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 练习题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游处:交游相处B.重念蒙君实视遇..厚视遇:看待C.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加强D.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膏泽:施加恩泽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故略上报..B.于反覆..不宜卤莽C.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各句的句式和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虽董之以言行D.举先王之政4.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谏议”则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所以,“答司马谏议书”可以理解为“回答司马光规劝的书信”。

B.《答司马谏议书》的作者是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晚年退居江宁,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他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书”是古代特有的一种文体。

它以书信的形式,可叙事,可描述,可说明,可议论。

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

D.本文逐条驳斥司马光对新法的责难,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了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法的决心。

5.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重答张籍书①韩愈吾子不以愈无似。

意欲推而纳诸圣贤之域,拂其邪心,增其所未高;谓愈之质有可以至于道者,浚其源,导其所归,溉其根,将食其实。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1、给下边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壬人()度义()重念()怨诽().....2、解说以下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

与君实游处议事每不合固前知其这样....不恤国事无由会见于频频不宜鲁莽.....3、翻译以下句子。

(1)故今具道因此,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二、阅读第三段: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医生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卖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医生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尔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天当全部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

2、以下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同样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神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尔后动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天当全部不事事3、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剖析。

4、为了加强批判的力度,作者举了“___________ ”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___________复句,措辞委宛而果断。

5、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

三、内容剖析:1、第 1 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个加以辩驳。

3、第 3段:剖析对新法恼恨、诋毁的,并表示对士医生等守旧思想的不满。

4、第 4 段:书信惯例的语,使全文构造。

5、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6、王安石为何要写这封书信?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答案:一、 1(略)2( 1)交往共事;( 2)经常;(3)原来;( 4)考;( 5)没有原由、没有时机;(6)信来往 3(1)因此在明我做的原由,希望您或会原我。

(2)原来人要争的,主假如名和是否是符合的,名和获得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理解了。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及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及答案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今君实所以见教者③受命于人主④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A.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相同B.①②意义不同,③④意义不同C.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不同D.①②意义相同,③④意义相同2、下列各句中,加色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覆不宜卤莽C.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D.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下列对文中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谏议大夫”,中国古代的官职名,是秦朝设置的专门执掌议论的重要官职。

B.“君实”,司马光的字。

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定字。

C.“窃”,私下、私自,表示对自己的谦称,与其相同的谦称还有“愚”“孤”“足下”“晚生”等。

D.“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

他为了改变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 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

B. 本文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 本文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致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 本文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有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3)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6、根据意思,填写句子。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在《答司马谏议书》中,“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直接点明二人政治上有分歧的原因所在。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高一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统编版必修下册)

《答司马谏议书》复习检测一、课内基础巩固(一)挖空练习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冀.()..()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句式:)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句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句式:)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句式:)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向往之至。

..(),不任.()区区(二)翻译下面句子(1)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

(三)情景式默写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

”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壬.人()度.义()重.念()怨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

与君实游处
..议事每.不合固.前知其如此
不恤.国事无由
..不宜卤莽
..会晤于反复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3、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分析。

4、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___________”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___________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5、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

三、内容分析:
1、第1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4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5、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6、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答案:
一、1(略)2(1)交往共事;(2)常常;(3)本来;(4)考虑;(5)没有原因、没有机会;(6)书信往来3(1)所以现在详细说明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或许会原谅我。

(2)原来读书人要争辩的,主要是名义和实际是不是相符的问题,名义和实际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二、、1、…汹汹然?‖…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2、D 3、王安石不顾众人反对,不量政敌多少,辅助皇上实施改革,难怪那些既得利益因实施新法受损的人“何为而不汹汹然”,反问作结,加强肯定语气,增加了结论的不可置疑性,这样举重若轻对待“汹汹然”的“怨谤”,尽现王安石政治家胆略与风度。

4、“盘庚西迁”;假设5、商摆脱自然灾害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自己坚持变法的正确性,表明坚决变法的态度。

三、1.缘由 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 3.反对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 4.结束严谨 5.坚决 6. 因为司马光写了一封长信,对王安石的变法横加指责,故王安石写此信为自己辩解。

7. “术”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