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合集下载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

《李清照词两首》理解性默写第一首词:《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描述了一个夜晚的情景。

雨疏风骤,显得寂静而凉爽。

主人公昨晚醉倒在床上,浓睡不醒,身上还留着残存的酒意。

他问
卷帘幕后的人,海棠是否还保持着相同的样子,是否依然娇艳美丽。

她却告诉主人公,早已经绿肥红瘦了。

这种对比,写出了人事无常
的哀愁之情。

第二首词:《声声慢》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这首词描绘了一个人在寒冷的冬天中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之情。

他不停地寻找,四处寻觅,但仍然感到冷清荒凉。

在天气渐暖但仍
然寒冷的时候,他最难以平息内心的不安。

喝了几杯淡淡的酒,却
无法抵挡晚风的寒冷。

瞧,雁群飞过,他正伤感地想起了旧时的相识。

这两首词都从不同的角度描绘了人情世故的无常,写出了作者
对于时光流转、感情变迁的感慨和忧伤。

李清照词两首复习

李清照词两首复习

学 习 目 标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1.了解李清照的词作及风格。 2.分析词的意境及艺术手法。 3.感知词表现出的离愁与思念之情。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课 前 预 习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3)______,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__________。 (屈原《湘夫人》) (4)鹿门月照开烟树,_____。岩扉松径长寂寥,_____。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解析】
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1)“也”字
吊,对酒浇愁,遥想明日残红去尽,只有绿沉沉的树荫映入
池塘,即所谓“绿肥红瘦”。结尾一句不言花尽,而其意自 明,委婉含蓄的写法,正显示诗人那种不愿说、不忍说而又 不得不说的内心矛盾。
第二单元 第七课
成才之路 ·高中新课程 ·学习指导 ·人教版 ·语文·必修4
全诗从残花、落花、花落后的遭遇一直写到诗人的送 花、别花和想象中花落尽的情景,逐层展开,逐层推进,用 笔精细入微。整个过程中,又紧紧扣住一个“惜”字,反复 渲染,反复加深,充分展现了诗人面对春花消逝的流连哀痛
上的花朵还在受无情的风雨摧残,这满目狼藉的景象,怎不 教人满怀怅恨?这里的“片片沿流去”和“枝枝被雨淋”, 都是写的实景,但添上了“眼随”、“恨满”,就起到化景 语为情语的作用。随,有追踪的意思。不说“眼看”,而说
“眼随”,更深一层,把诗人那种寄情于落花的难分难舍的
心意表现出来了。至于“恨满”的“满”,既可以指诗人惆 怅满怀,也可以理解为诗人的伤痛漫溢到每一株被雨淋湿的 花枝上,于是客观的物象又蒙上了人的主观心境的投影。

(全)李清照词两首【解读】+练习

(全)李清照词两首【解读】+练习

李清照词两首【解读】+练习李清照词两首课文研讨一、整体把握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传统的题材,就是写闺怨,“闺怨词”是专门用来表现妇女的生活和情感的。

但其作者基本上都是男性,他们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也就是代替妇女说话。

男性代替妇女来表情达意,总归是隔着一层。

李清照是词史上一位重要的女作家,她的“闺怨词”是写自己的真实生活和内心世界,是说自己要说的话。

所以,她的出现使词坛放射出了一道新奇的光芒。

读李清照词的着眼点首先应放在这一点上。

李清照的创作生活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

她既享受过安逸、宁静的生活,也遭遇了国破、家亡、夫死、形单影孤的灾难与不幸。

这里所选的两首词分别为李清照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它们反映着李清照不同时期的生活与心态,呈现出不同的韵味、格调。

《醉花阴》写于前期。

丈夫游宦在外,李清照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赌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

漫长的白日里,作者百无聊赖地独坐在金兽炉旁,看着那袅袅烟雾。

季节正值重阳,气候已开始变凉,尤其到了夜里,纱橱中、玉枕上,难以成眠,更觉得冷气袭人!词的上片,作者从“永昼”的无聊和“半夜”的寒冷方面写自己的孤单寂寞,来含蓄地抒发自己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她极力渲染白天、黑夜的时间都是那样难以打发,以委婉地表达自己对丈夫思念之殷切。

下片继续着对时间的交代:写“永昼”“半夜”之外的“黄昏后”。

作者为了排遣自己的相思之苦和打发自己的空虚生活,乃携酒去东篱观赏菊花。

但其结果却是酒不能解愁,看到在西风中摇曳的黄花,酷似自己因相思而消瘦的身影,就更增加了内心的愁苦!这首词的总体风格是委婉、含蓄的,作者并不直接说出自己对丈夫的思念,而是巧妙地抓住了长日、半夜、黄昏几个时间的推移,来写自己留在家中生活的空虚、无聊,以表达自己对丈夫那种夜以继日的相思之情。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知识点]部编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李清照词两首[PPT课件白板课件思维导图知识点]部编统编人教版高中语文

背景简介:
李清照创作这首词时 赵明诚在山东莱州做官, 而她留在青州老家居住。 爱情甚笃的夫妻暂时分别, 李清照写这首词给赵明诚, 以寄相思。
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一种香料,俗称冰片。 金兽:兽形的铜香炉。 纱橱:纱帐。 东篱:泛指采菊之地。陶渊明《饮酒》诗:“采
菊东篱下”。 暗香:这里指菊花的幽香。古诗《庭中有奇
唐宋词的创作有一个“闺怨”的传统题材,用 以表现女子的生活和情感。但作者多为男性,故 所写的词被称为“代言体”,是代替女子们说话。
李清照是女词家,她的“闺怨词”是独书自我 的生活和心灵,是自话自说。她的出现使词坛放 射一道特别瑰奇的光芒。
李清照的创作始于北宋末,终于南宋初。她有 过安逸、美好的家生活,也有着国破、家亡、 夫死、寡居的不幸人生。故李清照的创作有前后 两个时期,生活与心态不同,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 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 卷西风”即“西风卷帘”,暗含凄冷 之意。这三句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 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 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瘦”字。
① 结构上,“瘦”字和首句的 “愁”字相呼应。因为有刻骨的 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②手法上,运用夸张比喻,极生 动地描绘出诗人因思念日渐消瘦 的形象。③内容上,末了一个 “瘦”字,归结全篇的情意,上 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表达这刻 骨的离愁的。词人因相思而成的 寂寞忧郁跃然纸上。
1、前两句词人抒发怎样的感情?从 景与情的角度加以分析。
“愁”,借助室内外秋天的景物描写,表现 了词人白日孤独寂寞的愁怀。
“永昼”指漫长的白天,可见词人内心的无聊愁苦。 这两句的意思是:从清晨稀薄的雾气到傍晚浓厚的云层, 这漫长的白昼,阴沉沉的天气真使人愁闷。那雕着兽形 的铜香炉里,龙脑香已渐渐烧完了,可心中的愁思为何 总缕缕不绝呢?

李清照词两首练习讲解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练习讲解学习

李清照词两首练习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玉枕.(zhěn)凝噎.(yì)梧桐.(tóng) 帘卷.西风(juǎn)B.寻觅.(mì) 盈袖.(xiù)萧.条(xiāo) 茅塞.顿开(sè)C.憔.悴(qiáo) 堪.摘(kān)戚.戚(qī) 处.心积虑(chù)D.怆.然(qiànɡ) 暮霭.(ǎi)锦.书(jǐn) 乍暖还.寒(huán)2.下列词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 瑞脑销.金兽(熔化)B.有暗香盈.袖(充满) 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C.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 乍.暖还寒(忽然)D.这次第..(光景,状况) 最难将息.(调养,保养)3.下列对《醉花阴》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词上片第一句明写秋季的天气,暗点作者的愁情,一个“永”字表明作者的愁情难消,日子难熬。

B.上片后一句写清凉的秋夜。

“又”字表明时间过得很快,也暗示作者的思念之深。

“凉”字主要是说明秋夜的气候特点。

C.下片第一句的“东篱把酒”明写作者重阳节里的活动,暗写作者的寂寞、扫兴,是以酒消愁。

D.全词用词含蓄,融情于景,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多情妇女的形象。

4.下列对《声声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寻寻觅觅”表达的是作者经历过许多突发事件的刺激后,记性已经大为减退,自己的东西也总是寻找不到。

B.“凄凄惨惨戚戚”总括地说明了自己命运的凄惨和心情的悲痛。

C.上片中“旧时相识”的雁飞过,勾起了作者对往日的怀念,更增加了伤心的程度。

D.作者如实地写个人的遭遇和心情,她个人的惨况又有深刻的时代和社会根源。

5.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如今有谁堪摘?(3)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九年级语文《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

《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的意境。

三、了解炼字炼句的精妙。

四、背诵这两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善于写文章。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画。

她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文化修养也很高。

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后来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逃往南方。

在混乱局势中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患病不愈,死于建康(今南京)。

此后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在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

她写过一篇《词论》,对于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她主张“词别是一家”,不能像诗那样可以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题材,因而她的词在艺术上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终不免有所局限。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永昼(zhòu)暗香(ònxiōng)盈袖(yíng)消魂(hún))雨疏风骤(shū zhòu2、理解下列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

东篱:指种花的地方。

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黄花:菊花。

【重点解读】醉花阴这首词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

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可以想象得到,在天气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

“永昼”“销”传达的都是时间概念。

“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

紧接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再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备感惆怅。

《李清照词两首》考点练兵

《李清照词两首》考点练兵

《李清照词》考点练兵《李清照词两首》考点练兵引导语:对于知识点的考查,最好的方法是做练习题了,下面是《李清照词两首》的知识考点,大家可以来这里练兵。

1.根据诗词诵读节奏的知识,选出下面节奏划分正确的一组:()A.①坎坎ㄧ伐檀兮,置之ㄧ河之ㄧ干兮②山ㄧ峻高ㄧ而ㄧ蔽日兮,下ㄧ幽晦ㄧ以ㄧ多雨③采菊ㄧ东篱ㄧ下,悠然ㄧ见ㄧ南山④东临ㄧ碣石,以观ㄧ沧海B.①云ㄧ青青兮ㄧ欲雨,水ㄧ澹澹兮ㄧ生烟②好雨ㄧ知ㄧ时节,当春ㄧ乃ㄧ发生③夜久ㄧ语声ㄧ绝,如闻ㄧ泣幽ㄧ咽④绿树ㄧ村西ㄧ合,青山ㄧ郭外ㄧ斜C.①却看ㄧ妻子ㄧ愁何ㄧ在,漫卷ㄧ诗书ㄧ喜欲ㄧ狂②南朝ㄧ四百ㄧ八十ㄧ寺,多少ㄧ楼台ㄧ烟雨ㄧ中③银瓶ㄧ乍破ㄧ水浆ㄧ迸,铁骑ㄧ突出ㄧ刀枪ㄧ鸣④蒌蒿ㄧ满地ㄧ芦芽ㄧ短,正是ㄧ河豚ㄧ欲上ㄧ时D.①江山ㄧ如画,一时ㄧ多少ㄧ豪杰②元嘉ㄧ草草,封ㄧ锒居胥③念去去ㄧ千里ㄧ烟波,暮霭ㄧ沉沉ㄧ楚天阔④淮左ㄧ名都,竹西ㄧ佳处2.下面词牌名、作者名全对的一组是:()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②寒蝉凄切,对长亭晚③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④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⑤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⑥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A.水调歌头毛泽东雨霖铃苏轼清平乐李清照扬州慢柳永忆江南张志和西江月范仲淹B.沁园春柳亚子扬州慢柳永如梦令张志和雨霖铃姜夔渔歌子白居易浣溪沙辛弃疾C.念奴娇郭沫若水调歌头李清照清平乐辛弃疾西江月苏轼渔家傲范仲淹浣溪沙张志和D.沁园春毛泽东雨霖铃柳永如梦令李清照扬州慢姜夔渔歌子张志和西江月辛弃疾3.对“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理解正确的是:()A.这是词人送行情人的心理的描写。

她想到词人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浩渺的江面,更不舍让词人离去。

B.这是两人的心理活动。

两人想到词人离去,将孤独地漂流在遥远浩渺江面,更不舍分离。

C.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

词人想象离别后的广阔天地,强自解脱离别之苦。

D.这是词人的心理活动。

词人想象到此去将孤独地乘一叶扁舟漂流在遥远江面,更不舍离开情人。

李清照词两首训练提高题

李清照词两首训练提高题

李清照词两首训练提高题 1.背诵默写: (1)《醉花阴》描写借酒浇愁的诗句 是 , 。

以花喻人的诗句是 , , 。

(2)《声声慢》中的叠字句开头是 , , 。

中间是 , , 。

(3)《醉花阴》点出词眼的诗句是 。

《声声慢》点出词眼的诗句是 , 。

2.请找出《醉花阴》《声声慢》描写节令特征的词句。

答: 3.《声声慢》词开头十四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是全词最为精彩的部分。

请你仔细品味,说说下面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1)其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

“寻寻觅 觅”,声音从低升高,“冷冷清清”,声音由高而下,“凄凄惨参戚戚。

”声音 又是一个从低到高,然后由高而下的转换,尤其到最后,声音越来越低,音节也 越拉越长,使人有快要窒息的感觉。

作者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音词,通过复沓 重叠, 使声音发生起伏跌宕和声韵平仄变换, 细腻地描写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2)“寻寻觅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孤独徘徊的身影在眼前晃动──她 在追寻什么呢?“冷冷清清”, 展现的是一幅冷清凄凉的景象──家徒四壁, 空 空荡荡,一无所获。

“凄凄惨参戚戚。

”再一次刻画了作者悲惨凄凉、寂寞惆怅 的心绪。

总之,作者连续使用十四个字的叠音词,将一个孤苦无依的老妇人的形 象和悲伤惨痛的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3)“寻寻觅觅”是第一层,写词人在一种幻觉状态下的行动。

“冷冷清 清”是第二层, 写环境, 说明寻找一无所获的原因。

“凄凄惨惨戚戚”是第三层, 写寻找一无所获后的心情。

(4)“寻寻觅觅”是描写词人在幻觉神态之下的行动,词人缘何会有这样 的幻觉?只能有一种解释, 写丈夫新亡之后, 词人在极度悲伤神情恍惚之中寻觅 丈夫。

4.下面是对《醉花阴》《声声慢》这两首词所作的一些分析,其中有误的 项有() (1)“怎敌他晚来风急”,有的版本是“怎敌他晓来风急”,这里仅一字 之差,对词的意境没有什么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二首》知识要点与能力训练【学习要点】一、了解这两首词的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词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词的意境。

三、了解炼字炼句的精妙。

四、背诵这两首词。

【背景知识】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

父亲李格非是学者,母亲也善于写文章。

在家庭的熏陶下,李清照多才多艺,能诗善画。

她18岁时嫁给太学生赵明诚,赵爱好金石之学,文化修养也很高。

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常在一起诗词唱和,欣赏金石拓片。

后来金兵入侵,黄河南北相继沦陷,夫妇逃往南方。

在混乱局势中赵明诚接受湖州太守的任命,在赴任途中患病不愈,死于建康(今南京)。

此后李清照便只身飘泊在杭州、越州(今绍兴)、台州和金华一带,在凄凉困苦中度过了晚年。

李清照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是典型的婉约派词人。

她写过一篇《词论》,对于北宋以来的主要词人,如柳永、晏殊、欧阳修和苏轼分别提出了批评,认为他们“然皆句读不茸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

她主张“词别是一家”,不能像诗那样可以有无所不包的广阔题材,因而她的词在艺术上虽取得很高的成就,但在思想内容上终不免有所局限。

【重点字词】1、读准下列加粗字的读音永昼(zhòu)暗香(ònxiōng)盈袖(yíng)消魂(hún)雨疏风骤(shū zhòu)2、理解下列词语永昼:漫长的白天。

东篱:指种花的地方。

消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

黄花:菊花。

【重点解读】醉花阴这首词表达了佳节怀人之思。

上片前两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写的是眼前实景,同时也透露了作者的内心感受。

可以想象得到,在天气阴霾的日子里,女主人公愁闷终日;铜炉里的香料慢慢地燃尽,更令她觉得时间难捱。

“永昼”“销”传达的都是时间概念。

“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蕴涵着对时光流逝的感伤情绪。

紧接着“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再补叙节序变化,令人备感惆怅。

下片第一句“东篱把酒黄昏后”即转换空间,从室内到庭院。

“东篱”指地点,同时也是“菊花”的代称(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有“采菊东篱下”的诗句)。

因为陶渊明的关系,这句词塑造出的人物形象不沾一点脂粉气,而透出一些文人士子的随意与洒脱。

下一句“有暗香盈袖”,暗含佳节思亲的情绪。

《古诗十九首·庭中有奇树》中有“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正是借折花赠远以表达怀人之思。

至此,诗人虽未明言感时怀人的心绪,但她的孤独寂寞之感,伤时叹逝之情,已寓于字里行间。

词人把节日离索的深沉感情留在结尾处,使高峰突起,扣人心弦。

“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四字,既写情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

黄花在西风夕照中摇落,此时词人既惜花,又自怜;“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如梦令这首词充分体现出词人对春天、对大自然的珍惜之情。

词的内容非常简单,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院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而花瓣凋零了。

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以“海棠依旧”。

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

“绿肥红瘦”,形象地反映出词人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不仅语言精练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了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

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

全词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出女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平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

(选自《宋词三百首》,黑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研讨与练习】一、朗读这两首词,体会“人比黄花瘦”和“应是绿肥红瘦”中两个“瘦”字的含义。

此题旨在让我们揣摩关键字词的含义,理解词人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人比黄花瘦”中的“瘦”字,不但写出词人外在的消瘦,而且写出词人的憔悴和内心的忧郁。

“应是绿肥红瘦”中的“瘦”字,是拟人的写法,在于写出花儿的凋谢和枯萎的形象,并蕴涵词人的郁闷心情。

二、细读《如梦令》,根据词中情境编一段词人与侍女的对话。

此题旨在训练我们理解词意,展开想象,进行表述的能力。

【参考答案】略。

三、背诵这两首词。

略。

【有关资料】词作赏析(一)《醉花阴》李清照的重阳《醉花阴》词相传有一个故事:“易安以重阳《醉花阴》词函致明诚。

明诚叹赏,自愧弗逮,务欲胜之,一切谢客,忘食忘寝者三日夜,得五十阕,杂易安作以示友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三句绝佳’。

明诚诘之,答曰:‘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正易安作也”(见元代伊世珍《嫏嬛记》)。

这个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但是它说明这首词最好的是最后三句。

现在先看看它的全首。

词的开头,描写一系列美好的景物,美好的环境。

“薄雾浓云”是比喻香炉出来的香烟。

可是香雾迷蒙反而使人发愁,觉得白天的时间是那样长。

这里已经点出她虽然处在舒适的环境中,但是心中仍有愁闷。

“佳节又重阳”三句,点出时间是凉爽的秋夜。

“纱厨”是室内的精致装置,在镂空的木隔断上糊以碧纱或彩绘。

下片开头两句写重阳对酒赏菊。

“东篱”用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诗意。

“人比黄花瘦”的“黄花”,指菊花。

《礼记·月令》:“鞠(菊)有黄花”。

“有暗香盈袖”也是指菊花。

从开头到此,都是写好环境、好光景:有金兽焚香,有“玉枕纱厨”,并且对酒赏花,这正是他们青春夫妻在重阳佳节共度的好环境。

然而现在夫妻离别,这佳节美景反而勾引起人的离愁别恨。

全首词只是写美好环境中的愁闷心情,突出这些美好的景物的描写,目的是加强刻画她的离愁。

在末了三句里,“人比黄花瘦”一句是警句。

“瘦”字并且是词眼。

词眼犹人之眼目,它是全词精神集中表现的地方。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以后,夫妻感情甚笃。

他们一起研究文艺学、金石学,生活美满。

婚后不久,明诚离家远游,清照不忍相别。

这首词没有明写相思,而以深婉含蓄笔墨出之。

词一开头“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愁”字,就已点出离愁。

由于爱人不在身边,她白天是焚香闷坐,黄昏后把酒对菊,独自一人,更添惆怅,更觉魂销。

最后用“人比黄花瘦”结束全篇,“瘦”字和首句的“愁”字相呼应。

因为有刻骨的离愁,所以衣带渐宽,腰肢瘦损。

“人比黄花瘦”五字,以生动的形象来表达感情,而“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含意,自在其中。

在诗词中,作为警句,一般是不轻易拿出来的。

这句“人比黄花瘦”之所以能给人深刻的印象,除了它本身运用比喻,描写出鲜明的人物形象之外,句子安排得妥当,也是其原因之一。

她在这个结句的前面,先用一句“莫道不消魂”带动语气的句子作引,再加一句写动态的“帘卷西风”,这以后,才拿出“人比黄花瘦”的警句来。

人物到最后才出现。

这警句不是孤立的,三句联成一气,前面两句环绕后面一句,起到绿叶红花的作用。

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好像电影中的一个特写镜头,形象性很强。

这首词末了一个“瘦”字,归结全首词的情意,上面种种景物描写,都是为了表达这点精神,因而它确实称得上是“词眼”。

以炼字来说,李清照另有《如梦令》“绿肥红瘦”之句,为人所传诵。

这里她说的“人比黄花瘦”一句,也是前人未曾说过的,有它突出的创造性。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北京燕山出版社1987年版)(二)《如梦令》这是一首写女词人闺中生活的小词。

词意与唐孟浩然五绝《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和唐韩偓五绝《懒起》“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倒卧卷帘看。

”二诗相似。

它揭示女词人对大自然变化的敏感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关怀。

内容曲折而含蓄,语言深美而自然,笔调跌宕而有致。

请看她写景:“雨疏风骤”,雨小而风急;写人:“浓睡”、“残酒”,睡得香甜而残醉未醒;写花:“绿肥红瘦”,绿代指叶,红代指花,暮春时节,叶儿茂盛了,花儿稀少了;如此精心刻意地选择对立统一的形象和词语,相彰并比地渲染和形容,给读者更加鲜明醒豁的印象。

其中尤以“绿肥红瘦”一语最为清新。

色泽浓艳,形象逼真,从来没有为人道过。

甚至在用韵上,依律上、去可以互押。

但作者哪怕在这方面也用心做到上、去递换使用,像“骤”、“酒”、“旧”、“否”、“瘦”,抑扬相间,跌宕入耳。

再看词中的问答,“卷帘人”指正在卷帘的侍女。

“试问卷帘人”,引出女主人公与侍女的一番对话。

“却道‘海棠依旧’”,是答语。

问语省去,从答语中可知问的是:“经过一夜风雨的海棠究竟怎么样了?”问答显然不相称,问得多情,答得淡漠。

因答语的漫不经心,逼出一句更加多情的“知否?知否?”来。

《如梦令》小词,安顿两个叠句短语最难。

然而这里的“知否?知否?”口气宛然,浑成天巧,非圣于词者,不能到此。

女主人公出于对花的关心,问得那么认真;出于惜花的心情,驳得那么恳切。

结句“应是绿肥红瘦”,是她脑中浮现的景象和感受。

“绿肥红瘦”四个字,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

蕴积了她对春光一瞬和好花不常的无限惋惜心情;体现了女词人的纯净心灵和高雅情趣。

仅一首小词,寥寥数语,就能在描摹中寓深美主题,流露了女词人惜春而不伤春的情愫;在锤炼中出天然言语,显示了女词人的创造心力;在短幅中藏无数曲折,传神而有致;在韵律中求抑扬声调,传情而动听。

四美具备,堪称词中楷模。

(选自《唐宋词鉴赏辞典》,江西古籍出版社出版)【同步练习】一、课内阅读如梦令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1、诗词都讲言简意丰,通过读者去想象补充才有味道。

“浓睡不消残酒”一句,它包含哪些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绿肥红瘦”一语为人称道,它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通俗自然,清新别致,广为传诵。

其主要表现方法是什么?它抒写了诗人怎样的情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拓展阅读下列词,完成后面题目。

(一)永遇乐李清照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霄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 ,,。

中州盛日。

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

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4、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流落临安(杭州)所写。

上片的最后三句,应是哪一项()A. 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B. 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