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docx

合集下载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1.下列对句中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操之术多异故也故:原因,缘故。

B.以致天下怨谤也谤:诽谤,指责。

C.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恤:顾念,忧虑。

D.度义而后动度:计划。

2.下列对句中画横线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不为侵官④为天下理财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相同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给司马光的这封回信中,王安石主要辩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和致怨五事。

B.作者文中对当时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了不满。

C.本文作者引用了上古时期盘庚迁都而招致怨恨的事例,说明社会改革古已有之。

D.作者批驳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但又注意分寸,既表明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答案

(完整版)《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和参考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Ⅰ.课外古诗背诵【原文】从军行王昌龄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赏析】这是诗人的一首边塞诗。

委婉细腻地刻画了边关将士久戍盼归、思乡怀亲的真挚感情。

诗的前三句,写环境:诗人首先捕捉住烽火台、戍楼、黄昏、海风等景象,着力渲染苍茫寂寞的环境气氛.然后引出抒情结句,抒写征人的思乡深情。

但诗人没有从征人这边写起,而是从万里之外的闺妇写起,写她的无限愁思,以反衬出征人自己的思想波澜,加强了诗的感染力量.Ⅱ.课前准备一、生字识记聒(guō):声音嘈杂,使人厌烦.如:聒耳。

壬(rén):1。

天干的第九位。

2。

姓。

恤(xù):<书〉1。

顾虑,忧虑。

如:不恤人言。

2。

怜悯。

如:体恤。

3。

救济。

如:抚恤。

胥(xū):1.〈书>胥吏(小官吏).2。

互相.3.〈书>齐、皆.如:万事胥备。

度(duó):<书>难测;估计.如:揣度。

另读(dù):1.计量长短。

如:度量衡。

2。

程度。

如:极度.3。

章程;行为准则.如:法度。

4.人的气质或姿态。

如:风度。

5。

计划,主张。

6。

过(指时间)如:虚度光阴。

膏(gāo):1。

脂肪;油。

如:膏火。

2。

很稠的糊状物。

如:牙膏。

3。

肥沃.如:膏腴.本文取此义。

晤(wù):见面。

如:会晤。

二、词语识记某:作者在信稿上用来代替自己的名字。

蒙教:承蒙赐教.窃:谦词,私下,代“我”.操:持。

术: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强聒:强作解说。

聒,喧扰,嘈杂,这里指多话。

略:简略。

上报:回信。

重念:又想到。

视遇:对待。

厚:优厚。

反复:书信反来。

卤莽:粗疏草率,冒失无礼。

见恕:原谅我.名实:名义和实际.人主:皇帝.侵官:增设新官,侵犯原有官吏的职权。

生事:生事扰民.征利:搜刮钱财,与民争利。

拒谏: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举:推行。

辟:排除,驳斥。

壬人:奸人,佞人。

指巧言谄媚、不行正道的人.固:本来。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检测一、课内知识梳理。

(一)通假字:写出下列通假字所通之字并解释。

1.不复一一自辨“辨”同2.于反覆不宜卤莽“卤”同(二)词类活用1.以膏泽..斯民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3.以……同俗自媚于众为善.4.以兴利.除弊.(三)特殊句式1.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句式:译文:2.终必不蒙见察。

句式:译文:3.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句式:译文:4.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句式:译文:(四)一词多义1、度①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②度义而后动③春风不度玉门关④崔九堂前几度闻2、固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汝心之固,固不可彻③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④少年固强之3、见①冀君实或见恕也②终必不蒙见察③是而不见可悔故也④夜缒而出,见秦伯⑤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4、修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乃重修岳阳楼③邹忌修八尺有余④选贤与能,讲信修睦5.如①则固前知其如此也②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③坐须臾,沛公起如厕④固不如也⑤方六七十,如五六十6.于①于反覆不宜卤莽②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③人习于苟且非一日④业精于勤,荒于嬉⑤不拘于时,学于余⑥冰,水为之,而寒于水7.为①不为侵官②为天下理财③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④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⑤未能助上大有为⑥不足为外人道也⑦若属皆且为所虏⑧何辞为8.以①故今具道所以②侵官……以致天下怨谤也③议法度……以授之于有司④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⑤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⑥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⑦皆以美于徐公(五)古今异义1.故略上报古义:今义:刊登在报纸上;向上级报告。

2.以致天下怨谤也古义:今义: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3.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古义:今义:全部,各种;全部的事物。

(六)文化常识;判断正误。

1.古代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后,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君实”就是司马光的字,“临川”是王安石的字。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答题时间:30分钟)一、基础知识运用1.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窃:私下,私自。

这里用作谦辞B. 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强聒:唠叨不休C.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汹汹:气势猛D.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区区:小,用作谦辞,指区区之心2.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振之以威怒D. 同俗自媚于众为善3.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而.议事每不合②吾尝终日而.思矣B. ①以授之.于有司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C. ①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②苛政猛于.虎也D. ①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②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4.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 故略上报..B. 于反复..不宜卤莽C. 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D.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5.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从词类活用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B. 驴不胜怒,蹄.之C.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D.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6. 下列各句从句式角度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B.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C.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D. 至于怨诽之多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答司马谏议书》中,作者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2)《答司马谏议书》中,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生事”的指责,王安石指出新法的理论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事”,上合先王之道,下利国家百姓,自然不是“生事扰民”。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含解析)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15.2《答司马谏议书》练习一、文言文阅读A.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B.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C.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D.光/外托劘上之名/内怀附下之/实所言尽害政之事/所与尽害政之人而欲置之左右/使预国论此/消长之机也/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昨日蒙教”中的“蒙”,敬辞,承蒙。

下文“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中的“蒙”字与此含义相同。

B.“举先王之政”与“举地千里,至今治强”(《谏逐客书》)两句中的“举”字含义相同。

C.“初,光素与王安石厚”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素”字含义相同。

D.“诚能罢制置条例司”与“必竭诚以待下”。

(《谏太宗十思疏》)两句中的“诚”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王安石对司马光指责自己“侵官”“生事”“征利”“拒谏”等逐一作了反驳,事理充足,具有强大的说服力。

B.文本二中王安石认为司马光虽不能对国政形成危害,但是如果让他处在高位,他就会成为那些持反对意见的人的一面旗帜。

C.文本二中宋神宗之所以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是因为他认为司马光为人正直,有军事才能,而且当时王安石称疾不出。

D.司马光拒绝接受宋神宗任命他为枢密副使,他看重的不是自己官职的高低和俸禄的多少,而是朝廷能否采纳自己的建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与课本中其它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2)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5.文本二中司马光分析了青苗法给国家带来的危害,请简要概括。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述怀·出关(唐)魏征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

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七单元《29答司马谏议书》练习题29答司马谏议书01积累运用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汉字注音。

(1)虽欲强聒.(guō)(2)难壬.人(rén)(3)怨诽.之多(fěi)(4)不恤.国事(xù)(5)盘庚.之迁(gēng)(6)无由会晤.(wù)2.字词积累——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窃.以为窃:谦词,私下,代“我”(2)所操.之术操:持(3)举.先王之政举:推行(4)以膏泽..斯民膏泽:给以好处(5)不恤.国事恤:考虑(6)度.义而后动度:动词,考虑(7)则非某之.所感知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8)无由.会晤由:机缘,机会3.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它在句中的意思。

(1)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辨通辩,释为:辩解(2)于反复不宜卤莽卤通鲁,释为:粗疏草率,冒失无礼(3)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通已,释为:已经4.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词的古今义。

(1)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古义:只是今义:特殊(2)故今具道所以..古义:理由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义:情意诚挚今义:少5.文学常识填空。

(1)本文作者是宋朝王安石(人名),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题目中的“司马谏议”指的是司马光。

(2)本文选自《王临川集》,作者的主张是历史上有名的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

6.读王安石的两首诗,回答下列问题。

【甲】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乙】登飞来峰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甲】诗中,王安石以梅自喻,结合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变法推行过程以及本文内容,说说这首诗表现了王安石的什么精神。

表现了王安石不畏强权和恶劣势力,一心为国兴利除弊,敢于创新,以天下为公的无私无畏精神。

(2)【乙】诗中暗含什么哲理?表现了王安石怎样的胸怀和气魄?暗含了只有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表现了王安石不畏困难,高瞻远瞩的政治家的胸怀和气魄。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含答案)

窗体顶端《答司马谏议书》同步练习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语段, 完成下面小题。

(甲)某启: 昨日蒙教, 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 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虽欲强聒, 终必不蒙见察, 故略上报, 不复一一自辨。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 于反覆不宜卤莽, 故今具道所以, 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 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 而天下之理得矣。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 以致天下怨谤也。

某则以谓: 受命于人主,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以授之于有司, 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 不为征利;辟邪说, 难壬人, 不为拒谏。

至于怨诽之多, 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 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 胥怨者民也, 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 未能助上大有为, 以膏泽斯民, 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守前所为而已, 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乙)它日留对, 帝曰: “今天下汹汹者, 孙叔敖所谓‘国之有是, 众之所恶’也。

”光曰: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帝欲用光, 访之安石。

安石曰: “光外托劘上之名, 内怀附下之实。

所言尽害政之事, 所与尽害政之人, 而欲置之左右, 使与国论, 此消长之大机也。

光才岂能害政, 但在高位, 则异论之人倚以为重。

韩信立汉赤帜, 赵卒气夺, 今用光, 是与异论者立赤帜也。

”(节选自《宋史·司马光传》)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正确的一项是()A.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B.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C.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D. 然陛下当论其是非/今条例司所为/独安石韩绛惠卿以为是耳/陛下岂能独/与此三人共为天下邪2. 下列对上述两个文段内容概括和分析, 恰当的一项是()A. 司马光用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来批评王安石变法的弊端, 王安石逐一举例进行了反驳。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司马谏议书》阅读练习题
答XXX书
宋代XXX致信XXX,感谢他的教诲。

他认为虽然他和XXX相处时间很长,但是他们的意见经常不一致,原因是他
们的政策和方法不同。

他也知道如果他强行争辩,就会被视为不懂事,所以他决定向XXX报告自己的想法,希望能得到宽恕。

在儒家的思想中,名和实是最重要的。

如果名和实都明确,天下就能够得到正确的治理。

XXX认为XXX侵官、制造麻烦、征收税收、拒绝谏言,这些行为导致了天下的不满和谴责。

但是XXX认为,他只是按照皇帝的命令,在朝廷上制定法律,
然后将其交给司法部门执行。

他还借鉴了先王的政策,以促进利益和消除弊端,但这并不是制造麻烦。

他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但并不是为了征税。

他也没有拒绝谏言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满和谴责,他早就知道了。

人们惯于安逸,很多士大夫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国家大事,而且迎合民意。

但是
皇帝想要改变这种情况,XXX想帮助皇帝,但他并不知道自
己是否能够成功。

XXX希望能够亲自与XXX交流,但是由于一些原因,他无法前往。

1)我认为与你相处的时间很长,但我们的议事经常不一致,因为我们的方法和想法不同。

2)因为儒家所争的是名和实,一旦名和实都明确了,天下
的道理就得到了解决。

3)XXX改变度量,不是因为怨恨,而是根据道义行事,
因此没有后悔的可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司马谏议书》
1、给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强聒()壬人()度义()重念()怨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词义。

与君实游处议事每不合固前知其如此....
不恤国事无由会晤于反复不宜卤莽.....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2)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二、阅读第三段: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
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
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
某之所敢知。

1、用“‖”把文段分为三层。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组是()。

A盘庚之迁不任区区向往之至B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
C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以膏泽斯民D不恤国事今日当一切不事事
3、文段中哪些地方最能表现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胆略?试作分析。

4、为了增强批驳的力度,作者举了“___________ ”的史实,结尾又连用两个___________复句,措辞委婉而坚决。

5、文中提到的盘庚,是朝的君主,他当年迁都是为了,举盘庚迁殷的例子,作用是。

三、内容分析:
1、第 1 段:交代写信的。

2、第2段:针对信中指责自己的,逐一加以驳斥。

3、第 3段:分析对新法怨恨、诽谤的,并表示对士大夫等保守思想的不满。

4、第 4 段:书信常规的语,使全文结构。

5、文段最后一句“则非某之所敢知”表现了王安石变法的态度。

6、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7、“所操之术多异故也”中“术”指什么?
答案:
一、 1(略)2( 1)交往共事;( 2)常常;(3)本来;( 4)考;( 5)没有原因、没有机会;(6)信往来 3(1)所以在明我做的原因,希望您或会原我。

(2)原来人要争的,主要是名和是不是相符的,名和得到澄清,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明白了。

二、、 1、⋯汹汹然?‖⋯不可悔故也。

‖如君我⋯ 2、D3、王安石不众人反,不量政多少,助皇上施改革,怪那些既得利益因施新法受
的人“何而不汹汹然” ,反作,加肯定气,增加了的不可置疑性,
重若待“汹汹然” 的“怨”,尽王安石政治家胆略与度。

4、“ 庚西迁” ;假5、商脱自然灾害具体有力地明了自己持法的正确性,表明决法的度。

三、 1.由 2.侵官生事征利拒致怨 3.反派原因不恤国事苟且安墨守成 4.束 5.决 6. 因司光写了一封信,王安石的法横加指
,故王安石写此信自己解。

7.“ ”指二人所持的治国之道、政治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