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幸福感

浅谈幸福感
浅谈幸福感

浅析如何培养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

《道德生活论》书中对当代青年正确幸福观的养成有以下几点启示:

首先,要认清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问题。社会生活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个人离不开社会,社会也离不开个人,因此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是统一的,没有整体的幸福就没有个人的幸福,个人追求幸福的愿望只有在社会幸福不断增长中才能得到实现和保障。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主张"存公去私,明理灭欲",公义与私利之争历来是中国幸福观的重要内容,而主流的价值倾向则是去利存义,去私存公。这种传统,为社会规定了一种道德理想,使个人从属于社会,为中华民族提供了强大的凝聚力,但它无条件地提倡社会幸福,限制了个性发展,导致了道德专制主义。我们在养成正确幸福观的时候,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的自我牺牲的精神,以牺牲小我来保全大我,在必要的牺牲中获得至善,又要批判中国传统思想中对个人幸福的忽视。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在神州大地上建立起来五十余年,这为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集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幸福观的核心,它要求人们在为社会贡献中塑造自己,满足自己,同时也要求社会积极关心每个人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人的精神和物质需要。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真正的有机的统一的原则是集体主义。只有个体与社会统一的幸福,才是真实的幸福,只有在二者统一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的幸福。

其次,要正确引导当代青年对不幸的认识,这对培养他们形成正确的幸福观有着重要的作用。幸福作为人的理想完美存在状态,应当通过人的努力以一定的代价才有可能换取;幸福作为对人现实存在的体验,只有通过日常生活中对痛苦不幸的感受才有可能真正被感受。所以,我们又可以说,幸福内在蕴含着痛苦。当代青年生长在中国的和平年代,他们的成长时期也是中国现代化经济高速发展时期,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和文化条件。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洗礼,也没有亲身体验过在物质极端匮乏、人妖颠倒的年代灵对肉的拷问,因此,他们的人生中不幸的遭遇最少,却又最容易遭受到不幸带来的伤害,他们也最不能体会到幸福的珍贵,幸福总是相对于不幸而存在,有多少幸福就有多少不幸。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幸哺育了真正幸福感的形式。痛苦是通往幸福之桥梁。只有饱经人间沧桑折难,读透尘世沉浮变幻这部天书之后,人才有资格说他真正懂得拥有幸福。的确,对幸福的真实地把握与人生阅历有关,但我们不能等到韶华已逝、垂垂老矣的时候,才真正体味到不幸对于幸福的价值。在形而上的意义上,人注定是欠缺的,因而人就注定是有痛苦的。人无法回避痛苦,人只有直面痛苦,在抗争中解脱痛苦,获得幸福,走向完满。在人短暂的生命里,幸福与不幸如影随形,当面对不幸的时候,是就此沉沦,消极对待命运的摧折,还是用自己的双手扼住命运的咽喉,直面人生不幸的痛苦?不幸是不能被绝对躲避的,先天的残疾、飞来的横祸、疾病染身可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强加于身,躲避是无用的,消极以待只会让不幸的人生更加不幸。痛苦是人生的炼炉,而不幸则是人生的炼狱,在不幸和痛苦中以自身的积极努力,去改变人生的逆境,去争取人生的幸福实现,这才是积极的人生。在培养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必须对不幸有正确的认识。人生是在痛苦中磨砺,在不幸中求得幸福,在不圆满中获得最大的圆满。孟子曾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逆境既是人生所不可避免的,又对人生存在具有意义,身处逆境可能是不幸的,但却未必是绝对不幸的,关键之一就在于人自身的自强不息。"绝对的不幸是对身处逆境与屈辱的麻木。再次,在塑造正确的幸福观的同时,也要加强对道德人格的塑造,它使人成为一个大写的人。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也是对人生幸福的追求。《道德生活论》中指出,幸福不仅是道德生活的目的,更是对每一具体人生目标的实现,对至善的接近后滋生的满足感,并且它还与义务、使命一体化。道德人格的功能是提升,道德人格作为一种追求,它往往成为激励个体不断奋进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以实现人生圆满的最大力量。中国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礼记·大学》开篇即

说求学之道,在明在德,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道德人格的最高追求,而对至善的追求就是对幸福的追求。在对道德人格的追求过程中,也是人自我完善的过程,同时也是幸福感的滋生过程。如果一个人没有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塑造,没有至善的最高境界,他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幸福感的体验,也就更谈不上形成正确的幸福观了。马克思主义在确认以往的阶级社会只有至善的理论而没有至善的现实的同时,更指出人类的发展就是一部不断渴求至善、探寻至善并在追求至善的过程中不断地发展至善和人自身的历史,从而认同了个体由来已久的对至善的追求。事实上,正因为人类历史上有无数的个体,怀抱着对道德人格的至善追求,憧憬着人生幸福的实现,前赴后继,人类才由此而显得壮美与伟大,人类也才得以在历史长河中不断保持并弘扬作为万物之灵的崇高与荣光。

最后,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还应当在全社会大力开展人文素质的教育,人文素质使人明了人的存在、价值和境界。人文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的道德文明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对幸福的真实把握。培养当代青年正确的幸福观应当从抓人文素质教育开始。文艺使人爱美,让人能更生动、更现实地把握幸福感,了解幸福的涵义;历史赋予人崇高的使命感,让人在历史的脉动中追寻幸福的真谛;哲学让人透悟智慧,让人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洪流中真实把握人生幸福,指导人生圆满的实现,这些都应当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

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

如何提高基层员工的幸福感

如何提高基层员工的幸福感 内蒙古南车电机有限公司—王熠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无疑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与现代人的幸福感并没有形成正比的上升,客观的福祉提高并没有拉动主管幸福的呈现,这无疑是现代社会进步的一种困境。对于企业来说,员工幸福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曾有人这样概括:员工幸福指数越高,企业越有活力。”员工的幸福指数,直接影响着员工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持续发展。那么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我们该如何提高员工的幸福指数呢? 一、什么是幸福?什么是幸福感? (一)幸福感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它表现为在生活满意度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体验。而幸福感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 (二)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第一,心理参照系。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 第二,成就动机程度。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

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 第三,本体安全感。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 二、提高企业基层员工幸福指数的方式 提升员工的幸福感是企业内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而顾客满意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才是企业的立足根本,所以怎样提升员工的幸福指数,无论是对企业未来还是现在,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推动员工身心健康 企业工会要充分发挥教育职能,努力提升员工的思想素养和艺术修养,大力推广普及各类艺术兴趣小组,如摄影、书画、声乐、器乐、戏剧、乒乓球、羽毛球、游泳、毽球、健身气功、太极拳等项目,通过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和兴趣活动,寓教以娱,寓教以乐,陶冶员工情操,让员工业余活动乐有所好,各取所需,在拥有健康体魄的同时,有效释放工作压力,增进同事间的友谊,营造稳定、和谐、乐观、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令员工们身心感到愉悦。通过开展以赛促练、以赛促学的各类岗位练兵和创先争优活动,全面提高员工个人业务技能水平和综合能力素质,不断引导广大员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使员工切实感受到实现人生自我价值的重要意义。 (二)创造优良的团队文化氛围,提升幸福指数

最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幸福感的提升试题及答案

精品文档 单选题 1. 不属于专业技术人员的是()B.军人 2. 下列哪个因素是动态衡量专业技术人员素质高低的真正尺度?()B.学习力 3. ()有着精深的专业知识、设计才能和实践经验,能够将创新蓝图转化为具体产品、成果或工艺。A.工程师型的实干家 4. ()是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的技能和本领。:C.分析能力 5. ()往往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创新活动中扮演突击队和急先锋的角色。D.想象能力 6. 1912年,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创新的概念,首先赋予创新一词以()意义上的特殊用法。D.经济学 7. 华为提倡的“狼”性特征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不应该具有以下什么样的特征?()C.凶猛好斗 8. 以下关于创新型专业技术人员的胜任力的描述,哪项不正确?()C.胜任力包括外显胜任力和内隐胜任力。外显胜任力中社会角色、个性、态度等影响胜任力的直接发挥 9. 综合能力必须与()紧密配合,才能通过深入细致的分析,正确认识事物,实现有价值的创新。D.分析能力 10. 以下哪项不是三星集团成功的因素?()C.不引进成套技术,而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非成套技术 11. 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结构?()D.独特的个性化 12. 对于职业人士而言,在职业生涯早期最好的工作应该是()的工作。A.锻炼最大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 13. 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以下哪项不正确?()D.专利、标准、新理论、知识产权运用等属于创新者的创新成果 14. 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D.继续教育 15. 以下哪项不是与挫折密切相关的因素()D.挫折影响 16. 以下哪些不属于新时代专业技术人员胜任力结构()D.独特的个性化 17. 在我国,重知识、轻能力训练的教育模式存在诸多不利于创新的弊端,所以需要大力发展() D.继续教育 18. 蒸汽机被内燃机车所取代,电子管被晶体管所取代,都是()C.技术变革的结果 19. 自我效能感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B.班杜拉 20. 快乐的无条件投入对获得职业幸福感起着()的作用。A.积极 21. 心理学把()称之为“酸葡萄心理”。A.个体所追求的目标受到阻碍而无法实现时,以贬低原有目标来冲淡内心欲望,减轻焦虑情绪的行为 22. 强迫症思维模式的人在()城市较为多见A.在北上广深等一线竞争压力比较大的 23. 出现强迫症状()强迫症A.不一定就是 24. 幸福心理学理论及其相关研究对于提高职场员工()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居民幸福感论文(完整版)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变革 ——有关居民幸福感的调研 【摘要】:幸福是人们对生活满意程度的一种主观感受, 幸福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既是对生活的客观条件和所处状态的一种事实判断,又是对于生活的主观意义和满足程度的一种价值判断。当今社会,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幸福感不同。影响幸福感的原因有很多,在经济高速发达,人们压力倍增的今天,怎样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将成为一个新的话题。 【关键词】:幸福感原因解决方法 在经过长达30年的风雨历程以后,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国际地位明显提高。但中国人的幸福感在过去10年中先升后降,表现出与经济发展轨迹之间的非同步性。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正确认识矛盾,解决矛盾。这有这样,才能促进我们更深刻的认识世界,促进社会的快速发展。 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农村。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1.4%,不幸福的占19.6%;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4%,不幸福的26.6%。 一、中国目前幸福感情况。 1、地域上,城市居民幸福指数高于农村。城市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81.4%,不幸福的占19.6%;农村居民认为自己生活幸福的占73.4%,不幸福的26.6%。 2、性别上,女性回答“非常幸福”和“比较幸福”的比例均高于男性,这与国外的许多研究结果一致。从结果看,女性未婚和已婚者的幸福感高于男性,但女性离异、丧偶者的幸福感低于男性。 3、学历水平上,大学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高,16.7%的感到非常幸福,60.6%的人感到比较幸福;职业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被调查者幸福感最低,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为13%,回答“比较幸福”的比例为55.5%。 4、年龄段上,回答“非常幸福”比例最高的是61-70岁组,最低的为31-40岁组和41-50岁组。此外,30岁以下的青年人倾向于回答不幸福的比例最高,而70岁以上的被调查者中无人认为自己“不幸福”。 5、区域上,照理说南方环境较有优势、经济比较发达,幸福感应相应较高。但令人意外的是,南方人没有从怡人的气候和发达的经济中体会到更多的幸福,北方人却能在严酷的气候和稍欠优越的生活中自得其乐。其中,华北地区幸福感强。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郑 雪,王 玲,邱 林,严标宾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东广州510061)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量表中文版与主观幸福感量表对201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结果:在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大学生被试的生活满意度属中等偏下水平,积极情感频率偏低,消极情感的频率更低,综合起来看大学生被试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水平。在主观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生活满意度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相关分析表明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结论: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人格特征 中图分类号:R3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611(2003)02-0105-03 College Students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Its Relationship w ith Personality Traits ZHENG Xue,WANG Ling,QIU Lin Psychology Departm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51063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 ween personal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S WB)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 ts.Methods:201students were measured by EPQ-RSC and SWB ques tionnaires.Results: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SWB belongs to the medium levels on the9-points https://www.360docs.net/doc/171938730.html,pared with male,female participants showed hi gher levels of SWB and life satisfaction.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extraversion was a significant correlate of S WB(.40),li fe satisfaction(.29), posi tive affects(.37),and negative affects(-.22);neuroticism was a si gni ficant correlate of SWB(-.54),life satisfaction (-.28),posi tive affects(-.36),and negative affects(.57).Conclusion:Personality traits were importan t influencial factors to Chinese students SWB. Key words College s tudents;Subjective well-being;Personality traits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评价与感受,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与消极情绪体验等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日趋重要。过去国际心理学界强调对人消极状态与病态心理的研究,而对幸福感等积极心理状态的研究则仅占前者的十七分之一[1];国内对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等方面研究则比较欠缺,缺少对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关系的具体实证研究与深入的理论探讨[2-4]。 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的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和Cooper对以往148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5-8]。但DeNeve和Cooper认为现有的研究存在文化方面的限制,即欠缺在非西方文化中的有关研究,认为人格因素对于其他文化中个体幸福感的重要性仍需要进一步的检验[9]。Furnham和Cheng对来自日本、中国香港和英国等国家的被试进行了研究[10]。该研究对于理解其他非西方文化中人格与幸福感的关系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中国被试的代表性问题)。本研究试图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以中国大陆的大学生为被试,进一步探讨人格因素与幸福感及其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 1 方 法 1.1 对象 采用分类(文科与理科)随机取样的方法从广州某师范大学修学公共心理学的本科学生中选取了201名被试,其中女生111人,男生90人,平均年龄为20.3岁。 1.2 工具 1.2.1 艾森克人格问卷简式中国版(EPQ-RSC)[11]包括精神质(P)、外向性(E)、神经质(N)和说谎倾向(L)等4种人格因素。 105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年 第11卷 第2期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幼儿教师职业是社会中最普通的一个职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幼教开始受人们的关注,人们渴望自己的子女成才,于是要求幼儿教师是一个什么都会万能家,面对着一切一切的要求,幼儿教师们不仅工作压力大了,而且还接受着社会给予的巨大压力,在社会中,幼儿教师的地位只不过是一位保姆而已,家长也把一切的问题都给老师,说孩子进幼儿园老师会解决的,这一切的压力压得幼儿教师们喘不过气来,再加上工资待遇低,使许多人都不愿意选择幼儿教师这个职业,然而,为了生存,有些迫不得已选择了幼儿教师这个职业,更别说有什么幸福感可言。 对于从事幼儿教师这一职业的人来说,每天从家(或宿舍)到幼儿园,面对着一群喳喳不休的幼儿,担心着幼儿安全问题,忙着解决在幼儿身上发生的各种问题,忙着解决那天真无邪问出百般奇怪的问题,要计划着今天教给孩子什么,忙着记录幼儿的成长与家长交流,忙着领导下达的文件处理各种繁多的琐事。这些本身就已经使幼儿教师烦心的了,再加上待遇和薪水的微薄,社会地位相对较低。使得幼儿教师产生了职业上的倦怠心理。影响着幼儿教师的主观内心体验,从而给幼儿教育者们在心理上带来巨大的负担,淡化了幼儿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更加让幼儿教师们觉得在幼教的行业上疲倦不堪。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幸福感又是什么呢?我们都需要怎样获得幸福感呢? (一)社会的认可,待遇的提升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长们对教育资源的质量追求也是越来越高,因此一个好老师对于每一个孩子都十分重要的。几十年以前,在大家的心目中,谁都可以当幼儿园老师。然而,现在,最难当的就是幼儿园老师,因为幼儿的年龄越小可塑性就越强,当今社会对于幼儿教师的认可度也越来越来高。比如你在一所特别有名气待遇不错的学校任教,那么大家都会觉得这个老师很厉害也很优秀,这是一份不错的工作。 (二)家长理解和肯定 家长是向社会传达幼儿园办学质量的好与坏的代言人,是教师工作质量的直接评价者。幼儿园里的教师是否教得好,需要家长们对这个幼儿园里的老师的一个评价,家长的信任和肯定,意味着他们相信幼儿教师的人格魅力、能力等,是对幼儿教师辛勤劳动的报偿和承认。而这种被信任、被肯定的体验则是幼儿教师的一种幸福体验。我们幼儿教师教给孩子的,首先要得到家长的理解、肯定和配合教师的教育,家长理解了、配合了,我们幼儿教师才干得起劲,才会感到所做的都是值得的。 (三)领导支持和关心

教师幸福感心得体会

学习心得体会 在近期进行的教师培训中,对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什么是教师的幸福感产生了很深的感触。也阅读了很多与此有关的书籍,以下就谈谈自己的心得与体会。 幸福来源于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是对生活的一种体验。就是人的目的性自由实现的一种 主体生存状态。“当个体感觉到他找到人之为人的目的,并且他觉得自己的行为是在践行这一 目的时,他就会有一种主观上的践行天命的愉悦,这就是幸福感。”教师是一项职业,他的主 要责任来自教育教学,那么可以说教师的幸福感就是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中感受到需要得到满足,潜能得到发挥,能够实现自我生命价值时所获得的持续快乐体验。 教师的这种快乐体验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呢? 1、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崇高敬仰。无论是什么职业的家长,在面对我们老师的时候,总是热情万分。这种热情其实来自于他潜意识里希望老师对他的孩子在教学中能格外照顾,将来能有所抱负。我们教师也许收入赶不上很多其他职业,但是他们是没有我们这种职业的幸福感的。 2、学生对老师的情感。教师作为大众的一员,他的教育、教学目的就是既教书又育人,他认为他所从事的职业是高尚的、是伟大的、是有意义的、是具有价值的;他会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服务之中去;他做到了“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书育人给教师带来了成就感,当看到自己夜以继日、呕心励血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桃李满天下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幸福的。我们也许往往只注意了学生调皮,作业完不成,有人违反纪律等等。其实我们再认真看看,其实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幸福的地方,我们平时其实能看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比如你喊学生拿东西,也许你喊你孩子拿不会拿,但是学生却当做圣旨一样。你的高兴往往成为了学生的高兴,你的 生气往往也会转化为一种集体生气,学生把老师当做了他们一天的“晴雨表”,看着学生 每天都围绕在自己身边,这也是一种幸福。 3、社会、国家对老师的期望。纵观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对教师职业是轻视的,无不对教师抱有极大的期望。科技的进步带来经济的腾飞,经济的强盛促进国家的强大,而决定科技的进步无疑是教育,实现这一基础的就是教师。毕竟教师几乎可以说是一个民族屹立世界的基础。 4、教师有取得成功的满足感。当老师解决了一个难题,使学生豁然贯通;或加班加点后,看到学生一点点在进步??这种成就感我们觉得就是一种幸福。 总之,我觉得作为一名人民教师,你没有对教育意义深刻领悟或使命感;没有无私奉献 的情怀;没有对教育事业神圣性体验的人,你是无法体验教师的幸福的。篇二:学习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心得体会 学习教师职业幸福感心得体会 今天我学习了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资料,通过学习,认识到教师职业幸 福感指数低是介于,物质追求与其他行业相比导致心理失衡,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作为教师有一种职业幸福感,这种幸福不是其他任何职业所能享受得到的。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中外健康文摘 2008年第 2 期 169 健康教育研究哪些行为是法律法规禁止的,从而在处理两性性行为中约束冲动、控制情绪、平衡心态,使自己的行为控制在法律范围内便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社会的要求。 (5)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根据现行的规定大学生在校可以结婚。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避孕与优生知识的教育非常必要。 (6)性病、艾滋病知识的教育:使大学生了解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使他们知道只有洁身自爱,才能杜绝这些疾病的传播。 总之,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正视大学生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并通过多种形式和方法,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及时开展以人格教育为基础,以性纯洁教育为核心的正规、系统、科学的性健康教育,培养其健康的性心理和正确的性道 德观念,帮助他们树立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性文明习惯,自觉抵制资本主义的“性解放”、“性自由”,使他们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更好地为祖国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 考 文 献 [1]教书育人,2001(5). [2]吴阶平.性医学[M].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82. [3]董俊梅.大学生性道德教育初探[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3,3. [4]杨川林,许海燕.大学生性心理教育的原则、内容及其途径.[5]李远贵.试论加强大学生性健康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02(3)[6]张永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校园文化再选择[J].大连大学学报,2001(10). 人格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李欣华,牛春娟 (西南大学心理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对由于个体人格差异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已有的公认的人格结构研究结论得出神经质与幸福感的体验呈负相关,外向 型与主观幸福感的体验成正相关,其他人格特质如:如个体较高水平的自尊、自信、自我监控会体验到幸福感水平会更高,研究显示个体具备的积极的人格特征会体验更多的幸福感。此外对于人格差异的研究还要考虑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 【关键词】人格 主观幸福感 积极人格特征 现代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研究是以W a n n e r W i l s o n (1967)撰写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为标志,我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十余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主要集中在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上[1]。国外研究表明,在影响幸福感的因素中,人格因素是预测幸福感的最稳定和最有效的因素。DeNeve 和Cooper 对以往148 个有关研究的元分析表明,与幸福感有相关的不同人格因素有137 个,诸如信任、情绪稳定性、控制点、自尊与外向等等。在这些因素中得到最多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因素是外向性与神经质[2]。 1.已有人格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1.1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是以艾森克人格量表为分类的标准,探讨不同的人格维度,即: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的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Eysenck (1983)指出“幸福可称之为稳定的外向性......幸福感中的积极情绪与易于社交的性格有关。”研究表明,外向型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正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之间存在负相关。程俊卫(2006)在一向对于大学生的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精神质得分和神经质得分显著相关,具有这些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于生活质量的评价和正性情绪的体验都较低,因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性格外向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水平显著高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性格外向的学生好交际,渴望刺激和冒险,较多的体验到正性情绪,能够与他人和睦相处,对于生活质量评价较高,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王滨,尹海兰(2006)一项关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人格类型关系的研究也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显著的负相关,精神质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的负相关;研究同时也显示出外向稳定型的人主观幸福感最高,其次是内向稳定型、外向不稳定型和内向不稳定型[4]。郑雪,王玲(2006)的研究也验证以上的结论,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最高,幸福感分数最低的内向不稳定型被试。外向性与积极情绪相关最高,而神经质与消极情绪相关最高[5]。 1.2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以现阶段人格维度划分主导的五因素模型为主,研究外向性、神经质、开放型、宜人性、责任感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联系。其中外向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联系的结论,即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成负相关。张兴贵(2005)综合国外研究认为开放性、宜人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复杂的关系,宜人性在与他人良好交际过程中可能会过度的克制和压抑自己,会导致个体体验到负性的情绪,责任感特质的个体会为自己确立较高的工作目标,倾向于在工作情景中取得更多的成就,开放性包括智力、文化和创造性对于主观幸福感缺乏强大的预测力[6]。 2.其他人格特质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2.1 自尊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自尊是个体社会实践过程中获得对自我的积极情感的体验,反应个体知觉到现实的自我状态和期望的自我状态之间的差异,高自尊的个体对自我价值持肯定的正面的评价,而低自尊的个体则相反。 严标宾,郑雪(2006)一项针对大学生所做的大学生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相关分析的表明,社会支持、自尊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自尊在社会支持基础上对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性感和消极情感回归效应显著,对于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起到中介影响的作用。 图1 自尊调节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中介模型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小学教师关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的心得体会 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我简单的理解为,一名教师能得到学生的尊重、认可、热爱和怀念,自身的价值就能得到充分的体现,这就是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其实人的职业幸福是一种心态,也是信念与追求的体现。心态决定状态,有了好心态就有了好心情,心情是可以传递的。教师是爱的事业,有了好心情,就能笑对生活,就能爱每一个学生,就能通过言传身教让学生接受情感的洗礼、引导和激励。况且,有了好心态,就会少些烦恼多些快乐,少些狭隘多些豁达,就会视教育为一种艺术,在忙碌之中、创造之中收获更多的幸福,乐此不疲虽苦犹甜。正如在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学得更多的知识,懂得更多的道理,不仅开发学生的智力,而且还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得到成长,教师的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而这种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不能代替得了的,也只有教师才能专门享受得到的,这一点是让其他行业人员羡慕不已的。当我们教师的劳动被他人、社会认可时,必然会无比的快乐,会被幸福紧紧“包裹”。 在“幸福人生四大核心词汇”一篇章中的定位、方向、专注、潜能,触动了我的心灵,引发了我的深思: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我们对自己的定位确实很重要,定位明确了,我们才能沉下心来做教育,我们才不会去攀比;方向:其中讲到幸福教师教学教研方向,那我们对自己的专业要有绝招,也就是说我们要用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从而引领学生学习;

接下来讲了专注和潜能,老师讲了一句话我印象深刻,一个人一辈子一心一意只做一件事一定能成功! 做幸福的教师,是目标;幸福地做教师,是践行;尝到教师的幸福,便是成功。追寻教育人生的幸福,便是寻求教师生命的意义。其实幸福并没有什么特定的标准,关键在于我们自身的自我体验和感受。曾经看过一个寓言:小猪问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啊?”妈妈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于是,小猪试着咬自己的尾巴。过了几天,小猪又问:“妈妈,为什么我抓不住幸福呢?”妈妈笑着说:“孩子,只要你往前走,幸福就会一直跟着你的……”让我们一起做那只追求幸福的小猪吧!因为,只有那些一直往前走的教师才能跟上教育幸福的脚步;只有那些勇于付出的教师才能抓住教育幸福的尾巴。学生用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陪伴你,这本身就是非常的幸福了。

主观幸福感及影响你感觉的因素

主观幸福感及影响你感觉的因素 1 主观幸福感的概念幸福的概念涵盖面极广,其研究涉及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伦理学等众多学科。心理学侧重于对这种心理状态的描述及其成因的探讨。 主观幸福感(SWB)是个体自我评价的幸福,认为幸福是评价者个人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 SWB 具有如下特点: 1主观性。它依赖于评价者本人的标准而不是他人的标准,它存在于个体的经验之中。尽管健康、金钱等客观条件对幸福感会产生影响,但它们并不是幸福感的内在的和必不可少的部分。 2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评价,它不仅仅是指没有消极情感的存在,而且还必须包含积极的情感体验。它不仅包括对某个生活领域的狭隘评估,还包括个体对其生活的整体评价。 3稳定性。尽管每次测量会受到当时情绪和情境的影响,但从长期看,SWB 有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值。 有人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体对其整体生活质量的判断。换而言之,主观幸福感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的喜爱程度。主观幸福感不仅包括认知评价,而且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也就是说,主观幸福感同时包括认知和情感两个维度。情感维度是指情绪情感方面的愉悦体验,而认知维度,即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所知觉到的期望与成就之间的差异。主观幸福感的内隐理论认为,人们总在不断地对生活事件、生活环境和他们自己进行着评价,对事物进行好坏评价是人类的共性。同时,也正是这些评价导致了人们愉快或不愉快的情感反应。一般说来,人们总是希望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的。另外,幸福的人对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所作的评价多为正性的,而不幸福的人认为他们的生活事件和生活环境大多数都是有害的或不利于实现其目标的。生活满意度是人们将其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所作出的综合性的判断。概括的说来,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整体生活质量作出的判断,它既包括人们的情感反应,也包括人们对其生活状况的认知评价。 2 主观幸福感的结构主观幸福感由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生活满意度三个成分构成。这一观点现在已经得到了幸福感研究领域的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同。 2.1 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研究发现,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并非同一维度的两极,而是两个独立的维度。积极情感低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消极情感高,要提高生活质量,既要增加积极情感,又要减少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和不同的变量相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分别受不同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关系取决于情感取样的时间长短。 研究发现: 1在某一个特定的时间点上,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负相关。也就是说,这两种类型的情感往往会相互抑制。2由于这种抑制机制的存在,这两种类型的情感在发生频率上并非相互独立,个体体验到一种情感越多,则相应体验到另一种情感越少。3个体所能体验到的两种情感的强度正相关。也就是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积极情感的个体,也更容易体验到强烈的消极情感。因此,所测量的对象是长期平均情感水平的时候,两种情感强度之间的正相关就会抵消其体验频率之间的负相关。所以,虽然研究们在短期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独立性程度这一问题上尚有争议,但长期的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之间的区别已基本上被确认。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会随研究的时间范围的增加而相关越来越低。 2 . 2 生活满意度及其与情感体验的关系生活满意度是指对生活工作家庭健康等的满意程度所作出的整体性评价。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都对其整体生活满意判断有重要影响,但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不能把个体对各个领域的满意度简单相加后得出结论,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就像生活满意度来自于个人判断一样,情感的产生也是源于认知评价。就情感而言,这些评价是对生活事件的即时反应。因此,情感水平往往是对近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综述

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综述 一、引言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指评价者根据一定的标 准对其生活质量的综合性评价。它是一种与多种人格特征有关的变量,很多人格特征明显地与主观幸福感有关。例如,乐观、自尊、归因方式等都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有关。Costa和McCrae (1980)通过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总结认为,主观幸福感在一定程度上更多地依赖人格,人格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正性情感、负性情感和生活满意感,因此,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观幸福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和预测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心理机制 主观幸福感的产生是一种整合的过程,是由人格特质、生活事件、认知因素等因素所整合所形成的一种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在外界的环境刺激下会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我们在对自己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是一种内在的比较过程,这时我们会有自己的评价标准,而处于不同领域的人对于同一件事情的满意度也是不尽相同的,因而没有一个客观的比较标准,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幸福感体验。当人的需要得到了满足,或者是目标得以实现就会产生幸福感。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高,与自己的实际能力就会出现较大的差距,这样会使人缺乏信心而失去继续奋斗的勇气;如果需要或者目标过低就会使人产生轻敌的心理,产生厌烦的情绪,而不会产生幸福感。

四、人格特征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初集中在外部因素的影响,但研究发现如性别、年龄等外部因素只能解释SWB变化很少部分。许多研究者将注意力转移到内部因素如个人气质特点、认知方式等对SWB的影响。研究发现,人格因素和幸福感存在显著的相关。主观幸福感的实质就是个体的主观积极体验,它更多依赖于个体自身所设定的标准,人格因素是其最为突出的特点,是影响主观幸福感最核心的因素。 ①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 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多复杂的关系。与SWB有关的特质中,最受人关注的就是外倾和神经质。Costa和McCraer的研究发现,社会性、充满活力等特质产生积极情感,而焦虑、担心等特质则产生消极情感。这两组特质分别构成成了外倾性和神经质。Watson和Clark指出,具有外向性和神经质人格特征的人,分别具有体验正向情绪和负向情绪的天生敏感性[2]。外向型与神经症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外向型分数与幸福感分数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高,内向不稳定型被试的幸福感分数低。另外,许多国内研究也证明了,外向性与积极情感、满意度相关,而神经质与消极情感相关。唐洁和孟宪璋(2002)的研究也表明,主观幸福感与外向性正相关,与神经质负相关。这些研究都表明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目录 第一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第二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第三篇:学习做一名幸福教师心得体会 第四篇:读《做一名幸福的教师》的心得体会 第五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更多相关范文正文 第一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读书的幸福花儿争芳斗艳,是春天的幸福;婴儿的啼哭,是方为人父人母的幸福;那么教师的幸福又是什么呢?是学生的琅琅书声,还是后进生的一次小小的进步?我想都是,但我认为教师的最大的幸福应该是心平气和的读书。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对于我们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而我知道的东西又太少了。有人说,教给学(推荐访问:)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我认为,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固教然后知困,学然后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学中,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常读书使我明白了许多新道理: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移植的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人——环境”系统。学生将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识的习得者。面对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时代,教师必须彻底改变过去那种

把教师知识的储藏和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比为“一桶水”与“一杯水”的陈旧观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脑知识储量成为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筛滤旧有,活化新知,积淀学养。一个教师,不在于他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读了多少书和教了多少书。用心教、创新教与重复教的效果有天渊之别。教书和读书生活,使人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教师的人生,应该有创新精神。年年春草绿,年年草不同。我们要做“代表先进文化方向”的创新型教师,爱岗敬业是创新型教师应具备的首要条件。他不但具有无私奉献的师魂,诚实正直的师德,全面发展的师观,教书育人的师能,严谨求实的师风,而且还应具有开拓进取的锐气,蓬勃向上的朝气,勇于拼搏的英气,甘愿奉献的“傻”气,自强不息的骨气。吾以培养新世纪之英才,振兴中华为己任,虽生活清贫,但仍以春蚕的精神、红烛的风格、蜜蜂的作风、绿叶的品格和孺子牛的志向,奋力拼搏,无私奉献。常读书和常思考,使我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严格的反省和内省,既要不惮于正视自己之短,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我愿把追求完美的教学艺术作为一种人生目标,把自己生命的浪花融入祖国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之中。 第二篇:《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心得体会 我看了《做一名幸福的教师》后,感到收益非浅。我 第一次开始认真地思考:到底什么是幸福?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过幸福快乐,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幸福的人生要有生命的内在和谐,要有宠辱不惊的境界,遇到挫折把它看成是锻炼自己的机会,取得成功也把他当作绚丽生命历程中

员工福利与幸福感的邂逅

员工福利与幸福感的邂逅 福利,这个字眼听起来挺温暖的。在工资以外,企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满足员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再进一步来说,企业福利可以提升员工的归属感乃至幸福感,从而增强企业的凝聚力。那么,珠三角企业的福利情况怎样呢?员工对福利的要求和希望是怎样?福利会给大家带来了怎么样的幸福感呢? 为此,《才富》做了一项“最受欢迎的员工福利”调查活动,来自各行各业的200名在职员工参与了调查。调查结果于日前公布,目前员工正在享受的福利项目所占比例最多的是“企业年终奖和分红”,然而在员工心目中他们最希望享有的福利却是“生活福利”,希望企业可以从生活细节上为员工着想,从人性化的角度为员工提供福利。 享受福利是件好事情 从本刊所做的福利小调查来看,被调查对象整体感受有三个走向:一部分人回忆起自己的“享福”经历来觉得“一般般”,“不过瘾”,福利就像流水账,似乎也没什么特别“出彩”的。另一部分人会说:“只要能发钱发东西就很开心了。”也有少部分人说:“只有工资,没有福利,彻底没感觉。” 众口不一的福利感受在一定程度上来自于众口难调的福利形式。调查显示,目前很多企业的福利形式基本上是物质和精神

双管齐下,但是物质福利所占比例处于绝对优势。应该说,现在各行各业提供的福利名目和形式可谓五花八门:奖金、购物卡、降温费、各类代金券、小家电、健身卡、书卡、过节费、置装费、时令水果、节日慰问、培训、旅游、生日礼物……生活所及几乎都能在各项福利中找到些许影子。但是,员工也并不是对所有福利都甘愿买账,大多会根据自身的感受给福利自动分档:哪些福利贴心,哪些福利算是鸡肋。 奖金、住房补贴、出国考察、商场购物卡、交通补贴、通讯补贴、放寒暑假、供应午餐、集体旅游、报销孩子的托儿费、体检、节日给家属的一封信、旅游补助、生日祝福及蛋糕……这些福利项目在“贴心”一栏中榜上有名。与之相对,一些项目也不太招人喜欢,被列为“鸡肋”一族:三八女性讲座、音乐会票、元宵、水果、六一儿童节发的不适合自己孩子年龄看的书、劳保用品、一些过时的书、集体旅游、一些小家电、食用油……比照一下,不难发现,在所谓的“鸡肋项”和“贴心项”之间也不乏交叉项,原因大多出于需求不同。对于鸡肋项,人们给出的原因相对一致,不实惠或者不适用。即便各取所需,但是这两拨人也在“期待福利”中取得了共鸣:现金形式最受人欢迎让人欢喜。 不管怎么说,享受福利是件好事情。每家企业的福利设计也都有其具体缘由。有的企业代表表示,各项福利措施不是仅仅为了发福利而发福利,而是要把它和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发展结合

主观幸福感

报告专题:主观幸福感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1.1定义 在心理学研究中,对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以主观判断而非客观指标为依据,常常使用Subject Well一Being(SWB)来表示幸福的心理感受,这个单词直译就是主观美好的存在,是指一种健康的、快乐的生存状态。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个人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由需要、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ner)。Diener(1997)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等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及消极的情绪诸如焦虑和抑郁等。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真正兴起大致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主要得益于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推动。在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马斯洛(Masfow)、荣格(Roger)、塞利格曼(Sehgman)等人倡导积极心理学运动(包含人本主义心理学),该运动关注人的心理健康、幸福感和自我实现等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有关幸福心理的重要理论观点和测量工具。在生活质量研究和积极心理学运动的共同推动下,兴起了主观幸福感的科学研究。 1.2结构 主观幸福感是由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三个成分构成。 生活满意度:是人们的一种认知评价,指人们将生活看作一个整体时,对其生活质量作出的整体性判断,包括对生活各个具体领域(如工作、家庭、休闲等)满意度的判断。 正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能带来幸福、向上的感受或感情(如:愉快、欢乐、轻松、满意、幸福等),一般而言,正性情感体验有利于身心健康。 负性情感:指人们对那些不能使人感到幸福的感受或感情(如:愤怒、忧郁、恐惧、痛苦、失望等),一般而言,负性情绪情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1.3特点 主观幸福感是个人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的心理状态,迪纳(Diener)认为主观幸福感(SWB)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 主观性。这是以评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来自他人或外界的标准来评估,它依赖的评价指标是主观的。每个人可能做出相同的评价结果,但他们心中发生的一系列评价过程以及他们所依据的评价指标却是千差万别的。 整体性。主观幸福感是一种综合评价,它既包括生活满意度(认知评价)也包括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情感体验),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指标。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研究证明,主观幸福感具有跨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我对职业幸福感的理解和体会 教师的幸福从哪里来?尽管这是一个人人都追求的美好愿望。但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体验到最多的却是痛苦。从教师的职业情境出发,这些痛苦的表现各式各样: 道德理想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为以教书育人为使命的教师,总是以崇高的道德理想激励、引领学生,教他们爱国立志,教他们自强不息,教他们诚实守信,教他们宽厚仁慈,教他们尊长孝亲,教他们勒奋好学,教他们勒勤俭节..然而,学生们(也包括教师自己)一离开课堂,所接触的活生生的现实却并不是这个样子,弄虚作假者有之,坑蒙拐骗者有之,以丑为美者有之,假恶丑不但大行其道,而且作假成真、恶人得道、丑行美化的现象比比皆是,课堂上的那些基本“常识"顷刻间被颠要成一堆碎片。当教师充满激情地传播道德理想的时候,面对的却是一双双疑惑甚至不以为然的眼睛,他们除了感到肩头沉重之外,还感到心头沉重。 通过“厚植爱国情怀涵育高尚师德,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专题网络培训,知道了科学育人与应试教育的矛盾。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教师就是要塑造人,发展人,就是要让学生接受文化的重陶,感受人文情怀的温暖,享有智慧之光、仁爱之光,就是要让学生做一一个人格健全、素质优良发展全面、身体健康的大写的“人”。不应该将“应试"成了教育行政乃至教师的第一要务,学校、教师的工作业

绩不应以分数这一把尺子来衡量,付出奉献将会获得幸福感。教师辛苦付出,默默奉献,这是有目共睹的:党和政府在逐步提高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教师的待遇,出台的文件就明确规定“教师的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的工资”。虽然和社会的各种行业相比,教师总感到付出与报酬不对等,但是教师不应该把自己封闭起来比较,就没劲了! 通过这次培训我认识到:自身品德非常重要的,尽管有种种痛苦,但痛苦是在理想情操上可以升华和成就幸福的,它使得教师的职业生命更为丰厚,也使得我们更加努力追求幸福。一个幸福的教师不是天生的,常常是在痛苦中历练出来的。所有痛苦中最重要的来自于我们能力的不足,因而发展和学习就是通向幸福最为重要的路径。在通向幸福的路上,激情和头脑,勤奋和思考都是最为重要的,让我们付出了很多,使我们获得了成长,做一名充满快乐有高尚品德、理想信念的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