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参赛教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包括流经省份、全长、流域面积等;(2)掌握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如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等;(3)学会从不同角度搜集和处理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了解黄河的特点和价值;(2)运用调查、访谈、查阅资料等方法,搜集有关黄河的信息;(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培养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内容:1. 黄河的基本概况:流经省份、全长、流域面积等;2. 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成语、典故、历史事件等;3. 黄河的地理特征:流域地形、气候、水文等;4. 黄河的生态状况:生态环境问题、保护措施等;5. 黄河对我国的影响:农业、工业、交通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黄河的基本概况;(2)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3)黄河的地理特征;(4)黄河的生态状况;(5)黄河对我国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2)黄河的地理特征;(3)黄河的生态状况。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自主掌握黄河的基本概况;2. 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地理特征和生态状况;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实例,分析黄河对我国的影响;4. 情感教育法:通过讲述黄河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关爱自然的意识。
五、教学进程:1. 课前准备:让学生收集有关黄河的资料,了解黄河的基本概况;2. 第一课时:介绍黄河的基本概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 第二课时:探讨黄河的历史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黄河的魅力;4. 第三课时:分析黄河的地理特征,了解黄河的流域地形、气候、水文等;5. 第四课时:研究黄河的生态状况,讨论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6. 第五课时:讲解黄河对我国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黄河的基本概况、历史文化内涵、地理特征、生态状况及对我国影响的掌握程度;2. 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过程中的表现,如信息搜集、整理、分析、团队协作等能力;3. 学生关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热爱家乡、传承文化的情感表现。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黄河,一条波澜壮阔的河流,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与文化,是华夏儿女的母亲河。
今天,我将结合我十年的教学经验,为大家设计一份《黄河,母亲河》的综合性学习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历史变迁和文化遗产。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情感。
3.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1.黄河的自然特征2.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3.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4.黄河环保问题及治理三、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黄河相关知识。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黄河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传承。
3.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黄河文化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黄河颂》歌曲,引导学生感受黄河的气势。
学生分享对黄河的初步了解。
2.黄河的自然特征教师展示黄河流域地图,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域特点。
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黄河的水文数据、生态环境。
3.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教师以时间为线索,讲述黄河流域的重要历史事件。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黄河对周边地区的影响。
4.黄河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教师展示黄河文化相关的诗词、民间故事、艺术作品等。
学生分组进行黄河文化研究,展示研究成果。
5.黄河环保问题及治理教师讲解黄河流域的环保问题,如水土流失、污染等。
学生探讨治理黄河的有效途径,提出建议。
6.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黄河文化主题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摄影、绘画等。
学生展示实践成果,交流心得体会。
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提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五、教学评价1.过程性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程度、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2.终结性评价:检查学生对黄河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份教学方案,我们希望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黄河,热爱黄河,传承和发扬黄河文化,为保护母亲河贡献自己的力量。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下面是分享的《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6篇,供大家赏析。
《黄河,母亲河》教学设计1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学习黄河的精神。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内容: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学设计:一、音乐激情,设场引读《黄河颂》音乐播放,壮丽的黄河景色展示,一方面给同学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自然而然地导入活动课。
自古以来,赞颂黄河的诗文举不胜举,例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这条奔腾不息的黄河,用她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今天,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追溯过去,正视现在,展望未来,谱写一首新的《黄河大合唱》。
二、黄河巡礼,合作交流第一站:“知黄河、颂黄河”1、黄河知识知多少在活动课之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收集一些有关黄河的资料,现在我们检阅一下搜索成果,下面进入我们的竞赛环节。
组织竞赛:学生分组,每组派出代表,轮流回答。
2、诗文欣赏: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悠悠历史中,她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下面请同学们把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俗语、谚语、成语、文章、图片、音像)等资料展示出来,共同欣赏。
教师可引用程铎的《话说黄河》片段导入。
各小组可用合作制作的课件展示。
3、诗歌诵读:◎集体朗诵诗歌《黄河颂》◎学生朗诵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写或小组合写的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学习教学设计方案教学目标:1.了解黄河的地理位置、特点和重要意义;2.了解黄河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作用;3.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探究能力;4.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教材准备:1.教材《黄河,母亲河》;2.地理地图、地图标注工具;3.课件、多媒体设备。
教学内容和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播放一段关于黄河的纪录片,激发学生对黄河的兴趣;2.教师提问:“你们听说过黄河吗?你们知道黄河有什么特点吗?”让学生回答。
步骤二:学习黄河的地理位置和特点(15分钟)1.教师通过地图展示黄河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了解黄河流经的地区;2.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特点,如泥沙丰富、水量大、水位变化大等;3.教师出示图片和文字,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黄河为什么被称为‘中国母亲河’?”步骤三:学习黄河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和作用(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讲解黄河对中国人民的重要性,如灌溉农田、运输、发电等;2.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黄河的影响和作用,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步骤四:科学观察黄河的水质(20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到附近的河流进行实地观察,观察水质、波浪、水流速度等;2.学生记录观察结果,并与同伴分享;3.学生归纳总结观察到的现象,并与教师一起讨论:“黄河的水质是否良好?该如何保护黄河的水质?”;步骤五:环境保护意识培养(15分钟)1.教师通过图片、文字和视频等资料,向学生展示黄河流域的环境问题,如水污染、湿地退化等;2.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如何保护黄河流域的环境,并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3.组织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如设计宣传海报、写环境保护口号等。
步骤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教师向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2.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在实地观察中的表现和记录,评估学生的科学观察和描述能力;2.评估学生在讨论和发表观点中的批判思维和表达能力;3.评估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教案(精选5篇)

《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教案(精选5篇)《综合性活动-黄河,母亲河》篇1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活动目标】1、热爱祖国河山,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深入全面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从而歌颂黄河的贡献,学习黄河的精神。
2、关注母亲河现状,加强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索、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分工协作。
5、培养学生在综合性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活动重点】1、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展示成果,加深对黄河的了解。
2、通过调查、广告设计、提出建议、诗歌创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保护母亲河的责任感。
【活动内容】知黄河——颂黄河——忧黄河——救黄河【课时安排】五课时:活动指导、讨论一课时活动两课时:“知黄河、颂黄河” 一课时(课外资料搜集,课内文艺汇报)“忧黄河、救黄河”一课时(课外搜集资料,课内陈词交流)写作、评讲:两课时【活动准备】师生共商活动要求a、根据本班人数多的特点,每6~7人一组,自选组长,讨论资料搜集的分工和方式,讨论成果展示的方式。
b、“知黄河、颂黄河”活动要求:(一份材料、一首诗、一个节目)◎材料要求:#每组准备一个材料袋,封面上写好“‘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材料”字样,其中装有:搜集、整理、筛选的歌颂黄河的(诗、俗语、谚语、、文章、图片、音像等各种资料。
#每人自写的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
#组员合作设计制作的。
◎写作要求:每位组员根据搜集到的资料写一首歌颂赞美黄河的诗歌,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节目要求:每组准备一个节目,其中一定要有配乐朗诵自己组员写的诗或歌唱。
(事先老师可作一些写诗的指导)c、“忧黄河、救黄河”活动要求(一份调查、一个广告、一个节目)◎调查要求:黄河给人类带来的灾难和黄河断流、河水污染现状。
◎广告要求:每个组员设计一句广告词,怎样拯救黄河,改造黄河,要求形式新颖,效果强烈。
《黄河,母亲河》教案

《黄河,母亲河》教案《黄河,母亲河》教案《黄河,母亲河》教案1活动目标:1、了解黄河的发源、历史,感受黄河文明,体会黄河作为“母亲河”是怎样全面深入地积淀在中国文化中的。
2、培养学生根据主题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的能力,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运用所得资料的基本方法。
3、培养学生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培养学生在综合活动中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5、关注母亲河,加强环保意识,激发学生爱国热情。
课前准备:1、引导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2、明确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3、指导学生选定活动主题。
4、通过书刊、音像、影视、网络、音乐、个人采访、图书馆等途径搜寻有关黄河材料。
5、指导学生选择材料,做到有所取舍。
6、训练主持。
教学设想:本节课分二大环节由师生轮流主持:l师由动态黄河图导入,引出学生活动一:(学生主持)黄河知识竞答: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l然后由两则材料引出学生活动二:不废江河万古流。
(师主持)l最后进行反思,了解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一、导语(1分钟)课件(1)(大屏幕:以澎湃汹涌的黄河为背景,展示课题《黄河,母亲河》及师激情讲述)“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可以说,只要是中国人,就没有不知道黄河的。
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它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孕育出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作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这节课我们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出示课题)。
首先让我们欣赏一组动态的黄河实景。
请同学描述观后的感受。
师引出活动:我们在第6课学习了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颂》,这一首《黄河颂》使我们澎湃,壮怀激越。
它激发了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那么,有关黄河的知识你又了解多少呢?下面我们进行本节课第一个活动:黄河知识竞答。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教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黄河,了解母亲河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区域、历史文化等。
2. 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母亲河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学生分组,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活动。
2. 准备相关资料,如关于黄河的图片、视频、书籍等。
3. 准备黄河模型或沙盘,以便学生直观地了解黄河的流经情况。
四、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简要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引发学生对母亲河的兴趣。
2.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讨论黄河的特点、流经区域及历史文化。
3. 小组展示:各小组派代表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4. 教师点评:教师对各小组的展示进行点评,总结黄河的特点、流经区域及历史文化。
五、活动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2. 开展以“保护黄河,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3. 引导学生进行以黄河为题材的写作、绘画、摄影等创作,展示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注意事项:1. 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安全,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3. 活动结束后,教师要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六、活动阶段划分:1. 初步了解黄河(活动一):通过观看黄河宣传片,让学生对黄河有初步的认识。
2. 深入研究黄河(活动二):学生分组收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深入了解黄河的流经区域、历史文化等。
3. 实地考察黄河(活动三):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历史遗迹等,加深对母亲河的认识。
4. 探讨黄河保护(活动四):引导学生进行以“保护黄河,从我做起”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际行动,保护自然环境。
5. 创意展示黄河(活动五):学生进行以黄河为题材的写作、绘画、摄影等创作,展示学生对母亲河的热爱。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教案

《黄河,母亲河》综合性活动教案一、活动主题:探索黄河,了解母亲河二、活动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2. 让学生认识到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等方面。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1. 图片素材:黄河沿途风景、黄河流域地图等。
2. 视频素材:关于黄河的纪录片、黄河治理的宣传片等。
3. 资料素材:黄河的历史、文化、生态等方面的资料。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黄河沿途风景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黄河的美丽与独特。
2. 黄河概况:介绍黄河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
3. 黄河的重要性:分析黄河对我国的重要性,包括农业、水资源、生态等方面。
4. 黄河的历史与文化:讲解黄河的历史沿革,介绍黄河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5. 黄河的生态现状:关注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探讨生态治理的重要性。
6. 保护黄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保护黄河,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
五、活动延伸:1. 开展黄河主题的绘画、写作、摄影比赛,展示学生对黄河的理解与感悟。
2. 组织学生参观黄河治理工程,亲身感受黄河治理的成果。
3. 开展黄河流域生态志愿者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黄河生态保护。
六、活动实施步骤:1. 第一步: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黄河流域地图,引导学生了解黄河的流经省份和流域面积。
提问学生对黄河的已知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黄河概况学习(10分钟)教师分发资料素材,让学生阅读黄河的基本情况。
教师讲解黄河的地理位置、流经省份、流域面积等基础知识。
3. 第三步:黄河的重要性探讨(15分钟)教师播放关于黄河的纪录片片段,让学生直观了解黄河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黄河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
4. 第四步:黄河历史与文化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黄河的历史沿革,介绍黄河文化对我国的影响。
学生分享自己对黄河文化的了解,如黄河鲤鱼、黄河大合唱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性学习《黄河,母亲河》设计与施罗山县龙山初中七(6)班指导教师孙翔【学生撰写】设计目的:1、了解黄河历史,接触黄河文化,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会根据主题收集、整理、筛选资料的方法,培养学生在综合学习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参加人员:七(6)班全体学生,指导教师孙翔。
实施过程:一、活动准备【活动重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关于黄河的语言、文化、历史和环境等资料,经过整理、筛选,设计成果展示,加深自己对黄河及其文化的了解。
【活动过程】老师导入: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雄浑跌宕,悠悠历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吧。
有请主持人刘铭。
刘铭:黄河,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出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
今天就让我们做一次黄河文化的巡礼,走进黄河,领略黄河文明,去捡拾那些积淀着文明印记的语言文化珍宝,反思黄河忧患,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黄河情。
一、走进黄河1.了解黄河的概况。
刘铭:一位诗人曾经说,黄河是太阳和月亮降下的神女。
神女黄河从青海巴颜喀拉山发源,一路奔腾东下,在甘肃南部展身躯,舒广袖,划出了第一道优美的曲线,留下了著名的“九曲黄河第一弯”。
黄河象一条腾飞的巨龙,穿行在西北黄土高原的秦晋大峡谷中。
黄河滚滚洪流,一路奔腾,一泻千里,象忍不住河岸的束缚,终于扑进大海,将海赶出十里、百里、几百里。
黄河在这里歇息。
全长5464公里,是仅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河。
流域面积达75.2443万平方公里。
黄河一路奔腾为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壮美的故事和美丽的画卷。
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成果。
(学生展示搜集图片成果)1.主持人考考你:(一)抢答题:黄河是我国第几大河?黄河发源于哪座山?黄河注入什么海?黄河全长多少公里?黄河的形状和哪个汉字相似?请在我的描述中抢答出这是黄河流域的哪一个省?(二)从下面的描述中给出你的答案(1)它是黄河下游的一个省;(2)它有着悠久的文化,孔子在这里诞生;(3)高高的泰山就耸立在这里,黄河也在这里入海。
教师学法指导:把听到的有效信息记下来,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丰富知识储备,这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2.教师小结过渡黄河,中华民族的摇篮,雄浑跌宕,悠悠历史中,她以其博大的胸怀和非凡的气势哺育了中华民族的成长,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无数文人墨客歌颂她,赞美她。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黄河文明吧。
二、黄河文化1.讲黄河传说(学生展示搜集成果)学生甲:讲课本中大禹治水的传说:主持人:这个故事说明了黄河成就了英雄。
学生乙:鲤鱼跳龙门的故事:有个古老的中国神话故事,说是在滔滔的黄河上,有一道龙门,这道龙门每隔多少年才出现一次。
无数的黄河鲤鱼,经过千辛万苦地攀游,聚集在龙门要出现的地方,日日夜夜地等啊,等啊,当龙门一现,它们将拼命一跃,跳过龙门去――成为那翱翔九霄、呼风唤雨的神龙。
主持人:这个故事说明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就教育人们需要通过努力来改变现状。
学生丙:李闯王渡黄河的故事:明朝末年,朝廷腐败,民不聊生。
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
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
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
”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
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
可是上面却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
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坐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
”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主持人:这个故事说明了民心的重要性,得民心者得天下。
主持人考考你:“三过家门而不入”说的是哪位治水英雄,他用的治水方法是什么?(大禹疏导引流)2.说黄河俗语(学生展示搜集成果)学生甲:跳进黄河洗不清这句子的本意是说受了很大的冤枉,就算跳进黄河这样的大河也洗不清了。
其实,不论是谁,跳进黄河就别想洗请。
同时,黄河的泥沙颗粒很细,有时河水甚至成泥浆状态,沾在身体上确实不易洗净,真的成了“跳进黄河洗不清”了。
不到黄河心不死比喻不到绝境不肯死心。
也比喻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主持人考考你:你还记得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哪些有关黄河的俗语吗?3.谈黄河成语(学生展示搜集成果)学生甲:河清海晏(yàn):黄河的水清了,大海也平静了。
用来形容天下太平。
也说成海晏河清。
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
比喻界限清楚。
望洋兴叹:在古代,黄河之水滔滔不绝,灌溉着两岸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文明,因此黄河被称为神河。
有一年,秋雨使所有的河流暴涨,百川都汇進了黄河,黄河变得更加汹涌而宽阔,两岸与河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分辨不清。
于是黄河河神洋洋自得,认为自己就是天下最大的了。
他顺流而下,一直来到北海。
他向东望去,却看不到北海的边际。
于是河神收起了得意洋洋的表情,望着汪洋大海对北海海神感叹道:“原先我自高自大,以为谁都比不上自己,今天我看到你这样广大,无边无际,今天我要不来这里,我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的无知。
”北海海神说:“我在天地间也只是大山里的一个小石头,四海在天地间也就是粮仓中的一粒米,我又有什么广大的呢?”主持人:后来人们用词成语比喻因为自己力量太小而感到无可奈何。
中流砥(dĭ)柱:砥柱山其实是一巨石,位于黄河三门峡段的急流中,是一个石岛,人称'砥柱石',或'中流砥柱'。
主持人:这一成语比喻坚强的、能起支柱作用的人或集体,就像立在黄河激流中的砥柱山一样。
主持人考考你:下面四句话均可填充一个成语你行吗?1.英语六级对高中毕业生而言,难度实在是太大了,许多高中毕业生只能。
2.这两个产品一经比较,品质立即,各自的优劣表露无遗。
3.“”,是中国人理想的太平盛世,也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愿望.4.他是最优秀的英文诗人之一,是现代文学的。
教师学法指导:平时积累并有效运用大量的成语,可以使语言更简洁,典雅。
4.赏黄河诗文主持人考考你: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读一读,背一背,考一考教师学法指导:积累优美诗句,进行专题梳理记忆,加深印象达到灵活应用的目的。
学生甲: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将进酒》李白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凉州词》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登鹳雀楼》王之涣谁能简单的品一品这几句诗?学生乙:“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
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
如此壮浪景象,定非肉眼可以穷极,作者是想落天外,“自道所得”,语带夸张。
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
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
学生丙:首句“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
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
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
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学生丁:首句“白日依山尽”描绘夕照衔山的现实景色。
一轮落日正金光夺目,在连绵起伏苍苍莽莽的群山西面缓缓落下,在事业的尽头渐渐隐没,这是天空景,也是西望景。
次句“黄河入海流”写俯瞰黄河远去天边的意中景象。
诗人面对流经楼前的滚滚黄河的滔滔大浪,视线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由西向东,跟随黄河水向远方伸展。
虽不能目击黄河入海的情状,却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好像看见黄河一路汹涌澎湃,气势磅礴,流入大海,令人心旷神怡。
这是陆地景,也是东望景。
教师小结赏析诗文的方法:通过同学们对诗文的赏析,我们应该具备积累诗文和赏析诗文中优美诗句的能力。
赏析诗文应该掌握方法:一,在头脑中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二,根据画面体会作者传达的情感。
也就是“画意诗情”。
主持人考考你:你能品析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吗?学生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近人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边疆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了“大漠“的“大”字。
边塞荒凉,没有什么奇观异景,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一个“直”字,却又表现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沙漠上没有山峦林木,那横贯其间的黄河,就非用一个“长”字不能表达诗人的感觉。
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
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
诗人把自己的孤寂情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的描绘中。
教师学习小结:通过大家介绍与黄河有关的传说故事、俗语、成语和诗句,折射出文化与黄河的关系,透视出黄河孕育了灿烂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
5.主持人小结过渡通过同学的介绍,我们大家知道了更多的有关黄河文化的知识,黄河,伟大的母亲河,具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然而,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黄河正面临着断流的威胁,令人震撼,发人沉思,养育着华夏儿女的母亲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继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她的乳汁变成了黑色的,湖泊干涸,草原沙化,鼠害猖獗;黄河母亲她在流血,在呻吟,在呼唤。
让我们去探访一下母亲河。
三、黄河忧患1.黄河现状(学生展示搜集图片成果)学生甲:黄河面临的两大问题:断流油污1995年下旬,断流40多天的黄河济南段盼来了一次过流的机会,然而缓缓而来的并不是人们盼望已久的甘甜河水,而是一古黑糊糊的污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白沫和被毒死的鱼类,散发着一股刺鼻的臭气……黄河,由滔天之水变成涓涓细流,既而只留下龟裂的河床,面对这严峻的现实,所有的炎黄子孙都应该进行深刻的反思2.主持人:面对黄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请你设计一则公益广告,唤起人们的环保意识,呼吁保护我们的母亲河。
要求简明、有创意.(学生创意展示)1、保护母亲河,爱护大自然!2、黄河清,天下平。
3、爱护黄河,就是爱护自己的母亲!4、长江黄河两大江,犹如人类父母亲。
5、不到长城非好汉,不护黄河非传人!6、黄河已入青天去,空余九曲万里沙.7、九曲黄河一份情,两岸绿林四季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