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一个冬天的童话》(一)
论《一个冬天的童话》(1)

论《一个冬天的童话》(1)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以下简称《童话》)发表于《当代》1980年第3期,在作品的开头,作者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作为题记:“我写出这篇实话文学,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
”(1)这表明作者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烈士并因此祭奠他高贵的精神和道德。
可能是考虑到作品的“纪实性”,这部作品被作为“报告文学”刊发,但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作品中一再着力叙述的烈士故事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倒是她所叙述的个人的婚姻遭遇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舆论界持续的热烈讨论(2)。
实际上,在80年代初期,文学作品被当做社会文本来予以解读并引起争议是非常平常之事,只是关于《童话》的讨论非常极端,它完全把遇罗锦的作品与她的个人遭遇等同起来,把作品内容完全客观化为一个可以通过法律和道德来裁决的个案,从而在根本上抹杀了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文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个案所具有的意义。
今天看来,离婚是否道德,离婚是否带来了好的或是坏的社会后果之类的讨论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童话》的社会学意义已经消耗了它的历史功能。
但是,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引起较大影响的作品”之一,《童话》的文学史意义依然保持着非常复杂的面向。
其实,把《童话》目为“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大大淡化了《童话》的内涵,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童话》并非仅仅是遇罗锦个人生活的简单复原,而是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叙述手法和叙述视角“重叙”的“故事”,其中的各种虚构、剪辑、编织不亚于任何一部当代的小说作品,也就是说,只有把《童话》当做一部小说作品来予以解读,才能洞晓其中隐藏的种种文学/文学史话题。
(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话》超越了遇罗锦的现实身份,把她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离异女性变成了一个“叙述者”(遗憾的是遇罗锦并非一位“有意识”的作者,她对此一无所知)。
通过对“自我”和哥哥故事的叙述,遇罗锦成功地重建了“自我”极其私人的经验,并与同时期的其它许多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自我”叙述方式之一种。
冬天童话作文范文(通用30篇)

冬天童话作文冬天童话作文范文(通用30篇)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
作文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冬天童话作文(通用30篇),欢迎大家分享。
冬天童话作文篇1森林里住着一个小兔子和她爸爸。
小兔子内心勇敢,却不敢表露出来。
小兔子的爸爸每天晚上在小兔子睡觉前,都会给她讲一个睡前故事。
每当讲完故事,小兔子都会迷迷糊糊地说:“我好羡慕那些大英雄......”接着,小兔子的爸爸就会对小兔子:“你羡慕可要做到啊!”小兔子的爸爸说完,小兔子就睡着了。
很不幸,小兔子的爸爸被大怪物咬死了,他爸爸可是和她最亲的呀!奇怪的是,森林里从来没有出现过这种大怪物的呀!而且,这个大怪物还接二连三地咬死了许多动物。
小兔子发誓要给爸爸和居民们报仇!过了许多年,小兔子长大了。
但是她没有忘记要给她爸爸报仇。
她背上一个大背包,里面有水、面包、望远镜、指南针等,她的寻找怪物之旅开始了!小兔子一家一家地问,看有没有见过大怪物。
小兔子先去邻居猫“井井”那里问,井井不耐烦地回答:“没有。
”小兔子不甘心,又去她的同类“咪咪”家问,她想咪咪是她的同类,一定会好好回答她的问题的。
咪咪听了,反而嬉皮笑脸地盯着小兔子看:“哈哈,你想报仇是吧?胆小的兔子,没想到你还会有今天啊!哈哈!”小兔子失望极了,她没想到她的同类也会这样对她。
但是她不会善罢甘休,她一定要找到那个害人的怪物。
小兔子一家一家地问,有时擦擦汗,有时仰起头来大口大口喝水,她一定要找到怪物。
直到傍晚,才在山羊伯伯那边有了点消息。
山羊伯伯见过那大怪物。
小兔子问山羊伯伯:“那怪物长什么样?”山羊伯伯绘声绘色地描绘起来:“大鼻子,大眼睛,有尾巴,鼻梁还是红色的......”小兔子听明白了,她说了声“谢谢山羊伯伯”,就跑去找怪兽了。
小兔子靠着树睡了一晚,没有爸爸讲的故事,没有温暖的床,只有荒凉的土地和冷冰冰的大树......这时,她听到一群动物们的尖叫声,紧接着,动物们一起向小兔子飞跑了过来。
冬天的童话作文(通用33篇)

冬天的童话作文(通用33篇)冬天的童话作文(通用33篇)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
那么,怎么去写作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天的童话作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冬天的童话作文篇1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小兔家突然没了粮食。
这可把兔爸爸伤透了脑筋,就这样过了三天三夜,小兔和兔妈妈已经饿的不行了,兔爸爸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
他立即去小熊家借了一些青菜呀白菜呀肉呀等等美食,小熊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还有个合约:必须在20天后还粮食。
兔爸爸答应后背起粮食就冲到了家门口,生怕小兔和兔妈妈会饿死。
一进门小兔立即把劳累一天的爸爸扶到了椅子上,把兔爸爸的成果拿来打开和兔爸爸,兔妈妈一起吃,吃了一会儿就吃饱了肚子,原来那里面的菜都是又大又鲜美的。
很快就过了20天,兔爸爸立刻去找粮食,一下子找到了许多菜和肉,小熊亲自上门了,兔爸爸很快就拿出了粮食,小熊道别了兔子一家,回到了家他就大吃特吃。
这个冬天,兔爸爸真厉害,敢在大雪纷飞的日子里去借粮食,我很敬佩。
冬天的童话作文篇2冬天的一个星期天,天气很寒冷,啄木鸟的超市正式开业啦!超市里的人可真多呀!热闹非凡,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超市里的东西真是琳琅满目,看得人眼花缭乱。
小熊到水果区买了几个又大又红的苹果;小猴子也在零食区买了一包薯片;馋猫小狐狸则到肉食区,买了一只鸡。
小兔子来来来到了日用品区,准备买一个水杯。
可是小兔子没有拿稳,水杯掉到了地上,碎了。
小兔子来来慌了,他想了想捡起一块碎片去向啄木鸟先生承认错误。
他慢慢的走到了啄木鸟先生面前,双腿不停的抖着,都要站不稳了,小手紧紧的抓着自己的衣角,都快要把衣角捏碎了,声音小的几乎都听不到了。
“啄……啄……木……鸟先生,请……请……请……原……”话还没说完,他将碎片举到了啄木鸟面前,“我……给……给打……打碎了。
讽刺叙事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思想与艺术。

讽刺叙事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思想与艺术。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Germany: A Winter's Tale)是浪漫主义诗人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创作的一部讽刺叙事诗。
以下是该诗的思想和艺术特点:思想:1.政治批评:《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讽刺的方式,对当时欧洲的政治现实进行了批评。
诗中提到的虚构的德国国家暴露了当时政治统治和决策的荒谬和腐败,对政治领导的愚蠢和权谋进行了反思。
2.古老传统与现代浪漫主义的冲突:诗中描绘了古老传统和现代浪漫主义之间的冲突。
作品通过揭示德国国家的迷信、封闭和官僚主义,对浪漫主义的理念和自由诉求进行探讨。
3.爱国主义和外国侵略的讽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涉及爱国主义和外国侵略,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战争虚荣进行了讽刺。
诗中对于民族和国家身份的追求与现实中的权力争夺和侵略行为形成对照。
艺术:1.散文和诗歌相结合:诗歌中融合了散文和诗歌两种形式,创造出独特的叙述风格。
这种散文式的叙述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效果,同时也使得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批评更加生动。
2.讽刺和幽默:《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讽刺和幽默的手法来揭示政治和社会的荒谬。
通过夸张和嘲弄的语言,作品在讽刺的同时也展现了作者的喜剧天赋。
3.奇幻和想象力:作品中融入了奇幻和想象力的元素,创造了一个虚构的德国国家,并通过这个奇幻的世界来表达对政治和社会现实的揭露。
这种想象力的运用使诗歌更加生动和引人入胜。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以其讽刺和批评的眼光,对政治和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它通过多样的艺术手法结合思想内容,展现了泰勒·柯勒律治作为一个重要浪漫主义诗人的才华和创新。
它在文学史上为后来的政治讽刺和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影响和启示。
2024年(通用)冬天的童话作文篇

2024年(通用)冬天的童话作文篇冬天的童话作文1雪,冰冷洁白,像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女神。
雪,飘飘悠悠地从天空中落下,我伸出手去,一片雪花落在我的手掌里,瞬间便融化了,变成了一两滴小水珠,安静地躺在我的手里。
凝视窗外,无数的雪花在纷飞,在飘舞,在歌唱。
是谁?是谁在挥舞翅膀时掉落下来的羽毛?是谁?是谁在着装时掉落下来的绒毛?我认出,那些雪地上凌乱闪烁的脚印,是诗;而被踩得黯淡板结的路,是散文。
落在树上的雪,不是嫁接,而是塑造。
披上雪纱的'世界,终于出现了轮。
没有谁能改变雪花飘落的速度。
只有此时,我们才能使因贪欲而不断加速的脚步,寻回重心。
冬天的童话作文2悄地,趁着雪人打盹,童心从冬天的门缝里闪了出来……扑落一身雪花,将风儿轻扭一个方向,我们欢笑着追赶——一个飞满春天的童话。
扑进阳光田野,听菜花将大地燃得噼啪作响;躲在河岸后,看春风静静悄悄发芽;钻入果园怀里,将桃树咯吱得朵朵飞花……折一枝菜花,指挥漫野的金蝶缤纷舞蹈;摘一叶草尖,逗一地的春虫浅浅清唱。
削一枝黄柳作笔,将春水调成一条流动水彩;提一脚春泥作墨,让笑声踩出一枚枚童年印章……我们拽着春风,沿一条小路疯跑,赤脚,打滚,旋转,摔交……一不留神,跌倒在春天的海洋里。
鞋袜拉在了哪里?早已跑丢在美丽的`童年里。
冬天的童话作文3回味过去,展望未来,冬天像妈妈一样让我多穿些衣服。
冬天的寒风把秋姐姐赶走了,就这样,冬天的雪花从天而降,让我无比高兴。
啊!冬天你好美呀,雪花给每一棵树木都穿上了洁白的亮晶晶的.银裙,好似每棵树木都在炫耀。
冬天的风像小狗一样咬着我的衣服,一出门那风就迎面而来,像千万支针刺在我的脸上。
不过我们还是出去了,因为我们是中国人,不怕这点困难。
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冬天的山是那样的美,它远望上去像是山神姑娘在那里跟大山爷爷一块儿嬉戏。
山神姑娘穿着洁白而又亮晶的衣服,她在给大山诵读诗歌。
它正在读:雪花雪花你真美,是你是你给我衣,感谢感谢再感谢……这首赞美雪花的诗写的多美呀!大山你真幸福,能给大自然装饰成仙间的神话。
优美散文一个冬天的童话(精选8篇)

优美散文一个冬天的童话(精选8篇)优美散文一个冬天的童话(精选8篇)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美散文一个冬天的童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优美散文一个冬天的童话篇1当凛冽的寒风拂晓掠过冰冷冻疆的脸庞,天空渐次地暗了下来,朵朵雪花接踵而至漫舞翔飞的时候,冬天已经很深了。
记忆被我遗忘在了贵阳,在这湘黔渝边陲的荒凉阴晦小山沟里开始新的假期生活。
心理总是忐忑不安,总觉得像是有什么事情要发生,似这悄无声息的雪精灵在夜晚的背后偷袭你,而一旦得逞又会肆无忌惮、变本加利地攻击你、占领你,直到将你全身心摧垮下去夺得最后的胜利。
我的预感一向很灵,突然就害怕、忐忑起来,沉默不语。
路途遥远,很晚的时候才回到家。
双亲正坐在火炉旁吃饭,静悄悄的没有言语,一如这山沟里的四季总是任凭风浪起,稳坐不动,一点儿也不曾改变。
见我回来,母亲赶紧起身替我拿包放置,父亲像是受到某种刺激一样瞬间睁大了眼睛忙着让座。
寒暄几句后,母亲便去厨房里盛饭过来。
父亲显得很是高兴,却又有些尴尬。
见桌子上的几蝶菜已被季节的寒风吹凉,且又稀少,便叫母亲重新去烧火炒几个菜上来。
母亲刚把饭盛上桌来,又忙去柴堆里取柴烧火、洗菜、炒菜端上桌来。
而父亲也已把火炉燃得更旺。
原本低矮黑暗的房屋里刹那间变得温馨明亮起来。
刚才双亲停下来的碗筷已冰凉如冻,他们便用刚炒上来的菜汤浇上,快速地吃了起来。
见状,我心酸不已,却又无以言说。
此时屋外是漫天的飞雪,企图吞噬这个冬天的夜晚。
山沟里的生活沿袭着祖先传统的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栖。
吃完饭不多久母亲便去为我铺床。
这已经是习惯了,每次我回家,母亲都会这样做的。
却没想到这次要付出更多的代价。
母亲铺好床后回到火炉边,眼睛好像被什么东西刺痛一样,泪泉直涌。
现代文学史《一个冬天的童话》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史《一个冬天的童话》名词解释简介:文章记述的是作者在瑞士的所见所闻,描绘了瑞士的风土人情。
文中写了卢塞恩市郊的湖泊,列车,黄金,童话和人与动物之间的友谊。
关于其他景点、景观及当地人的生活习惯都有所涉及。
一个冬天的童话又名《卢塞恩的小艇》,是瑞士作家阿米尔·阿赫玛托娃( 1857—1904)写的一部长篇小说。
全书以主人公丽莎·杜马斯一次意外事故为线索展开情节,围绕着她的归宿和前途,串连起四位知识分子和一位外科医生在一个偶然事件中出人意料的命运安排,反映了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欧洲文化思潮和社会风貌。
小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寒冷的日子,列车员乌里与坐车的小孩丽莎相遇。
丽莎好像是一个偷渡者,乌里不但没有歧视她,反而还多方照顾。
一次,丽莎不小心丢了东西,列车长提出只要找到了东西,他们可以给丽莎30美元,并允许她乘下一班车回家。
正巧,乌里看见了那个丢失的背包。
为了奖励丽莎寻回了东西,乌里把自己省吃俭用攒下的钱借给了丽莎,并答应送她去巴黎。
然而在他们交谈中,丽莎却说明自己的家庭不幸,父母双亡,很想回家。
就这样,乌里收养了丽莎,还教她学习,让她体验了人世间的亲情。
1、劳尔·洛茨:德国当代著名诗人,曾担任柏林大学文学院院长,一度担任巴伐利亚邦文化部长等职务。
3、彼得·汉德克:奥地利当代著名小说家,他被认为是“那种既能深入本质,又具有使形式服从内容的本领的罕见的作家”。
他的作品擅长以精确无误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类个性化的剖析而引人注目。
1、斯蒂芬妮:瑞士当代女作家,擅长以精确无误的细节描写和对人类个性化的剖析而引人注目。
其作品《夏娃日记》获1958年诺贝尔文学奖。
2、乔治·艾略特:美国现代著名诗人,与庞德齐名。
192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曾任美国诗歌学会主席。
诗集有《诗选》、《未选集》、《两卷集》等,另有未收入《诗选》、《两卷集》的诗作。
长篇诗集《米德尔马契》获1922年诺贝尔文学奖。
冬天的童话

冬天的童话冬天的童话冬天的童话1我是一个爱幻想的女孩儿。
我喜欢冬天。
冬天可是个演绎的季节。
秋姑娘前脚刚走,冬哥哥后脚就悄悄地来了。
树梢上,叶宝宝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去独自闯荡世界了。
草地上,冬哥哥给绿绿的小草染上了金黄色的头发。
大部分的野花都淍谢了,不过,仍有一些顽强的小花,挂在枝头,在冬风中向人们展现着自己美丽的笑脸。
公园里,腊梅已经鼓起了一个个的花骨朵。
摸一摸,嫩嫩的,圆圆的,像婴儿的脸蛋儿。
大雁呢?小燕子呢?它们都到哪儿去了?它们早就带着宝宝们飞到了南方温暖的家。
小密蜂可会享受呢,它们躲在蜂巢里,睡在自己的小床上,喝着香甜的蜂蜜呢!早上起来,我看见我家的窗玻璃上,开出了一朵朵千奇百怪的花。
爸爸告诉我,那叫冰花。
那些冰花,有的像一个个六角星。
有的像一枚枚透明的徽章。
晶莹剔透,无与伦比。
我恨不能摘下一朵,戴在我的头上,发梢上,美丽我冬天的梦。
我期盼着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
雪后的树上,堆积着一层厚厚的雪花。
那是调皮的雪娃娃给树妈妈编织的一顶毛茸茸的白帽子。
雪娃娃还会给屋顶铺上一层白纱。
最奇妙的是,雪娃娃送给了池塘一个溜冰场。
你看,小朋友们在上面溜得多开心啊!下雪后,我还可以和小伙伴们一块儿堆雪人,打雪仗。
我还想用我的小刀,刻出心中最美的冰雕。
我爱冬天,这与童话一样美丽的冬天。
冬天的童话2冬天来了,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树也变得光秃秃的,叶子都已经落光了,只有那芬芳的梅花在迎风开放。
在一个温暖的日子里,啄木鸟的超市正式开业了。
超市可真大啊!里面人山人海,非常热闹,里面的东西也很多,让人看的眼花缭乱。
叫卖声、说话声、还有讨价还价声。
小猫推着购物车来到零食区,买了一罐鱼罐头,开心的结账去了;小河马和妈妈牵着手来到了水果区,买了自己心爱的水果;小狐狸来到了蔬菜区,买了很多的蔬菜。
小兔子跳跳走进了超市,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书本,飞快的跑过去,挑选了一本自己喜爱的书,坐下来看了一会,又放了回去,看了看价格说道:“好贵呀!”往前走的时候,不小心把一个杯子给碰掉了,掉在地上摔碎了,他蹲了下来捡起了大块的玻璃渣,慢悠悠的走到啄木鸟先生的面前,他害怕极了,双腿不停的发抖,头上也直冒冷汗,一只手紧紧的抓着衣角,说话也变得结结巴巴,那声音小的就像小蚂蚁的声音:“啄……啄……木鸟先生,我……我不小心打……打碎了您的杯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一个冬天的童话》(一)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以下简称《童话》)发表于《当代》1980年第3期,在作品的开头,作者写下了这么一句话作为题记:“我写出这篇实话文学,献给我的哥哥遇罗克。
”(1)这表明作者写这部作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纪念烈士并因此祭奠他高贵的精神和道德。
可能是考虑到作品的“纪实性”,这部作品被作为“报告文学”刊发,但有意思的是,作者在作品中一再着力叙述的烈士故事并没有引起读者的兴趣,倒是她所叙述的个人的婚姻遭遇引起了轩然大波,引发了舆论界持续的热烈讨论(2)。
实际上,在80年代初期,文学作品被当做社会文本来予以解读并引起争议是非常平常之事,只是关于《童话》的讨论非常极端,它完全把遇罗锦的作品与她的个人遭遇等同起来,把作品内容完全客观化为一个可以通过法律和道德来裁决的个案,从而在根本上抹杀了这部作品作为一个“文学的”而不是“社会学的”个案所具有的意义。
今天看来,离婚是否道德,离婚是否带来了好的或是坏的社会后果之类的讨论已经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也就是说,《童话》的社会学意义已经消耗了它的历史功能。
但是,作为新时期文学中“引起较大影响的作品”之一,《童话》的文学史意义依然保持着非常复杂的面向。
其实,把《童话》目为“报告文学”或者“纪实文学”大大淡化了《童话》的内涵,通过资料我们了解到,《童话》并非仅仅是遇罗锦个人生活的简单复原,而是采用了一系列复杂的叙述手法和叙述视角“重叙”的“故事”,其中的各种虚构、剪辑、编织不亚于任何一部当代的小说作品,也就是说,只有把《童话》当做一部小说作品来予以解读,才能洞晓其中隐藏的种种文学/文学史话题。
(3)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童话》超越了遇罗锦的现实身份,把她从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离异女性变成了一个“叙述者”(遗憾的是遇罗锦并非一位“有意识”的作者,她对此一无所知)。
通过对“自我”和哥哥故事的叙述,遇罗锦成功地重建了“自我”极其私人的经验,并与同时期的其它许多作品一起,构成了新时期文学“自我”叙述方式之一种。
一、冲突模式和内涵的转换《童话》发表以后,在众多文章都围绕着“离婚”是否正确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时,有一篇文章独具慧眼地指出了其在“心理描写”方面的突破:“《一个冬天的童话》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它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生活的本来面貌,揭示了爱情与婚姻同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还在于它大胆地抒发了人的情感,深刻地刻画了人的心灵。
”“《一个冬天的童话》写情感具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个是大胆,一个是动人。
”(4)确实,《童话》给人最耳目一新之处,莫过于大篇幅地采用心理描写的手法。
在这篇大约三万多字的作品中,使用“心理描写”的地方竟然多达二十多处。
更重要的是,与一般的内心独白或者沉思不同,这些心理描写充满了辩驳、对抗和斗争。
假设、反诘、提问、否定构成了这些心理描写的主要修辞手段。
考虑到这些辩论和对抗的密集程度,我们大概可以把《童话》中的心理描写归结为“冲突”的一个类型——内心冲突。
之所以使用“内心冲突”这么一个名词,是为了进行文学史上的甄别,从而更好地讨论《童话》所具有的转变意义。
我们知道,“写冲突”一直是当代小说,尤其是“文革文学”最重要的命题和要求之一。
本来,作为一种小说的修辞结构手法,“写冲突”无可厚非。
但是,在中国当代小说中,“冲突”不仅具有修辞学上的意义,更肩负着意识形态的重任。
对于中国当代小说而言,“写冲突”一方面是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在文艺中的贯彻,另一方面也是构建“新的文艺”和“新人”的重要创作方法。
正是这些意识形态因素的介入,“写冲突”在中国当代小说中有着非常严格的限定,首先是“冲突”的类型被大大简化为“外部冲突”(如人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人和自然灾害,人民群众和阶级敌人),“内心冲突”成为一个被禁止的话题,即使有稍微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也是附着于“外部冲突”。
其次,冲突的内涵也被严格限定在“阶级斗争”的意义上,一切“冲突”的根源都是来自于党关于“阶级斗争”的经典阐释,而无关乎道德、良心等更“普遍化”的命题。
1966-1976的小说,所有的冲突,根据毛泽东的说法,归根结底都是阶级的斗争(阶级斗争是不可能和人性发生冲突的,因为毛泽东不承认超越阶级差别之上的人性的存在。
此为,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也被当做阶级斗争来解释,因为不同的阶级对灾害会有不同的反应)”(5)。
如果我们从冲突的模式和内涵这个角度来分析,就可以发现《童话》与“文革小说”之间复杂的联系。
《童话》毫无疑问是一部冲突作品(小说),真理派和反真理派、真革命与假革命、反出生论与血统论,作品中所描写的这种种冲突,从某种意义上都属于“外部冲突”,都没有超出“阶级斗争”的范围,这一点在《当代》的“编者按”里有清晰的表述:“十年浩劫期间,在遇罗克为了捍卫真理被捕以至被残酷杀害前后,她和她的家庭也经历了种种的磨难。
据作者说,此文基本上是根据她个人的亲身经历写成的。
我们认为,这部作品所反映的决不只是他们个人的偶然不幸,而是林彪、‘四人帮’的法西斯统治和多年来封建主义的形而上学的血统论必然造成的相当深广的社会历史现象。
”(6)把个人的遭遇和自我讲述上升到“社会历史现象”的高度是当时普遍的阅读模式,但是,这种解读没有意识到“自我叙事”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拆解统一的关于社会历史的“大叙事”,从而呈现变化和差异。
对于《童话》来说正是如此,第一人称的“自叙”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凸显了个人被遮蔽的情感和体验,虽然“冲突”依然是作品的结构方式,但是,因为大量“内心冲突”的出现而改变了前此单一的“外部冲突”模式。
这里有一个非常明显的转换,那就是,“外部冲突”和“内心冲突”的位置被颠倒过来了,在《童话》中,任何一次“外部冲突”最后都落实到叙述者内心的激烈冲突上来。
比如,在作品的第六节中叙述了“我”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去河北找对象这一“冲突”时,它非常自然地转化为“内心”的冲突:“万万没有想到,一向清高的我,竟会做出随便嫁给谁都可以的决定!如今若有个妓女院我也想去,只要家里能过得好些!这个突变谁能想到呢?”在此,“人和环境”(为了生活所迫找对象)的冲突被转化为“个人”内心道德(自视清高又不得不屈服)的冲突,通过这一挪移,冲突所具有的“阶级斗争”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大大消弱了,而自我的道德、良知、羞耻心的冲突被凸显了出来。
作品第一部分就有这么一段描写:我心里涌出来从未有过的快乐和激动,是什么呢?……相见恨晚呵!我不由遗憾地想,假如七0年十月我来闯北大荒时若是半路上遇见他,聊一聊,我大概就不会嫁给志国的。
可是,现在我又有什么资格这么想?别忘了我已是孩子的妈妈了!我怎么配有这样的想法呢?我们注意到,这段文字没有任何“阶级斗争”的气氛,在叙述者内心发生冲突的不是“路线”的不同,阶级阵营的不同,而是一个“已婚妈妈”的犹豫和困扰,是关于爱情和婚姻的“道德冲突”。
通过冲突模式的转换和冲突内涵的重置,一个脱掉“武装”的“红装”女性形象呼之欲出,同时也为作品中更具“自我”色彩的叙述(比如比较“过火”的性描写)做好了铺垫。
二、“自我”角色的转让《童话》始终充满着一种紧张的气氛。
这一方面来自于作者真实的生活体验,“遇罗锦其人,因遭受压迫,性格被压抑扭曲,积压了强烈的反抗欲望。
……所到之处,总要引发情感骚乱。
”(7)另外一方面,来自于“本我”和“自我”强烈的道德冲突。
可以说,《童话》的叙述者一直处于一种分裂性的焦虑之中,既然阶级意识和集体观念已经成为不可信任的对象,那么,如何通过“他者”转移道德上的焦虑感就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因此,“哥哥”的故事和形象就变得重要起来。
《童话》实际上有两个故事,一个是“我”的故事,另外一个是“哥哥”的故事。
但是,在叙述这两个故事的时候,叙述者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笔墨,如果说“我”是一个怀疑的、犹豫的、没有尊严而苦苦挣扎于生活的形象,那么,“哥哥”则是一个目光深远、品格坚毅、具有超出凡人的勇气和智慧的人物。
除此之外,“哥哥”的“光荣史”还包括“三反中检举父母,十二岁写入团申请书,56年劝父母交出全部房产,写文章抨击姚文元,写作《出生论》……以致最后被残酷杀害。
”在此,叙述者使用一种完全是“文革”式的文学语言(唯物辩证法、思想指而且在道德上完美无缺,具有克里斯玛式的人格魅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哥哥”类似于齐泽克所谓的“独一无二的人”。
“在社会生活中,即便是它最恐怖的形式,集中营幸存者的回忆中总是提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人,一个不会被压垮的个体,在难以忍受的情况下神奇般的活下来了,并散发不可思议的气概和尊严,而其他人却仅仅为生存作利己的挣扎。
”(8)正是通过对“哥哥”的气概和尊严的描写,“我”的内心世界的“道德感”才被强烈地“召唤”了出来:“深邃的夜空衬托出哥哥那严厉、镇定、苍白的脸。
……那坚毅、紧闭的嘴角,正直的鼻梁,发着寒光的白玻璃镜框,直摄进人们的灵魂……我跪在地上,胆怯、羞愧地向他望去——呵,在他那严峻冰冷的目光中,也有我和父亲给他的痛苦呵!我不敢看他,可是又不敢站起来。
”在此,“我”只是匍匐在“哥哥”道德神坛下的一个可怜虫而已,但是,我们发现,虽然“哥哥”在作品中无处不在,时刻占据着道德的制高点,而实际情况是,“哥哥”在“我”的故事的一开始就是一个缺席的存在,因为日记事件,“哥哥”早早就下了监狱,在“我”和志国、我和维盈的爱情故事里,“哥哥”只是一个想象中的“楷模”,一个被“建构”起来的“完美形象”。
作品中有一段话透露了这一信息:“我以为,过去的事情可以称之为童话。
哥哥已经化了神,成了仙,我每天看得见他,觉得他一点儿也没死。
他在大自然里——蓝天里、日光里、松涛里、晚霞里……我以对他的爱为骄傲,自称是天下最爱他的人。
……而我,却要把所有关于他的回忆写出来,五十年,一百年,没有关系,我会交给可靠的人,让这本书一代代传下去,早晚有一天让它发表。
”“哥哥”正是这样一个被建构的角色,正如齐泽克所指出的:“他独占的角色不过是种转让,也就是说,他所占的位置是由他人建构(或预先假定)的。
”(9)这恰恰是叙述者所需要的,如果“哥哥”还是像弟弟、父亲一样活在现实的生活中,他将像弟弟、父亲一样为现实所困,成为道德上的“侏儒”,从而无法承担“保存”和“召唤”道德尊严的功能。
7在与《童话》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对抽象的道德主体的追求并不少见,其中比较著名的是礼平的《晚霞消失的时候》,主人公之一的南珊最后皈依于宗教,并获得了心灵上的安静。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童话》同样在尝试着建构一种抽象的道德主体,但是,这种追求并没有导致皈依的结果,更没有导致“自我”内心的平静,在《童话》的结尾,叙述者暴露的是更多的怀疑和不相信。
虽然她一再暗示自己必须“为了哥哥,为那本书活下去”,但这种“重复”恰恰暴露了她内心的矛盾和恐惧,她不停地忏悔:“原谅我吧,哥哥,原谅我吧,哥哥”,她可能已经意识到,抽象的道德可能会暂时释放“自我”的焦虑,但是,要在一个如此残酷的环境中“重建”自我经验,必须有更决绝的“姿态”和“叙述”(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