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D与ENB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的临床比较
胆道内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疗效观察

・ 8・ 4
实 用临 床 医学 20 0 8年 第 9卷 第 1 期
P at a C ii l dc e一0 8 V l ,o rci l l c ii ,20 , o 9 N l c n a Me n
胆 道 内支 架置 入治 疗 恶 性梗 阻性 黄疸 疗效 观 察
o ram e tt ej u dc h n e l i g q ai c r ,s r ia i e f e t n h a n ie c a g ,i n u l y so e u vv lt t v t m ,me in s r ia i ,a d da u vv ltme n
别 为 9 。5 、33 % , 组 黄 疸 改 善 显 效 率 无 差 别 ( > O 0 ) TIS组 和 P C 3 7 9 。 3 两 P 。5 。P B T D组 生 存 质 量 KP S评 分显 效 率 、 并 发 症 发 生 率 分别 为 8。 7 与 4 . 5 ,0 0 与 6 . ; T D 组 6 1 、 8 2 6 6% 3 7 2 。 25 P C 、 2 1 、 4个 月 生 存 率 分 别 为 6 . 、 25 3 . 、8 8 、 , 位 生 存 期 8 4个 月 ; T B 13 1 0 中 . P IS组 6 1 、 8 2 、 2 1 、 4个 月 生 存 率 分 别 为 9 . 、 3 3 、 3 3 、 3 3 7. 5 .
3 . , 33 中位 生 存 期 1 . 8 9个 月 。 两组 生 存 质 量 K S评 分 显 效 率 、 发 症 发 生 率 、 4个 月 生 存 率 有 显 著 差 别 ( P 并 2 P<
00) .5 。结 论
P I S是 对解 除恶 性 梗 阻 性 黄 疸 的 一 种 安 全 、 效 的姑 息 性 治 疗 方 法 , 明 显 减 轻 黄 疸 , 善 生 存 TB 有 可 改
PTCD与EMBE在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

PTCD与EMBE在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中的价值【摘要】目的探讨PTCD与EMBE在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行PTCD或EMBE治疗的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各20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PTCD组术后第 1 周总胆红素自(269.36±107.42) μmol/L 下降至(158.86±72.62) μmol/L,EMBE组术后第 1 周总胆红素自(258.31±73.81)μmol/L下降至(147.11±55.75)μmol/L,两组治疗前后数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的生存期平均为(14.6±8.32)周和(17.8±10.48)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PTCD与EMBE是姑息性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老年患者;恶性梗阻性黄疸恶性梗阻性黄疸是由于各种恶性肿瘤侵犯和压迫,引起胆道不同部位的压迫和闭塞,导致肝功能迅速衰竭,特别是老年患者,确诊时常已失去手术治疗时机。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 与经内镜胆道金属支架引流术(EMBE)均为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姑息性治疗的有效方法,由于术时短,创伤小,患者痛苦小,尤其适合老年患者。
现将我院2004~2010年行以上治疗的部分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如下,探讨不同方法对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治疗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抽取我院行PTCD及EMBE的老年患者各20例,男22 例,女18 例;平均年龄(76.5±11.5)岁,最大88岁,所有患者均为经CT、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术(MRCP)、ERCP 或穿刺病理活检证实为无法手术切除或高龄患者不愿手术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
其中胆管癌25例(包括肝门部胆管癌12 例),胰腺癌10 例,胆囊癌肝胆管转移2例,原发性肝癌肝内外胆管转移3例。
《2024年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范文

《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和预后分析》篇一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对比研究与预后分析一、引言恶性梗阻性黄疸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常见于老年人,由于其胆汁流出受阻导致皮肤发黄,消化道功能紊乱等病症。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多种介入治疗方式被广泛应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中。
本文旨在对比不同介入方式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及预后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二、方法本研究选取了近年来我院收治的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根据其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四组:内镜治疗组、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组、胆道支架植入术组及保守治疗组。
对各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三、结果1. 治疗效果内镜治疗组和胆道支架植入术组在短期内缓解黄疸症状方面效果显著,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较短,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PTCD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较慢,但总体效果较好。
而保守治疗组患者黄疸消退缓慢,病情恶化较快。
2. 并发症发生率内镜治疗组在操作过程中易引发胰腺炎等并发症,而胆道支架植入术则可能导致支架移位、再次梗阻等并发症。
PTCD组和保守治疗组则可能因长时间黄疸导致的其他并发症风险较高。
总体来说,各组并发症发生率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3. 预后分析经过长期随访发现,内镜治疗组和胆道支架植入术组患者的生存期相对较长,预后较好。
PTCD组患者生存期略短于前两组,但总体预后尚可。
保守治疗组患者生存期较短,预后较差。
四、讨论不同介入方式在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中各有优缺点。
内镜治疗和胆道支架植入术在短期内可迅速缓解黄疸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但可能引发一定程度的并发症。
PTCD作为一种姑息性治疗手段,虽然黄疸消退时间较长,但总体效果较好,且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而保守治疗则因病情恶化较快,预后较差。
在预后方面,内镜治疗和胆道支架植入术因能迅速缓解黄疸症状,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从而提高生存期和预后质量。
而PTCD虽然短期内效果略逊于前两者,但总体预后尚可。
PTCD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效果

老化 3 l例 , 引流管阻塞 2 3例 , 胆道或管周感染 1 , 3例 胆道 出
19 97年 1 一20 月 0 8年 8 , 月 我科对 晚期 恶性梗 阻性 黄疸 患者行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 (qC 9 I' : D) 7例 , 后进行 良好 术 细致 的管道护理 , 取得较好效果 , 现报告如下 。
晚期恶性梗 阻性 黄疸 疾 病 的首选 姑 息性 治疗 方 法之 一… 。
1 2 手 术方法 : 超和大型数字减影机下定位, . B 根据情况
选择右腋 前、 中或腋后线穿刺点 , 腋 常规消 毒铺 巾, 局麻后 尖 刀破皮约 0 3 m, P C .c 将 T D针穿 刺经皮 肝在彩 超实 时引导 下
随访 8 9例 中 , 带管时间最长 9个月 , 生存期 最长 2年 零 3个
月 , 短 3 月。 最 个
增强 C E C T、R P等检查 确诊 , 不适 合外科 根治 性手 术或 家 均
属拒Hale Waihona Puke 外科手术治疗 。 3 讨论
PC T D因其微创 、 减黄有效 , 已经逐 渐成为 当前 临床治疗
经皮肝穿刺胆管内外引流术(PTCD)对恶性阻塞性黄疸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

C H 工NA H E A LT 工 N口 UB T口 V
经皮肝 穿刺胆 管 内外 引流 术 ( P T C D) 对恶性 阻塞性 黄疸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
赖 玲
治疗手段 。 该院2 0 1 1 年3 月一 2 O 1 2 年3 月采 取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道 引流 3 讨 论
期 的临床 表现之一, 可采用肿 瘤切除 术治疗, 但恶性 阻塞性 黄疸
选择该 院2 0 1 1 年3 月一 2 O l 2 年3 月采取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道引 流 术 患 者 全 身 情 况 差 , 肝 功 能异 常 , 往 往 不能 采用 手 术 治 疗, 经 皮 肝 穿
度 恶 性 阻 塞 性 黄疸 手术 病 死 率 可 达 2 0 %。 近 年来 微创 介人手 法 发 展迅 速,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道 引 流 术 成 为 治 疗 恶性 阻 塞 性 黄 疸 的 重 要 术治疗恶性阻塞性黄疸, 取得满意疗 效, 现 报 道 如 下。
1资 料 与 方 法 1 . 1一 般 资 料 ・
贵 州 省黔 东南 州人 民 医 院 , 贵 州凯 里 5 5 6 0 0 0
【 摘 要 】 目的 探 讨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管 内外 引 流 术 ( P T C D) 对恶性 阻塞性黄疸诊断及治疗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该院2 0 1 1 年3 月一 2 0 l 2 年3 月收 治 的2 7 例 恶 性 阻 塞性 黄 疸 患者 , 采 用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管 内外 引流 术 ( P T C D) 进 行 诊 断 和治 疗。 结 果 本 组 2 7 例恶性阻塞性黄疸 患者有2 5 例 患者 黄 疸 明显 减 轻 , 其他 症 状 也 明 显减 轻 , 复查胆红素 、 碱性磷酸酶 、 丙 氨 酸 转 氨 酶 均 明显 下 降。 随访6 月, 本组2 7 例患者 中1 8 例存活, 2 例失 访 , 7 例 死 亡 。 结 论 经 皮 经 皮 肝 穿 刺 胆 管 内 外 引 流 术 可有 效 诊 治恶 性 阻 塞 性 黄疸, 改善肝功能, 延 长 患 者生 存 时 间 。 【 关 键 词 1经皮肝 穿刺 ; 胆 管 内外引流 术 ; P T C D; 恶性 阻塞 性黄 疸 【 中 图分 类号 】R 7 3 5 【 文 献 标 识 码】A 【 文章 编 号】1 6 7 2 — 5 6 5 4( 2 0 1 3) O 1 ( c ) 一 O 1 1 9 — 0 1 全 身瘙 痒等 症 状 也 明显 减 轻 , 大便 明显转 黄 , 复查 胆 红 素 由术 前 的 ( 4 8 0 . 5 ± l 2 O . 5 )u mo l / 虾 降为 ( 2 0 0 . 0 ± 9 5 . 5 ) u mo l / L, 碱性 磷 酸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相关问题及争议的探讨

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相关问题及争议的探讨姜岚【摘要】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因壶腹周围肿瘤、胰头或肝门胆管肿瘤侵犯、压迫肝外胆管导致胆管内压增高,胆汁排出受阻,进而使胆红素逆流入血,引起的以皮肤巩膜黄染、尿色加重以及陶土样大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它会引起机体多个脏器及系统功能损伤,因此对于术前减黄是否有利于患者预后的问题存在着不少争议,由于缺少有说服力的随机数据,临床指导的发展受到限制,因而也导致了治疗上的不统一性.随着研究的深入,术前减黄的观念已发生了改变,而针对术前减黄,减黄的时机、减黄的方式及部位、减黄的程度以及对应的手术时机即成为争议的焦点.【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4(020)005【总页数】4页(P806-809)【关键词】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减黄争议【作者】姜岚【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呼和浩特,01005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3恶性梗阻性黄疸系指因胰头癌、十二指肠乳头癌、胆总管下段癌以及肝门胆管癌等侵犯或者压迫肝外胆管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而引起的黄疸,这些恶性肿瘤会逐渐引起黄疸发生。
当胆管梗阻时,其管内压力升高,当胆管内压≥300 mm H2O(1 mm H2O=9.8 Pa)时,肝细胞停止分泌胆汁,同时胆汁的排出途径逆转,肝内淤滞的胆汁在胆管高压的驱动下通过细胞旁路途径进入细胞旁间隙,再进入淋巴管及肝血窦,造成肝细胞破坏,各种酶学指标升高,同样,胆红素亦随之入血,且胆管系统代偿性扩张,大多为持续、进行性加重,常伴有消瘦腹水等[1]。
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由于术前血清胆红素升高,会造成胆管感染,肝功能、肾功能、心功能乃至凝血功能异常,重者免疫系统损伤[2],肠道菌群位移,甚至出现内毒素血症等,这些病理状态最终会降低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进而导致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明显增高。
1 减黄观念的变迁对于术前是否需要减黄已经在国内外持续争论了很久。
PTCD和支架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观察

减轻 等 。P C T D组 及 内支架 组 患 者术 前 血清 总 胆 红 素 分 别 为 ( 1 .7± 38 m o L 及 ( 3 .1± 2 56 1 )t a / , l 27 2
173) a/ , 以直 接 胆 红 素 升 高 为 主 , 伴 有 9 .6t o L多 m l 并 肝脏转 氨酶 升 高 及 凝 血 功 能 异 常 、 电解 质 紊 乱 、 瘙 痒等 。所 有 患 者 在 介 人 手 术 前 查 血 常 规 、 血 时 凝
郑 少俊 纪鹏 天 茹利 新 许 建伟 张海 兵 徐 曦
( 州市 中心 医院 , 江 湖州 3 30 ) 湖 浙 10 0
【 摘
要 】 目的 探讨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 (T D 和内支架置人 治疗恶性梗 阻性 黄疸的I PC ) 临床疗效 。方法 13 梗阻 0例
PC T D组 与 内支 架 置 入 组黄 疸 改 善显 效 率 分 别 为
于胆道 梗阻 所产 生 的阻 塞性 黄 疸 , 引起 继 发 性感 可
染 和肝功 能 衰 竭 等严 重 并 发 症 而 危 及 生 命 。 随着
介入 放射学 的发展 , 皮 穿刺 胆 道 引 流及 内支架 置 经 人 术 已越 来 越 成 为 恶性 梗 阻 性 黄 疸 一 个 重 要 的姑 息性 治疗 手段 , 并为 后 续 的介 入 化 疗及 放 射 治疗 创 造条 件 。本 院于 19 9 9年 3月 至 20 0 9年 3月 共 收治 患 者 13例 , 用经 皮 肝 穿刺 胆 道 引流 和 内支架 植 0 采
浙 江 实 用 医 学 2 1 6月 第 1 第 3期・hj n r ta Meii ue2 1 , o.5 N . 0 0年 5卷 Z eagPa i l dcn Jn ,00 V 11 , o3 i cc e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

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应用价值李飞栋;覃巧云【期刊名称】《山西医药杂志》【年(卷),期】2016(045)011【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操作技术及临床价值.方法超声引导下对71例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行PTCD治疗,选择左肝内胆管外下支进针62例,选择右肝内胆管进针9例.并观察PTCD术前与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 71例中68例1次穿刺成功,2例2次穿刺成功,1例穿刺失败,穿刺成功率99%(70/71).无严重并发症发生.PTCD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35例TBI(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15例TBI <40 μmol/L.结论超声引导下PTCD简便易行、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能明显改善肝功能,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有效方法.【总页数】3页(P1256-1258)【作者】李飞栋;覃巧云【作者单位】030013 太原,山西省肿瘤医院超声科;太原市第八人民医院超声科【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姑息治疗晚期恶性梗阻性黄疸 [J], 董彩虹;周宁明;徐彬2.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后应用复方苦参碱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160例疗效观察与护理 [J], 朱彦军;王建晓;王连祥3.经皮肝胆管穿刺引流术加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J], 沙俊峰;安建立;牛洪涛4.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与胆管支架置入术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疗效评价 [J], 贾志贤5.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管穿刺引流术治疗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患者疗效分析[J], 李蔚;王锡斌;崔卫东;杨青;刘会苗;杨金雨;王锡斌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TCD与ENBD对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效果的临床比较王雷;张向化;伍路;许志营;朱行伍【摘要】目的对比分析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与经内镜鼻胆管引流(ENBD)对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减黄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77例胆总管恶性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PTCD减黄41例(PTCD组)、采取ENBD减黄36例(ENBD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操作治疗费用、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行减黄时PTCD组和ENBD组操作治疗耗材费用分别为(2943.6±412.5)元和(5792.2±31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4,P<0.05).总体来说,治疗后PTCD组胆汁引流量高于ENBD组(F=58.613,P<0.05),PTCD组血清总胆红素(F=12.8,P<0.05)、γ-谷氨酰转肽酶(F=5.214,P<0.05)、谷丙转氨酶(F=5.724,P<0.05)水平均低于ENBD组.结论 PTCD与ENBD用于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均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但PTCD操作费用更少、效果更好.【期刊名称】《肝胆胰外科杂志》【年(卷),期】2019(031)005【总页数】4页(P310-313)【关键词】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恶性梗阻性黄疸;术前减黄【作者】王雷;张向化;伍路;许志营;朱行伍【作者单位】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一病区,上海 201805;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一病区,上海 201805;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一病区,上海 201805;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一病区,上海 201805;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五科一病区,上海 20180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57.4+3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主要由壶腹部癌、胆管下段癌、胰腺癌及其他转移性癌等梗阻或压迫导致胆总管狭窄或闭塞引起,临床上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胆汁淤积后期可引起全身皮肤及巩膜黄染、皮肤瘙痒、小便发黄和陶土样大便等临床表现,同时可出现肝功能损害、胆道感染甚至肝功能衰竭,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对于影像学评估可切除的肿瘤患者常必须经过术前减黄治疗才能创造手术机会;又因肿瘤病情发展快,较快的减黄能减少术前准备时间增加手术切除机会。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PTCD)和经内镜鼻胆管引流术(endoscopic nasobiliary drainage,ENBD)目前均常规用于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术前引流,为了解PTCD及ENBD对胆总管恶性梗阻性黄疸引流效果,对我院相关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2016年8月至2018年3月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证实为恶性肿瘤梗阻或压迫胆总管患者77例临床资料,其中壶腹部癌12例,胆管下段癌27例,胰头癌38例。
根据当时减黄方式不同分为PTCD组和ENBD组,其中PTCD减黄41例,其中男23例,女18例,年龄45~73岁,平均(60.0±8.7)岁;ENBD减黄36例,其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43~80岁,平均(60.5±9.4)岁。
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体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情况比较谷丙转氨酶(U/L)男女性别(例)年龄(岁)穿刺前黄疸持续时间(d)总胆红素(μmol/L)γ-谷氨酰转肽酶(U/L)PTCD组41 23 18 60.0±8.7 9.5±2.7 346.8±53.6 673.7±176.3 236.4±94.8 ENBD组 36 19 17 60.5±9.4 9.3±2.2 351.2±56.1 671.3±117.6 222.4±93.2 χ2/t值 0.0850.251 0.313 0.335 0.069 0.652 P值 0.770 0.802 0.755 0.724 0.945 0.5161.2 操作方法1.2.1 PTCD:经B超定位选择合适穿刺位置,常规铺巾消毒后,2%利多卡因5 mL局部浸润麻醉,在B超引导下应用22 G EV针穿刺,超声下见穿刺针到达扩张的肝内胆管内时拔出穿刺针内芯,抽吸出胆汁。
后延穿刺针插导丝入胆管内,外固定导丝,拔出穿刺针外套管,将引流6 F猪尾巴导管沿导丝送入胆管内,进一步将其送入胆总管内。
拔除导丝,抽出胆汁,固定引流管,X线下造影观察有无造影剂外渗及导管末端位置,接无菌引流袋。
1.2.2 ENBD:先行经乳头胆管插管,进行胆管造影明确狭窄部位、程度及长度。
导丝穿过狭窄段,经造影导管插入导丝,超选至所需引流的胆管。
退出导管,再经导丝逐渐将鼻胆管送至引流部位。
在透视下边插管边退出内镜,将鼻胆管从口中引出。
另一导管引导将鼻胆管引出鼻孔,固定。
1.3 观察指标观察可能影响患者引流效果的基础疾病等一般资料、操作耗材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1、3、7天胆汁引流量、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水平。
1.4 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其中胆汁引流量、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等指标采用重复测量的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判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2.1 两组患者操作耗材费用情况比较PTCD组和ENBD组操作治疗耗材费用分别为(2 943.6±412.5)元、(5 792.2±312.2)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04,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梗阻及肝功能改善情况比较PTCD组胆汁引流量高于EN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γ-谷氨酰转肽酶、谷丙转氨酶水平均低于ENB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PTCD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2例)、胆道感染(2例)和胆瘘(1例);ENBD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胰腺炎(4例)、胆道感染(2例)和出血(1例),PTCD组和ENBD总并发症率分别为12.2%(5/41)和19.4%(7/36),两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
表2 治疗后两组患者情况比较指标检测时间点(减黄后) PTCD组(n=41)ENBD组(n=36) F值 P值胆汁引流量(mL)第1天295.1±96.3 157.8±58.6 58.631 <0.001第3天479.3±103.6 427.8±84.2第7天516.8±89.5444.1±98.1总胆红素(μmol/L)第1天237.5±43.3 271.4±74.9 12.800 0.001第3天169.4±37.6 200.0±41.0第7天103.2±24.4 126.5±34.8 γ-谷氨酰转肽酶(U/L)第1天553.2±151.7 598.3±107.9 5.214 0.025第3天358.2±83.6 426.1±89.8第7天153.9±63.2 199.4±72.2谷丙转氨酶(U/L)第1天199.3±80.1 221.0±102.8 5.724 0.019第3天125.0±38.5 158.1±89.4第7天49.8±16.2 82.2±40.83 讨论肝、胆、胰等部位的恶性病变常常引起恶性梗阻性黄疸,在临床中较为常见[1]。
恶性梗阻性黄疸多为无痛性黄疸,早期缺乏临床症状,不易引起患者重视。
由于胆总管恶性梗阻能进行性阻断全肝胆汁排泄,就医时往往胆红素较高,肝功能明显异常,大部分患者必须经过减黄治疗才能创造手术机会。
恶性梗阻性黄疸的治疗原则是治疗原发病、解除梗阻、通畅引流。
采用何种引流能较快减黄,增加手术切除机会成为术者常考虑的问题。
目前常采用ENBD及PTCD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
ENBD的优点是经过人体的自然通道,可重复操作,缺点是导管反复经过肿瘤,有造成肿瘤出血、转移风险;同时鼻胆管可引起胆管下端水肿,增加手术难度;且治疗中如遇到乳头部位病变、憩室旁或憩室内乳头、胃毕II式术后等患者,寻找乳头常常较困难,肿瘤压迫或梗阻较紧密导致导丝难以越过胆管狭窄段等,因此对操作者技术水平要求较高。
PTCD的优点是患者痛苦更小,对设备的要求较低,操作相对简单;其缺点是对患者肝脏质地、腹水及肝内胆管扩张程度和走形要求较高。
本研究病例经两种治疗方法后,均达到预期减黄效果并限期进行手术。
本研究发现,PTCD相关治疗费用明显低于ENBD组,与蒋孙路等[2]研究结果不同。
可能原因在于与本研究仅研究操作治疗相关费用,且本研究中PTCD操作均在超声引导下进行,不涉及DSA引导。
本研究中PTCD组最常见的并发症为出血、胆道感染和胆瘘,ENBD最常见的并发症为胰腺炎、胆道感染和出血,这与蒋孙路等[2]研究结果基本相同。
本研究发现PTCD组胰腺炎发生率为0,ENBD组胰腺炎发生率11%(4/36),主要与ENBD时机械损伤胰管开口及造影剂反复漏入胰管损伤胰腺有关[3-4],但均为轻症胰腺炎,经保守治疗3~5 d均治愈。
本研究中ENBD组和PTCD组均有2例出现胆道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很快缓解,与Zhang等[5]、Nakai等[6]研究认为的ENBD后容易出现胆道感染结果一致。
本研究显示PTCD治疗组胆汁引流量明显高于ENBD组,其他反映胆道梗阻程度的指标如γ-谷氨酰转肽酶也下降更快,说明PTCD治疗后胆汁引流更为通畅,能较快减黄,这跟王晨等[7]研究相似,笔者认为主要因素如下:(1)根据流体力学原理,距离越短、截面越大流量越大,即引流越通畅。
PTCD引流管引流路径较ENBD管短,PTCD引流管长25 cm,鼻胆管在体内长约70~80 cm,体外长约80~90 cm,共150 cm以上,远长于PTCD管;(2)PTCD引流管内径较大,PTCD管内径1 mm,鼻胆管内径约0.7 mm;(3)引流管孔位置不同,为防止导管滑脱,我们放置导管时常把更长引流管位于胆管内,因此PTCD管常末端管孔常在胆总管处,而ENBD管常在左肝管或右肝管,这也可能是ENBD引流稍差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