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版屠呦呦与青蒿素的故事精品PPT课件

合集下载

屠呦呦个人事迹(水墨风ppt模板)

屠呦呦个人事迹(水墨风ppt模板)

201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
顺带一提!屠呦呦教授名字是根据 《诗经.鹿鸣》中“呦呦鹿鸣”一句而来的。
那首诗其中一句是“呦呦鹿鸣,食野之 蒿”!
可能,命运早已安排一切!
我们感谢
——每一个为医药事业奋斗的人
疟疾高发区
欧洲 非洲
亚洲
北美洲
大洋洲
南美洲
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
Click to edit Master subtitle style
诺贝尔奖申请条件
发现
最大的造福人类 推荐人(提名)
发现
《肘后备急方》的治疟验方: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
——“青蒿素”的发展
屠呦呦个人简介
屠呦呦
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中国 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药学家、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 她无博士学历、无留洋背景、无院士 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
青蒿素结构
青蒿素
青蒿素是从复合花序植物黄花蒿茎叶 中提取的有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的 一种无色针状晶体,其分子式为 C15H22O5。青蒿素是继乙氨嘧啶、氯 喹、伯喹之后最有效的抗疟特效药, 尤其是对于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 具有速效和低毒的特点,曾被世界卫 生组织称做是“世界上唯一有效的疟 疾治疗药物”。
“523”项目
国家科委 (正组长)
总后勤部 (副组长)
国防科委 卫生部 化工部 中国科学院
办事机构 解放军后字236部队 (军事医学科学院代号)
发现
1969
屠呦呦以中国中医研究院科研组组长的身份加入“523” 项目。
1971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总结
本文通过对青蒿素的发现、临床实验和实际应用的叙写, 表现了屠呦呦及其团队勇于探索、坚持目标、不畏艰难的科 研精神,同时也反映了传统中医精华在现代技术条件下,必 将得到有效利用,造福全人类。
思考:本文应该分为几个部分,全文的写作结构又是怎样的?
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思考:从第三段看,哪些因素促成屠呦呦发现并提取出青蒿素?
① 自己热衷于中草药研究。 ② 领悟了有关人体和宇宙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 ③ 运用现代科学和技术,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医药学的精髓。
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不好。 ① 通过引文,读者可以更直观地领悟“渍”“绞”等古方要领对 研究工作带来的启发,更形象地反映传统医书的价值。 ② 省去引文,表面上看似简洁,实则使语言干瘪不生动,损减了 文章的说服力。
任务二: 研读课文,探究问题
思考:发现青蒿素的初期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① 研究者做志愿者,尝试提取物。 ② 在海南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 ③ 分离提纯抗疟的有效成分。
写作背景
2011 年度拉斯克奖颁奖典礼上,拉斯克基金会将拉斯克临床医学研究 奖授予屠呦呦,以表彰其在治疗疟疾的青蒿素研究中的贡献。这是拉斯克奖 设立以来首次颁予中国科学家。评审委员会认为,屠呦呦领导的团队将古老 的中医疗法转化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们留下的 遗产相结合,将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 世纪,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挽 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
2017年10月27日,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公布的致癌物清单初 步整理参考,疟疾(高度流行地区恶性疟原虫感染引起的)在2A类致癌物清 单中。
பைடு நூலகம்
疟疾介绍
任务一: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3 作者简介
屠呦呦(1930.12—):药学家,中国中医 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 开发中心主任。
成就: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 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 华人科学家。2019年1月14日,屠呦呦入 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2019
2018
获得荣誉
2016
1955年,我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 开始了富有意义的工作,特别是在全脱产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那两年半 中,我对中草药从好奇转化为热衷。
充满对中医药领域的热爱
青蒿素的发现是人类征服疾病进程中的一小步。
谦虚且永不止步的科研精神
① 敬畏好奇、热忱医学的浓厚兴趣。屠呦呦有着 对医学研究的热忱,并将好奇转化为热衷,积极投 身于医学工作中。
任务三:在文中,屠呦呦有时用的是第一人称“我”,有时用的是 “我们”。在课本上圈画出来,用不同的颜色或者不同的符号来标识 文中的“我”和“我们”,通过观察这两个人称代词在文中的分布情 况,思考:作者什么时候用“我”,什么时候用“我们”?为什么?
我 我们
内容梳理:
①前半部分多用“我”: 就是写自己的童年、求学和开始研究, 用“我” ;全文向团队、向社会表达感谢的时候,用“我”。 ②后半部分多用“我们”: 写到青蒿素的研发阶段,就出现了很 多“我们”。 ③在青蒿素的研发阶段也不是都用“我们”。在发现青蒿素具有 抗疟疗效的这个阶段,“我”字出现得多,而在将青蒿素制成药 物这个阶段,在说成果、贡献的时候,作者用的是“我们”。
做事要脚踏实地,要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要有坚定的人生理想, 并愿意为之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如果不能选择一份自己热爱的职业, 那么就把自己做的工作变成自己的一生挚爱,饱含激情地投入其中。

屠呦呦课件PPT

屠呦呦课件PPT
加强国际合作
屠呦呦的获奖也得益于国际合作,中国科学界应积极开展 国际合作,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自身研究水平 。
培养创新人才
屠呦呦的成功离不开其创新精神和毅力,中国科学界应注 重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科学研究提供 人才保障。
05
青蒿素研究的未来展望
青蒿素抗疟机制的深入研究
深入研究青蒿素的作用机制
促进中国科学研究的发展
屠呦呦获奖激发了更多中国科学家投身于科学研 究,尤其是原始创新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中国科 学研究的发展。
提高公众对科学研究的关注度
屠呦呦获奖引起广泛关注,提高了公众对科学研 究的关注度和兴趣,有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 学素养的提升。
屠呦呦获奖对于中国科学界的启示
重视基础研究
屠呦呦的研究成果表明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中国科学界应 更加重视基础研究,为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屠呦呦的主要成就
发现抗疟新药青蒿素
创制新型抗疟药双氢青蒿素
02
01
阐明青蒿素的抗疟作用机理
04
05
提出青蒿素类抗疟药的“青 蒿素结构-活性关系”和“双
氢青蒿素构效关系”
屠呦呦的科学精神
勇于探索
团队协作
屠呦呦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探索,不畏艰难 ,最终发现了青蒿素,为抗疟治疗做出了 巨大贡献。
通过深入研究青蒿素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作用机制和靶点,进一步揭示其抗 疟作用的奥秘。
探索青蒿素与其他药物的协同作用
研究青蒿素与其他抗疟药物的相互作用,寻找更有效的联合治疗方案,以提高 抗疟效果。
青蒿素抗疟药物的开发与优化
改进青蒿素的提取和纯化工艺
通过改进提取和纯化技术,提高青蒿素的产量和纯度,降低生产成本,为抗疟药 物的研发提供更多资源。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ppt课件
①中医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医学的经验总结,正如屠呦呦 的观点,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也为世界人民做出了很大 的贡献。 ②鲁迅因为父亲被故弄玄虚的庸中医耽搁病情,开始对中 医有偏见是正常的,晚年的鲁迅认识到中医经验和实践的 重要性,逐渐扭转了自己偏激的观念。通过不断整理收集 中国古代的医药典籍,鲁迅记录了自己利用中医中药治疗 疾病的经历。 ③中医药中有精华也有糟粕,对待中医药我们应当汲取其 精华,抛弃其糟粕。
主攻药学,现代医药学的学科背景,系统学 习中国传统医学
扎实的专业功底
漫长的攻关研究岁月,经历多次失败, 锲而不舍
锲而不舍的攻坚精神
遭遇研究瓶颈时,阅读大量文献,从历 代中医药典籍中取经。
继承与创新精神
为了尽快试验青蒿提取物效果,勇做志 愿者,以身试药。
勇于奉献,敢为人先
在发现青蒿提取物的基础上继续探索,发展 新的青蒿素衍生物。
三、读准字音
①青蒿(hāo ) ②精髓( suǐ) ③奎宁(kuí )
④赠予(zèng ) ⑤瑰宝(guī) ⑥肆虐(nüè ) ⑦相悖(bèi ) ⑧羟基(qiǎng) ⑨衍生(yǎn ) ⑩拯救(zhěng) ⑪芍药(sháo) ⑫福祉(zhǐ ) ⑬杜撰(zhuàn) ⑭怪诞(dàn )⑮畏葸(xǐ )
畏葸:畏怯。 葸(xǐ):胆怯。如:畏葸不前。
四、概括文本各层内容
第一部分(1-4): 就获奖表达感谢以及追溯提取青蒿素的医学初衷。 第二部分(5-15): 青蒿素从发现到成药的关键过程:发现→提取 第三部分(16-20): 青蒿素给世界带来的影响和作用:传播→超越 第四部分(21-25):
讲述中医药学的卓越贡献。
在项目的第一阶段,我收集了2000个方药,挑选出可能 具有抗疟作用的640个,从其中的200个方药中提取了380余 种提取物,在小白鼠身上测试疟效果,然而进展甚微。

青蒿素PPT

青蒿素PPT

从分子到药物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没有进行新药的临床试验。因此,为了帮助患有疟疾的患 者,屠呦呦和她的同事勇敢地自愿成为第一个服用这种提取物的人。在确定提 取物对人类使用安全后,我们前往海南省测试其临床疗效,对感染间日疟原虫 和恶性疟原虫的患者进行抗疟试验。这些临床试验产生了令人鼓舞的结果:用 提取物治疗的患者症状(如发热和血液中的寄生虫数量)迅速消失,但是接受 氯喹的患者没有。
令人欣慰的是,有关青蒿素的研究还在继续。“我国围绕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科研从未止步,目前,已经取得了或正在 取得青蒿素系列衍生物的有关专利权,这为下一步的产业化提供了基础和保护。”陈士林如是透露。
Part Four
04 产生启发
1.专利意识 2.了解国际规则
专利意识
首先是要有专利意识。屠呦呦在1971年发现青蒿素,并证明它是治疗疟疾的良好新药,但 当时中国人并没有什么专利意识。直到十多年后的1985年,中国首部《专利法》才正式 开始实施。中国科研人员在发现青蒿素之初没有申请专利,不得不能说是那个时代的遗 憾。
需求才是第一导向。
二、中医药的灵感
屠呦呦的原创性贡献,在于发现了青蒿素中杀灭疟原虫的有效成分。当年, 因为找不到稳定的安全提取方法,科研工作难以取得进展,化学专业毕业 的屠呦呦尝试过用高温提取有效成分,没有成功。在科研的大门久攻不破 之时,中医知识赋予了她灵感,帮她捅破那层“窗户纸”,中医古代典籍 中的记载,让她顿悟,改变思路,最终成功。
三、体制优势
40多年前,疟疾肆虐之时,我们国家经济基础和科研条件都很薄弱,但凭借体制优势, 迅速组织几十个单位、数百名科研工作者参与,协作攻关,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创新任务, 速度之快,效果之好,超越了当时物质条件的局限,超过了当时同样在寻求抗疟突破的 发达国家。

一材多用屠呦呦 ppt课件

一材多用屠呦呦 ppt课件
2004年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药成就和荣誉?1958年被评为卫生部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
生平简介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药 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 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她多年从事中药和中 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 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
问题出在哪里呢?屠呦呦开始系统地查阅古代文献, 希望能在古籍中找到只言片语,而这还真被她找到 了。 这就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的一句话: “青蒿一握,以水两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决定,用沸点只有35℃的乙醚代替水或乙醇来 提取青蒿素。温度正是青蒿素(青蒿素到了1972年才获 得命名,此时研究组尚不知其化学结构)提取的关键, 过高的温度将破坏青蒿素的性质,使其抗疟性丧失。
中外科学家
11个中国科学家,其中钱学森9人,袁隆平13人,华罗庚 6人,只有一人提到屠呦呦。另有杜诗,陈建功,李四光, 竺可桢,詹天佑,李时珍。
14个外国科学家,其中爱迪生7人,爱因斯坦7人,牛顿
8人。另有霍金,富兰克林,维纳,哥白尼,波义耳,焦
耳,孟德尔。
305班
19个中国科学家,其中屠呦呦7人,邓稼先8人,钱学森 4人。另有沈括,周培源,李政道,钱三强,吴文俊,王 淦昌,张衡,竺可桢,李四光,汪家鼎,华罗庚,童第 周,祖冲之,袁隆平,孙思邈,李渤生。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中的名 句寄托了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1948年,宁波效 实中学;1950年,进入宁波中学就读高三;1951 年,屠呦呦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1955年,大学 毕业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 作。

屠呦呦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课件

屠呦呦Microsoft PowerPoint 演示文稿ppt课件
屠呦呦 Microsoft PowerPoint 演 示文稿
• 屠呦呦教授领导的团队将 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转化 为最强有力的抗疟疾药, 使现代技术与传统中医师 们留下的遗产相结合,将 其中最宝贵的内容带入21 世纪。 ——“拉斯克奖” 评审委员会
• 2011年9月23日,中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屠 呦呦在美国纽约举行的拉斯克奖颁奖仪式上领奖。 当日,有诺贝尔奖“风标”之称的国际医学大 奖——美国拉斯克奖将其2011年临床研究奖授予 81岁的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 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 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 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 老同学:生活中的屠呦呦是个粗线条 说起屠呦呦,陈效中说起了几件趣事:屠呦呦 生活上是个粗线条,不太会照顾自己,一心扑在 工作上。有一次,她的身份证找不到了,让我帮 忙找找,我打开她的箱子,发现里面东西放得乱 七八糟的,不像一般女生收拾得那么停当。同学 们见了后都笑话她。她家务事不灵光,成家后, 买菜、买东西之类的事情基本上都由先生做。 还有一次,我们几个人来宁波开会,她因为还 要出席一个重要场合,多留了一晚,第二天单独 坐火车回京。结果,发生了一件非常好笑的事: 火车停靠途中站点时,屠呦呦下车走走。结果, 火车开走了,她竟然被拉下了。 屠呦呦有个特点,只要她喜欢的事情,就会努 力去做。在青蒿素研究上,屠呦呦花费了无数精 力。屠呦呦后来身体不太好,与当时长期做实验 有关。接到“523”项目的时候,她女儿才三岁, 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老母亲抚养。
• 40年后大放光彩 81岁屠呦呦获拉斯克奖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 小雅》的名 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冥冥中安 排,屠呦呦的人生注定要与这棵神奇的小草连在 一起。作为一名生药学专业学生,屠呦呦考入北 大医学院时就和植物等天然药物的研发应用结下 不解之缘。从1955年进入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 医科学院)以来,她几十年如一日,埋首于深爱的 事业中,将一份份漂亮的成绩单回馈社会。 屠呦呦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 人员,但作为一个在中国医药学宝库中有所发现, 并为国际科学界所认可的中国科学家,她感到自 豪。“在我的童年,我亲眼目睹了民间中医配方 救人治病的场景。然而,我从没有想到我的一生 会和这些神奇的草药关系如此紧密。也没想到, 今天我会在这伟大的时刻接受国际科学界对我工 作的高度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链接:
为方便学习与使用课件内容, 课件可以在下载后自由调整
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 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 William C. Campbell )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Satoshi Ōmura )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 奖。屠呦呦因发现治疗疟疾新型药物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而获奖,其余 二人因发现治疗 蛔虫寄生虫感染的新疗法而获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 得奖金的一半,其余二人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当时的研究方向之一是从中药古方里找,在成百上千种中药里,青蒿一直表现不 好,一直就不是首选。后来屠呦呦率先想到是提取方法错了,改用乙醚,结果用乙醚 得到的青蒿提取物抗疟性超强,几乎达到100%。后来屠呦呦把这个方法在1972年的全 国工作会上公开报告了。
找到方法之后就想法儿提纯。屠呦呦组里的一个人1972年底率先得到了“青蒿 素II”结晶,另外有云南和山东省药物研究所分别在1973年4月和12月得到“黄蒿素” (云南)和“黄花蒿素”(山东)。后来1974年鉴定,认为这三种东西都是一个物 质,都叫青蒿素了。
相关链接:1); 2)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周维善院士主持并参与了青蒿素结构测定和 人工全合成。在测定青蒿素结构的时候,周维善还被工宣队贴大字报批判为“修正 主义科研路线回潮”。后来,周维善小组设计了一系列复杂的氧化和还原反应,最 终测定出青蒿素的结构。1984年初,周维善小组实现了青蒿素的全合成。
2011年9月(81岁),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获得 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2015年10月(85岁),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的贡献,与 另外两位科学家共享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曲折的科研之路
青蒿素项目诞生于“文革”时期。越南战争美越两军深受疟疾之害,中国领导人 应越南请求举全国之力攻坚疟疾。中国文革时期科研经费相当低,那会儿老科学家基 本都被斗倒了,所以项目里净是中青年,屠呦呦作为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实习研究 员加入进去的时候是39岁。
然而,借用饶毅他们论文里的话:由于1)屠呦呦提出用乙醚提取,对于发现 青蒿的抗疟作用和进一步研究青蒿都很关键;2)具体分离纯化青蒿素的钟裕容, 是屠呦呦研究小组的成员;3)其他提取到青蒿素的小组是在会议上得知屠呦呦小 组发现青蒿粗提物高效抗疟作用以后进行的,获得纯化分子也晚于钟裕容,所以, 青蒿素的发现被归功于屠呦呦。
材料来源:
材料来源:这两幅漫画出自中南大学湘雅医 学院两位同学之手:临床医学(八年制)14年级 殷悦和临床医学(五年制)15年级李清扬,

人物简介
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是中 国中医科学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 研究开发中心主任。 她无博士学位、无留洋背景、 无院士头衔,被戏称“三无”科学家。
1955年(25岁),毕业于北京医学院(现为北京 大学医学部)药学系,分配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 (现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1969年(39岁),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疾药研究任务,屠呦呦任科技组 组长。
1979年(49岁),任副研究员(相当于副教授); 1980年(50岁),聘为硕士生导师; 1985年(55岁),任研究员(相当于教授); 2001年(71岁),聘为博士生导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