后⑨六王毕,四海一
A.①④/②③/⑤⑥/⑦/⑧⑨
B.①/②③⑦/④⑧/⑤/⑥/⑨
C.①④③/②⑧/⑤⑦/⑥⑨
D.①/③⑦/②④⑧/⑤/⑥⑨
二、古诗文阅读(45分)
9.(3分)C(A行路:陌路人/走路;可怜:可惜/值得同情:B其实:那实际上/实际上;气候:天气冷暖/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气象情况:C除弊:除去弊病;不恤;不顾忠、不考虑:D 童子:少年、未成年男子/男孩子,泛指儿童:祖父:泛指租辈、父辈/爷爷)
10(8分)B(①使动用法:②名词做状语:③名词做状语:名词做动调:⑥意动用法;⑥形容词作名词;⑦名词做状语;⑧名词做动词:⑨数词做动词)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甲)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以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有删改)
(乙)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
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日投以善法,终无益也。
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
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今之散青苗钱者,无问民之贫富、愿与不愿,强抑与之,岁收其什四之息,谓之不征利,光不信也。
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日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壬人为不少矣。
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
介甫偶未之察耳。
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
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注】本文为司马光回复《答司马谏议书》的书信。
(节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第三书》,有删改)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人与非常也
B.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C.此诚执政事也语人曰:“我不能。
”是诚不能也
D.强抑与之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有司”后也用来泛指官吏。
B.盘庚,周朝的国君,他为巩固统治、躲避自然灾害,将国都迁到了殷,故后世称周为“殷”或“殷周”。
C.介甫,王安石的字,“字”一般与“名”有一定关系。
王安石的字
即源自《周易》:“其介如石”。
D.泉府,官名,也指周朝时开始设置的政府财政金融机构,掌管税收,管理百姓对财物的借贷及利息。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指出变法事在必行且可行。
全文说理严谨,理足气盛。
B.王安石不惧怨诽之多、不避敌之众寡。
他对不忧国事、附和流俗、巧言献媚之举决不苟同,坚持以己之力“助上”变法。
C.司马光反驳有理有据。
他以“青苗法”为例,指出王安石无视实际情况,一刀切地强制让百姓借贷的做法有求利之嫌。
D.司马光辩驳针锋相对。
面对王安石的辩解,司马光多用反向句予以反驳,言辞激烈,足见司马光对王安石极为痛恨。
14.甲文和乙文中均使用了盘庚的事例,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4分)
15.把下列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
(3分)(2)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3分)(《烛之武退秦师》)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3分)(《六国论》)
11.(3分)C(A.用来……/……的原因;B.认为/以之为,把……当做;C.诚:确实;D.给予/赞成)
12.(3分)B(盘庚是商朝的国君,后世称商朝为“殷商”)
13.(3分)D(“极为痛恨”,不准确)
14.(4分)
(1)甲文用盘庚的事例旨在说明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
(2)乙文用盘庚的事例旨在表明盘庚迁都是听取了大家意见的,而且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并不是说废弃所有人的意见,独按自己的想法去做。
意在劝王安石能听取意见,适当改变。
(每点2分,共4分)
15.(每句3分,共9分)
(1)盘庚不忍心用严酷的刑罚来胁迫他们,所以努力辛劳地(劝说)使百姓知晓(明白),他最终还是化解矛盾使大家顺从。
(“胁以威刑”、“晓解”、“卒”,各1分)
(2)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扩张它西边的疆界。
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将从哪里得到土地呢?(“东封”、“阙”、“焉”,各1分)
(3)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削弱,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
(被动句式,“劫”,“日”、“月”,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