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管道布置与定位的设计要求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管道布置与定位的设计要求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多样化的管线需求和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综合管理能力而建设的一种地下综合通道工程。
管道布置与定位是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工程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经济性。
本文将从地下管道布置、管道定位、管道间距和管道分区等方面论述城市综合管廊工程技术规范中对管道布置与定位的设计要求。
1. 地下管道布置地下管道布置是指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如何合理布置各种管道。
首先,根据不同管道的功能和作用,分别确定各个管道的布置位置。
例如,自来水管道应优先布置在居民区,电缆管道应优先布置在商业区等。
其次,要充分考虑地下管道与地铁、地下车库等地下结构的相互关系,避免冲突和干扰。
最后,要考虑管道的交通便利性,尽量减少管道的弯曲和转角,提高管道的通行能力。
2. 管道定位管道定位是指确定管道在综合管廊中具体的位置和方向。
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管道的定位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尽量减少管道的交叉,避免不同管道之间的干扰和冲突。
其次,要根据不同管道的特点确定其最佳的定位深度,以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最后,要考虑管道的维护和检修便利性,合理设置进出口和检修口,方便对管道进行维护和修理。
3. 管道间距管道间距是指同一条综合管廊中不同管道之间的距离。
合理的管道间距设计有助于减少管道之间的干扰和冲突,提高管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管道间距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根据管道的直径、材质和功能等特点确定合适的管道间距。
一般来说,大直径、重要功能的管道间距可以相对大一些。
其次,要考虑管道的维护和检修便利性,合理设置间距,方便对管道进行维护和修理。
4. 管道分区管道分区是指根据城市综合管廊的不同功能,将管道划分为不同的区域。
合理的管道分区设计有助于提高工程的管理效率和安全性。
在城市综合管廊工程中,管道分区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首先,要根据管道的功能和特点确定合适的分区方式和范围。
管道排列基本原则和方法

管道排列基本原则1垂直面排列
热介质管道在上,冷介质管道在下热相
无腐蚀介质在上,有腐蚀介质在下有
小管道尽量支撑在大管道上方或者吊在大管道下方大力
气体管道在上,液体管道在下泄是料
不经常检修的在上,经常检修的在下减
高压介质在上,低压介质在下因小管
保温管道在上,不保温管道在下因管
金属管道在上,非金属管道在下非公用工程管道在上,工艺管道在下便2水平排列(尤其对于必须室内沿墙布置管线)
大管道靠墙柱,小管道靠外载常温管道靠墙,保温管道靠外
热不经常检修的靠内,经常检修的靠外检高压管道靠墙,低压管道靠外配。
管廊设计及管道设计的避让原则

管廊设计及管道设计的避让原则一、管廊高度的设计(1)横穿道路上空:次要道路4.5;主要道路6m以上;铁路7m以上;检修通道的净高不小于3.1m。
(2)下部设备高度:泵周围至少需要2.5m;换热器上5.5m;管廊上管道与设备相连时,最小净高为3.5m。
(3)考虑横梁结构和断面型式: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间距为1-1.5m。
装置间管廊高度,需考虑跨越区域,全厂采用一个标准,与其他装置协调。
二、管廊高度的设计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子根数和管径大小决定(最密集处),并加一定的余量(20%)。
同时考虑:(1)管廊下设备和通道。
(2)管间距:不同文献规范计算方法不同。
一般管廊宽度为6-10m,超过9m采用部分或全部双层管廊。
三、管架结构有单柱管架和双柱管架之分。
宽度规定,单柱管架宽度系类为0.5、1、1.5、2、3米;双柱管架宽度系列为3、4、6、8米。
采用单根钢管或者钢筋混凝土立柱加钢梁结构,大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四、管廊的柱距和管架的跨距(1)管廊的柱距与管架的跨距由敷设在其上的管道所产生的弯曲应力和挠度决定;(2)管廊的柱距和管架的跨距由敷设在其上的最小管子的允许跨度或用多数管子的允许跨度确定。
(3)管架的跨距用6-8m,DN40以下的管道用3-4m。
四、管廊上管道的布置虑管径大小因素:大口径管道尽量靠近管廊柱子,单柱管架管道均匀布置在管架柱子两侧。
考虑设备位置因素:与相连接的设备相适应,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中央。
考虑被输送物料的性质因素:低温管、不宜受热管与热管道分开布置,腐蚀性介质敷设在下层。
考虑热应力的影响:高温管道、常温管道按吹扫介质温度考虑热膨胀量、高温大口径在外侧。
考虑仪表管道、动力电缆的安全:工艺区敷设地下电缆,有腐蚀性液体渗入的地方,采用架空槽板敷设,仪表管线同电缆一起考虑。
电缆不允许布置在热管道附近或者输送腐蚀性介质下方,一般敷设在管廊走道的下面或者管廊柱子外侧。
五、装置中主管廊宽度、跨度和高度的确定应考虑因素(1)管廊的宽度1)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道的数量和管径的大小确定。
地下综合管廊设计

地下综合管廊设计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各类管线及设备的布置和维护任务。
其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功能性、安全性、可维护性、经济性等多方面因素,以满足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需求。
本文将以地下综合管廊设计为主题,介绍其设计原则、布局规划、施工技术等相关内容。
一、设计原则1.功能性:地下综合管廊的主要功能是集中布置各类管线,包括供水、排水、燃气、电力、通信等。
设计时应考虑各管线的布置顺序、距离和互相之间的干扰等因素,确保各项管线能够独立运行、互不干扰。
2.安全性: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应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确保管廊的结构安全、防火性能良好,并采取合适的防水、防潮措施。
另外,应考虑紧急疏散通道、消防设备等的设置,确保人员安全。
3.可维护性:管廊内的管线需要定期检修和维护,因此设计时应考虑易于维修和更换的通道,设立适当的检修孔和维修通道,以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操作和维护工作。
4.经济性:地下综合管廊的设计应尽可能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合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和空间资源,避免浪费。
二、布局规划1.管廊布置:地下综合管廊的布置应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各项管线的布局需求进行合理的规划。
可以采用分段布置或网格布置等方式,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管道的长度、宽度、深度等参数。
2.进出口设置:地下综合管廊需要设置进出口,方便管线的进出和维护。
进出口应尽可能沿着主要道路或地铁线路布置,方便运输和维护工作。
3.通风与透光:地下综合管廊内空气流通和采光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可以采取自然通风和人工通风相结合的方式,设计合适的通风口和采光窗,确保管廊内空气流通良好且有足够的自然光线。
4.配套设施:地下综合管廊通常还需要设置相关的配套设施,如控制中心、监控系统、消防设施等。
这些设施的设置应满足功能性、安全性和可维护性的要求。
三、施工技术1.地质勘察:地下综合管廊的施工之前,需要进行详细的地质勘察工作,了解地下地质情况、地下水位、土壤质量等信息,以便更好地进行设计和施工。
管廊设计及管道设计的17个避让原则

管廊设计及管道设计的17个避让原则管廊设计及管道设计的17个避让原则一、管廊高度的设计(1)横穿道路上空:次要道路4.5;主要道路6m以上;铁路7m以上;检修通道的净高不小于3.1m。
(2)下部设备高度:泵周围至少需要2.5m;换热器上5.5m;管廊上管道与设备相连时,最小净高为3.5m。
(3)考虑横梁结构和断面型式:对于双层管廊,上下层间距为1-1.5m。
装置间管廊高度,需考虑跨越区域,全厂采用一个标准,与其他装置协调。
二、管廊高度的设计管廊的宽度主要由管子根数和管径大小决定(最密集处),并加一定的余量(20%)。
同时考虑:(1)管廊下设备和通道。
(2)管间距:不同文献规范计算方法不同。
一般管廊宽度为6-10m,超过9m采用部分或全部双层管廊。
三、管架结构有单柱管架和双柱管架之分。
宽度规定,单柱管架宽度系类为0.5、1、1.5、2、3米;双柱管架宽度系列为3、4、6、8米。
采用单根钢管或者钢筋混凝土立柱加钢梁结构,大型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四、管廊的柱距和管架的跨距(1)管廊的柱距与管架的跨距由敷设在其上的管道所产生的弯曲应力和挠度决定;(2)管廊的柱距和管架的跨距由敷设在其上的最小管子的允许跨度或用多数管子的允许跨度确定。
(3)管架的跨距用6-8m,DN40以下的管道用3-4m。
四、管廊上管道的布置虑管径大小因素:大口径管道尽量靠近管廊柱子,单柱管架管道均匀布置在管架柱子两侧。
考虑设备位置因素:与相连接的设备相适应,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中央。
考虑被输送物料的性质因素:低温管、不宜受热管与热管道分开布置,腐蚀性介质敷设在下层。
考虑热应力的影响:高温管道、常温管道按吹扫介质温度考虑热膨胀量、高温大口径在外侧。
考虑仪表管道、动力电缆的安全:工艺区敷设地下电缆,有腐蚀性液体渗入的地方,采用架空槽板敷设,仪表管线同电缆一起考虑。
电缆不允许布置在热管道附近或者输送腐蚀性介质下方,一般敷设在管廊走道的下面或者管廊柱子外侧。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与布置规范

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与布置规范城市综合管廊是一种综合利用地下空间的设施,通过将各类管线集中在同一通道内,提供了更加高效、节约空间的城市基础设施解决方案。
为了确保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与布置具有规范性和安全性,以下是关于城市综合管廊工程设计与布置规范的一些要求。
一、工程设计与布置原则1. 综合利用原则:城市综合管廊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各类管线的需求,在确保相互协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利用地下空间资源。
2. 安全性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地下水位、地表荷载等因素,确保管廊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
3. 灵活性原则:设计应充分考虑未来管线的新增、改造等需求,并预留适当的空间和通道,以便进行后期维护和更新。
二、工程设计要求1. 设计方案: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规划、环境、地质和地下空间利用等方面的因素,制定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2. 管廊尺寸:根据管道的类型和数量,确定管廊的宽度、高度和通道数量,并确保足够的空间用于维护和检修作业。
3. 管廊布局:根据不同管道的特点和功能,合理布置管廊内的管线,确保各类管道之间的安全距离。
4. 排水系统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考虑管廊的排水系统,包括雨水和污水的排放管道,以及防汛设施的设置。
5. 通风系统设计:在管廊内部设置合理的通风系统,确保管廊内有足够的新鲜空气流通,减轻管廊内的温度和湿度。
三、工程布置要求1. 空间布置:按照设计方案,合理安排各类管道的布置,确保管廊内的管线减少交叉干扰,方便维护和管理。
2. 安全出口:合理设置安全出口,确保在紧急情况下人员能够快速撤离,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3. 标志标识:在管廊内设置清晰的标志标识,包括通道编号、管道种类、维护联系方式等,方便维护人员进行操作。
4. 视觉美化:在设计中充分考虑管廊的外观美观性,可以使用艺术装饰、绿化覆盖等方式,使管廊与周围环境相协调。
四、工程施工与验收1. 施工要求: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文件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
管道布置设计原则

管道布置设计原则1 管道布置基本原则1.1 管道布置设计是将工艺管道及附属公用管道按一定的规则进行空间定位的过程。
GB50160、GB50136及一些相关行业标准规范已给出了这方面的准则。
本附录无意就管道的布置设计作出详细的规定,而仅仅从安全角度对管道布置设计给出了一些规定及一些指导性的实践经验。
1.2 管道布置基本原则:a) 符合管道及仪表控制流程设计的要求;b) 应符合有关的规范、标准;c) 管道布置应统筹规划,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整齐美观;d) 满足施工、操作和维修等方面的要求;e) 在确定进、出装置的管道方位与敷设方式时,应做到内外协调;f) 厂区内的全厂性管道的敷设,应与厂区内的装置(单元)、道路、建筑物、构筑物等协调,避免管道包围装置(单元),减少管道与铁路、道路的交叉;g) 永久性的地上、地下管道不得穿越或跨越与其无关的工艺装置、系统单元或储罐组;h) 管道布置应满足管道柔性及设备、机泵管口允许的作用力和力矩要求,且应使管道短,弯头数量少;i) 管道布置宜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减少“气袋”或“液袋”,否则应根据操作检修要求设置放空或放净。
管道布置应减少死区。
j) 管道布置中应能承受各种动力荷载,控制管道的振动,如:风荷载、地震引起的水平力、压力脉动、机器共振等,在地震区设计的管道应符合国家现行抗震标准规定;k) 管道布置和支承点设置应同时考虑所能承受外部或内部的动力荷载。
支承应可靠,不应发生管道与其支承件脱离、管道扭曲、下垂或立管不垂直等现象;l) 管道的净空高度、净距及埋设深度应符合现行有关标准;m) 阀门应布置在容易接近、便于操作和检修的地方。
成排管道上的阀门应集中布置,并设置操作平台及梯子。
应尽量减少阀门延伸杆或链轮操作。
如要采用,不能阻挡操作通道;n) 管道布置不应妨碍设备、机泵及其内部构件的安装、检修;o) 安全喷淋洗眼器应根据腐蚀性介质或有毒介质的性质、操作特点和防护要求等设置,其服务半径范围不应大于15m;p) 软管站应根据需要设置,站内可包括蒸汽、新鲜水、装置空气和氮气,其服务半径的范围宜为15m~20m;q) 金属管道除与阀门、仪表、设备等需要用法兰或螺纹连接者外,应尽量采用焊接连接。
管廊高点排空设置原则

管廊高点排空设置原则管道系统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排空,特别是在管道中存在高低波动、长度较长或规格较大、用途和环境不同的情况下,高点排气的设置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是关于管廊高点排气设置的原则:1. 必要性和作用:管道高点排气的设置是为了避免空气锁死,确保管道正常运行。
空气锁死可能导致管道堵塞和设备失效,因此通过设置高点排气,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保证管道通畅运行。
2. 设置位置和数量:管道的高低波动:在管道高低波动的地方设置高点排气,以更好地达到通气效果。
管道的长度和规格:长度较长或规格较大的管道需要设置更多的高点排气,以保证排气效果。
管道的用途和位置:根据不同用途和环境,合理设置高点排气的数量和位置,考虑到制药工业和污水处理等的不同需求。
3. 安装要求:位置选择:高点排气口需设置在管道的最高点,如果存在多个高点,需要设置多个排气口。
阀门控制:在排气口的位置选择适当的阀门进行控制,以避免大量气体或液体泄漏。
口径大小:排气口的大小应根据管道尺寸和流量确定,确保排气效果。
材料选择:排气口和阀门的材料应选择耐腐蚀、密封性好的材料,以确保安全可靠。
4. 管廊的布置原则:形式选择:根据设备数量,可以采用一端式、直通式、L型、T 型或Π型等形式的管廊。
结构形式:管廊可分为独立式和纵梁式,材料可选择混凝土、钢管或组合管廊。
位置和方向:管廊应位于能联系主要设备的位置,宜平行于装置的长边,并满足道路、消防通道、管道、电缆沟等的要求。
5. 管廊的布置要求:上方空间利用:管廊上方可布置空冷器,下方可布置泵、换热器等,但需符合相关规定。
净高要求:管廊下作为消防通道时,净高不应小于4.5m。
宽度和柱距:宽度应满足管道数量、管径、槽架所需、预留管道等要求,柱距宜为6m~9m。
层间距和错层:多层管廊的层间距和错层宜根据管径、结构和装置规模等确定,以满足通风和操作要求。
通过以上原则的合理应用,可以确保管道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维护,有效避免了空气锁死等问题的发生,提高了管道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1管廊上管道布置的原则是什么?
答:
一、(1)大直径管道应靠近管廊柱子布置;
(2)小直径、气体管道、公用工程管道直布置在省廊中间;
(3)工艺管道宜布置在与省廊相连接的设备一侧;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连接的设备管口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
(4)需设置“Ⅱ”型补偿器的高温管道,应布置在靠近柱子处,且‘Ⅱ”型补偿器宜集中设置;
(5)低温介质管道和液化烃管道,不应靠近热管道布置;也不要布置在热管道的正上方;
(6)对于双层管廊,气体管道、热管道、公用工程管道、泄压总管、火炬干管、仪表和电气电缆糟架等宜布置在上层;一般工艺管道、腐蚀性介质管道、低温管道等直布置在下层;
(7)管廊上管道设计时,应留10%-20%裕量。
二、(1)大口径管道应尽量靠近管廊柱子布置或布置在管廊柱子上方,以使管架的横梁承受较小的弯矩。
(2)比较经济合理的设备平面布置都是在管廊两侧按工艺流程顺序布置设备,因而顺理成章地与管廊左侧设备联系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左侧而与右侧设备联系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右侧。
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管廊中间,易于向两侧引出。
(3)对于双层管廊,通常气体管道、热的管道宜布置在上层;液体的、冷的、液化烃、化学药剂及其他有腐蚀性介质的管道宜布置在下层。
因此,公用工程管道中的蒸汽、压缩空气、氮气、氧气及其他工艺气体管道宜布置在上层;新鲜水、循环水等液体公用工程管道布置在下层或上层。
工艺管道视其两端所联系的设备嘴子的标高可以布置在上层或下层以便做到步步高或步步低。
(4)管廊在进出装置处通常有较多的阀门,应设置操作平台,平台宜位于管道上方。
对于双层管廊,在装置边界处应尽可能将双层合并成单层以便布置平台。
必要时沿管廊走向也应设操作检修通道。
有孔板的管道宜布置在管廊上方靠近走台处或靠近管廊的柱、架以便设平台和梯子。
(5)敷设在管廊上的电缆槽架不允许布置在热管道附近或腐蚀性介质管道的下方。
一般仪表管缆槽架敷设在管廊柱子的外侧。
甲类气体、高温气体、氧气、低闪点介质管道应尽可能远离电缆仪表管缆的槽架。
为防止电磁感应。
电缆、仪表管缆的槽架不宜相邻布置,必要时两槽架的净距不应小于1m。
(6)需要热补偿的管道不能局限于在管廊范围内考虑其补偿方式,应当从管道的起点至终点对整个管系进行分析以便确定合理的补偿方案。
补偿器应高出管廊上其他管道
500-700mm。
把高温、口径大的管道布置在管廊外侧。
当管廊宽度较大时,这些需要补偿的管道位置需适中,以免弯管伸出的臂长过长。
因为弯管的臂通常是支承在管廊的侧梁上的。
(7)个别大直径管道进入管廊改变标高有困难时可以平拐进入管廊的边缘或沿管廊柱外侧布置。
管廊上的管道改变管径时应采用偏心大小头以保持管低标高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