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探
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标志,它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了新的 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论十大关系》
3.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1956年9月15日至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 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毛泽东致开幕词,刘少 奇作政治报告,周恩来作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第二
大炼钢铁
“大跃进”时期宣传 画
“大跃进”时期浮夸风
“大跃进”时期浮夸 风
在发动“大跃进”的同时,还开展了人民公社
化运动。1958年7、8月,毛泽东在视察期间对小社
并大社的做法给予肯定。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
局北戴河会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
题的决议》,提出“应该积极地运用人民公社的形 式,摸索出一条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具体途径”。 1958年9月初,《人民日报》公布了这一决议, 在全国范围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在
1958年底毛泽东觉察到“大跃进”和人民公 社化运动的某些错误,从1958年11月第一次郑州 会议开始到1959年7月庐山会议前期,毛泽东领导 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初步纠“左”的努力。
(2)调整国民经济 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斗争的错误,加上 当时的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 撤走全部专家,中国国民经济在1959年到1961年 发生严重困难。 针对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中共中央决定认真 进行调查研究,调整政策,纠正错误。毛泽东号 召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 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 到严重破坏。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八大”是全方位立体化初步探索的高峰
毛泽东在八大 上致开幕词
刘少奇在八大 作政治报告
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
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指出: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来;我们还必须为 解放台湾、为彻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最后消灭剥削制度和继 续肃清反革命残余势力而斗争,但是国内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 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 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5、“七千人大会”的召开
1962年1、2月间召开的扩大的中共中 央工作会议(即七千人大会),会议恢复 和发扬了党内的民主精神和自我批评精神, 统一了全党的认识,对全面贯彻八字方针 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961年,由于八字方 针贯彻不够坚决,虽然取 得一些成绩,但调整进度 缓慢,收效甚微。为了进 一步纠正工作中的失误, 切实贯彻八字方针,1962 年1月11日至2月7日,中 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扩大 的工作会议,共计七千余 人参加,又称“七千人大 会”。
社会主义法制,使党和政府的活动做到“有法可依”
和“有法必依”。 在执政党建设上,强调要提高全党的马克思列宁 主义思想水平,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 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
强党和群众的联系。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背景:
第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不少人对新的社会 制度还不能马上适应,再加上党和政府的一些工作部门 存在着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引起一些群众的不满。 第二,国际上出现了波兰、匈牙利事件,也在国内引 起一些人的思想波动。
2、初步纠正“左”倾错误的努力
毛泽东是中央领导集体中较早地觉察并实 际纠正“左”倾错误的领导人,但是这种纠 “左”是在继续坚持总路线、“大跃进”、 人民公社“三面红旗”的前提下进行的,因 而不可避免地带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专题研读本章主要讲述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及其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的理论成果;同时,还有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中接受的经验和教训的概括。
一、良好的开局(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提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为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今本的知道原则,同时,也为进一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发展《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和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开展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
《论十大关系》主要是总结经济建设的初步经验,借鉴苏联建设的经验教训,围绕“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地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让社会主义成为广大民众的事业”为基本方针,重点发展国内重工业,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对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论述。
同时,它在新的历史条件先从经济方面和政治方面提出来新的指导方针,为中共八大的召开做了理论准备。
1956年9月,中共八大会议的召开,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并提出关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第二个五年计划,并指出,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盒发展生产力。
中共八大路线的正确制定,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1957年2月最高国务会议上,毛泽东发表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虽然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但仍然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因此必须争取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故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文献,创造性地阐述了社会主义矛盾学校,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发展,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讲义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1、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 党的八大表明,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 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表 明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工作重心将转 移到经济建设方面去,并将在经济体制、政 治体制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改革。因此,八大 的路线是正确的。它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良 好 的 开 局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 题〉,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在国际 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第一次提出并创造性地阐述了 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的重要贡献,对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长远的 指导意义。它是我们党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 义建设道路上取得的又一伟大理论成果。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11 动 ( 到 1 高) 19 潮 “ 58 阶 大 段跃 11 ( 进 ) 19 ” 57 由 发 —— . .
7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今 年夏季丰收说明了什么》宣称:“只 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 出多少粮食来”。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发动的原因
第四,国际上,受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的鼓舞和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要在15年内超过美国 的启发,毛泽东提出了中国十五年赶上英国的口号。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参加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祝大会
二、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2、“大跃进”及其纠正经过 从1957年11月《人民日报》社论提出 “在生产战线上来一个大的跃进”、揭开 “大跃进”的序幕,到1966年5月“文化 大革命”开始这十年,可以分作4个阶段。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966.8.18毛泽东、林彪、江青等接见红卫兵 • 1966.8.18毛泽东、林彪、江青等接见红卫 兵
山东等地红卫兵破四旧
• 山东等地红卫兵破四旧
2、全面内乱的形成
1967年1月,上海造反派头目王洪文夺取了 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委员会的领导权,号 称“一月革命”。1967年2月,一批老革命 家对中央文革小组的错误做法提出强烈的批 评,被诬为“二月逆流”。为了稳定局势, 毛泽东派遣人民解放军实行三支两军。
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观愿望, 是为抵御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图谋, 消除官僚主义和特权思想等现象,防止国 内资本主义复辟,并为人民群众参与对国 家事务的监督和管理寻找一条途径。
1965年11月,姚文元的文章《评新编 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文汇报》上 发表,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扩大会 议,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通知》系统地 阐发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
第三、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遭到了 严重破坏,致使党无法依靠制度的和集体的力量及 时地发现并纠正错误。
3、对错误进行科学分析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犯错误的时候,其性质和 宗旨都没有改变,人民群众依然把它看做是自己根 本利益的代表者,对它表示信任并寄予希望。 第二、中国共产党能够紧紧依靠广大党员、干 部和人民群众,并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帮助下, 发现错误,抵制错误,纠正错误。
三、国际地位的提高与国际环境的改善
新中国从建立之日起,就把坚持独立自 主、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进步事业作 为对外工作的目标,努力为国内和平建设 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美关系的正 常化,1972年出现了西方国家对华建交的 热潮,中国外交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因苏联专家撤走而停产的工厂
1960年,全国大面积受灾
由于纠“左”进程的中断,加上苏联背信弃义地撕毁合同和严重的自然灾害,因 而出现了1959—1961年连续三年的严重经济困难,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应有的灾难。
6000
5726.1
5000
4000
3000
2263.6 2000
1000 0
137 1949年
316 1976年
粮食总产量(单 位:亿斤)
粮食亩产量(单 位:市斤)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2.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
16000 14000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第二节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 “一五”计划提前完成,但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的情绪, 片面夸大主观意志的作用 ➢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估计不足 ➢ 国际因素
中共八大二次 会议主席台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又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社 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即使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犯了严重 错误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和各项事业仍 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重要成就。
03 PART THREE
第三节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Constract get great schievements Expioration results
【毕业论文】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重要地方:1、《论十大关系》。
2、中共八大的历史功绩。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4、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5、1956-1978年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历程与经验教训。
一、《论十大关系》: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起点1956年2月到4月,毛泽东先后听取国务院工业、农业、商业等34个部门的工作汇报。
在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5月2日最高国务会议上作《论十大关系》报告。
报告提出“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问题,为八大召开作了理论准备。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建国后研究社会主义建设规律问题的第一篇理论著作。
该报告确定了一个基木方针,就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服务;报告论述了十个问题(即十大关系),一方面是从总结我国经验、研究我国建设发展的问题中提出来的,一方面是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提出来的。
这就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这一根本思想。
二、中共八大路线: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路线中共八大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功绩■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及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政治建设上,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执政党建设上,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做出了初步探索。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政策:八大路线的继续和发展1957年2月,毛泽东在扩大的最高国务会议上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还存在着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必须区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 中曲折发展
良好的开局 探索中的严重曲折 建设的成就 探索的成果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我们熟悉的东西有些快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第一节 良好的开局 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悉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 在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之下,他们不但会革命,也会建设。他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 们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们已经建设起来一个伟大的光辉灿烂的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的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6)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 1949.6) 毛泽东
(一)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提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1) 以苏联为榜样
a.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a.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短时间内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 苏联是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大成就。 大成就。 b.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b.中国共产党缺乏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对怎样在中国建 设社会主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设社会主义没有深刻的理性认识。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 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 c.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对新中国实行封锁和遏制,中国共产党选择了 一边倒” “一边倒”。
二、 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
论十大关系》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 1956. ① ② ③ 背景: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6.2~ 背景:大规模的调查研究(1956.2~4) 基本内容 历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本章主要概述1956-1976年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这一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
一方面共产党人积极务实,努力工作,全国人民满腔热情,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中共未对社会主义建设之路有完整地认识,这就使得这个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失误、挫折,同时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成绩与失误并存,即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本章主要内容:按照社会主义探索的历史进程分为两个阶段,1956至1966年是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曲折探索时期,期间面临的两大问题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八大提出的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方针和设想、八字方针的提出和七千人大会的总结等都是这个时期正确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成果。
而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派斗争等,是在曲折的探索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严重失误。
但能有错必纠,时错时纠,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后,仍然取得了很大成就。
1966年至1976十年文革,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是全局性的错误。
不过这一时期,我国国民经济虽遭受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第一节良好的开局本节的主要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以及1957年前为建设社会主义进行的早期积极探索。
本节的知识要点: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第二次合作”的思考,《论十大关系》的内容、中共八大会议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长远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进入了全面的大规模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我国生产力水平落后,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在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艰巨事业。
刚刚取得政权的中国共产党只能根据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的设想以及苏联的建设经验来建设新中国。
但是学习苏联终究不能代替对本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苏联的经验也并不都是成功的。
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在共产国际运动中引起极大震动,帝国主义也乘机掀起反共反社会主义浪潮。
这促使中共中央重新审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客观形势要求中国共产党像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一样,领导全国人民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实行“第二次合作”,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社会生产力,离开知识分子与科学技术是不可能的。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召开了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动员全国知识分子积极投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起向科学进军的重大战略部署。
二、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社会主义是前无古人的事业,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中又没有现成答案,苏联与其他国家的道路和模式不能完全适合我国情况,全靠我们自己在实践中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从1956年开始中共中央领导人开始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一次时间长、内容全又系统的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为借鉴,经中央政治局几次讨论,集思广益,最后由毛泽东总结概括,形成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思想。
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运用对立统一规律,指出苏联经济体制的弊端,同时为了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概括提出了十大关系,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面临的“十对矛盾”,它们实际是一对矛盾: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与中国国情的矛盾。
《论十大关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早期探索的开始。
2、中共八大路线的制定中共七大以来的11年间,国内国际发生重大变化。
中共八大的基本任务是总结“七大”以来的经验,团结全党和国内外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中共八大是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意义在于提出和初步解决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许多重大问题。
它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
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对新时期经济建设、民主建设和执政党建设指明方向,并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和一系列方针政策。
党的“八大”在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八大”对阶级关系变化还有认识不够的地方,对社会主义建设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对焦躁冒进情绪反对不力等。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发表社会主义建立后,社会主义社会还有没有矛盾?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一直没有很好解决的问题。
在1956年的多事之秋,国际上,苏共二十大后相继发生波兰、匈牙利事件;国内接连出现工人罢工、农民退社事件。
它表明社会主义仍然存在着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关系到能否顺利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认真冷静分析后,对事件原因和形势作了比较客观的估计。
基于这种正确的分析,毛泽东提出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这一理论没有拘泥于马克思主义一般原理的现成答案,而是根据党民主革命实践和建国后头7年的新鲜经验,对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
4、整风运动和反右派斗争整风、反右派是1957年关系全局的两件大事。
它们性质本来不同,但在实际进行中又搅在一起。
1957年整风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发扬延安整风传统,加强执政党建设,提高党的素质和领导能力的重大举措。
整风中积极听取党外群众的意见,绝大多数党外人士向党提出了宝贵建议,但也有个别人企图乘机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
毛泽东《事情正在起变化》的发表,表明整风指导思想发生变化。
实际工作中向反右派斗争转变,对右派的判定愈来愈脱离实际,导致右派的数量和处理上严重扩大化。
这种错误源于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基本国情认识不够,毛泽东对右派进攻的形势估计脱离实际。
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使探索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遭受了一次严重的挫折。
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本节的主要内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探索中出现的失误、对失误的调整以及对错误进行的科学分析。
本节的知识要点:正确认识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错误、七千人大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八届十中全会的基本内容、1959年“反右倾”斗争的严重后果、“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社会主义建设中失误教训的总结。
一、“大跃进”及其纠正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并不一帆风顺。
在经济落后、困难重重的压力下和急于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强烈愿望推动下,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在它引领下相继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其共同特点都有着急于求成和夸大主观能动性等思想根源,但性质有所不同,前者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方面盲目冒进,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高指标、高速度;后者主要表现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变革方面的盲目冒进,片面追求一大二公。
结果,由于决策本身的某些缺陷以及执行中的巨大偏差,忽视经济建设的客观规律,忽视经济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成经济生活连续三年的严重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问题日益暴露,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觉察失误,连续召开一系列会议试图加以纠正。
但是由于当时毛泽东等对错误的严重性还缺乏足够清醒的认识,纠正失误并没有触及左倾指导思想,即便已经确定的纠“左”措施,也远未完全贯彻落实。
因此整个形势不但没有根本好转,庐山会议后期开始发动的所谓“反右倾运动”使形势进一步恶化。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存在的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左”倾错误给国民经济带来极大破坏和混乱,迫使中共中央正视现实,召开了庐山会议。
会议期间彭德怀写信给毛泽东,提出从主客观方面总结经验教训,继续纠正“左”的错误。
庐山会议由此而风云突变,由纠“左”转向反右。
彭德怀、张闻天、黄克诚、周小舟被定性为“彭、黄、张、周右倾机会主义反党集团”。
这主要由于他们要求总结“大跃进”、人民公社经验教训的深度和广度,超出了毛泽东所允许的限度和范围,是他不能同意和接受的。
庐山会议的转向使纠“左”的进程中断,掀起了继续“跃进”的高潮,给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带来严重后果。
60年代初期,为克服“大跃进”造成的困难,对国民经济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说明中共中央对经济工作中的失误有所醒悟,并期望通过具体措施扭转局势。
为此中共中央于1962年召开七千人大会初步总结“大跃进”的经验教训,进一步贯彻“八字方针”,促进国民经济好转。
不过调整过程中,由于对盲目发动“大跃进”这一错误决策未能从根本上认识;相反,还指望稍加调整后重新实现“大跃进”,也就不可能全面正视和彻底纠正,所采取的措施并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摆脱“大跃进”的轨道,以致经济形势不能迅速摆脱困境。
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左”倾错误还有发展。
二、“文化大革命”的十年1966年正当我国国民经济任务基本完成、即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文化大革命”发生,党和国家陷入一场延续十年之久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发动和领导,其主观目的是寻求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办法,探索中国自己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但他据以发动“文化革命”的主要论点则是完全错误。
期间关于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已发展到极为严重的程度,对我国阶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的政治状况也作出完全错误的估计。
个人专断、个人崇拜之风盛行。
中共中央未能及时纠正这些错误,林彪、江青等又别有用心地利用和助长这些错误,导致“文化大革命”欲罢而不能。
“文化大革命”的发难从文艺、学术、教育界开刀,这也是毛泽东把他赋予文化意义的原因之一。
1965年11月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批判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其批判超出学术范围,成为“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线。
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标志“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
1967年1月“文化大革命”进入以上海为起点的所谓“全面夺权”阶段。
毛泽东认为这是“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一个阶级推翻一个阶级的革命”。
在全国掀起由造反派夺取中央、地方以及各行业领导权的狂暴行动。
一些老一辈革命家进行了抗争,刘少奇、邓小平、彭德怀等一大批革命家和党员、干部、知识分子等遭到迫害打击。
1969年中共九大召开,使文化革命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合法化。
党的九大以后,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为争夺党和国家最高权力勾心斗角。
林彪集团的阴谋篡权活动被毛泽东察觉后,决定铤而走险策动武装叛变,毛泽东、周恩来机智地粉碎了叛变,林彪及其死党乘飞机外逃,途经蒙古温都尔汗附近时机毁人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