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四项相关问题
凝血四项标准

凝血四项标准凝血四项标准是指评估凝血功能的四项常规检查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小板计数及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
凝血功能的正常调节对人体的血液循环和止血至关重要,而凝血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出血或血栓等严重疾病。
本文将介绍凝血四项标准的意义、临床应用以及相关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一、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是评估凝血系统外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其测量要求在抗凝剂(如肝素)的作用下,利用血浆中凝血因子Ⅶ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PT 的值在12-13.5秒之间。
PT延长提示凝血因子Ⅶ或凝血因子Ⅴ或Ⅹ、Ⅱ、Ⅰ缺乏或异常,可见于肝硬化、维生素K缺乏等疾病。
相反,PT 缩短则提示凝血因子Ⅶ活性增高,如急性消化道出血等。
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是评估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途径功能的指标。
APTT测量是在体外条件下模拟各凝血因子间的活化,并使血小板参与生成凝血酶凝固血块的时间。
正常情况下,APTT的值在25-35秒之间。
APTT延长可提示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或凝血因子Ⅰ缺乏或异常,常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乏、DIC、血友病等疾病。
三、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计数是指在血液标本中计算一定体积内的血小板数量,通常用于评估血小板的数量。
正常情况下,血小板计数范围在150-450×10^9/L之间。
血小板计数偏低可能是由于骨髓功能异常、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不良反应或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因引起的。
血小板计数偏高则常见于感染、炎症、白血病等。
四、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Fibrinogen,FIB)是评估凝血系统第一阶段功能的指标。
纤维蛋白原是由肝脏合成的凝血蛋白,参与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向纤维蛋白转化的过程。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以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

凝血四项结果解读以及标本采集注意事项凝血四项指标:1.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是由凝血酶原被激活而来的。
凝血酶原时间是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灵敏和最为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外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11~1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P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Ⅰ(纤维蛋白原)、Ⅱ(凝血酶原)、Ⅴ、VII、X缺乏;获得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纤溶亢进、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恶性贫血、使用抗凝药物(如口服抗凝剂)和异常抗凝物质等。
PT缩短见于血液高凝状态如长期口服避孕药、DIC早期、心肌梗死、脑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多发性骨髓瘤等。
2.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时间是检测凝血、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功能的一个简便实验。
参考范围:16~18秒,超过正常对照值3秒以上为异常。
TT延长多见于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和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系统性红斑狼疮、肝病、肾病、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等疾病)、DIC以及类肝素物质存在(如肝素治疗、SLE和肝脏疾病等)。
TT缩短见于血液中有钙离子存在或血液呈酸性等,无临床意义。
3.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内源性凝血系统的一个较为敏感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主要反映内源性凝血是否正常。
参考范围 31~43秒,超过正常对照值10秒以上为异常。
APTT延长见于先天性凝血因子Ⅻ、Ⅺ、Ⅸ、Ⅷ、Ⅹ、Ⅴ、Ⅱ、PK、HMWK缺乏,如甲、乙、丙型血友病;后天性凝血因子缺乏,如严重肝病、维生素K缺乏、弥漫性血管内出血、血液循环中的抗凝物质增加等;以及纤维蛋白原缺乏。
APTT缩短见于高凝状态、血栓性疾病、V、VIII、血小板增多、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和肾病综合征等。
4.纤维蛋白原(FIB、Fib或Fbg)FIB即凝血因子I,是血液中含量最高的凝血因子,既是凝血酶作用的底物又是高浓度纤维溶酶的靶物质,在凝血系统和纤溶系统中同时发挥重要作用。
常见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

酶 时间、 部分凝 血酶时间和纤 维蛋 白原四项均存在明显差异 , 溶血样本对凝血酶原时间 、 凝血酶时间和部分凝血酶时 间三项均存在 明显差异 , 温放置 8h , 室 后 凝血酶原时 间和凝 血酶时 间两项均存 在 明显 差异 , 4℃环境 温度存 放 8h 以内凝血 四项检测结果无 明显 差异。结论 检测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凝血 四项检测结果准确的关键。
bioe fcsReut Boddf i c n xes eeovosdfrn ei T,r, r n I. e o t a l r gne et sl n . s l ece yadecs w r biu ie c P T A ra dFB H m  ̄ i smpe o i n e n c s
P n Y.a pe l e n4o e prtr o h us a oovos ieec oreteut C n ls n xmi T adT S l pa di tm ea ef 8 or dn b i f rnei u tsrsl . o cui E a — m s e C u r h ud nf s o
we e o vo s dfe n e i T. a d AI r . a r b i u i r c n P TT n r S mpls p a e fe i h o r n l o tmp r t r r b i u i e e c n fe e lc d a tr eg th u s i o m e e au e we o vo s df r n e i e
【 关键词 】 凝血检测 ; 血浆凝血酶原时 间; 部分凝血活 酶时间 ; 凝 血酶时间; 纤维蛋 白原
Th o n n ifu n i gf c0 nr s lso u o d o g lto n e ZH e c n mo n e cn a t ro eu t ff rblo c a uai n id x l o AO 一 .T eT idPep e sh l h r ol'Hop a h s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

凝血四项检验功能原理、对应凝血途径、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和纠正实验凝血途径凝血途径分为外源性凝血途径和内源性凝血途径。
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不完全来自血液中,部分由组织中进入血液。
从3因子开始,3因子(组织因子)由于血管损伤等途径进入血液、激活7因子,形成3-7复合物。
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参与凝血的因子全部来自正常血液。
12 因子接触到血管损伤时暴露的胶原而被激活,进而激活 11 因子,11 因子激活 9 因子和 8 因子,最后形成 9-8 复合物。
无论是外源性凝血途径还是内源性凝血途径,后面都有一段相同的过程,则为共同途径凝血四项原理凝血酶原时间 (PT) 测定。
向待测血浆中加入凝血酶原时间试剂(含组织因子、磷脂),模拟因子进入血液,从而促发凝血机制,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测定。
在37 ℃ 条件下,向血浆样本中加入足量的带有负电荷的接触因子激活剂与适量的磷脂共同孵育,再加入适量的钙离子激活FⅫ 从而启动内源性凝血途径,使乏血小板血浆凝固。
凝血酶时间 (TT)。
在37 ℃ 条件下,向待测血浆加入纯化的凝血酶,将其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
纤维蛋白原 (Fg)。
用 9 体积的因子稀释液稀释 1 体积的血浆样本,37 ℃下孵育一定时间后,加入经过温育的凝血酶试剂触发凝血过程,使得纤维蛋白原快速转变为纤维蛋白,测定血液凝固所需要的时间,根据凝固时间对应定标曲线得到 Fg 浓度。
凝血四项对应凝血途径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的是外源性凝血途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 反映的是内源性凝血途径,而 TT 与 Fg 的检测步骤基本相似,均是向受检血浆加入凝血酶溶液,使纤维蛋白原凝固。
但是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是加入足量的凝血酶,以及使血浆中的 FIB 转变为纤维蛋白,血浆凝固,而 TT 是测量纤维蛋白丝开始出现的时间。
凝血四项及其临床意义PT。
PT 延长可能是 7-10-5-2-1 含量减低;外源性凝血因子主要在肝脏合成,比较严重的肝脏疾病会导致 PT 延长;维生素 K 依赖的凝血因子是2-7-9-10(记忆方法:2+7=9,9 后面接着 10),而香豆素类(比如:华法林)抗凝剂会对抗维生素 K 的作用,导致 PT 的延长,所以服用此类抗凝剂时使用 PT 及 INR 进行监控。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

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因素由于许多凝血因子是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常温下易失活,而凝、止血又一个当复杂的病理过程,凝血四项检查在临床上对于出血性疾病的诊断、鉴别、病情观察治疗检测预后判断和术前检查具有重要的作用。
影响此实验的因素具有特殊性,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临床应用的前提。
因此,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现将影响因素总结如下。
1样本因素①样本采集超过或不带划线部分;②未使用规定的抗凝剂(枸橼酸钠与血1:9)抗凝剂的比例及用量不准确;③血样有凝块、溶血、黄疸、脂血;④血样本混匀不当,剧烈混匀产生气泡;⑤使用塑料试管来收集血样;⑥采血器或储血管不洁,或受到污染;⑦患者服用抗凝药物。
2检验人员因素①对血样本离心时间和相对离心力选择不当;②未规定时间内对样本进行检测;③试剂复溶及预温时间不当;④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⑤实验人员对仪器操作方法不准确。
以上实验人员因素是引起实验结果不准确的重要来源。
3试剂因素①试剂复溶时,稀释倍数不准或未使用I级试剂和厂家规定是稀释液;②试剂已被污染;③所用试剂超过了复溶后的稳定期。
不同厂家试剂的稳定性不同,尤其是凝血酶原时间检测,国际敏感指数(INI)的试剂影响较大。
以上试剂因素是影响检测结果的重要因素,未开启的试剂及干瓶复溶剂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确保试剂等符合测定要求。
冰冻保存的试剂不能反复冻溶,反复冻溶会使试剂中的因子失活而影响测定。
4仪器因素主要是仪器的校正、保养和维护不当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准,因此定时测试和校正仪器的性能,特别是对光源灯要定期检查、校正,避免因光源灯光学性能衰退对检测的影响,同时保持机械和光学附件的清洁。
以上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的主要影响因素。
因此为保证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有效、稳定性及准确性,除克服上述因素外,各实验室还应用各自的方法,对一部分健康人进行检测,建立自己实验室的参考值,做好室内质控,同时提高检验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检验人员对仪器的原理、性能、注意事项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知识全面全面了解掌握,进一步保证检测结果准确性、可靠性。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探讨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
方法收集我院近年来进行静脉采血患者血标本300例,觀察其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并对影响四项检测(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溶血、脂血、血液凝固不良、采血量不足、小凝块等均是导致凝血四项结果偏差的重要原因(P<0.05)。
结论凝血四项检测结果能够受到抗凝剂使用、采血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测准确性,相关人员要加强控制静脉采血过程及时间。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凝血四项是患者术前必须接受检查之一,目的在于对患者止血功能是否存在缺陷进行观察,减少术中大出血现象。
凝血四项是指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然而在实际检测中常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从而导致检测出现偏差,对手术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因此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因素进行分析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1]。
笔者对我院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检测情况进行观察,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自2012年5月~2014年5月收治的300例患者血液标本,患者情况:男186例,女114例,年龄6~75岁,平均年龄(32.65±5.21)岁。
1.2方法使用CA1500全自动血凝仪(生产公司:日本sysmex公司),使用质控品与试剂均为进口配套产品。
患者晨起状态下抽取静脉血5mL,加入枸橼酸钠109mmol/L,抽出血液后,将之放入含有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内,枸橼酸钠:血液为1:9。
查看血液样本体积,是否出现溶血、止血及血块等现象。
抽血完成后分别在1、2、4h随机抽取50份血液标本,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将剩余150份血液标本随机分为三组,3000r/min离心机离心5、10、15min,取上层血浆进行凝血四项检测。
1.3统计学分析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均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加减标准差表示(x±s),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显著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

分析前因素对凝血四项测定结果的影响分析前言凝血四项检测是常规的临床检查项目,通过对血液成分的检测,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参考。
但是,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时,很容易被各种因素所干扰,导致最终的检测结果并不准确。
因此,本文将针对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前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因素饮食我们的身体会因为所摄入食物的不同而改变体内的化学平衡,这也会影响到血液的凝固状态。
比如,高脂肪、高糖分和高盐的饮食会影响凝血酶原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测定结果。
而饮食过量,特别是过量的蛋白质摄入也会导致血液粘稠度过高,影响红细胞沉降率的测定结果。
活动体力活动对血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当我们进行剧烈运动时,身体会释放出大量的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其他激素,这些激素会刺激心脏加速跳动,提高血压和心率。
这也会影响到凝血状态的测定结果。
因此,如果需要进行凝血四项检测,需要在运动后适当休息一段时间后再进行检测。
药物许多药物也会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
抗凝药物,如肝素和华法林等,会使凝血酶原时间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
而止痛药和非甾体抗炎药等药物则会影响血小板的功能,导致血小板计数和血小板活化时间的测定结果异常。
因此,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测前,应告诉医生自己正在服用的药物和剂量。
情绪和压力情绪和压力也会对血液凝固状态产生影响。
当身体感到紧张或情绪上的压力时,我们的身体会分泌一些荷尔蒙,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这些荷尔蒙会影响血液的凝固状态并导致血压升高。
在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时,应尽量保持心情愉悦,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结论以上我们详细讨论了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前因素,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一些基本技巧,如正确采血、标本保存和处理等。
只有在合理的情况下,才能保证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从而为医生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Voller LM, Collinson PO. Interference by lipaemia in routine haematology and biochemistry tests. Ann Clin Biochem. 2001;38(Pt 5):514-21.•Debois W, Hendriks DH, Kockx MM. Influence of hemolysis, icterus, and lipemia on routine coagulation testing. Clin Chem. 2003;49(10):1727-30.•Caro JJ, Salas M, Ward A. Influence of clinical variables and biochemical measurements on von Willebrand factor and coagulation factorVIII levels in a community-based sample. Am J Hematol. 2001;68(4):248-51.。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

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影响因素的分析目的:分析不同的放置时间、标本离心时间以及标本是否溶血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方法:随机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进行凝血四项检测患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不同放置时间试验、不同标本离心时间试验以及溶血和未溶血试验,记录不同处理后凝血四项检测结果,分析不同因素对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影响。
结果:放置4 h的血液标本,APTT明显长于放置2 h的标本,TT明显短于放置2 h的标本,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T方面,离心时间5 min的标本明显短于离心时间10 min和15 min的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方面,离心时间5 min的标本明显短于离心时间10 min和15 min 的标本,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溶血标本的PT和Fib均明显低于未溶血标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PTT方面,溶血标本的APTT显著短于未溶血标本,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TT方面,溶血标本的TT显著长于未溶血标本,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进行凝血四项检测的血液标本的放置时间、离心时间和是否溶血等因素会影响凝血四项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标签:凝血四项;检测;标本凝血四项包括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是目前临床上用于诊断与观察血栓形成、抗凝治疗的常用检验项目,是判断机体止血与凝血系统病理变化的重要指标[1]。
实验的标准化是保证结果准确性的关键,但是许多因素如样本送检时间、保存温度等影响着血栓与止血筛检试验测定结果的可靠性[2-3]。
本组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门诊或住院部做过凝血四项检查的患者2300例,比较分析影响因素与凝血四项结果的关系,从而为提高凝血四项临床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0年11月-2012年11月于笔者所在医院做过凝血四项检查的患者2300例,所有参与本研究的患者凝血功能均正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四项相关问题 (PT、APTT、TT、Fib)
概念明晰 临床意义 检测方法 质量控制
凝血机制
“瀑布学说”
内源凝血途径 外源凝血途径 共同凝血途径
概念明晰及临床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 prothrombin time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ctivated partialthromboplatin time 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 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PT
检验与临床关系示意图
质量控制
标本的采集送检 试剂的配制保存 仪器保养 室内质控 操作误差 结果分析
实验室内质控
A.质控物分定值和非定值两种(前者价格昂贵,后者较低廉); B.定值质控物又分正常质控物和异常质控物;非定值质控物 分低、中、高三个质控物; C.正常质控物用于监测一般患者的检测过程,异常和中高值 质控物由于是乏因子血浆,故主要用于抗凝剂治疗过程中的 检测; D.质控物可每日或不定期地与日常标本一起进行检测,以评 价仪器的精密度(重复性)
生物学方法(凝固法) 生物化学方法(产色底物法) 免疫学方法
生物学方法(凝固法) 光学法
投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
电流法(钩方法) 粘度法(磁珠法)
散射比浊法
光 电 二极管
光发射 二极管
Thromboscreen 400C
ThromboScreen 400C 是美国 太平洋公司生产的半自动血凝 分析产品,简写TS 400C。 该 仪器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操 作方便、重复性好、故障率低 并有配套试剂供应,较适应国 情及市场。可进行凝血、抗凝 纤溶成分的检测。 具有节省样本和试剂,提高效 益等优点。
质控流程图
几点需要说明的问题 ?
标本的采集和送检时间很关键 标本到达科内要立即离心分离 试剂并不是孵育时间越长越好 发现异常结果结合病例并复查 室内质量控制应该加强并规范
常见的缩写
ICSH ICTH ECBS NCCLS
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 国际血栓与止血委员会 生物标准专家委员会 美国国家临床生物化学标准委员会
Four cruors
APTTPRISI 国际标准化比值 INR
(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
国际敏感度指数 ISI
(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
血凝仪检测方法及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