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学导论第三讲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传播导论ppt学习教案精品模板分享(带动画)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与团队建设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培养途径
团队建设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
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人才的基本素质
汇报人:
感谢观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建议:结合案例,提出针对性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和方法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总结反思:对跨文化传播案例的启示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实践操作技巧与方法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其传播策略、效果及影响因素
实践操作:通过模拟演练、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过程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三:好未来国际化拓展与教育文化传播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四:腾讯游戏在海外的文化传播策略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跨文化传播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案例选择标准: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有启示意义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案例分析角度:传播策略、文化差异、受众特点等
提升跨文化传播意识与素养
培养跨文化传播意识: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尊重文化差异,增强文化敏感度
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学习跨文化沟通技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增进相互理解
拓展跨文化传播途径:利用多种传播渠道,如社交媒体、国际交流等,扩大传播范围
增强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实践锻炼,提高跨文化传播的实际操作能力,增强传播效果
案例分析:对所选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成功的关键因素、面临的挑战以及应对策略等。
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

这是因为,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促进 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维系社会发展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同时,具有重要 的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迁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 规范和观念体系,为人类建立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机制。
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以 来,这些学科的知识系统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充 任了最为直接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源,对跨 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在这些潮流的驱动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 文化的观念体系,孕育着自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努力 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对世界文化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并为不同 文化的平等交往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促进作用。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与跨文化传播学有着天然的 密切联系。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论

• 3). Critical Theory (批判理论): Freedom (Open dialogue) --- S. Deetz (1982)
• 4). Face Negotiation Theory: Intercultural Conflict Styles (面子谈判理论: 跨文化冲突 方式): --- T. Ting (1985)
Focus, Expert)
• (face to face, telephone, internet interview, etc.)
• Kvale,Flick and Miles
• Field work (self participation)
• 实地(田野)观察
• Case studies to generate categorical variables 案例
27
Summary 小结
• 1. 掌握有限的跨文化传播学理论(和知识) • 2. 能运用有效的研究方法 (收集信息) • 3. 实际应用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不同跨文化传播领
域进行实际操作和应用 (应用技巧和能力)了解 文化差异,对自我和异文化有敏感度,对跨文化 沟通有明确的态度取向,能运用冲突解决的不同 方法解决跨文化沟通问题。
20
2. The Resear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h Method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2.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方法
(3). 研究方案的设计
• 5. 制定问卷、观察表格或访问提纲; • 6. 确定调查的场所和时间计划。 • 6. 被调查者的选择、任务和工作进度作出
安排。 • 7. 研究经费和物质手段的计划、安排。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

试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背景1. 本文概述本论文以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为特定语境,系统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研究领域的理论建构问题。
文章旨在深化对该领域核心概念、研究框架及理论模型的理解,同时揭示其在中国情境下的独特性与挑战,为推动全球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创新与本土化发展提供启示。
本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历史脉络与现状进行梳理,辨析关键理论流派及其在全球化进程中对文化互动、身份认同、媒介影响等议题的解释力。
在此基础上,聚焦于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独特贡献与实践案例,剖析其如何回应本土文化特性、社会变迁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新传播形态。
论文着力探讨中国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理论建构路径。
通过对既有理论的批判性反思与整合,提出适应中国语境的理论增补与创新点,如文化相对主义视角的强化、全球地方动态关系的再构、以及新型传播技术与社会网络对跨文化互动模式的影响等。
这些理论建构旨在丰富全球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话语体系,增强对中国经验的理论阐释力。
再次,文中通过实证分析和深度案例研究,具体展示上述理论建构在中国跨文化传播实践中的应用价值与解释效力。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跨文化沟通事件、媒体现象或国际交流项目,运用所构建的理论框架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中蕴含的跨文化冲突、融合机制与策略选择,从而为相关政策制定与实践操作提供理论指导。
本文总结了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对全球理论建构的潜在贡献,并对未来研究方向与可能的挑战进行了展望。
强调在全球化与本土化交织的背景下,持续深化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倡导多元视角、开放对话与深度合作,以促进更具包容性与适应性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的发展。
本论文不仅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建构进行了一次系统审视与重构,而且以中国为生动例证,展示了理论创新如何在具体文化情境中生根发芽,为理解和引导2. 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历程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阶段,从早期的单一文化视角到多元文化视角的转变,再到当代的全球化背景下的理论创新。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

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研究从文化理论向跨文化传播理论的移用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霍夫斯泰德跨文化传播理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他如何将原有的文化理论成功转化为跨文化传播理论的过程。
霍夫斯泰德作为国际知名的文化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他的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现象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出发,分析他是如何将这一理论扩展到跨文化传播领域,进而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跨文化传播理论体系。
通过梳理霍夫斯泰德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应用实践,本文旨在揭示其在跨文化传播领域的重要性和指导意义,为未来的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内容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理论,作为跨文化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其核心内容在于揭示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沟通方式的差异。
他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四个核心文化维度: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和男性化与女性化。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描述了社会中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在个人主义文化中,个人权利和自由选择被视为至关重要,而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群体的和谐与共同利益则占据主导地位。
权力距离维度反映了人们对权力分配和不平等的接受程度。
在权力距离较大的文化中,权威和等级制度被视为理所而在权力距离较小的文化中,人们更加强调平等和民主。
第三,不确定性规避维度涉及到人们对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高的文化中,人们倾向于遵循传统和规则以避免风险,而在不确定性规避程度较低的文化中,人们则更加开放和愿意接受新事物。
男性化与女性化维度描述了社会性别角色的分配和期望。
在男性化社会中,竞争和成功被视为男性特质,而在女性化社会中,合作和关怀则更加受到重视。
这四个维度构成了霍夫斯泰德文化理论的核心框架,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工具。
通过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维度,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合作。
跨文化传播导论

文化心理学实验:请用五句话向我介绍你是谁。
人的所有心理活动都是以自我为参照中心的
中国受访者一般答:我是某地方人,我是某公司的 员工,我是爸爸妈妈的女儿,我是一个爱学习的人, 我是一个单身女人。
文化心理学分析:中国人对自我的定义是基于公共 自我和集体自我给出的。我是某地人,在座的都是 某地人;我是女的,一半在座的是女同胞;我爱学 习,也不具体,很多人都爱学习。我是单身女人, 这个群体在许多地区都有几十万;真正的“自我” 在那儿?没有。——中国人都是以集体的自我,以 一个社会的概念来定义自我。
探索及意义》
例: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
外国人都想学汉语? 中国人必须学会如何传播中国文化? 中国人必须学会与“他者”更好地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必须学会如何与世界各国人竞争? 中国人必须学会做真正的大国? 中国人必须学会听懂和接受各种不同评价? 中国人必须学会不随便“发作”? ……主位研究--客位研究--主/客位结合式研究
“人类的生活表面上看杂乱无章、令人困 惑茫然,而在其深层都存在有序的一面。 理解了这点,就可能重新审视一切。”—
—《无声的语言》
我们需要的是大胆新颖的东西,而 不是再讲些历史、经济、政治之类 的老生常谈。——爱德华·霍尔《无声的语言》
宇宙万物不会轻易吐露它的奥秘, 文化也不例外。文化就是交流。人 们相处中遇到的麻烦大都可以归因 于交流过程中的种种扭曲现象。—
跨文交流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法:从经验入手,采用程序化、 操作化和定量分析手段,实现对社会现象 的精细化、准确化研究。问卷、数据、变 量、相关性、因果关系,描述和预测。
二,解释法:参与观察与田野调查。(主 位研究--客位研究--主/客位结合式研究)
三,批判法:研究政治和社会结构是如何 影响人们交流的。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

跨文化研究的方法我折腾了好久跨文化研究这事儿,总算找到点门道。
我刚开始的时候真的是瞎摸索,就知道要去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我第一个尝试的方法呢,就是看书,大量地看关于不同文化的书籍。
我那时候想啊,书里肯定啥都有。
但是,这就和你只看旅游指南去了解一个地方一样,很表面。
虽然书里讲了很多文化当中的宗教信仰啊、传统习俗啥的,可是真要深入了解跨文化之间的互动这些,就有点不够用了。
后来我就想,那我得和人接触啊。
我就去参加那些国际交流活动,比如说国际学生的聚会之类的。
这当中可出了不少洋相呢。
我发现我之前看书学来的那些东西在实际的交流里面根本用不上多少。
而且我总是不自觉地用自己文化里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别人的行为和话语,这就造成了不少误解。
再后来啊,我就确定了一个新的方向。
我开始对特定的跨文化现象进行长期的观察。
比如说,我观察到在我们这个城市里,有一些外国餐厅和本地餐厅相邻经营的情况。
我就会去看他们在经营模式、客户服务还有菜品设计上有哪些不同和相同之处。
这就像是看两部不同风格的电影,你要去把它们一帧一帧地对比,才能发现最细微的差别。
这个过程持续了好久,有时候我也会觉得很枯燥,但是坚持下来之后发现这个方法很实用。
我还试过研究跨文化传播的案例呢。
就像某些国际品牌进入不同的国家市场,他们有的成功了,有的失败了。
我就去分析他们怎么做的市场营销,是怎么迎合或者改变当地文化来达到销售目的的。
但是这个方法也有缺陷,就是只能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跨文化的融合或者冲突,而忽略了很多其他社会层面的东西。
我觉得在跨文化研究里,多做田野调查也是很有用的一种方法。
你就像个探险家一样深入到不同文化群体之中。
不过做田野调查可不容易,你可能会遭遇一些文化禁忌之类的东西,就像在丛林里不小心踩到陷阱一样。
比如说在有些宗教文化里,你未经过允许就拍照可能就是一种冒犯行为。
但是如果你能和当地的人建立起信任关系,你就能了解到书本里没有的东西。
跨文化研究这事儿啊,真的是要多种方法一起用。
传播学纲要(第二版)课件:跨文化传播

第一节
认识跨文化传播
“文化”的概念
对文化的理解和把握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文化作为社会遗产为人类所特有。 第三, 文化是后天的烙印。 第三,既定文化是人们行为的无形向导和规范。 第四,文化是动态的。
文化是一个共享的系统,共同的历史和传统帮助每个人 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对世界的认识,每个人都 是通过自己所处的文化系统获得的。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1960年,美国人类学家奥伯格提出 “文化休克”概念:跨越文化进行交 流时,原本熟悉的东西一下子变得陌 生起来,心理上的种种不适也随之而 来。
“文化休克”的程度与人们对异文化 的了解程度、在异文化中生活时间长 短以及开放的文化心态等因素有关。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文化休克
奥伯格分解了“文化休克”的心 理演变过程(U形曲线): 蜜月期:新的环境给人们心理上 带来的兴奋阶段。 沮丧期:对异文化熟悉之后,心 理上的兴奋消失,文化适应问题 提上日程,由此带来失落、失望 和焦虑等消极心理。 调整期:是人们对异文化努力适 应的阶段。 适应期:人们经过文化的调整, 逐渐认同或接受了异文化的阶段。
男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奥 地利、委内瑞拉、意大利、 瑞士、墨西哥、爱尔兰、 英国、德国等;
女性特征文化的国家和地 区:挪威、荷兰、丹麦、 前南斯拉夫地区、芬兰、 泰国、秘鲁等。
第二节
文化模式与跨文化传播
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
语境,即传播活动的具体时空环境以及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从跨文化传 播的角度看,文化就是最大的语境。
第四节
跨文化传播的障碍和冲突类型
跨文化冲突的主要类型
布•霍尔将跨文化传播中发生冲突的主要表现归结为三大类型: 1 客体冲突 由具体的事件、问题引发的跨文化传播冲突。特点是围绕着客体发 生有意无意的分歧和误解,在同一个事物或问题上,不同文化得出 不同结论。 2 关系冲突 人们的行为对彼此的不同意义。主要表现为冲突各方在各自文化框 架内的不同认识,而这些认识是确立人的身份关系的基础。 3 权重冲突 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关于道德判断的冲突。 “权重”,指遇到具体 问题时,把什么置于重要的位置。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同一件事 情的看法常常相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 理论基础
引 子
由于观念、背景的不同,对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一个学科的 基础和本质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相比其他成熟的学科而言,目 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方向显然是多维的,研究成员也是离散的, 既缺乏统一、严谨的研究范式,也导致了学术信度的缺失。 萨默瓦就一再批评说,当前跨文化传播的多数成果主要表现 为对当前社会问题、种族问题以及民族问题的反映,而不是对 跨文化传播的界说。 虽然人类的跨文化传播活动历史久远,但当前的跨文化传 播在参与人数和重要性上要远远超过以往的任何时期。正确认 识和理解跨文化传播,不应当忽视自近代兴起、在当代愈演愈 烈的全球化进程。结合不同文化的实践和时代特征,对跨文化 传播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学科建构进行具有科学意义的“知识整 合”,应当是这一领域为建设“科学共同体”首先要面临的任 务。
文化人类学是人类学的重要分支,与跨文化传播学有着天然的 密切联系。 文化人类学的主旨是研究与人的生物特性相区别的人类社会及 其文化,侧重于描述、分析、解释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方式,以 及社会和文化的异同,包括不同文化在习俗、家庭、宗教、制 度等方面存在的共性与差异。 这一领域的先驱者像弗雷泽(James Frazer)、迪尔凯姆和 摩尔根(Lewis Morgan)等,都致力于比较人类社会发展过 程中的演化阶段,寻究现代社会的制度、仪式、风俗习惯以及 思维习惯的起源。这些成就提供的思想和研究规范,不仅具有 重要的文化学术意义,也对跨文化传播学的未来走向产生着重 要的影响。
社会学
社会学是跨文化传播研究重要的学科基石。 社会因素是传播语境的重要组成,只有把跨文化传播置于一定的 社会过程之中,即置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社会交往活动的相互作 用中去分析、研究,才能从现实中把握它的发展、变化。 社会过程主要见诸人们互动的活动,涉及到传播过程、冲突过程、 社会群体形成过程、变迁过程等等。在社会过程中,人们一方面 通过文化进行社会交往活动、相互发生作用并形成社会结构,另 一方面又对各种文化现象给予认知、理解和界定。 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学关于角色和角色关系、社会化、符号互动、 社会组织、社会冲突、社会分层的理论,都构成了跨文化传播理 论的根基。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社会学“向文化开放”(opening to culture)的运动,学界普遍认为,这一变化不仅将为传统的 社会学研究增加质性化的思考,亦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开启了新的 思想资源。
人类学
20世纪初期以来,作为研究人类社会中的行为、信仰、 习惯和社会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的人类学,逐渐发展成 为不同学科之间理论和方法的桥梁,特别是与跨文化 传播研究建立了直接的、密切的联系。 人类学的核心使命之一,就是解释世界上存在的多民 族、多文化现象,倾向于在广泛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论 述社会人的各种制度、思想和行为模式,揭示社会发 展和文化变迁的规律及动力——这些论域无一不是跨 文化传播学自诞生以来的核心议题。
人类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民族志(ethnography)材料 的基础之上的。 民族志也被称为“文化阐释”,是对某一文化群体的行 为进行的观察和描述。对于传播研究来说,民族志方法可以 运用到群体传播模式的研究中,以理解某一文化或群体成员 所采用的传播方式。民族志构架的源泉就是田野工作 (field work),作为人类学家获取研究资料和建立通则的 基本途径,田野工作通常是由经过专门训练的人类学者亲自 进入某一社区,通过参与观察、个别访谈、住居体验、文物 文献搜集等方式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作为人类学方 法的基石,田野工作对社会科学其他相关学科也在发生着重 要的影响,并将构成跨文化传播研究方法论创新的基本动力。 民族志研究在不同国家的学术传统有一定差异:在美国, 民族志研究被统称为文化人类学,侧重于对不同民族整体性 文化的研究;在德国、俄罗斯及北欧诸国,侧重于对民族精 神以及民族成员共享文化特征的考察,也称为民族学研究。
跨文化传播学的两个基础概念: 一是规范,即历史地形成和固定的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共同标准,限定了 人与人的关系,也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共有信念和价值标准,从而成为维护 社会基本秩序的“文化模式”的要素; 二是认同,指导着人们的行动,也影响着人们对他人的期望和行动的预测。 在一定程度上,跨文化传播的过程也就是在创造、维持或改变认同的过程, 尤其是在全球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情况下,人们的生活选择和价值判断往 往是由认同所决定的。
在社会学的视域中,社会秩序和社会变迁是不变的两个命题,这一学 科旨趣与跨文化传播学非常相似。 这是因为,作为人类传播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跨文化传播促进 了人类的社会化进程,在维系社会发展系统的动态平衡的同时,具有重要 的维护整个社会秩序、推进社会变迁的作用。 跨文化传播也在不断地改变着社会成员的社会角色、文化认同、社会 规范和观念体系,为人类建立了共同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交往机制。
跨文化传播学导论
一、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多学科基础
当一门学科正在产生的时候,要想 取得进步,必须借鉴所有现成的学科, 将这些学科中的宝贵经验弃之不用,显 然是很不明智的。
——社会学家埃米尔· 迪尔凯姆(Emile Durkheim)
பைடு நூலகம்
多学科基础?
对跨文化传播研究影响较大的学科主要有社会 学、人类学、语言学、符号学、心理学、哲学、 历史学等。 自上个世纪40年代跨文化传播学在美国诞生以 来,这些学科的知识系统为跨文化传播研究充 任了最为直接的概念、理论和方法来源,对跨 文化传播学的学科建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都提供了基础性的支撑。
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研究发生了一个引入注目的变化, 将学术诉求从制度、仪式、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起源转移到 解读“观念文化”上来,努力寻求对不同地域和族群人们的世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 进入20世纪70、80年代之后,人类学研究越来越迈向敏 锐的政治和历史感,这种敏感性正在持续地改造全球知识界描 绘文化多样性的方式。马尔库斯(George Marcus)指出: “描写异文化的传统惯例在现代经历的变化,是人类学之当代 策略性功能与运作效用之所在。” 在这些潮流的驱动下,跨文化传播研究也在持续关注各个 文化的观念体系,孕育着自身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使命感,努力 与人类学同步展现着对世界文化的逐步深入的认识,并为不同 文化的平等交往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