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自由口号的意义

合集下载

10 新闻自由

10  新闻自由

• 4、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un)
• 卢梭也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他在西方思想史中的
地位很有意思。在保守主义者眼中,卢梭的学说
过分追求自由民主;二战以后,自由主义阵营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视之为“极权主义”的始作俑者。
• 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主张个人把自己的天然权利和自由交 上去,形成“公意”(public opinion),公意是全体 成员的共同意志。当个人服从公意时,“不过是在服从 自己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自由”。
• 人的错误是能够改正的。 • 借着讨论和经验人能够纠正他的错误。
反对大多数的暴虐,
• 论述了多数的专制压制着个人的自由。 • “坚决反对剥夺任何人发表意见的权利, 假定全体人类持有一种意见,而仅仅有一 个人执有相反的意见,这时人类迫使那一 个人沉默并不比那个人要使人类沉默更为 正当。迫使一个意见不能发表的特殊罪恶 乃是对整个人类的掠夺。”
• 3假使公认的意见不仅是真理而且是全部的 真理,若不允许对其争论,那么接受者多 数坚持这一个意见就象坚持一个偏见一样。 对于它的理性根据就很少能够去体会。 • 4教义的意义本身本身也会丧失或者减弱并 且失去其对品行行为的重大作用的危险, 因为教条变成仅仅是在形式上宣称的东西, 对于致善是无效力的,它妨碍去寻找根据, 并且还阻挡着任何真实的、从理性或者亲
• 2、约翰·密尔顿(John Milton) • 英国诗人和思想家约翰·密尔顿被认为是提出“新 闻自由”(Freedom of Press)伟大口号的第一人。 • 1644年,他向英国国会提交了一篇演说词“阿里奥 帕吉蒂卡”(AREOPAGITICA),它得名于古希腊演 说家伊索克拉底斯的一篇演说,抨击出版检查制度, 争取言论自由,后印成《论出版自由》一书。

浅析新闻自由

浅析新闻自由

浅析新闻自由新闻自由是近代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组成部分,最初被表述为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

在人类历史上,随着自由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崛起,一些思想家在17~18世纪率先提出了要求言论、出版自由的口号。

新闻自由观念在西方的发展经历了从约翰·弥尔顿到约翰·洛克到密尔,最后由杰弗逊把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付诸实施,用法律的形式加以保护。

而中国的新闻自由观则是外国传教士传入的。

国人新闻自由的思想是由太平天国时期的洪仁玕首次提出。

此后,随着中国社会与西方国家更加频繁地接触,王韬、郑观应、梁启超、康有为、严复以及孙中山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也对西方的新闻理论与实践进行研习,并将其中部分理念引入中国,付诸于各种报刊活动中。

西方的新闻自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1.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有着深厚的政治、哲学基础。

由于西方社会的政治民主和宗教自由的增长,以及自由贸易与旅行探险的扩展,自由放任主义经济被社会广泛地接受,再加上启蒙运动的推动,新闻的自由主义观念应运而生。

2.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在民众中是普遍的,彻底的西方新闻自由观念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西方社会争取言论自由和出版自由的斗争过程是极其惨烈的。

3.西方的新闻自由思想被看作是个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权力。

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是不需要任何人恩赐的,把个体自由放在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相对比西方而言,中国的新闻自由的特点:1.新闻自由观念的工具理性代替了价值理性在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之间的近70年里,中国近代报人基本上是围绕抵御外辱、自救图强的主题来探讨“出版自由”和“言论自由”的。

在五四运动以前,新闻自由在中国是当作一种武器来使用的,即是当作一种通往国家富强、民族文明的工具来看待的。

无论是在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时期,还是在辛亥革命时期,先进的中国人争取办报自由基本上是为了保国保种,救国图存,这和西方的新闻自由观念毫不相干。

新闻自由的理念被误读成了一种武器,这种从实用角度出发,在西方争取办报自由的历史上是没有的。

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

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

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摘要:一、引言二、新闻自由的定义和重要性1.定义新闻自由2.媒体的角色和责任3.新闻自由对社会的影响三、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1.政治民主的基石2.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3.保障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4.监督政府和公共权力四、我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挑战1.政策法规的保障2.实际操作中的困境3.网络传播的冲击五、结论正文:新闻自由的积极意义新闻自由,是指媒体和公民在法律框架内,不受政府、政治势力或其他集团的干扰,自由地获取、传播和评论信息的权利。

新闻自由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对于维护民主、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一、政治民主的基石新闻自由是政治民主的重要保障。

在一个民主国家中,政府权力需要受到监督和制衡,以确保公共利益得到维护。

新闻自由使得媒体和公民能够自由地获取和传播信息,揭示政府工作中的不当行为和失误,从而有效地监督政府,确保政府依法行政。

二、促进社会进步和创新新闻自由有助于社会进步和创新。

媒体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可以自由地报道和评论各类社会现象,为社会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

公民在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激发创造力,为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保障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新闻自由是保障公民知情权和表达权的关键。

在新闻自由的环境下,公民可以获取多元化的信息,充分了解社会状况,从而行使自己的知情权。

同时,公民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实现意见的碰撞和交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四、监督政府和公共权力新闻自由有助于监督政府和公共权力。

媒体在新闻自由的原则下,可以对政府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客观、独立的报道和评论,揭示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推动政府改进工作,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五、我国新闻自由的现状和挑战我国政府在立法和政策层面,为新闻自由提供了保障。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新闻自由仍然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方面,要确保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传播虚假信息和恶意舆论;另一方面,要应对网络传播带来的巨大挑战,确保新闻自由在网络空间得到有效实施。

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

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

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新闻自由这一口号,是在西方近代报纸初期出现的。

1664年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约翰·弥尔顿在《论出版自由》中首先提出“新闻自由”到1789年8月,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立的制宪会议通过著名的《人权宣言》,其中规定:“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之一,因此各个公民都有言论著述和出版的自由。

”同年,美国宪法第一条修正案也规定:国会“不得废止言论与出版自由”,并被视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法规。

列宁曾把早期的资产阶级提出新闻言论自由口号称为“伟大的口号”,“因为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进步性,即反映了资产阶级反对国王、封建主和地主的斗争”。

然而,资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地位,就削弱和剥夺广大劳动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这就使那些法案和宣言中的自由思想富有了极大的虚伪性。

然而,有人认为“新闻自由应该是独立于党和政府控制之外的自由”。

而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中规定“国会不得通过法律,废止言论和出版自由”。

可是曾担任《纽约先驱论坛报》主编的约翰·斯文顿,在纽约报界协会就新闻自由问题发表讲话时说:“在美国没有独立的报纸这回事”,“万一准许我的报纸有一期发表诚实的意见……24小时内我的职位就完蛋了。

”美《新闻日报》也因揭露内幕遭到联邦调查局的秘密调查。

特别律师传讯主编兼副社长马博,盘问了一个多小时,后又传讯记者菲普斯,盘问了四个多小时;但两人不仅态度强硬拒绝回答,反而指控官方违反宪法践踏新闻自由,把律师弄得十分尴尬难堪。

这些现象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而且事实上新闻自由的存在也是受到各方面的约束的。

受到历史进程的限制。

新闻自由是一种历史现象,它在历史上产生和历史推进中发展变化。

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变革以及阶级的产生和变化,言论自由从此成为一小部分人的特权,它以多数人的不自由为条件;随着历史向前推进和新的阶级出现,这种以剥夺广大劳动群众自由权利为前提的言论自由的性质并未改变,只是由一个剥削阶级取代另一个剥削阶级的言论自由。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

马克思主义新闻自由观再探“新闻自由”(Freedom of the Press)是舶来品,在1980年以前我国出版的各种文献上通译为“出版自由”,近年来多被译为“新闻出版自由”。

而在新闻传播界,“新闻自由”一词使用得最多。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国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进行了重新思考。

正如中央编译局俞可平教授所言:《共产党宣言》中提出要建立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它指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联合体,”它指的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而我们始终没有把它突出出来。

在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和新闻自由观的认识上,长期以来同样存在着种种误读。

一、出版自由是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伟大口号,是促进近代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马克思曾详尽论述了近代出版自由思想的起源,认为自由观念的原始起点是简单商品交换,出版自由在法律上的确立,是在商品经济占统治地位之后对社会主导意识形态的反映。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为了达到它的目的,就必然要取得自由讨论自身利益、观点以及政府的行动的可能。

它把这叫做“出版自由权”……这是自由竞争的必然后果。

”(一)封建社会的特征之一便是出版不自由在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尚未在欧洲取得全面胜利;根据出版自由的有无以及这种自由度的大小,就可以将欧洲国家分为三种类型:(1)资本主义民主国家;(2)封建专制国家;(3)发生过资产阶级革命,但革命成果不巩固的国家。

第一类国家的典型是英美,第二类的典型是普鲁士、俄国,地三类的典型是法国。

对于普鲁士和俄罗斯的出版专制,马克思和列宁分别进行过严正的声讨。

1841年12月,曝露市政府颁布了新的书报检查令,用虚伪的自由主义词句掩盖其专职主义的实质。

为此,马克思在次年2月写下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

它是一篇与弥尔顿的《论出版自由》一脉相承、说理辩驳更加按米有利的战争檄文。

其后,马克思又在《莱茵报》上发表了一系列抨击封建书报检查制度的文章。

论新闻自由的本质

论新闻自由的本质

论新闻自由的本质作者:邵云红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6期1644年英国的弥尔顿在他的《论出版自由》里提出新闻自由(出版自由)的口号,至今已经近4个世纪了。

在这360多年的时间里,人们在不断地争取新闻自由,为新闻自由而流血牺牲的新闻人士也不在少数。

可以这样说,目前在大多数国家里基本都实现了新闻自由。

但是在讨论新闻自由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把目光集中在新闻自由的实现条件上、新闻自由的内容上,却鲜有人来探讨新闻自由的主体,也可以说新闻自由是谁的自由这个问题。

其实,新闻自由是媒介的自由,是媒介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进行新闻报道的一种权利。

新闻自由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传播工具所实现的一种民主权利,是政治自由的重要组成部分。

①这是目前我国对于新闻自由的定义。

这个定义是一种宏观上的对于新闻自由的定义,是正确的。

但是这个定义却有一些不全面的方面,它没有回答出新闻自由的最基本要素:新闻自由是谁的自由,是由谁来实现的?我国的新闻自由是全体人民的自由,是大多数人的自由,这些对于新闻自由的表述是正确的,是比较宏观地对新闻自由进行了界定,是为了区别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自由。

我们姑且不论新闻自由的阶级性,只是就新闻自由本身来看,新闻自由究竟是谁的自由呢?是媒介还是受众的?我比较赞同李良荣教授对于新闻自由的定义:新闻自由就是新闻媒介拥有出版权、采访权和发布权。

②其实,新闻自由就是媒介的自由,是媒介能够在不违反法律、道德的条件下可以发布任何新闻和任何意见的自由。

为什么说新闻自由的本质是媒介的自由呢?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原因:从新闻自由的实现主体来看,争取新闻自由的人都是新闻从业人员。

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最早提出新闻自由口号的都是新闻从业人员,也正是他们在新闻实践活动中意识到新闻自由对于媒介的重要性,才提出了新闻自由的要求。

我们考察一下中外的新闻事业发展史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闻自由是新闻从业人员争取的,是新闻媒介的自由。

《新闻学概论》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第十二章 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古登堡
英国都铎王朝星法院法令
在欧洲各封建王朝扼杀出版社的禁令中,最著

名、最具影响力的是英国都铎王朝于1586年 颁布的星法院法令,它成为欧洲各国王朝上百 年出版的范本。 该命令有9条,其核心条款是: 一切印刷商的印刷机必须经"皇家出版公司"批 准; 不准在伦敦市外任何地方从事印刷; 印刷商的学徒不得超过3人。
如何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 的新闻自由
如何评价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自由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课


题。 从总体上看,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是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经济制度、文化、社会等等的必然反映。 西方新闻自由实践在促进信息自由流通、监督政府、协调资 产阶级内部、调和社会冲突等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这个意义上讲,西方的新闻自由制度在总体上适应了西方的 资本主义制度。 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指出:对西方国家的普通公民来说,他 们在法律上拥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却缺乏实施新闻自由权利的 手段和条件。 就以出版自由来说,在西方各国,创办或收购一家媒体,都动辄 以上亿美元计算,甚至高达数百亿,除了财团,谁有如此巨大的 财力?于是,出版自由就沦为资本自由。这是西方新闻自由伪 善的一面。
米拉波
米拉波(Honoré-Gabriel Riqueti,count de Mirabeau,






1749-1791· 4· 2),法国政治家。 他放纵奢侈,早年多次被监禁。1776年他与女友私奔,落脚 阿姆斯特丹后靠写攻击法国旧制度的小册子谋生,名声鹊起。 1777年他被荷兰移交给法国,监禁到1780年,此间大量阅 读和写作。 他于1784-1785年居留伦敦,后于1786-1787年出使普鲁 士。 1789年他以第三等级代表的身份入选三级会议,尽管个人反 对三个等级联合开会,但他支持新建的国民会议的合法性, 并在其中成为核心人物。 1789年10月5日和6日之后,在拉马克的要求下,他向宫廷 献策,要求国王逃往外省首府,并着手君主立宪,但他的建 议被王后拒绝。1790年3月,他接受了国王的大笔秘密酬金, 此后与宫廷频繁通信直到去世,拉马克为中间人。 1791年2月他被选为国民会议的主席,4月2日病死,葬入先 贤祠。 1792年他与宫廷的通信被发现后,他的遗体又迁出了先贤祠。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12: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新闻学概论
第十章:新闻自由和社会控制
第一节:新闻自由的涵义 第二节:新闻自由是伟大的口号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第四节:新闻法规

思考:
新闻自由就是媒介可以传播它想传播 的内容吗?为什么? 新闻自由该怎样界定?谁来界定? 如何正确理解新闻自由的相对性?


第一节 新闻自由的涵义
一、freedom of press


党委领导 政府管理 行业自律 新闻出版单位依法运营
放松管制(de-regulation)


市场 (1979-) 媒体集团(1996-) 资本 (2003-)

非公有制资本 (私人、合资、外资)---出版、发 行、广告等

内容多样化
新闻法规——国家管理的主要形式
新闻法规以立法形式通过的法律条文和行政 颁布的规定、规则。
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以不同形式宣布出版自由,言论 自由。 用法律条文保障出版自由。

国王不得干涉人民的言论自由 ——英国,1689《权利法案》
国会不得制定有关下列事项的法律……剥夺言论自 由或出版自由 ——美国,1792《人权》法案

“思想与意见的自由交换,是人类最宝贵的权利。因 此,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著作和出版自由。” “但在法律限制内,须担负滥用此项自由的责任。” ——法国,1789《人权宣言》
第三节 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谁拥有新闻自由? 新闻媒介? 新闻媒介是为人民的新闻自由服务的机构。 新闻自由权属于人民所有。 每一个公民都拥有新闻自由权。


第三节:新闻自由属于人民
一、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属于人民所有
二、为了满足公众对各种信息的需求,新闻媒介必须拥 有一定的新闻自由即出版权、采访权、发表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去无限接近“无底洞”的那个“底”
——浅谈“新闻自由”
谈新闻自由,我想先从自由说起。

“自由、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探讨与追求的共同主题,平等意在社会个体无阶级等级的挂碍可以自由交往、享受同等待遇,也不妨把它归入自由的范畴。

人们重视自由,把它与生命同价甚至看得比生命的存在更为重要——“无自由,毋宁死”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信仰。

传播与收受信息的自由、表达与交流的自由,是人类自由的灵魂,是一切自由的动力和中枢。

而新闻传播事业作为人类追求信息自由流通和信息共享的产物,“自由”一词便不可避免的成其核心之一。

追求新闻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人类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社会追求文明与进步的必经的一个过程或者必需的一个途径。

纵观历史,“新闻自由”口号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被提出,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被载入法律,一路至今始终被重视和并且还在不断完善。

封建主义被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所取代证明新闻自由对于社会进步具有重大意义。

新闻自由,是新闻传播业乃至整个社会必须也必然的努力目标。

被圈住的死水只有等待干涸,只有有进有出不断流动的活水方能澄净与盈满。

新闻需要自由,正如水需要流动,有了自由的新闻才有鲜活的生命,才能存在于发展。

新闻的自由是公民个体可以自由的表达观点和发表言论,是新闻媒体可以自由地选择报道内容和呈现事实。

在法律上部分体现为表达权、出版权等自由权力。

自由表达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舆论监督,对于揭发检举权力机关和执权个人的违法腐败行为有巨大作用;它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暴露法令法规的缺陷促使国家的相关部门进行完善以保障公民更好的生活和社会的和谐有序。

“楼脆脆”、“躲猫猫”、抗拆自焚等事件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舆论无可替代的监督作用。

“水门”事件等事例说明着新闻自由的另一个重要作用,那便是揭露谎言还原真实,没有新闻自由恐怕难言真理与真实。

另外,在谈新闻自由的时候,有人提出“观点的公开市场与自我修正过程”,我认为这个观点很好。

人幸运的拥有头脑与思想,这是人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不该浪费,也不该一味限制。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套“真理”,人人也应该有表达、公开交流、进而更正、完善这套真理的权力——无论对个体生命还是人类整体的发展这都将起积极作用。

洛克与卢梭在谈新闻自由的时候强调人性中理性的作用。

但是由于教育和环境等条件的不同,很难保证所有人都足够理性,也就是,愚以为,人类整体的理性还处于一个不成熟的阶段,很容易受感情或者无限膨胀的欲望的影响而做出一些不理性的行为。

于是“新闻自由”有时便不可避免的
成为政治工具,或者为利益所驱使。

利用新闻自由去损害新闻自
由,纳粹德国为煽动战争狂热而制造大量虚假新闻便是突出例子,它屏蔽掉真实,实际是一种愚民与欺民的行为。

所以进行新闻行为的人必须要有高度社会责任感,不违道德与公理——诚实就是最基本的。

而有了责任与道义的限制,新闻的绝对自由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要取得绝对的“新闻自由”几乎是天方夜谭;若是真的达到了所谓的“绝对的新闻自由”,那也只能再次证明“物极必反”的正确性。

另外,新闻既然是一种以人为主体的社会活动,即使极力避免也只能削弱而不能消泯其主观色彩;新闻自由又必然使从事新闻的个人和媒体越来越多,各自观点又不尽相同(有部分可能还是不负责任的虚假新闻),必然要使收受者无所适从,而根据手表理论,人需要选择一个真理去相信才能保证其内心的安定。

于是,新闻在出炉前就需要进行一个初步筛选(目前多是国家政府机构,这或许仍有缺陷)以使受众能有一个比较澄清的较小的选择范围。

因此,所以新闻自由只能是相对的自由,不会也不该存在绝对的自由。

新闻自由应该被控制在一个有弹性的范围,缓慢的放开,不能唐突地想要毕其功于一役。

新闻自由应该要和人类的整体理性和素质共同成长。

央视记者柴静和著名学者易中天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大致如下:
易中天问柴静:于丹讲的庄子,你觉得是真正的庄子吗?
柴静回答:是就是无底洞的那个“底”。

易中天:就是说,永远也找不到那个“真实”?
柴静:对,但是可以无限接近。

“无底洞”的那个“底”,我想,用此形容“新闻自由”也未为不可。

毕竟,新闻是个庞杂的体系,我们的社会需要兼容,同时也需要统筹,而如何去取得一个最佳的平衡,便是我们需要不断去摸索的。

部分人对于国内新闻自由在一些方面过分受限的现状存在不满,这是必然的,但是绝不能因此激进与冲动,唯有理性才是寻求改变的良好助力。

我们需要的是踏实、耐心、理智地去找寻和无限接近“新闻自由”这个无底洞的那个“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