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详解
煤矿开采学2之第十三章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下山采(盘)区准备 2.按采区上(下)山的布置位置,分为单翼采区、
双翼采区和跨多上山采区准备 3.按煤层群开采时的联系方式,分为单层准备和
联合准备
6
2016/12/9
(a)
井田中央方向
(b)
井田中央方向
(c)
(d)
井田中央方向
246 m,335 m
L柱 0~15 m;
普采
综采
L巷 2.5 3.0m 4 4.5 m
(二)区段参数
区段走向长
区段走向长 = 采区走向长 普采 > 500 m 综采 > 1000 m
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区段长度 国内:3000m(采区一翼)
14
2
10 6
A
9
11 8 7
2016/12/9 13
小结
1.区段集中平巷现已很少采用。 2.上山尽量采用煤层巷道。 3.采区向大型化发展。 作业:P200,1,3,5
2016/12/9
14
2
2016/12/9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2.机轨双岩巷布置 1)双岩巷相同标高布置 3—集中机巷 , 4—集中轨巷 平行布置于同水平底板岩层中,掘进联系方便。 联系方式各分煤层超前平巷—平石门—3—平石门和溜煤眼 —运输上山1 各分煤层超前平巷—4 — 平石门 —— 轨道上山 2
7 8
5 6
第一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的布置
1.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2)集中机巷沿岩层布置优缺点: 易定向取直或分段取直,满足输送机要求; 本区段运煤,下区段回风、运送物料,服务时间长,岩层中易 维护; 实现分层同采,上下区段同采。 机轨分煤岩布置适用 煤层多,顶板淋水较大;层间距1015m。
采矿学第13章采(盘)区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二、上山的层位与坡度
(一)层位 联合布置采区。 一般将上(下)山置于下部稳定的煤层或 底板岩石中。主要原因为: 能适应煤层下行开采顺序; 提高采出率,煤损少; 采区生产系统可靠,易维护。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 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巷道 轨距一致。
矿车:1t、1.5t、、3.0t、5.0t 绞车:视上山、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绞车滚筒直径与绳长
滚筒直径(m)
绳长(m)
1.2
600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刮板输送机
型号 下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下面; 上链式—回空链条在溜槽上面。
平八矿:上链式刮板机: 电机:1544kW; 长: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下链式刮板机:适用,原则防滑装置。 刮板机:适用范围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 输可靠。
1.6
800
2.0
1000
2.5
1200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及层 间联系方式
(district sublevel gathering entry)
区段集中巷 — 煤层群联合布置采区,在煤层 或煤组下煤层(或岩石中)布置为区段内各煤 层生产服务的巷道
或为一个区段的几个煤层或几个分层服务的平 巷。
(rise haulage in district)
第三章 采区巷道布置

第三章采区巷道布置第一节采区巷道布置1、采区准备巷道布置因为绿水洞煤矿为高瓦斯矿井,所以布置两条上山及一条瓦斯尾巷可满足运输、行人和通风的要求。
由于煤层间距较大且属于倾斜薄煤层所以采用采区联合准备方式,即两层煤共用一组上山。
下面列出三条可行性方案进行比较:方案一:三条岩石上山,将三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底板岩石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二:两条煤层上山,一条岩石上山,两条上山都布置在2#煤层中,巷道下部在煤层中,上部在煤层顶板中。
方案三:一条煤层两条岩石上山,将回风上山布置在2#煤层的煤层中,其中轨道上山和回风上三布置在同一层面(距离底板10m处),运输上山布置在下煤层15m处。
方案可行性比较由《井巷工程概算指标》可查得各种巷道的掘进和维护费用:如下表技术经济比较:表1-6 掘进费用表表1-6 维护费用表表1-6 辅助费用表表1-6 费用总汇表表1-7 技术比较表从以上对比中可以看出,两煤一岩上山所需费用最少,在经济上更为合理,沿煤层掘进具有超前探煤的作用,再加上现在我国煤巷支护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完全可以满足煤层上山的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确定在2#煤层中布置两条上山。
即:选两条煤层上山方式布置生产系统。
2、上山的倾角、高程、断面、支护及用途;上下山与水平运输大巷及回风大巷的联系方式。
上山的倾角与煤层的倾角基本一致,标高近似等于采区的标高:上山由于是布置在岩层里,采用三心拱形断面,用锚喷,砌碹或金属支架支护。
运输上山主要用于煤的运输,轨道上山主要用于行人、通风、运料及出矸。
运输上山通过煤仓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回风石门与回风大巷联系;轨道上山通过下部绕道车场与水平运输大巷联系,通过采区上部平车场与回风大巷联系,上煤层与下煤层通过区段石门和溜煤眼联系。
3、采区车场布置采区上部车场:由于311采区,绞车房布置在回风巷标高以下,维护比较困难,,通风条件较差,因此选择顺向平车场。
第一节 巷道布置

第一节巷道布置一、工作面两巷10101面轨道顺槽:1、支护形式:巷道采用锚网梁锚索支护,顶板采用Φ18×2000的螺纹钢锚杆配合锚索、锚梁进行支护,锚杆间排距为800×800,锚索间排距2400×2400五花形支护方式;两帮采用Φ16×1600的螺纹钢锚杆配合锚梁,间排距为800×800,顶部及两帮挂11m×1m不燃性塑料网。
2、巷道净断面:巷道净宽为3.5m,净高为3m,净断面积为10.5m23、管线敷设:靠工作面侧布置一路2寸的静压洒水管路;1路D110mm的注浆管路;1路2寸的排水管路;1路2寸的压风管路。
另一侧布置低压电缆、信号、照明、监测和电话线。
4、用途:主要用于该工作面的回风和运料。
10101面皮带顺槽:1、支护形式:巷道采用锚网梁锚索支护,顶板采用Φ18×2000的螺纹钢锚杆配合锚索、锚梁进行支护,锚杆间排距为800×800,锚索间排距2400×2400五花形支护方式;两帮采用Φ16×1600的螺纹钢锚杆配合锚梁,间排距为800×800,顶部及两帮挂11m×1m不燃性塑料网。
2、巷道净断面:巷道净宽为4.5m,净高为3m.净断面积为13.5m2。
3、管线敷设:靠工作面侧布置一路4寸的防尘管路;1路D110mm的注浆管路;1路2寸排水管路;1路4寸的压风管路。
另一侧布置高、低压电缆、信号照明及监测线、通信线。
4、用途:工作面的进风、运煤。
第二节采煤工艺一、采煤工艺该采煤工作面采用综合机械化走向长壁后退式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工艺顺序:双滚筒采煤机割煤→刮板输送机运煤→拉移液压支架支护顶板→推溜。
4、采高和循环进尺:最大采高4.35m,最小采高3.93m,平均4.14m,循环进尺0.8m。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管理一、基本支护形式本面采用112架普通型掩护式大采高液压支架、头尾各1架过渡支架及头尾各3架端头支架维护工作面空间并隔离落山。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

煤矿掘进工作面作业一巷道布置及支护说明第一节巷道布置1、运输巷布置在14#煤层中,水平标高为1310.17,巷道断面为在13.641∏2(宽4.4mX高3.1m),净断面12.6nV(净宽4.2mX净高3.0m),巷道预计总掘进量为905m,沿煤层顶板施工。
运输巷在Π402专用回风巷k11点处开门,按339°方位煤巷沿顶板掘进施工18m后按41。
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23m,再按158°方位角调向开门掘进56m后贯通11401运输巷,然后在y2点处反向开门掘进130m揭露断层后,退回至y2点前52m处向右按36°方位角开门掘进678m止2、运输巷平面图(附图二)3、运输巷巷道剖面图(附图三)4、运输巷开门大样图(附图四)第二节支护设计一、巷道断面运输巷沿14#煤掘进,掘进采用矩形断面,掘进断面13.64ι∏2(宽 4.4mX高3.1m),净断面12.6Hf(净宽4.2mX净高3.0m);运输巷沿14#煤掘进,煤层变薄不能满足通风断面需求时,掘进改用半圆拱断面,掘进断面13.32∏Λ净断面12.38∏Λ拱基线13m,半径2.1m;顶板破碎达不到支护要求时,掘进改用架棚支护。
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当顶板完整稳定时,前探梁采用2根3寸钢管制作;当顶板破碎,巷道压力大时,前探梁采用2根矿用11#工字钢制作;前探梁长度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探梁上方用板梁木垛式接顶,并用木楔加紧;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16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梁上方的板梁距巷道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
二、支护方式(-)临时支护使用吊环式前探梁作为临时支护,前探梁采用2棵15kg轨道制作,长4.5m,用专用吊环固定在顶板锚杆上,前端用方木及木枇接实顶板,前探梁要始终处于工作状态,前探梁间距为800mm,到迎头的端面距不得大于0.3m,前探方木距两帮端面距不得大于0.3m,使用3根。
采区巷道布置及参数-有图片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轨道上山 轨道上山担负采区辅助运输工作。辅助运输量相 对于煤炭运输来说比较小,例如矸石一般只占出 煤量的10%左右。而且货流不同,运输设备也有 所区别。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五、采区上(下)山运输
(二) 轨道上山
矸石要用矿车装运,某些设备或材料要用平板 车运送,而人员需要乘专用的人车上下。目前, 采区辅助运输一般采用绞车串车运输方式。
(二) 岩石上山 (1) 岩石上山布置要求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层中,避免构造破坏。
层间距要求(h)
岩石上山应距煤层1020 m
8~10m 1 20~25m
12~14m
2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采区上山位置
(二) 岩石上山
① ② 岩石上山优点: 维护费用低; 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度; 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防自燃有利; 不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 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相交工程,绕道工程量小。 岩石上山缺点: 岩石工程量大。
(4) 双岩一煤上山 2.适用条件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的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3
8~10m
1
12~14m
2 10~15m 10~15m (d)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四、采区上山数目及巷道布置类型
(5) 三岩上山
1.布置特点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中;走向间距:三条巷道 相距1015m;层位上:1和3位于同一层位;2低24m。
2.适用条件
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 水大的采区。
8~10m 3 10~15m
12~14m 1 10~15m 2
第十二章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共100页

⑤能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 程,绕道工程量小。
3、缺点:
①岩石工程量大,掘进费用高; ②掘进速度慢,准备时间长; ③联络巷工程量大。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①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 群联合布置; ②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③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 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300-500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6;
《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一十三条规定:高瓦斯 矿井、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矿井、易自燃的采 区,必须设置至少一条专用回风巷;低瓦斯矿井 开采煤层群和分层开采采用联合布置的采区,必 须设置一条专用回风巷;采区进、回风巷必须贯 穿整个采区,严禁一段为进风巷,一段为回风巷。
2、在下述条件下增加上山数目 ①A大的厚煤层采区或联合布置采区; ②A大,瓦斯涌出量大的采区,特别是下山采 区; ③A大,常出现上、下区段同采的采区。 ④ “运上”、“轨上”均置于底板岩石中, 需探明煤层情况,或为提前掘进其它采区巷道 的采区 ⑤采用特采技术(如水砂充填)需设充填管道 或泄水的采区。
炮采—Q(采区日产量)1.5以及每 班按56h计算;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 中的运输设备类型
视上(下)山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①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能力大:
胶带输送机运输能力
带宽(mm) 800 1000 1200 1400
能力(t/h) 350 630
7001000 2500
适用:
•开采煤层数目多,厚度大,储量丰富的 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
3
巷道布置及支护

巷道布置及支护一、巷道布置#层断面为矩形断面:宽×高=3.5×3.0。
特殊情况U型棚与工字钢梯形混棚支护,断面规格为:3.5×3.0半圆拱形。
工字钢梯形混棚断面规格(上宽+下宽)×高:(3.2+3.6)×3.0二、支护设计根据设计规范要求支护采用锚索、锚杆、金属网、钢带支护。
锚索为五花眼布置,排距1米,株距3米,锚索长度5-6米;锚杆排距为1米,株距为1米。
锚杆规格为Φ18×2200mm,树脂锚固剂用CWSE—2350型树脂药剂,钢带长度3.0米,顶板挂双排网。
两帮用锚杆、钢带、金属网支护,锚杆三排,排距为1.0米,株距为1.0米,挂双排网。
最大空頂距为2m。
在顶板破碎(遇到断层、陷落柱、风化带)时,支护为25U型钢(半圆拱形)棚支护,规格为3.5×3.0米,每1.1米一架。
水泥背板护顶、帮,木头接顶,刹紧背牢。
当遇到顶板淋水、冒落区时,支护改为每0.55米1架。
支护紧跟工作面,拱与腿用抱箍扣紧,每架4副,棚与棚之间用Φ18mm圆钢拉杆固定。
三、支护工艺锚杆采用MZW-1.2煤电钻打眼,在打锚杆时要求定点放线,横竖成行,排间距允许偏差±100mm。
锚杆应尽量与顶板垂直,最小角度不得小于80º,托板要紧贴顶板。
带双帽外露小于10-20mm,梁腿要架设在岩石或硬底上,要与顶板垂直,不得前倾后仰,更不能支设在浮煤上,棚腿与棚腿要用拉杆拉紧,顶帮要背实。
锚索规格的允许偏差和检验:1、孔距±150mm;2、孔深:0--±200;3、锚索外露:<350检验方法:施工过程中逐根检测,检查时要抽查。
四、顶板管理1.开工前,必须严格执行“四位一体”安全检查制度和严格的“敲顶问帮”制度,用长柄工具在安全地点将顶帮的活矸、马棚、片帮、伞檐等一切不安全隐患处理掉,确保安全后,方可开工。
2.锚杆、必须按规定角度打眼,不得打穿皮眼或顺层面、裂隙打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2m
20m 2
(a)
1012 m
• 运上、轨上走向距20 m
适用:A小、服 务年限短的采区。
(t<5a)
(3) 双岩上山
Fig、17—1、b示。 布置特点:
•两条上山置于底板岩石 中 轨上距煤层810 m •运上距煤层1214 m •走向间距:2025 m
8~10m 1
12~14m
20~25m
电机:1544kW; 长度:150300m。 适应角度;向下运可达1828。 阻力小,耗电低,能力大,事故少,易维护。
适用,采区上山长度较小,采区能力不 大。运费略高于胶带机;运输可靠。
自溜运输
松煤的自然安息角: 35 i、 煤层或上山倾角 > 3时,均采用 自溜;
搪瓷溜槽:> ,可自溜。 铁板溜槽等,=30。
区段集中巷 区段集中运输平巷(集中机巷):集中出煤 区段集中轨道平巷(集中轨巷):运送物料等
18 68
2 11
7 17
6 12
14 5
m1 12 13
9
10
布置区段集中平巷的目的
•减少各层区段平巷的维护时间,降低 维护费; •布置能力大的集中运输系统,减少设 备占有数; •各层同采,合理集中生产。
2、 运煤上山
2)近水平、缓倾和倾斜煤层运输上山中 的运输设备
•胶带输送机 吊挂式
落地式
胶带输送机
运输可靠,费用低。
运距长。一般一部胶带输送机运距可达 300-500 m。 功率大的可达500-1000 m。 适用: 上山(向下运煤);
下山(向上运煤)7 新型胶带机:适于=28。
铸石溜槽上链式刮板机
l 需留煤柱保护;
l 上山围岩是煤和软岩;维护条件差; l 上山与平巷的层面交叉,多开绕道工
程; l 受采动影响
(二)岩石上山
1、 岩石上山布置: 岩性要求: 布置于煤层底板稳定的岩 层中,避免构造破坏 层间距要求(h) 距煤层1020 m
(二)岩石上山
2、 岩石上山特点 1)实例 张庄矿,开采M=5 m, 煤层上山:维护费67.2元/a.m,煤柱宽100 m; 岩石上山:维护费2.0元/a.m,不留煤柱.
第十二章 准备巷道布置及参数分析
第一节 采区上山布置
一、上山位置 l 单一煤层布置 岩层中,煤层中 l 煤层群联合布置 煤组上部、中部或下部 岩层中,煤层中
(一)煤层上山
沿煤层布置。(要求不破坏顶板的完整性) 1、 煤层上山特点 l 掘进速度快,联络巷工程少,费用低; l 超前探煤作用;当变化时,坡度对输送机 不利;
一、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方式
(一)机轨分煤岩布置 1、布置特点: 运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底板岩石内 轨道集中平巷置于煤层内
7 8
6
机轨分煤岩布置
21 5
9 12 4 10 3
11
(a)
7 8
5
6
12
4 10
12 3 12
11
石门联系方式
斜巷联系方式
1运输上山; 2轨道上山; 3运输集中平巷; 4轨道集中平巷;
(二)岩石上山
2)优点: l维护费用低; l煤损少。可跨上山采,加大采面连续推进长 度; l生产系统可靠,通风条件好,易封闭采空区, 防自燃有利; l 不受煤层倾角影响,可定向按坡度取直掘进 l能合理处理上山与平巷的平面或立面相交工 程,绕道工程量小。
(二)岩石上山(rock rise )
3)缺点: l 岩石工程量大; 3、岩石上山适用条件: l 单一厚煤层(3个分层),或近距煤层群联 合布置; l 采区服务年限3年以上; l 煤层底板岩层较稳定,无承压水。
留 煤 柱 上 山 绞 车 房 变 形
(1929201~7工19作91面)
60m 35m
140m
运输下山 轨道下山
(1928291~6工1(91作99028面)281~5工1通9作8东 9面) 区轨道大1巷40m
100m 绞车房
(11928197~1工上99作2)面 (1918251~5工19作87面)
矿车运输
绞车或无极绳牵引矿车运输 生产能力小的采区 :
矿车进采区—采区煤仓口装煤; 矿车进采区—在采面下口装煤。 A小;运输不连续(间断式)、影响生产。 适用:轨道600mm、900mm,与全矿大巷轨距一 致。
矿车:1t、1.5t 绞车:视上山倾角、长度、生产任务等选用。
第二节 煤层群区段集中平巷的布置 及层间联系方式
(1918241~4工19作85面)
(二)上山的倾角(坡度)
❖一般与煤层倾角一致; ❖当有变化时,力求使上山保持固定坡度; 为满足运输要求,岩石上山可穿层布置: 当 1520时,“运上”调为15,胶带机;
2030 时,“运上”调为30,煤自溜。
三、采区上山数目及布置类型 (一) 上山数目
采区上山至少两条 轨道上山—进风、辅运 运输上山—运煤,回风
(二)上山布置类型
(1) 双煤上山 布置特点:
双上山置于下部薄及 中厚稳定煤层中;
走 向 间 距 20 25m, 两侧煤柱30 m
1
20~25m
2
适用: 下部有薄及稳定的中厚煤层。 单一薄及中厚煤层。
(2) 一煤一岩上山
布置特点:
•轨上沿煤层顶板布置; •运上沿底板岩层布置。 •上山错距: 运上距煤层
2
(b)
适用: 开采单一厚煤层 采区;
煤层群最下一层为厚煤层; CH4小的联合布置采区普 遍采用。
(4) 双岩一煤上山
布置特点:
3
•走向间距 1-3 和 3-2
1015 m •层位上:
8~10m
1
12~14m
•1距煤层 810m,
2
•2距煤层 1214 m , •3—沿煤顶
10~15m 10~15m (d)
此种方式:
3—先掘,超前勘探,为1和2 取直定向; 3用于通风行人。
(4) 双岩一煤上山
3
适用:
8~10m
•开采煤层数目多,
厚度大,储量丰富
的采区。
•瓦斯、水大的采区。112~14m2
10~15m 10~15m (d)
(5)三岩上山
布置特点:
•三岩上山均置于底板岩层 中;
•走向间距:1015m •层位上: 1 和 3 同层位 •2低24m
8~10m 3
12~14m 1
10~15m 10~15m 2
适用:煤层多,储量丰富,瓦斯大、水大的 采区。
四、采区上(下)山运输
1、 任务:采区上(下)山担负采区的煤、矸、物料 等运输;通风行人、管线的通道。 2、 运煤上山 主要任务:运煤 视上(下)山倾角和产量,选运输设备 1)上山设备能力:大于同时生产的工作面产量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