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合集下载

宋代理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宋代理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

宋代理学思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体现一、背景介绍宋代(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化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黄金时期。

宋代理学思想作为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并在他们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广泛体现。

二、概述理学及其核心观点1.理学简介:理学是宋代儒家思想的主要流派之一,以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为代表。

2.天人合一:理学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认为天地万物都有内在的道理和规律,人与自然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3.性即善恶说:理学提出了性即善恶(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每个人都具备天赋良善的本性,并通过修养与教育来达到完善。

三、理学对宋代文学创作的影响1.文言文风格:由于崇尚经典和古籍,宋代文人注重文字修饰与用词精炼,致力于写作风格的规范化和经典的再创造。

2.以诗为主要表达方式:宋代文人在诗歌创作中注重情感表达、思想内涵和艺术形式,追求具备理学思想基础的诗意。

3.反映社会现实:宋代理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观念使得文学作品更加关注社会伦理道德和治理。

4.注重描写细节:理学倡导细致观察事物并进行准确描述,在文学作品中,如《红楼梦》中对人物心理状态等的详细描写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四、由代表性作品看宋代文学与理学的结合1.《红楼梦》:该巨著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在情感描写上运用了大量的理学思想,对人性、善恶以及家庭伦理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2.詹与《癸辛杂诗》:这是一部记录作者个人经历和感受的杂志体诗集,用色彩鲜明且精炼的语言传达出作者对世事万象的理解和思考。

五、结论宋代理学思想作为主导思想,深刻影响了宋代文人们的文学创作。

他们在表达方式、写作风格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等方面,都体现了理学思想的痕迹。

这些特点使得宋代文学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奠定了后来文学发展的基础。

比较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与其他学派的差异

比较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与其他学派的差异

比较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与其他学派的
差异
宋代理学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支重要学派,它对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

本文将比较宋代理学与其他学派在对文学的影响上的差异。

以下是对比的几个方面:
1. 观点差异:宋代理学注重实用主义和经验主义,强调文学的功能性和道德教化作用。

相比之下,其他学派可能更注重表现自我和追求审美体验。

2. 内容选择:宋代理学倾向于选择与社会实际相联系的题材和主题,强调现实生活和人情世故。

而其他学派可能更偏向于个体情感和哲思探讨。

3. 书写风格:宋代理学倡导文字质朴、简洁,追求平实流畅的表达。

而其他学派可能更偏好修辞华丽、辞藻繁复的书写风格。

4. 艺术手法:宋代理学提倡以讽刺、讽喻等手法揭示社会弊端和道德教诲。

其他学派可能更注重象征、抒情等艺术手法的运用。

5. 文学批评:宋代理学关注文学的功能性和社会价值,强调批
评的实用性。

相比之下,其他学派可能更注重审美评价和思想分析。

综上所述,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与其他学派存在一些差异。

宋代理学注重实用主义、道德教化和社会实际,而其他学派可能更
强调个体情感、审美体验和思想探讨。

这些差异使得宋代理学在文
学领域的影响具有独特性和重要性。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宋代是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一、在宋代,理学的兴盛对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宋代代表理学思想的宋明理学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宋明理学的兴起使得文学开始注重人的内心感受和情感表达。

在宋代文学作品中,以诗歌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

理学认为人的心性是天赋的,诗人通过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可以使人心性得到升华和启迪。

因此,诗人们在创作中注重描绘真实的人情世故和人生百态,充分表达个体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这种追求内在真实感受的创作方式,使得宋代文学充满了生活的真实感与情感的丰富性。

其次,宋明理学强调“格物致知”,提倡对现实世界的深入观察和研究。

这种观察和研究的精神也在文学创作中体现出来。

宋代文人善于把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融入到作品当中,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矛盾。

他们将对现实的思考融入到诗词和散文的创作当中,形成了以观察和思考为特色的文学风格。

这种思考与观察的精神也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发展,使得文学具有了更加深入和审视的内涵。

此外,宋明理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宋代文人对自然的描写和思考也成为该时期文学的重要主题。

他们通过对自然写实的描绘,反映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研究。

在诗歌中,他们运用丰富的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将人与自然相融合,达到一种和谐的境界。

这种自然主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方式,进一步丰富了宋代文学的内涵和审美观念。

最后,宋明理学强调道德教化的作用,对文学的道德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理学思想的影响下,宋代文学以宣扬仁义道德为重要方向,讲究言辞雅致、情感真实并承载着一定的教化作用。

这种把道德价值内化于文学之中的趋向,使得文学不仅是纯粹艺术的表达,更是在教化、启迪、教育人民观念与行为的阵地。

这种道德建设的导向,不仅推动了当时文学的发展,还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析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因素

分析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因素

分析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因素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宋代的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思想观念方面。

宋代理学以程朱理学为主流,注重实践和实用的价值,注重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观念也直接或间接地渗透到当时的文学作品中。

在宋代文学中,常常可以看到强调人情、人伦关系、家族观念以及道德准则的描写。

例如,欧阳修的《醉翁说笔记》中,通过对自身经历的叙述,反映了人伦关系和人情味的重要性。

这种思想观念对后世文学的道德教化、人物塑造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揭示都有一定的影响。

其次,宋代理学也对文学的创作方法和文体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宋代理学强调对经典的研究和继承,追求表达的规范性和简练性,因此对于文学创作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例如,朱熹提倡“理气赋文”,注重文字的精炼和表达的明确,他的《诗言志林》就对后世诗歌的创作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宋代理学强调人的感知和情感,这一思想也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

在《红楼梦》中,就呈现了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和情感表达,通过对感情、人性、人生意义的深入探讨,使小说达到了较高的艺术境界。

此外,宋代理学对于文学的审美观念和文学修养的要求也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理学倡导审美思维方式的提升和文人的素养培养,提倡“诗陶诗辞之态,书陶书表之意”,提倡文人应具备丰富的人文知识、扎实的学养和深厚的修养。

这样的要求使得当时的文人更加重视对诗词的研究和修养,形成了以卓越的诗文才能和学问造诣为荣的士人文化,推动了宋代文坛的繁荣。

在诗歌创作方面,宋代文学追求的是“文以载道”,倡导用诗歌表达人生哲理和智慧。

这一理念对后世诗歌的审美追求,尤其是对现代诗歌的豪放派和象征派的影响都十分深远。

最后,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上。

宋代理学注重对经人文典籍的解读和研究,对于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兴起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杨时的《太学正声谈》,焦循的《笔谈》,李潜的《太阳统籍论》等,都是宋代理学思想对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

研究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力

研究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力

研究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力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理学思想对于当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宋代,理学成为主流的学术思潮,并渗透到文学创作的方方面面。

本文将探讨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力。

理学的兴起与文学的结合
宋代理学起源于程朱理学,强调以“理”为核心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人与天地间的和谐关系,追求人性的完善。

在文学领域,理学家们将其哲学思想与文学创作相结合,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他们的理学观念。

文学创作的主题与内容
由于理学强调人性的完善与和谐,宋代文学的主题和内容也受到了理学的影响。

文学作品多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为主题,探索人性的境界和情感。

这些作品摒弃了唐代以来过于华丽的诗歌形式,更注重表现内心的感觉和人情世故。

文学风格的变迁
理学对宋代文学风格的变迁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诗歌创作方面,理学的影响使得诗歌的风格更加朴实、自然,追求真实的表达。

在散文创作方面,理学的影响使得散文更加注重思想性和理论性,深入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

文学与社会的融合
最后,理学对宋代文学影响的重要方面是文学与社会的融合。

理学倡导的人性完善的理念,使得一些文学作品具有启迪和教化的功能。

这些作品反映社会问题、传递人伦道德,成为当时社会的思想榜样与社会风尚的指导。

总结而言,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力体现在理学思想与文学的结合、文学创作的主题和内容、文学风格的变迁以及文学与社会的融合等方面。

这种影响力深远而广泛,为宋代文学的繁荣与独特性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深入探讨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深入探讨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深入探讨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介绍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

在宋代,理学为主导的思想流派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理学对文学的价值观影响宋代理学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

这种价值观对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许多文学作品体现了理学的思想精髓,将个人情感与社会责任相结合。

这种基于理学的价值观的文学作品,深深地触动了当时的读者,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对文学的主题影响理学强调人的处世哲学和道德准则。

这一思想对宋代文学的主题选择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品关注人的情感、性格与品德,同时也反映社会的善恶和道德标准。

理学为文学提供了丰富的主题素材,使文学作品更加深入地探讨了人性和社会问题。

理学对文学的写作风格影响理学注重精炼简练、明确表达的写作风格。

这一写作风格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许多文学作家受到理学的启发,追求言简意赅、直抒胸臆的写作风格。

他们舍弃了华丽的修辞,注重表达真实和直接的情感。

这种写作风格的流行,使宋代文学在形式上更加简洁明快。

理学对文学的创新影响理学主张以人为本、重视个体的独特性和创造力。

这种思想对宋代文学的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许多文学作家受到理学的启发,大胆创新、突破传统,使文学作品更富于独特性和个性化。

这种创新精神推动了宋代文学的发展,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总结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多层次的。

它对文学的价值观、主题选择、写作风格和创新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宋代文学中我们可以看到理学对中国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论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
宋代是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个时期,该时期的文学发展受到了理学的深刻影响。

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学主题的变化
宋代理学强调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提倡思辨和探究,对于文学的主题选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文人开始更加注重人性的探讨和情感的表达,而非仅仅沉浸于政治社会的问题。

这导致了宋代文学主题更加多元化,涉及范围扩大到个人情感、自然景物、历史故事等。

文学风格的变革
宋代理学对文学风格的变革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代文人强调清新自然、简练明快的表达方式,注重用词的准确性和整齐工整的文句结构。

他们追求文学的艺术美感,形成了一种新的文风,被称为“骈文”或“骈体”,与唐代辞章的雄浑豪放形成鲜明对比。

文学创作的观念转变
宋代理学提倡以古为鉴、扬弃一切不符合儒家道德观念的元素。

这些观念的转变直接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倾向和内容。

文人开始注重
以古人的作品为参考,追求道德审美的高度。

他们将个人情感与社
会责任相结合,通过文学作品表达对社会的愿望和批判。

文学批评的兴起
宋代理学的兴起也推动了文学批评的发展。

理学对于文学创作
的要求和审美标准,使得文人们开始对文学作品进行批评和鉴赏。

文学批评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活动,推动了文学思想的交流和提高。

综上所述,宋代理学对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主
题选择、风格变革、创作观念转变等方面有明显的影响,还推动了
文学批评的兴起,为后世文学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文化的影响

宋代理学的特点及其对宋代⽂化的影响宋代是春秋战国以后中国哲学思想另⼀个繁荣的时代。

理学是宋代哲学思想的最⼤成就。

魏晋以来,传统儒学不断受到来⾃⽞学、佛教的挑战;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盛⾏,成为当时主导的思潮。

于是,宋代儒学家便在吸收佛、道两家的思想的基础上,对古典儒学作了新的诠释、发展和重建,创⽴了理学。

理学在宋代也称“道学”,近代以來则称为“新儒学”。

理学的基本特点是把儒家的价值理念本体化,并贯穿⾄⼼性理论和为学功夫。

理学作为儒家⼠⼤夫的⽂化,对民众⽣活有其引导的作⽤,如朱熹的《家礼》对宋代社会观念和⽇常⽣活便有相当的影响。

南宋晚期,理学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此⽀配中国⽂化数百年之久。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夫阶层的黄⾦时代,宋太祖⽴国后,为了避免北宋成为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积极推⾏“重⽂轻武”政策,防⽌军⼈夺权或割据。

⽽读书⼈即使出⾝低微,只要通过科举考试,也就进⾝⼠⼤夫阶层,获得较⾼的社会及政治地位,于是弃武习⽂成为社会风尚。

加以宋代中央王朝⼤⼒兴办各级官学,带动了重视教育的社会风⽓。

但⼈⼝的增长和官府财政能⼒的限制,使得教育的社会需求远不能满⾜,于是私⼈兴办的讲学书院应运⽽发展起来。

同时,书院作为与官学不同的社会⽂化⼒量,与理学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

理学家批评科举与官学教育只引导学⼦追求功名利禄,他们⼤兴书院讲学之风,以书院为宣传理学的基地,从⽽扩⼤了书院的影响,导致了南宋书院的⿍盛。

南宋的书院⼏乎取代了官学,成为当时的主要教育机构。

书院,最早见于唐代。

唐⽞宗以后,官办的书院只是藏书与修书的场所。

宋初有六⼤书院,江西庐⼭的⽩⿅洞书院、潭州的岳麓书院、河南应天府的睢阳书院、河南登丰的嵩阳书院、湖南衡阳的⽯⿎书院以及江宁茅⼭书院。

⽩⿅洞书院、岳麓书院创建于宋开宝九年(976年),淳熙6年(1179)朱熹修复⽩⿅洞书院,兴学讲授;绍熙五年(1194),朱熹⼜复兴岳麓书院,积极讲学,对当时书院的发展其了直接的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宋代理学对文学的影响
内容提要: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作为宋代哲学的主要理论成果,它无论对宋代的思想文化还是宋代之后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文学创造的理性思维上,本文重点讨论理学对文学的这种影响。

关键字:理学文学理性影响
在整个中国文化史上,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

如陈寅恪○1所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而作为宋代文化杰出代表的宋代文学在这一阶段更是创造了极高的成就,不仅有代表赵宋一朝风尚的达到极高艺术成就的宋词,还有因风格迥异于唐代诗歌而引人注目的宋诗以及经古文运动革新后的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宋代古文。

而作为宋代哲学的主流的理学对文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理学是宋代哲学的主流,是儒家哲学的特殊形式,又可称为道学。

因理学家主要讨论的内容为义理、性命之学,所以被称为理学。

宋代理学是以儒家经学为基础,兼收佛、道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

作为宋代主要的理论成果,宋代理学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造的理性思维上。

宋代理学从周敦颐到程颢、程颐再到朱熹已经发展成为完整的理论体系,理学家们主张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所以他们用一种淡化自我、淡化情感的观点看待文学,他们认为文学是用来反映客观的“理”的,它不应该包含任何的主观情思。

宋代理学的创始人周敦颐提出“文所以载道也”,在这里,他把道与文学看成是本位与表象的关系,文学是为了说明道理的;北宋的哲学家邵雍提出“以物观物,性也。

以我观物,情也”,主张摒弃一切主观的私念喜好,以单纯的理关照客观事物。

邵雍在理与情的关系上是以理代情,在理与文的关系上则是主张理本文末。

程颢、程颐提倡的是“吟咏性情,涵畅道理”,他们认为,理应该融入到个体的德行中,文学是为了提升个人的内涵修养,抒发内心的“道”,简言之,他们认为文心应该服从与道心。

可见,理学家们的文学观念是以理为本。

另外,理学作为纯理论性的学说,它是不能用科学论证去探索的,它强调的是个人的理性思考,所以,它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社会全体的理性思维能力和抽象思辨水平,无论是理学家对理的推崇还是理学本身所要求的理性思考都使宋代文学创造中的理性思维和冷静客观的态度较前代大大加强。

如果说宋代以前的文学是以情为主,那么宋代的文学就是以理为主的。

这种变化在宋代的诗歌创作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正如钱锺书先生在《宋诗选注序》中说的那样“宋诗还有个缺陷,爱讲道理,发议论……宋代‘理学'或‘道学'的兴盛使它普遍流传。


如:欧阳修在《暮春有感》中写道:
幽忧无以销,春日静愈长。

薰风入花骨,花枝午低昂。

往来采花蜂,清蜜未满房。

春事已烂漫,落英渐飘扬。

蛱蝶无所为,飞飞助其忙。

啼鸟亦屡变,新音巧调篁。

游丝最无事,百尺拖晴光。

天工施造化,万物感春阳。

我独不知春,久病卧空堂。

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

在这首诗中,诗人惜春光、伤老病,但是诗人的心态和表现方式却与前代大不相同。

前代是伤春诗歌多是以抒情为主,在诗歌的抒情中排解无限的悲哀与无奈。

如:早在《诗经》中就有“春日迟迟,我心伤悲”的句子,唐代诗人白居易《送春》中也有“惆怅问春风,明朝应不住”“今日送春心,心如别亲故”的诗句,在这些诗句中,诗人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光,联想到人生短暂,生命易逝,随即产生无限的悲哀和惆怅。

而在宋人看来,事物都是有其客观规律的,人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大多能理性的面对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欧阳修的这首
诗正是这样,诗歌虽然以幽忧难销开头,然后又久病自伤,表现了季节变化与生命短暂相联系的传统主题,但是诗人却并不是在抒情中一味发泄那种浓重的忧愁和感伤,而是用大量的景物描写来表现诗人对“春日静且长”的观察和思索,真正是“万物感春阳”呀!而诗歌的最后“时节去莫挽,浩歌自成伤”,时节总会离去的,所以不用去挽留,“浩歌”只不过是自己给自己增添烦恼罢了,表明了诗人一反前代诗人的浩歌自伤,面对时令转换这一自然现象的客观冷静的思考。

这种哲理性的思考和冷静的观物态度,在宋代理学家朱熹的诗歌体现得更为明显。

如:朱熹《观书有感》诗中写道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首诗以形象说明道理,通过方塘的清澈是“源头活水”的注入的比喻阐述了自己在学习中悟出的道理,即一个人的心能洞明世事,映照万物,使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变化百态无不及,就要靠每天的学习。

而这种哲理诗在宋以前认为诗歌只宜抒情不宜说理的时代是很少见的。

宋诗中的客观冷静的创作风格在悲情题材中也能够表现出来。

如:欧阳修《白发丧女师作》
吾年未四十,三断哭子肠。

子割病莫忍,屡痛谁能当。

割肠痛连心,心碎骨亦伤。

出我心骨血,洒为清泪行。

泪多血已竭,毛肤冷无光。

自然须与鬓,未老先苍苍。

这首诗写了中年丧子的无限哀痛,但是其表现方法确实奇特的,“悲痛断肠,由肠而心,由心而骨,由骨而血,由血而泪,由泪而毛肤,由毛肤而须鬓,由极里至于极表,通体透析,循序不紊,并构成了互为因果的关系。

这种冷静的思考简直不像是当事人的所为,表现出诗人在极为悲痛的情况下的极为理性的态度。

这与唐代诗歌形成了鲜明对比,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同样是写丧子之痛,“入门闻嚎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接下来,在一片呜咽声中,诗人有联想到“失业徒”“远戍卒”的凄惨遭遇,最终只能“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这是多么强烈的悲哀情绪的书法呀!
宋人的理性思维不仅体现在宋代诗歌中,在古文中也有所体现。

这些古文大都看似写实景,实则是抒发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对人生的思考。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前文大段描写“岳阳楼之大观”和八百里洞庭胜景,而这大段的描写实际上都是为了抒发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观和政治抱负。

而苏轼的《石钟山记》也在记游之后抒发自己的思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强调了实地考察的重要性,文中的记游只不过是为最后的说理服务的。

另外,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欧阳修的《秋声赋》也都体现出了这种说理风格。

可见,宋代的古文充满着理性思考和哲理意味。

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在宋代主要是积极的,但是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日益衰落,理学对文学的影响发生了一些畸变。

在元代,理学影响文学产生了一个重要的成果,那就是元代的文学思想家们从哲学本体论的层面上展开了对文学问题的思考。

主“理”本者认为“文”的本体是“理”,主“气”本者认为“文”的本体是“气”。

而“本心论”者则认为文学归根结底是生自我心。

在元代关于文学本体论问题的探讨中,气本论虽然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心本论也有一定的影响,本心论者反对文学中的功利主义,提倡创新,这使得元代文学理论界很富于叛逆和开放精神。

另外,元代其他性情论者的理论也各有其价值。

在明清的理学影响文学,主要体现在八股文。

八股文虽然是在理学的名牌之下,但它将理学僵硬化了。

文人不再被允许有过多的自己的思考,而更多的是“替圣人立言”,用理
学的所尊经典中的道理来做文章。

最终出现的就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一片阴暗景象,也为后世的中国文人的死板僵硬与不开放以及中国的闭关锁国和落后挨打埋下了伏笔。

还好,晚清政府取消了科举考试,八股废除,影响几百年的理学对文学的束缚也终于解开。

今天,我们以马克思主义的辨证眼光来看理学文学,理学无疑是高于并且指导文学的,而文学也在不断地阐释和充实理学。

无论理学文学在历史上起过怎样的积极抑或消极的作用,也都已是历史的烟尘。

在自由民主的今天,理学将不再是文学的主导,但理学依然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中国哲学和文学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理学已经根植于每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理学将永远影响着中国文明。

注释:○1陈寅恪:(1890-1969)中国现代最富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参考文献:《重理时代情理审美关系的畸变——略论宋代理学对文学的深层影响》《唐宋诗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