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与色温的知识
色彩物理属性总结

色彩物理属性总结1. 色彩的基本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颜色。
颜色是人类视觉系统对光的感知结果。
颜色的出现与光的特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了解色彩的物理属性对理解颜色的形成和表现有着重要的意义。
2. 光的三原色色彩的基本要素有三个:红色、绿色和蓝色,简称RGB。
这三个颜色被称为光的三原色。
通过合理地调配这三种颜色的比例,我们可以合成出所有其他颜色,并且能够还原出原始的白光。
3. 颜色的可见光谱可见光谱是一种连续波长的光波集合,从红到紫分布在空间中形成一个连续的曲线。
这条曲线对应了不同波长的光波经过物体反射、折射、散射等过程后形成的光谱。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对应的波长较长,蓝色对应的波长较短,紫色位于光谱的一端。
不同的颜色对应着不同的波长区间,这也是导致人们观察到不同颜色的原因。
4. 光的折射和反射当光线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现象。
折射现象是由不同介质的光速不同所引起的。
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
与折射相似,光线在与物体表面发生碰撞时也会发生反射现象。
通过反射,我们才能看到物体的颜色。
5. 色彩的亮度色彩的亮度在物理学中指的是光的强度,或者说是光的亮暗程度。
亮度由光的强弱决定,与颜色的明暗程度有关。
当光的强度较大时,我们觉得光线明亮,当光的强度较小时,我们觉得光线暗淡。
亮度可以通过改变光的强度来进行调节。
在显示器等设备上,我们可以通过调节亮度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
6. 色彩的饱和度色彩的饱和度定义了颜色的纯度或者说浓度。
饱和度越高,颜色就越“纯粹”,越饱和。
饱和度较高的颜色在色彩空间中相对突出,而饱和度较低的颜色则相对较暗。
通过控制颜色的饱和度,我们可以调节视觉效果的明暗程度和柔和程度。
在图像处理和设计中,饱和度的调整可以对图像进行艺术化处理,增强图像的观赏性。
7. 色彩的色温色温是指物体投射或反射出的光线的明亮和暖寒感觉的程度。
色温与光的波长有关,我们通常将色温分为冷色调和暖色调两种。
色彩基础知识讲解面试

色彩基础知识讲解面试一、引言在设计行业,色彩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它能够直接影响作品的整体效果和表达的意义。
因此,在设计师的面试中,对于色彩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针对色彩基础知识,在面试时需要了解和回答的问题进行讲解,帮助读者更好地应对相关面试。
二、色彩的基本概念1. 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由三个要素构成,分别是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色相:指色彩的种类,如红、绿、蓝等。
•明度:指色彩的亮度,也就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饱和度:指色彩的纯度,即色彩的鲜艳程度。
2. 色彩的色温色温是指色彩的冷暖程度,可以分为暖色调和冷色调两种。
•暖色调:如红、黄、橙等,给人温暖、活泼的感觉。
•冷色调:如蓝、绿、紫等,给人冷静、安静的感觉。
3. 色彩的配色原则在设计中,色彩的搭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介绍几个常用的配色原则。
•对比配色:使用互补色或相邻色进行搭配,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
•类同配色:使用相近的色相进行搭配,可以产生和谐的效果。
•单一配色:使用同一种颜色的不同明度和饱和度进行搭配,可以产生简洁的效果。
三、色彩的心理效应1. 色彩的情绪表达不同的色彩会引发人们不同的情绪和感受。
•红色:充满激情和活力,常用于传递紧急、热烈的信息。
•蓝色:冷静、安全感,常用于传递稳定、清晰的信息。
•黄色:明亮、活泼,常用于传递快乐、活力的信息。
•绿色:平和、和谐,常用于传递自然、健康的信息。
2. 色彩的文化意义不同的文化对于色彩的理解和意义也存在差异。
•红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喜庆和热情,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代表危险和情绪激动。
•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纯洁和祥和,但在西方文化中可能代表空虚和冷漠。
四、面试常见问题及回答1. 什么是色彩的三要素?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相、明度和饱和度。
2. 色彩的冷暖程度如何表达?色彩的冷暖程度通过色温来表达,暖色调和冷色调可以用来区分。
3. 色彩的配色原则有哪些?常见的配色原则有对比配色、类同配色和单一配色。
色度学基础(色温)

饱和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色彩的纯度。饱和度取决于该色中含色成分和消色成分 (灰色)的比例。含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大;消色成分越大,饱和度越小。
Brightness亮度
彩色三要素
Hue Lightness Saturation
混色规律及实现方法
相加混色——光的合成,各分色的光谱成分相加,彩色电视就是利用红、绿、蓝三基
表色系统
显色系统(Color Appearance System) (按照所见颜色的心理感受对颜色进行分类、整理)
混色系统 (根据光的混色实验,按照必要的基准色光的混和 量 ,对某种颜色与基准颜色是否相等作出判断)
孟塞尔(Muncell) 表色系统 德国DIN表色系统 瑞典Nature Color system
CIE表色系统 CIE1931RGB CIE1931XYZ CIE1976 L*a*b* CIE1960 L*u*v*
孟塞尔表色系统
竖直方向 ➢中央轴代表明度,它在底盘位置的明度为0,代表黑色;而在中央轴的顶端的照度为102,代表白色;在 此二位置的中间则均分为10等分。由此,照度轴上共有11个刻度。 水平方向 ➢孟塞尔立体的剖面还用横竖线分成很多小格,离中央轴的水平距离则用饱和度表示。饱和度C的竖直有2、 4、6、8、10、12、14。 底盘弧度方向 ➢底盘有五个主要色相:红(R)、黄(Y)、绿(G)、蓝(B)、紫(P)和五个中间色调:黄红(YR)、 绿黄(GY)、蓝绿(BG)、紫蓝(PB)、红紫(RP)。
冷暖色调
生理上的感觉如,红、橙、黄为暖色系;蓝、绿、黑为冷色系。
色温
早霞 黄昏 正午 其它白天时段 白天正午的阴影和月夜 白炽灯 聚光灯 烛光 新闻灯 三基色日光灯 商场日光灯 蜡烛及火光 朝阳及夕阳 家用钨丝灯 日出后一小时阳光
色彩的冷暖与明度变化

色彩的冷暖与明度变化色彩的冷暖与明度变化是色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冷暖色调指的是色彩在视觉上给人带来的温度感受,而明度则是色彩的明暗程度。
随着色彩的冷暖与明度的变化,我们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一、色彩的冷暖变化冷暖色调是通过色彩的色温来区分的,色温的高低决定了色彩给人的冷暖感觉。
在色彩轮中,黄、橙属于暖色调,而绿、蓝、紫属于冷色调。
色温高的暖色调会给人以温暖、亲切的感受,而色温低的冷色调则会给人以冷静、清凉的感觉。
色彩的冷暖变化可以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氛围。
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温馨、激情等正面情感,可以运用温暖色调,例如橙色、红色;而对于冷静、悲伤等负面情感,可以运用冷色调,例如蓝色、紫色。
通过色彩的冷暖变化,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丰富作品的表达。
二、色彩的明度变化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亮度高表示明亮,亮度低表示暗淡。
通过调整色彩的明度,可以改变画面的明暗对比,营造出不同的空间感和形式感。
在绘画中,明度的变化可以用来创造立体感和层次感。
通过在画中运用明暗对比,可以使物体表面显得有立体感,形成明暗过渡的层次感。
明度较高的部分会凸显出来,而明度较低的部分则会被置于背景或阴影中,营造出多层次的空间感和形式感。
同时,明度的变化也可以用来设置焦点和进行强调。
画面中亮度较高的区域会吸引观者的注意力,成为画面的焦点;而亮度较低的区域则会在画面中形成对比,起到强调和衬托的作用。
总结:色彩的冷暖与明度变化是色彩学中的重要概念。
通过调整色彩的冷暖色调和明度,可以创造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和情感表达。
冷暖色调的变化可以带给观者不同的情感体验,明度的变化则可以创造出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艺术创作中,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色彩的冷暖与明度变化,丰富作品的表达,营造出丰富多样的艺术效果。
剪辑技巧如何调整视频的色温和色彩平衡

剪辑技巧如何调整视频的色温和色彩平衡视频剪辑是一项重要的后期制作技术,通过调整视频的色温和色彩平衡,能够改善画面的色彩表现,增强观赏效果。
本文将介绍一些剪辑技巧,帮助您在视频剪辑过程中进行色温和色彩平衡的调整。
一、理解色温和色彩平衡的概念在调整视频的色温和色彩平衡之前,首先需要了解这两个概念的含义。
色温是指图像的整体色调,通常用单位“开尔文(Kelvin)”来表示。
较低的色温会使画面呈现暖色调,而较高的色温则会使画面呈现冷色调。
色彩平衡是指图像中的颜色分布是否均衡。
在色彩平衡调整中,通常会涉及红、绿、蓝三个基本色彩的平衡调整。
二、使用色温调整工具1. 色温滤镜在视频剪辑软件中,通常会提供色温滤镜工具,可通过滑动调节条或输入数值的方式来调整画面的整体色温。
对于呈现暖色调的画面,可以适当增加色温值,而对于呈现冷色调的画面,则可以适度减少色温值。
2. 白平衡调整另一种调整色温的方法是通过白平衡调整工具。
该工具可以根据图像中的白色参考点调整色温。
在拍摄视频时,应尽量选择一个白色参考点,例如白纸或专门的白色卡片。
在后期剪辑时,通过选择该参考点,软件会自动计算并调整画面的色温。
三、调整色彩平衡1. 色彩平衡滤镜色彩平衡滤镜是调整视频色彩平衡的常用工具。
将滤镜应用到视频上后,通常会有三个滑动调节条,分别对应红、绿、蓝三个基本色彩。
通过增加或减少相应颜色的数值,可以调整画面中各种颜色的平衡。
例如,如果画面呈现偏红色调,可以通过减少红色通道的数值,来调整红绿蓝三个颜色之间的平衡。
2. 调整阴影和高光在色彩平衡调整中,还可以对画面中的阴影和高光进行单独的调整。
通常会有阴影调节和高光调节的选项,通过增加或减少对应数值,可以对画面的黑暗部分或明亮部分进行调整,增强画面的层次感。
四、注意调整的细节1. 参考原始素材在调整视频的色温和色彩平衡时,最好参考原始素材,尽可能保持色彩的真实。
如果调整得过于极端,可能会造成画面失真,影响观赏体验。
利用色彩理解色彩理论与调整色温

利用色彩理解色彩理论与调整色温利用色彩:理解色彩理论与调整色温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色彩是无处不在的。
无论是在我们眼前的自然景观,还是电视屏幕上的影像,色彩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对于艺术家、设计师和摄影师来说,理解色彩理论并能够调整色温是至关重要的技能。
本文将探讨利用色彩理解色彩理论以及如何调整色温的方法。
一、色彩理论的基础1. 色轮理论在色彩理论中,色轮是一个基础的概念。
色轮是由一些基本色彩组成的圆形图表,用于表达不同色彩之间的关系。
最常见的色轮是由红、橙、黄、绿、蓝和紫六种基本颜色组成的。
2. 三原色理论三原色理论认为,红色、绿色和蓝色是所有色彩的基础。
通过不同程度的混合这三种颜色,可以得到其他所有的颜色。
3. 互补色理论互补色理论指的是位于色轮对立面的颜色组合。
这些互补色放在一起可以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并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二、如何调整色温1. 色彩温度的理解色温是指光源产生的颜色的特性。
我们常说的“冷色调”和“暖色调”就是指色温的不同。
较高的色温会给人带来冷静、清新的感觉,而较低的色温则更加温暖和舒适。
2. 调整相机白平衡在摄影中,调整相机的白平衡可以改变照片的色温。
通过根据光源类型预先设定相机的白平衡,可以确保图像的色彩表现更准确。
例如,在夕阳下拍摄风景照片时,选择较低的白平衡值可以突出暖色调。
3. 使用滤镜和灯光在影视和摄影创作中,使用滤镜和灯光也可以调整色彩的温度。
例如,使用蓝色滤镜可以为图像增加冷色调,而使用黄色滤镜可以增加暖色调。
同样,使用不同色温的灯光也可以达到类似的效果。
4. 后期调整在数字摄影时代,后期调整已成为必不可少的一步。
通过使用图像处理软件,可以轻松调整照片的色彩温度。
这使得摄影师能够灵活地处理照片,以达到他们想要的效果。
结论色彩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元素,理解色彩理论和调整色温对于艺术家、设计师和摄影师来说都是重要的技能。
通过理解基本的色彩理论、调整相机白平衡、使用滤镜和灯光以及后期调整,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色彩,表达出我们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光源色温与画面色彩控制

(3)晴天阴影处和海拔高的地 区,蓝紫光成分多。
光源色温与摄影摄像之间的关系
1.光源色温与摄像机标定的平 衡色温一致或接近时景物的色彩在画 面中正常还原;
2.光源色温高于摄像机标定的 平衡色温时景物的色彩在画面中色调 偏蓝青;
3.光源色温低于摄像机标定的 平衡色温时景物的色彩在画面中色 调偏橙红。
白平衡调整
白平衡调整概念:指景物在同一 光源照射下,调整数字影像采集设备 三色电信号混合比例,使之与实际光 源的光谱成分协调一致,使景物色彩 正常再现或根据创作意图形成最佳的 色调效果而进行的工作。
调节白平衡有两层意思
分为粗调白和细调白。
(1)粗调白指在白平衡调整过程 中,只根据实际光源的色温值,在摄像 机上选择相应的滤光片,不再进行细微 的调整。
第七章 光源色温与画面色控制
色温的意义
1.色温概念:又称“色温度” 或“光源色温”,是说明热辐射光源 的光谱成分的。可以用绝对温度(K) 或微倒度(MRD)来表示。
2.色温的意义:当实际光源的 光谱成分与完全辐射体(也称绝对黑 体)在某一温度时光谱成分一致或接 近时,就用完全辐射体的温度来表示 该实际光源的光谱成分。
升色温滤光片在摄影摄像中的应用
通常用于日光型彩色片在3200K 或低于3200K的灯光照明条件下使用。 为了使光源色温与日光型彩色片的平 衡色温一致或接近,拍摄时在镜头前 加升色温的雷登80系列滤光片,使景 物色彩正确还原。如果不加,画面色 调会偏橙红。
升色温滤光 片还可用于增强 画面气氛,改变 画面色调,有意 创作出偏冷的色 调效果。如用日 光型彩色片在白 天拍摄夜景效果。
要使所摄景物的色彩在画面中 得到控制,就需要在拍摄时选择合 适的校色温滤光片或进行合理的白 平衡调整。
色温的概念1、色温----光的颜色标志

色温的概念1、色温----光的颜色标志用黑白胶片拍照片,只要根据光的强弱(物体的亮度)定准光圈进行拍摄就行了。
但用彩色胶片和彩色摄像机拍摄,除了正确曝光之外,还要考虑照明被摄对象光线的色温,否则拍出的彩色照片或彩色电视图像就会偏色,不能正确还原景物的色彩。
什么叫色温呢?色温的概念不能从字面上理解,它并不是“色的温度”。
色温是表明白光光源光谱成分的标志。
前面我们讲了,白光是由色光组成的。
生活中的可见光多数是热辐射体发出的。
如太阳光、灯光和蜡烛光等,都可以看做是白光。
但白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这些光源所含的光谱成分不同(光谱成分即光的色彩成分)原故。
色温的量值是怎样规定的呢?科学家把某一光源发出的光和绝对黑体加热到某一温度时发出的光相比较,当二者色成分相同时,就把这时绝对黑体的温度定做该光源的色温。
绝对黑色也叫完全辐射体。
指既不反射也不透射,能把它上面的辐射全部吸收的物体。
由实验得知,当黑体连续加热,温度不断上升时,所发出的光并不是白光,而是带有颜色的色光。
随温度升高变化的顺序是由红-黄-白-兰。
色温的单位用K表示(开尔文第一个字母kehvin),用摄氏-273℃为起点,每升1℃为1K(国际会议上规定不写度K,也不写K度)0℃=273k,3200k=2927℃,人眼对不同色温的光有不同的色感,光源的色温越高,越偏兰,越低越偏红色。
色温这个概念虽然是由热辐射体(绝对黑体)加热后发出的光线彩色成分表示的。
但实际上,可以认为光源的色温和光源的物理温度无关。
道理很简单,一盏钨丝灯发出光的色温大约是3200K,蒙上一层兰纸发出的光色温就升高了,变成5600K了(升高多少根据兰纸的深线而定)因为加一层兰色透明纸后,投射出来的光色彩成分变了,兰光多了,红绿光被蓝纸吸收了,但灯的温度并没有变化。
冷光源色温高,但本身的温度并不高。
彩色摄影和彩色摄像和色温的关系甚为重要。
黑白摄影和摄像不存在色温问题。
无论是拍彩色照片、彩色电影、电视都必须注意照明光源的色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色彩与色温的知识大家在中学物理课中就知道,光线是电磁波,而电磁波的传播强度与其频率和波长有关,频率低波长长受物质衰减的幅度就小,反之就大;白光的电磁波频率波长由各种可视颜色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其中红光的频率最低波长也长,而紫光的频率最高属短波长。
波长越短的光被大气层及尘挨吸收衰减的就越强,反之就弱。
由于地球的圆弧使得高纬度地区的大气层相对光线增加了厚度,高频短波光线被大量衰减,而低频长波光线畅通无阻(见上图低色温区)。
这就是上午和傍晚日光是红黄色的原因。
而上午10时至下午3时这个时段的日光基本上是白光,这段时间就被影视业界称为摄影拍片的黄金时段。
色光科学家测定夏至的陆地和海滨两区域正午时分的日光色温为5000K和5500K,离这段时间前后的色温在4800-5800K之内对彩色影象记录设备产生色偏的影响最小,能够被摄影胶片所记录的色温是:蜡烛色温一般在1800K,白炽灯在3000K(相当于早晨和黄昏),晴天为5200K,阳光直射下5000K,阴天下6500-9000K,深蓝的天空可以到20000K或以上,这就是色温在自然可见光中的时段。
感光胶片或数码相机若想真实模拟人眼所见色彩时,就必须按这些色温时段中的色光分量信息采用胶片自身的宽容度或滤色镜(数码相机用电子白平衡设置)来实现。
其中5000K被世界印刷业公认为标准色温,5500K为感光材料专业标准色温,并以此来观察产品的色彩。
由于色温5000K的RGB值为R89 G78 B61,所以它并不是理想的白光,而5500K 被认为是理想的白光;但只有RGB=1:1:1时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光,也就是说,如果要表现自然界里万物丰富色彩的真谛,光线就必须是中性的,即在三基色绝对平衡的光线下才能表现任何可见物体与景物色彩的真实性!例如,光学科学家由此而研制的6500K(R86 G81 B72)的摄影闪光灯和三基色荧光灯管,以及三基色平衡值更高的氙气灯等,在这个领域里科学家用了漫长的时间才研制出B蓝色LED 器件,使得我们从原先只有RGY发光二极管组成的LED彩色大屏幕那种怪异的颜色进入真正的RGB真彩广场大屏幕演播时代。
然而,这仅仅是人类在光学科学材料上迈进的一步而已,为了达到无大气干扰境界的RGB 平衡,人们又在彩色显示器上使用电子电路技术使三基色荧光粉模拟出RGB=1:1:1的理想白场环境。
而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的RGB图象才能将偏色图象校正到理想颜色上来。
不但如此,在观察色彩照片时还必须在相近于摄影现场的光源下看色,比如正规专业的观片环境要求是在RGB三基色灯管模拟日光的照明下进行。
如果彩色照片冲印店在低色温的钨丝灯泡下观片矫色,相当于早上或旁晚红黄色光线下看景物,矫色时会造成减黄的错误,如将其照片拿到正常日光下看,它就会色偏趋向蓝色,而在普通高色温荧光灯下矫色时,又会造成减青的错误......。
因此大凡只要是处理彩色照片的色偏工作,一定先确定光源的色温基准,使用RGB平衡光源观片,否则纠正色偏就会乱套。
色光知识:阴天和雪天拍摄的彩色照片为什么偏青偏蓝?这个问题还得从电磁波讲起,电磁波还有一个特性是,低频长波段穿透能力强但反射能力很弱,而高频短波段反射和折射能力强,但穿透能力却弱;我们知道,白光中从青色开始波长在250mm以上的色光属于高频光波,它的强度受尘挨、雾气的阻挡衰减较大,但在阴天、雨天和雪天阳光直接照射不到的环境里青色以上的电磁波的反射特别活跃,借助水气微粒的作用,短波长色光能不断反射和折射,将遥远云雾边缘的高频短波光线漫射到整个环境中来,而雪天的晴天环境里青色光的反射与折射可以达到阴天的几百倍,紫外光就更加活跃!实际上高频色光的这个特性随时都存在着的,例如晴天下的阴影环境里,只是在阴天、雪天更加强烈而已。
为什么我说阴天、雨天和雪地阴影的高色温蓝色更加强烈呢,其实高频短波光线平时也存在着,只是因为在平时阳光直射到的物体和景物上的可见光能量(照度)比人眼不可见的高频光强烈,而阴影、室内、雨天等环境里因为没有直射的阳光,因此经反射、折射的高频光在没有直射光线的干扰下更容易被机器记录到而已。
即,凡是不能有效反射直照阳光的地方,其短波长光线的反射相对强烈,例如海洋、无云的天空、雪地阴影、晴天里的阴影、室内、雨天、阴天(色温在9000-20000K)。
有意思的是,通过三棱镜解折分解出来的可见光中的“紫色”是三基色RGB的R与B的混合色M(品红),紫色与红色在色公式模型的色轮上紧挨着红色的地方就是人眼可见光中最长波长与最短波长的截止点,事实上它们在距离和频率波长数据上是背道而驰的,即最低频率的红光以下和最高频率的紫光以上的光是人眼不可见的光线。
讲到这里你就会明白为什么阴天环境下拍摄的照片色温反而会高了并且偏青偏蓝色的原因了;前面说过红光和橙黄色光属于穿透能力强的低频长波电磁波,因此在一定雾气尘挨环境里它们的可见度较高(正是这个原因,所有危险警告灯全用红光,而雾天行车用黄灯光;高频的反射能力还体现在声波上,科学家利用高频电磁波反射特性发明了雷达、利用高频声波的反射特性发明了超声波声纳探测器)。
但长波的穿透能力是相对一定密度的雾气和尘挨而言的,不是什么都能穿透,阴天的云层厚达十几公里,红光的能量不可能将云层穿透照射到大地上,在晴天里一朵白云即可将红光完全遮挡住,但色温在20000K或以上的青蓝色和紫外光可以通过折射漫射到各处而不被人眼所察觉。
人眼看色的“错误”和机器色彩“艺术”:其实人的眼睛看色是有“错误”的,比如在不同色温环境里看颜色时,眼睛会通过大脑不自觉地调整色差,按机器记录色彩来说,白色的东西在不同色温下都一定不是一样白的,但人眼辨别后认为还是白色。
再比如,雪景的阴影,我们在实际现场看到的是暗白色(不同明度的灰色);根据光学透镜成像的科学验证,人眼看物是应该反向的,就因为大脑视觉神经可以调整反像为正像,所以我们才不至于倒着看物,因此人眼看色或成像的正反并不是什么错误,而是生命存在的必然规律!由于彩色感光材料和CCD记录色彩是机器而不是人,所以它们的表现是真实的数据化反映,加之人眼的生理特征对频率高的色光不很敏感(例如接近紫色的青、蓝色),而机器设备具有按数据记录颜色信息的特点,因此我们所拍摄的彩色影象中就出现了平时眼睛看不见的颜色。
此时,为了将设备的机器色适应到人眼习惯上来,除了在感光材料中增加感色滤色层加以抑制衰减外,后期的矫色也是一项重要的补救措施。
模拟人眼所见“错误”的道理有人在讨论彩色照片的偏色问题时,竟然拿阴影是蓝色的彩色照片来证明他看到自然现场阴影的颜色,这很可笑也很幼稚,事实上因为人眼的习惯调节作用在自然雪地现场看到的阴影并不是蓝色的,这个问题早在彩色摄影术刚发明后就有过争辩,因为科技能力有限加之设备记录色的无奈与人为的长期不断灌输,形成即定俗成的所谓的认同标准,以至于形成只要有人对颜色失真说不的时候总会有人跳出来为偏色辩护。
我想用一个事实来抨击在这个领域里的一些杂音,就拿眼睛来讲吧,人眼是双凸单透镜结构的影象摄取器官,景象通过原始简单的眼角膜双凸透镜结像于眼底视觉神经上,我们很难理解一个与普通放大镜一样的生物透镜怎么会那么完美地纠正了像差的畸变,人眼看到的景象为什么比任何精密的照相机的结像分析力高出万倍?其实人眼的结像是通过大脑完美修正过的,这个过程与人眼所见色彩的修正是一同完成的!可喜的是,人类在模仿眼睛摄取景物的机器研制中懂得了怎么去解决像差畸变的技术,比如使用无色的光学玻璃和各种几何形状的单凸、双凸以及凹形多组镜片相互补偿,来模拟人眼所见的完美结像。
说到这里又引出色彩的问题来,为什么我们对影象记录设备的镜头结像要求那么严谨苛刻,容不得半点畸变,而却放任影象记录设备中莫须有的颜色来蹂躏人眼?说白了,偏色矫正的技术和制造精密镜头的技术相比,矫色的难度更高、更使一些人感到无奈而已!话说回来,如果有人说他看到的雪地阴影是蓝色,那我到想问问他:你眼睛看到的完美景象又怎么解释?既然你能看到不经过大脑修正的颜色信息,那么你也应该能看到象机器记录那样的景象弯曲和畸变,但无论怎样事实上你的肉眼并看不到这种像差畸变,除非你大脑出了问题。
深入下去.....既然是学术讨论,那我就多给点例证来将问题说个透彻,上面我用像差畸变说明了大脑修正的存在,这里我再举例说明人眼和大脑配合纠正像差的示例。
电视机发明以来显象管玻璃一直是球面且沿用了半个多世纪,人的大脑视觉神经逐渐习惯了球面体影象,但球面影象所造成的像差曲线人眼仍能明显看得见。
当平面显象管出现后,人眼在摆脱长期球面影象的习惯中竟然“错误”地认为本该是平面影象凹了进去,这种大脑修正和适应的过程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但很快就适应了。
事实上人眼对正面像差畸变的修正上比色差适应修正来得优秀和完美,这是因为你知道本来是直线的东西它绝不会是弯曲的,当原先被畸变弯曲了的影象在显示器上得到纠正后,你会在很短的鉴别中认同它。
但是人眼对机器产生的色差畸变的修正却很怠慢且显得麻木不仁,这是由于视觉的“先占性”决定的,即先影后色的天性——半盲人有光即可行,色彩对他无所谓!现实中视力不好的人都能通过眼镜镜片的视力矫正得到完美清晰的影象,但是色盲就很难得到矫正,而色盲人的视觉像差畸变修正却又和正常人一样的优秀!综上所述,用反向论证的结果是:平时我们可以一眼看出机器记录影象的像差畸变,但却很少人能看出色差偏色的畸变。
问题的实质是,所有照片和显示器上的色彩与自然界里人们现场看到的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和差别巨大的,这不是一个非视觉器官的嘴巴所能够说成是什么颜色就是什么颜色且可以改变的铁定的事实!在矫色前需要先学习掌握彩色照片的成像原理,否则将无从下手!当我们知道了设备记录色彩是怎么形成的后,再理解中性灰对再现丰富色彩的原理后就有的放矢了。
在矫色的过程中,要作到绝对还原中性灰是很难的事,但不是做不到。
大多情况的矫色过程中我们是反向利用人眼的错误来完成的,例如雪景阴影中的青色,由于人类发明色彩记录材料以来一直未能有效地解决设备按人眼“错误”记录的技术;长久以来,人看惯了机器偏色的照片,也就即定俗成地默认了这种所谓的“正确”色彩,一些人们在无法解释这种现象时便将其称作彩色摄影的“艺术”,其实这种被机器无端“美化”了的色彩恰恰不符合人眼平时所见的色彩!悲哀的是,人们对机器色彩任意杜撰和蹂躏人眼已经到了麻木不仁的地步,更有甚者竟然无知地将机器色彩视为是“标准”色彩,更与所谓的“艺术”挂上钩来直接反对成像理论科学,这是我们所不能容忍的,如果连人与机器的区别都分不清,何谈什么色彩呢?难道将机器强奸人眼的自私强加于人就是人性化?人毕竟是人,而不是机器更不是低级动物,机器是人发明的,人不是机器的奴隶!既然人眼看色有“错误”,那我们何不利用这个“错误”呢,于是在矫色中可以不要求绝对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