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中散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_《世说新语》_原文_注释_翻译_点评
(初中语文)文言文阅读篇目练习:译文 嵇康临刑奏

【译文】 中散大夫嵇康在东市将要被处死,他神色不变,要求给他琴弹,弹奏《广陵
散》。他。从此以后,《广陵散》就成了绝响啊!”(当时)有三千太学生上书, 请求以嵇康为老师,(朝廷)不允许。(嵇康被杀后)不久,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 悔了。 【评论】
嵇康临刑奏《广陵散》
嵇中散(1)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2)。曲终,曰:“袁 孝尼(3)尝请学此散,吾靳固(4)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5)三千上 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亦寻悔焉。
查字典
袁孝尼尝请学此散:曾经 吾靳固不与: 给予,给 《广陵散》于今绝矣: 断,断绝 不许: 答应,允许
嵇康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为人耿直。在走向刑场时,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 廷请求拜嵇康为师,希望能赦免嵇康的死罪。但这种“无理的要求”当然不会被 当权者接受。这正是向社会昭示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
初中语文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

《世说新语》注释及译文(上)《世说新语》德行第一陈蕃尊重贤才【原文】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登车揽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注释】[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
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
这里指走马上任。
[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5]廨(xiè):官署,衙门。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门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译文】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
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
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听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
"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顾不上。
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评析】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
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民意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
而且作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明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
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乘仰慕黄宪【原文】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
《世说新语》文学原文及译文

《世说新语》文学原文及译文文学作者:刘义庆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尝算浑天不合,诸弟子莫能解。
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
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之叹。
恐玄擅名而心忌焉。
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下,在水上据屐。
融果转式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
”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郑玄欲注春秋传,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
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
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
听君向言,多与吾同。
今当尽以所注与君。
”遂为服氏注。
郑玄家奴婢皆读书。
尝使一婢,不称旨,将挞之。
方自陈说,玄怒,使人曳箸泥中。
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愬,逢彼之怒。
”服虔既善春秋,将为注,欲参考同异;闻崔烈集门生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作食。
每当至讲时,辄窃听户壁间。
既知不能踰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
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
明蚤往,及未寤,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钟会撰四本论,始毕,甚欲使嵇公一见。
置怀中,既定,畏其难,怀不敢出,于户外遥掷,便回急走。
何晏为吏部尚书,有位望,时谈客盈坐,王弼未弱冠往见之。
晏闻弼名,因条向者胜理语弼曰:“此理仆以为极,可得复难不?”弼便作难,一坐人便以为屈,于是弼自为客主数番,皆一坐所不及。
何平叔注老子,始成,诣王辅嗣。
见王注精奇,迺神伏曰:“若斯人,可与论天人之际矣!”因以所注为道德二论。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徽问曰:“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圣人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傅嘏善言虚胜,荀粲谈尚玄远。
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
裴冀州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何晏注老子未毕,见王弼自说注老子旨。
何意多所短,不复得作声,但应诺诺。
遂不复注,因作道德论。
《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译文《晋书·嵇康传》原文及翻译晋书原文: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也。
其先姓奚,会稽上虞人,以避怨,徙焉。
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
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不群。
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
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
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
常修养性服食之事,抚琴咏诗,自足于怀。
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
时有樵苏者遇之,咸谓为神。
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
登缄默自守,无所言说。
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康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凝而为石。
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见。
烈乃叹曰:“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
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
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
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会以此憾之。
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可起。
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因谮“康、安等言论放荡,非毁典谟,帝王者所不宜容。
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
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
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帝寻悟而恨焉。
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
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
又作《太师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
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选自《晋书·嵇康传》,有删改) 译文:嵇康,字叔夜,谯国铚人。
短篇文言篇

《短篇文言10篇》注释【按】这十篇文言短篇,均选自钟叔河先生的《念楼学短》,其中《跋渊明集》、《不受献玉》、《广陵散》三篇选自第一分册《逝者如斯》,《念亡妻》、《消夏湾看荷花》、《周兴残忍》、《晏子讽谏》四篇选自第三分册《月下》,其余《与林天和》、《寒食帖》、《自齐遗文种书》三篇选自第五分册《毋相忘》。
钟叔河先生是我非常喜爱和敬仰的学者,《念楼学短》五册更是我床头的常驻之书,任自卷舒,余味无穷,获益良多。
所选的这十篇,涉及多种文体,篇幅短小,语句流畅,又多少涉及一点历史文化知识,读来增广学识,意味无穷。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译文,仍以钟叔河先生翻译的白话为基准,因为没有谁比他译得更好了。
我只是在这个基础上对作品略加说明,以助理解。
跋渊明集(陆游)【原文】吾年十三四时.侍先少傅居城南小隐.偶见藤床上有渊明诗.因取读之.欣然会心.日且暮.家人呼食.读诗方乐.至夜.卒不就食.今思之.如数日前事也.庆元二年岁在乙卯.九月二十九日.山阴陆某务观书于三山龟堂.时年七十有一. 【译文】还记得十三四岁的时候,我跟着先父住在城南的别墅里。
有一次偶然在藤床上看到一部陶渊明的诗集,拿着看看,觉得有味,便慢慢地读下去。
一读读到天色向晚,家里人喊我去吃饭。
我正读得高兴,三喊四催,总不肯把书放下,直到天黑,硬是没有去吃这顿饭。
如今回想起来,这件事还历历在目,好像是前几天才发生的一般。
可今年已是庆元乙卯年,当年十三四岁的小孩已经变成七十出头的衰翁了!【说明】最后几句,没有直译。
“岁在乙卯,九月二十九日,山阴陆某务观书于三山龟堂,时年七十有一”,陆游不厌其烦,郑重其事地写清年号、时间,以及自己的籍贯、名讳、年龄,大概是感慨时光易逝、年少不再吧。
而他写自己青涩的年少废寝忘食读书的美好时光,倒让我记起席慕容的另一番慨叹:凡是美丽的/总不肯/也不会/为谁停留。
一生坎坷,念念不忘“九州同”的陆游,七十一岁写下的这篇短文,千百年后读来,仍旧让人慨叹不已。
三国时期音乐家嵇康《广陵散》古典名曲赏析

三国时期音乐家嵇康《广陵散》古典名曲赏析中国古典音乐历经时代沧桑,依然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了我们的灵魂,在那亘古不变的太阳下,跨越时间、空间,其悠扬的回音正如钻石一样――依然经典、永恒、温馨、浪漫。
这里有有古筝、笛子、二胡、琵琶、大鼓等民族乐器演奏的中国古典名曲。
当音乐自您的音箱流泻而出的一刹那间,您可以清楚地瞧到,在空气中流动的、就是山、就是水、就是叶落、就是冬雪、就是千古的生命里,那份说不出、道不尽的感动,那就是您从未经历过的中国古典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起于何时?这个问题颇难确定,据古籍所载,伏羲女娲时,已有“琴”,“瑟”、“箫”的发明。
这时的“琴”即就是现在所讲的“古琴”之前身。
围绕古琴所作的诗所发生的故事不计其数,有诗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有故事为“伯牙善鼓琴,钟子岂善听,子岂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可见琴声乃心声,古琴在国乐中占有极高的地位。
“筝”之渊源于“瑟”,与“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因其在春秋国之际流行于秦,故史称“秦筝”。
“筝”之音色华丽优美,明亮抒情,歌唱性强,善于表现行云流水的意境。
今天我们将“琴”、“筝”并置,呈现在您的眼前,愿您能在悠悠琴声中,领略到华夏民族博大精神的文化渊源及厚重的艺术底蕴。
这里分享音乐大师嵇康音乐作品古筝赏析。
嵇康(公元224年-263年,一作公元223年-262年),字叔夜,谯国铚县人,三国时期曹魏思想家、音乐家、文学家。
嵇康自幼聪颖,身长七尺八寸,容止出众。
他博览群书,广习诸艺,尤为喜爱老庄学说。
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孙女长乐亭主为妻,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
司马氏掌权后,隐居不仕,拒绝出仕。
景元四年(公元263年),因受司隶校尉钟会构陷,而遭掌权的大将军司马昭处死,时年四十岁。
嵇康与阮籍等人共倡玄学新风,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审贵贱而通物情”,成为“竹林七贤”的精神领袖,名列“竹林名士”之一。
他的事迹与遭遇对于后世的时代风气与价值取向有着巨大影响。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题解】雅量指宽宏的气量。
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不管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本篇所记的就是名士们的雅量。
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情时神色自若,应付自如。
如果因身心畅快而面露欢娱之色,这就显得有所计较而不宽容了。
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
例如第35 则记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如果怒气使人面带怒容,这就有失风度,不好。
本篇记载了一些豁达处世、宽容待人的事例,受到困辱打骂也不发火,不吵骂,更不动手报复。
例如第18 则记久负盛名的褚季野旅居驿亭时被亭吏驱移牛屋下住宿,后来县令了解原委,“于公前鞭挞亭吏”。
对这前后两种态度,褚季野表现得襟怀磊落,“言色无导,状如不觉”。
第9 则记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
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
例如第2 则记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第29 则记桓温欲诛谢安、王坦之两人,王坦之胆战心惊,“转见于色”,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两人对比,显示出谢安不凡的气度。
在突发事变面前未尝仓皇失措,也是气量宽宏的表现。
例如第1 则记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时,虽然心里痛苦不堪,“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是终于能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
第28则记谢安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览,遇上风急浪猛,大家都惊恐失色,他却仍神态安闲,心情舒畅。
除此以外,只要没有虚伪的表现,纯任自然,不为外物所累,都可以看成雅量。
例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不吝惜财物;不怕丢失官职;保持真诚直率,不做作;等等。
第19 则记郗家到王家选女婿时,王家子弟“咸自矜持”,只有王羲之“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原文注释及翻译

世说新语·雅量第六原文注释及翻译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在遇到喜怒哀乐等方面的事情要时神色自若,应付自如。
如果因身心畅快而面露欢娱之色,这就显得有所计较而不宽容了,但是在我们生活中有时候却很难做到。
【题解】雅量指宽宏的气量。
魏晋时代讲究名士风度,这就要求注意举止、姿势的旷达、潇洒,强调七情六欲都不能在神情态度上流露出来。
不管内心活动如何,只能深藏不露,表现出来的应是宽容、平和、若无其事,就是说,见喜不喜,临危不惧,处变不惊,遇事不改常态,这才不失名士风流。
本篇所记的就是名士们的雅量。
逢喜事却能不异于常,这就很有涵养而显出雅量。
例如第35 则记谢安得知淝水之战大捷的消息后,“意色举止,不异于常”。
如果怒气使人面带怒容,这就有失风度,不好。
本篇记载了一些豁达处世、宽容待人的事例,受到困辱打骂也不发火,不吵骂,更不动手报复。
例如第18 则记久负盛名的褚季野旅居驿亭时被亭吏驱移牛屋下住宿,后来县令了解原委,“于公前鞭挞亭吏”。
对这前后两种态度,褚季野表现得襟怀磊落,“言色无导,状如不觉”。
第9 则记裴遐在宴会上因饮酒事被人拽倒在地,爬起来后,举止如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
就算遇上牢狱之灾,杀身之祸,也应该若无其事,好像心胸能包容万物。
例如第2 则记嵇康“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第29 则记桓温欲诛谢安、王坦之两人,王坦之胆战心惊,“转见于色”,而“谢之宽容,愈表于貌”。
两人对比,显示出谢安不凡的气度。
在突发事变面前未尝仓皇失措,也是气量宽宏的表现。
例如第1 则记顾雍在宾客满座的情况下知道自己的儿子死于任上时,虽然心里痛苦不堪,“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可是终于能控制住而在言谈神色上没有露出痕迹。
第28则记谢安和诸人坐船到海上游览,遇上风急浪猛,大家都惊恐失色,他却仍神态安闲,心情舒畅。
除此以外,只要没有虚伪的表现,纯任自然,不为外物所累,都可以看成雅量。
例如不为威逼利诱所动;不吝惜财物;不怕丢失官职;保持真诚直率,不做作;等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嵇中散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
曲终,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原文】
2.嵇中散临刑东市,神色不变,索琴弹之,奏《广陵散》①。
曲终,曰:“袁孝尼②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
文王亦寻悔焉。
【注释】
①嵇中散:嵇康。
《广陵散》:古琴曲。
②袁孝尼:即袁准。
【翻译】
嵇康赴法场接受处决时,神态自若,未有变化,索要了一把琴,演奏了一曲《广陵散》。
曲子结束后,说:“袁准曾经请求我教他这首曲,我当时过于珍惜,坚决不教,如今这《广陵散》就要灭绝了!”当时,三千名太学生曾上书,请求拜嵇康为师,朝廷没有答应。
嵇康被杀后,文王司马昭不久也感到很后悔。
【点评】
嵇康被杀这件事,纯粹是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