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农民战争
6.2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解析: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虽然从总体上看已经走向
衰落,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但在当时还是有利于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而③的说法
不符合史实。 答案:D
一个考点 多 个 角 度 1 2 3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不断加强
自秦以来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及其特殊情况
古代君主专制加强的特点及趋势 君主专制强化的利弊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判断问题的能
力。丞相制度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已废除,清代已无丞相
官职。因此,称清朝官吏刘墉为宰相是历史性错误。 答案:B
1.积极作用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具 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对于稳定和重建封建统治秩序、恢 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起了 重要的作用。
2.消极作用 (1)明清统治者的特务统治、八股取士、文字狱等违背历史 潮流,阻碍历史进步。
(2)作为上层建筑,它所维护的是处于崩溃中的旧的经济基
础,极大地妨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 展。 (3)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形成绝对的君主专制,它使皇帝的 决策更具有个人独断和随意性特点;使大小官吏只能唯
1.电视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 墉。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一个历史性 错误,其理由是 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 ( )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
锅”会误导观众 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 D.剧名过于哗众取宠,以此提高收视率
宪宗 武宗 熹宗
成化 正德 天启
汪直 锦衣卫 刘瑾 司礼监 魏忠贤 司礼监
宦官专权
1、表现:明朝中期以来,先后出现了王振、 刘瑾和明熹宗时期的魏忠贤等大宦官。 2、原因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第20课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一、基础知识目标明朝后期宦官专权、土地的高度集中与田赋剥削的苛重;陕北起义;李自成起义军提出“均田免粮”口号与建立大顺政权;攻占北京,推翻明朝;清军入关与农民军的失败。
二、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启发学生回答“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为什么会受到城乡人民拥护”,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1.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农民起义,它推翻了腐朽的明朝统治,推动了历史的前进,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2. 清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选拔人才,改革机构,军事上能不断取胜,不仅入关,且统一了南北。
四、重点: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
难点:如何理解清朝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五、教学过程1. 复习提问①明朝是由何人在何时建立的?②明朝末年东北的形势怎样?③我们以前学过的农民战争有哪几次?各发生在哪个朝代?2. 导入新课学生回答后教师概括总结:明朝建立初期,国力强盛。
政治上,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经济上,由于明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促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起来,商品经济空前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开始出现。
在这个基础上,明朝进入我国历史上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交往。
同时,边疆各族进一步得到发展。
这是我们前几节课学习过的内容。
但是,在明初发展的同时,由于封建制度在中国社会已渐趋衰落。
所以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封建统治的危机。
当时,在辽东有新崛起的满洲建立的清朝的威胁;在明朝封建统治内部,出现了政治和经济危机。
这些危机导致了什么?明末农民起义同以往的一些农民起义有何不同?这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3. 讲授新课(板书)第20课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板书)一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板书)1. 明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明朝后期,宦官专权,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仅太湖流域就有9/10的人家失去土地。
其次,明统治者无休止地对人民横征暴敛,再加上天灾频繁,使广大劳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末农民战争

高考明朝历史知识点:明末农民战争 1. 起义爆发与早期斗争王二起义:天启七年(1627年),陕西发生灾荒,遍地都是饥民,澄城知县张平耀不顾人民死活,还严催赋税,于是王二团结几百个饥民,冲进县城,杀死张斗耀,揭开了明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此后响应者四起,主嘉允、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均先后加入农民军。
农民军最初只在陕西、山西一带分散活动,逐粮就食。
从崇祯六年(1 633年)起,农民军活动的区域扩大,转战于河南、湖广(今湖南、湖北)、南直隶(今安徽、江苏)、四川、陕西诸省,农民起义开始形成全国性的规模。
荥阳大会:这时农民军中以闯王高迎祥一支最强,在群雄中最具有号召力。
从崇祯七年(1634年)起,明政府连续组织大规模的围剿,以期消灭农民军。
这年洪承畴受命总督陕西、山西、河南、湖广等处军务,调兵七万人向农民军展开进攻。
崇祯八年(1635年)正月,主要的农民军首领高迎祥、罗汝才、张献忠、李自成等都聚集在河南,共有十三家七十二营。
为粉碎明军的进攻,首领们在荥阳举行大会,商讨作战方略。
会上,李自成提出“分兵定所向”的主张,就是联合作战,分兵出击,得到大家的赞同。
会后,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即率军离开荥阳东进。
正月十五日,一举攻克凤阳,焚毁明朝皇陵。
凤阳是明朝的中都,又是南北大运河的重镇。
起义军袭破凤阳,明廷大为震动。
不久,高迎祥、李自成和张献忠等又都转进入陕西。
洪承畴的围攻计划全盘破产。
2. 张献忠农民军的战斗 转战湖广、江西崇祯九年(1636年)秋,闯王高迎祥被俘牺牲,李自成由闯将被推为闯王,但这时他的势力还小,起义军中以张献忠的势力最强,实际成为支撑局面的主力。
崇祯十一、二年间,在明军的围攻下,很多起义军先后投降了明朝,张献忠也在湖广谷城伪降熊文灿;李自成在四川北部梓潼打了败仗,退入陕南商洛山中,因而一时出现了起义军斗争的沉寂局面。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于谷城重举义旗,李自成也出山战斗,起义军又活跃起来。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

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引言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标志着明朝的结束和清朝的开始。
这一时期的事件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两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影响。
一、明末农民战争的起因明朝后期,国家政治腐败、贪污盗窃现象严重,加之自然灾害频发,使得人民生活困苦。
此外,长期以来统治阶级对农民进行剥削和压迫,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艰辛。
这些问题加剧了社会矛盾和民众的不满情绪。
农民战争的起初可以追溯到1630年代的湖广剧变,当时湖南、湖北、广东等地农民开始组织起来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
这一事件的影响迅速扩散到其他地区,于是农民纷纷起义,形成了一股农民起义的浪潮。
二、明末农民战争的经过随着农民战争的蔓延,不断有领袖崭露头角。
最著名的领袖之一就是李自成,他在北方组织起义军并建立了大顺政权。
此外,还有张献忠、张翼德等人也在不同地区带领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的规模不断扩大,他们攻克城市,推翻明朝政府。
然而,由于内部分裂和军事战略不足,农民起义军在长期的战斗中逐渐削弱。
最终,清军乘虚而入,于1644年攻破北京,开始了明朝的覆灭。
三、清军入关的原因明末农民战争对于清军入关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由于农民起义军对明朝政府的军力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明朝政府逐渐失去了控制力。
在这个时候,清朝发动了入侵战争,并逐渐占领了中国的主要领土。
此外,明朝内部的腐败和张献忠、李自成等领袖的失败也使得清军入侵变得更加容易。
清朝利用内讧,以及他们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的优势,成功地推翻了明朝政权,并建立了清朝。
四、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的影响明末农民战争和清军入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两个事件标志着明朝的结束和清朝的开始。
清朝建立后,实行了严格的统治制度,限制了民众的自由和权利。
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经历了深刻的变革。
其次,这两个事件导致了大量人口流离失所,社会动荡不安。
农民起义和清朝入侵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损失。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

2 山海关大战和清军入关
3 明末农民战争失败 三 南明和人民的抗清斗争
一选择题:
1.明末陕北地区发生农民起义的直接 原因是 A.宦官魏忠贤专权 B.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
C.明朝政府不断增加田赋征收
D.陕北地区发生大旱
பைடு நூலகம்.明末农民战争首先爆发于
A四川 B山东 C陕西 D 河南
3.1644年,李自成建立政权的地 点是 A.西安 C.荥阳 B.北京 D.襄阳
6.明末农民战争中,李自成建立的政权名 称是
A.大齐政权 C.大顺政权 B.大西政权 D.大楚政权
7.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原驻守在山海关投 降清朝的明朝将领是 A.尚可喜
C.耿仲明
B.吴三桂
D.耿精忠
8.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明末农 民战争中的大事件①大顺政权建 立②李自成攻占北京③“均田免 粮”口号提出④山海关之战 A.①②③④ C.③④①② B.②①④③ D.③①②④
中国农民起义简表(秦元)
第20课 明末农民战争 和清军入关
一 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 1 明末农民起义的原因:
2 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1627年) 3 李自成农民军提出“均田免粮”的口 号 4 大顺政权的建立(1644年 西安)
5 闯王进京埋葬明王朝(1644年3月)
6 大顺政权的革命措施
二 清朝的建立和入关 1 清政权的建立(1636年 皇太极 盛京)
9.明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有①政治黑暗 ②土地高度集中③赋税十分沉④山东、 河南天灾最重
A①②③④ C②③④ B①③④ D①②③
10.腐朽的明王朝被农民军推翻,是在 A.1628年 B.1643年 C.1644年 D.1662年
二
填空题: 1. 1644 年 3 月,李自成农民军攻占北京, 明 崇祯 帝自杀,明朝统治被推翻,
八年级上册农民战争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农民战争知识点在八年级上学期的历史课程中,我们将学习到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战争。
本文将介绍农民战争的相关知识点,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战争的定义和特点农民战争,是指中国历史上以农民为主体的一系列反抗统治者的战争。
其主要特点包括:1. 农民起义的规模庞大,动员了大量的农民群众参与战争。
2. 农民起义的领袖多为地方人士,也有一些既有文化知识又能组织游击战争的领袖。
3. 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矛盾激化,农民受到压迫和剥削,且统治阶级的腐败和无能,社会秩序混乱,许多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二、明末农民战争明朝晚期,中国发生了一系列由农民发起的革命斗争,其中最著名的是李自成领导的大西农民起义。
该起义后成员庞大,又名“大西军”。
三、清朝农民战争清朝时期,农民战争多发生在南方,其主要原因是税收负担重,土地占有不公,外族入侵等导致农民疾苦。
其中最著名的是太平天国起义,由洪秀全领导。
太平天国后曾经占领南京,成为清朝内外夹攻的重要反抗力量。
四、民国时期农民战争民国时期,农民战争多发生在北方,这一时期农民起义的特点是军队规模庞大,之后多策略退却,利用山林自卫并发展到新的地区。
其主要原因一是“三座大山”,即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本的压迫和剥削,二是政治制度腐败,军阀和官僚当道。
五、总结农民战争虽然历时漫长,但其存在确证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民族气质。
虽然战争造成了许多破坏和牺牲,但也促进了中华民族的上升,并为后来的封建社会革命奠定了基础。
我们应该从中总结历史经验,时刻关注对社会和谐发展的不断探索。
明朝的农民起义

明朝的农民起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时期,而农民起义则是这个时期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朝期间发生了多次规模宏大的农民起义,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红巾军起义、张献忠起义和李自成起义。
这些起义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明朝政权的稳定,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红巾军起义红巾军起义是明朝时期最早爆发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发生在14世纪末,由张士诚领导的农民组织红巾军起而反抗统治者。
起义的根源可归结为农民的生存困境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红巾军迅速壮大并占领了很多地区,使明朝政府陷入了危机。
虽然红巾军最终未能成功推翻明朝政权,但该起义对后来的农民起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张献忠起义张献忠起义是明朝晚期最重要的农民起义之一。
该起义由四川农民领袖张献忠领导,因农民的苦难和政府的压迫而发生。
张献忠起义规模庞大,迅速占领了四川地区,并成立了大西国。
然而,由于起义军内部矛盾和战略失误,起义最终失败。
尽管如此,张献忠起义对当时明朝政府的统治造成了严重威胁,也为后来李自成起义埋下了种子。
三、李自成起义李自成起义是明朝末年最有影响力的农民起义。
该起义由陕北农民领袖李自成发起,目的是推翻明朝政权,并建立大顺国。
起义迅速扩大规模,几乎占领了整个中国北方。
明朝政府经历了长时间的内忧外患后最终崩溃,李自成成为明朝最后一位皇帝。
然而,李自成政权不久后也内乱频生,最终被清朝吴三桂所灭。
明朝的农民起义可以视为一种反抗农民不满的表达方式,它们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深层次矛盾。
农民长期以来受到政治不公和经济压迫,终于爆发起义以争取自己的权益。
虽然这些起义没有成功改变农民的命运,但它们对明朝政权的动摇和最终灭亡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来清朝的建立提供了社会背景。
总结起来,明朝的农民起义是在政治和经济上压迫下农民不满的爆发,代表了农民对权益和尊严的追求。
这些起义的影响虽然有限,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社会变革和政权更迭产生了重要影响。
了解这些农民起义对于我们深入了解明朝社会以及中国农民阶层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

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时期,但它的崩溃却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明朝末期的崩溃,主要是由政治上的危机、经济上的衰退和社会矛盾的激化三大因素造成的。
其中,农民战争是明朝末期崩溃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一、政治上的危机明朝末期,王位传承问题突出,明神宗崩后的后宫斗争和政治腐败日渐严重,到了嘉靖朝,官员们贪污腐败,赋税重负,劳役严苛,政治上危机四伏。
另外,嘉靖朝还先后发生了严重的天灾和战争,使得百姓的生活越来越困难。
这些政治上的危机都极大地削弱了明朝政府的权威,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
二、经济上的衰退明朝末期的经济下滑,主要是由于银价上涨、商业萧条、财政短缺等原因引起的。
首先,银价上涨是由于日本和欧洲殖民地的大量进口使得白银供应量逐渐增加,白银价格下降,而中国的白银供应量并没有明显增加,反而逐渐减少,从而导致银价上涨。
其次,商业萧条是由于商人们的贪婪和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
最后,财政短缺也是明朝末期经济下滑的重要原因之一。
明朝政府几经战争,国库空虚,年年征税,百姓疲惫,导致了百姓生活的困难。
三、社会矛盾的激化明朝末期,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社会上出现了大量失地农民,他们因为无法缴纳土地税而失去了土地,陷入了无家可归的境地。
这些失地农民聚集起来,组成了一些小规模的反抗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反抗队伍逐渐壮大,成为了农民起义的主力。
这些农民在起义过程中,实行了土地平均制,取消了租佃制,退掉了贷款,追回了缴纳的高额税赋以及严刑施于贪官污吏,让大量穷苦百姓的生命得以重获新生。
综上所述,明朝末期的崩溃与农民战争息息相关。
农民起义是历史上一次宏伟的社会变革与斗争,有力地展示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阶级矛盾的反复发展以及农民阶层的觉醒与争取自由解放的精神。
尽管明朝末期的崩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是它也折射出中国历史上农民阶级的不屈不挠以及为了争取权益而奋斗的坚定精神。
希望我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珍惜自己的权利,更加努力地为自己的权益而奋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明末农民战争
摘要:在社会矛盾激化的明朝末年,出现了波澜壮阔的农民反封建的阶级斗争和激烈的民族斗争,和历史上许多次农民起义一样,这次农民战争也以失败而结束。
但是它覆灭了腐朽的明王朝,改变了阶级关系,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
在这次农民战争的基础上,清统治者入关后才能发展和进一步巩固这个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统一局面。
关键词:农民军李自成清军
一、战争前的社会状况
从嘉靖到万历初期,封建统治阶级企图通过整顿吏治,推行一条鞭法等来稳定当时的封建秩序,但到万历十年,张居正病逝,其所倡导的改革也因之受挫,政治的腐败与“党争”的激烈,使国家政治机制陷入僵化与紊乱之中。
明朝专制统治的空前加强导致大权旁落,宦官、内阁权势渐重。
明后期的政治极度腐败,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阉党和东林党的激烈党争。
农民和贵族地主阶级的阶级斗争,市民反封建官府和税使的斗争,以及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风起云涌,此起彼伏地进行着。
同时,民间秘密结社活动再度活跃,各地农民纷纷利用白莲教组织进行反抗活动。
这些斗争为明末农民战争作了长期的酝酿和准备。
此时社会的矛盾空前加剧,预示着明王朝的统治已岌岌可危了。
二、反明斗争与抗清斗争
明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陕北点燃。
这里地瘠民贫、赋役苛重,有兼连年灾害,饥荒严重,而国家的赋役征发却有增无减,再加上官僚腐败的盛行,最终导致民不聊生。
天君七年,白水县农民王二率领澄城饥民群起响应,很快形成如火如荼之势。
崇祯十一年,李自成领导的起义军陷入了明军的重重包围之中,损伤惨重,李自成率刘宗敏、田见秀等十八骑突围,隐伏山中。
与此同时,另一支起义军首领张献忠面临明军的围堵,不得不在湖北谷城接受明廷招安。
农民军的斗争形势随之转入低潮。
崇祯十二年五月,张献忠在历经一段时间的休养后,力量有所恢复又借河南、山东、河北等地灾害频繁,饥民遍野之机,再度起义,粉碎了明军的围剿计划,使起义形势开始由低谷走向高潮。
崇祯十七年二月,李自成率领百万大军攻占太原后,直捣北京,三月十九日,农民军攻克北京,崇祯皇帝在万寿山自缢身亡。
至此,统治中国达276年之久的明王朝被淹没与农民起义的滚滚洪浪之中。
大顺军攻入北京后,以李自成为首的起义军将领这时已经被暂时的胜利冲昏了头脑。
他们既未提出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未对尚在北京的原明朝上层人物进行分化争取与利用,只派少量军队去征讨南明势力,山海关方面也只派几千人前去防御,几十万大顺军屯驻京城忙于享乐以及对明朝归降官吏的拷掠,将明朝的大批降官又推回到农民军的对立面,造成自我孤立。
明朝灭亡后,李自成即派人对吴三桂进行劝降,身处要冲之地的吴三桂不得不作出“归李”的决定,但在回京途中,得知其父被大顺军政府追赃受刑,盛怒之下,又改变了注意,返回山海关,转而降清。
李自成闻讯后,立即率军东征吴三桂,双方与山海关外展开激战,在大顺军已经取得军事优势的情况下,多尔衮所率的清军赶到并参加作战,大顺军转为败势,清顺治二年五月,李自成被害身亡,大顺政权覆灭。
清顺治二年,清廷向全国发布了命令,并以“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相威胁,同时,为保护满洲贵族的利益,有圈占汉人的田地,建立庄园,强迫汉人充为庄丁,并制定“逃人法”,人们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广大汉族人民的反抗,反动了斗争。
清廷的民族征服政策,导致了国内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农民军余部与南明政权面临严峻的军事形势与民族危机,开始走上联合抗清的道路。
但桂王政权内部对农民军心怀芥蒂,貌合神离,削弱了战斗力量。
顺治十三年,清军乘机攻占广西、云南等地,昆明失守,桂王仓皇逃至缅甸。
康熙元年,吴三桂如缅甸抓获了桂王,绞杀于昆明,桂王政权颠覆。
同时,退守的大顺军余部也遭到清军的残酷围剿,最终因粮尽援绝而失败,南方人民持续20余年的抗清运动至此基本结束。
三、农民战争对历史的推动
在农民军发展壮大以前,后金要想摧垮明王朝,长驱进占中原,是存在很多困难的,明廷与后金之间长期对抗形成一种僵局,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攻北京,覆灭了明王朝,打破了明廷与清廷对峙的僵局,将历史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于是国内统一的局面就临近了,农民军与清军展开了由谁完成国内统一局面的斗争。
山海关之战,使农民军失去了进行统一的可能性。
农民军虽然失败了,但他它却为清廷统一内地铺平了道路。
农民战争在反明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改变了内地的阶级关系,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为清前期的社会经济创造了顺利发展的条件。
农民战争在反明封建地主阶级的斗争中还破坏了里甲制,改变了内地的阶级关系,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同时,农民战争消灭了大批的明王公贵族和官僚豪绅地主,清统治者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加以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