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1012中国古典园林发展阶段
不同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迥异,中国古典园林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受外来干扰较少,自成体系,自我完善。
同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封建大帝国形成、全盛、成熟到消亡一道发展演进,大致可分为5个时期。
一、园林生成期,相当于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至220年。
政治方面,奴隶贵族分封制向秦汉郡县制转变。
意识形态方面,儒学逐渐获得正统地位。
经济方面,形成地主小农经济为主。
主要特点是,皇家宫廷园林为主规模宏大、气魄宏伟。
二、转折期,相当于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政治方面,时局动荡、帝国
分裂。
意识形态方面,百家争鸣、思想活跃。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受到庄园经济猛烈冲击。
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开始出现,园林美学思想开始形成。
三、全盛期,相当于隋唐,公元589-960年。
政治方面,中央集权官僚机构更加
健全。
意识形态方面,儒释道互补共尊。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占据主导。
园林风格特征基本形成。
四、成熟时期,相当于两宋到清初。
政治方面,封建社会发育定型。
意识形态方面,市民文化注入。
经济方面,小农经济稳步增长,商业经济空前繁荣。
园林在日趋缩小的精致境界从总体到细节自我完善。
五、成熟后期,相当于清中叶到清末。
政治方面,受到西方帝国主义入侵,政治动荡。
封建社会开始衰退,封建文化没落,园林发展一方面继承前一时期成熟传统,一方面缺乏创新,衰退迹象明显。
中 国 园 林 史

中国园林史绪论一、中国园林发展的阶段二、西方园林的变迁史三、中国园林的特点四、学习园林史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一、中国古典园林发展的阶段☐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园林的转折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 ;☐园林的全盛期——隋、唐(公元589—960年) ;☐园林的成熟期——宋、元、明、清初(公元960~1736年);☐园林的成熟后期——清中叶、清末(公元1736年~1911年);囿☐“囿,养禽兽也”☐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纪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殷纣王修建的“沙丘苑台”☐周文王修建的“灵囿,灵台,灵沼”影响☐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民族风格;☐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造园理论专著—《园冶》☐作者计成,字无否,江苏吴江县人,生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我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2)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3)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经过艺术剪裁,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力求山、水、花木有机组织☐突出彼此协调、相互补充☐天人协和3、诗画的情趣☐园林是时空的艺术☐文学是时间的艺术☐绘画是空间的艺术4、意境的涵蕴☐意境是中国艺术的创作鉴赏上的美学范畴;☐创作者将自己的感情、理念溶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之类似的感情和理念。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

中国古典园林史复习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总述1、园林的概念:传统概念:是在一定地块范围内,以山石、水体、植物、建筑等为素材,遵循科学美的规律以及工程技术,创造出可供人们游憩和赏玩的现实生活境域。
国外:改善人居环境、保护自然景观资源,促进城市自然化,创造游憩境地,在享受绿色环境上人人平等(19世纪工业初期)。
现代:改善生态系统,为可持续发展服务。
2、世界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雏形期);第二阶段:农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时代);第三阶段:工业经济阶段(古典园林的终结,现代园林的兴起);第四阶段:信息文明时代(现代园林实行可持续发展)。
3、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按园地选择和开发方式:可分为人工山水园[宁寿宫花园(乾隆花园)]和天然山水园(承德避暑山庄)两大类型;按园林的权属关系:皇家园林【“大内御苑”(如:故宫内的御花园)、“行宫御苑”(如:圆明园)和“离宫御苑”(如: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苏州网师园、拙政园)、寺观园林(如:杭州灵隐寺)。
4、中国古典园林史的五个分期:一、生成期:商、周、秦、汉。
(1100多年);二、转折期:魏、晋、南北朝(360多年);三、全盛期:隋、唐。
(370多年);四、成熟时期:宋、元、明、清初(770多年);五、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0多年)。
5、中国古典园林的四大特点:一、本于自然,高于自然;二、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三、诗画的情趣;四、意境的涵蕴。
第二章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1、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是什么时候?答:商、周、秦、汉(公元前16世纪-公元220年)2、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雏形起源于商代:囿、台、园圃。
囿的定义:囿的建置与帝王的狩猎活动有着直接的关系,也可以说,囿起源于狩猎。
囿除了为王室提代祭祀、丧祭所用的牺牲、供应宫廷宴会的野味以外,兼有“游览”功能。
囿无异于一座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囿的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的,但已具备园林的雏形。
2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精)

苑 建置在郊野山林地带的离宫别苑,占地 广,规模大。许多宫殿建筑群散布在辽阔的具有
中外园林史
小知识
天然山、水、植被的大自然生态环境之中,呈” 苑“中有”宫“的格局,内涵广博、功能复杂, 如上林苑即具备游憩、居住、朝会、娱乐、狩猎 、通神、求仙、军训、生产等多项功能。
《汉制考》”古谓囿,汉谓之苑“,苑是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囿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苑是继承了囿的狩猎传统,但主要内容已不仅 是供狩猎,而是利用与改造自然,注意自然景色与人工造 景的观景内容的结合,叠山理水,聚土为山,劈池凿沼, 种树植卉,养育禽鸟,并布置众多建筑群供临朝、居住、 游览等多功能结合的园林形式。
园圃,在上古时代已有经营。园,是种植树木(特别 是果树)的场地,《诗经· 郑风· 将仲子》“无逾我园” ,毛 中外园林史
园林的生成期
传:”园,所以树木也“。 《说文解字》 “园,果 树;圃,树菜也”。树木花草不仅是经济活动,还兼 有观赏的目的,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有 比喻,促使植物配置向有序方向发展,从而赋予园囿 以园林雏形的性质。 所以,园圃、囿、台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三个源头。 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是园林雏形的源初功能,游 观尚在其次。
中外园林史
园林的生成期
小 结:
1、造园活动的主流是皇家园林,私家园林与其 没有明显的类型上的区别。
2、园林功能由早期的狩猎、通神、求仙、生产 为主,逐渐转化为后期的游憩、观赏为主,总体 规划比较粗放,总体艺术成分比较少。 3、模拟自然风景的设计,作者参与的主观感情 很少。
中外园林史
小知识
囿、台、园囿、宫、苑 前三者是中国古典园林起源的三个源头,主 要功能为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游观尚在其 次,秦汉皇家园林中这些功能都有。 宫 以宫殿建筑群为主体,山池花木穿插其 间,”宫“与“苑”浑然一体;亦有把部分山池 花木扩大为相对独立的园林一区,呈”宫“中有 ”苑“的格局,例如建章宫,这类皇家园林一般 建置在都城或近郊,山地、花木均由人工经营。
《中国古典园林史》笔记(特全)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第一章绪论园林:在一定地段范围内,利用并改造天然山水地貌或者人为的开辟山水地貌,结合植物的栽植和建筑的布置,从而构成一个供人们观赏、游息、居住的环境。
园林:为了补偿人们与大自然环境相对隔离而人为创设的“第二自然”。
园林史:记录和论述园林的渊源替嬗、发展演变、形式体系、风格类型等一般规律及其特征,为现代园林建设提供历史借鉴的园林理论。
第一节园林发展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原始文明阶段原始文明对园林具有孕育作用。
人类社会的原始文明大约持续了二百多万年。
原始文明后期,出现了原始的农业公社和人类聚居的部落。
人们把采集到的植物种子选择园圃种植,把猎获的鸟兽圈围起来养殖。
于是在部落附近及房前屋后有了果园、菜圃、兽场等在逐渐满足了人们祭祀温饱需要之后,其中某些动、植物的观赏价值日益突出,园林由此得到孕育,进入萌芽状态。
原始文明后期的园林萌芽状态的特点:1、种植、养殖、观赏不分;2、为全体部落成员共同管理,共同享受;3、主观为了祭祀崇拜和解决温饱问题,而客观有观赏功能,所以不可能产生园林规划。
第二阶段农业文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此阶段内,园林经历了萌芽、成长而臻于兴旺的漫长过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时代风格、民族风格、地方风格,最后终于三分天下,形成具有一定的国家地域范围、一定的造园思想与规划方式、一定的园林类型和形式,风格特征彼此各异的世界三大园林体系:欧洲园林体系、伊斯兰园林体系和中国园林体系。
⑴欧洲园林体系基督教的《圣经》里记载的“伊甸园”;《旧约?创世纪》中亚当和夏娃。
⑵伊斯兰园林体系《古兰经》中的“天园”的旖旎风光:长久不浊的“水河”、滋味不变的“乳河”、味道纯美的“酒河”、清澈见底的“蜜河”。
⑶中国园林体系中国古代广为流传的“瑶池”和“悬圃”;文字记载的“囿”、“圃”。
1第一章 园林的生成期

一、历史概况——周
1、酝酿了一批名人:
①老子 ②孔子 ③孙武 ④商鞅
⑤韩非子 ⑥屈原 ⑦伍子胥 ⑧鲁班
⑨扁鹊
在这些名人的影响下,周朝治国体、 兴国业,经济发展很快。
七、园林的风景式发展方向的影响因素
1)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2)三个意识形态的影响
1)山水审美观的确立
随着社会进步,自然的审美价值逐渐为人 们所认识、领悟。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如竹苞矣,如松茂矣。” “南山烈烈,飘风发发。”
2)三个意识形态的影响
• ① 天人合一思想 • ② 君子比德思想 • ③ 神仙思想
9、弊端已存——汉献帝刘协,赤眉、绿林、黄巾起义, 曹操挟持汉献帝,汉朝走向绝路。
二、历史概况——汉
10、汉的成就——整个汉代处于封建社会上升时期。汉代 从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稳定、经济上繁荣,使得汉 代文化艺术得到很大的发展。并促使建筑显著进步,形成 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又一个繁荣时期。其突出表现是木结构 建筑达到一定高度,奠定了中国至今梁架结构的法式,重 檐飞拱。
此期已处于园林的朦胧期。
一、历史概况——商
1、更加完善巩固了奴隶制,奴隶主思维改变。 2、国家机构已经形成,有政治机构(官吏、军队、 司法、牢狱) 3、农业、畜牧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 4、商殷遗址——建筑技术已相当高超 5、修建城池宫殿和台囿之风大大超过前代
一、历史概况——商
6、贵族们有了游猎的场地——囿
“……命曰太液池,其中有瀛洲、蓬莱、方丈象
海中仙山。”——一池三山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

10.3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商周秦汉)一、历史背景园林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商、周,是初始阶段,大小贵族奴隶主所拥有的“贵族园林”相当于皇家园林的前身;(2)秦、西汉为生成期园林发展的重要阶段,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的确立,出现了皇家园林;(3)东汉则是园林由生成期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过渡阶段。
二、起源(1)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型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2)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3)园林雏形的功能为栽培、圈养、通神、望天,游观功能尚在其次囿:是古代王室专门集中豢养禽兽的场所,起源于狩猎,相当于多功能的大型天然动物园。
台:即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是山的象征,“游观”功能逐渐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
原初功能是登高以观天象、通神明。
园(圃):是种植树木、栽植蔬菜的场地,春秋战国时期,花卉成为欣赏的对象。
苑:成行成畦栽植树木果蔬的象形观:体量较高大的游览建筑群的称呼庭:堂阶前的一种空间院:用墙所围成的内部空间三、产生的因素(1)物质因素:囿、台、园圃为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2)社会因素: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3)思想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想;神仙思想.四、实例1、春秋1)楚国章华台(山丘台)体现春秋战国高台榭的园林特征;人工开凿大型水体的首例2)吴国姑苏台因山成台,连台为宫;观赏、游乐3)庄周漆园(私人)4)春秋战国时期园林的主要特征:(1)注重具体形态、形式和要素(2)园林以台为中心,园林规模变得庞大,台的体量增加(3)台上往往有大型的建筑,高台榭,山水环抱的环境格局2、秦(1)阿房宫注重与周边的联系,把周边壮丽的山水作为园林的骨架和关联的对象;以山为阙,以水为象天极;可认为是中国早期宏伟壮观的一种大地景观;(2)兰池宫生成期的园林发展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引渭水为池,池中堆叠岛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理水之并举;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仙活动之先河。
中外园林史复习资料

第一部分中国园林史第一章中国古典园林第一节绪论一、中国古典园林的类型1.按园林基址和开发方式分人工山水园、天然山水园2.按园林布置形式分自然式、规则式、混合式3.按园林隶属关系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观园林、公共园林4.按地域分江南园林北方园林岭南园林巴蜀园林西域园林二、中国古典园林的历史分期中国古典园林可分为五个历史阶段:⏹生成期(殷、周、秦、汉)前11世纪——公元220年⏹转折期(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全盛期(隋唐)589年——960年⏹成熟时期(两宋到清初)960年—1271年—1736年⏹成熟后期(清中叶到清末)1736年——1911年三、中国古典园林的特点1.本于自然、高于自然⏹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主旨⏹求得一个概括、精炼、典型而又不失其自然生态的山水环境2.建筑美与自然美的融糅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力求与山、水、花木有机地组织在一系列风景画面之中。
3.诗画的情趣诗画艺术融于园林艺术4.意境的含蕴⏹主观的情感、理念熔铸于客观生活、景物之中,从而引发鉴赏者类似的情感激动和理念联想。
⏹只写山水之形——物境、能借景生情——情境、能托物言志——意境,“得意而忘形”。
借助人工的叠山理水把广阔的大自然山水风景缩移模拟于咫尺之间。
“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预先预定一个意境的主体,然后借助景物构配的物镜把这个主题表达出来,从而传达给观赏者以意境的信息。
如“曲径通幽”意境并非预先设定,而是在园林建成后再根据现成物镜的特征作出文字。
如颐和园“夕佳”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第二节中国古典园林的生成期——殷、周、秦、汉(公元前11世纪——公元220年)一、总说二、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源于狩猎。
园林里面的主要建筑是“台”,中古典园林的雏形产生于囿与台的结合,时间在公元前11世纪——殷商时期(殷墟遗址可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囿
商朝的帝王、贵族奴隶主的大规模狩猎→“田猎” →集中 圈养→“囿”(因此囿起源于狩猎) 《诗经》:“囿,所以域养禽兽也。” 《说文》中解释囿为“苑有垣也”。 因此,囿起源于狩猎。到了周朝,有了周文王的“灵囿”。 后来囿还具有游观功能,虽然不是主要功能,但它已具备 园林的雏形性质。
二、影响中国古典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 展的因素
①物质因素:台、囿、园圃的本身所具有。 ②社会因素:人们对大自然环境的生态美的认 识——山水审美观念的确立。
③意识形态因素:天人合一思想、君子比德思 想、神仙思想。
①天人合一思想:
源于上古原始农业经济,因而必然会深刻 地影响人们的自然观,即人应该如何对待大自 然这个重要问题的思考。它包含两层意思:第
上林苑遗址分布
2、私家园林
古称之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庄、别业, 草堂等,大多为贵族、官绅商贾所私有。 文人、士大夫为了“身处庙堂之高,又能享受 山林野趣”,但由于封建礼法制度的约束,私 家园林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均不同于皇家园林。
3、寺观园林
即佛寺和道观的附属园林,也包括寺观内部庭院 和外围地段的园林化环境。 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位于风景 优美的名山大川,常和风景名胜区结合在一起。 常有“自古名山僧占多”之说。
学习重点
历史背景与发展状况 总体特征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殷周时期 秦朝时期 西汉皇家园林 东汉皇家园林
第一节 总说
1. 私有制萌芽并出现阶级分化,夏朝(夏禹帝、夏启王、 夏桀王)建立,标志着奴隶制诞生。 2.商(成汤起兵反夏)灭夏,发展奴隶制。 3.周灭商,建立最大奴隶制国家(周文王、周武王、周成 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诸侯国秦襄王护佐周王,重建东 周。)。 4.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历经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奴隶制经济崩溃,封建制经济出现。 5.秦(秦王嬴政)灭六国,统一天下(分封郡县制),建立 大帝国。
把泽及万民的理想的君子德行赋予大自然而形成
山水的风格,这种“人化自然”的哲理必然会导致人
们对山水的尊重。那么,园林发展之必然遵循风景式 的方向,而是不言而喻的了。
③神仙思想
产生于周末,盛行于秦汉。神仙成为超人的化身,
秦汉时,民间流传许多神仙传说。该思想对园林发展 的影响表现在大量神仙境界的营造,这些仙境实际上 是山岳风景和海岛风景的再现。这种情况盛行于秦汉 时的皇家园林,对于园林向着风景式方向发展,起了
魏晋南北朝
隋唐宋时期
明清时期
生成期
转折期
全盛期
成熟期
帝王贵族狩猎 为主流
山水园 奠基时期
全面发展时期 鼎盛阶段
最后兴盛时期
第一章 园林的生成期
第一章 园林的生成期
生成期是中国古典园林从萌芽、产生而 逐渐成长的时期。这时期园林处于比较幼稚的 初级阶段,但经历时间较长(奴隶社会末期和 封建社会,约一千二百多年的漫长岁月),相 当于殷、周、秦、汉四个朝代。
复习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 过整地理水、植物栽植和建筑布置等途径,创造出 一个供人们游赏、游憩的优美环境。(狭义) 从近、现代园林发展视角看,园林包括各类公园、 城镇绿地系统、自然保护区在内融自然风景与人文艺 术于一体的为社会全体公众提供更加舒适、快乐、文 明、健康的游憩娱乐环境。(广义)
《白虎通· 释台》:“考天人之际,查阴阳之会,揆(kui) 星度之险”。 统治阶级就近修筑高台,模拟圣山进行祭祀之礼,因此台 成了山的象征。 台上建置的房屋称“榭”,往往“台”、“榭”并称。 周代,台的游观功能上升,成为一种主要的宫苑建筑物, 并结合于绿化种植而形成以它为中心的空间环境,又逐渐 向着园林雏形的方向上发展了。
1.秦代园林规划特点:按天上星座的布列来安排地上皇家
宫苑的布局,“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帝都规划上得到了充 分体现。
2.逐步实现其“大咸阳规划”,以及近畿[jī] 、关中地区的
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宫苑—皇家园林建设,参照天空星象组 成以咸阳宫为中心、具有南北中轴线的庞大宫苑集群。 3.秦始皇晚年,经营了阿房宫,代替信宫作为上林苑中心, 作为“大咸阳规划”的一部分。 4.秦代著名的离宫别苑有:上林苑、咸阳宫、阿房宫、宜 春苑、梁山宫、骊山宫、林光宫、兰池宫等。
第二节 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一、中国古典园林的起源
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园林形式是“囿”,园林里 面的主要建筑物是“台”。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 产生于殷末周初时期囿和台的结合(公元前11世
纪,也就是奴隶社会后期的殷末周初)。
夏王朝建立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出现明显 的城市化倾向。商灭夏,进一步扩大城市化倾 向,并在宫殿区的房屋布置上显示了略呈南北 中轴线进深的朝、寝、庙、坛的序列,已经大 体上具备了后世皇家宫廷总格局雏形。
林有:楚国的章华台、吴国的姑苏台。
章华台
1.台的体量庞大,榭
亦美轮美奂,是当时
“高台榭”的典型。
2.台的三面为人工水
池环抱,临水成景。
3.山环水抱的做法也
是在园林里面开凿大
型水体工程见于史书
之首例。
举国营之,数年乃成
姑苏台
建在山上,因山成台,联台为宫;居高临下,观赏太湖之景;
规模宏大,建筑华丽。
西周的版图
殷、西周著名的离宫别馆有:鹿台、 沙丘苑台、灵台、灵沼、灵囿等。
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奴隶社会向封建社 会转化,各个早期的园林雏形也在发生着变化。 比如,台与囿结合、以台为中心构成贵族园林; 台、宫、苑、囿等称谓相互混用,但均为贵族 园林。其中的观赏对象,从早先的动物扩展到 植物,甚至宫室和周围的天然山水都都作为成 景要素。
(1)园圃的发展: ①商朝出现圃,作为人工栽植蔬菜的场地。 ②西周园圃并称,意义互通,成为供应宫廷的 公营果园或蔬圃。 ③春秋战国时期,民间经营园圃普遍起来,同 时从单纯的经济活动逐渐渗入人们的审美领域。 后期,出现用圃直接指园林。
所以,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源头为: 囿、台、园圃。
囿、园圃属于生产基地范畴, 台属于祭祀、精神活动范畴。
据《孟子》记载:“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其 中养有兽、鱼、鸟等,不仅供狩猎,同时也是周 文王欣赏自然之美,满足他的审美享受的场所。 《周礼· 地官· 囿人》:“囿游,囿之离宫,小苑观 处也。” 所以,我们可以说:囿是我国古典园林的一种最 初形式。
2.台
台:用土堆筑而成的方形高台。原始功能是登高以观 天象、通神明。
咸阳宫苑
城市规划思想—法天,按照天上星座的布列安排 地上宫苑的布局 主要宫苑:咸阳宫,信宫,阿房宫,温泉宫 兰池宫—引渭水为池,筑土为蓬莱,刻石为鲸 兰池宫----园林筑山、理水首次见于史书 蓬莱的堆筑开启了西汉宫苑中求仙活动的先河 上林苑—建离宫别馆
上林苑
是当时最大的皇家园林; 苑内最主要的一组建筑群即阿房宫,也是上林苑的核心。
一,人是天地生成的,人的生活服从自然界的普遍规律; 第二,自然界的普遍规律和人类道德的最高原则是一而二、 二而一的。因此,人生的理想和社会的运作应该做到人与 大自然的协调,保持两者的亲和关系。天人合一思想后来 发展而衍生出“天人谐和”的思想。
正由于天人合一思想的哲理的主导和环境
意识的影响,园林作为人所创造的“第二自
所以说,章华台和姑苏台代表着上代囿与台相 结合的进一步发展,为过渡到生成期后期的秦 汉宫苑的先型。
章华台
第四节 秦时期的园林
秦原本是周代的一个诸侯国,后灭六国,
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大帝国,由过去的贵族分
封政体转化为皇帝独裁政体。园林的发展亦与
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应,开始现在真 正意义上的“皇家园林”。
山东曲阜孔庙杏坛,为孔子讲学的地方
3.园圃
园圃:种植树木(多为果树)的场地,起源于上 古时代。 《诗经· 郑风· 将仲子》:“无逾我园。” 毛传:“园,所以树木也。” 《说文解字》:“种菜曰圃。”
园圃是中国古典园林的第三个源头。
园圃内所栽培的植物,一旦兼作观赏的目的,便会向 着植物配置的有序化方向上发展,从而赋予其园林雏形的 性质。中国古典园林在其产生的初始便与生产、经济有着 密切的关系,这个关系甚至贯穿于整个生成期的始终。
姑 苏 台
空 有 姑 苏 台 上 月, 如 西 子 镜 照 江 城。
姑苏台消夏宫
章华台和姑苏台的共同特点:选址和建筑经营都 能够利用大自然山水环境的优势,并发挥其成景的作 用。园林里面的建筑物比较多,包括台、宫、馆、阁 等多种类型,以满足游赏、娱乐、居住乃至朝会等多 方面的功能需要。园林里面除了栽培树木之外,姑苏 台还有专门栽植花卉的地段,章华台所在的云梦泽也 是楚王的田猎区,因而园内很可能有动物的圈养。园 林里面人工开凿。 水体,既满足了交通或供水的需要,同时也提供 水上游乐的场所,创设了因水成景的条件——理水。
兰池宫
引渭水为池,池中堆筑高山,乃是首次见于史载的园林筑山、 理水之并举;
堆筑岛山名为蓬莱山以摹拟神仙境界,开启了西汉宫苑中的求 仙活动之先河;
这时的宫苑,尽管还保留着自上代沿袭下 来的诸如栽培、圈养、通神、望天的功能,但 游观的功能显然已上升到主要的地位。树木花 草以其美姿而成为造园要素,建筑物则结合天 然山水地貌而发挥其观赏作用,园林里面开始 有了为游赏的目的而经营的水体。总之,在人 为的生活空间中切入大自然的美。
东周(春秋战国)时期最著名的贵族园